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育

語文教育隨筆

語文教育隨筆精選15篇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聽說過隨筆吧?有的可能還經常寫隨筆?隨筆通常作者透過修辭手法曲折傳達自己的見解和情感的一種文體。什麼樣的隨筆堪稱經典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語文教育隨筆,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語文教育隨筆1

高一即將結束,回顧過去的一個學期,覺得值得思考、總結和改進的地方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這當然和新課程的實施這一大背景有關,但正因為如此,才更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把在教學一線的親身經歷、親身感受以及經驗教訓認真總結,好好反思,讓自己在今後新課程的教學工作中少走彎路,少犯錯誤,下面就來談談本人在高一第一個學期的教學實踐中曾經有過的一些錯誤認識或做法。

一、以為新課改就是要完全摒棄傳統教法的錯誤認識

我們常說“除舊立新”,一個新的理念的實施確實是建立在“破”的基礎上,“有破才有立”。這一次的新課改也是如此,它在課程結構設定、目標設計等很多方面都有較大的改革,給人耳目一新之感,這就使得我在教學中力求新的同時,容易忘記一些好的傳統教法,特別是在語文教育中行之有效的一些教法,比如讓學生多讀、多背、多記、多寫、多練以及教師適當的點撥、引導、挖掘、深入、延伸、拓展和精講。事實證明,以上的方法雖然傳統,但效果顯著,在語文教育中大力提倡創新的時候,吸收和融會傳統教法的長處顯得尤為重要。

二、新方法實施中產生過的錯誤做法

(1)導學案運用中的錯誤做法

我們這次高一語文的新課程教學一個重要的“新”的標誌、新生事物是“導學案”。“導學案”在山東兗州一中的成功經驗已經證明它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思維,鍛鍊和提高學生的能力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但我們在實施過程中,出於經驗的不足和對學生學情調查瞭解的不夠,往往會採取這樣一種片面做法——只注重導學案的“學”和“講”,卻忽視了導學案的“導”,結果經常會把課堂變成做題目(做導學案)和講題目(講導學案),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學生的厭學。事實證明,如果導學案只“做”只“講”卻不“導”的話,對學生的“學”恐怕很難產生什麼積極的、正面的影響。所以,如何設計好導學案並進一步利用好導學案,使它能夠真正調動學生、激發學生、解放學生是一個急待解決的課題,需要我們每一個新課程的參與者、經歷者好好動一番腦筋。

(2)合作學習中的錯誤做法

新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提出了“積極倡導資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但對於什麼是合作學習,我在實踐中曾有過這樣那樣的一些錯誤做法:

①、將小組合作等同於小組討論。當教學進行到某一環節時,我便會要求學生“分組討論這個問題”。於是學生便七嘴八舌地討論起來了。其實,這樣的小組討論由於不是在明確的團體目標指引下的群體學習行為,因此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學習。

②、教師缺場。在學生進行合作學習時,我有時會退至教室的一側耐心等待,有時又如蜻蜓點水般在各學習小組間遊走。小組合作學習結束後,我再開始依次聽取各組的彙報,彙報完畢,課堂教學活動便宣告結束。其實這樣的合作學習事實上只是一種形式,因為缺乏教師的指導,學習效果也欠佳。

③、合作學習被用得過濫。有的時候我在課堂上不分問題是否合適都讓學生進行討論。合作學習呈現極大的隨意性。其實有的合作任務很簡單,更適合自主學習,完全沒必要合作學習。有的問題學生意見基本一致,也不需要共同探討。頻繁、無價值的合作不但不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能力的培養,還容易使學生養成遇到問題淺嘗輒止,一味依賴他人的不良習慣。事實上,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人思考的基礎上,兩者並不排斥。

④、小組中分工合作意識不強。沒有分工就談不上合作,但有時候,在我的課堂上,往往並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分工,學生做的工作只是一個意見交流,最後找一個同學來彙報即可。而且,往往是小組中比較積極的學生會經常被推舉來做彙報。這樣,很多學生根本沒有得到真正意義上的提高。

以上兩點新方法中的錯誤做法是我在新課程實施中曾經有過的較為突出的現象,可能還存在著其他的問題,篇幅有限,在這裡就不一一說明了。

總的來說,在新課改的實施過程中,一定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所以我們不但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要有發現問題、預防問題的能力。在這裡提出幾點誤區也是為了使我們的教學之路能走得更順暢。問題出來了,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對於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更應該防患於未然。在新課改的路上,讓我們少些誤區,多些成就,在不斷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前進!

高一語文教育隨筆篇3

一、走語文教學正常路,熟知課程標準,紮紮實實教語文

各級各類學校嚴格按照課程標準要求開足開好語文課時,要高度重視語文教學,回到正常的軌道上來。

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要突出課程的基礎性,使學生具有正確、熟練、有效地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為今後進一步學習打下比較紮實的基礎;同時,引導學生形成較為成熟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務必強化知識積累意識,言語品讀意識,語文課堂應該透過咀嚼品味語言文字的方式,去觸控言語生命的體溫、去感悟作者的情感,走進主人公、作者的內心,從而引導學生思考生命之情氣是如何體現出來的,最終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反對教學之浮誇過度挖掘文字人文內涵讓語文變了味,也反對教學理科化過分注重字詞句篇講解而讓語文丟了味。語文教學要回到聽說讀寫訓練的本原上來,老師紮紮實實教,學生紮紮實實學。

二、走閱讀積累路,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教學方式

語文素養的形成,必須走閱讀積累這條陽光大道。多讀書,多積累,在閱讀積累的過程中進行水到渠成的寫作,這才是學習語文的主要途徑。只有高一肯下功夫閱讀,經過兩年的讀書積累,高三複習必會事半功倍。

作為語文教師,必須以身作則,帶領學生閱讀、寫作,跟學生共閱讀、同成長。我們應該充分利用課堂這個主陣地,以教材為突破,少分析,多引導,多提供與教材同題、同類的其他文章讓學生進行充分閱讀,多讓學生去領悟體會,教師少分析講授灌輸。

根據不同學生安排推薦適當的閱讀內容。讓學生真正喜歡閱讀,愛上閱讀。在閱讀中,課內與課外並重,千萬不要顧此失彼。

搭建平臺,為學生的閱讀提供一個展示交流的場所,讓學生收穫閱讀的成果,感受到閱讀的成功與幸福,從而戀上閱讀,終身閱讀。建議每個班級必須設有圖書角,閱讀寫作成果展示欄,條件成熟時可以辦班級報,開展各種形式的讀書活動。以閱讀寫作成果展示欄和班級日報,以及讀書交流會、讀書節等為平臺,展示學生閱讀寫作成果,維持並鞏固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興趣,讓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三、走養成教育路,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從點滴開始

