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編導、藝管類考生“文藝常識”(四)
戲 劇
戲劇常識
戲劇藝術
戲劇是一種表演藝術,特點是由演員扮演角色,在舞臺上當眾表演有一定情節的故事。在中國,戲劇是話劇、歌劇、舞劇、戲曲的總稱;而在西方,戲劇僅指話劇。世界各國戲劇都由古代的歌舞伎藝演變而來,逐漸發展為由文學、表演、美術、音樂等多種成分組成的綜合藝術。
戲劇的基本要素是矛盾衝突。透過不同人物之間的矛盾衝突,展開情節,構成戲劇性,反映社會生活,達到教育觀眾的目的,並使觀眾獲得美的享受。
戲劇的分類
按表現手段分,可分為話劇(以人物對話為主,兼有動作等),啞劇(不用臺詞,而純靠動作表情),歌劇(以人物歌唱為主,兼及對白、動作),舞劇(以舞蹈語彙為主,兼及音樂、啞劇),歌舞劇(兼有歌劇、舞劇特點),芭蕾舞劇(用芭蕾舞語彙來塑造人物)。
按篇幅場幕分,可分為小品(片斷劇、微型劇、袖珍劇),獨幕劇,多幕劇,連臺本戲等。
按風格基調分,可分為正劇、悲劇、喜劇、諷刺劇、鬧劇、荒誕劇、悲喜劇、輕喜劇等。
按題材內容分,可分為兒童劇、愛情劇、神話(童話)劇、偵探劇、寓言劇、社會問題劇、課本劇、活報劇。
按傳媒手段分,可加上廣播劇、電視劇、案頭劇(僅供閱讀,不供演出)。
還有一部分戲劇不由人扮演角色,而由人操縱像人的東西在前臺表演。主要是木偶戲,也叫“傀儡戲”,包括杖頭木偶、提線木偶、布袋木偶,以及人和木偶合演的木偶戲。另有中國的皮影戲。
悲劇和喜劇
悲劇常以正面人物的失敗、不幸、死亡為結局,以悲慘的故事情節、人物的不幸遭遇、催人淚下的劇場效果而取勝。正如亞里士多德說的,悲劇寫“一個人遭遇不應遭遇的厄運”,以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之情”。魯迅說,悲劇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喜劇又稱“搞笑劇”,以幽默的語言、滑稽的動作、誇張的手法制造笑料,以發笑的劇場效果取勝。喜劇衝突的解決較輕快,常以正面人物的勝利為結局,正如魯迅說的,喜劇就是“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喜劇又可分為多種。諷刺喜劇重在嘲笑、鞭笞醜惡現象,以批判、揭露為主,如《欽差大臣》。抒情喜劇又叫輕喜劇,以輕鬆詼諧的筆調,利用誤會、巧合手法,歌頌美好的生活,如《仲夏夜之夢》。鬧劇是喜劇中手法更為誇張的一種,充滿喧鬧、起鬨的場面,劇場效果十分強烈。
悲劇和喜劇並不限於戲劇,小說、電影、電視都可出現類似的情節和效果。
兼有悲劇和喜劇特點的戲劇叫悲喜劇,通常有悲慘的遭遇,但最終有圓滿的結局。
除悲劇和喜劇以外的其他戲劇,都可稱為正劇。
常見的戲劇術語
劇中人所說的話叫臺詞,其中相互對話叫對白,一人自言自語叫獨白,假設其他角色在場而未聽見、表達心裡活動的話叫旁白(戲曲中稱“打背拱”,電影電視中常用畫外音表達)。臺詞字面之外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未盡之言叫潛臺詞,它不講出來,但要讓觀眾聽出真意來。
戲劇作品和演出中的段落叫幕或場,按劇情發展的時間、地點和事件的變化、轉換而劃分,常以舞臺上幕布的關合、拉開為標誌,故稱“幕”,現也常用燈光轉暗換景來進行。較小的幕也可叫“場”。有些多幕劇的前面常有“序幕”,也叫“引子”、“楔子”,通常較短,以引出故事、交待背景為主。結束後又常有“尾聲”,以交代事情的結局,常與序幕相呼應。
