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任務之一,我們可以把教學過程中的感悟記錄在教學反思中,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

科學是一種文化,它和人文是分不開的。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抒發美好的情感,是很重要的。“開花和結果”一節課,在設計上既傳授了生物學知識,又十分自然的對學生進行了審美教育。

從“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樣的優美詩句中觀看花開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透過觀看花開過程片段,引入了春天——桃樹——桃花——桃,進入了教學主題“開花和結果”。可突然一轉,讓學生製作“花”的作品活動,而探究花的構造,不僅訓練學生團結協作、表達交流的能力和科學方法,還拓展學生的思維、技能,培養其愛護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重視採用多種評價方式,透過“探究活動能力發展性評價表”,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科學知識教育和美育、情感教育渾然一體,非常巧妙。

“花開花落,似水流年”指出凋謝也是一種美麗,是新生命的誕生,講植物的生殖,謳歌生之美麗。以傳粉、受粉過程之不易,講生命之艱辛,引入愛花、護花,愛護綠色植物,人與生物圈的和諧共處的哲理,盡在其中,這些本節的特色。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2

1、新課程倡導以學生為主體面向全體學生的探究性教學,要求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體驗整個學習過程,而不是灌輸。本節課的設計力圖體現這一特徵。

2、本節課透過資料資料和實驗展示來引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透過實驗親自探究體驗來獲取知識並利用多媒體動畫課件輔助教學,既很好地解決了重點和難點,又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從而實現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式教學理念。

3、透過讓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既讓學生及時鞏固並運用知識,培養了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又使學生獲得了成就感,體驗了知識的價值。

本節課以探索導學法為主,藉助各種教學手段,依據各知識點的聯絡網路,在教師的層層設疑、學生思索答疑中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和學法的指導。教學中運用分段反饋來檢查學生對各知識塊的掌握情況,依次來調整課堂教學,最佳化課堂結構。平時學生不夠關注植物的蒸騰作用及其對植物生活的意義。如何發揮好學生主體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了新課程倡導探究教學的課程理念,達到教學目標,是本節課的要點。本節課的導人首先要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其次,本節課課前準備十分充分,有學生展示課前準備的測定植物蒸騰作用的實驗結果並描述實驗現象,有教師展示植物蒸騰作用的演示實驗等,在實驗證據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討論交流,得出植物的蒸騰作用的概念。由具體到抽象,很好地引導了學生探究。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不斷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保持探究的熱情。

同時教師還利用課件解決教學難點“氣孔開閉的原理”,透過學生收集資料,教師提供資料等方式為學生探究做好資源和材料的準備。課後讓學生透過“DIY”進一步探究氣孔的分佈,培養學生樂於探索的精神。

整個的探究過程由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培養了學生的責任感,發展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3

1、沒有認真分析學生的實際情況

課前我還挺得意設計了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希望藉此來引導學生透過自己的獨立思考或者小組討論得出結論或定義,這樣可以對整個所學的知識有個更深刻的記憶,但是沒有想到學生前面學的基礎知識很多都忘了或者不能很好的遷移到這一章節裡,導致很多問題還是我自問自答,沒有很好的起到引導作用,課堂效果不是很好。這讓我充分意識到要結合學生的實情來設計自己的教學過程。

2、沒有認真參透教參

教參中提到的重點和難點,自己沒有認真思考,只是簡單的參考教參的幾句話,沒有分析如何幫助學生攻破重難點。如本節的細胞培養的過程和條件是重難點,如果能先給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觀看插圖,再逐個跟學生去分析每一個圖解,那樣的話學生對整細胞培養過程就會有更深刻的認識,從而有效的來解決重難點,看完過程之後再適當的給些習題對此處內容做個小檢測,那就更加錦上添花了。這讓我在以後的教學中深刻意識到備課的中心應該放在思考如何幫助學生去攻破重難點這個中心上來。

3、有些地方講解不到位

例如在對原代培養和傳代培養的概念進行介紹時學生知識參照書本說原代培養就是消化後初次培養,傳代培養就是重新處理後的分瓶培養,這只是對書本上文字的一個解讀,其實學生並沒有真正體會到其中‘代’的含義,有學生就理解為細胞分裂的次數,應及時提出這個問題師生共同探討後得出此處的‘代’應是分瓶培養的次數而不是細胞分裂的次數。

