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敬業奉獻事蹟材料2015
張系鎮沅縣振太鄉小學教師,男,生於1974年4月,專科學歷。1996年3月在振太鄉小學參加教育教學工作。在此期間,他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愛崗敬業,師德高尚,勇於拼搏,模範地履行著教師職責,熱愛學生,團結同事,工作熱情認真,盡心盡力為家鄉教育事業嘔心瀝血、默默奉獻,深受領導、同事、學生和家長的一致好評。
身處逆境,心繫教育
張老師1993年初中畢業,後由於家庭困難,沒有能夠繼續求學深造,只好回家務農、出門打工維持生活。後來他想,逃避貧困山區不是長遠之計,因為家鄉渴求上學的孩子還很多,他們需要教師。生於山區,長於山區的他,為了讓家鄉孩子能夠上學,在當時教師奇缺的情況下,他於1996年主動申請並獲准後毅然走上了教書育人的為師之路,並立志為家鄉教育事業奉獻一生。最初的他,雖然僅僅是一名代課教師,但總是樂呵呵地笑對每一天,笑容裡寫滿了當上教師的自豪。然而,步入課堂後,面對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目光,對於沒有合格學歷的張老師來說,無疑是機遇與挑戰並存,也真是書到用時方恨少。於是,他一邊努力工作,一邊勤奮自學。白天,他是老師,孜孜不倦地教育學生。晚上,他在煤油燈下如飢似渴的勤讀著借來的一本本《教育學》、《心理學》和《雲南教育》等書籍,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真是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於2002年8月透過國家考試,獲得了公辦教師資格。該是休息一陣子的他並沒有停下前進的步伐,而是更加自信地加入到函授學習中,並獲得了小學教育專科的學歷。同時,他還參加了許多關於教師教學業務水平的培訓與提高學習,特別是在鎮沅縣教師進修學校民代班的學習期間,由於各方面的表現都非常出色,獲得了“優秀學員”的榮譽稱號。張老師的成長,也應該說是山區教育的成長,他任教的第一年就以優越的教育教學質量,贏得了同事的一致認可。
人往高處走,他往山區跑
常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而張老師卻對山區教育無比青睞。張老師一直主動要求到偏僻的山區任教,因為他深知山裡的孩子最需要他,需要像他一樣以山區學校為家,以學校的發展為己任的好教師。他的足跡跑遍了振太鄉東山片區的文板小學、荒田小學、沙河小學、塘坊小學和文怕小學,其校屬區所有村寨,都灑滿了他勤勤懇懇的教書育人的汗水。他這一跑就是15年,在艱苦環境中拼搏奮鬥的他,鑄就了堅強、崇高、誠實的優秀品質。他給家鄉人們留下了平易近人、關心同事、熱愛工作、艱苦樸素的深刻印象。他愛生如子、愛校如家、踏實工作的工作作風。由於工作成績突出,深得領導、教師和家長的信任。為此,除了一直擔任班主任外,還先後被推選為學校的校長、教導主任、財務員、職工代表和學校少先隊總輔導員。在可以說張老師始終紮根於最為偏僻的山區,為高寒山區傳遞的是文明聖火,譜寫的是教師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篇章,激起的是高寒山區人們熱愛教育事業的款款深情。
教書育人,方法為尊
張應權在傳道授業解惑的為師生涯中,始終採最為用科學合理的方法教育學生,讓學生把理論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以達成教育教學目標,生成學生在素質教育下應有的科學知識與技能素養。就像有一次,當他聽說一村民因受“讀書無用論”的影響,導致其孩子輟學回家時,立即連夜走了三十幾裡山路趕到寨子,勸說家長,讓孩子回校上學。在他苦口婆心地勸說下,在他誠懇之心的感動下,在他摸出僅有的10元錢遞給孩子去買雙鞋穿的時候,家長流淚了——因為眼前的張老師穿著的是補過後又破了個小洞的'鞋,而後孩子又笑著回到了學校,回到了張老師身邊。
大家也還清楚的記得,那是在1997年盛夏,學校中一個名叫小才的學生在上體育課時不慎扭傷了腳。那時,學校所在的地方,交通極不方便,當地的交通運輸靠的是人背馬馱的方式,並且小才同學的家離學校三公里多。張老師生怕小才同學缺課而影響學習,於是他毫不猶豫地擔當起了在羊腸小道揹著小才上學和放學的任務,他這樣一做就是一個多月,學生康復之後,小才和他的家長都感動不已,買了禮品去感謝他,但都被張老師拒之門外,鄉親們給他的評定是憨厚老實,其實張老師的家境情況並不富裕。作為獨生子女的他,為了提高邊遠山區的教育教學質量,經常不計任何報酬,任勞任怨的超工作量的工作著。稍有閒暇,他總不忘給遠在幾十公里外的老父老母捎去問候——或許是自責也難以揣測,倒是有人見過他紅著眼睛走過——孝子!