語文教育不像其他自然學科,它天生是“農業”的,得遵循作物的生長規律,需要日積月累的養成,絕非一蹴而就。

高一學生應當人手一冊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和《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有了方便的工具書,才能培養出學生隨時查閱、時時積累字詞的好習慣。特別是古文閱讀,離不開字詞典的幫助,勤翻字典,勤做筆記,文言文是可以自學的。

同時要求每位學生準備三本筆記本:一本用於寫週記,一本用於作為讀書筆記,包括摘抄和讀書心得,另一本用來練筆,包括自己的隨筆和老師統一佈置的寫作任務。

週記本——每週堅持寫一篇,長短不限,不計較形式。寫每週自己最有感觸的事物,即把每週最想記錄的事、人、物、情、理寫下來。

讀書筆記本——每天摘抄至少一段文質兼美的文字,每週不少於寫三篇讀書心得。讀書心得就附在相應摘抄的內容後面。注意註明摘抄內容的出處。摘抄和讀書心得都應標註序號,每兩週利用一節課檢查、交流。

練筆本——一學年只統一佈置8次作文,自由練筆不少於每兩週1次。高一這一年的練筆以模仿為主,結合讀書筆記模仿名家作文的方法技巧。建議老師創辦辦刊,推廣優秀作文的成功經驗。

此外定期舉辦與語文閱讀有關的詩詞朗誦、課本劇表演、講故事比賽等主題月活動。透過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交流的平臺和機會,不斷提高學生口頭表達能力,將口頭表達、閱讀、寫作三者有機融合起來。

四、走作作文教學常識路,喚起寫作熱情、加強思維訓練,多寫多修改

思考的常識。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會學生思考,作文的過程必然是思維的過程。但由於教育的功利性,許多老師忽略了學生“思考”的環節,學生壓根兒就不會“想”,程式化、模板化,沒有生活體驗、沒有思想、沒有情感,說空話、套話自然就成了學生作文的通病。“沒有了‘想’,是無法感受‘聽說讀寫’的快樂的”,作文一定要教給學生這樣的常識。當然,要想讓學生成為思考的人,教師就不能不會思考。

熱愛的常識。寫作的至高境界是熱愛,一個人能愛寫作,視寫作為一種基本生活方式,寫作對他而言是生活必需的內容,一天不寫點東西就恍恍然不知所止,這樣的寫作已不追求所謂“成功”,而成為生活的樂趣,是真正為人生的寫作。讓學生熱愛寫作,首先老師應是熱愛寫作的人。建議老師常寫下水作文,言傳身教,積極調動學生的寫作熱情。此外,學校裡形成的好的寫作作風,對學生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敢寫的常識。斯賓塞說,在根本上,寫作是孩子自己的事,也只有把寫作變成他自己的事,才能真正培養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的能力。作文教學需要把寫作的權利交給學生,培養他們敢寫的意識,只有敢寫,才可以在不斷的寫作中走向熟寫。所以,我們主張要營造寬容和寬鬆的環境,讓學生自由寫作。其實,寫作並非難事,只需要“眼前有什麼,心中有什麼把它寫下來,沒有走樣;拿給人家看,能使人家明白你眼前的、心中的是什麼,這就行了”(葉聖陶語)。總之,一句話:敢寫,就好辦了。

讀書的常識。在此不做贅述。

發現的常識。現在的學生過著三點一線的生活方式,遊離在觀察之外,自然無所發現。故而作文教學要引導學生開拓寫作的領域,讓他們有發現的意識,特別是要讓學生在熟悉的地方有發現,因為聰明的人之所以聰明,無非是在熟悉的地方有所發現或發明。

修改的常識。文章寫完了,看幾遍,修改修改,做到“上口”“入耳”(葉聖陶語),是一個好習慣。文章為何要修改?就如“從樹上掉下一根枯枝,恰好是合用的拐枝,不過就常情說,拾枯枝作柺杖,總難得恰好合用,所以還要修理修理”(張中行語)。關於文章修改,老師可以手把手教學生修改;對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的要求;在修改的過程中還可以把要求說得明確些;引導學生積累修改的經驗,循序漸進等。

總之,高一語文教學是高三複習的基礎,唯有夯實閱讀積累之基礎方能真正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只要老師肯讀書、學生肯讀書,老師熱愛寫作、學生熱愛寫作,其餘的就好辦了。

語文教育隨筆2

從生活中寫起,從細微處入手

多年從事語文教學,當然離不開作文教學,不過我的作文教學實在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也沒有什麼很突出的指導,一般以學生自己寫為主,然後從生活中,從細微中著手,讓孩子們樂於表達,樂於寫作,我常對孩子們說:“我們的作文寫下來不是為了給別人看的,只是為自己的成長留下一點記憶,等我們稍大一點,拿出它來讀時,會覺得自己那時候多有趣,達到這一目的就好了。當然如果有寫得好的,與同學與老師一起分享,那就更好了。”本著這一思想,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以學生自由寫、多寫為主。 讓他們每天寫日記,記下當天最有趣的事,有則長,無則短。每天選出幾篇較好的,讀給孩子們聽聽,有時會把孩子們的作文收集彙編成冊,在班級中傳看。他們聽到、看到自己的生活被同學寫進了作文那是一種幸福。那麼寫作的興趣也就被調動起來了。

二、抓住各種機會滲透寫作方法 剛開始要求寫日記時,每天放學,我會和孩子們一起討論今天發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大家說說聊聊,一方面幫助孩子們回憶,也拉近自己對孩子們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也幫助孩子對當天發生的事進行一個梳理,讓孩子們知道自己可以寫些什麼。 經常給孩子們讀到一些好文章,我們會共同探討哪些地方讓你感動了,他是怎樣表達出來的,它給了你什麼啟發。如果我們碰到這樣的事,可以從哪些方面來說呢。這都是我在給孩子們創造的一些機會。 其實這樣滲透,對小學生們來說暫時是不會有什麼明顯的用處的,可是我想,如果長來以往,抓住一切可抓住的機會潛移默化地滲透學習方法,寫作技巧,對提高孩子們的習作興趣,習作能力一定會有所幫助的。

