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作文

尋找董黯觀後感作文1000以內

尋找董黯觀後感作文1000以內

導語:《尋找董黯》為了產生更好更廣泛的社會效益,影片還將以影院上映、校園展映、電視播出等形式進行推廣,並配合舉辦全市中小學生觀後感作文大賽、慈孝主題演講賽等活動,以此進一步深化慈孝內涵,凸顯慈溪作為“中國慈孝文化之鄉”的獨特韻味。此外,還將與大型影片網站合作向全國進行推廣,提高慈溪慈孝文化的知名度。尋找董黯講述了陳述小朋友在經歷神奇的穿越之旅後來到董黯身邊,感知親情、懂得孝道,並從內心深處真正“找到”董黯的故事。

篇一:

最近,我觀看了《尋找董黯》,腦海中印象深刻,這些故事也讓我對“孝”字有了更深一層的瞭解,還使我想起了古代的兩個至孝的人。

例如人們耳熟能詳的《三字經》裡有一句“香九齡,能溫席”。說的是漢代,因孝敬長輩而流傳千古的九歲時的小黃香。夏天的時候,她幫父親把床蓆扇涼,並趕走蚊子;冬季,她用自己的身體溫暖床蓆,讓父親安心入睡。

無獨有偶在漢代,有一個叫郭巨的人,家有一母一嬰。母親已年過九十,嬰兒也剛出生不。家貧如洗的他擔心撫養孩子會影響贍養母親,所以就和妻子商議:“孩子死了還可以再生一次,母親死了卻不可以再復活。”一天半夜與妻子將孩子抱到山中,埋葬起來。

但是現在,我們不需像小黃香如此孝敬長輩,也無需像郭巨那樣為自己的母親埋葬親生兒子。我們只需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聽父母的話,讓他們少操心;不讓父母在工作之餘還要擔心我們的作業有沒有做完;在空餘的時間裡我們還可以做一些家務,給予父母多一些休息的時間;爸爸媽媽下班回家,幫他們沏杯熱茶,捶捶背,讓他們休息休息;好好學習,不辜負父母對我們的期望……

一個人如果不孝順父母,不熱愛自己的家人,不樂於幫助他人,長大以後就談不上熱愛故鄉、熱愛祖國了。孝就是做人的根本啊!“孝”在中華大地上傳揚了五千年,“孝”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深深地影響著每一位炎黃子孫,就像長江、黃河經久不衰地滋養著我們一樣,難道我們不應該將其發揚和傳承下去嗎?難道能讓“孝”消失在21世紀中嗎?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一定要時刻謹記:“百善孝為先”,做人要先做到孝。讓慈孝永遠留在我們心中併發揚光大!

篇二:

我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但是真正有孝心的人卻將它銘記在心。

不論是用鐵車將父母推到上海的黃鳳,還是照顧患有尿毒症母親的趙文龍;不論是與弟弟相依為命的吳桂香,還是照顧身患白血病母親的徐沁燁……在他們身上都譜寫著孝的樂章。

看著大螢幕上閃耀著他們的身影,我的同學們及我的眼中都閃耀著淚花,我不知道我是否被他們感動了。但是,我只知道,我,不及他們,特別是在“孝”這方面。我和他們簡直是天壤之別。不僅是他們沒有做到,我沒做到,就連他們做到的,我也沒有做到,說起來還真是慚愧呢!

回首以前,爸爸叫我幹什麼事情的時候,我總是拖拖拉拉的,並且為了這種小事還捱了不少的罵;媽媽叫我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我總是很生氣的說不去,特別煩媽媽,當然也曾為了這事捱罵,甚至是捱打……但,怎麼說呢……我呢,現在還是“死不悔改”。不過,現在與他們相比,我幸福的很多。至少,我有個幸福、美滿的家庭;至少,我的父母都在我的身邊;至少,我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都健在;至少,我不用每天僅僅睡幾個小時;至少,我真的比他們幸福的多。這麼多的至少加起來,事實證明,我並不比他們差。但是……我卻讓他們傷透了心。所以呢,我決定,我要改。我不會說我要怎麼怎麼怎麼樣,但我會說,我要先把這些小毛病改過來,再步入另一個地方。

“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與生命交接處的'鏈條,一旦斷裂,將永遠無法連結。

趕快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奉上一份真誠的愛心,無論是豐厚還是微薄,只要獻上就好。因為,在孝的天平上,他們是等值的。

篇三:

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百善孝為先,這是民族歷史上的佳話。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善良的人,一個成功的人,首先就要做到孝。失去了孝,就好比人已失去了心臟,只有一具軀殼立於世上,已失去了生命的價值,更何談頂天立地、闖出一番天地,在歷史上,有許多關於孝的感人事蹟,其中在24孝中,有一則是“閔子騫勸父感後母”。感人至深。

