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求職

你的大學所學畢業後能用上多少

你的大學所學畢業後能用上多少

“讀文科的,怎麼一個工作崗位都沒有?”“本科生月薪怎麼還比不上保姆、鐘點工?”……上週六,2013年上海春季人才交流洽談會暨長三角地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招聘會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前來應聘的大學畢業生擠滿了會場,各用人單位攤位前都排起了長隊,然而,熱鬧的場面卻難以掩蓋大學生就業市場的陣陣寒意:前來招聘的製造業企業佔了八九成,文科畢業生幾乎連簡歷也投不出去;即便是名牌大學的理科生,也感覺用人單位條件苛刻,只有一個字來形容找工作難。

大學裡學的社會不需要

小陳是杉達學院日語系的畢業生,已經找了大半年工作了,還沒有著落,對於大學生就業難,她深有感觸:“其實,現在不少企業缺人,需要人,但要的是有本領的人。可惜,大學還沒有培養出更多有本領的畢業生。”校園推廣小陳舉例說,有的企業很需要日語人才,比如說用日語進行商務談判,用日語解決法律糾紛等等,都是實用型的,而大學日語系,只是教會了學生一門語言,至於應用能力,甚至還不如社會上的日語培訓班,這樣的畢業生,怎能與就業市場接軌呢?

郝萌是華東理工大學化工專業的畢業生,她說,自己學校是一所以化工學科聞名的重點大學。往年,華理化工專業畢業生是就業市場的“香餑餑”,今年則情況大不相同,尤其是自己所學的這門專業。郝萌說,所學的專業屬於輕化工,而眼下隨著化工企業的轉型、升級,企業已經不需要這門專業學科的畢業生了。“既然產業升級了,我們的大學為什麼還要設定這樣的被淘汰專業呢?”郝萌對此大惑不解。

“如今,高校的專業設定與企業需要,是基本脫節的”,校園營銷必勝客一名人事經理對記者說,招聘會上開啟同學們的簡歷,看一看專業,無非都是語言、管理、計算機等等,不同學校專業設定趨同,而且課堂上學的都是理論,學生沒有一點動手能力。這位人事經理表示,作為一家國際知名的餐飲企業,必勝客很期待有專業特色的畢業生,比如“餐飲文化”、“餐飲策劃”等等,遺憾的是,學校沒有能力培養,如果換個思路,今後高校開設專業前,先了解企業需求,企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量身定製,或許可緩解大學生就業難題。

“文憑第一”觀念須改變

在招聘會上,記者還遇到了上海海事大學碩士畢業生小劉,他學的就是人力資源。儘管此時小劉還在為自己的第一份職業奔波,但他對高校學科設定、社會人力資源配置有自己的思考:“上課學的,都是國際著名跨國公司的人事管理制度,跑到社會上一看,企業需要有中國特色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兩者完全不是一碼事。只有讓企業走進高校,與大學同辦專業,才能讓我們的人才培養不會走失方向。”

小劉認為,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源在於,高考前,家長、考生都是“文憑第一”的觀念;對應家長、考生的需要,高校本科設定越來越多,而國內高校的本科設定多為“閉門造車”,當本科生畢業時,發現完全不符合市場需求。當下,由企業參與,在本科生中推進職業教育已迫在眉睫。

中小企業期望實習留職

除了校園招聘會、宣講會等傳統招聘方式,越來越多企業青睞“實習留職”或校企聯合培養的模式招聘合適的人才。

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2013屆畢業生春季大型聯合招聘會日前在上海交大閔行校區舉行,460家單位攜15000餘崗位參會。7000餘名各高校應屆畢業生在會場外排起蜿蜒長龍等待入場。

本次招聘會是上海交通大學針對應屆畢業生組織的最後一場大型招聘會,招聘專業涵蓋通訊、機械、材料、土木、化工、經濟管理、教育、外語、醫藥等眾多領域。和往年相比,參會單位數量基本持平,參會人數再創歷史新高。今年,就業崗位總量雖然變化並不大,但結構卻有了明顯不同民營企業及中小企業的招聘需求卻較之往年顯著升高。

交大科技園企業發展部主管王春輝表示,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的人才競爭不佔優勢,學生往往看不見中小企業的優點。“我們有22家中小型科技企業組團來參會。”

“大三”開始培養人才

而一些大型國企也將人才培養環節提前至學生畢業前,上海電氣電站集團校園招聘專員李萍透露,集團正與上海交大醞釀聯合培養專案,5月將開始招募電氣、機械、熱能等對口專業的大三學生,暑期開始企業認知、專業授課等原本進入企業第一年的人才培養內容,希望提前招攬和培養優秀人才。

在今年的招聘會上,上海交大學生就業服務和職業發展中心在每個單位的攤位前放置了一把椅子,希望學生能夠“坐下來”,和用人單位的招聘專員聊一聊,增加雙方的溝通和交流。“招聘會是近距離了解行業、用人單位的機會。學生透過網路瞭解一家企業,獲得的資訊是有限的。”上海交大學生就業服務和職業發展中心副主任張仁偉說。透過招聘專員的提問和回答,能夠更直觀地瞭解這家單位的人才需求、用人狀況,感受企業的風格、文化,從而判斷是否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