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集錦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寫教學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們的教學記錄下來,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
一、教材分析
1、綜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初中生物教學的傳統內容,集合了生物學的基本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研究方法為一體的重要內容之一,無論大綱教學還是新課標教學都要求教授的內容。在前面學習了“綠色植物的生理現象------光合作用”之後,又一植物體生理知識,同時也是集重點和難點為一體的一個部分。這一部分知識的學習,又能進一步理解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時提升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關係的實質性的認識。
2、教學目標:
課標對於此內容的知識要求是:“能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隸屬於瞭解的水平,能夠達到識別、回憶、舉出例項即可。
即:“說明呼吸作用的過程。”
“闡明有機物對於植物體的作用”
培養學生實驗設計以及對現象的觀察和分析能力,實際應用能力,知識的類比能力。
滲透生物學基本觀點和研究方法,引導合作意識。
3、知識主線:整個教學過程不能偏離以下主線。
透過《演示實驗》觀察到種子呼吸的三種表象:呼吸放熱、呼吸吸氧、呼吸釋放二氧化碳得出呼吸的概念(反應式)
分析呼吸的意義(實質)闡述呼吸作用在生產和生活的應用《思考》光合與呼吸的關係實踐活動。
4、難點、重點分析:
實驗設計。呼吸的概念和實質。
光合與呼吸的關係。實際應用的理論依據。
由表象呼吸的過渡到概念和實質。實驗中涵蓋的基本思想。
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關係。實際應用中的理論依據。
二、學情分析
1、學生定位:學生是教學過程的終端,是教育的主體,視教學的達成度要以學生為主要的評價標準,論教學的時效性也應以學生為主要的驗證尺碼。如不能真正認識和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力範圍和性情趨向,那麼教師的教學就會失去方向而變得徒勞,甚至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所以準確、科學的對學生進行分析是教師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和必要過程。
2、知識基礎:雖然教材的版本不同,但是這部分內容一般都安排到7年級上冊講述。學習的群體是剛剛跨入初中的學生,小學只是透過例項,較表淺的瞭解到植物的呼吸現象,前期的知識儲備有限。
3、能力定位:觀察力可以,但是對於較為抽象的實質性知識的認知能力有限,從現象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的學習習慣還需要培養,尤其是同類知識的類比能力,內在關係等的分析還需藉助教師的指引和幫助。
4、性情特點:性情趨向活潑、熱情、求知慾強、對新鮮事物敏感,但是易被學習中的障礙擊退,學習中的依賴情緒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興趣度,學生對教師的期望,學生熱衷的層面這些都應是教師課前瞭解的方面。
5、教師自身分析:由於實際教學經驗豐富,善於與學生在課堂上的交流和溝通,所以能較好的駕御開放式的課堂。
三、教學設計
1、指導思想:基於以上三方面的分析,以及教育學、心理學和新課改的理論依據,將本節課基本定位為:開放性、實踐性強、具備一定知識容量的課堂,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學生會做的、能做到的,教師不要包辦代替,但決不能由此而淡化教師的指導作用,當學生遇到學習困難時,教師的及時引導是關鍵。
2、基本方式:用學生喜歡的方式:動手操作,引發爭論,互助學習。
充分發揮評價的激勵性,生生互平,組祖互評,師生互評。
3、難、重點的突破:
藉助學生已有知識突破難點,層層深入。由表象引發推測,藉助已有經驗思考推測的合理性和科學性,進而探討實
重點以不同的呈現形式多次重複,加以鞏固。
4、幾個關鍵:
(1)、{匯入}的創設要生活化、含一定思維量的問題情景匯入新課。
(2)、{氛圍}的創設要激發學生活躍的思維、全體積極參與、輕鬆和諧的氣氛。儘量給學生減少壓力,用評價激勵學生。
(3)、{師生交流}要真正的平等、教師對學生態度要充分的尊重。教師和藹、機智、民主的情愫要感染學生。
5、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教師在課前帶領生物興趣小組的同學,將教材中的演示實驗裝置準備好。
(一)匯入:用一生活例項---------“夜晚,把花草放入臥室內是否科學?”
引發學生思考。學生在生活經驗或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基本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然後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思考不科學的原因,逐漸涉及到植物的呼吸作用的現象,引發學生探究的願望:
“植物的呼吸是否與人一樣,也是吸入氧、撥出二氧化碳?”
(二)設計實驗:滲透生物學基本研究方法:{單一變數的對照實驗}。
這個環節要充分放給學生,包括給學生的思維空間要充分、時間要充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填寫實驗方案設計稿,強調合作意識,注重集體的智慧。結合學生的特點,既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畫示意圖,使學習的形式靈活、多樣。為了能充分利用課堂上的有限時間,每小組自選一個方面進行實驗設計即可。這時教師要真正深入到學生之中,瞭解學生,也可以與他們共同設計,體現生生合作、師生合作,創設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
(三)展示、交流、觀察、提升、延伸:
1、依據兩個不同的研究內容,用實物投影儀,讓學生展示實驗方案設計稿,體現生生互動,其他學生就實驗的可行性、合理性進行評價。
預測:學生也許會在以下三個方面遇到困難,而不能考慮周全。
(1)實驗材料的選擇。
實驗,當場操作,演示實驗結果,其他學生質疑。學生可能會存在以下疑問:
(1)為什麼用“活種子”和“死種子”?
