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避免職業生涯中的10個致命錯誤
這篇文章不是量化的調查報告,而是本人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諮詢的過程中與客戶一對一深入接觸之後總結出來的、較為真實地反應了職場人士的內心想法,屬於較為全面的質化總結。文中所列出的錯誤,可能超過90%的人正在面臨。可能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些問題看起來已經司空見慣、稀鬆平常,為大多數人所忽略。然而,經過大量職場真實案例的證實,我們發現,正是這些稀鬆平常的錯誤,日後極有可能成為影響你職業生涯發展、甚至改變你一生命運的致命錯誤。
步驟/方法
1 錯誤一:現在不著急,以後遇到問題再說吧
很多人剛剛步入社會,沒有真正意識到危機的存在;或者現在的工作相對穩定,雖然不知道未來是什麼樣子,但至少目前的工作能夠養家餬口,至少可以保證生存沒有問題。他們不知道五年後的自己應該是什麼樣子,也不會深入去想,因為這樣很累。至少現在的工作能夠讓自己這一年過得很安穩,至於下一年怎麼樣,他們根本沒有考慮過。他們總覺得年輕應該是享受的時光,這樣才不會辜負大好年華。即使現在遇到問題,他們總是說:現在不著急,以後遇到問題再說吧。
我曾經遇到過這樣一個案例:一個已經35歲的男人,工作12年,有老婆,有孩子,唯一沒有的,就是穩定的工作。12年來,平均不到一年就換一份工作。現在年齡大了,家庭的責任也大了,想找份工作長期穩定下來,但發現很難。我問他,為什麼不早點兒考慮這個問題?他說,那時候年輕,不懂事,現在意識到了,卻發現困難重重,並深深後悔以前沒有早點兒做打算。你現在遇到問題了嗎?你是否在困惑、迷茫中消耗自己的青春?相比一年前,你的這一年是進步了,還是在重複勞動?你現在的工作到底是否適合你?你是否知道自己的職業成長路徑?你是否有一個至少可以為之奮鬥5年的目標?你是否知道一年以後自己成長為什麼樣子,五年以後又成長為什麼樣子?你是否知道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
更致命的是,你是否還抱著“以後再說”的心態?看完這段文字,你是反應是立即行動,還是重複現在的狀態?如果所有的問題都等“以後再說”,那麼,我敢肯定,最多5年以內,你會遇到再也解決不了的問題!要想解決,你必須要付出成幾何級倍增的代價!
2 錯誤二:有些事情總要親自經歷了才會知道
有些人會虛心吸取別人的文章和教訓,生怕自己走錯了路;而有些人則說要親自犯一些錯誤,親自遭遇一些挫折,才會清醒。這些人表面上看起來很強大,願意在困難中磨鍊自己,成長自己,但其實他們卻是潛意識裡刻意迴避自己正在經歷和正在犯的錯誤,並且從骨子裡不願意承認和改變目前的現實。這種人剛愎自用,一意孤行,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往往會在前進的道路上栽很多跟頭。
的確,經歷困難和挫折,會讓一個人得到成長。但並不是所有的困難和挫折你都要經歷。能夠提前合理規避的,你為什麼又一定要親自去嘗試呢?不見棺材不掉淚。而當你見了棺材的時候,掉再多的淚恐怕也無濟於事了。對於年輕人來說,“試錯”其實是最愚蠢的方法,即使你覺得你還年輕,你還有機會,但實際上時間並不是你想像得那麼多。
以在北京工作為例。假如你大學畢業23歲,打算30歲買房結婚。房子不要太好的,但在北京,起碼也要100萬。在房價瘋漲的情況下,這已經是最保守的估計。首付20萬,裝修2萬,家電2萬,結婚3萬,其他備用資金3萬,這總計就得需要30萬。假如你年薪10萬,除去房租、生活費、電話費、應酬等等支出,一年存款7萬,那麼,你至少要需要4年的時間。但是對於職場新人來說,沒有3年的文章積累,不可能拿到10萬的月薪。這樣算下來,就算你不走彎路,從畢業到結婚,你要像上緊了的發條一樣高速運轉,根本不允許你有時間去無所事事或者走彎路。而一旦不慎稍有偏差,走上1、2年的彎路(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是再正常不過),那麼對你來說,一旦買房,就
會陷入破產的邊緣。如果你還想著去嘗試和經歷一些本來應該可以規避的錯誤,那麼,你的職業生涯定會付出更多的成本。
3 錯誤三:當我遇到問題時,做個職業規劃就行了
很多人都是在實在看不到希望的情況下,才會想到做職業規劃。就像在上文第一個錯誤中所列舉的那個例子。但我要告訴你的是:職業規劃並不是你走投無路時的救命稻草!因為成功的職業規劃,其核心是要幫助你找到你的職業方向定位,並圍繞這個方向構建你的核心競爭力,以保證你能夠在這個方向上順利成長。這兩點缺一不可。如果只是找一個方向,而沒有考慮到該方向在現實工作中實現的可能性,那麼,這樣的規劃沒有任何意義。而要想保證職業方向實現的可能性,就必須要考慮外在客觀因素的影響。家庭的壓力、年齡的差距、因工作不順而造成的心態的失衡……等等,都會影響到職業規劃的最佳實施效果。就像醫生看病一樣,如果你已經病入膏肓,那麼,再高明的醫生恐怕也無回天之力了。對於在校的學生來說,大三之前確立方向,然後利用剩餘的時間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畢業後完全可以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對於已經工作的人來說,在工作三年之內確立自己的方向,雖然要付出損失和代價,但仍然有轉向成功的可能。如果三年之內甚至更長的時間工作不穩定的話,這個時候,職業規劃的難度就大得多,不僅僅是因為你要承擔更大的損失,付出更高的機會成本,同時,因工作不穩定而帶來的嚴重心態失衡,才是你職業成長的最大障礙。
