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中秋節

中秋節之月亮與中秋

中秋節之月亮與中秋

月圓人團圓——月亮與中秋 一脈相承的情感

在詠月詩詞中,莫過於詠中秋節。因為中秋節為農曆八月十五日,時逢秋季,氣候較為乾燥,天空總顯得秋高氣爽,能見度大大提高。而且,從科學的角度看,這一天月亮與地球的距離最近,所以從地球上看月亮,就覺得月亮是一年中最圓滿和最明亮的。而這種世上最“圓”的事物,又切合了中國文化中追求人生、事業圓滿的心理,於是在幾千年八月十五祭月、慶豐收的意義上,又加入了追求“團圓”的內容,中秋節成了“團圓節”。因此產生了浩如煙海的中秋節感懷的詩詞。

對中秋節月亮的描寫最為精采的還數蘇軾的那首《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如前所述,與世界上其他民族較為關注太陽不同,中華民族在對宇宙的認識中比較重視月亮。我們的祖先曾無數遍地透過觀察月亮的執行,來探究人和宇宙的關係。“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張若虛);“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李白)。月亮是永恆的,人生能永恆嗎?月亮是圓滿的,人生能圓滿嗎?於是就有了“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李白),於是就有了“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於是就創造了一個自我安慰的團圓節——中秋!但是,上天講不講這一套呢?天上是否也有團圓節呢?“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應該去看一看……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多少人猜想著:天堂一定是美的,月宮一定是美的,遠方的世界一定是美的。但是,去過的人就知道,無論哪裡都會有醜惡和不公平,無論何人都會有不順心的時候。可不是嗎?“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隱)。這就叫“高處不勝寒”!所以,理智的做法是:不逃避,不放棄,勇於面對現實。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人間會有不幸,會有孤獨,但只要你熱愛這世界,熱愛人生,那麼你就會有生活的信心、生活的樂趣、生活的希望!即使是自娛自樂式的“起舞”,即使只有影兒相伴,也比追求那虛無縹緲的`“瓊樓玉宇”強。一切的一切,“何似在人間”啊!難怪當年仁宗皇帝讀了蘇軾這首詞,感動不已,興奮不已,慨嘆“蘇軾終是愛君”……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中秋之夜,月如飛鏡,轉過硃紅色的樓閣,低下雕花的門戶,照在因思念親人而不能成眠的離人床前。此時此刻,月亮的圓滿反襯了離人的孤單,“多情卻被無情惱”,自然會心生抱怨,“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月亮啊月亮,我同你往日無仇,近日無怨,你為什麼總在我別離之際卻肆意地炫耀你的“圓”呢?這是詞人的“蠻語”,是不近情理的話。人之有愁有怨,與外在景物何干?倘若人人都這樣來思考問題,那還能活下去嗎?所以,這只是一個假設,一個鋪墊,一個極端,是打了一個“結”。該如何解開呢?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是至理名言,將前面的“結”一語宕開,其中蘊含的人生哲學是常人所難以深刻理解的。魯迅曾說過,中國人往往追求一種“圓”文化,幻想著生活都是十全十美的。其實,人生何曾“圓”過?天災人禍、意外事故、功名不就、事業無成、家庭矛盾、健康欠佳、愛恨情仇、生離死別,哪一項都可能遇到。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你不得不面對。從某種意義上講,人生的“不圓”是絕對的,“圓”則是相對的。就像月亮有陰伏、晴出、團圓、缺損一樣,自古難以十全。即如十五團圓之夜,每月只有一次,而這一次也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圓”啊!

不懂得“此事古難全”就會出現三種情況:一是隻看到“全”而不承認有“缺”,對生活的挫折沒有思想準備,一旦面臨,便被擊倒;二是自欺欺人地迴避“缺”而刻意求“全”,盲目追尋,活得很累,結果事與願違,適得其反;三是理論上認識到了人生“難全”,但行動上卻本能地抗拒。所以,認識到“此事古難全”是一種境界。

那麼,正確的態度是什麼呢——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東坡所說的是兄弟間的離別:既然離別難免,那就請你多多保重,兩地共看明月,亦是一種感情交流。蘇軾在這裡表現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既然人生沒有十全十美,那麼無論是“悲”、“歡”、“離”、“合”,都要樂觀對待,“但願人長久”,“努力加餐飯”(《古詩十九首》)。既然活下來了,就要好好活下去。珍惜生命,熱愛生活,好好活著,活出質量來!

蘇軾自己就是這樣做的。他一生起起落落,風風雨雨,六十多歲還被貶到儋州(今海南省)。但他每到一地都照吃照睡不誤:在杭州,有“東坡肉”;在黃州,有“東坡餅”;在汴州,吃河豚(“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在惠州,吃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睡懶覺(“報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輕打五更鐘”);在海南,喝椰汁、戴“東坡帽”(椰殼)。他總是那麼灑脫,那麼樂觀。在蘇東坡看來,只要堅信“人長久”,人生的挫折、災難總是會過去的。

世上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什麼事情也都可以由自己把握。所以,無論是悲歡離合,無論是陰晴圓缺,都要順其自然。“一蓑煙雨任平生”,才是可取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