三、關於評價 一般來說我對孩子們的作文改得不是很多,大多尊重其原貌,以鼓勵為主,發現其中的一段或一句出色,我都會加以表揚,所以我讀的作文有時只讀一句,有時會讀一段,當然全篇好的,我絕不會吝嗇時間,通篇全讀,以此來調動孩子們的習作興趣。 總之,我覺得作文我們在定位時不要給孩子過高的要求,只說是寫出自己所想所感,平時再注意一些寫作方法的指導,學生多寫,老師多鼓勵,孩子們一定會愛上作文的。

語文教育隨筆3

教育問題,是家庭和社會的共同問題。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以及兩千多年後的陶行知,他所推行的,都是平民教育。

在經濟全面發展的今天,我們提出共同進步的不僅僅是農村和城市的生活消費水平,更多的是應該從小抓起的教育。在魏書生老師的專題報告中,他講了許多有關學校教育在新形勢下的發展,以及過去乃至現在當教師的親身實踐。直至結束,我的默默告訴自己:“要用心守護孩子的世界”。

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的發展形勢,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所需要做的,很重要的一點,是端正自己的心態,辛勤地耕耘,守護那寧靜的心靈。

張全民老師在講豐富教師精神世界的路徑時,從閱讀、欣賞、行走、寫作四個角度,用深厚的理論修養和契合教師實際的生動的事例,講述了教師豐富自己的精神方法,令人感慨良多。選擇了這個職業,應該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事,珍惜每一個人,關愛每個人,把平凡的工作當作大事業來做,不鑽牛角尖,和學生一起,與學生打成一片,就會從內心感到無比快樂,就無所謂吃虧、划算了。

孩子的世界,就是我的世界。從孩子的成長中,我們可以進一步成長,每一個階段都帶來不同的人生體驗,不僅僅是付出得到的內心滿足,孩子的成長總會是純淨、喜悅的。

講臺就是展現我們才華的舞臺,“教書育人”是我們應盡的義務和職責。讓自己活的有價值,就這樣善待自己,使自己的心靈寧靜,守護孩子的成長,呵護孩子的性情,豈不樂哉?

語文教育隨筆4

前天的語文課學習《植物媽媽有辦法》,最後讓孩子們說說自己最喜歡課文中哪個“媽媽”的辦法,為什麼?他們表現得很積極,有幾個孩子的回答非常有意思:

煜琦說:“我喜歡豌豆媽媽的辦法。我覺得豌豆蹦著跳著離開媽媽好可愛的樣子。”她是第一個站起來回答問題的,剛張口說了一個“豌豆”馬上就改口將話說完整了,我還僅僅將要提醒她把話說完整的念頭在腦子裡一閃而已。大力表揚她表達清楚完整,理由充分。

翰林眨巴著眼睛站起來大聲說:“我喜歡蒼耳。因為她給孩子準備的是鎧甲!”這就是小男孩兒的天性!我深深理解。

澤遠高興地站起來用清亮的嗓音告訴我們:“我喜歡豌豆媽媽,我覺得她(豆莢啪的炸開)就好像生孩子。”仔細一想,還真的很像!多有趣的想法呀!

思捷高舉著小手終於爭取到了發言的機會:“我喜歡蒼耳。因為它們還會粘到我的褲子上。”我小時候跟叔叔到他們班上去玩,他們班男同學把蒼耳揉到我的頭髮裡,害我疼得要命,從此不太喜歡蒼耳。可是這不能代表我的學生也不喜歡蒼耳呀——每個人的感受都是不一樣的,我尊重!

騰陽小朋友睜著期盼的眼睛望了我好久,手也舉了好一會兒了,我一個眼神示意,他馬上心領神會站起來:“我最喜歡蒲公英。”“哦!為什麼呢?”“因為我從來沒有玩過降落傘,我想玩降落傘!”他的理由發自肺腑,真實童趣。

由於時間關係,無法讓更多的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就這些,你瞧,就夠讓我開心的了!用心傾聽孩子的真實想法真的是一件幸福快樂的事!

昨天外出比賽沒有上語文課,只佈置他們抄寫了兩篇範文。第四課古詩兩首前天回家要求預習,昨天讓他們試著背誦。於是今天的第一節課堂上首先就邀請他們背誦,表揚他們背誦得好。然後或請學生或自己適當點撥或課件輔助一起大致瞭解詩意,期間不斷誇獎他們愛動腦筋、預習認真,詩意大多都是透過他們的積極思考理解的,不斷受到表揚的他們學得越發帶勁兒。再用吟誦法叫他們吟誦。整堂課一直感覺他們都非常積極投入,課堂氣氛活躍,自己也覺得上得很輕鬆愉悅。下課後,我還在講桌邊收拾東西,煜珉湊過來問我:“劉老師,怎麼這節課這麼短呀?”抬眼看見她睜著亮晶晶的眼睛不解地望著我的神情,真的很想親她一口。“因為你學得很認真、很快樂,所以時間就不知不覺悄悄地過去了,你就會覺得好像時間變短了呀!”我抑制不住心裡的得意回答她——這可愛的小傢伙的感受居然和我一樣,這就是師生心有靈犀吧!她和旁邊站著的幾個孩子都笑眯眯地點點頭。一天工作的愉悅從此刻飛揚。

語文教育隨筆5

今年我教四年級,天真的孩子是那麼無暇。記得在開學不久,一名女同學悄悄的告訴我:“有個同學她哭了,她說明天不來上學了”。我驚訝的說:“是嗎?你知道為什麼嗎?”女孩回答說:“不知道,我問她她不肯說。”於是我悄悄的找到她問其原因,小女孩怯怯的說:“我笨,啥都不會。明天不想來了”聽後我為之震驚,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承認自己笨,開學不到一個月就想要逃學,祖國的花朵好沒有開就要枯萎了!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會怎麼辦呢?一種強烈的教師責任感驅使著我,看看你到底有多笨。

第二天,我把她從後面的座位上調到了第一桌,從此這個孩子成了我特殊關注的物件,上課觀察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找其座談、打電話與其家長聯絡交流。總結出學生的原因如下:

1、上課不聽講。傾聽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一種能力。要學會傾聽、善於傾聽。我曾經做了一次實驗,課堂上讓學生看黑板,大多數學生抬起來頭。提高了聲音在說一遍看黑板,還有幾個沒有反應。大聲的叫他的名字,會把他嚇一跳,不知幹什麼?

