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世界地球日黑板報2016
由於人類對環保意識的薄弱,導致不斷地砍伐樹木,使我國的森林覆蓋遠遠低於世界的平均水平,荒漠化面積速度遞增,形成了數千裡風沙危害,工業化汙染、氾濫的白色汙染影響我們地球的生態平衡。
從而使全球氣溫普遍變暖,造成全球性的氣候異常。再這樣繼續下去我們還有家還能夠生存嗎?就如一個印地安酋長說:“地球是萬物之母,無論什麼降臨在地球上,也同樣會降臨在地球的孩子上,應知地球不是屬於人類,而是人類屬於地球。”沒有保護好地球,就如沒有保護好我們的家。
由此可見,培養人類的環保意識是必然的。更應從幼兒開始培養,形成由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由一個家庭帶動一個社群,由一個社群帶動一個社會,共同把地球的生態環境保護好。讓我們能夠更好的生存在地球裡。如何去培養2至3歲幼兒的環保意識呢?就應從他們的環保行為開始培養。如何去培養就以下幾點來談談:
幼兒的環境是一種自在的環境,它對幼兒身心發展的影響,既有有利影響又有不利影響。而幼兒的教育環境是一種按一定目的重組的環境,只要組織得合理,其影響作用總是以促進幼兒的身心發展為最後歸宿的。
1、 創設新奇的環境,引起興趣
外部的世界對幼兒來說,太陌生,也有太多的“未知”因而“好奇”、“好問”、“想知道”成了幼兒的天性。
幼兒特別喜歡新鮮、奇特、經常變化的環境。這種環境不僅滿足幼兒的好奇心,而且能更好地激發他們參與環境的熱情,並在環境中不斷地吸收新知,促進心理的發展。在設計環境主題,首先考慮幼兒感興趣的,新鮮的,能夠經常變化的.。如班上設計的樓房,以顏色鮮豔、讓幼兒共同裝飾、可以更換相片為主,能經常吸引幼兒來這裡看一看、摸一摸、講一講。幼兒能透過這些去感受自己家,體現對自己家的喜愛。幼兒透過喜歡自己的家,去感受身邊的環境是很美好的。
2、 創設可操作的環境,讓幼兒溶入環境
好動是幼兒的天性。2至3歲的幼兒就有許多“手舞足蹈”的身體活動。他們正是透過這樣的活動來接觸、瞭解和認識環境,並從中發展自己的經驗並發現自我的。喜歡活動的幼兒,並不滿足於“欣賞”環境,而是滿足於“操作”環境,甚至“破壞”環境,使自己成為環境中最活躍的因素。幼兒最喜歡就是操作活動,環境的設計應同時要考慮可以讓幼兒操作的。如認識不同種類的水果。在課前設計幾棵不同種類的水果樹,水果樹上的水果可以扣鈕釦、可以按按鈕、可以貼上等,在活動中就能溶入在家旁,有幾棵水果樹,能經常自己去摘水果吃,一邊摘水果、一邊認識水果、一邊能發展幼兒的小手肌肉。在摘水果的過程也是讓幼兒去感受環境的過程。
3、開展虛擬的環境
幼兒的想象等新的心理活動開始出現,並隨著言語的發展和表象、經驗的豐富,逐漸發展起來,於是“好模仿”成為他們心理發展的一大特徵,遊戲亦逐漸成為他們的主導活動。隨著幼兒掌握及運用實物活動的技能和獨立性的提高。在活動區裡應設計能讓幼兒去模仿的地方,這樣才能讓幼兒感到我們是環境主人。如在活動區裡,設計的娃娃家,這裡是幼兒自己模仿大人的好地方,能模仿大人關心自己那樣,去關心布娃娃,去體驗活動中的樂趣。
透過以上幾點,幼兒能溶入環境裡,喜歡身邊的環境,關心身邊的環境,成為環境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