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教案中學
【教學目標】:
1、透過交通安全的教育使學生了解生命的可貴,掌握有關的交通安全知識,認清學習目的,增強學生安全意識。
2、以“增強交通安全意識,提高自我保護能力”為指導方針,切實加強安全教育與管理,確保學生安全。
3、引導學生在活動中認識生命的意義,在自我體驗中發揮潛能,豐富自我生命,提升生命意義。進而教育學生關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激揚生命、熱愛生命、保護生命
【教學重點】: 讓學生知道有關交通常識,懂得應自覺遵守交通規則,培養學生文明交通。
【教學難點】:1、加強交通法規知識的學習,遵守交通法規。
2、組織各種安全教育活動,增強遵守交規的意識。
【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要求】:
1、知識方面:瞭解有關知識;明確交通安全不安全的行為
2、能力方面:透過學習,時刻提高警惕,自覺做好防範工作
3、覺悟方面:認識交通安全隱患存在的必要性,樹立自我安全意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教學過程】:講解交通安全事故案例
一、匯入:學生觀看課件上的幾幅交通事故圖片,讓學生樹立交通安全意識,從精神上遠離交通安全隱患,加強自身的素質培養.為了貫徹落實公安部、教育部《關於加強學校交通安全工作的通知》精神,繼續進一步搞好我校的交通安全教育,減少交通違章,杜絕交通事故。讓學生了解交通活動中必備的安全知識,懂得安全的重要,並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傳達給周圍的人們。
1.教師講解:引入案例課件——《車禍是學生意外傷害的第一殺手》《和孩子一起安全上路》《車禍重傷孤兒,期盼事故救助基金》
2.教師講解:2001年,我國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由上一年的83853人上升到105930人,交通事故數由上一年616971起上升754919起,受傷人數由上一年的418721人上升到546485人,經濟損失由上一年的2668903994元上升到3087872586元,死亡率由上一年的`15.60下降到15.46,10萬人口死亡率由上一年的7.27上升到8.51。
3.教師講解:2002年死亡人數再次突破10萬大關,達到109381人,事故起數773137起,受傷人數562074人,經濟損失3324381078元,死亡率13.71,10萬人口死亡率8.79。
4.教師講解:2003年全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667507起,死亡人數又一次突破10萬大關,達到104372人,傷494174人。在機動車和駕駛員增長的情況下,道路交通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受傷人數均比2002年有所下降,分別下降13.7%、4.6%、12.1%,實在難得可貴。如果僅以每一位死者直系親屬3人計,一年中有30萬個家庭遭到家破人亡的滅頂之災;如果以10位親屬計,死者牽連到的親屬約100萬人。10萬個鮮活生命葬於滾滾車輪之下,碾下車輪的有多少個撕心裂肺的人間慘劇。
5.教師講解:2004年,全國因交通事故造成10.7萬人死亡,其中學齡前兒童、小學生和中學生分別為2880、2656和1767人,共有7303名少年兒童被道路交通事故奪去了生命。2005年全國交通事故平均每小時死亡11人,這其中至少有一名是少年兒童,這年全國因交通事故造成中小學生死亡4423人,佔總數的4.4%,其中,中學生死亡1767人、傷10098人,小學生死亡2656人、傷10819人。2006年全國交通事故造成二萬多名12歲以下的兒童死傷。年齡越小,死亡率越高。這些黑色的統計數字讓人觸目驚心,交通意外傷害已成為中小學生意外傷害的第一殺手!!!生命之花,瞬間凋落,警鐘在耳,聲聲錐心。
6.教師提問:當你看到這些資料時,有什麼感受?
7.小組成員進行討論,學生說出感受。
二、本課小結:
透過此次安全教育,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啟示,瞭解生命的可貴,掌握有關的交通安全知識,正確面對自己所碰到的困難,選擇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建立正確的認知,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課後作業,學生完成。
1 、當你需要乘坐計程車時,你可以( )
a 、站在機動車道上攔乘 b、站在路口攔乘 c 、站在人行道上攔乘
2、當機動車停在機動車道上時,你應當怎樣上下車?( )
a 、從機動車左側下車 b 、從機動車右側上下車
c 、只要不妨礙其他車輛和行人通行,左右側上下車都可以
3、小紅在等候乘坐公共汽車時,應該站在( ),依次排隊
a.機動車道上 b.站臺或指定位置
c.非機動車道上 d.人行道上
4、小楊每天都經過鐵路道口,他在經過鐵路道口時應該( )
a.快速跨越鐵軌 b.進入到口,觀察後透過
c.一停,二看,三透過 d.在 欄杆放下時搶先透過
5、明明在晚自習課後騎腳踏車回家途中,迎面遇到一輛駛來的汽車,燈光非常耀眼,為了安全明明應該( )
a.用手遮擋風光 b.閉目緩慢形式
c.下車靠邊避讓 d.迎著燈光行駛
板 書
中學生交通安全教育
1、加強交通法規知識的學習,遵守交通法規。 2、組織各種安全教育活動,增強遵守交規的意識。 3、觀看課件。學生們談感受。
|
教學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