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三下鄉意義
忘不了那漫山遍野的淮山,忘不了那隨風而動的悠悠清香草;忘不了田間壠上無處不氤氳著的迷人綠意;也忘不了農村留守兒那天真稚氣的笑容。歡迎來到聘才網,以下是聘才小編為大家搜尋整理的,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大學生三下鄉的意義
農村的孩子一直以來都是一群教育弱勢群體,即使在社會發達的今天,還有很多的留守兒童需要得到關懷。這些孩子們應該是我們,特別是未來教育者們應該多多關注的物件。因此,在我認為,人生如果沒能去一次三下鄉,真的會很遺憾。所以在這裡,我也倡導那些尚未進入農村實踐過得同學們,如果你們願意關注我們接下來的一代農村孩子們的成長,請積極的參與到三下鄉中來!
三下鄉不僅僅是一次文化、科技、衛生的下鄉,更是一次愛的下鄉!除此之外,它還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一)磨練意志,促進了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的開展,一方面磨練了大學生的意志,奉獻了愛心;另一方面提高了同學們的組織協調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透過“三下鄉”活動,大學生直接與普通農民接觸,透過深刻體驗農村狀況和農民的生活現狀,有利於端正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幫助他們樹立艱苦奮鬥的思想,克服輕視勞動的偏見,培養他們尊重勞動成果,熱愛勞動和尊重勞動人民的情感。大學生在“三下鄉”的過程中,由於他們在一起住宿、一起調研、一起工作,相互照應、同甘共苦,大大增強了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同時,也提高大學生社會活動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二)瞭解國情,增強了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大學生長時間生活在象牙塔內,難免會對國情認識不夠,對政策把握不透。“三下鄉”活動在校園與社會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樑,透過這座橋樑,使學生對社會有了較深的瞭解。“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主要是去農村,大學生可以透過自己的切身實踐,去知曉民情和國情,去思考、理解和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也是促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培養大學生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透過組織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到基層去、到群眾中去、到改革和建設的第一線去、到條件艱苦的環境中去,使他們在實踐的大課堂中瞭解社會,正確認識國情,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意識和觀念,培育自覺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意識,進一步明確當代青年學生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牢固樹立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三)服務農村,傳播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
大學生“三下鄉”活動是大學生作為一個集體走近農村、服務農村的社會實踐活動。利用大學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的活動,幫助農民解決一些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提高他們的科技文化素質,對於服務“三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大學生“三下鄉”不但能夠把黨的政策和黨的溫暖帶到農村,把文明新風和民主法制帶到農村,同時也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傳播到農村中去,協助培養新型農民,提高農村人口素質,把巨大的農村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為農村培訓科技人才,幫助農村解決生產技術難題。
篇二:大學生三下鄉的意義
一、對國家:
1、 透過組織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到基層去、到
群眾中去、到改革和建設的第一線去、到條件艱苦的環境中去,使我們在實踐的大課堂中瞭解社會,正確認識國情,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意識和觀念,培育自覺為人民服務的責任意識,進一步明確當代青年學生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牢固樹立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2、 我們大學生可以透過自己的切身實踐,去知曉民情和國情,去思考、理
解和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3、 透過大學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能夠促進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
成,培養大學生強烈社會責任感。
二、 對當地:
1、 大學生“三下鄉”不但能夠把黨的政策和黨的溫暖帶到農村,把文明新
風和民主法制帶到農村,同時也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知識傳播到農村中去。
2、 為當地孩子帶去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引導農村地區孩 子樹立正確的人
生觀、價值觀。
3、 透過義教,幫助學生養成健康衛生的生活理念,教授一定的防災抗災害
知識,提高學生的 自我保護意識;
4、 適當進行愛國主義和理想教育,讓孩子從小樹立遠大理想和目標。
5、 豐富學生課外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努力成才的願望;
三、 對我們:
1、 讓我們大學生深入實踐,在實踐中認識自己、鍛鍊自己、服務家鄉,服
務社會、奉獻友愛、 提高素質。
2、 磨練意志,奉獻愛心
3、 提高了同學們的組織協調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而提高了自身的綜合素質,為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
4、 我們大學生在“三下鄉”的過程中,由於他們在一起住宿、一起調研、
一起工作,相互照應、同甘共苦,大大增強了他們的團結協作精神。同時,也提高大學生社會活動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5、 是我們“第二課堂”的延伸,在學習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鍛鍊學生的
社會實踐能力,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不斷完善自己,努力做到“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