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故事:喝粥過節
從前啊,有這麼一家三口:爸爸,媽媽和兒子!
爸爸最勤勞,他每天雞叫就起床,天剛亮就下地幹活兒。他說:“手是搖錢樹,鋪成金光路!”
很有意思的諺語哦!
媽媽最節儉,過日子精打細算,她補的衣服又密又好。她說:“天下哪有聚寶盆,勤儉才成富裕人!”媽媽的諺語也很受用哦!爸爸媽媽都是勤勞節儉的人兒!
他們家呀,米麵滿倉,雞鴨成群,瓜果成架!
看來老祖宗流傳下來的道真是真理啊!
但是他家有個懶兒子,這個兒子整天吃飽了就睡,鄰居叫他“瞌睡蟲”。看看圖畫中的這個兒子,眯縫著眼睛,搖著蒲扇!懶散的樣子!
老兩口年紀大了。爸爸對兒子說:“要吃飯得流汗。你得學著種莊稼,光睡覺可不行啊!”爸爸開始教育兒子,可是兒子這麼大了能教育過來嗎?
媽媽對兒子說:“爹孃可不能跟著你一輩子,你不會過日子,老了可怎麼辦呀?”
爸爸媽媽開始著急了!
這種人,好姑娘誰願意嫁啊?
結果瞌睡蟲取了個媳婦兒,和他一樣懶!
她太陽沒落就睡,日上三竿不起,油瓶倒了都不扶。鄰居都叫她“沒底鍋”
過了幾年,老兩口病重,他們不放心的囑咐“瞌睡蟲”和“沒底鍋”:“要想日子過得好,勤勞節儉不能少。飯要及時衣要暖,地要深耕細除草!”不就老兩口就先後去世了!
“瞌睡蟲”覺得老兩口不會享福,他對媳婦兒說:“糧滿倉,豆滿倉,何必犯傻種地忙?”
“沒底鍋”覺得日子過得挺好,不用發愁,她對丈夫說:“有單衣有棉被,織布不如把覺睡!”
兩人誰也沒有把老人的話放在心裡,每天除了吃喝玩樂還是吃喝玩樂,坐吃山空呀,沒幾年,地荒了,家裡也沒有存糧了!
這年臘月初八,北風“呼呼”地颳雪花飄呀飄,簡直有巴掌那麼大。“瞌睡蟲和沒底鍋”沒吃沒穿,縮在破房子裡,直打哆嗦!
“哆嗦嗦,哆嗦嗦,好想媽媽的白饃饃!”“哎呦呦,哎呦呦,掃把雜糧湊碗粥。”雜糧是從缸底,糧倉縫,牆邊,老鼠洞……不容易找出來的。誰知道他們端起碗剛想喝,一陣大風颳來,房子呼啦一下塌了。
根據這個傳說,每年的喇叭,家家都要熬上一鍋雜糧粥,喝粥過節,用來提醒自己珍惜好生活!
【閱讀延伸:臘八粥】
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多種食材熬製的粥,也叫做七寶五味粥。吃臘八粥,用以慶祝豐收,一直流傳至今。
農曆十二月初八,中國漢族民間流傳著吃“臘八粥”(有的地方是“臘八飯”)的風俗。在河南,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
《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開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臘八粥和臘八飯一樣,是古代蜡祭的遺存。
《祀記·郊特牲》說蜡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臘八粥以八方食物合在一塊,和米共煮一鍋,是合聚萬物、調和千靈之意。
我國古代天子,農曆每年的十二月要用幹物進行臘祭,敬獻神靈。臘祭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祭祀;二是禱祝。祭祀是祀八谷星神,用幹物敬獻,表示慶豐收之意。幹物稱臘,八是八谷星神,故稱臘八。在時間上,臘祭又是在農曆每年的臘月初八日進行的。臘月初八日亦稱臘八。禱祝是臘祭的一個重要方面,內容是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確保農業豐收。於每年的臘月初八日用幹物祭祀八谷星神,進行禱祝,稱為臘八祝或稱蠟八祝,祝與粥同音,於是就於每年的臘月初八日,將蔬果乾物攪和在一起,煮熟成粥,敬獻農神,以表示慶豐收之意,並進行禱祝。用臘八粥來諧音臘八祝的意思,這就是臘八粥的由來。含義是用幹物煮粥,敬獻農神,進行禱祝,祈求保佑,以慶豐收。
在河南,臘八粥又稱“大家飯”,是紀念民族英雄岳飛的一種節日食俗。據說當年岳家軍討伐金虜在朱仙鎮節節勝利,卻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來,在回師路上,將士們又飢又餓,沿途的河南百姓紛紛把各家送來的飯菜倒在大鍋裡,熬煮成粥分給將士們充飢禦寒,這天正好是臘月初八。隨後岳飛遇害風波亭,為了懷念這位民族英雄,河南民眾每逢臘八這天,家家都吃“大家飯”,以示懷念。
另一種說法是臘八粥本來是佛教寺煮來供菩薩的——十八種乾果象徵著十八羅漢,後來這風俗便在民間通行
佛教中臘八粥的故事來自於牧牛女供養乳糜的典故,後來中國的佛教弟子乃起而效之,於每年農曆臘月初八這一天,以五穀及諸果物煮粥供佛,稱為“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相沿至今,此習俗漸漸廣傳至民間,一般人家也大多要在這一天煮食臘八粥,成為民間風俗之一。
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忙碌起來,洗米、泡果、撥皮、去核、精揀,然後在半夜時分開始煮,再用微火燉,一直燉到第二天的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了。
臘八粥熬好之後,要先供佛供僧。之後要贈送親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如果把粥送給窮苦的人吃,那更是為自己積德。最後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臘八粥,儲存著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被認為是好兆頭,取其“年年有餘”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