在介紹動物細胞培養的條件時,在營養條件中提到了一個的血清,新增血清的作用是什麼呢,從上文去找答案就是細胞所需的營養物質沒完全搞清楚,所以要新增血清,其實可讓學生自己透過正文旁邊的小知識來體會血清的用途,裡面含有一些促進細胞生長和增值的物質,這樣不僅對知識瞭解更透徹還訓練了學生自己去分析問題的能力。

4、學生的主體地位沒得到體現

在教學中,應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開發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的個性在共性發展的同時也能協調發展,使知識不單是講課的內容,考試的內容,而成為有利於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高的載體和素材。教師應善於從教材內容和學生心理狀態出發,採用多種方法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創設探索的情境,激發學生思考和探索的慾望,從而達到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他們的多方面能力的目的。

我在這一點上做的也有所欠缺,例如在介紹動物細胞培養的應用時,主要是我講解為主,學生在書本上去找相關內容,顯得很枯燥無味,課後我想了想其實可以給學生一些資料,讓學生透過資料來自己分析細胞工程的應用,例如,提供資料:水痘疫苗是將水痘病毒在人的MRC5細胞培養繁殖,經過嚴格的減毒,最終獲得的疫苗提;蘇丹紅是一種人工色素(工業染料) 。它在人體內代謝生成相應的胺類,可能會導致人類肝癌發病率提高。科研人員以小鼠細胞為實驗材料,用“動物細胞培養技術”對蘇丹紅毒害性進行了檢測。可讓學生結合資料,說出利用動物細胞培養技術生產水痘疫苗的`過程?及實驗步驟。教師再對動物細胞培養的應用加以補充和完善。

5、創設情境不當

課堂匯入中展示兩幅燒傷程度不同的病人圖片。提問如何治療呢?如何獲得大量健康的自體面板來治療?我的目的是透過培養人的面板細胞來匯入動物細胞培養。但這是一個缺乏事實依據的情境。目前臨床上對大面積的燒傷病人的治療是移植病人其他部位的面板,做不到培養面板細胞。所以創設了這樣一個看似很貼切實際上不真實的假情境。很可能導致學生完全不會朝細胞培養這個角度去思考。

6、課堂教學的方法還有些單一

本節主要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討論為輔,沒有很好的用到比較法去區分一些概念,沒有很好的把前後所學的知識銜接起來,例如比較植物組織培養和動物細胞培養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複習前面的植物組培的過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原理和方法再讓學生結合本節所講內容去比較,那結果就一目瞭然。

7、應變能力不夠

在我所設計的問題中有這麼一個題目:動物細胞培養取材時,一般是取胚胎

組織或幼齡動物的組織或器官,請解釋原因?有個同學是這樣回答的:分化程度低的組織細胞易於培養,原因是分化程度低細胞全能性高。聽到這個答案和我的標準答案不一樣,我立馬就否定了他的答案,把正確答案公佈了出來,然後繼續按照我自己的預設過程往下講解。課後我反思到這是一個值得討論的焦點,他會這樣回答說不定還有大多數都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我們前一節正好講到的植物組織培養中涉及到了全能性這個概念,而我的匆匆講解錯過了一個最好的討論時機,如果我採用請一個小組評價,讓學生不斷思考、不斷爭辯直到找到正確答案。我想這樣學生一輩子也會記得動物細胞培養的原理了。也真正能區分動物細胞培養和植物組織培養的區別了。出現這樣的問題主要還是自己對教材認知不夠對學生了解不夠所引起的,這讓我在以後的教學中充分的意識到要多從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要學會隨機應變,結合學生的實情適當的調整教學過程。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4

教後記《動物體的結構層次》這一節的內容看似簡單,但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細胞分化形成組織,組織形成器官,器官構成系統,由系統構成整體,既包含了微觀上的難點,同時也具有宏觀上的難點。加上我們無法用顯微鏡進行實驗,學生無法獲得直接的感性認識,這給教學帶來一定難度。我只好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透過課件觀察、分析、討論與交流獲得新知識。