(2)為什麼用四個保溫瓶?
(3)這時學生遇到了學習障礙,教師的點撥要及時到位。
3、及時滲透實驗基本思想-----“單一變數的對照實驗”使實驗結果更具有說服力。同時引發學生思考:這個實驗的變數?四個裝置研究了三個問題,這種設計的巧妙之處?由此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4、關於植物呼吸釋放熱量是學生不易注意到的,教師在課前準備一些新鮮的綠葉蔬菜,放入黑色塑膠袋中密封,課上讓學生將手伸到塑膠袋中,感覺到微熱。為進一步引申實驗和理解呼吸的含義打下基礎。
5、讓學生總結植物呼吸現象,教師用板書彙總,為下一步出示植物的呼吸作用公式打下基礎。切忌在教學中只重過程而輕視結論的總結,學生能力培養與知識掌握同等重要。再回歸到匯入的例項中,使學生真正明確,夜晚臥室內的植物呼吸會與人爭奪氧氣,從而影響人體健康。因為以上問題的研究,是由匯入的例項引發而來的,所以要前後呼應。
6、提升、引申-:假如用綠色植物的葉做為實驗材料應怎樣進行?並且注意什麼?引發學生討論和思考。
(四)引出概念:
1、由表象過渡到實質是個難點,雖然初一的學生不一定能真正的從生理的角度去理解透徹,但是如果利用前面光合作用的知識,進一步理解呼吸作用的實質,就可以降低難度。這個過程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從光合作用的公式入手,分析呼吸釋放的熱量是能量的一種形式,能量來自於有機物。
2、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要在氧的參與下,有機物釋放能量後,要產生簡單的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
(五)引出實質:教師設問:植物為什麼呼吸?學生討論?
預測:植物呼吸是為了釋放二氧化碳;植物呼吸是為了釋放熱量;
教師指導:用實驗室的材料“活種子”引導學生分析呼吸是生命活動的具體表現,是生命的特徵。生命活動的過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可以引導學生總結初呼吸的實質。進而學生就容易明白了是“活細胞呼吸”,呼吸是每時每刻都進行的。這樣難點就突破了。
整節課的主要內容基本完成,但是學生是否能進一步的理解和運用這些知識還要透過運用來驗證和鞏固。因此題目的選擇要注重培養學生辯證的理解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對於植物呼吸作用的實際應用從“促進呼吸和抑制呼吸”兩個角度去分析。
“促進呼吸強調旺盛的生命活動需要能量的提供,促能夠呼吸要為其提供利於呼吸的條件”。
“抑制呼吸要強調減少有機物的分解以及必要的環境條件”。
(六)知識內在聯絡:重點就是理解光合與呼吸作用的關係。還是應從實質入手,從能量進行分析。教學方式以學生分析為主,也許學生只是從淺層面分析,但是教師不要替代,可以逐步的引導,使學生最終理解光合與呼吸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植物獲取生命活動的動力不可缺少的兩個密切象過渡過程。也許此部分的內容在本節課沒有時間完成,可以佈置學生課後思考。第二課是在進行探討。
(七)鞏固提升:
1、設計可行的小實踐活動--------選擇同樣成熟的水果兩個,一直只放入冰箱儲存,另一隻在室溫下儲存(注意防止腐敗)。幾天後感受水果的口味變化。
2、習題的選擇要少而精,多層面訓練,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環境。
四、教學反思
透過這樣的教學設計,雖然增加了學生思考的興趣,但是對於一般的學生也增加了思考的難度。儘量使學生從生物學的學習中獲得知識和研究方法是本節課的貫穿始終的宗旨。
由於受教材的限制,一節課完成教學流程的七個過程,相對來說容量較大,往往在個別環節的處理上不是太精細,在銜接上不太從容,感覺較倉促。但是教學的目的性體現較明確,就是讓學生親自參與實驗設計,從而進一步感悟和領會生物學的研究方式,透過對知識的內在聯絡的探討和分析,同類知識的類比和從新組合,使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但是由於學生的培養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一節課的效果不是太明顯,但是教師要不斷地努力,最終會達到理想的結果。
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積極性非常高,爭先恐後地闡述各自的設計方案,顯示了極大的探究熱情,智慧的火花隨處可見。但是,在實驗原理的領悟和實驗步驟的設計方面暴露出許多的漏洞,表現出初一學生思想的活躍性與思維的侷限性並存,同時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待於培養,對實驗結果預測的科學性不強,需要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完善設計。逐步養成科學的思維習慣,提高實驗設計水平,一次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既注重培養學生形成積極主動學習態度,更應注重學生獲去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能力培養。
注重生生參與、師生交流、平等和諧,學生合作學習,共享集體智慧是本節課的重要培養目標。雖然師生間較陌生,由於教學過程較合理的設計,所以學生和教師很快的進入了狀態,形成了融洽的課堂分為,但是還是有些學生放不開,較為拘謹,也許與平時缺少此方面的訓練有關。
本節課在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的基礎上,又不拘泥於教材,同時對教材也進行了再加工。突出了教材背後隱含的,注重學生能力培養的指導思想。雖然學生對於實驗的設計較幼稚、分析能力較浮淺,但是教師的教學嘗試,學生的學習體驗是最重要的。教學永遠是件遺憾的事情,絕對沒有完美的課堂,但是會有不斷創新的課堂,這正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2
