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實習總結

最新地質學實習總結報告

最新地質學實習總結報告

地質學(Geology)是一門獨立的學科,有其自己的研究物件、內容和方法。廣義的說,地質學的研究物件是地球,但由於受到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和研究手段的限制,目前的地質學研究物件僅侷限於地球表面部分,即岩石圈(Lithosphere)。因此,具體的來說,地質學是研究岩石圈的物質組成、結構、產狀、成因及其變化發展及其古生物、古氣候演變歷史的一門學科。地貌學親其英文名為Geomorphology,它是有三個源自古希臘的詞根:geo(地球)、morphe(外表形狀、面貌)和logos(論述)所組成,表明其是一門研究地球表面形狀的學科。 地質地貌學發展史是人類在生產和探索奧秘的過程中,逐步認識地球的組成和結構,地球及其生物界演變的規律,特別是地殼和岩石圈運動規律,併為人類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礦產資源保護環境服務的歷史。

而地質地貌學發展的結果是,它對農業生產、工程建設、礦產勘查、自然災害防治和環境保護等均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接加快了其發展的腳步,有著實際的意義。如:河流地貌與海岸地貌學著重依賴於流體力學與沉積學;塊體運動、風化作用、風力作用和土壤的研究要憑藉大氣科學、土壤物理學、土壤化學和土壤力學;某些地形型別的研究需要用地球物理學與火山學的原理和方法;人類對地形影響的研究要依靠地理學和人類生態學的分支學科。

地質地貌學不光有用、能用,關鍵還有趣!就其中微不足道的名詞如“太古”、“元古”、“寒武紀”等等,便很富有滄桑感、神秘感及歷史氣息。如此,學好地質地貌學對專業技能的提高、完善,並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終極目標大有裨益。

一、實習目的及意義:

地質地貌學是環境與資源科學專業的基礎專業課,地質地貌實習是環境與資源資源專業基本教學實習環節。野外實習是理論聯絡實際的重要實踐環節,透過此次實習,我們進一步鞏固地質地貌學的基本知識,學習並掌握野外地質地貌調查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識記各種地質地貌的表徵特點,加深我們對課堂理論知識的理解,形成比較完整的學科理論教學體系,為學習其他課程打下必要的基礎,為將來工作和學習提供一個良好的依據。

1) 識記:實習沿線的主要岩石型別、構造型別、地貌型別、地層及其時代;

2) 理解:各主要岩石型別、構造型別的成因與分佈特徵,不同觀察點之間地質地貌現象的變化與聯絡;

3) 主要任務:初步學會觀察常見的地質現象,分析其相關的地質作用和形成機制;

4) 此外,透過實習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提高對學科的興趣。

二、實習地點及時間:

(一)六盤水師範學院小屯村獨山村(2014年07月01日) (二)獨山村落水洞(2014年07月02日)

(三)獨山村月亮洞(2014年07月03日)

(四)獨山村大硝洞阿勒河大峽谷六盤水師範學院(2014年07月04日)

三、實習安排:

(一)實習人員:2012級地理教育和2013級地理科學共108人(學生)和諶洪星,馬仕彬,吳得卿,陳志霞,趙增友(老師)

(二)工具器材:地質錘、野外記錄本、相機、鉛筆、地質包、手電筒、羅盤等

(三)路 線:

1、六盤水師範學院小屯飛機場獨山村

2、獨山村雙洞發電站、出水洞發電站落水洞

3、獨山村獨山月亮洞

4、獨山村大硝洞阿勒河大峽谷神鵰峰六盤水師範學院

四、各個學科實習的主要內容:

(一)普通地質學的實習內容:

1、岩石:是固態礦物或礦物的混合物,其中海面下的岩石稱為礁、暗礁及暗沙,由一種或多種礦物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構造的.集合體,也有少數包含有生物的遺骸或遺蹟(即化石)。岩石有三態:固態、氣態(如天然氣)、液態(如石油),但主要是固態物質,是組成地殼的物質之一,是構成地球岩石圈的主要成分。

2、岩石的形成:岩石是天然產出的具穩定外型的礦物或玻璃集合體,按照一定的方式結合而成。是構成地殼和上地幔的物質基礎。按成因分為岩漿岩、沉積岩和變質岩。其中岩漿岩是由高溫熔融的岩漿在地表或地下冷凝所形成的岩石,也稱火成岩或噴出巖;沉積岩是在地表條件下由風化作用、生物作用和火山作用的產物經水、空氣和冰川等外力的搬運、沉積和成巖固結而形成的岩石;變質岩是由先成的岩漿岩、沉積岩或變質岩,由於其所處地質環境的改變經變質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3、石鐘乳的形成:自下向上生長的是石筍,從上往下生長的是石鐘乳。石筍和石鐘乳是怎樣形成的?由於地殼不斷運動,海水退去,出現了綿延不斷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石灰岩山峰。這些露出來的石山,長期受雨水風霜沖刷,頂部變成刀山劍石狀了。石峰底座,由於地史時期地下水的長期溶蝕,河水的長期衝擊,漸漸地形成了溶洞。溶洞繼續被溶蝕擴大,而溶於水中的石灰岩溶液,從洞頂往下滴,甚至往下流,促進二氧化碳進一步擴散,同時溶液受蒸發作用,形成飽和,剩餘的碳酸氫鈣沉澱,就形成了自下而上生長的石筍。石鐘乳的形成,同石筍形成的過程是一樣的。只不過石鐘乳從上往下長就是了。那些頂天立地的“靈芝柱”,就是石筍和石鐘乳對接起來之後形成的。據說,石筍和石鐘乳,每百年才長高一釐米,長一米,就是一萬年了。

