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寒衣節
寒衣節,民眾稱為鬼頭日。寒衣節與清明節、中元節並稱中國三大鬼節。《詩經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天逐漸冷了,人們該為逝去的親人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農曆十月初一又稱授衣節。
寒衣節的來歷
寒衣節自古有之。據考證,早在周朝時,農曆十月初一是臘祭日,這天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詩經豳風七月》曾提到“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意思是說從九月開始天逐漸要冷了,人們該添置禦寒的衣裳了(因此十月初一又俗稱授衣節)。不過,前代授衣多在夏曆九月,日期不確定。
唐玄宗天寶二年八月下詔(《唐大詔令集》卷77),這一詔令直接影響到民間拜墓送衣的習俗。由於十月剛入冬,九月稍嫌早,所以,這一習俗在宋代便推移到了十月朔日。
宋代十月朔的習俗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授衣、祭祀和開爐。宋人祀先用“綿球楮衣”,後世稱之為“寒衣”,不過,宋人尚無此稱。
明代劉侗、於奕正在《帝京景物略春場》中詳細記載了當時的'寒衣節:“十月一日,紙肆裁紙五色,作男女衣,長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緘,識其姓字輩行,如寄書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門,曰送寒衣。新喪,白紙為之,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聲十九,男聲十一。”
在潘榮陛的《帝京歲時紀勝送寒衣》中,則記載有清代寒衣節的情形:“十月朔……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儀。晚夕緘書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帶衣履,於門外奠而焚之,曰送寒衣。”
習俗:給亡人送寒衣
民間在十月一日,不僅要為亡人送寒衣過冬,就是生者也要進行一些象徵過冬的傳統活動。婦女們要在這一天將做好的棉衣拿出來,讓兒女、丈夫換季。如果此時天氣仍然暖和,不適宜穿棉,也要督促兒女、丈夫試穿一下,圖個吉利。男人們則習慣在這一天整理火爐、煙筒。安裝完畢後,還要試著生一下火,以保證天寒時順利取暖。十月一日,婦女忌出行。民間改善生活,山區興吃蕎麵、莜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