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春節

春節的由來簡介

春節的由來簡介(精選15篇)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一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春節的由來簡介作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1

——春節是什麼時候設定的節日

春節是指漢字文化圈傳統上的農曆新年,傳統名稱為新年、大年、新歲,但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新歲、過年。古時春節曾專指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是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農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新年。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節)新年才結束,春節俗稱“年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漢武帝時期之前,各朝各代春節的日期並不一致,自漢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曆(農曆)正月為歲首,年節的日期由此固定下來,1911年辛亥革命以後,開始採用公曆計年,遂稱公曆1月1日為“元旦”,稱農曆正月初一為“春節”。

春節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

——春節法定節日是怎麼來的

1999年9月18日,中國國務院釋出《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決定增加公眾法定休假日。春節、“五一”和“十一”法定休假3天,再加上調整的前後兩個雙休日,就形成了每年3個連續7天的長假,使中國人每年的法定休息日達到了114天。而每個長假掀起的旅遊消費熱也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生活的新亮點,被人們稱為黃金週。2004年,國家旅遊局表示,短期內不改變黃金週長假制度。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2

說法一

一種說的是,古時候,有一種叫做“年”的兇猛怪獸,每到臘月三十,便竄村挨戶,覓食人肉,殘害生靈。有一個臘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個村莊,適逢兩個牧童在比賽牛鞭子。“年”忽聞半空中響起了啪啪的鞭聲,嚇得望風而逃。它竄到另一個村莊,又迎頭望到了一家門口曬著件大紅衣裳,它不知其為何物,嚇得趕緊掉頭逃跑。後來它又來到了一個村莊,朝一戶人家門裡一瞧,只見裡面燈火輝煌,刺得它頭昏眼花,只好又夾著尾巴溜了。人們由此摸準了"年"有怕響,怕紅,怕光的弱點,便想到許多抵禦它的方法,於是逐漸演化成今天過年的風俗。

說法二

另一種說法是,我國古代的字書把“年”字放禾部,以示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由於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年”便被引申為歲名了。

我國古代民間雖然早已有過年的風俗,但那時並不叫做春節。因為那時所說的春節,指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

南北朝則把春節泛指為整個春季。據說,把農曆新年正式定名為春節,是辛亥革命後的事。由於那時要改用陽曆,為了區分農、陽兩節,所以只好將農曆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

春節風俗有哪些?

1.掃塵

掃塵又稱除塵、除殘、撣塵、打埃塵等,是中國民間春節傳統習俗之一。起源於古代中國人民驅除病疫的一種宗教儀式。這種儀式後來演變了年底的大掃除,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2.貼春聯

春聯亦名“門對”、“對聯”、“桃符”等,是對聯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而得名。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3.給壓歲錢

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過年給壓歲錢,體現出長輩對晚輩的關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係的民俗活動。

4.守歲

中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

5.團年飯

吃團年飯一年一次的團圓飯充分的表現出中華民族家庭成員的互敬互愛,這種互敬互愛使一家人之間的關係更為緊密。家人的團聚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與滿足,老人家看兒孫滿堂,一家大小共敘天倫,過去的關懷與撫養子女所付出的心血而沒有白費。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3

春節是中國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

原始社會有“臘祭”的儀式:秋收以後人們都要祭祖一番,酬謝神靈的保佑、祖先的蔭庇,祈求來年再獲豐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種風俗。堯舜時候起,人們就開始過春節了。

春節的時間在歲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古時候,歲首的時間不一樣。夏朝的歲首是農曆正月初一,商朝是農曆十二月初一,周朝是農曆十一月初一,秦是農曆十月初一,漢武帝時重新把歲首定在農曆正月初一,同時採用“太初曆”,規定農曆正月初一為元旦,俗稱“新年”。春節原名“元旦”,隋代杜臺卿在《五燭寶典》中說:“正月為端月,其一日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因為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宋吳自牧在《夢梁錄》中解釋:“正月朔日,謂之元旦”。《說文解字》中對“旦”字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為它分別表示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元旦”和“正旦”。除上述稱謂外,春節還稱“開年”、“開歲”、“芳歲”、“華歲”等,在諸多稱謂中以稱“元旦”最普遍,時間最長久。