新課程強調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進行探究式學習。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中,積極引導學生觀察,以問題的提出解決為主線,透過問題的解決,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依據教學程序創設問題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啟發引導發現新問題→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在學習識別四種基本組織的時候,不但引導學生觀察,而且透過圖表比較方法學習。這些既培養了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本節課教學過程中,由於在識別四種基本組織教學時花費較多時間導致課堂練習無法順利完成。這也是本節課教學中的不足之處。另外讓學生有更多時間參與主動探究,也是我今後需要努力的方向。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5

主要由哪些部分組成?學生較易得到腦主要分為大腦、小腦、腦幹三部分。那麼各部分有什麼作用?因為腦科學內容複雜不適合學生作探究和猜測,為了避免教師單純作介紹,我主要舉例出各種病例,讓學生透過閱讀教材明白各結構的功能。如:佈置學生對照教材的圖“人腦不同部分的功能”去理解大腦知識的介紹,再進行理解應用:

張強是一位建築工人,在一次外牆粉刷作業中,不小心從3米高的腳手架上摔下來。經此劫難,原來視力正常的他,現在眼睛卻看不見任何東西了。經醫生檢查,知道他的眼睛並沒有器質性的損傷。據此你判斷一下,張強受損的部位可能是( )

同理,如:老王腦部有疾病。一天外出時,他看到前面有一條小溝,卻邁出了很大的一步,據此可推斷老王發生病變的部位可能是( );植物人是指只有呼吸和心跳而沒有其他生命活動的病人,這種病人的腦結構中肯定沒有受損的是( );

進一步,引出學生討論:在平時的生活中,尤其運動時該如何保護自己的頭部?科學用腦要注意哪些事項?

這樣透過學生有意識地帶著問題閱讀,容易進行對照理解,也讓學生髮現了自己身上的科學。

2、周圍神經系統承擔著資訊的傳導功能。在學生掌握腦和脊髓的結構和功能後,對於腦發出腦神經,脊髓發出脊神經才容易理解,因而這部分知識可列為最後一部分。此時學生已具備相應的一些知識基礎,可以利用P112神經系統和神經分佈圖讓學生自主學習,理解周圍神經系統的功能。

本節內容經適當調整教學順序和增刪知識點後,教師教學更加符合邏輯性,學生的學習也順利地多,而另一方面,利用生理知識與人人息息相關,學生往往容易也樂於聯絡自己實際進行思考。這樣能夠幫助學生充分理解教材中列舉的為數不多的幾個知識點。學生看懂教材了,才便於他們自己的課後鞏固複習。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6

本節是人教20xx課標版版七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的第三節《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這一節在本章中佔據了重要地位,起著承上啟下的功能。但是這一節的內容如反射的概念、反射弧完成的過程等內容都比較抽象並很難理解,如處理不好則枯燥無味,學生既沒有學習興趣也不易做到真正的理解和掌握。教師的教學目的在於如何將抽象的內容透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使得其對於科學的概念變得易學易懂。針對教材中涉及的內容較多,知識相對較系統的背景,本節課是以“生物聯絡生活”、“生活應用理論”、 “理論實踐生活”為設計主線,注重知識線與方法線同時進行,為學生創造動腦分析、交流表達的機會,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主人”的教學理念。知識與方法並重的同時,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使其建立健康的生活態度,關注社會熱點,也是教學設計的關鍵內容。

在本課學習之前,學生已掌握人體幾大系統的生理結構特徵、人體感覺器官及神經系統組成,並且已具有活動調節的生活現象和經驗;但就我校學生情況看來,不能有效的將實踐中獲得經驗與知識概念識記、系統性處理後再應用,需要教師進行從旁引導。學生比較活躍,興趣易激發但缺乏協作與耐性。

按照課程標準結合學生情況本節課的學習目標為:

1、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2、透過生活的自己的表現分辨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複雜的反射。

3、透過實驗、探究、遊戲等活動,學會學習的方法,提高自己與他人合作交往的能力以及科學探究的能力等。

學生學習和理解的重點難點為:

1、概述人體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

2、描述反射弧的結構。

3、舉例說出反射包括簡單的反射和複雜的反射。

綜合以上,為了更好完成學習目標,我設計本節課以“五步三查”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對於基礎知識的學習和了解透過導學案,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在突破重難點時,除了教材提供的情景,我還設計了兩組小遊戲

