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手抄報小故事
清明節手抄報小故事:清明雨的由來
在很久很久以前,清明時節總是風和日麗春光明媚,後來因為一條龍為母親上墳,才弄得“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說起清明雨的由來,在浙江富陽還有個傳說。
凌採蓮生長在富春江南岸的一個村子裡,她天生麗質,貌若天仙,是上下三村最漂亮的姑娘。再加上她賢惠懂事,非一般女子可比。這天,縣官下村辦案,一眼就看上了她,要收她做偏房。族長正愁巴結不上縣太爺,一看機會來了,就自告奮勇地做起了媒人。凌採蓮自然不願意嫁給一個糟老頭子,可在族長軟硬兼施之下,凌採蓮的父親只得違心地答應了。
儘管凌採蓮死活不從,但想到母親早亡,父親又當爹又當媽把自己撫養大的,為了父親她還是上了花轎。縣衙在江北的富陽城裡,花轎要過渡。船到江心,凌採蓮猛地拉開轎簾,衝出花轎,縱身一跳,躍入富春江中。等到迎親的人回過神來,哪裡還有她的影子?
凌採蓮沉入江中後,昏迷中好像有人把她託了起來。不知過了多久,她漂浮到岸邊,才慢慢地甦醒過來。睜開眼睛一看,面前是位模樣俊俏的後生,看來是他救了自己。
路上,後生告訴她,他姓金名龍,父母早亡,獨自一人住在富春江邊,靠種地捕魚度日。在金龍的追問下,凌採蓮也說了自己的遭遇。他們來到江邊一間孤獨的茅屋裡,金龍說這就是他的家。
凌採蓮提出要走,金龍說:“天色不早了,你到哪裡去呢?再說你這個樣子怎麼走得了?”
回去還不重落虎口,無家可歸的凌採蓮對這位救命恩人是一見鍾情。在金龍的挽留下,她沒有推辭,就在這離家二十多里的地方住了下來。
揀日不如撞日,就這樣,他們茅屋作洞房,當天就結成了夫妻。
其實,金龍並不是人,而是一條龍。這天正在富春江中游玩,看到有人跳江,就把她救了起來,想不到成了夫妻。夫婦倆恩恩愛愛,不知不覺兩個多月過去了。金龍想自己是異類的事,瞞得了一時,瞞不了一世,到以後被她識破,還不如主動說出實情。
凌採蓮並沒有感到吃驚,因為一天早上,在清理被褥時看到了一塊鱗片,後又發覺金龍腰身有個小小的新傷疤,想到那天水中的情形,覺察到丈夫不是人類,可能是條龍。看他待自己不錯,再說嫁雞隨雞,已是夫妻,所以也顧不得許多了。現在丈夫明說了,這是對自己的信任,也表明他人品不錯,她就放心了。
晚上,凌採蓮想,因為從小沒有母親,她常到上官山區的外婆家居住,村裡的人對她比親人還要好,長大後一直沒能報答,心中感到內疚。那裡已三個多月沒有下過雨了,草木都快要枯死,吃水已經非常困難。上官山區離富春江又有三十里路,遠水救不了近火。既然丈夫是條龍,下一場雨並不是件困難的事,就要金龍為她去報恩。
金龍雖然感到為難,但想到妻子知道真相後並沒有害怕,更沒有離他而走,這樣的好妻子,就是為她上刀山下火海也應該,所以當即就答應了。第二天一早,他晃動身子,顯出真身,直衝雲霄。不一會兒,上官一帶烏雲密佈,金龍一口氣下了兩個時辰的雨,喜得百姓跪在雨中對著他拜謝。
金龍清楚,自己已違犯了天條,但為妻子報了恩,解除了百姓的乾旱之苦,也值得。這事很快被玉皇大帝知道了,追究是誰下的雨,很快查到了金龍身上。玉帝大怒,下旨將金龍捉拿歸案,斬首了。
凌採蓮悲痛欲絕,想跳入富春江一死了之,但想到腹中已有金龍的孩子,說什麼也要把他生下來撫養成人,這才對得起死去的夫君。
十月懷胎,凌採蓮生了個兒子。她含辛茹苦,好容易八年過去了。兒子小金龍非常懂事,幫媽媽幹這幹那,凌採蓮感到欣慰。
女兒還活著,終究被凌採蓮的'父親得知了,他好高興啊,連忙把女兒和外孫接到了家裡。
當年,凌採蓮往富春江中一跳,縣官是人財兩空,就怪罪於族長,還要他賠償損失。凌採蓮家已死了人,何況家徒四壁,族長也撈不到什麼。他那個氣呀,這麼多年了還是沒有消。一聽凌採蓮回來了,自然不肯放過她,就抓住她沒有丈夫私生兒子的把柄指責她不守規矩,傷風敗俗,要按族規處置。
凌父說什麼也不會想到,這麼多年了,族長還不肯放過採蓮,接回女兒反而害了她,可面對有財有勢的族長以及那可怕的族規,他也無可奈何,心中好似刀剮,只得暗暗流淚。
這天上午,在族長的指使下,幾個漢子把凌採蓮放進了竹編的豬籠中。小金龍衝過去解救母親,可小小年紀哪裡是他們的對手,被那些如狼似虎的族長家奴緊緊抓住了雙手,動彈不得。
看到母親被活活地拋入了富春江,小金龍憤怒到了極點,胸腔裡的怒氣直冒青煙。他感覺到渾身乾燥得不舒服,還奇癢難忍,頭頂脹得劇痛。突然間,小金龍頭上長出了角,口邊生須,眼睛突出,面色金黃,變成了龍頭。不一會兒,頸項上也長滿了金鱗,迅速地往身上蔓延,很快成了龍身。在場的人驚呆了,家奴們哪裡還敢抓他,都嚇得魂飛魄散,只顧自己逃命了。
小金龍朝著外公點了點頭,尾巴一甩,把坐在太師椅上督陣的族長掃出三丈遠,跌在了江堤上,當場摔死了。
小金龍鑽入富春江,把豬籠一把抓起,放到了外公面前。可是,凌採蓮早已沒有氣了。
一聲霹靂,小金龍騰空而起衝入雲端,向大海而去。頓時,天空“嘩嘩”下起了大雨。
後來,每到清明節前後,小金龍都要來給母親上墳,一路上風雨相陪。有人說,這是小金龍為母親的慘死而落的淚水。從那時開始,清明前後一定要下雨,直到今天,人們叫它清明雨。
清明節手抄報小故事:清明節由來故事
清明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由來的小故事,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的得名還源於中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冬至後第108天就是清明節氣。清明節氣共有15天。作為節氣的清明,時間在春分之後。這時冬天已去,春意盎然,天氣清朗,四野明淨,大自然處處顯示出勃勃生機。用“清明”稱這個時期,是再恰當不過的一個詞。
地球公轉一週為黃經360度,當地球到達黃經零度時定為春分,而後每執行15度有一個節氣,共有二十四節氣。因此,節氣在陽曆上的日期是固定的,由於閏年的原因,所以會相差兩天。
要談清明節,需從一個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
介子推像。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市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下了一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的上方,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