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老愛親事蹟材料
孝老愛親也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美德。本篇文章是有關孝老愛親的事蹟材料,聘才網小編整理,以供大家學習。
孝老愛親模範事蹟材料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滿和睦、社會進步發展的基石。《論語學而》中就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的說法,也有“父母在,不遠行”的警句,唐代詩人孟郊更是留下了“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的千古名句。
高穎軍同志是我校一名教師,在基層教育戰線上耕耘了二十餘載。他在工作中盡職盡責,兢兢業業,一絲不苟,教育教學業績十分突出,是教育戰線上的的老黃牛。曾多次受到學校和上級教育部門的表彰和獎勵。在學校,他是大家公認的好老師,在家裡,他是一位好丈夫,好兒子。無微不至的照顧老人,與兄弟姊妹鄰里之間和睦相處,幾十年如一日,受到領導、同事和社會的一致好評。
高老師的家庭比較特殊,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不幸因公去世。靠身體單薄的母親一人養活他們兄弟姐妹三人,就是那樣艱苦的條件,憑著他的勤奮努力,以優異的成績走上了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當上了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高老師雖然每天工作很忙,但是在他的心裡:母親一輩子經歷的苦難不可勝數,孝敬老人,贍養父母是一個人做人最起碼的標準,人人都要有一顆孝敬父母的心。良知不僅僅要埋在心裡,更重要的是要落實在行動上。特別是自從2000年,年邁的老母親突然暈倒,送到醫院已是昏迷狀態,醫生確診為蛛網膜下腔出血,當時的病情已相當嚴重,高老師竭盡全力的懷著一顆孝順之心,一顆體貼之心,一顆關愛之心,幫助母親穿衣、洗漱,端屎端尿。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高老師卻用行動改寫了這句話,他不怕髒、不怕累、不怕苦,侍奉母親在床前,從不讓母親因自己受委屈和傷害,毫不嫌棄,毫不厭煩的照顧著老人家。經過30多天的搶救治療和兒子貼心的照顧使老人脫離了危險,創造了生命的奇蹟。
現在的老人已年過七旬,由於長期的操勞身體落下了多種的疾病,特別是在2008又患上了帕金森病,基本上喪失了自理能力。在老人的臥室裡床頭上常用的藥物整齊擺放,以備老人急用。老人的生活必需品更是一應俱全,老人伸手就能取到,老人的衣服、被褥洗得乾乾淨淨,鄰里看見了無不誇讚,連老人也覺得自己的生活太幸福了。高老師每天下班就會準時回到老人身邊,陪老人拉家常、談瑣事,讓老人擺脫孤單和寂寞。在他的榜樣的潛移默化的影響下,他的哥哥、姐姐、妻子、兒子、侄兒、侄女都十分孝順。姐姐雖然在外地,但是常牽掛著老人,逢年過節都抽空回來看望老人,使老人能享受天倫之樂。
高老師照顧老人十年有餘,毫無怨言,主動承擔起贍養老人的所有重擔,總是自覺自願,無怨無悔。高老師沒有閒的時候,總是急匆匆的',他除了每天忙於工作,還要照顧好家裡的裡裡外外,自己的兒子才2歲多,而且岳父、岳母的身體也不好,有時也需要人照顧,所有這些他都自己扛著,畢竟一家人都指望著他。
常言道:“順者為孝”,老人上了歲數,話多嘮叨是經常的,每當這個時候,他就對妻子說,不要和老人計較小節,尊敬老人是我們的傳統美德。雖然有些話年輕人不愛聽,但絕無惡意,我們要耐心聽,等聽完再作解釋,這樣就會化解誤會。他對孝的理解是:“老人把兒女養大不容易,兒女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應該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價”。他矢志不渝的用自己的大愛使得母親舒心愉快地生活,以自己崇高的道德素養演繹著人間純真的孝德情懷。