顯微鏡的使用是初中學生學習生物學必須要熟練掌握的知識,也是中學生學習生物學,進行科學探究的重要儀器;是培養中學生嚴格規範操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對這個實驗一定不能含糊。
而課標只安排了一節的授課時間,課能上完,可學生的操作只能剛剛觸及到皮毛,不能達到熟練規範操作的目的,因為大多數學生從來沒有使用過顯微鏡,要他們在四十五分鐘內認識顯微鏡、瞭解其構造,瞭解使用方法,會用顯微鏡是不可能的。
“顯微鏡的使用”是學生進入中學的第一個實驗,考慮到學生對顯微鏡比較陌生,第一次接觸科學儀器,不敢動,怕把顯微鏡弄壞,所以,我認為這個內容要安排兩個課時,在練習使用顯微鏡之前的那一節課,我先上這些內容:
①認識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
②介紹顯微鏡幾個重點部分的作用;
③學生學習操作步驟,老師演示操作步驟,指出注意事項。
我先讓學生對照課本P37頁圖2-1普通光學顯微鏡的圖認識顯微鏡各部分的名稱,然後把顯微鏡的結構講清楚,因為認識顯微鏡的結構是練習使用顯微鏡的基礎。如果不清楚顯微鏡的結果與功能,就談不上正確使用顯微鏡。接下來學生自學“練習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步驟,並主學生提出疑問,爾後我演示操作步驟並解釋相關疑問。但認識結構畢竟比練習操作容易得多,只有在練習操作過程中才能加深和鞏固對顯微鏡結構的認識。顯然接下來的第二節課是至關重要的一節課了。
第二課時的學習任務有:
①學生在進一步瞭解操作步驟在基礎上開始使用顯微鏡,觀察永久裝片如:人血塗片等。
②觀察寫在玻片上的“上”字和寫在不透明紙上的“上”。
③觀察自己的毛髮。
④觀察玻片標本的移動方向和物像移動方向的關係。⑤物像和實物的差別,放大倍數問題。
在具體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複習顯微鏡的操步驟,同時給學生交待這節課的學習任務,並把學習任務板黑板上。然後讓學生練習使用顯微鏡,我在他們之間巡視。我發現學生開始使用顯微鏡最易出現這些問題:①顯微鏡安放位置不當,有的沒有放在實驗臺的中央。有的放在桌的邊緣;有的甚至完全放的是反的。②玻片標本沒有放好,沒有移到通光孔中央,找不到觀察目標。③三四個圍成一圈,把光線擋住了。④低倍鏡和高倍鏡分不清,好多用的是高倍鏡,找不到觀察的物像,還有的認為高倍鏡放大的倍數高,觀察效果一定會更好。⑤沒有用細準焦螺旋,當能看到物像時,還是用的粗準焦螺旋;有的用高倍鏡時,也沒用細準焦螺旋。我邊走邊給他們一一糾正。在這節課結束前,讓學生小結練習使用的情況,彙報上課實驗收穫。
這節課上完後,我感到還有許多不足,在以後的課堂上還注意這樣一些問題:
一是初中學生第一次到實驗室上實驗課,很激動,還應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
二是實驗中要反覆說明規範使用顯微鏡的操作步驟。
三是三四人使用一臺顯微鏡,對光後視野時明時暗,有的把光線擋住了;挪動顯微鏡看不清物像等,要及時引導學生解決這些問題。
四是強調光圈、反光鏡和光線的關係時要讓學生自己自做,最好把在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如:怎樣使光線變亮,怎樣使物像更清晰這些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邊做實驗邊驗證。
五是上好本節課的關鍵是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和操作,教師最好課前培訓幾位小助手,這樣看似麻煩,實際在上課時能幫老師的大忙。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3
反思一:有的知識並不是學生學不會,是教師從前沒能放手讓學生自己學。
反思二:有些知識學生個體學習可能是無效的,但形成群學的氛圍後,學生的思維可能很容易被啟用,從而產生思想的碰撞,知識就是在這種反覆的碰撞中融會貫通的。
反思三:不要害怕出現錯誤,真理就是伴隨著謬誤而生的,學生的學習就是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必須不斷地嘗試錯誤,在嘗試錯誤中自覺地建構知識。
反思四:教師的職責是“教學”,而不是教“教材”,在對重點難點知識的處理方面,切不可只侷限於教材的文字,重要知識絕對有必要拓展延伸,不要以為這樣浪費了課堂時間,其實有效的拓展會是你以後教學最高效的捷徑,所以教師切不可“照本宣科”,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知識貯備都是在這種積累中逐步形成的。
存在的不足及改進措施:
1、學情分析不到位,“備學生”這一環節準備不足,缺乏換位思考,想當然認為學生應該掌握一些知識,但在實際授課過程中,才發現學生知識的匱乏,在補充知識的過程中耽誤了一些時間。
2、沒能根據時代發展去考慮問題,如學生缺乏感性認識,無法突破這一知識點。今後教學時,應充分結合實際去思考問題,多挖掘教材上貼近學生實際、貼近生活的知識點,利於學以致用。
3、適度拓展。本節課教材將以往的許多知識點都刪掉了,力求降低難度,但授課時考慮學生理解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我又將刪掉的內容進行了補充和拓展,有些影響時間。今後拓展知識時要充分考慮教學時間的需要,做到既拓展知識,又最佳化教學時間。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4
