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產業研究報告
原標題:2014年中國電影產業研究報告顯示,2013年我國電影票房總額突破200億元 90後漸成看電影大軍主力
製圖/車田
某國產藝術片票房僅2000元
報告指出,2013年我國電影產業繼續快速增長,全國新增銀幕5077塊,銀幕總數達18195塊,生產故事片638部,院線上映250部電影。
上映電影中,喜劇片、愛情片、動作片十分受觀眾青睞。講述當下城市人群、都市愛情故事及青春成長為主題的電影成了“票房黑馬”,如《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小時代》等,收穫了不錯的票房。中國大陸2013年的票房冠軍是周星馳導演的《西遊記降魔篇》,票房收入達到12.46億元,第二名的是《鋼鐵俠3》,票房收入達到7.68億元。
報告也指出,上線的青春主題影片內容多集中在青春與物質、愛情、懷舊等元素,缺乏更豐富的“多義性”。此外,動作片尤其是古裝動作片正處於市場低谷期。喜劇片佔比雖然高,但是大量中小成本喜劇片進入市場,整體質量堪憂。
此外,非型別片方面,除了少數精品藝術片外,去年國產藝術片陷入尷尬。賈樟柯監製,宋方導演的《記憶望著我》在巴西、東京、溫哥華的電影節上獲得了好評,然而在國內票房方面則一敗塗地。這部電影票房僅為2000元,成為全國院線上映電影中有效票房的最後一名!
為求關注“病毒式營銷”流行
而從票房來看,2013年電影票房過億元已不是新鮮事,5億元票房的電影也不在少數。但報告分析發現,這些過5億票房的影片,多是透過話題性的影響取勝。
報告指出,2013年的高票房國產電影,整體呈現出話題性與爭議性的特點,如《北京遇上西雅圖》中涉及了第三者、婚外情、海外產子、同性生子等社會熱點;《小時代》中大量涉及了物慾與金錢主題,首度將富二代作為正面形象大肆宣揚;《中國合夥人》定位青春勵志片,一方面消費內地市場商業大鱷,另一方面觸及國人“美國夢”的敏感神經。
報告主編劉浩東說,這些影片將目標觀眾細分,故事內容接地氣,並配合整合式甚至病毒式營銷,讓人在不堪其擾的情況下不得不從眾關注。“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小時代》掀起的罵戰,其主創粉絲與主流影評人雙方的對峙反而起到了營銷的作用。”
劉浩東說,這些高票房電影大多緊密結合時事熱點,爭議越大越能成就高票房,但過度消費的後果終究會使其成為電影市場典型的快消品和易耗品。
報告認為,中國的現象級電影吸引觀眾的法寶不是影片質量,而是爭議話題,而且爭議越大越能造就現象級影片的高票房。例如年度“奇葩”電影《天機富春山居圖》雖然贏得了令人驚奇的高票房,但是難掩劇作本身缺陷。業內人士則表示擔憂,過度消費觀眾眼球會讓影片成為“快消品”,最終影響整個國內電影市場。
看電影人群中近六成是女性
報告中有一份“2013年電影市場消費調查報告”選擇北京、上海、廣州三個城市的各5家影院發放調查問卷,共發放1557份,回收有效問卷1513份,主要針對電影觀眾的觀影習慣、觀影偏好及觀影滿意度等方面進行調查。
調查顯示,參與調查的觀眾中,35.50%的人“每個月都要看一次電影”,34.1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每個月看兩次以上電影”,23.20%的人稱“兩三個月才看一次電影”,僅8.20%的受訪者表示看電影的次數較少,“一年看一兩次”。
而在選擇觀影的原因上,73.0%的.受訪者表示,要看影片型別及內容決定,44.3%的人表示會選擇“口碑好的”電影;28.3%的人則“視時間便利”選擇要看的電影,7.1%的受訪者會選“話題性”較強的電影。
報告顯示,從目前國內影院觀眾的性別構成來看,女性觀眾已佔據優勢,佔了觀影總人數的59.3%。從全國去年電影觀眾的年齡來看,53.6%的受訪者是25歲-39歲的年輕人,“90後”觀影人數也越來越多,18-24歲的年輕人佔據了觀影總數的33.1%,而40-59歲的觀影者則佔據總人數的7.1%,17歲以下的觀影人群佔了5.6%,60歲以上的觀影者僅佔0.6%。
90後看電影主要為“娛樂和社交”
對此,報告也專門對“90後”觀影人群做了專項調查。在被調查的“90後”電影觀眾中,學歷在大學及研究生,年消費水平為1001元至3000元的女性觀眾成為觀影主體。“娛樂和社交”成為了他們觀影的最主要原因,而超過三分之一的觀眾已有重複觀影的習慣。
值得一提的是,“女高中生”對偶像、明星的關注度相對而言更高,佔比已高達77.5%,而初中生看電影則主要根據其“好評度”。
從消費方式上看,網路消費成為了年輕人購買電影票的主要方式。其中“團購”已成為“90後”觀眾最主要的觀影方式,佔比達41.5%,10.3%的受訪者會採用線上電影票銷售的方式。
報告分析,“90後”觀眾的個人主觀意識較強,而且願意與他人交流觀影感受。但較容易受情感因素打動,對自己喜愛的偶像和明星具有較高的忠誠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