1、轉向競技:每小組一名選手參賽完成4次正口令和4次反口令轉向比賽,全班對反應速度快、動作標準的同學給予掌聲。

2、舉手競技:全班學生和教師圍圈站立,雙手自然下垂。參與轉向競技的學生分別下達正口令、反口令、手指數量示意(一根代表舉左手、二根代表舉右手)和反向示意。透過遊戲學生充分體會到耳、眼覺對刺激的感受、中樞神經對資訊的處理和下達指令訊號,肢體對指令訊號的做出的效應。在以此的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為了讓學生理性的認識“反射弧”這一內容,我設計了拓展實驗:測定反應速度實驗。組內完成每名學生的有、無干擾條件下對照左右手反應速度的測定,實驗4次記錄資料,取平均值。這一實驗過程充分的體出現小組探究合作意識,並以設定對照實驗的方式體會和實施嚴謹的科學實驗探究過程,提升了收集、整理、分析資料的能力。

本節課,以“五步三查”自主互助教學模式完成,透過導學案、透過小遊戲和實驗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搭建了學生合作探究和展示的平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體現,教師的主導地位得以發揮,提升了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如能適當使用多媒體裝置拓展學習資源和空間相應的效果會更加的好。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7

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希望學生學會傾聽,那麼也必須從教師的耐心傾聽開始。教師在提問後,要給學生留出足夠的時間進行思考和回答,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在等待和傾聽。在傳統的教學中,常見的現象是教師提問後馬上就叫學生回答,而且當學生回答有困難或錯誤時,教師馬上打斷,叫另一位學生回答或教師代為說出正確的答案,這樣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他要麼沒有機會說出完整的答案,要麼就會意識到他的答案是錯誤的,以至於根本不值得聽完。也許這種做法教師不是有意的,但挫傷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一個具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教師不會僅僅滿足於聽到了學生的言辭,他還善於在傾聽時察言觀色,瞭解學生言辭背後的思緒和性情、慾望和需求,並加以熱情地呵護和細心地引導。在傾聽的過程中要有回應,比如對對方說的問題點頭示意或做出相應的反應。有效教學意味著教師要善於耐心地傾聽學生的聲音,關注學生的想法。教師可以透過追問、補充學生的回答,讓學生感覺到教師一直在關注問題的回答進展,這樣會自然而然的激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如小腸的結構是如何與功能相適應的這一問題,學生一般不能回答完整,這時教師可以追問、補充學生的回答。此外,激勵性反饋還能給學生帶來成就感和成功體驗。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8

學生對種子的萌發有一定的認識,但對於結構和萌發過程瞭解很少,我首先創設情景,調動積極性。由於要對種子的內部結構進行觀察,就必須對種子進行解剖,由於種子的內胚體積很小,部分結構不宜看清,尤其是單子葉植物(玉米)胚和胚乳緊密的聯絡在一起,不易剝離。為讓學生看得更清楚,我採用了掛圖、多媒體展示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效果會更好。但是,由於學生自身試驗和思維能力的限制,對於探究實驗膚淺單一,不能觸及問題的實質,以後更要認真組織引導。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9

在教學思路上,計算機輔助教學作為一個新興的教學手段必將走進課堂,如何利用它達到課改的目標,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是我想探討的問題。透過實踐,我發現,學生透過課件來學習部分教學內容確實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學生在學習興趣、注意力的集中、合作精神方面,包括探究的深度,都有良好的反映。對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是有幫助的。但是這裡必須注意的是,製作的內容要讓學生容易理解,要生動形象。同時要能夠解決教學問題,還要易於操作,否則製作的東西就沒有價值。製作比較實用且效果較好的課件需要的週期較長,因此不適合所有的教學內容,本課就是比較適合的一種,與傳統的教學手段相比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另外從時間的分配上來看,採取這樣的方法能大大提高課堂效率,時間的利用更加合理。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還可以隨時透過網路來解決遇到的困難,解決其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從而學生有了成就感,就更加喜歡學習生物學了,而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協助者這一新的角色就建立起來了,這是符合課改要求的。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較多,如果完全展開,可以利用兩節課的時間來完成,會有更好的效果。如果可能,調整一下“觀察思考”的內容,或重新設計一番,使之更實用,是我們今後應探討的問題,另外,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需進一步訓練、提高。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0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進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一、求實——紮實嚴謹,聯絡實際