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規定採用陽曆紀年,並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這樣春節就成了正月初一的稱呼。其實,春節這個名稱古已有之,是專指立春而言的。自從民間把農曆正月初一稱作春節以後,就不再把立春叫春節了。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4

同學們,你們知道春節吧!到了春節人們會貼對聯,掛紅燈籠等習俗,可為什麼會有這些習俗呢?今天我就給大家講講吧!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個叫“年”的怪物,每到12月31就會從海底爬到陸地上來,吞食家畜,人們只好扶老攜幼前往深山,躲避“年”的追擊。

這天除夕到了,村中來了一位乞討的老人。大家都忙著收拾東西,哪有時間來管他呢?只有一個老奶奶給他一些食物充飢並勸他到深山去。可老人卻笑道:“您讓我在您家住一天,我一定會趕走‘年’的!”老太太再三勸阻卻經不住老人的懇求,只好讓他留下,自己獨自前往深山。

晚上,“年”又來吃牲畜了。可這個除夕它發現氣氛與往常有些不同:“年”往前走看見有一副對聯,嚇的直打哆嗦。可它還是壯著膽子往前走。“噼裡啪啦,噼裡啪啦”鞭炮聲響了,“年”再也不敢往前走了。風一吹一個大紅燈籠掉了下來,“年”竟倉慌而逃了。

原來,“年”有三怕,一怕紅色,二怕火光,三怕響聲。從此以後,人們掛紅燈籠,貼春聯等,“年”再也不敢出來了。於是古往今來,代代相傳,這個習俗就這樣留下來了。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5

迎著喜慶的鐘聲,我們迎來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那春節是如何來的呢?

相傳在古代,有一個叫年的大怪獸,每年在農曆30就會出來吃人,村民們只能逃跑。在那一天一個道士,光顧了這個小村莊,看見村民們慌忙地向大山裡逃跑,道士也沒問些什麼,只是朝村莊裡面趕去,遇到了一個青年,青年把他帶到了屋子裡面,對他說,他的媽媽生病走不了了。老道士叫他們去村長家躲避,他自己穿著一身紅色的衣服,在房子外面掛上紅色的布,年獸果然來了,看見了村莊裡面一片寂靜,就衝進村莊,看見了紅色的布,聽見了爆竹的響聲,看見了一個身穿紅色衣服的道士,年獸十分的害怕轉身就跑,再也沒有回來過。村民回來看見屋子一點都沒有被破壞過的痕跡,就奇怪地問老道士:“你用什麼方法嚇跑了年獸呢?老道士回答,只需要用紅色的布,點燃爆竹就可以嚇跑年獸,這個習俗就儲存到今天,逐漸變成了看春晚,包餃子,燃放煙花,爆竹等等……

在濃濃喜慶的春節裡,我希望大家可以帶著祝福學習努力的精神為夢想加油!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6

爆竹聲聲辭舊歲,轟轟烈烈過大年。

在中國,再沒有比過大年更令炎黃子孫開懷沉醉和欣喜若狂的了。

相傳,遠古時代,有一種被稱作為“年”的怪獸,個高如牛,力大無比,吼聲似雷,跑動象風,本性兇殘,每到隆冬季節就出來進莊騷擾,食人傷畜,弄得百姓惶惶不安,無寧靜之日。天神只好把“年”鎖進深山,只許每年臘月三十晚上放出來找東西吃,以示懲罰。一次,“年”跑出來衝進一個村子,恰巧有兩個牧童正比賽甩牛鞭,“噼噼啪啪”的響聲驚得“年”暈頭轉向,扭身就跑,又竄到第二個村子,迎頭瞅見一家門口晾曬大紅衣服,又懼怕逃命,一口氣奔到天黑,又偷偷的鑽進了第三個村子,抬頭看見農家屋舍燭光通明,頓時頭暈目眩,逃之夭夭。從此,“年”一頭扎進了深山,再也不敢露面,人們便用燃放煙花爆竹、貼春聯、點紅燈的方式驅妖逐鬼,對付怪獸,謂之“過年”。久而久之漸漸形成了一種傳統風俗。

我倒覺得那個什麼“年”啊的傳說為什麼要流傳,流傳下來人們還要貼春聯、掛燈籠、打掃衛生什麼的,好累啊!“年”什麼的,根本只是謠言,流傳下來的謠言罷了,不過我不應該偷懶,嘻嘻……傳說歸傳說,雖不足為據,但卻為春節的來歷增添了神話般的色彩。