演員不依據劇本,或事先未經排練而進行的表演叫即興表演。演員不論扮演何種性格的角色,都帶有演員本人的個性特點,叫本色表演,這種演員稱本色演員。與此相對,演員能著重體現角色的性格特徵,角色與演員二者之間的性格相差很遠,叫性格化表演,這種演員稱性格演員。
演員不借助實物(實景、實道具),而純粹靠動作表演,能讓觀眾想像出實物,這種動作叫“虛擬動作”。演員
你的有些動作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經過藝術誇張,成為一種規範的套路,這種動作叫“程式化動作”。
舞臺美術簡稱“舞美”,包括戲劇、音樂、曲藝、舞蹈、電影、電視中的美術活動(佈景、燈光、人物造型、化妝、道具)。
場面排程,也叫舞臺排程,指角色在舞臺上的位置要符合規定情景,又要便於觀眾觀看,使整個舞臺畫面達到最佳狀態。電影的場面排程還包括攝影機的距離、角度和運動,以及它與角色、背景的配合。
一般寫實的室內景只有左、後、右三面佈景牆,被稱為“三堵牆”。沿臺口的一面當然不能設定牆,否則觀眾無法觀看,這堵虛擬的牆被稱作“第四堵牆”。
三一律,是17世紀歐洲古典主義戲劇創作的規則,指劇中故事情節、時間、地點三者必須完整單一,每劇限寫發生在一天之內、同一地點的單一情節的故事。代表人物有法國的莫里哀。這種規則有利於劇作情節簡練集中,但作為清規戒律,卻束縛了戲劇的發展。18世紀以後,三一律逐步被打破。
中國古代戲曲劇作家
元代是我國古代戲劇成熟、繁榮的第一個高峰期,湧現大批“雜劇”作家和優秀劇作。著名的有:關漢卿的《竇娥冤》,馬致遠的《漢宮秋》,白樸的《牆頭馬上》,鄭光祖的《倩女離魂》。以上四人合稱“元曲四大家”。另有王實甫的《西廂記》,高文秀的《雙獻功》,紀君祥的《趙氏孤兒》等,後者是中國第一個介紹到歐洲演出的劇目。
明代戲劇以“傳奇”為主。名家名劇有:湯顯祖的《牡丹亭》,梁辰魚的《浣紗記》,沈璨的《義俠記》,徐渭的《四聲猿》等。另外,戲曲音樂家魏良輔改革了“水磨腔”,發展成後來的崑腔,以至形成了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戲曲崑劇。
清前期的優秀傳奇劇作,有李玉的《清忠譜》,朱素臣的《十五貫》,李漁的《風箏誤》(他還寫了我國第一部戲劇理論專著《閒情偶記》)。稍後有洪的《長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二人合稱“南洪北孔”。
中國現代話劇劇作
話劇是20世紀初經日本傳入中國。1907年,留日學生曾孝谷、王鐘聲、歐陽予倩等組織了中國最早的話劇團體春柳社,創作演出了中國第一個話劇《黑奴籲天錄》。此後,話劇以“新劇”、“文明戲”的名義流傳開來。
“五四”以後,出現了“愛美劇運動”(即非職業性戲劇運動),出現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如歐陽予倩的.《潑婦》、洪深的《趙閻王》、田漢的《獲虎之夜》、丁西林的《壓迫》、郭沫若的《三個叛逆的女性》等。1928年,經過洪深提議,稱新劇為“話劇”。
30年代的左翼戲劇運動收穫頗豐。曹禺的《雷雨》和《日出》標誌著中國話劇藝術的成熟。其他名劇還有田漢的《名優之死》,洪深的《農村三部曲》,夏衍的《上海屋簷下》,李健吾的《這不過是春天》等。
40年代的優秀劇作有郭沫若的《屈原》,陽翰笙的《天國春秋》,歐陽予倩的《忠王李秀成》、《桃花扇》,陳白塵的《升官圖》,吳祖光的《風雪夜歸人》,田漢的《麗人行》,宋之的的《霧重慶》等。