1.紮實嚴謹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當紮紮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需要透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透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係,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

在習題講析中,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啟發引導學生認真審題,挖掘隱含條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規律列式求解,做出結論並加以討論等,做到解題過程步驟完整,推理嚴密。

2.聯絡實際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絡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

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例項,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

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於觀察,挖掘生活例項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求活——方法科學、靈活多變

1.方法科學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體會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的科學方法。在中學生物課本中,用科學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規律的內容是很多的。

2.靈活多變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定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教師應

根據不同的課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教師應當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三、求新——轉變觀念,創新教育

“求實、求活、求新”三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紮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1

從實際的教學效果來看,本課設計比較好地落實了既定的三維目標,學生思維活躍,發散性較好,教師又能用適當的啟發和疑問引領學習活動沿著一定的主線進行。學生能夠將正在學習的知識與生活實踐緊密聯絡,解決了不少困惑,也產生了不少新的問題。整節課氣氛活躍,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都很好,較好地實現了生生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對話和交流,體現了學生主體性。

本節課主要運用了藉助於資料分析的探究性教學。以胰島素的發現過程為載體,瞭解內分泌腺的特點,避免了以往教學中將難以理解的概念只通過讀圖等方式傳授給學生,看似啟發實際強加的概念教學,效果比較理想。激素和內分泌等知識學生在生活中有所感知,但是,對其作用瞭解的卻比較片面,與人體的其他生命活動相比,激素和內分泌等知識也顯得有點抽象。在教學中,選用大家熟知的現象,引出現象背後隱藏的科學知識,透過科學知識的產生過程,瞭解和掌握科學知識,然後再用科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現象,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2

七年級生物下冊《激素調節》教學反思這節課學習人的生命活動的另一調節方式:

激素調節。圍繞常見的激素病開展學生自主學習,分組討論,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做“醫生”,分析激素失衡引起的各種疾病。這是我們本章、本節最大的亮點,該次討論非常順暢、透徹和熱烈,透過探討這些病例引起同學們極大的學習興趣。

本節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感覺到比較陌生。當你突然遇到危險情況時,比如突然發現眼前有條蛇,你會有什麼反應?(同時透過大螢幕展示一條蛇的圖片)創造情景,引入新課。然後,在複習舊知識,內分泌腺進而引伸到內分泌腺,內分泌腺分泌腺激素。最後設問題:內分泌腺構成人體的哪個系統?

本節課的亮點一:我們本節課的最大亮點,較好的突破了重難點,在老師的指引下展開本節課的探究學習。

亮點二:教師對教材的巧妙處理顯得尤其重要。在教學中,我們透過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等常見疾病,引入話題,以分析疾病為貫穿課堂的線索,學習了人體的內分泌與外分泌腺的主要區別,三種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的調節作用。

亮點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扮演“醫生”的角色對幾種激素調節失常引起的疾病進行診斷、分析、治療。我們在課堂上讓學生鑑別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並分析其發病原因,相關激素的產生部位,指出其治療辦法。這些問題都是要求學生自己在課前透過查詢資料來獲得解答的。這個過程是一個探究式的學習過程,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另外,這種新穎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輕鬆、牢固地掌握激素調節的知識點,另一方面讓學生學習到了一些醫學的知識,包括疾病的機理和治療方法、感受了做“醫生”的樂趣,使學生認識到醫學與生物聯絡緊密,生物是一門非常有意義的基礎學科。我們發現這種聯絡實際生活場景的教學方式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記憶深刻。學生很樂意聽到老師講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我想在以後的講學中應注意多給學生講一些生活例項,教育學生在生活中注意觀察,從生活中學習生物知識,並應用到生活中去。同時也讓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們在本節課也注重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透過該堂課的學習,我們對疾病的產生根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瞭解到病人的痛苦和無助,體會到他們的不幸,可以激發學生們的愛心,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時,這堂課也使得學生們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他們保護身體,鍛鍊身體的意識。在最初上課時,內容處理得不夠好,老是感覺到時間不夠,知識點未能完成,經過我的努力,最終取得了突破。課堂時間安排得到了改善,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3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於我的初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物件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於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說。比如說,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著教學所呈現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初中生物教學,我發現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太明顯。