過春節最歡樂莫過於“鬧”。鬧新春,鬧社火,鬧花燈,特別是正月十五以象徵圓滿的元宵節為“鬧元宵”,把守大年的大喜大慶推上了高潮。直到“大春牛”勸農才為過大年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

在飽含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深層意識的過大年裡,人們歲歲年年恭喜發財的祝福上,互道吉祥的大拜年上,維繫著中國無數個家庭骨肉間的情結,交融成炎黃子孫千百年來不可分離的凝聚力。

過春節,過春節!大紅的鞭炮響起來,大紅的燈籠掛起來,大紅的福字貼起來,轟轟烈烈過春節。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7

一、春節的由來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為“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為月,一年劃分為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為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為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但古時的正月初一被稱為“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為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為元旦,農曆的正月初一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為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二、春節的傳統習俗

1、掃塵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涵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每逢春節來臨,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灑掃六閭庭院,撣拂塵垢蛛網,疏浚明渠暗溝。

到處洋溢著歡歡喜喜搞衛生、乾乾淨淨迎新春的歡樂氣氛。

2、守歲

除夕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守歲之俗由來已久。最早記載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誌》: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為“饋歲”;酒食相邀,稱為“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為“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自漢代以來,新舊年交替的時刻一般為夜半時分。

3、拜年

現代社會通行的賀年卡在中國古代已經實行。早在宋代,皇親貴族士大夫的家族與親族之間已使用專門拜年的賀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貼”。它是把梅花箋紙裁成約二寸寬、三寸長的卡片,上面寫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門上粘一紅紙袋,稱為“門簿”,其上寫著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貼)。拜者投名刺(名貼)於門簿,即表示拜年,其意義與現代賀年卡一樣。

4、貼春聯

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是有史為證的。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對偶、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時代背景,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每逢春節,無論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幅大紅春聯貼於門上,為節日增加喜慶氣氛。這一習俗起於宋代,在明代開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編寫的春聯專著《檻聯叢話》對楹聯的起源及各類作品的特色都作了論述。春聯的種類比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為門心、框對、橫披、春條、斗方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媚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的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為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5、窗花與“福”字

在民間人們還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窗花。窗花不僅烘托了喜慶的節日氣氛,也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剪紙在中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也被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在貼春聯的同時,一些人家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中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有的人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

6、貼年畫

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也很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千家萬戶平添了許多興旺歡樂的喜慶氣氛。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著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年畫,也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門神”。隨著木板印刷術的興起,年畫的內容已不僅限於門神之類單調的主題,變得豐富多彩,在一些年畫作坊中產生了《福祿壽三星圖》、《天官賜福》、《五穀豐登》、《六畜興旺》、《迎春接福》等精典的彩色年畫、以滿足人們喜慶祈年的美好願望。中國出現了年畫三個重要產地: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中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民間流傳最廣的是一幅《老鼠娶親》的年畫。描繪了老鼠依照人間的風俗迎娶新娘的有趣場面。民國初年,上海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這是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7、燃爆竹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嗶嗶叭叭的爆竹聲除舊迎新。爆竹是中國特產,亦稱“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放爆竹可以創造出喜慶熱鬧的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隨著時間的推移,爆竹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品種花色也日見繁多,每逢重大節日及喜事慶典,及婚嫁、建房、開業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慶賀,圖個吉利。湖南瀏陽,廣東佛山和東堯,江西的宜春和萍鄉、浙江溫州等地區是中國的花炮之鄉,生產的爆竹花色多,品質高,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還遠銷世界。

8、辦年貨

中國的家庭過年前要購買大量的“年貨”,春聯,福字,新衣服,過年期間的食品(過年市場多不開門)。辦年貨是中國人過春節的一項重要活動。與過去相比,中國人辦年貨的方式變得更加現代,不拘泥於傳統。

山西地方有個特別的年貨:刷子和筷子每年必買,諧音‘快發’之意。

三、春節傳說

1、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裡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探究這個習俗的來歷,在民間流傳著一個有趣的故事:

太古時期,有一種兇猛的怪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後來,人們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動規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竄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嘗一次口鮮,而且出沒的時間都是在天黑以後,等到雞鳴破曉,它們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戶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躲在屋裡吃“年夜飯”,由於這頓晚餐具有兇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辦得很豐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圍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團圓外,還須在吃飯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靈保佑,平安地度過這一夜,吃過晚飯後,誰都不敢睡覺,擠坐在一起閒聊壯膽。就逐漸形成了除夕熬年守歲的習慣。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2、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建立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啟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啟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當時的國君叫祖乙,也常為天氣風雲的不測感到苦惱。萬年知道後,就帶著日晷和漏壺去見皇上,對祖乙講清了日月執行的道理。祖乙聽後龍顏大悅,感到有道理。於是把萬年留下,在天壇前修建日月閣,築起日晷臺和漏壺亭。並希望能測準日月規律,推算出準確的晨夕時間,建立曆法,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萬年測試曆法的進展情況。當他登上日月壇時,看見天壇邊的石壁上刻著一首詩:

日出日落三百六,週而復始從頭來。

草木枯榮分四時,一歲月有十二圓。

知道萬年建立曆法已成,親自登上日月閣看望萬年。萬年指著天象,對祖乙說:“現在正是十二個月滿,舊歲已完,新春復始,祈請國君定個節吧”。祖乙說:“春為歲首,就叫春節吧”。據說這就是春節的來歷。

冬去春來,年復一年,萬年經過長期觀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準確的太陽曆,當他把太陽曆呈奉給繼任的國君時,已是滿面銀鬚。國君深為感動,為紀念萬年的功績,便將太陽曆命名為“萬年曆”,封萬年為日月壽星。以後,人們在過年時掛上壽星圖,據說就是為了紀念德高望重的萬年。

3、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為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在中國古代神話中,相傳有一個鬼域的世界,當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蓋三千里的大桃樹,樹梢上有一隻金雞。每當清晨金雞長鳴的時候,夜晚出去遊蕩的鬼魂必趕回鬼域。鬼域的大門坐落在桃樹的東北,門邊站著兩個神人,名叫神荼、鬱壘。如果鬼魂在夜間幹了傷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鬱壘就會立即發現並將它捉住,用芒葦做的繩子把它捆起來,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懼神荼、鬱壘。於是民間就用桃木刻成他們的模樣,放在自家門口,以避邪防害。後來,人們乾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鬱壘的名字,認為這樣做同樣可以鎮邪去惡。這種桃木板後來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們便開始在桃木板上寫對聯,一則不失桃木鎮邪的意義,二則表達自己美好心願,三則裝飾門戶,以求美觀。又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上寫對聯,新春之際貼在門窗兩邊,用以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的美好心願。

為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一些地方的人們還保留著貼門神的習慣。據說,大門上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在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裡拿著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8

聽,大廣場上在放鞭炮呢!我今天來考考大家,春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但你們知道春節是怎麼來的嗎?那今天我就來給大家講一講吧!

傳說中,中國古時候有一種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它的名字就叫“年”,年長年深居在海底,每年除夕就出來,到村裡吃人害人,人們只有逃去了深山,這樣才能保住性命。有一年除夕,從遠處來了一位老爺爺,村裡的人沒有人搭理那位老爺爺,都匆忙地往山裡逃,只有一位老奶奶給了它一點食物告訴他,趕快去山裡躲避年獸。而老爺爺告訴老奶奶,自己有驅趕年獸的辦法。晚上年又出來害人了,老爺爺在門口,貼上了對聯,掛上紅燈籠,這時年不敢再往前走了,突然老爺爺身穿紅色大衣,手拿鞭炮衝了出來,年嚇得跑回了水底,再也沒有出來,原來年最怕紅色和巨響呀!

從那時起,每年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貼對聯,放鞭炮。大年初一,大家都會走親訪友,互相問好,慢慢就成了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

百節年為首,春節也是中國傳統節日裡最濃重的節日,在古代民間,人們從年末二十三和二十四的祭灶便開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才結束。在現代,人們把春節定於農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結束。節日交流問候,傳遞著親朋鄉里之間的親情倫理,它是人們增深感情的重要節日,是個歡樂祥和,親朋好友歡聚的傳統佳節。

