1. 首頁
  2. 其他

柴靜看見

柴靜看見

《看見》講述柴靜央視十年曆程的自傳性作品,既是柴靜個人的成長告白書,某種程度上亦可視作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以下是聘才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看見》內容簡介

十年前她被選擇成為國家電視臺新聞主播,卻因毫無經驗而遭遇挫敗,非典時期成為現場記者後,現實生活犬牙交錯的切膚之感,讓她一點一滴脫離外在與自我的束縛,對生活與人性有了更為寬廣與深厚的理解。十年之間,非典、汶川地震、兩會報道、北京奧運……在每個重大事件現場,幾乎都能發現柴靜的身影,而如華南虎照、徵地等剛性的調查報道她也多有製作。在書中,她記錄下淹沒在宏大敘事中的動人細節,為時代留下私人的註腳。一如既往,柴靜看見並記錄下新聞中給她留下強烈生命印象的個人,每個人都深嵌在世界之中,沒有人可以只是一個旁觀者,他人經受的,我必經受。書中記錄下的人與事,是他們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

三重內涵:

1.柴靜個人成長的自白書:從對新聞一無所知的新人,嚐遍失敗、迷茫、摔打的滋味,到如今成為央視最受歡迎的女記者和主持人,柴靜從未停止反思和追問,本書告訴你柴靜何以成為柴靜,她經歷過什麼,思考著什麼,又記下了什麼。

2.中國社會十年變遷的備忘錄:非典、汶川地震、北京奧運、華南虎照事件、藥家鑫事件……在新世紀頭十年的幾乎所有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柴靜的身影,透過她在新聞熱點第一線的真實記錄,我們可以更真切、更深刻地讀懂中國,瞭解我們身邊這塊土地上曾發生過的與我們的命運休慼相關的大事,知道它們如何發生,我們又該怎樣面對。

3.我們自己的故事: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在柴靜的節目和文字中,無論是汶川地震、徵地拆遷、家庭暴力,還是盧安克、藥家鑫,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具體的人,在他們身上,也可以看到我們自己,他們的故事,某種意義上也是你和我的故事。

《看見》作品目錄

序言

第一章 別當了主持人就不是人了

“如果你來做新聞,你關心什麼?”他開了口。“我關心新聞當中的人。”

第二章 那個溫熱的跳動就是活著

九年之後,人們還會說“這是進非典病房的記者”,我常覺羞慚。我看到了一些東西,但只不過隱約地感到怪異,僅此而已,僅此而已。

第三章 雙城的創傷

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才有多深。……雙城連續服毒事件調查到最後,我們發現,最大的謎,其實是孩子的內心世界。

第四章 是對峙,不是對抗

能不能採訪準確,不是能不能完成工作,或者能不能有樂趣這麼簡單,這事關人的性命,我要是問得不準確,不配坐在這椅子上。

第五章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聚會上,朋友說,你現在做的這些題目太邊緣了,大多數人根本不會碰到這些問題。作家野夫說:“那是因為我們已經不是大多數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免於受辱了。”

第六章 沉默在尖叫

家庭是最小的'社會單元,門吱呀一聲關上後,在這裡人們如何相待,多少決定了一個社會的基本面目。

第七章 山西,山西

我出生在一九七六年的山西。山西姑娘沒見過小溪青山之類,基本上處處灰頭土臉,但凡有一點詩意,全從天上來。

第八章 我只是討厭屈服

今天你的權利受到損害,你不說話,明天你就會失去更多的權利。

第九章 許多事情,是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二○○六年二月底,我接到通知,迷迷糊糊去別的部門開會。被驚著了,因為在“新聞聯播”裡要開一個有我名字的專欄,叫“柴靜兩會觀察”。

第十章 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

準確是記者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絕不能走到探尋真相的半山腰就號啕大哭。

第十一章 只求瞭解認識而已

虐貓那期節目播出後,我收到王的簡訊,她要的並不是同情,節目也沒給她同情。她只要求得到公正,這個公正就是以她的本來面目去呈現她。

第十二章 新舊之間沒有怨訟 唯有真與偽是大敵

我腦袋裡舊思維習慣改不了,新的又不知道怎麼形成。錢鋼老師說,你可以看一看歷史,“你只管用力把一個人、一件事吃透了,後面的就知道了”。

第十三章 事實就是如此

華南虎照片的真假之爭,不僅事關技術,更是對事件各方科學精神的檢驗,真相往往在於毫末之間。

第十四章 真實自有萬鈞之力

去年地震的裂縫裡青草簌簌地拱動,溼黑的山坡上一層一層墨綠的杉樹林,梨花淺白,空氣裡都是水滴和鳥叫。很多坍塌滑坡的山體,現在已經慢慢重新覆蓋上了草木,就在這片山巒之間,正在建成新的房屋、村莊和家庭。

第十五章 只聽到青綠的細流聲

全世界媒體都在這兒,金牌運動員有無數人採訪,我說:“那咱們就採訪不顯眼的吧,失敗者也成,只要打動咱倆的就算。”

第十六章 邏輯自泥土中剝離

新聞調查六年,我做得最多的就是徵地題材,各種口音,各個地方,各種衝突。節目組每天一麻袋信裡,一半是關於徵地的。

第十七章 無能的力量

從世俗的意義上說,盧安克做的事情沒用,沒效果,不可效仿,也不可推廣,但他的存在本身,有一種令人內心惶然震顫的力量。

第十八章 採訪是病友間的相互探問

把一個人送回到他的生活位置和肇事起點,才能瞭解和理解,只有不把這個人孤立和開除出去,才能看清這個事件對時代生活的意義。張妙死了,藥家鑫死了,但如果只是死,結束了就過去了,那就是白白死了。

