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後感

牽牛花的讀後感

關於牽牛花的讀後感大全

聘才網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牽牛花的讀後感大全,歡迎大家閱讀與借鑑,希望能夠給你帶來幫助。

(一)

中午,我又從桌肚裡拿出書,雖說已經讀了一遍文章,但好作品須細細品味一番。於是,靜靜地,我又讀了幾遍文章,那可愛的、茂盛的小東西牽牛花便在字裡行間,勾勒出來,又描摹清楚。

“靈活運用了閒筆(閒筆其實不閒,有情趣)和各種手法,虛實結合,詳略得當,真是一篇美文。”我點點頭,對葉聖陶爺爺的精作充滿了喜愛,《牽牛花》更加勾起了我對我種牽牛花的感情。

(二)

夜深了,月光照進屋子。桌上,有我品味過的《牽牛花》 ;窗臺上,一棵幼小的牽牛花正將白天蘊含的力量爆發出來,朝著月亮的方向繼續努力生長。而在我的心裡,也早種上了一棵牽牛花,它的嫩芽,正朝著夢想的月亮,迴旋著,拼命向上,向上。

(三)

課桌上放著葉聖陶爺爺的書,燈下坐著痴痴看書的我。

“手種牽牛花,接連有三四年了,水門汀地沒法下種,種在十來個瓦盆裡。”我輕輕念出聲來。什麼是水門汀?我查了資料,結果出乎意料,水門汀既不是名貴的土,也不是什麼稀有的物種,居然是普普通通的水泥!在水泥剛引進中國的時候,一些洋涇浜語中便把它稱為水門汀。“水門汀”三個字一下子把我帶到了三十年代,那個葉聖陶爺爺的住的小院子。我高興地想,葉聖陶爺爺的《牽牛花》改了整整三十年,堪稱是精品,便迫不及待地讀起來。

"......而且,這就將有一垛完全是葉和花的牆。"我抬起頭,擺弄著窗前剛剛發芽的牽牛花,望著黑布一樣的夜幕,想象著那鮮麗嬌媚、色彩斑斕的長滿了牽牛花,爬滿了牽牛花的牆,那是怎樣的一番景緻啊!

啊,時間不早了,該睡覺了,明天再看吧。

(四)

陽光明媚。

清晨的陽光,伴著縷縷書香。一棵綠色植物映入我的眼簾我親手栽種的牽牛花。

"藤蔓從兩瓣子葉中間引伸出來以後......",我捧起我的牽牛花,頗感驚訝,昨 日還是剛剛發芽的頭兒,今晨竟長出了二寸長的小葉蔓,綴上兩片毛絨絨的小葉子,尖芽 像蛇頭一般昂起,向著太陽,附著防盜網的不鏽鋼管,驕傲地向太陽宣告自己的存在

“今年的葉格外綠,綠得鮮明......"我抱著尚顯柔弱的小苗苗,想象著它長大後的葉兒,會不會像文中說的"如絲絨剪成"那番美麗,那番成熟,那番充滿活力?我想,因為今年不僅加了土,又加了肥,而且又是去年的留種,定會比書中的更加繁茂吧?!

"但興趣並不專在看花……"是啊,望著那柔弱卻又高昂的嫩頭,我心中便無法剋制地湧起一股柔情,這麼一夜的工夫,這麼渾忘意想之間,"生之力",生命力不可得見也日間,當人們努力的時候,它拼命迴旋向上;夜晚,當我們進入夢香的時候,它卻依舊迴旋、抽枝、長葉。"好努力的一夜工夫!"我由衷的為牽牛花喝彩!

(五)

在我一向討厭憎惡的圖書館查到了這本書: 志賀直哉 “牽牛花”;因為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現在也不再印了,甚為珍貴(當然是對我而言)。當時是週六晚上九點,恨不能立時衝過去借了來。圖書館令人憎惡自然是有道理的,人家週日休息!捱到週一早上,出門第一件事 借書。“牽牛花”乖乖地在架上等我 總算沒有發生電腦裡說“有”,書架上“沒有”的慘劇。

每天晚上睡前看幾篇,把 前輯“牽牛花”看完了。好文字,但不是漂亮的文字;好讀的文字,但不是庸常意義上的‘美’的文字。我,喜,歡。

牽牛花一輯以‘牽牛花’開始,其中的小小隨筆或者短篇或者寫植物或者寫作者養過的和見過的一些動物,鳥類和昆蟲等等,比如伯勞啦,鵓鴿啦,壁虎啦,蜻蜓啦;有時候會有一點點故事在裡面,似乎有那麼點情節,大部分的時候,就是那麼寫寫平常的事兒罷了。