聽了我的講解,大家明白了嗎?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9

過年了,家家戶戶都貼起了紅春聯,颳起了紅燈籠,放起了煙花爆竹,五顏六色,熱鬧非凡。

相傳中國古代有個叫“年”的怪獸,頭上長著觸角,異常兇猛。常年居住在海里,只有除夕才上岸,吞噬牲口和傷害人命。因此每當到了除夕,村子的人們就攜家帶口逃亡,躲進大山,逃避“年”的傷害。

這年除夕,村子裡的人們又拖夾帶口地逃跑,村外來了一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拄著柺杖,銀鬚飄逸,目若郎星。鄉親們有的鎖門,有的收拾東西,有的牽牛牽馬,到處是恐慌,沒有人搭理老人。只有一個老婆婆給了他一點食物並勸他早點離開躲避“年”的傷害。

那位老人笑著說“老婆婆,只要你讓我在這裡呆一夜,我一定能夠趕走“年”獸。”老婆婆多次勸他離開,但老人笑而不語。老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走了。

半夜時候,“年”闖入村子,它發現這裡的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

“年”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怒視片刻後,隨即狂叫著撲過去。突然院子裡傳來“霹靂啪啦”的聲響,“年”渾身戰慄,在也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個時候,婆婆家的門開了,只見院內有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而逃。

第二天正是大年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發現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說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擁向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貼大紅紙,院內的有堆未燃盡的竹子還在“啪啪”響。屋內的紅燭還發著餘光……於是人們都知道了驅逐“年”的辦法。

所以這個方法就一直流傳了今天,家家戶戶都在過年的時候貼紅對聯,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早就走親訪友,道喜問好。

春節的由來是這麼有趣。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10

每當新的一年來臨,人們都要貼春聯,敲鑼打鼓,張燈結綵,每一個人臉上都洋溢著節日的喜悅。

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隻叫年的怪獸,長得碩大無比,總在除夕夜裡瞪著銅鈴大的眼睛,注視著人們的牛羊和糧食,一進村就大肆破壞,所以每年人們的糧食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又到了一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往山上逃,這時候來了一位白髮蒼蒼的老人,他和眾人說:給我一夜時間,我保證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都勸其還是上山躲著好,那位年邁的老人不聽勸阻,最後還是留在了村裡。

這天夜裡,年果然像往常一樣,準備來掠奪牛羊,糧食,破壞村莊。突然傳來爆竹聲,年獸渾身發抖,不敢向前。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聲。這時大門開啟,那位老人披著紅袍在哈哈大笑。年獸嚇得驚慌失色,倉皇而逃。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回到村裡以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那位老人是神仙來幫助他們降住年獸的。於是,人們每年就用這位神仙留下的三件寶貝來嚇唬年獸。從此人們就貼對聯、放鞭炮,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我們每年隆重的節日——過年。

在除夕夜一家人在一起吃團圓夜,家家戶戶都張燈結綵,慶祝新年的到來。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11

春節,俗稱“元旦”,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慶典。自漢武帝元年開始,以夏年(農曆)正月初一為“年”,節日日期固定並延續至今。元旦在古代被稱為元旦。辛亥革命後,採用公曆(陽曆)計算年份,因此公曆1月1日被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被稱為“春節”。18歲的節日也被稱為“傳統節日”。它們歷史悠久,流傳廣泛,具有大受歡迎、大眾化甚至全民化的特點。元旦是舊布脫去,新布做出來的日子。雖然元旦定在農曆正月初一,但元旦的活動並沒有在農曆正月初一停止。從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元旦開始,人們就開始“忙著過年”:掃地、洗頭洗澡、準備過年用的電器等等。所有這些活動都有一個共同的主題,那就是“告別舊,迎接新”。

