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寒食節

寒食節是幾月幾號

2016寒食節是幾月幾號

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那麼2016寒食節是幾月幾號呢?

2016寒食節是幾月幾號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二日。

2016年寒食節於公曆(陽曆)2016年4月2日,農曆(陰曆)2016年四月廿五,星期六。干支為:丙申猴年辛卯月甲寅日。

【宜】裁衣、經絡、伐木、開柱眼、拆卸

【忌】祭祀、嫁娶、出行、上樑、掘井

或:

2016年寒食節於公曆(陽曆)2016年4月3日,農曆(陰曆)2016年四月廿六,星期日。干支為:丙申猴年辛卯月乙卯日。

【宜】祭祀、會親友、立券、交易、裁衣

【忌】裁種、動土、安葬、掘井、修墳

寒食節的來歷

一般認為寒食節是為了紀念介子推。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離開晉國,流亡十九年。一次重耳餓昏,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肉烤熟給他吃,重耳得以保住性命。重耳很感動。後來重耳回到晉國,回憶起舊事,想封賞介子推,而介子推已經和母親到山西的綿山隱居。晉文公派人上山搜尋,遍尋不到,便下令放火燒山,想以此逼出介子推,但最後發現介子推母子抱著柳樹被燒死。重耳十分後悔,便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一律吃冷食,稱為寒食節,以紀念介子推。盧象有《寒食》詩,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古為一人。直到今天,山西省介休市當地居民仍然對此深有記憶,實際節日這三天已沒有吃寒食的活動,但晚飯仍然有不生火做飯的習俗,一般晚飯會喝開水,而不是平時喝的各種麵湯。

但後人多所考證,寒食節禁火習俗的起源與介子推無關。介子推割股的史實也存在爭議。現今學界認為應是季春時要換新火。

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於古代的鑽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鑽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後,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在當時是件大事。寒食節習俗,有掃墓、郊遊、鬥雞子、盪鞦韆、打毯、牽鉤(拔河)等。

寒食節淺談

寒食節的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禁火、吃冷食,二是附會性地紀念介子推。當該節日增添了掃墓和遊樂的習俗時,說明該節日的屬性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也就是在向後來的清明節轉化。

寒食節的習俗主要有三項:禁火、掃墓、郊遊。唐宋時期人們所過的和所說的寒食節其實是現在所說的清明節與寒食節的混合。寒食與清明只差一天,三日禁火完畢,到清明這一天要換新火,以柳條或榆木乞取新火。這樣清明與寒食就連在一起,清明的換新火活動成為寒食活動的一部分。

其實,唐宋時期清明前後的一系列活動是連成一片的,在當時人們的觀念裡清明節是寒食節的一部分,作為換取新火的一天也被當作重要的日子。因為清明前幾天是禁火的,到墓地上燒紙上供也應該是在清明這一天。有些詩文所記載的寒食掃墓燒紙的事其實是在清明之日。在名稱上,稱寒食的居多,如唐梅堯臣詩《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園》寫郊外遊春的盛況;有稱清明的,如杜甫《清明詩》描寫唐代大曆五年長沙清明節遊春的熱鬧場景: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豔明媚,爭道朱蹄驕齧膝。也有並稱寒食清明的,如白居易《寒食野忘吟》:烏嘀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有些詩文將二名混稱,有的詩題為 清明,下面的詩句又說成寒食;或題為寒食,詩句說成清明。據《唐會要》,在大曆十二年二月十五日,朝廷有敕令:自今以後,寒食同清明。

晚唐、宋代以後,禁火食冷之俗轉衰,到元代此俗大體消亡,寒食的名稱自然越來越少被人提及,而本來是節氣名稱的清明突顯出來,以之概括這一段節期的人漸多。到明清,清明之稱多於寒食,成取代後者之勢。到現代,大多數地方的百姓只知清明節,不知道寒食節之名了。但還有少數地方有禁火或食冷之俗,如山西、山東的一些地方。

寒食節的.具體日期:

古俗講究在冬至節後的一百零五天(在4月5日左右)。當前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少數地方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子推言避世,山火遂焚身。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唐代詩人盧象這首《寒食》詩,所言即是寒食節的來歷“子推綿山焚身”的故事。相傳此俗源於紀念春秋時晉國介之推(姓介名推,又稱介子推,之為虛詞,子為敬稱)。當時介之推與晉文公重耳流亡列國,割股(即大腿)肉供文公充飢。文公復國後,之推不求利祿,與母歸隱綿山。文公焚山以求之,子推堅決不出山,抱樹而死。文公葬其屍於綿山,修祠立廟,並下令於之推焚死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後相沿成俗。中國過往的春祭都在寒食節,直到後來改為清明節。但韓國方面,仍然保留在寒食節進行春祭的傳統。

寒食節的起源:

寒食節的源頭,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離不開火,但是,火又往往給人類造成極大的災害,於是古人便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後再重新燃起新火,稱為改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祖活動,將穀神稷的象徵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