閔子騫是周朝時期的人。幼時喪母,父娶某姓女為繼室。閔子騫素性講孝,對待繼母像生母一樣孝順。後來繼母接連生了兩個兒子,於是對閔子騫開始憎惡起來。總是在丈夫面前說子騫的壞話,挑拔子騫與父親的關係。

冬天到了,天氣十分寒冷。後孃為兩個親生兒子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十分暖和的棉花;而給子騫做的棉衣,內面鋪的是一點也不暖和的蘆花。蘆花是水中生長的蘆草,到處飛揚的那個輕飄飄的花,哪裡能禦寒呢?所以,子騫穿著覺得冷得很,好像沒有穿衣一樣。而這位後母反而向丈夫說:“子騫不是冷,他穿的棉衣也是厚厚的。是太驕養了,故意稱冷。”

一天,父親要外出,子騫為父親駕駛車馬,一陣陣凜冽的寒風吹來,子騫冷得得戰票不已,手凍得拿不穩馬的韁繩,將韁繩掉到了地上,馬將車子差點兒拉下了懸崖。父親大怒,氣得揚起馬鞭,將子騫猛打。子騫的棉衣被打破了,內面的蘆花飛了出來。父親這才明白了一切。立即回家責罵後妻,要將狠毒的女人趕出家門,將這個心惡女人休掉。後妻像木頭一樣,呆呆地立著,羞愧得無話可說。子騫跪在父親面前,哭著勸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請不要趕走母親。”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這句話不知讓多少人所為之動容,就是閔子騫的繼母也被感動後悔不已,從此待閔子騫如親子,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偉大所在。

正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現在的我們應該更要孝敬父母,更何況孝道是我們的悠久文化和傳統美德,但事實好象有點相反,歷史的寶貴財富並沒有得到部分現代人的認同,甚至有的人還要父母來“孝敬”他們,在他們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經地義要養他們,要為他們做牛做馬的觀念。只要自己逍遙快活就夠了,把他人的苦難置之度外。但他們可否想過十月懷胎的痛苦和把一個小嬰兒拉扯大的艱辛,難道這也能讓人所忘卻嗎?如果這些都不能感化他們的鐵石心腸,那他們只能得到社會的唾罵和拋棄。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篇四:

素以文明古國著稱的中華民族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其中,孝道文化就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優秀文化的精髓,閃爍了人性的光輝。各民族人民把尊老、敬老、愛老、養老視為傳統美德,其歷史地位和作用無與倫比。自古以來人民就把敬孝老人視為做人的道德基礎,提出“百善孝為先”,“孝德之始也”。

人生在這個世界上,長在這個世界上,都源於父母。曾子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每個生命從“呱呱”墜地開始,無時無刻不牽動著父母的心。父母不僅賦於我們生命,撫養我們長大成人,還教給我們做人的道理。是父母的愛、是言傳身教,教我們學會了堅強、記住了寬容、懂得了自制。

為了改善兒女的生存環境,含心茹苦日夜奔波操勞„„伴著我們茁壯成長的是父母日漸衰老,頭髮白了,背駝了,皺紋堆壘爬滿臉頰„„兒女成人後相繼踏出家門,成家立業。俗話說“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當我們長大成人、結婚生子之後,特別是在撫養自己的孩子的過程中,最能感悟到父母的艱辛、父母的無私偉大、不求回報的愛,“烏鴉尚知反哺”,然而,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回報父母的又有多少?„„不能忘記,父母為了讓我讀好書而省吃儉用;不能忘記父母對我的養育之恩;不能忘記父母的千叮萬囑。

孝德教育讓我真正懂得了如何盡“孝”?而不能有“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的遺憾。人生苦短,要懂得及時行“孝”。

“孝”分“小孝”、“中孝”、“大孝”,而“孝”的最高境界是行“大孝”,孟子曰:“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俗話說:“羊知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孝”,只有孝敬父母者,才能懂得“可憐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義,才能領悟人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愛的真諦,才有可能在“老吾老”的基礎上將愛與善擴充套件到“人之老”,才有可能昇華出大愛大善的崇高品格,一個社會,只有人人善待父母,才能使善良得以弘揚,關愛得以傳遞,溫暖隨處可見,才能不斷走向文明、進步與和諧。可見孝是世間一切美好品質的源頭,是“百善之先”。 孝道是做人首要的品德,孔子說,“日三省其身”,我們也要如此,每天反思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勉勵自己,改正自己的言行中的錯誤,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陋室銘中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雖然房子簡陋,但是因為我品德高尚而不再簡陋。個人品德是一個人的內在的涵養,這是人性中最有魅力的地方。它不會因為人的貴賤貧窮,漂亮和醜陋而劃分,它無論在什麼地方都會發出它耀眼的光輝。

透過學習,使我不斷反思自己的行為,對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過失及時的得以糾正,使自己的思想境界不斷的提高,我一定會以此為契機,把愛與善的種子撒遍人間。讓我們大家一起重塑道德靈魂,使人性的光芒永遠熠熠生輝!

