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資料
聘才小編為大家收集了2016三年級清明節手抄報相關資料供大家參考!
清明節本是懷念祖先的日子,但是現在卻被許多的商家加上許多東西使它黯然失色了。
清明節來臨,採用何種方式祭奠先祖成為坊間爭議的話題,也考量著人們祭奠的文明走向。
在清明節祭奠逝者寄託了人們對其的思念之情,表達的是對逝者的懷念和追憶。所以清明節,應當讓文明祭奠方式迴歸本位。文明祭奠先祖有很多方式,何必一定要興師動眾、耗資不菲,甚至互講排場、比闊氣、爭規格、論正統,形成一股庸俗“公祭”攀比之風呢?
清明時節車紛紛,趁機斂財忙擴墳。毋庸諱言,隨著清明節的到來,利用手中權力趁機搞起腐敗的現象時有出現,讓祭奠先祖活動淪為了個別人牟利的工具,是念錯了“祭奠經”走歪了“文化路”。不過,最為普遍的當是在祭祖中的鋪張浪費風,把祭祖搞成迷信活動了。
在我看來,清明節不僅要從煙熏火燎中解脫出來,大力提倡清雅深沉、環保文明的方式過得“清明”潔淨,更應該體現出節日的'內涵,體現出移風易俗、文明祭奠的時代特點。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其實一束清香淡雅的鮮花,一個深深的鞠躬、一杯滿懷思念的水酒,就足以承載生者對逝者的情感。也有人採用植樹等還念故人,都是不錯的選擇。就讓燒紙錢等容易造成空氣汙染和引發火災的傳統陋習遠離我們吧!
另外,網上祭奠都不失為一種好方式。時空難阻隔 ,網上寄哀思。低碳環保的網路祭奠越來越受到年輕人的追捧,這種以環保、文明的方式來追遠懷人,讓清明節洗卻煙塵,更符合清雅深沉的節日精神。
哀愁的清明。
明代的北京,每至清明,人們帶著犧牲酒水、楮錢紙錠出城祭掃,一路上人流轎馬絡繹不絕。掃墓時,人們拜酹哭祭,為墳墓除草添土,焚燒楮錠,將紙錢壓在墳頭。宣洩完對逝者的哀思,百姓們並不在乎“子於是日哭,則不歌”的古訓,而要在這春意盎然的日子裡踏青嬉遊。《帝京景物略》卷二載:“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哭笑無端,哀往樂回也。”
古人清明好插柳。清人楊韞華有詩云:“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毗鄰諸姐妹,一株斜插綠雲翹。”人們買回柳條,或插於門前,或編好戴在頭上。對於不戴新柳的人,有民諺調侃道:“清明不插柳,紅顏成皓首。”“清明不戴柳,來生變黃狗。”
明代北京人簪柳踏青,好遊高梁橋。此橋建於元代,位於西直門外,每逢清明,春色秀美。所謂“夾岸高柳,絲絲到水。綠樹紺宇,酒旗亭臺,廣畝小池,蔭爽交匝……”
吸引人們至此踏青的不僅是詩畫般的景色,更有豐富多彩的表演: “厥有扒竿、筋斗、筋喇(彈撥說唱)、筒子(變戲法)、馬彈解數(馬術、雜技)、煙火、水嬉。”扒竿者“立竿三丈,裸而緣其頂”,人在高空如履平地般做著各種高難度動作。再看耍筒子者,置三筒在案,先示眾人以空,之後便是“見證奇蹟的時刻”,但見“發藏滿案,有鴿飛,有猴躍焉。”眨眼間,諸物“已復藏於空”。此外更有各式煙火,做成魚鱉等形狀,“燃而沒且出於溪,屢出則爆,中乃其兒雛,眾散,亦沒且出,煙焰滿溪也”(《帝京景物略》卷五)。這一切就如同一場盛大的嘉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