2、沒有良好的行為習慣、丟三落四。上學前不檢查書包,書本無序排放,用時找不到。上課愛搞小動作,自習課不知道幹什麼,沒主見。膽小,不會的從來不問。

找到了病根就要對症下藥,通過幾天的努力孩子有了實質性的變化,孩子的臉上有笑容了,課堂中善於表達了,課下和同學們玩的很開心。成績也有一定的提高。

感謝那名同學悄悄告訴我。孩子是無辜的,教師無論在課上還是在課下都應該留意學生們的一言一行,更應該對他們多一些體貼和關愛。

語文教育隨筆6

二年級孩子活潑好動,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有效的組織課堂教學。組織好課堂教學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保證,是衡量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課堂教學組織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的任務。

一、激發學生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

大家都知道“興趣是的老師”,由此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學習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二年級的學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他們踏入校園進行正規化的學習。先把規矩給他們定下來,賞罰要分明,老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教材入手,努力尋找能夠激發他們學習興趣的切入點。我們可以做一些小獎品,比如小紅旗,小紅花等鮮豔可愛的東西。

二、課堂形式靈活多變,營造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

課堂形式單一,很容易造成學生身心疲勞,從而轉移注意力。針對這一現象,我們要想方設法設計靈活多變的教學活動。同時還要要求一年級教師要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課堂控制能力:二年級學生年紀小,自我控制力差,情緒易激動,即使是一點小事也往往讓他們興奮半天,其行為突出表現為:拍桌子、砸筆盒、大呼小叫、拍手、離開座位跳躍等,所以教師要在突發事件剛出現苗頭時,就及時給予轉化或制止。要求學生做的每一件事,必須事先讓他們清楚。然後,我們需要的是足夠的耐心要有足夠的耐心、細心,讓孩子知道你要他們做什麼,怎麼做,先怎樣再怎樣,哪怕是放幾個學具,放哪兒,怎麼放,都要說清楚。一開始的細緻對以後的教學會非常有用。

三、老師講課時要使用兒童化語言。

二年級孩子不同於大學生,只要老師講清要求就行,他們自制裡差,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做事憑興趣。比如做連線題,如果老師說讓我們來做個“找朋友”的遊戲好不好?學生一聽肯定會感興趣。如果哪個學生找錯了或還沒有找到朋友,老師說:“哪個小朋友願意幫幫他?”學生聽了覺得很親切,他們很喜歡聽這種語氣,老師用這種兒童的語氣跟學生說話,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總之,一定得蹲下與孩子們說話。

四、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每個學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師眼中是的,二年級的孩子也不例外,最喜歡聽到老師的表揚,一聽到表揚就會有更好的表現。在課堂中,教師要及時表揚守紀律的學生,使其他同學受到感染。當學生回答正確完整,老師即時對他們的表現給予肯定,可以說“你真棒”“你真行”“你真了不起”“你真聰明”“你說得真好”等,為了帶動其他學生,總之,組織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能否吸引學生是上好一堂課的先決條件,教師只有在教學中不斷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素養,不斷實踐總結,才能更好地駕馭課堂,達到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育隨筆7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課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語文教學的人文教育功能遠遠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所以,語文課不受學生的歡迎。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語文教育應有的豐富內涵,充分展示語文自身的無窮魅力,還語文以本來的面目。

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輔相成的,是高度統一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遊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下面就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激發興趣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實踐表明,學生的學習興趣是自主學習的原動力。教學中,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設一種情趣盎然的學習氣氛,發給學生相關材料,讓學生自己去篩選感興趣的材料。這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初步處理資訊的能力。使學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勵,從而主動學習。在課堂上教師應大膽地讓學生進行自由討論、交流,讚揚學生一些獨特看法,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學習是快樂的。

二、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學習

學生的語文能力主要是透過學生自己的語文實踐活動習得的,不是老師教會的。重視讓學生聯絡社會背景,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透過朗讀作出自己的評價。所以語文教學中要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願學、樂學,才能真正提高學習的實效。

三、培養積極探究習慣,發展求異思維能力。

在語文教學中,閱讀者對語言意義、語言情感、語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與學生的生活經歷、知識積累、認識能力、理解水平有關。為此,在語文教學中,構建語義的理解、體會,要引導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膽,各抒己見。教師要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個人體驗,讓學生在交流和討論中,作出自己的判斷。提倡學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這樣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體驗,讓學生有所感悟和思考。

四、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

詩歌要求學生多誦讀,因此在教學中我設計讓學生多誦讀,讓學生在反覆、比較的誦讀實踐中增加語感,發展語感,加深領悟。

五、設計聯想、想象訓練

語文教學不僅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還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促進學生持續發展。?

今後我將繼續加倍地努力工作,為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成績而努力奮鬥!

語文教育隨筆8

真的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似乎成了個性化閱讀的一個標籤。於是,很多老師奉這句話為聖旨,把它理解為想怎樣解讀就怎樣解讀。當然,這一舶來名言與我國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的確不謀而和,它打破了傳統思維定勢,把學生從“標準化”、“一元化”的文字解讀中解放出來,讓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這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要了解這句話的含義,我們首先必須知道哈姆雷特這個人物。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筆下的一個悲劇人物。他是一個極其軟弱的人,也是一個英雄的復仇者。莎士比亞有意造成一種“清醒與瘋狂、偽裝與真實的合金”,以便更充分地顯示人物的複雜性格。對於這樣一個人物,讀者自然會讀出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歌德認為哈姆雷特之所以身負復仇重擔而又躊躇,是由於他本身軟弱的關係;魏爾德爾認為哈姆雷特的躊躇原因根本不在丹麥王子的軟弱性上,而是客觀情勢妨礙了實現復仇的計劃;弗洛伊德則認為戀母情結是哈姆雷特久而未決的原因……但是,所有的文字真的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嗎?

比如《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中的白骨精是一個詭計多端、殘害百姓的妖精形象;《狐狸和烏鴉》中的狐狸就是一個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想方設法吹捧別人的狡猾形象。這些人物形象,並不會引起讀者的獨特體驗。即使是一萬個讀者,他們心中仍然只會有一個“哈姆雷特”。如果我們一定要讓學生去產生獨特的體驗,其結果只會是把學生引入歧途。

還是以上述這兩篇課文為例,還真有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讀出了新的“哈姆雷特”。

在教學《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一課時,老師讓學生說說對課文中的角色的感受。有學生說:“白骨精雖然它詭計多端,殘害百姓,但是挺有孝心的,吃唐僧肉時還不忘記把老母親接來。”對於這樣的理解,老師不是加以否定,還稱讚地說道:“我們從來都說白骨精怎麼怎麼壞,可是經過大家的討論,我們發現,它的身上也有閃光點值得學習呢!”