他母親是慈祥而偉大的,與人為善,與鄰里和睦相處。他更是左鄰右舍尊老愛親的楷模,我們真心希望他的母親能跨過百歲,也衷心地祝福他們一家人幸福安康,把尊老愛親的中華傳統美德繼續發揚光大。
孝老愛親事蹟材料
她叫黃麗芬,49歲,是南安市九都鎮新東村一名普普通通的家庭婦女。多年以來,她始終堅持“肚量有多大,福氣就有多大”這一信條,不怕吃苦、不怕吃虧,並身體力行,用她最淳樸的方式及博大的胸懷和丈夫二人孝敬父母,和睦兄妹,團結鄰里,遵紀守法,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為子女做好榜樣。
她在正值如花的年紀嫁給了丈夫,那年她十八歲,丈夫一家兄弟姐妹有九個,上有年邁的公公和患風溼病的婆婆。身為長子的丈夫理應承擔家裡的大梁,於是,十幾歲的她開始了和丈夫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的日子。常言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家孝順自己的父母,深得父母疼愛,到了夫家也同樣恪守敬老美德。老人上了歲數,有時難免話多嘮叨;有時有所偏袒個別子女;有時過分要求,但每當遇到這些情況,她從不和老人計較小節,從沒紅過臉、吵過架,做好一個媳婦份內的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後來婆婆因病去逝,而公公的年紀也越來越大,身體也慢慢不如從前,膝下雖說子女成群但也各自成家獨立,所以老人家的贍養問題也就擺在了面前,古語有云: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她和丈夫順著老人的意願,最後決定每個月輪流著到各家吃飯,可惜有些兄弟因為工作的原因無法每月按時按點給老人安排伙食,常年在家的她毅然地承擔了老人吃飯難的問題,儘管生活拮据,平日裡自己一天三餐稀飯配鹹菜,卻總能為老父親炒上一碗他最愛的米粉或者米飯,毫無怨言。
丈夫兄弟五個,姐妹四個,雖然現在都已各自成家,各自有各的家庭,但他們堅持分家不分心,每當家庭有事或困難的時候,總能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決困難的辦法。有人說:五個手指頭尚且不一樣長,更何況一個大家庭裡這麼多的人。然而,在這個家裡,兄弟之間、妯娌之間相互謙讓、相互體諒,從不為雞毛蒜皮的事計較,都本著以和為貴的態度對待對方。當年丈夫做木工、做小工賺生活費,身為妻子和長嫂的她也一點都不閒著,幹農活、操持一大家子、拉拔三個孩子,每天總是第一個起床、最後一個休息,雖然辛辛苦苦,倒也其樂融融。正所謂“家和萬事興”, 一家人和和美美地過著生活:家裡的公共田地要被某些工廠霸道徵用了,她和丈夫堅決站出來,哪怕是揹負著各種壓力甚至威脅,但最終頂住了壓力,一家人還是用團結的力量維護了自己的權益。老父親要過生日了,她和丈夫也早早地叫上兄弟姐妹一起安排如何讓老人過得開心。端午節到了,妯娌幾個一起有說有笑地包著粽子、話著家常……
她和丈夫有三個孩子,在當年的艱苦歲月裡,要拉扯大這三個孩子,她們要經歷怎樣的省吃儉用,又是要多麼地含辛茹苦?怕孩子在學校餓著,她總是在上學前為他們炒上一罐她自己醃的鹹菜,多放上一點自己不捨得下的油;初一十五過節買肉,總要留到孩子放假了才寶貝一樣地為孩子們煮上一小鍋。怕孩子們穿得不好,她自己寧願穿著老母親那不合自己年齡的衣服,也要為孩子省下買身合身衣服的錢。鄰里相親說養大孩子不容易,兩個女兒就不用讓她們讀那麼多書了,可是她卻說只要孩子能讀書,那就是砸鍋賣鐵也得讓她們讀……
生活本平淡,然而不平淡的是人的心境。存善心、種善果、得善報……這就是她一個平凡的家庭婦女、一個平凡而又不普通的女人,她用她那質樸的言語和實在的行為,踐行著一個好女兒、好媳婦、好妻子、好母親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