志賀先生寫野鵓鴿。他每天從陽臺上能望見一對野鵓鴿飛來飛去,一日一位擅打鳥的朋友去林子裡打了一隻竹雞、一隻白頭翁還有一隻野鵓鴿。第二天,志賀先生髮現“只有一隻在飛了。飛的樣子也慌慌張張的…每天看慣了的,現在成了一隻,一天中總有好幾次在我眼前飛來飛去。”而那一隻已經進了志賀先生的肚子,於是他老實寫道:“打鳥的不是我,可是吃的是我,總覺得心裡不安。”這樣的不安是多麼的虛偽,它只是來自於:志賀先生“認識”了這隻野鵓鴿;若是他並不認識它,無論吃多少隻也是不會心安的。就好像千里萬里外死了人,與自己完全扯不上關係,就不太會那麼在意一樣。

而他寫到壁虎,其實是寫他如何殺死一隻壁虎。某日在家裡發現 一隻壁虎,志賀先生用火筷把壁虎逮住,扔到院子裡。可是他轉念一想:“我想不殺死它可能到晚上又爬進來”,於是又去用火筷去戳它…

“它的柔軟的身體只是扭了幾扭,沒有死。我想找軟弱的地方,戳它的腦袋,戳了幾下沒有戳住,後來戳到兩眼之間的腦門上。火筷尖頭是燒焦的,很尖利。壁虎使勁甩著尾巴掙扎,我一用力,壁虎痛苦地叫了,再用一下力,有一隻眼珠突出來了,它還是左右掙扎,張開嘴來抵抗,嘴的裡面是淡紅色的。筷子從腦門刺穿了咽喉。我把筷子提起來,看看壁虎,趴在那裡還沒完全死去,看來部分身體還活著,腦子已經破了,同死也差不離了。”

“用筷子揀起屍體仍在院角落裡,然後把筷子從矮籬笆上扔出去…”

可是,過了半個小時,作者竟然看到“壁虎在什麼時候又活過來了,凸著一隻眼珠,破著腦門,見我走過去,又索索的逃起來了…”

志賀先生並不為壁虎重新獲得生命高興,而是覺得噁心,於是決定把壁虎踢到水溝裡淹死算了 他決意要殺死這隻壁虎。可是壁虎自己逃跑了… 一隻獨眼破腦門的壁虎將繼續在世界上活下去。

一般人不會這麼寫,有人殺死過動物,但是不會如是詳盡的寫下來。志賀先生寫“(壁虎)張開嘴來抵抗”,簡直利刃一般地鋒利,連讀者都啞住不能張嘴抵抗了。他又寫“見我走過去,又索索地逃起來了。。”索索二字寫盡壁虎的慌張和無措。

細時候家裡是沒有煤氣爐的,用煤爐,而且是壘灶臺的煤爐子。這樣的灶臺兩側會緊貼著爐腔裝兩個較大的鐵罐,裡面盛滿水。這樣煤爐的熱量會將鐵罐中的水捂熱,熱水可以用來洗臉洗腳,也算是當時的一種節能的方法呢。冬天的晚上偶爾會在鐵罐中看到被淹死或者燙死的壁虎,浮在水面到現在回想起那個情景 昏暗的燈光下,甕罈子裡漂浮著壁虎的'捲曲的身體 還會打寒戰。

對於令人噁心的動物,我們似乎連一點點憐憫都沒有了,包括志賀先生。

有一天志賀先生終於寫到了“我、貓、母雞、和小雞”的故事。大致的故事是:我的鄰居養了很多雞,小雞每日被母雞保護;有一天母雞被野貓咬死了,小雞們沒有了雞媽媽照顧。於是“我和鄰居夫婦都很可憐小雞們,憎惡那隻野貓;想著要抓住那隻野貓為母雞和小雞報仇。” 終於,有一天野貓落了陷阱,鄰居夫婦把貓兒裝在木箱裡,用繩子緊緊捆好,準備明天沉到壕溝裡淹死貓兒。

那貓兒叫了一夜,先是惡狠狠的怪叫,後來又米嗚米嗚的哀告,再發出野蠻的嚎叫… “如此一回兒哀求,一回兒頑抗,輪流交替,最後,大概是絕望了,安靜下來了。“

此時“我”想:

“這活東西一待天亮就會變成死屍,心裡頗不好受。在這靜寂的深夜,現在還醒著的,已只有我和貓兒,這樣想時,心裡也覺得寂寞。貓兒偷雞也難怪它,特別是無家的野貓,當然得偷吃東西才能活命。養雞的人有養雞的裝備,偶然因為下雨,忘記了關上雞籠門,才被貓偷襲了。與其說是貓的錯誤,不如說是忘記關門的人的錯誤。應該實行特赦,饒貓一命,才是正理。這時候,我的心理跟白天見小雞時已大大不同了。”

讀者此時也在同情貓兒,身覺“我”想得有道理,可是我又一轉念:

“可是我沒有法子,我覺得我不好插手,我簡直不知道要怎樣辦。小雞可憐,母雞也可憐,造成這災禍的貓,現在被逮住,也變成是可憐的了…我此刻對貓兒的這種心情,是無能為力的,除了默然旁觀,並無其他辦法,我認為這不是我的心太狠。如果說狠心,那末,上帝的心才狠呢。人不是上帝 有自由意志的人,也跟上帝一樣,無動於衷地袖手旁觀,要批評當然也可以,可是我覺得這也是不可抗拒的命運,並不想從中插手。”

於是,當然,第二天“我”醒來時,貓已經被淹死了,屍體埋在土中。

“我”既有足夠的憐憫之心,在某些情形下如同被縛住了手腳一般只能默默旁觀。所謂的“有自由意志“的人,最終常不由自己做主,甚至全不由自己做主;有時候所做的也只是如同壁虎一樣”張開嘴抵抗“罷了 一切歸於“不可抗拒的命運”,如同貓,如同小雞,如同母雞,如同壁虎。

就是這樣,在第一輯中志賀先生坦白地寫著人和動物植物的之間的關係和發生過的一些事情,似乎也不為說個什麼;有的時候人類觀看植物,觀賞動物(比如各色寵物),殺死動物和植物供自己吃或者只是為了“不讓它晚上再次爬進房間”;為貓兒進行一番形而上的思考後,最終的行動是不行動。他就這麼直白的寫著,讀者也只能這麼呆呆地瞪著。

志賀先生,其實,非常吝嗇筆下的評論和思考;至少他不願在時時刻刻在思索人生和對讀者進行再教育,他所做的就是把所見所聞寫下來而已,讀者亦沒有不時得接受‘再教育’的壓力。可是,平白的文字讀下來心裡總有點平靜的起伏,有時候有那麼點不是滋味兒,但是回神想想又覺得可以悄悄嚥下肚裡;一如生活,時常的覺得不那是是個滋味兒,然而總能默默嚥下。有時候覺得很髒,自己髒,生活髒,其他人髒,但是就這樣骯髒地過下去;自己殘缺,他人殘缺,世界殘缺,甚而覺得頗為苟且,然而就這樣苟且地活下去;猶如那隻獨眼破腦的壁虎。

至於“牽牛花”大概是前輯中最溫和的一篇了,寫到了自家種的牽牛花,嘆她們的嬌嫩之美。又摘了幾朵“琉璃色、大紅色或赤豆色的牽牛花”走去送給孫女,卻飛來一隻飛虻“翹起屁股鑽進花心裡吸起蜜來”,全不把“我這個人放在一起”,親切可愛。

此書是婁適夷翻譯,如此好文字,譯者功不可沒。還借來一本 暗夜行路 慢慢看。

(六)

初讀葉聖陶接近不惑之年寫的散文《牽牛花》,也許會感覺有點兒“平淡”,“淡”到我們好像感覺不到是名師大家的手筆。但細細再品,才知葉老之文貌似平淡,味之無窮。樸樸素素的語言,簡簡單單的敘述,好像是閒居在家的老伯向你推心置腹地傳授種花的經驗,開始你還不在意,可聽著聽著卻心為之馳,神為之往了。