同樣的故事也在《狐狸和烏鴉》一課上演。在課堂上,正當教師帶領學生對狐狸的卑鄙行為進行批判時,一個學生突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我倒覺得狐狸很聰明,理由是狐狸善於察言觀色,不斷改變說話的內容,直到烏鴉開口。”對於這樣脫離文字實際的解讀,老師的評價是:“你很聰明,有自己獨特的見解。”

這樣的理解真是讓人不寒而慄。如果說學生的理解可以原諒,那麼老師的附和卻讓人感到可笑。白骨精的“孝心”是為了和母親一起分享唐僧肉,這種“孝”是我們生活中所倡導的嗎?狐狸的“聰明”則是用欺騙的手段獲取不正當的利益,這種“聰明”是為人們所不恥的。他們的這些行為都是極不道德的。殘害無辜的白骨精,狡猾的狐狸都是反面教材,他們永遠也成不了英雄。如果老師一定要這樣去引導,學生可能會認為不管採用什麼方法得到的東西與父母一起分享就是“孝”;“聰明”就是不擇手段,只要能達到目的。

在新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好像走入一個誤區,解讀得越新奇似乎就越接近《課程標準》的理念。“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固然不錯,但是大家都不可能迴避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哈姆雷特到底是誰?不管我們讀出多少個千姿百態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終只有一個。他就是那個為父復仇的王子,他就是那個優柔寡斷的王子,這個誰也無法改變。而我們所讀出的“一千個”也都是從這“一個”中發散出來的。這就告訴我們,哈姆雷特的本質是無法改變的。

新課程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是學生的個性化解讀必須在尊重作者、尊重文字的前提下進行的。能夠多元解讀固然是好,但是不能牽強附會,脫離實際。作為教師,當學生理解出多個“哈姆雷特”的時候,我們在給予表揚的同時也要細加分析,這個“哈姆雷特”與文字的價值取向是否一致。如果出現偏差時,教師必須進行正確引導。

在教學《凡卡》一文時,當我講到凡卡的爺爺也過著很苦的生活時,有一位學生卻說:“老師,你講錯了,凡卡的爺爺過的生活很好。”我沒有馬上指責他,而是讓他說出理由。他說:“書中寫到爺爺穿著寬大的羊皮襖,說明爺爺穿得很好;爺爺白天在大廚房地睡覺,而凡卡卻睡在過道里,說明爺爺過得很好。”他的這一番言論,令我始料不及。細細分析似乎有道理。但是我們又不能忽視文字的價值取向。作者契訶夫是要透過凡卡的悲慘遭遇表現沙皇統治下,城鄉人民過著痛苦的生活。如果我們分析出爺爺過得很好,豈不是違背了作者的本意。但是為了尊重學生,我們有馬上反駁,而是對全班學生講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然後組織學生再讀課文,展開討論,從而讓學生認識到當時社會的黑暗,老百姓是不可能有好日子過的。那位學生也自然而然地明白了自己理解的片面性。

我們從任何文字中讀出的“哈姆雷特”都離不開文字的主旨,如果我們偏離了這個主旨,一味地標新立異,其結果只會是得不償失。一篇文章即便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他歸根到底還是“哈姆雷特”,永遠是作者心中的“哈姆雷特”。他成不了曹雪芹筆下的賈寶玉,也成不了羅琳筆下的哈里波特。“作者思有路,遵路識斯真。”我們只有循著文章的思路去解讀文字,方能準確地把握作品的主旨,找準文章的突破口;也只有找準了文章的突破口,才可能引領學生在語文的天堂裡尋求真知,找到真正的“哈姆雷特”。

語文教育隨筆9

所謂的精神豐富,需要從智力和情感兩個方面去充實。智力是認識和思考能力,情感是感受能力。作為一個人,我們要用自己的思考能力去做事,還要運用感受能力去體驗世界的美和人生的意義。同樣的,我們也要正確地去引導孩子的內心世界。

人人都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而每個人看待世界卻不同,很大程度上,你的內心狀態決定了你所看到的世界的面貌。一個心靈貧乏的人,他看到的世界也必定是貧乏的,如果他只關心物質和利益,他在世界上也就只能看到物質和利益。只有內心世界豐富的人,才可能發現和欣賞世界的豐富的美。孩子的世界多姿多彩,我們需要用心去發掘並加以引導;孩子的心靈純粹美好,我們更要給予守護和關懷。帶他們看世界,思考這個世界的未來,體會這個世界的美好。

要給孩子一個豐富的內心世界,我們也需要從自身做起。

那麼,怎樣才能使自己的心靈豐富呢?當然,可以有各種途徑,比如到大自然中去體驗,到有文化積澱和特色的地方去遊歷,欣賞藝術作品,等等。另外,閱讀也是一項豐富體驗和開闊眼界的絕好途徑,書中的世界堪稱地大物博,能夠讓人對這個世界充滿無限的期待。還有就是你自己的經歷,應該透過某種方式把你的外在的生命經歷轉變成你的內在的心靈財富,讓孩子從生活細節中去學習去成長,就像自己每經歷一件事就生成一項經驗一樣。

經歷是一個人人生中非常寶貴的財富,以及你在經歷中的感受和思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個人的人生價值。真正說來,金錢是並不可靠的財富,無忠誠可言,它無名無姓,今天在你這裡,明天會到別人那裡去,後天又可能回到你這裡。物質的東西都是這樣,可以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唯有你的經歷,你在經歷中的感受和思考,是僅僅屬於你的,如果你珍惜,誰也奪不走,可是,如果你自己不珍惜的話,丟了就到哪裡都找不回來了。

孩子的教育是一個言傳身教的過程,孩子的成長也是我們的成長,樹立好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孩子的世界也會變得很美好。

人在世上生活,常常要和他人交談,但不能缺少兩種最重要的交談,一個是和活在書籍中的偉大靈魂交談,一個是和自己的靈魂交談。換句話說,人不能缺少兩個最重要的朋友,一個是好書,一個是自己。無需用一些條條框框去責備約束孩子的世界,尊重孩子的發展,就像尊重自己一樣,帶著孩子一起尋找自我,活得更漂亮一些。

本真意義上的閱讀和寫作都是非職業的,屬於每一個重視心靈生活的人,只要你想過精神生活,你就一定會覺得這兩樣都是缺不了的,你就不由自主地要讀好書,就不由自主地要拿起筆來寫你的感受。喜歡上這種豐富內心世界的方式,也不防引導我們的孩子來共同感受一番。閱讀和寫作,能夠讓人沉靜,開闊內心世界,這是沒有專業之分的,不管你是理工科還是文科,都應該是這樣的,都一定是這樣的。

語文教育隨筆10

不記得是哪位老師說過:想要擁有優秀的學生,你首先要讓自己成為一個優秀的教師。我記住了這句話,也將成為優秀教師作為了自己一直努力的方向!