初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

(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

(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著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

(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

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後,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

針對初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初中生物中可採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第一,引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並且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透過生動有趣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慾。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後,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一節時,先課前讓學生分組捉鼠婦,分發一系列的討論題給他們,如“一般在什麼地方容易捉到”“什麼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你怎麼跟別人驗證你的結論是對呢?”等問題,透過這樣的一個探究實驗設定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匯入了下一環節。

第二,嘗試——讓學生學習自學 教師分發自學提綱,即分解後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閱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迴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於瞭解自學情況。 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1)舉例說出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2)舉例說出一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3)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接著採用學生依據要求:4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舉出許多例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糾錯與講解,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題目來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閱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餘力時,再予以指導、啟發和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接著,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第三, 反饋——儘可能瞭解學生 目標教學是透過教學資訊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根據檢測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採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檢測,當然儘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擇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並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瞭解了教學中反饋的資訊,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最佳化控制,這樣有利於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四,總結——化零為整以保證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目標教學中必須保證實施小結這一環節。這樣有利學生把各個小目標達到整合,最終實現總目標,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並且有利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知識的再現與提取。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4

1、“植株的生長”是原教材中的兩節內容,在新教材中把知識點簡化,增加了探究試驗。探究根是靠根尖向前生長的,探究根的什麼部位生長最快,教師重在指導學生學會測量,做好記錄。開展兩個探究活動,目的是想讓學生從宏觀上知道根是怎麼長長的,產生求知的慾望,並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但由於是異地上課,沒有給學生提供課前探究的過程。

2、在宏觀上學生知道了根的生長過程,同時學生很想知道在根的內部發生了什麼變化,我讓學生在瞭解根內部各部分細胞的特點之後,觀察根在生長過程中各部分的變化的CAI課件,透過動畫的演示,學生很容易理解根的生長過程是根內部細胞連續發展變化的過程,包括分生區細胞的分裂使細胞數目的增多和伸長區細胞的伸長使細胞體積的增大。如此設計教學過程,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

3、根的生長由宏觀至微觀的學習方法,使學生獲得了枝條是由芽發育成的知識,透過動畫的演示,學生很容易理解芽中的分生組織會不斷進行細胞分裂和細胞分化,最終一棵小小的芽就會伸展成一個枝條。這種前後連貫的教學方法,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使學生很容易能描述出根的生長過程和芽發育成枝條的過程。

3、整堂課主要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利用多媒體,優化了課堂教學,使學生更加清晰和牢固地掌握了學習內容,課件中的綠葉和插圖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感官,使學生賞心悅目,併產生熱愛植物的情感。本課中用植物幼苗栽培、為植物澆水施肥這些教學手段,都是為了喚起學生熱愛植物的情感。

不足之處

1、課堂時間緊,不能做到每個組都能展示,學生表達交流的機會少了一些。

2、沒能培養學生的探究動手實驗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5

要正確理解“活”與“實”的辯證關係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普遍注意創設寬鬆、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注意師生的互動,創設學習情境,保護和鼓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注意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等。在大膽改革課堂教學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的教學過分注重教學形式的“活”,忽視了教學過程的“實”,看起來花紅熱鬧,實際上學生還是在教師的牽引下被動地學。因此,我認為在課堂教學改革中,要正確理解“活”與“實”的辯證關係。

所謂“活”,是指的教學形式要活,課堂學習氣氛要活,學生思維要活,要敢於探究,敢於異想天開;所謂“實”,是指學習過程要實,供學生學習研究的內容要實。實是活的前提和目的,活是實的基礎和保證,片面強調一個方面,都會大大削弱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目的。例如,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它可以培養學生合作意識,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積極開動腦筋進行思考等等,但如果僅僅把它作為活躍課堂氛圍的手段,為了合作而合作,研究的內容或者缺少一定的思維量,或者缺少必要的價值,這樣的活,就不是真正的活。所以,作為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認真研究教學目標,在關鍵點上啟發學生,創設供學生思考研究的情境,使學習過程實在,使學習效果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