岐山縣第三初級中學 董玉田 在新課程形勢下,要求一個稱職的生物教師,決不能“教書匠”式地“照本宣科”,必須在教學中不斷反思,不斷學習,與時共進。新課程提倡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探究式學習的習慣。可是,如果生物教師對傳統教學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時吸收新的教學研究成果,又自己對教學不做認真思考,“上課時,只是就事論事地將基本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下課後要他們死記,而不鼓勵他們思考分析”。那麼,怎能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生物問題的空間呢?所以教師首先要在教學中不斷反思。認識到這一點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就非常注意從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兩方面對學生興趣和能力的進行培養,並不斷進行反思。 。
一、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
課堂教學是整個教學工作的中心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導課即一堂課的開始,心理學研究表明:精彩而藝術的開課,往往給學生帶來新奇親切的感受,不僅能使學生的大腦皮層的神經細胞迅速由抑制轉為興奮,而且還會讓學生把學習當作一種自我需要,自然地進入學習新知識的情境。新課的匯入是生物學課堂教學的首要環節,導課激趣激疑,啟用學生的“動情點”,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教師可採用問題探究型、關注“熱點”型、直觀形象型、活動快樂型、實驗型和說課型等開課方式匯入新課,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振 1
作學生精神,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究慾望進入下一環節的學習。這樣,在師生互動配合下,順利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正所謂良好的開端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 。
問題是教學的核心。教師把課前精心準備的相關教學內容以思考題的形式佈置給學生,並給學生以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看書自學,獨立思考,尋求答案。同時,教師做好引導工作,創設輕鬆、愉快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消除緊張、壓抑、沉悶的情緒。如學習“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變異”“食物的消化與吸收”等,可採用這種教學方式。學生思考後進行討論作答,並相互修正,在討論過程中及時進行啟發誘導,既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又要啟發學生進行聚合思維,同時還要讚賞學生的大膽見解,並及時指正,整個過程教師要控制好課堂討論時的氣氛,組織好課堂秩序。最後,師生一起進行歸納、總結。針對出現的相關問題,將課堂訓練引入競爭氛圍,以不同方式讓學生作答,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這種教學方式,能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防止學生對教師的依賴性,防止養成思維隋性。
學生在學習中主要場所是在教室,中學生物學教學絕大部分時間也在教室裡,黑板粉筆,重複一年又一年。學生在教室裡是死板板坐著,面對黑板,面對書本,單調地重複學生像籠中小鳥,我發現適當改變教學環境對活而有效課堂教學也起了很重要作用。並且在實踐當中,根據教學需要大膽離開教室,更換教學場所。如實驗室就是一個重要的教育教學場所,那裡有做各種實驗的儀器裝置,那裡有用於課 2
堂教學的各種模型、標本、教具,那裡有研究生物學的科學氛圍,所以我有很多課是把學生帶到實驗室上課,效果很好,學生可以動動手,培養操作能力,學生可動動眼,培養觀察能力,學生也不是一直坐著,根據需要時站時坐。再如:參觀大棚蔬菜種植和管理,是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兩者關係及受哪些因素影響,最理想的地方,我試著把同學們帶到農民大棚裡或果園裡,為他們上課,使他們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由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對知識學習起了很好的推動作用,並且課堂氣氛熱烈,學生求知慾增強,教學效果如願以償。改變教學環境,對活而有效課堂教學的作用表現在:(1)教室是學生必需去又有所厭倦的地方,適當更換教學環境具有調節作用;(2)在新的環境裡,有新的情境,易激起學習熱情和求知慾;(3)在教室裡可能接觸不到新環境中的資訊,教學內容單調。
二、學生學習方法的`培養
1、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重要的是重視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習創新能力。學習指導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形成科學的高效的學習習慣。例如在學習神經系統時,名詞多而抽象,可以把易混淆的名詞列出來,讓學生在組成和分佈上分析、比較它們的異同點。例如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神經中樞和中樞神經等。當學到“神經元”時教師可讓學生取一節有節的樹枝,那麼枝節就可比喻為細胞體,較細的可看為樹突,較粗的就可比喻為軸突。樹皮就可理解為髓鞘,那麼較粗的枝條和樹皮合起 3