《牽牛花》的行文思路“淡”中顯“味”。作者落筆先寫種花:“手種牽牛花,接連有三四年了。”因為是“手種”,又已經是“三四年”了,才有後文的經驗之談:瓦盆“十來個”,肥料“一包”,麻線“十條”,條距“七八寸”。這些數字化的精確敘述,儼然如種花多年的花農侃侃而談。接著寫賞花,因為是精心種植之花,所以種花的庭子也成了“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才起,工畢回來,不覺總要在那裡小立一會兒”,“在這樣小立靜觀的當兒,卻默契了‘生之力’了”。作者所強調的“生之力”,即是新生之葉、新生之花的生機與活力。讀者讀到這裡,也許就把文章的立意理解為對牽牛花“生之力”的讚美;作者行文至此,好像也完成了“種花賞花悟花”這一思維過程,文章至此似乎也可戛然而止了。但收尾之“味”,恰恰不僅僅在於這句富含哲理的話,還在於後文所寫的賞花人的“渾忘意想”、“呆對著這一牆綠葉”的那種“忘我之境”。讀到這裡,我們方知作者種花,賞花,是以一種最簡樸的方式獲得精神的快樂和滿足,是在和一草一木的相處中獲得生活的樂趣和智慧的啟迪。那種“呆對”,讓我們想起古人的“相看兩不厭,惟有敬亭山”、“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亦如斯”的忘情對視。原來,人常會在和自然的相親相伴中找到靈魂的安寧。閱讀至此,你就會明白為什麼前文作者會親暱地稱牽牛花為可愛的“小東西”了!

牽牛花,是最普通的家園小花,作者栽種牽牛花,同時也“栽種”了自己。“即使沒有花,興趣未嘗短少;何況他日花開,將比往年盛大呢。”原來栽種的還是普通日子裡的一份希望呢!種牽牛花之“味”,在於能享受一份樸素的生活情趣,一種恬淡寧靜的家園生活。它給我們的啟示還在於,人生最大的幸福不在於物質上擁有多少,而在於心靈的幸福,面對四季晨昏,在物我兩忘中獲得生命的真諦,生活因此變得富有而滋潤。

本文的語言別具魅力,質樸、本色,棄盡浮華,如話家常。如“瓦盆排列在牆腳,從牆頭垂下十條麻線,每兩條距離七八寸,讓牽牛的藤蔓纏繞上去。這是今年的新計劃,往年是把瓦盆擺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樸實自然、平和親切,一如農家口語,娓娓道出種花心得,好像讀者也可模仿“操作”,這樣就拉近了文字和讀者的距離。

而隨著葉長花開,作者的語言在平實中又顯得精細傳神。“今年的葉格外綠,綠得鮮明;又格外厚,彷彿絲絨剪成的。”寥寥數語,一個貼切簡潔的比喻,寫出了生長之葉的質地和生機。“嫩綠的頭看似靜止的,並不動彈;實際卻無時不迴旋向上……綴一兩張長滿細白絨毛的小葉子,葉柄處是僅能辨認形狀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綠豆般大一粒嫩頭。”作者生動形象、細緻入微地描述如嬰兒般柔嫩的初生花蕾,讓我們好像也能感覺到作者驚喜而又深情的注視。這一處寫得如此逼真、傳神,是因為作者不是為寫景而寫景,而是把對“手植之花”的喜愛、呵護之情滲透在裡面了,因而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同時,本文並沒有因為語言質樸而變得沒有內涵,反而更顯凝練和雋永。一個看似平常的句子如若細細品味,常常會驀然間觸及作者優雅的生活情致和悠遠的生命感想。“在這樣小立靜觀的當兒,卻默契了‘生之力’了。漸漸地,渾忘意想,復何言說,只呆對著這一牆綠葉。”全文好像就這一句文人氣息極濃的話。平和親切的敘述,至這裡“哲光”一閃,“神韻”一現,便又恢復平靜了,而就在這“一現”中卻又窺視到人的心靈。“小立靜觀”是何等雅緻,是以滌盡靈魂的汙濁為前提的,整天為名利奔走之人,是不會為這平凡之花佇立靜觀的;“生之力”是細緻地閱讀自然時的內心之悟;“渾忘意想,復何言說”是物我的和諧交融,是“欲辨已忘言”!文章語言以恬淡為底蘊,到這裡寫得剋制而有文采,內斂而不宣洩。這種看似平淡,實則有味,經得起咀嚼的語言,是散文語言的至高境界。

葉聖陶說,寫作就是生活。本文篇幅短小,不足一千字,但卻真切細緻地寫出了種花、賞花的樂趣,字裡行間無不流露著作者對生活、對自然花草的熱愛,寫出了平淡生活之“味”。只有熱愛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人才能寫出箇中滋味。

樸素、自然,也是一種美,“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它不事雕琢,毫無粉飾,即使煉字煉句也巧妙地在普通詞語上下工夫。很多同學寫作文喜歡用華麗的語言來展示自己的寫作功底,這樣的文章初讀上去雖然有強勁的視覺衝擊力,但花哨的文筆有時掩蓋不了內容的空洞和情感的蒼白。我們也不妨試著寫一些再現生活體驗的樸素有“味”的文章,讓這種“味”如心底流泉,清澈而又潺潺地流入讀者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