人們以隆重的儀式和熱情迎接新年和春天。元旦也是拜年祈福的日子。古人說,熟小米是“年”,好收成是“大年”。西周初年,有一年一度的豐收慶典。後來,拜天拜年成為新年習俗的主要內容之一。而且,各種神,如灶神、門神、財神、喜神、房神等。過年享受人間香火。人們藉此機會獎勵神靈對他們過去的照顧,並祈求新年的祝福。元旦也是一個家庭團聚和家庭崇拜的日子。除夕之夜,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團圓飯”。長輩給孩子發“壓歲錢”,全家人坐在一起“守除夕”。元末歲末,鞭炮齊鳴,辭舊迎新活動達到高潮。一家人燒香送禮,祭天拜地,祭祖,然後依次拜年長輩,然後同一個家庭的親戚朋友互相祝賀。元朝以後,他們開始走親訪友,互贈禮物,慶祝新年。元旦是人們娛樂和狂歡的節日。元朝以後,開展了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打獅子、跳龍燈、跳秧歌、踩高蹺、雜耍各種戲劇等。為慶祝春節增添了濃厚的節日氣氛。這時,就在“立春”前後,古代舉行盛大的春節儀式,鞭牛迎春,祈求好天氣,好收成。正月十五,各種社會消防活動再次達到高潮。因此,集拜年、慶祝和娛樂為一體的盛大節日,成為中華民族最莊嚴的節日。到目前為止,元旦的主要習俗都得到了很好的繼承和發展,只是祭神拜祖等活動與過去相比有所淡化。

春節是中國民族文化優良傳統的重要載體。它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體現著中國人的人生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家庭倫理和社會倫理。經過幾千年的積累,豐富多彩的春節民俗形成了深厚而獨特的春節文化。近年來,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加,對家庭、友誼、和諧和幸福的渴望越來越強烈。春節等傳統節日越來越受到各界的關注。我們要大力弘揚春節凝聚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繁榮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節日氛圍,推動中華文化不斷髮展壯大…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12

春節,俗稱“過年”,是中國最隆重、最豐富的傳統民間節日。

從陰曆23日送廚主上天開始,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結束,人們殺雞宰鵝,請菩薩祭祖,放鞭炮,穿新衣,拜年。大年三十孩子可以從長輩那裡領壓歲錢,真的很熱鬧!

傳說中國古代有一種叫“年獸”的怪獸,長著長長的頭和觸鬚,非常兇猛。年獸常年生活在海底深處,每到除夕就爬上岸找東西吃,看到什麼就吃什麼。因此,每年除夕,人們都會去山裡躲避新年動物。

有一年,村裡來了個乞丐婆婆。除夕那天,她看到村裡所有的人都慌慌張張地跑進山裡。她看起來很奇怪,問跑步者為什麼要跑步。跑者告訴她,新年獸來了,不走就吃。乞丐婆婆聽了跑者的話,對他說:“只要在你家呆一天,我就能趕走年獸。”跑者同意了,但還是跑進了山裡。半夜裡,年獸來到村裡,發現村裡一戶人家的房子前有一張大紅紙,房子裡的燭光很亮,院子裡放著噼裡啪啦的鞭炮。年獸嚇得渾身發抖,轉身跑得無影無蹤。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鞭炮。

後來,人們從山裡回來,看到他們的村莊和豬狗,就問乞丐的婆婆發生了什麼事,她告訴村民她做了什麼。後來,人們每年都用同樣的方法來對付年獸。久而久之,年獸再也不敢出來了,人們卻守著這個儀式。

但這只是一個傳說。其實春節是一個聚會,一個告別舊迎新的聚會,一個展望來年的聚會,一個快樂的聚會。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13

相傳,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年的妖怪,頭長,觸角長。年在海底深處生活多年,每年除夕都要爬上岸,吞食牲畜,傷人性命。所以每年除夕,村裡村裡的人都扶老攜幼,逃到山裡躲避年獸的傷害。

今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帶著老人和年輕人在山裡避難。一個老乞丐從村外走來,只看到他手裡拿著柺杖,懷裡抱著大包小包,銀鬚飄逸,馬修的眼睛裡星星點點。有的村民關窗鎖門,有的收拾行囊,有的趕牛羊,到處都有人嘶鳴叫嚷,造成了匆忙的恐慌。這個時候,誰還有心思去照顧這個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的一個老婆婆給了老人一些吃的,勸他上山避開年獸。老人笑著說:“婆婆要我在家裡呆一晚上,我一定把年獸趕走。”老婦人仔細一看,發現他渾身是勁。但她繼續勸說,一聲不吭地乞求老人微笑。婆婆別無選擇,只能離家出山避難。