4、膠結作用:是沉積物在成巖過程中的一種變化。指從孔隙溶液中沉澱出的礦物質,將鬆散的沉積物固結起來的作用。沉積物的鬆散碎屑被膠結成堅硬岩石的作用。其膠結物的成分不同,也可以和碎屑物成分相同。前者如鈣質膠結的鈣質砂岩,後者如矽質膠結的石英砂岩。常見的膠結物有泥質的、鐵質的、矽質的和鈣質的等。

(二)水文學的實習內容:

1、 關於河流的概況(響水河)

河流是陸地表面的一種自然水體,是流水與地表相互作用的統一體。大氣降水或地下湧出地表的水,彙集在地表低窪處,在策略作用下經常地或週期性地沿低窪的地方流動,就形成了河流。河流沿途接納支流,形成的干支流系統,就是水系。每一條河流或每一個水系的流域。兩相鄰流域之間地面高程最高點的連線,就是兩個水系的分水嶺。水流不間斷地作用於河谷,而河谷又反過來約束水流。兩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河流地貌。

2、水力梯度:水力梯度也叫水力坡度是指沿水流方向上單位滲透途徑上的水頭損失。地下水在運動過程中要克服摩擦阻力,不斷消耗機械能,產生水頭損失,沿流線方向水頭損失最大,水頭值下降最快,水頭線永遠是一條下降的曲線。水頭線上某點的曲率即為該點的水力梯度。或者說,水力梯度就是沿地下水流方向上單位滲透途徑上的水頭損失。

3、紊流:又稱湍流,是流體的一種流動狀態。當流速很小時,流體分層流動,互不混合,稱為層流,或稱為片糖;逐漸增加流速,流體的流線開始出現波波狀的擺動,擺動的頻率及振幅隨流速的增加而增加,此種流況稱為過渡流;當流速增加到很大時,流線不再清楚可辨,流場中有許多小漩渦,稱為湍流,又稱為亂流、擾流或紊流。 紊流(Turbulent Flow)的特點:無序性:流體質點相互混摻,運動無序,運動要素具有隨機性。 耗能性:除了粘性耗能外,還有更主要的由於紊動產生附加切應力引起的耗能。 擴散性:除分子擴散外,還有質點紊動引起的傳質、傳熱和傳遞動量等擴散效能。

4、裂點:過程的實質是,因斜坡下部的水量大於上部,故侵蝕作用強度也大於又稱向源侵蝕。下蝕作用的一種特殊形式,作用方向向河源延伸。該上部。在這裡首先出現了水蝕凹地,使河谷縱剖面坡度變陡,流速增大,下蝕作用更為劇烈,溯源侵蝕過程示意圖,且主要集中於坡度最陡的凹地的上段,這種河谷縱剖面上的坡度轉折點稱裂點。溯源侵蝕的後果是使河谷不斷加長。

(三)地貌學實習內容:

1、地貌的概念:地貌即地球表面各種形態的總稱,也叫地形。地表形態是多種多樣的,成因也不盡相同,是內、外力地質作用對地殼綜合作用的結果。內力地質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陸分佈的輪廊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決定了地貌的構造格架。而外營力(流水、風力、太陽輻射能、大氣和生物的生長和活動)地質作用,透過多種方式,對地殼表層物質不斷進行風化、剝蝕、搬運和堆積,從而形成了現代地面的各種形態。

2、喀斯特地貌:可溶性巖經受水流溶蝕、侵蝕以及巖體重力崩落、坍陷等作用過程,形成於地表和地下各種侵蝕和堆積物體形態的總稱。

(1)成因:喀斯特地貌形成為石灰岩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石灰岩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在有水和二氧化碳時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後者可溶於水,於是空洞形成並逐步擴大。這種現象在南歐亞德利亞海岸的喀斯特高原上最為典型,所以常把石灰岩地區的這種地形籠統地稱之喀斯特地貌。

(2)形成基本條件:岩石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蝕能力和水的流動性。

3、斷陷盆地(獨山):是因一塊獨立的石頭而得名的,又被稱為“十里畫廊”。是典型的斷陷盆地。斷陷盆地指斷塊構造中的沉降地塊,又稱地塹盆地。它的外形受斷層線控制,多呈狹長條狀。盆地的邊緣由斷層崖組成,坡度陡峻,邊線一般為斷層線。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斷陷盆地中充填著從山地剝蝕下來的沉積物,其上或者積水形成湖泊(如貝加爾湖、滇池),或者因河流的堆積作用而被河流的沖積物所填充,形成被群山環繞的沖積、湖積、洪積平原。如太行山中的山間盆地和地塹谷中發育著的沖積洪積平原。低於海平面的斷陷盆地被稱為大陸窪地。

4、天生橋(月亮洞):我國雲貴地區就有,那裡是石灰岩富有區。這是產生天生橋的原料,地下水對石灰岩日積月累的沖刷形成地下水道,由於地質運動部分水道塌陷,獨留一段橫跨河流的巖體,很像橋的樣子就叫天生橋。意思是非人工的自然傑作。它是地下水和石灰岩共同完成的藝術品。

5、斷層:巖體在構造應力作用下發生破裂,沿破裂面兩側的巖體發生顯著的位移或失去連續性和完整性而形成的一種構造形跡。可分為正斷層和逆斷層。破裂面兩側巖塊發生顯著相對位移的斷

相關文章:

1.3000字畢業實習總結

2.黨校實習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