第十九章 不要問我為何如此眷戀

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

第二十章 陳虻不死

談起陳虻時,有人說智慧,有人說尖銳,白巖松說“那是個非常寂寞的人”。 他的寂寞不是孤單,是沒完成。

後記[2]

《看見》讀後感

“我渴望呆在最寂靜的角落裡,被最熱烈的聲音包圍。”

——來自柴靜的日記。

這個時代盛產“名人”,特別是和媒體沾邊的,有人說把一頭豬放在CCTV演播室裡也會出名。這話雖然有褒獎CCTV之嫌,但也不算很誇張。

初聞柴靜出書是去年冬天的事了,當時自己沒有太大的感覺,“哦,柴靜也出書了”,心想。那時也不知道她早先出過一本書。反正名人都出書嗎,白雲都出了,柴靜差啥呢。

後來看了她的新書釋出會,決定入手。白巖松說,人們懷念的世界未必都是美好的,人們號稱最幸福的歲月其實往往是最痛苦的,只不過回憶起來非常美好罷了,你經歷的時候或許覺得很慢很難甚至很痛很苦,但經歷過再回首的時候往往卻非常懷念。十年的心路,願意並能夠呈現出來就值得一看,尤其還是柴靜,勇敢、務實而又頗具文藝範的這種作者,我們喜歡。

噹噹下單後很快就收到了書,看到封面立即想起了某網友的“批評”:“不帶這樣的,只PS柴靜的臉,任由大爺們一個個跟陳忠實似的”。呵呵,權當是花絮了,其實我倒覺得封面照片蠻親切。估計柴靜也是有所考慮,所以在新書釋出會上還特地說明了關於封面的設計思考。《看見》有405頁,挺厚的,乍一看覺得還是對得起它的價錢。裝幀樸素,沒有一上來好幾個大彩頁,沒有眾多大牛的聯袂推薦,讓人感覺很踏實。書脊上的“理想國”三個字像天邊的彩虹。

@舒淺淺 同學先行閱覽,春節之後輪到了我,從黑龍江迴天津的火車上開始,當然,我是平常心讀柴靜,沒有刻意崇拜,也不帶有“柴靜只是徐靜蕾和朱軍的合體”之類的偏見。我平時讀書是很慢的,這次還是很慢,但也有不同,因為書中的內容,偶爾會呼吸困難、甚至心痛唏噓,開啟這本書,你就不禁跟著她的文字,在那些人群與往事裡穿行,看見……

初見陳虻,比“你對成名有心理準備嗎”這樣幼稚的問題更幼稚的是柴靜那份幼稚的心高氣傲。

進入央視,潰敗緊跟著潰敗,但或許潰敗就是蛻變的軀殼,就像她書中後來的數次蛻變,沒完但總有益。

非典,在我們還在大學裡因為不能出校門玩而抱怨的時候,柴靜和她的團隊出生入死奮戰在阻擊非典的第一線。那次是她生命的一次大開闔,原來溫暖窄小的自我,瞬時被生命拉開了無限的可能。

山西,山西。故鄉情節是每個遊子最深切的感情,然而這裡文字的沉重讓我感到悲傷,悲傷於那樣深深的戀下,眼看失去的無能為力。當然,這段故事也同樣貫穿於著柴靜與奶奶的那段溫暖記憶。

盧安克,無能的力量,一切成熟的邏輯被推翻,重建,又被消滅,反思。

當人們全在咒罵藥家鑫和虐貓女的時候,柴靜給我們講述了兩個怎樣由於不同悲劇造成的悲劇。“人最大的慈悲是給生命一個救贖的機會”。而我們要學習的,是如何看見、面對那苦難與原罪的種子,甚至是惡開出的花。這些,普遍存在於我們這些“善良”人的心裡。

陳虻,以及老範、老郝,這些亦師亦友的夥伴,與他們的感情猶如血肉已經伴隨生命而結合在了一起,走過人生最難忘的日子、最精彩的路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向陌生的人傳遞這些成長的記憶,是一種功德。這裡面有痛,有淚,有苦難,有微小的歡樂雜陣其中,這一切,構成繁複生命的每一面,有待我們去遭遇,看見。

《看見》是記載柴靜個人的心路歷程的白皮書,是中國社會發展變遷的備忘錄,想怎麼定義,因人而異吧。但那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為什麼它會這麼受歡迎,我想,大概是因為柴靜不斷拾取令人感動的過去,令人心碎的回憶,更難為珍貴的是那觸及靈魂的思考,在這物慾橫流、犬牙交錯的時代,讓人們體會到人性的感受和生命的感悟,永遠是我們心中最原始而迫切的需求所在。

“生和死,苦難和蒼老,都蘊含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我們會與之相逢。”

“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於水中。”

多有禪意!

也很喜歡書中的另一句話:“很多事情,是因為有人相信,才會存在”。

想起王箏的那首歌,《我們都是好孩子》,“我們都是好孩子,異想天開的孩子,相信愛可以永遠愛……”。

相信吧,因為生命本身就是一場夢的旅行。

相信吧,因為很多東西唯有你相信,才會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