建國後,話劇創作進入新的繁榮期,許多老作家有新劇作問世。著名的有老舍的《龍鬚溝》、《茶館》,郭沫若的《蔡文姬》、《武則天》,田漢的《關漢卿》、《文成公主》,夏衍的《考驗》,曹禺的《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等。
外國戲劇家和劇作
古希臘戲劇繁榮,出現了大批名家名作。埃斯庫羅斯被稱為“悲劇之父”,他和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合稱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阿里斯托芬被譽為“喜劇之父”,他與克拉提諾斯、歐彼利斯合稱古希臘喜劇家。
古印度四五世紀時出了大詩人戲劇家迦梨陀娑,他寫過名劇《沙恭達羅》。
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出了大劇作家維加,他寫了《羊泉村》等劇本一千八百多個,是世界上寫劇本最多的人。
英國文藝復興時期的莎士比亞是世界上最傑出的劇作家,他的《哈姆雷特》、《奧賽羅》、《李爾王》、《麥克白》號稱四大悲劇。
法國劇作家首推莫里哀,他的《偽君子》、《慳吝人》是傑出的諷刺喜劇。
義大利喜劇大師哥爾多尼寫過《一僕二主》、《女店主》等名劇。
德國18世紀末出了兩位詩人劇作家,一位是寫《浮士德》的歌德,一位是寫《陰謀與愛情》的席勒。20世紀,德國又出了戲劇大師布萊希特。
19世紀,挪威的易卜生被譽為“現代戲劇之父”,他寫了《玩偶之家》等“社會問題劇”。
蕭伯納是愛爾蘭劇作家,寫有《華倫夫人的職業》、《鰥夫的房產》等劇。
俄國19世紀出了~批名劇,如果戈理的《欽差大臣》,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大雷雨》,契訶夫的《海鷗》、《萬尼亞舅舅》等。
幾個戲劇流派和體系
表現派19世紀末,法國著名演員科克蘭提出,表演不是演員與角色的“合一”,而是“表現”。演員在逼真地表現情感時,應當始終保持冷靜,不為所動。這一派戲劇被稱為“表現派”。
體驗派19世紀義大利名演員薩爾維尼認為,演員在表演中,情感要重於理智,要想像生活在角色的生活中,體驗角色的感情。這一派後來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極力推崇,稱之為“體驗派”。
斯氏體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俄國(蘇聯)傑出的戲劇大師。1898年,他創立了莫斯科藝術劇院。在領導該劇院的四十年中,他主演、導演、指導過一百二十多部話劇、歌劇,如《青鳥》、《海鷗》、《底層》等。他寫有《我的藝術生活》、《演員自我修養》等專著,系統總結了“體驗派”戲劇理論,強調現實主義原則,主張演員要沉浸在角色的情感之中。他的一整套戲劇教學和表演體系,被稱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斯坦尼體系”,對各國戲劇學院影響極大。
布氏體系指布萊希特戲劇體系。布萊希特是20世紀前期傑出的戲劇家。他創作並導演了大量話劇,如《大膽媽媽和她的孩子們》、《伽利略傳》等。他寫過《戲劇小工具篇》、《表演藝術新技藝》等理論專著。他重視戲劇的教育作用,主張宣傳與藝術相結合,提出“史詩戲劇”和“問離效果”,強調演出中的理性因素。
梅氏體系指梅蘭芳戲劇體系,即中國戲曲體系。梅蘭芳是中國著名的京劇演員,以他為代表的中國戲曲在世界戲劇中獨樹一幟。如歌舞、對白、表演、雜技的綜合性,道具、佈景、動作的虛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