來就“組成”了一條神經纖維。像這樣在學習過程中把知識進行創造性地再加工,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學習過程的是一個積極主動的認識過程.只有經過學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概括,生物學知識結構才能真正被接納為學生的認知結構,從而獲得深刻的領悟。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首先要激發學生具有積極的探索慾望,同時在教學中利用一切教學材料,生活實際現象引導學生去探索、分析和總結,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本身構成一個解決問題的過程。例如學習了傳染病知識後。我就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某人患了重感冒,出現流黃鼻涕和頭昏的現象,請學生分析原因。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主動參與,積極探索,把上述實際實際問題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中。教師可行引導學生思考感冒屬於哪一種傳染病?是由什麼病原體引起的?學生在這種經常性問題解決過程中,領略到了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經過長期訓練,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3. 系統梳理知識的能力
對知識的系統梳理是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引導學生髮現知識的系統規律,及時對知識進行梳理。如在學習顯微鏡的操作方法時,總結為操作口訣:一取二放三安裝,四轉低倍五對光,六上玻片七下降,八升鏡筒細觀賞,看完低倍看高倍,九退整理後歸箱。(整個口訣易記而且實用)。在學習心臟的結構時,可啟發學生結合實物。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5
教後記昨天我們初一生物組開展了“同課異構”公開課活動,我上的是最後一堂課。對我而言,我上的這堂課極失敗。失敗原因在哪?我做了深刻反思。
一、安排的教學內容過多。
這節課包含了四個知識點,即“花的結構”、“傳粉和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人工輔助傳粉”。按照課改要求上課,我平時是分兩個課時完成。我思慮再三,最終還是很不靈活的處理,老老實實將這節課用一個課時完成。結果沒有將課堂交給學生,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知識展示等環節沒有組織好,為了完成任務,我老在"趕”,我講得多,有關知識也沒時間去拓展。
二、沒有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用圖片資料、模型來代替學生親自動手觀察花的有關結構,這是這堂課的又一敗筆。
我本來是準備讓學生動手進行實驗的,也到縣城各個花店找了找各種各樣的花,還到山上採集了一些野菊花,最後,因各種各樣的原因還是放棄了。
三、沒有組織好學生的合作探究。
合作學習能力薄弱,這是我學生現階段的狀態,平時表現也差。這與我平時不注重培養與訓練有關。
四、心裡素質差。
我教了19年的書,僅添了歲月,心理素質依然差。不論是哪位老師在我的課堂上,都會造成壓力,會緊張,上課思維會亂。我是一個不會表現自己的人。去年錦屏中學來訪時,我上了一堂公開課,那段時期也是幾天幾夜失眠,告訴自己沒必要緊張,課還沒上,心裡卻老打鼓,最後憑著不要給三中丟臉的堅定信念,出現了奇蹟,上課時心裡很平靜,發揮正常。我也以為自己的心理素質得以提高。結果昨天依舊。上課前,聽了兩位老師的課,覺得講的內容太多,大部分都是教師講,學生聽,這些我也會犯。另外,聽了羅海東老師的課,覺得自己生物知識不全面。這些使我覺得我的課沒準備好,讓我喪失上課激情。上課時手忙腳亂,我不知道自己講了些什麼話,思維混亂。一堂課下來,只感覺到對自己學生很內疚。沒辦法,我就是這樣一個人,這麼大年紀的人還如此不沉著、冷靜,這點讓我對自己很不滿意。
本節課沒有注重對學生進行觀察能力,合作能力的訓練,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大部分學生都不能與同伴合作探究、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不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技能,培養其愛護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這是一堂很失敗的課。
經常聽學生們(包括現在我們學校的高中學生)說:“老師讓我們自主學習,覺得方法好,但老師講得少了,好多知識不懂。”我想,在積極推進課改時,我們如何才能做到既把課堂交給學生,提高學生各個方面的能力,又能讓學生牢牢掌握知識,是我們每位教師應該探索的問題吧。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6
本節課是對《人體廢物的排出》一節內容在教學方式上的新的嘗試。初中年級中這一節的內容在不同教材中的變化並不大,都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排洩和排遺這幾部分。在教學過程中,如果一味追求利用“尿液形成過程”知識點進行教學,很容易走到“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的傳統教法上,較難有新的突破,同時老師和學生都容易感到枯燥乏味。所以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主要突出了以下幾點:
1.本節課由情境匯入,利用生活中身邊人真實承受的病症——尿毒症入手,瞬間集中學生注意力,喚起他們迫切探究知識的慾望。
2.“尿的形成過程”抽象而微觀,學生難以理解。所以從問題的發現、探究到結論的得出,都由學生參與,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圖表中各項資料的分析以及flash動畫、相關影音的播放,學生很容易掌握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的相關知識,變微觀為宏觀,變抽象為具體,同時利用學案,學生主動參與討論,幫助學生在參與中感悟,在感悟中理解。