篇五:

“百善孝為先”這是中國人從古至今不變的認知,不孝道作為道德的根本。當今社會文化在進步、時代在變遷,唯有孝道一直被人所遵從,被人所繼承。讀了《論語》中的《為孝》我更深刻體會到了孝道的真諦。

孝乃是《論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子又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一喜為父母還在世而喜,一懼,因父母年高而懼。也有許多人覺的自己已經盡到了孝道了,他們都說“我父母吃的是最好的,穿的是最新的,住的是最大的。”可是他們卻不知道,孝道乃是心為先,行為次。面對父母,今天的兒女應該要問問自己:如何讓老人因為有自己這個孩子而感到自豪,我們怎樣做到真正的孝?一首現代歌唱出了許多父母的心,那就是《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在乎你在外面做什麼,不在乎你給與他們多少。在乎的僅僅是你對他們的心,希望你可以常回家看看,不管如何,他們只要能看見你們,那麼他們就會覺的他們是最幸福的老人。在孝敬父母的時候我們要做到一點:“事父母,能竭其力。”我們在孝敬父母的時候,我們應該做到竭盡全力,儘自己所能去孝敬父母。心為先,行為次。當往往我們把這竭盡全力都用到了工作上面去了,對於父母,我們竭盡全力了嗎?

孝,乃是子女對父母、晚輩對長輩的尊敬、依從、感恩的心理。嬰孩呱呱落地,從此即與父母家人朝夕生活在一起,其感最親者,無過於父母雙親。父母對孩子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為子女的成長付出了全部的心血。此種慈愛之情,嬰兒即能感知。待其稍長,略具智識,即開始教以孝道,即教導孩子體認父母之辛勞,要珍惜父母的勞動成果,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回報父母。這樣教,這樣說,這樣做,都是在孩子能理解的範圍之內。孩子雖小,也能感知父母是怎樣的疼我愛我,我學父母的樣,也應該如此這般去疼父母愛父母,從而使孩子從小即體悟到愛父母是怎樣的一種滋味。這種情感體驗,就是在孩子天真無邪的心田中播下了一顆“愛”的種子。從小即知愛父母,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長大後就會很自然地愛兄弟姐妹,愛周圍的人,愛國家,愛社會,愛人類。可見,中國人教孝,就是要由近及遠,由易及難,一步步培養出孩子的愛心來,最終使孩子養成一顆對人類全體大公無私的愛心。而這一切,都是打小從教孩子孝道開始。孝,既是一切教育的開始,又是一切教育的歸宿。所以中國人說:“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

如果說父母疼愛子女在相當的程度上是本於天性,那麼教孩子孝道則是一種人文教育,是後天教化的結果。固然在人的天性中,人人皆知父母辛勞,要盡我所能來回報雙親,但這種良善的天性如果不及時施以正確的教導方法,使之生根、發芽、成長、堅固,則此種感恩的心情很快會泯滅掉。不知不覺中,認為父母疼我愛我乃天經地義之事,已經習慣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至於我也要疼父母愛父母,因無人教無人提醒,沒有成為我的生活習慣,乃漸漸遺忘於腦後,最後則渺然無知矣。幼童時期就沒有引導孩子形成孝道的觀念,沒有使孝順父母成為孩子的自覺行動,長大後卻埋怨孩子不懂孝道,豈非是緣木而求魚!打小就培養孩子的孝道精神,從娃娃抓起,這是最關鍵的,也最容易見成效。所以孔子說:“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中國人的老話:“愛子,教之以義方”,而孝道,就是義方之最大者。

《史記》中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父母是我們的生命之 源,是人生的啟蒙老師,是天下最疼愛自己的人。倘若沒有父母的撫養,自己能從一棵幼苗成長為參天大樹嗎?世間最可報答的人是誰?依我看就是父母親。自己本 事再大,官職再高,也不能忘本,不能過河拆橋。正如一首詩中寫到:“父母恩情似海深,人生莫忘父母恩。生兒育女迴圈理,世代相傳自古今。為人子女要孝順, 不孝之人罪逆天。家貧才能出孝子,鳥獸尚知哺乳恩。養育之恩不圖報,望子成龍白費心。”一個連自己父母都不尊重的人,能承望他愛別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