然而,現在的我,還並不優秀,我只是儘量讓自己成為這樣的語文老師。

一、做一個會講故事的語文老師。

學生愛聽故事,語文老師,就要善於講故事。神秘的神話傳說,悠久的歷史故事,慷慨激昂的革命故事,名人偉人的成長故事,感人至深的感動中國,最美人物的美麗人生……只要你會講故事,只要你講得生動有趣感人,學生就會被你吸引,學生的學生時代的回憶裡,一定有你的故事,美麗著他們的成長記憶!

還記得我給他們講“四大吝嗇鬼” 的故事,很是讓他們困惑;我講阿Q的哲學,又讓他們感嘆;還記得我給這些農村孩子講《紅樓夢》中黛玉初進賈府,講到寶玉摔玉的情節後就戛然而止,吊足了學生的胃口。於是,班級上,就出現了兩個“紅樓迷”,竟然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讀完了整本書,也就有了給全班同學講《紅樓夢》的偉大殊榮!

我,不僅讓自己會講故事,也要讓我的學生會講故事。在我的班級中,有“宏瑞講壇”,主講人是袁鴻瑞,講述的是他在《百家講壇》聽到的故事;也有“海垚開講”,講的是很多女生都不愛看的三國故事。能成為主講人,真是學生羨慕得不得了的榮耀啊!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躍躍欲試,更希望自己的班級中,故事多,講故事的人也多!

二、做一個能寫文章的語文老師。

語文老師是必須要教學生學寫文章的,不能想象,一個自己都不會寫文章的語文老師,是怎麼能夠教會孩子們會寫文章。所以,語文老師想要讓自己優秀,就一定要讓自己寫得一手好文章。你不必成為作家,成為詩人,只要你能用自己的筆,用自己的語言,形象地告訴學生,文章可以怎樣寫,就可以了。那麼,在你的學生的心目中,你就是作家,你就是詩人。

還記得在學過《背影》之後,我在作文指導課《父親》的課堂上朗讀自己的下水文《父親,你在天堂還好嗎?》,感動了學生哭泣,也讓自己落淚;還記得在學過《春》之後,我給學生朗讀下水文《春之遐想》,他們看我時的眼神,充滿敬慕;還記得在研究課題《古詩詞積累與運用》的過程中,在指導學生在作文中運用古詩詞的下水文《中國詩,歌四季》中,因為化用大量的古詩詞,學生看我時那崇拜的眼神。其實,我的文章寫得並不太好,而我,也許是太自戀了,但是,我的自戀,卻給了學生具體的引領,讓他們學會了寫作,當然,有很多學生也和我一樣,變得自戀,變得總是相信自己,可以寫好作文,並且,真的寫好了作文。

三、做一個善於朗誦的語文老師。

語文,是用文字建設起來的學科,文字,是無聲的歌曲,是無聲的詩行。語文老師,要學會用自己的聲音,對文字進行再創造,用自己的聲音,將無聲的文字,講述成動人的故事,譜寫成優美的詩篇。竇桂梅老師說過:“語文老師,要修煉自己的聲音。”語文老師,要讓自己的聲音具有一種魔力。當你的聲音響起,學生就會被你的聲音吸引,然後跟隨著你的聲音,走進語文的大千世界。

還記得自己在七年級第一節語文課上為學生朗誦《在山的那一邊》,這些剛剛成為初中生的農村孩子驚訝的眼神告訴我:原來,課文可以這樣好聽!還記得我和學生一起分角色朗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的第一句話“他,是一個盲孩子”的低沉的聲音一出現,這些孩子們的情緒就被調動到狀態,一篇無聲的童話,就在我們師生共同的講述中,變成了有聲有色的美麗故事。

四、做一個愛唱歌的語文老師。

你能說,有哪個孩子不愛唱歌,不愛聽歌嗎?我的孩子們,都那麼愛唱歌,唱歌不太好聽的學生,也喜歡聽歌。於是,他們喜歡什麼流行的歌,我也要學會,和他們一起唱;他們不會唱的歌,我有時候會給他們唱,讓他們知道這些歌詞就是詩歌,就是傾訴,就是寫作的一種方式。

我不僅和學生一起唱歌,還教他們唱古詩詞,也讓他們自己給古詩詞配曲子,然後當老師,教給同學們;我不僅唱歌,也唱戲。唱評劇,唱黃梅戲,也唱京劇,唱二人轉。當然,我唱得不專業,但是,只要語文課堂需要拓展,需要點綴,我就會不時地亮兩嗓子,讓學生知道,傳統文化,都是相通的。

五、做一個懂學生的語文老師。

學生,是孩子,是孩子,就需要更多的關愛,而不是管束和說教。於是,成為他們值得信賴的朋友,成為他們可以安慰的家長,也是我的追求。因為不是班主任,學生並不怕我,於是,善良的我就成了他們的知心人。有時候,學生有些不能跟班主任說的話,就到我這裡來掏心,到我這裡來找安慰,尋求幫助。

還記得曾有一個男生來找我,告訴我有個學習特別好的女生很喜歡他,而他不愛學習,也不喜歡這個女孩,但是,因為她學習好,多愁善感,怕直接的拒絕傷害了她,讓我幫助他勸勸這個女孩。我給這個女生寫了首詩,告訴她,秋天裡的果子才更甜更美。沒說什麼大道理,聰慧的她便懂得了,從此,收心學習,考上重點高中,而那個男生,過著打工的日子,也很快樂。

還記得一個女生總是叫我“二媽”,她說我就是她的第二個媽,雖然這個稱呼叫起來容易讓人誤解,但是,我還是坦然接受,因為,我知道,這個稱呼裡,是她滿滿的愛。

六、做一個可愛的語文老師。

青春已過,不惑當年,我的年齡雖然已經不再年輕,但是,我的熱情不減,激情仍在。我讓自己時尚,給學生一個美麗的儀表;我讓自己溫和,給學生親切和微笑;我讓自己幽默,給學生歡樂和學習語文的興趣;我讓自己寬容,給學生空間,給他們改正自己的機會;我讓自己可愛,擁有學生的愛,就擁有了我的語文教學的未來。

讓自己會講故事,讓自己能寫文章,讓自己擅長朗誦,讓自己會唱歌,讓自己懂學生,讓自己更可愛,這些都是我的追求。也許,做到這些,我依然還不夠優秀,但是,我一直在成為優秀語文老師的道路上前進,前進,前進進!