3.注意理論聯絡實際。引入血尿、糖尿、蛋白尿等常見的疾病,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學有所用,既幫助了學生更好理解教材,又突出知識的延展性。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7
本課是對第二大單元生物體的結構總結性概括,從知識點和難度上有一定困難。所以應該利用難點啟發思維,在學生積極思維的同時,能力得到了鍛鍊。主要表現在三方面:1。本課始終一環扣一環地貫穿著知識的因果關係,運用邏輯思維抓住了學生的思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無機物、有機物概念的給出,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以及細胞生活需要能量等。2。本課運用了形象的比喻、舉例和談話的方式進行教學,使物質、能量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並與生活聯絡起來,縮短了抽象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啟發學生自己舉例,鍛鍊和培養了學生形象思維、發散思維的能力。3。本課還透過看圖、閱讀、討論、答題等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處理資訊的能力和表達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同時滲透了情感態度和價值的培養。同時本課透過微觀知識的教學和一些隱藏的懸念,如: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細胞膜如何控制物質的進出等,培養了學生探索生命奧秘的興趣。
本課的抽象知識都是從事實中得來的,如細胞有物質的進出和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都是透過宏觀的生命現象推匯出的,又如細胞中確實有葉綠體、線粒體這樣轉換能量的結構等事實都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不足之處是學生活動方式不十分豐富,若有一些動手的活動,效果會更好一些,但這節課動手活動的設計有一定難度,望同行共同商榷。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8
本節學習動物體的結構層次,本節內容簡單但是學生容易不好理解,我採用的主要是合作學習的方法,透過回顧細胞分裂的示意圖,提出疑問,同學們在想回答卻答不出的過程中引出分化的概念,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什麼是組織,提出人和動物有四種基本組織。同時結合學生的自主學習,透過學習,學生能夠用幾何圖形將細胞分裂和分化的概念圖補充完整以及學生能夠將本節課動物體的結構層次能夠用流程圖繪製出來。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9
本節的教學從學生身邊的事物開始,如向學生提問:教室裡有哪些生物?那些非生物?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學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分清生物和非生物的區別在於是否具有生命。但同學們會把一些動畫片上出現的卡通動物做當作生物,此時我就告訴同學們卡通動物是電腦作品而不是真實存在的,從而,幫助學生走出誤區。
至於什麼是生命,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徵,我在課上讓學生觀察了我課前準備的一些植物和動物的圖片,並且讓學生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生物的共同特徵,學生的回答不夠全面和確切,但我仍給予了及時的鼓勵,目的是鼓勵學生敢說,在觀察之後我讓學生討論生物的基本特徵,然後我與學生一起對照課本上的描述比較學生歸納的特徵,並引導學生認真、細緻的觀察,在與學生一起討論時,我還讓學生據了很多生活中的例項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本節課以討論為主,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氣氛熱烈,同學們對知識的學習也非常成功。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0
要善於發現問題,並不斷在反思中提高自己……
這兩天,給學生做第一章“人的由來”檢測試卷,發現了一些自身的問題。
一是關於“青春期男孩女孩身高的生長速度曲線圖”,講這個內容的時候,只是對課本上的討論題做了分析,並總結:在青春期,男孩女孩的身高生長速度都加快,而且女孩一般比男孩早兩年!考試題目是:分析圖,進入青春期後,男孩的生長速度——?學生們的答案基本都是“快”或“加快”,我自己做的答案也是“加快”,但給出的答案是“先上升再下降”, 這個答案我沒有想到,更別說是我教的學生了,他們沒做出來,不是他們的問題,是我這個老師的問題,我的分析圖的能力由此看來是有限的,對知識點的把握也沒有經驗,這些都是我要加強的,所幸的是,我及時發現了這個問題,還可以在講評試卷的時候再給學生補充:“女孩男孩在青春期的生長速度都是加快的,從曲線圖我們可以看出,女孩男孩在這個時期的生長速度同時也呈現出‘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的”!
二是“始兒能有一定的免疫力是因為?”這個知識點,我在上新課的時候也沒有提到,所以學生們多數沒做出來。因為答案上正好把這個答案給漏了,所以我對答案文字的組織能力又出現不自信,不知道表達“透過胎盤從母體獲得”可否準確?
