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15篇)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透過教學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快來參考教學反思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高三歷史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1

隨著高考鐘聲的敲響,我高三的工作也結束了。回想這一年以來的教學工作,既有緊張也有激動,既有收穫也有不足,為了吸取經驗教訓,在接下來的教學工作中取得更大成績,特總結如下:

高三複習我們按計劃分三輪進行:第一輪按章節複習,主要目的是基礎能力過關。第二輪歸納專題,主要目的是綜合能力突破。第三輪搞強化,目的是提高應用能力。從實踐上看,這是一套較為行之有效的複習方法。

在高三歷史第一輪複習中,歷史的基礎知識始終是歷史教學和考試中的重點。學生對於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觀點、基本的歷史理論,應該有一個全面的瞭解和掌握。所以第一輪複習相當重要,不僅內容多而且任務重。就好比修房子,地基不打穩,房子隨時有可能會坍塌。同時要幫助學生在記憶、理解的基礎上形成歷史概念。從史實現象中抽出共同點,抽出本質的、必然的東西,從具體到抽象,從而形成基本概念學會正確區分歷史概念,掌握其本質。這一過程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的學習態度,因為是複習課,很多學生認為就是在炒剩飯,不喜歡聽老師分析,喜歡自己看書,這樣效果並不好。

光掌握基礎知識還不行,這些知識在學生的頭腦中是混亂且不清晰的,如果不對這些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學生要想在考試中大顯身手,這無疑是有難度的。因此,第二輪專題複習就顯得特別重要,目的就是要深化現有的知識結構。學生在單元複習過程中形成的知識常常是孤立的、零碎的,形不成一個緊密聯絡的整體。所以很多學生都反映書上的知識點都掌握了,但一拿到試題就無從下手,感覺像一盤散沙。我們在複習過程中就要特別注意4個方面:1.注意歷史事實之間的橫向聯絡。2.注意事物本身的縱向聯絡。3.注意知識的廣度。4.注意知識的深度。只有將初步獲得的知識加以深化,才能在更高層次上有新的認識。第二輪專題複習是完全打破教科書原有知識體系而進行的歸類複習,而善於分類,找準角度,把握好專題的跨度與深度,則是第二輪複習的關鍵。為了方便學生記憶,我們高三幾位老師還特意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大板塊入手,下面又細化為各小專題,整理出來後影印給學生人手一份。

第三輪強化訓練主要是做題,讓學生接觸各種型別的試題,以提高他們的答題能力。每週星期三上午和星期五晚上都要做一套文綜試卷。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反饋,在改卷的過程中會發現很多問題,在評講的過程中就可以及時地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這一過程還要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答題方法。部分學生答題思路不清,條理性不強,語言不夠準確,導致技術性失分較多。我給學生歸納了三個步驟:第一步,認真審題,首先找準問題中的關鍵詞和答題方法,其次注意題目中限制項,全面領會題目考察意向。第二步,詳列提綱。把思維的“火花”用比較短的語句寫下來,也即記下自己的思維過程,提綱要條理清楚,簡潔有序。第三步,規範答案。把提綱具體化,連貫起來,寫成語言簡潔明晰的答案。

到了5月底的時候,天氣也漸漸熱了,學生們的情緒也起伏較大,每一次的模擬考試成績對他們都有或大或小的影響。這一時期我們老師更應該注意多關注學生的心理方面,積極地幫助他們梳理一些心理障礙。多鼓勵他們,樹立他們的學習信心。

一年中,起起伏伏,有得有失。教書這條道路,育人這種職業,需要更多的思想和行動,我們任重而道遠!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2

一、高考試題分析

1、今年試題中國古代史有32分,中國近現代史38分,世界近現代史30分,這三大知識版塊分值大體相當。但在政治、經濟、文化三大模組中,政治史比重過大,有92分之多;經濟史僅8分;文化史分值竟然為0。所以試卷結構極不均衡,這樣的試卷讓人抓不到重點。許多學生考出來後說很多知識讀了都沒用,其實,選擇題的命題迴避了歷史教學的重點及高考複習的熱點,更加註重考查學生靈活掌握、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考純記憶的基礎知識不多,重點考查考生再認再現歷史知識的能力(如第14、16、17、20、22題)及從材料中獲取有效資訊的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如第13、15、19、21、23題)。

2、試題偏難,考查內容中涉及到課本註解、楷體字甚至一些邊緣知識。第38題考查的美國修改中立法,就和教材註解相關;而舊人教教材對租借法案隻字未提,造成學生閱讀、理解材料方面的困難。第17題(國民革命軍的特點)、第20題(整理黨務案)都是楷體字內容。而第12題關於帝王諡號、廟號等概念屬於邊緣知識。這再次提醒我們必須紮紮實實複習好知識,練好史學基本功,不要存任何猜題、押題之想。答好試卷不僅需要讀教材,還需要相應的知識積累和學科素養。