午夜時分,年獸闖進了村子。發現村裡的氣氛和往年不一樣:村東的老奶奶家鋪著紅紙,屋裡燭光明亮。“年”獸渾身顫抖,發出長長的叫聲。年在婆婆家瞪了一會兒,然後對她尖叫。靠近門口,醫院裡突然傳來“嘭嘭”的一聲爆炸,年渾身顫抖,不敢再往前走。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爆炸。這時婆婆家大開了,我看到醫院裡一個紅衣老頭在笑。“年”大驚失色,跑開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從避難所回來的人看到村子安然無恙都非常驚訝。這時,老太太突然意識到,她很快告訴了村民乞討老人的承諾。村民們趕到老婆婆家,卻看到婆婆家的紅紙。院子裡的一堆未燒的竹子還在爆炸,房子裡的幾根紅色蠟燭還在發光。

為了慶祝吉祥的到來,欣喜若狂的村民們換上了新衣服和新帽子,去親戚朋友家打招呼。這件事很快就在周圍的村子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趕走年獸的方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放鞭炮;家家有明燭,守株待兔。新年第一天一大早,我就要和親戚朋友打招呼。這一習俗流傳越來越廣,成為中國人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14

相傳在很久以前,有一種兇惡怪獸,它身形龐大,頭上長著像牛角一般的觸角,眼睛圓滾滾的。這個怪獸,它叫年,年住在山洞裡,它是山中霸王,人們都很怕它。年不僅吃獅子、老虎一類的動物,就連人,年也照樣吃。

老虎和獅子一見到它,便嚇得逃命;山羊、猴子、野兔,一聽見它的吼叫,便癱瘓倒在地上。年在山上,捕食動物,吃飽便躺在山洞裡呼嚕嚕的睡大覺,每當嚴寒將盡,新春快要到來的時候,年便跑下山來進村吃人,因此,人們才很怕他。有時,小孩子哭了,母親只要說一聲“年來了”,孩子就被嚇得不敢哭出聲了。

後來,人們又從另村的一位老爺爺的口中得知:年有三怕,一怕:紅色,二怕:響聲,三怕:火。

鄉親們一聽,很快便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大家在村前燃起篝火,一些人往火裡投些竹子,火堆裡便發出了“噼裡啪啦”的響聲。當年跑下山時,看到篝火,聽到響聲,果然又跑了回去。就這樣,一夜過去了,村民們相安無事。第二天正月初一,人們拿出紅柑、花生米等好吃的東西拿出來一同分享,互相祝賀:恭喜!

從此,人們把正月初一叫做“過年”。每當這一天到來,家家戶戶都貼紅春聯,燃放鞭炮,點紅蠟燭,穿紅衣服,以“紅”為吉利的象徵。

據說,這些習俗都是從當年打敗年的辦法,逐漸演變而來的。

春節的由來簡介 篇15

春節是農曆的開始,也是中國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在古代,“新年”不是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慶祝,而是在“臘月十二日”,即後來的“臘八”。南北朝以後,“臘”節移到年底。在民國時期,農曆被稱為“春節”,因為春節通常在“立春”前後。

春節是中國一個盛大而熱鬧的古老傳統節日。俗稱“過年”。按照我國農業楞的說法,正月初一叫“無日”、“陳元”、“袁媛”、“元旦”,又叫“上朝”、“鄭超”、“三朝”、“三始”、“三元”,意思是正月初一是年、月、日的開始。

春節,顧名思義,就是開始。開始來了,永珍更新,意味著新一輪播種收割季節又來了。人們沒有理由不愉快地迎接這個節日。所以在節日來臨之前,早早就在門簾上貼了一張紅紙黃字的新年祝詞,期待著節日的到來。

春節的另一個名字是春節。“年”是什麼?給人帶來災難的是想象中的怪物。“年”來了。樹會枯萎,但藥草不會生長。反之,萬物都會生長,到處都是花。“年”怎麼過?要用鞭炮來拍,要用紅紙來發光,所以有燒鞭炮貼春聯的習俗。

春節是一個家庭團聚的節日,和西方的聖誕節很像。離開家的孩子要回到父母的家幾千裡。過年前一天晚上叫“除夕”,也叫“團圓夜”、“團年”。傳統慶祝活動從除夕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節日氣氛持續一個月。正月初一之前,有拜灶、拜祖、清理穢物等儀式。30日有貼門神、對聯、掛旗、吃餃子、放鞭炮、除夕“留毛”等儀式。正月初一,晚輩要向長輩致敬,然後去親戚朋友家拜年。一見面就說“恭喜過年”“恭喜發財”“新年快樂”

春節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的民間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