可能因為年輕,對生物課本還不熟悉,對整個初中的生物知識還串聯不起來,對知識點、考點的把握還有待提高,希望在透過自己的不斷學習後能儘可能做得完美!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1
要正確理解“活”與“實”的辯證關係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注意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注意師生的互動,創設學習情境,保護和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意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等。在大膽改革課堂教學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教學過分注重教學形式的“活”,忽視了教學過程的“實”,看起來花紅熱鬧,實際上學生還是在教師的牽引下被動地學。因此,我認為在課堂教學改革中,要正確理解“活”與“實”的辯證關係。
所謂“活”,是指的教學形式要活,課堂學習氣氛要活,學生思維要活,要敢於探究,敢於異想天開;所謂“實”,是指學習過程要實,供學生學習研究的內容要實。實是活的前提和目的,活是實的基礎和保證,片面強調一個方面,都會大大削弱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目的。例如,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它可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開動腦筋進行思考等等,但如果僅僅把它作為活躍課堂氛圍的手段,為了合作而合作,研究的內容或者缺少一定的思維量,或者缺少必要的價值,這樣的活,就不是真正的活。所以,作為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認真研究教學目標,在關鍵點上啟發學生,創設供學生思考研究的情境,使學習過程實在,使學習效果實在。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2
生態系統是初中生物中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而且和我們的生活實際是聯絡比較緊密的。如說今年年初的南方雪災,還有五月十二日發生的汶川大地震以及生態農業的建設都不同程度的對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也影響到了我們現實的生活。所以說關於生態系統的概念理解以及學習對於學生了解現實有很大的幫助,那麼我們在教學中就應該發揮學生主動探索的能力,透過現實的例子去掌握新知識。
一、什麼是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指在一定的空間內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透過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構成的一個生態學功能單位。在這裡要讓學生真正明白生態系統的含義,知道它既包括特定區域內的生物,還有這些生物所生活的無機環境。我們可以把學生領到學校的小池塘,在池塘邊讓學生透過觀察來總結什麼是生態系統,當然老師要有相應的總結,從而使學生真正瞭解生態系統的概念。
二、生態系統的結構
關於生態系統的結構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關係。
1、組成成分
生態系統有四個主要的組成成分。即非生物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
我們可以在池塘邊讓學生去發現哪些因素屬於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那些屬於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透過學生的尋找,最後老師總結,像水、空氣、溫度、溼度,包括池塘裡的泥沙、石頭、無機鹽等等都是屬於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這一範疇的;像綠色植物、浮游藻類等呢我進行光合作用的都是在生態系統中起主導作用的生產者;而水塘中的小魚小蝦等以其他生物為食的各種動物,包括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和寄生動物都是消費者;當然其中還有像細菌真菌這樣的生物都是分解者,還包括蚯蚓、禿鷹等腐食性的動物也是分解者。這樣的話既可以讓學生聯絡到現實生活,又讓他們學到了知識。
還有在這裡要重點向學生講解生態系統這四種成分之間的關係,包括物質迴圈和能量流動的關係。
2、營養關係
所謂營養關係實際上就是指食物鏈和食物網。可以讓學生自己在池塘裡自己找出食物鏈,畫出食物網。在這個內容重要重點讓學生探究的是什麼是食物鏈,食物鏈中第幾營養級和幾級消費者的關係,知道是哪一級的消費者就知道是第幾個營養級。還有就是在食物網中人一種生物的消失對其他生物的影響,是增加還是減少。當從不同的路線分析出現不同的結果時,應當遵循一個重要的原則--就近原則。這些都可以讓學生透過觀察,找出答案,最後老師總結。
二、生態系統的功能
生態系統的功能主要兩個方面:能量流動、物質迴圈。
1、能量流動
讓學生思考“沒有人像池塘中投過食物,為什麼魚兒還是能夠快樂的活著?”這樣學生們就會主動的找出能量的來源,老師可以主動引領他們去尋找能量流動的過程,總結能量流動的特點。能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基礎,一切生命都存在著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沒有能量的流動,就沒有生命和生態系統。流量流動是生態系統的重要功能之一,能量的流動和轉化是服從於熱力學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的,因為熱力學就是研究能量傳遞規律和能量形式轉換規律的科學。
2、物質迴圈
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又稱為生物地球化學迴圈,是指地球上各種化學元素,從周圍的環境到生物體,再從生物體回到周圍環境的週期性迴圈。這一概念最好讓學生自己去尋找,透過提問“為什麼這麼多年來這個池塘中的物質沒有消耗盡?”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最好老師要強調地球上物質迴圈的過程(碳迴圈和氮迴圈)。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3
今天我有幸參加了市優質課評比的初選,與市直學校的其他三位老師一起相互切磋、相互學習。我抽到的課題是《第二節植株的生長》。講完之後對於自己的後半節課比較滿意,前半節課有許多不足之處。現反思下本節課的成功與不足。
成功之處:
我覺得本節課我上的還是比較順手的,課堂氣氛也比較活躍。我覺得最大的成功不在我,而在於35中的學生們,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和互動都非常好,超出我的想象。而且小組成員之間有較強的合作意識,動手操作能力及表達能力較強,給這樣一群學生們上課感覺是一種幸福。
本節課一個亮點我感覺就在於讓學生作為植物醫生診斷土壤種植和水培的吊蘭生長狀況為什麼差異較大,接著小組內設計對照實驗。這一部分我通過出示提示:可配製培養液培育幼苗,如土壤浸出液、蒸餾水,並展示自制的土壤浸出液實物和購買的蒸餾水,將實驗設計的難度降低,學生設計和表達的非常好!