語文教育隨筆11

在這一個月的教學中,我學得在課堂提問上有一點感悟。教師上課,都離不開課堂提問。但課堂提問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要注意:

1、難度。課堂提問要適合學生的認識水平,把握問題的難易程度。教師提出的問題應是學生在未認真看書和深入思考之前不能回答的,還應是班裡大多數學生經過主觀努力之後能夠回答的。就如樹上的果實,既非唾手可得,又非可望而不可及,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我曾兩次講《祝福》,都是從“我真傻”入手,去深刻認識祥林嫂的悲劇命運的,但由於設計的問題難易程度不一,教學效果也就不同。第一次,我是這樣來設計提問的:“祥林嫂認為自己真傻,這告訴了我們什麼?作者這樣寫能否揭示主題?”由於問題涉及的面較大,較籠統,學生難以回答清楚。第二次,我改提如下幾個問題:“祥林嫂為什麼認為自己傻?”“為什麼阿毛被狼吃了,祥林嫂就變傻了?”“阿毛不被狼吃掉,她會不會變傻?她的命運會不會好些?”這樣提問,化難為易,學生也就樂於思考,從而深化了對祥林嫂悲劇命運的認識。教師的提問應難易適度,如果問題過難,學生望而生畏,就會挫傷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如果問題過易,學生不動腦筋就能輕易答出,也就無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提出的問題學生答不出,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難度過大。這時,教師應想方設法“化難為易”,以避免陷入“啟而不發”的境地。例如,一次教《項鍊》時,我提出了這樣的問題:“作者刻畫路瓦栽夫人在當時有什麼現實意義?”此問題一提出,學生默然。這時,我隨機應變,問道:“路瓦栽夫人是怎樣一個人?”學生很快答道:“是一個追求享受,夢想過豪華生活的小資產階級的婦女。”我再設一問:“法國當時的社會現實是怎樣的?”學生答:“當時的法國在工業革命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資產階級的豪華奢侈、講排場、愛虛榮之風大盛。”這樣,就把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解決了。

2、坡度。有的心理學家將問題從提出到解決的過程叫“解答距”。所謂“解答距”,就是讓學生經過一番思考才能解決問題,讓思維的“軌跡”有一段“距離”。一般來說,根據“解答距”的長短,提問可分為四個級別。第一級,屬於初級階段,所提的問題,學生只要參照學過的例題、例文,就可以回答。這樣的問題,屬於“微解答距”範疇。第二級,屬於中級階段,所提問題並無現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過是現成“套子”的變化與翻新。這樣的問題,屬“短解答距”的範疇。第三級,則是高階階段,所提問題要求學生能綜合運用學過的知識進行解答,屬“長解答距”的範疇。第四級,則是高階階段的發展,屬創造階段,所提問題要求學生能採用特有的方式(無現成方式參照)去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屬於“新解答距”的範疇。教師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合理調配提問題的坡度,為學生增設臺階,使之能拾級而上,直達知識的高峰。

在教學《過秦論》時,我曾根據秦國興起、強大、統一全國及其滅亡的過程,精心設計了四個臺階式提問:(1)秦國興起時實行何種基本國策,起何作用?(2)秦孝公以後的80多年,又為何能進一步強大起來?(3)秦始皇統一天下是偶然的嗎?為什麼?(4)秦朝迅速滅亡的基本原因究竟是什麼?這幾個問題,由於“解答距”的長短不一,形成了提問的坡度,調動了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隨之逐步提高。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它要求我們把握適當的度,以啟迪學生思維。

語文教育隨筆12

現在語文教學必須有:創新性;課題研究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得出適合時代生活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活動性;生活是活生生的,生活離不開活動,生活化離開活動,也就失去了基礎。主體性;生活是學生的生活,小學閱讀教學生活化研究主張尊重生活,就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整體性;在開展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生活化研究時,要堅持整體性原則,使語文素養和人的整體素質和諧發展。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必須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讓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有激情。具有各種基本的讀書技能,尤其是要在讀書中,逐步使學生的語感,學生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感,才可能學好語文,語感的培養,當然首先靠讀,但教師的引導,進行一些有意思的訓練也是必要的。我覺得這是一種很好的語感訓練方式。

誠然,光靠這種方法來訓練,遠遠不夠。還要採用其他多種多樣的方法,如讀古詩和散文、課文的重點段落,引導學生抓關鍵詞展開聯想、想象等。我覺的只有在教語文中朝這方面來發展,才能把自己的學生教好。

語文教育隨筆13

教書育人用心去做

作為一名入職近一年的語文教師,雖然時間不長,但感觸良多,化為最樸實的一句就是:教書育人、用心去做。入職初期的新鮮感是會很快過去的,隨之而來的是重重壓力,如何處理好工作、學習和生活一起它們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其決定了人生這個階段的質量,我找到的解決問題的鑰匙就是“用心”。

用心對待教書育人這份事業。教育是一份愛的事業。教育不同於一般的職業,這是一份需要投入愛的事業,因其教育物件是孩子、是成長中的人,所以需要為人師者對教育事業、對學生的一片愛心。這不是在唱高調,而是我的深切感受,這份愛心體現在教學的各個方面:在課堂傳授知識的時候,教師充滿感情與平鋪直敘的不同講述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接受效果;在備課的時候,教師的愛心體現在對學生學情的用心分析上,以做好新舊知識的銜接;在課後,教師的愛心不僅體現在對學生作業的認真批改,更體現在對學習習慣的關心,等等。也許正是基於這樣的教育理念,那些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會無私地傳授給徒弟自己寶貴的教學經驗,如我的師傅廖豔瓊老師,面對學校安排的這份“結對子”工作,她欣然接受,並無私教導,小到課文字句分析,大到教學理念,我都從中受益匪淺,而這種無形中傳達給我的這種充滿愛心的教育理念最為寶貴,因為,教育之路漫漫,要使工作的激情之樹常青,就要內心飽含深愛,才能克服職業倦怠、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越走越精彩。