張老師說過,要想組織好班集體,可不能忽視了對“德困生”的教育,只有把教育得學生有高尚的德行,教學起來才事半功倍。在2009學年,他任教的班級一個名叫小友的同學是班裡出了名的搗蛋大王。別人打架他會拍手稱好,愛打架罵人,故意損害公物,同學們都怕他。每當他做錯了事,張老師並不當眾責備他,總是單獨地跟他談話,可光說沒多大效果。後來,張老師就抓住該生愛動腦筋的閃光點,讓他在課堂上、在集體活動中露了幾手,還當眾表揚了他,他也由此改變了許多,很多同學變得喜歡跟他做朋友了小朋友。這樣一來,教學就也大見起色。語文課堂中,相關節約的口語交流中,張老師針對現在獨生子女多,孩子有的任性、有的頑皮,這給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了許多的新問題,面對問題,他不是怨天尤人,而是以飽滿的熱情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以極大的耐心和熱情來對待班上的學生。因為現在大多數學生的家境較好,學生中存在嚴重的浪費現象,吃剩的飯菜、點心及沒用完的橡皮、書本等扔到垃圾桶中比比皆是。面對這種情況,他不但在語文課堂啟發學生以節約為美,而且專門利用班隊會進行教育,給他們講革命故事,啟發孩子認識到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進而培養學生居安思危的想想意識。並靈活利用生活實際中的例子,讓學生談談麵包是怎樣來的,在學生各抒己見後,鼓勵學生為災區捐獻愛心和祝願。在他如此的教育下,班級中浪費的現象減少了,因為大家都爭著把節約下來的錢物捐給地震和乾旱災區。久而久之,學生思想品德變得高尚了,學習成績也大大提高了,可見,文道結合是教書育人的必經之路,而張老師的方法正是此理的最好詮釋。以此教育的結果是他所任學科,在多次鄉級組織的學年期末素質評價中,都名列前茅。他撰寫的《淺談教師如何實施新課程教學》在2005年7月思茅市教育教學論文競賽中榮獲叄等獎。惟其如此,張老師那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精神,一直是當地村民讚歎不已的熱門話題。
喝水不忘挖井人,教育最需張應權
張老師多年來始終在教育第一線工作,也一直用優秀教師的標準指導自己的工作,他在教學中不斷探索教學改革的新路子,作為學校校長、教導主任,他不忘組織學校教師參加利用“參與式”教學法進行校本教研活動,為學校教師提供了與同行間交流切磋的平臺,以此展示自己,更是提高自己。我們相信張老師在成績面前是欣喜的,那是他自己辛勤耕耘創造的美。我們也相信,榮譽面前的張老師更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標兵,繼續熱情洋溢地奮鬥在祖國教育事業這塊熱土上!
1996年3月至1996年8月,他在振太鄉塘坊村荒田小學代課,擔任班主任,並承擔語文、數學、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任務;1996年9月至1997年8月,他在振太鄉塘坊村文板小學代課,承擔語文、數學及班主任等教育教學工作;1997年9月至2001年8月,他在振太鄉沙河村小學代課,承擔語文、數學、班主任等教育教學工作;2001年9月至2002年8月,張老師在鎮沅縣教師進修學校進修,於同年8月轉為公辦教師。2002年9月至今,張老師一直在振太鄉文怕小學任教。2012年3月調入中心校工作至今。
當然,作為現在普洱市鎮沅縣振太鎮中心完小同年級第一名的張應權老師,我希望是勝利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