我用蒸餾水和土壤浸出液培養的大蒜幼苗雖然培育時間短,但是依然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看到老師培育的實物很興奮,也能清楚的知道土壤浸出液中含有植物需要的營養物質,有利於開展後面的學習。
不足之處:
1、本節課由於準備的時間較緊張,買來的玉米、菜豆種子一直沒有萌發,中途又從老家帶了小麥種子、玉米種和大蒜進行培育,培育時間較短,所以導致根尖較小、根毛較短,影響了學生的觀察效果。如果能多培育兩天效果肯定要好。我開始時想用試管培育玉米根尖,每組一個,用試管培育根系的好處是根系都漂浮起來,非常清晰,便於學生觀察。但因為後來買的玉米種完全沒有萌發,老家的玉米種曬得很乾萌發的非常慢,所以最後放棄了。如果能讓學生親自看到試管中生長的植物根系效果一定提升很多,感覺很遺憾。
2、在組織學生觀察根尖的結構時,考慮到學生細胞、組織等內容可能沒學到,我在設計實施過程中沒能放開,低估了學生的能力。個別同學可能對於顯微鏡的操作不夠熟練,影響了觀察,我想在操作之前,應該對於顯微鏡的操作有個簡單的回顧或者提示,可以出示在螢幕上。
3、對於學生的實驗指導不到位。我在學生之間轉的時候看到基本都看到了清晰地物象,加上有些緊張,可能沒有注意到有些小組並沒有觀察到。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4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希望學生學會傾聽,那麼也必須從教師的耐心傾聽開始。教師在提問後,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回答,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在等待和傾聽。在傳統的教學中,常見的現象是教師提問後馬上就叫學生回答,而且當學生回答有困難或錯誤時,教師馬上打斷,叫另一位學生回答或教師代為說出正確的答案,這樣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他要麼沒有機會說出完整的答案,要麼就會意識到他的答案是錯誤的,以至於根本不值得聽完。也許這種做法教師不是有意的,但挫傷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一個具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教師不會僅僅滿足於聽到了學生的言辭,他還善於在傾聽時察言觀色,瞭解學生言辭背後的思緒和性情、慾望和需求,並加以熱情地呵護和細心地引導。在傾聽的過程中要有回應,比如對對方說的問題點頭示意或做出相應的反應。有效教學意味著教師要善於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聲音,關注學生的想法。教師可以透過追問、補充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感覺到教師一直在關注問題的回答進展,這樣會自然而然的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如小腸的結構是如何與功能相適應的這一問題,學生一般不能回答完整,這時教師可以追問、補充學生的回答。此外,激勵性反饋還能給學生帶來成就感和成功體驗。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5
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經歷,每次活動的目標雖是既定的,但實現它的過程卻是千變萬化的,而且充滿了各種變數,正是這不可預測的變數,使課堂教學活動充滿了迷人的魅力。“每次課堂教學活動都是向未知的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需遵守固定的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我們期待課堂上精彩的生成,很多時候我們為了精彩的生成而在課前煞費苦心精心設計,可有時……
案例:“巴斯德實驗”教學片段
課前教師預設,先讓學生學習巴斯德實驗,由此實驗得出科學探究的六環節。可沒想到,課一開始出示目標,就有同學站起來說,“科學探究的六環節,我早知道,不就是……”
還有的同學迫不及待的說了出來,有的同學甚至把巴斯德實驗對應的“提出的問題,作出的假設,得出的結論”也說了出來……看來,提前預習已起了作用,於是我拋棄了原來精心準備的教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重整教學流程。
於是,我說:“好,你們已有很好的學習習慣——提前預習,剛才說的幾個環節都很正確,不錯,不錯,那還有不懂的環節嗎?”
“制定計劃有通用的方法嗎?”“交流的時候都要說出來嗎?”“那個曲頸瓶有什麼特殊的用途?”……
問題出來了,我安排小組分組討論,要求小組中只要有一人會全組都會,看哪一組學得又快又好……
這下課堂沸騰了,翻資料的,看圖的,討論的,教同桌的……
後來,課堂檢測的結果,比以前安預設案教授時高出十多分。
體會與反思: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預見課堂上所有的細節,而在於根椐當時的具體,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學生不再是一張白
紙,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豐富而有活力。作為教師,要充分認識和尊重學生的生命狀態,不因尷尬而回避,不為追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應立足現實,放眼全體,以心靈來感應心靈,以智慧來啟迪智慧。
在本案例中,學生學習熱情的高漲,是最精彩的。課前,我的精心設計是:由巴斯德實驗推出科學探究的六環節,並歸納應用。本打算按部就班,一步一步進行,最終水到渠成,走向高潮。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快,學生勇敢的道出結論,打亂了我所有的計劃,怎麼辦?
是按部就班,視而不見,還是就此“放手”,敞開接納,重新組合教程……
經過了短暫的思想鬥爭,我決定放手一搏:從學生的高基礎出發,尊重他們的生命狀態,乾脆放開,讓他們說,走出困境,並根據他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特點,重組教程,把原來的“探索規律,尋求結論”變為“挖掘結論,解讀規律”,這種靈動的轉變,雖是教師戰戰兢兢,如履浮冰,但學生學習熱情的高漲卻成了最精彩的一筆,而最終成績的提高更在預設的精彩之外。這種靈動的轉變,不僅符合學生知識的形成,還生動的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中心,真正、真實的參與到學習中去,體味學習的快樂和艱辛,創造出教師“適時放手”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