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影視動漫

影視編導專業藝考生複習提綱

2013影視編導專業藝考生複習提綱

2013影視編導專業藝考生複習提綱
名詞解釋:
1、電視“脫口秀”節目
在西方,電視談話節目被稱為“talk show”。港臺的翻譯家在翻譯外來詞彙時通常喜歡音意爽通,因此便有了現在人們很熟悉的一個詞“脫口秀”。脫口秀這個詞其實強調了兩個方面,脫口而出的即興感和做秀的表演性質。在中國大陸通常稱為電視“談話節目”。
2、電視新聞評論
電視評論性新聞或深度報道是用電視形象化的優勢,藉助新聞事件的背景材料,客觀地分析與評述新聞事件的一種新聞體裁。它的特徵是:較強的理性思辨,報道的立體化,手法的多樣化。它的要求是既要深入新聞事實內部,揭示新聞事實的核心,又要有廣度地評議和闡釋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與前因後果,透過解剖某一個個案或某一種現象,來說明某些道理,以求引起觀眾的思考,產生影響輿論,引導輿論的作用。

3、“電影眼睛”理論
1917年蘇聯十月革命後,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十分重視電影的社會作用,把新聞紀錄片當作形象化的政論。列寧提出“必須從新聞電影做起”的要求。1918年6月開始上映的雜誌型新聞片《電影週報》在全國發行,轟動一時。《電影週報》主編吉加維爾托夫在新聞片的基礎上創作了《革命節》、《內戰史》等紀錄片,開辦了《電影真理報》(每期20分鐘,發行三年之久),並醞釀完備了自己的紀錄電影理論,旗幟鮮明地提出“電影眼睛”理論。他主張:強調攝影機的特殊功能,重視拍攝角度、景別以及特技等等攝影造型技巧。他認為,多視覺的機械“電影眼睛”無所不能,不受限制、遠勝於人類眼睛的功能,既能看到事物的外貌,也能說明“您所未知的世界”。該理論主張搶拍和隱蔽拍攝,甚至以“牆上的.蒼蠅”比喻攝影的客觀性、要求攝取人物自然神態和事件程序原貌,甚至要求攝影師在被拍攝物件發現時,立即中止拍攝。反對拍攝中的人為干預和表演。
4、“紀錄片運動”
20世紀20年代,英國青年格里爾遜約翰(GriersonJohn)在美國研修社會學期間注意到並開始思考電影的社會功能問題,他敏銳地認識到電影作為教育和意識形態工具的巨大潛力,他首次提到了“紀錄電影”一詞,其中概括為“對真實事物做創造性處理”。他主張把電影作為宣傳、教育和輿論手段,把電影院作為講壇、以宣傳家的身份利用紀錄電影為改造社會服務。他呼籲把攝影機和話筒從攝影棚裡解放出來,面向現實生活,關注社會問題。他認為,純客觀的紀實電影是不存在的。他強調“電影是榔頭,不是鏡子”,電影人首先是政治分析家、宣傳員,其次才是藝術家,也就是說,在紀錄電影中融入作者的主觀意識。他有意識把解說詞和現場錄音作為紀錄電影的內容和形式重要有機部分,在有的作品中不惜讓解說詞佔據主導地位,致使畫面顯得無足輕重。後來有人把“解說+畫面”視為“格里爾遜式”的同義詞。
遼寧瀋陽喜韻藝考培訓**

[2013影視編導專業藝考生複習提綱]相關文章:

1.2013影視編導專業藝考生複習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