3、文字材料太長,如第38題。由外文翻譯過來的文字材料本來就比較難讀懂,何況材料又很長,更增加了學生閱讀障礙。試題對考生獲取資訊、解讀資訊、闡釋材料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要求較高。第40題是跨學科綜合題,以金遷都燕京為背景材料來考查學生綜合運用各科知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圖和表格出現得比較多,對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要求較高。(如21的圖表)

根據以上試卷特點和本屆學生的學情,我認為我們的學生還是發揮了應有的水平,成績比較理想。

二、回顧一年來備課組所採取的教學策略

1、根據學情制定教學計劃,並靈活調整,及時應對。本屆學生的特點是基礎不夠紮實,尾巴太大,高分的不突出,學習習慣不太好,抓落實難度大。我們根據這種情況確定放慢速度打好基礎,長期計劃與階段性計劃和目標相結合,以落實到為為目標,針對各階段學生學習的情況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寧願放慢速度而不因應付階段考試而趕進度導致夾生飯。在制定計劃或調整計劃時都事先向學生預告,讓學生心中也有複習的長期計劃和階段計劃。

2、紮實打好知識基礎,不斷強化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新高考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比較高,不單要掌握記憶能力,還要掌握辨析、推理等思維能力。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但這種能力是建立在對知識基礎更高要求的基礎上的,因此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必須更加紮實全面。我們非常重視第一輪的複習,儘量挖掘教材,對基本概念、基本史實力求講清講透,分析到位,且經常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絡和歸納,引導學生回顧史實,讓學生加深記憶。對於基本技能,如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獲取資訊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則利用課堂透過典型題例來逐步培養。在最後一個月中指導學生迴歸教材,落實考綱。

3、加強學法指導和解題方法指導,總結規律,掌握技巧。今年的考題出得較偏,分佈不均衡,許多知識點都過於邊沿化,容易被忽略,但學生如果掌握解題思路和答題技巧,運用平常訓練的思維方式去推理分析,同樣可以做對的,這種考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即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並不是唯一的資源,提高歷史學習的思維能力是最根本的。所以,方法與運用是關鍵的能力。

(1)在學習方法上,我們引導學生先要學會計劃,做好時間與內容的階段性複習安排(可列表格),備課組也在每次的階段考試或質檢前都統一印發複習計劃表(明確每天覆習的每個知識點);在落實課本知識時不能趕任務,引導學生學會解剖教材,從綱到目、到每個段落和每層意思,提煉要點,理解記憶,同時及時聯想,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絡,用推理的方法把教材知識連成整體,構建知識體系,並注意課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結論性語言的分析,從分析問題中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掌握規律。督促學生課外做些知識點的歸類和整理,這樣既會加深記憶,同時也會培養學生的歸納綜合能力,並容易發現一些歷史規律。

(2)在解題方法上,我們透過階段的專項訓練,每週定量完成文字題和選擇題,及時講評,在講評中引導學生掌握題型思維方式,在訓練中嚴格要求答題規範,解文字題時引導學生先讀懂材料和設問,篩選資訊,注意關鍵詞,同時迅速把試題與課本相關知識聯絡起來,尋找依託,並用相關歷史語言組織嚴密的答案。

4、精選習題,精編提綱,整理專題資料。根據不同的階段複習任務,先後精選精編了一套單元練習、專題練習、考前綜合練習、專項訓練(分選擇題、文字題)、知識歸納、問題解答、重熱點問題、各地資訊資料等。我們的習題都是經過各種資料中篩選出來的,量不多,但針對性比較強,在做完選擇題的專項訓練後許多學生都覺得不僅知識滾熟了許多,解題很順手,速度也快了。

5、及時幫助後進生和邊沿生,加強個別輔導與交流。針對後進生比較多而影響均分的情況,我們在每次階段考試後都重點確定個別交談物件,對考完的試卷進行面批,並分析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及時給予鼓勵;在考前的一個月裡,我們利用晚自修時間對一些文藝生進行了個別補課,使他們的知識缺漏及時得到補救,並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有些學生出現短腿現象,透過個別談心,鼓勵和方法引導,

使他們感到效果很好。及時的個別輔導與交流不僅幫助學生補缺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師生的距離,使他們重新樹立了信心,到了最後階段的考試,學生已經形成了及時主動找老師分析試卷的好習慣。

6、關注各地資訊和重熱點問題,並整理成塊狀知識,便於學生掌握與運用。儘管歷史知識點多,平常複習不敢輕易放棄任何內容,儘量做到沒有知識的死角,但主幹知識和重熱點知識在臨考前一個月一定要落實到位,在基礎知識全面掌握的情況下關注資訊和熱點時事,強化落實是很重要的。我們透過對各地試卷的分析掌握了北京(京津塘地區)是一個熱點,於是整理了相關的區域歷史知識供學生複習;今年是建軍80週年,與軍隊有關的知識也是重點,這在專題複習中都曾歸納過。但今年儘管試題有體現熱點,可命題角度過於邊沿化,導致知識複習不全的學生感到很陌生。