以平均走兩年彎路為例,兩年之後轉行,和別人在一個起跑線上,這就意味著你以前的工作基本上是浪費了。假如你月薪2500,你兩年的直接物質損失就是6萬,這個損失,至少是你職業規劃投入的60-120倍(如果提早做職業規劃,投入最多也就是你1-2個星期的工資)。你同時損失的,還有兩年的成長機會,這個時間是永遠無法彌補的。同時,你的心態也會變得很消極,無法積極去面對新的工作,這個損失也是無法估算的。更重要的是,一旦你習慣了迷茫,或者習慣了跳槽,那麼,這個損失就會擴大到職業規劃投入的200倍以上!很多工作多年但仍然沒有方向的人來找我們做諮詢,在對他們的綜合情況進行評估之後,假如我覺得實在無能為力,給予不了他們應有的幫助,我就會對他們說“很抱歉,我們解決不了你的問題”。雖然這樣的棘手的問題不多,但大家最好還是引以為戒,一定要及早打算,千萬不要等走投無路的時候再解決問題。那時候,你可能就真的是走投無路了。
4 錯誤四:把性格測評當成職業規劃有
一次和一位大學生朋友聊天,我問他有沒有做職業規劃,他說做了。我又問你的職業目標是什麼,怎麼實現這個目標,他說不知道。我就很納悶,我說你不是已經做了職業規劃了嗎?怎麼這些問題你都不知道呢?接著他就發給我一堆資料,我一看,全是各種各樣的測評報告。我問他這些報告在哪裡做的,他說在學校的網站上。我說這些報告結果你能看得懂嗎?他說看不懂。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諮詢的過程中,這樣的情況不止一次地出現,尤其是在大學生群體中。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的心裡就很糾結。他們對於職業規劃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測評的層面上,根本就不知道這些測評對他們意味著什麼,更不知道如何利用這些測評指導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有一次在北京某高校的職業生涯規劃比賽上擔任評委,也同樣遇到了這樣的情況。他們也知道根據測評結果把自己分析一遍,但到最後規劃的職業方向,大多數依據的標準是“專業對口”,而與測評結果幾乎沒有任何關係。雖然高校已經開設了職業規劃課程,但據本人所瞭解到的真實情況卻是:這些課程平時幾乎沒有人去認真聽,只是考試的時候突擊一下,拿學分而已。我就問他們,這些課程對你們以後的就業和成長有非常大的'幫助,為什麼不去認真聽呢?得到的回答是這樣的:上這門課的老師完全是照本宣科,根本就不瞭解真實的職場是什麼樣子的,更別提把書中的理論在現實的職場上進行有效的指導和操作,這門課也完全成了擺設。於是,該困惑的依然困惑,該迷茫的依然迷茫。
由於在大學裡大家所接觸的職業規劃只是各種各樣的測評工具,於是也就想當然地把職業規劃與性格測評等同起來。而從客觀的角度來說,許多人由於職場文章、社會閱歷、思維分析能力等方面的不足(對於大學生和初入職場的人來說,這方面的問題就更加明顯),根本就看不懂測評結果。同時,這種測評式的規劃也是理論化比較嚴重的,測評結果完全由電腦自動生成,所提供的結果都是某一類性格所具備的“共性”的東西,完全不知道如何結合職場真實情況對每個人的“個性”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
所以,這樣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的規劃,實戰性比較差,也就不難理解了。這裡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性格測評≠職業規劃。很多人認為自己做了性格測評就等於做了職業規劃,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認識誤區。性格測評只是我們瞭解個人性格的一個手段。涉及到具體的規劃時,還要根據個人事業願景、優勢特長、專業技能、成長經歷、職業價值觀、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社會因素等各種情況進行綜合考量,才能得出具體的結論。
這需要諮詢師深入瞭解你的情況之後才能做出判斷,而不是單純依賴測評工具所得出的結果。以第一職場論壇的教練式職業規劃為例,除了基本的測評以外,僅諮詢訪談這一項就需要3個小時的時間,最長的曾經達到6個小時,目的就是對諮詢者進行全面、深入的瞭解,並對測評結果進行驗證,以全面、客觀地瞭解諮詢者的真實情況。如果做不到這一點,那麼,諮詢的效果就會大打折扣。
5 錯誤五:只定方向,不知道實施路徑
既然上文已經明確了性格測評並不等於職業規劃,那麼,一個完整的職業規劃到底應該包括哪些內容呢?以本人在第一職場論壇進行的教練式職業規劃為例,職業規劃的完整內容應該是“1+2+1”模式,即一項核心內容,兩項補充內容,一項強化內容。一項核心內容,指的是根據其自身綜合情況,進行針對性分析,量身定製,確立最適合其發展的職業方向定位。
兩項補充內容,一是對其綜合素質進行評估,為其制定職業成長路徑,並進行相應的知識體系構建;二是針對其性格中的弱點和以往的工作經歷中所存在的思想、行動等方面的錯誤進行糾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