用心對待教學工作很多細節。教學工作需要有精益求精的態度對待各個教學

環節:備課、教學、課後反思、作業批改等等,單是備課一環就有很多細節要琢磨,作為新教師,我在文字研讀方面注重細節,如分析學生情況以更好地以生為本進行教學。另外,落實基礎不放鬆,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但這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紮紮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於紮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課堂不能減少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落實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否則其他的一切活動都將成會空中樓閣。在具體教學中可以採取的具體措施如:聽默寫、課前預習、課前背誦、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性記憶、個別提醒、反覆強調等方法。針對不同班級的學生特點,教師也應該對基礎薄弱的學生特別關注、持續關注、不斷鞏固落實。對他們的輔導,僅僅顧及個別還不夠,還要擴大輔導面。僅僅掌握初中生的普遍心理特點、學習態度還不夠,還要針對初一階段學生的學習和心理特點,有針對性地輔導。

用心對待師生關係這條紐帶。學生的發展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自認為再優質的課堂仍需要學生的接受情況去檢驗。所以,對學生的瞭解應該由淺入深,瞭解他們的性格、習慣、優缺點、長短處,以配合教學工作,使得課堂教學、作業佈置、知識落實、問題分析、習慣養成等方面都具有針對性和層次性。而瞭解學生並不能簡單理解為問卷調查,而應該致力於拉近師生的心理距離,這個是促進學生髮展的感情基石。錢理群教授在《語文教育門外談》中強調:我們應該在語文教學中貫穿人文精神,能夠給予學生思想的指引、人生的啟迪、情感的薰陶和美的感染,使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真誠表達的習慣。

用心對待自身成長關鍵階段。作為一名新教師,回首不到一年的成長之路,收穫之多令自己不勝感慨,那些關於教學理念、教學思路與方法的認識,除了自己的思考,還離不開學校的關懷,同事的幫助,家人的支援,比如學校安排多次外出學習機會、有師傅的指導、有領導和同事的關心,有學生家長期待的目光,有家人默默的支援,這些都是我前進的動力,在此,再次表示衷心感謝!我會繼續努力,用心對待自身成長關鍵階段!

踏實用心便可以平心靜氣,這也是教育工作者的內心修煉。因為教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見成效的事,在教育方法的摸索過程中、在教育理念的逐漸形成中,在教育智慧的慢慢積累中,平心靜氣的心態有助於教育教學的持續進步和教師的持續發展。教育教學並不侷限於課本,能夠善於發現和運用教育資源需要一顆審美的心,因為教育離不開真善美的薰陶,需要師生之間的心靈溝通,用心交流。平心靜氣,教育才會到達更高的境界。總之,還是那句樸實的話:教書育人、用心去做!

語文教育隨筆14

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影響深廣。良好的閱讀習慣是學好語文的前提條件,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大都把聽、說、讀作為訓練的重點,習慣於動口不動手 ,比較重視讓學生讀書、思考、議論,讓學生一遍又一遍地讀書,積極地思考,熱烈地討論,卻很少讓學生在課上寫。課堂上學生讀、思、議,整節課顯得熱鬧非凡。語文的知識點多,字、詞、句、段、篇,樣樣都不能忽略,課堂上學生動筆的機會很少,主要是怕耽誤時間。學生偶爾動動手,也只是寫寫筆記,打打符號,造成學生“眼高手低”。對於大多數學生而言,想一想說一說好象都會,寫起來卻感覺吃力。這樣一來,造成成績測試中閱讀題普遍失分較多。

在語文課上,我們有很多機會可以讓學生寫。讓學生準備一個可以“隨便寫、隨便畫”的本子。讓學生隨意性地“亂寫”。記生字時,讓他們把易錯的字寫寫,多少不限;課文中有些不易講解的詞句,用筆畫一畫,教師講十句不如學生畫一畫印象深刻。教師也可提出問題,讓學生用最簡短的句子寫出來,老師巡視檢查,瞭解學生,做到心中有數。

閱讀教學中,課前預習要質疑,有些問題可以用問號表示,就直接標在書上,有些問題無法用問號標出的,可以寫在本上;結束一篇課文的學習後,可以寫出自己的收穫,仍然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寫下來,透過各種方式解決。這種方法不僅能培養學生質疑,釋疑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知識的方法,“有疑而問”,養成隨時留意問題的習慣。

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注意的是,閱讀課上的寫,絕不能等同練筆。一方面它形式自由,學生完成時,只要自己認識,能描述出來,用符號替代,用詞串聯,寫關鍵字,都可以。另一方面,它的內容不受限制,凡是能培養學生文字表達能力的,都可以寫。但要避免寫的內容過多,老師讓學生寫的內容必須經過仔細推敲,要以能培養學生的能力為目的,不能什麼都寫,要有目的,有計劃。

語文課堂上學生動口又動手,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地閱讀能力,寫作能力,促進學生綜合能力地提高。同時,還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學習的主動性,既強化綜合訓練,又促進學生讀、寫、思的有機結合。

語文教育隨筆15

你喜歡吃肯德基嗎?我相信不只是孩子對那些香香脆脆的雞肉、漢堡、飲料感興趣,很多數的大人也和我一樣,即便是知道那些是快餐食品,對人體沒有好處,都是一些垃圾食品,但還是禁受不住他的感覺起來齒頰留香的美味誘惑,一次次的推開那扇乾淨的兩重門,一次次的與那個和藹可親、笑容可掬的老頭相逢……

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快餐生活已成為人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樣的,文化也被相應的稱之為快餐文化。我們孩子的閱讀也加入了這個快的行列。漫畫書、電視、網路這些媒介充斥的社會里,閱讀是不是跟不上讀圖時代的步伐,要退出這個舞臺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作為我們的閱讀,應該給孩子提供怎樣的營養?是五穀雜糧,還是美味快餐?是滿足於一時的,還是熱衷於?看似簡單的一個問題,實質上卻有著種種不簡單的答案。

閱讀,不應該只看作是一種語文的學習能力,更應該成為學生的一種生存能力。不應該只是語文這門學科中或是課堂上應該重視的教育任務,更應該成為家庭、社會所努力的教育目標。讓我們的孩子學會閱讀、愛上閱讀,是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

作為我們的語文教育工作者,作為一名母親,我覺得,閱讀首先應該給孩子快樂,也就是閱讀的娛樂性。孩子如果在閱讀中感受不到快樂,那麼,我們怎樣期待他會愛上閱讀呢?但是,孩子的這種愛如果僅僅停留在一時的高興上,那麼,我們的閱讀指導的起點就太低了。首先應該引導我們的孩子進行高起點的、高品位的閱讀,指導我們的孩子進行有興趣地閱讀,而不是我們去指點一本書給他閱讀。其次,作為老師,作為家長,應該與孩子一起閱讀,即所謂的親子閱讀,而不是讓孩子或學生自己在那裡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