7、研究新教材,把新課程理念及時滲透到教學中。新課程理念強調的是方法與應用,教材內容不是單一的,我們在教學中注意新教材裡一些歷史問題的新角度的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同時讓學生清楚,閱讀材料獲取資訊處理歷史資訊的能力是考查的重點。為此,我們備課組特地邀請高一備課組長莊麗紅老師與我們一起集體備課,接受新教材的一些新觀點。

三、存在不足

1、在課堂教學上因時間和課時的不足,使得老師講得多學生動得少的現象還無法擺脫,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於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學生的創新意識不夠。

2、在課後的輔導工作上,由於學生個體的差異,和學科時間分配的不合理導致該得到輔導或補差的學生沒有時間補,而學生的主動性不同也導致得到的輔導不均衡,老師在這方面也顯得無能為力。

四、建議

1、題目訓練量要適度,難度要適中。講評要及時、全面。在講評過程中,要將重點放在存在問題的歸納與成因分析上,要特別注意解題方法技巧的總結與指導。

2、系統歸納知識體系,側重放在小專題上,以話題作為複習歸納的切入點。

3、避免學科之間的內耗,合理安排文綜三科的作業量和讀書時間,避免採用各種手段佔用學生的自由支配的時間。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3

傳統的一輪歷史複習依照重慶教科所三次診斷性考試為主要複習依據,制定複習計劃,安排複習進度。

隨著全國課改的有序推進,據騰訊網資訊得知重慶今年將取消這種考試,由各個學校自主進行測試。這雖只有一種微調,但複習過程中難免失去了一種隱性的導向功能,重慶是自主招生自主命題的省市,有很大的靈活性和機動性。在一輪複習中,我覺得繼續沿用傳統的做法可能已經不能適應當前課改的新形勢和要求了。怎麼辦呢?這個問題時常引發我思考,特別是20xx年的全國各省市的高考題,已透露出當下高考的走向,在重基礎知識的基礎上以考查學生能力為主。選擇題逐漸打破了主題正規化,以情景史料為主,以整體史觀、文明史觀、現代史觀、文化生活史觀等現代史學理念來出題,別出心裁,獨具匠心,頗耐人尋味。主觀題漸設一些文字障礙,古文苦澀難懂且材料眾多,中外結合,古今結合,文史地結合,更是與當下時政結合。

這就要求教師要登高望遠,探索創新;學生要心思慎密,博學活用。在教學中更是應該博採眾長,改變教法,結合我校實情(月考情況、學生情況)擬定周密的複習計劃,安排好複習進度,複習任務,考試任務,增強複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4

歷史教學在進入高三以後,時間的緊迫性越來越突出了。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是我一直以來在探索的一個問題。在講五代遼宋夏金元複習課時,我作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教學設計思路

結合學生實際,依據教材、教學大綱和歷史新課標制定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流程。在教學中,以學生髮展為本,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人才為宗旨,及時巧妙地滲透了德育,重在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點--不斷夯實基礎知識,提升基本技能,並進行橫向聯絡和縱向深化,使學生對歷史形成網路化認知,具備基本的應試能力。難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運用能力和解題技巧,使學生具備較強的應試素質。

備課--從學生實際出發,注重實效;落實考點,深挖教材;聯絡熱點,研究動態。

方法--以學生為主體,以啟發思維為主導。雙邊互動,練講結合,問答結合,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參與積極性。

二、教學過程及效果:

教學內容始終圍繞教學目標,注意創設教學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對教材的處理,依託教材,打破章節順序,突出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清基礎知識,構建知識體系,注意挖掘教材中蘊藏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因素。

(一)成功之處:

1、重視基礎,強調知識的整體,突出主幹知識、重點知識,活化歷史知識,切準發展脈絡、把握時代特徵,提升了能力,拓展了思維。

2、突出體現了歷史教學的教育功能,關注熱點,延伸歷史的發展性,以史為鑑,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如和諧社會等學生們比較關心和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和學習歷史知識結合起來,自覺認識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民族之間應和諧發展,改革是促進國家強盛的手段,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以此引導學生觀察社會,瞭解生活,讓歷史為現實服務,鼓勵學生關心國家大事,關注身邊生活中的現實問題,激發學生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利於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其個性健康發展。

3、教學媒體使用合理,與教學內容有機整合,真正起到輔助教學作用。

本節課頭緒比較多,內容繁雜,學生理解記憶比較困難。為了化難為易,化繁為簡,運用多媒體課件,使知識結構系統化。如複習政權更迭和民族融合的進一步發展時,利用圖示教學法,形象直觀,較好地展現了知識間的內在聯絡,減輕了學生記憶負擔,鞏固了基礎知識,又節省了時間,加大了課堂的知識容量。

4、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運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和圖示法,以及歌訣記憶法等解決教材重難點內容,如歌訣記憶法就利於學生記憶所學知識,培養歸納問題的能力。授課時適時聯絡地理知識和政治理論,及利用文學作品《天龍八部》和毛澤東的《沁園春雪》結合歷史知識,設計開放性的問題,既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又有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也適應了文科綜合考試的需要。

5、教學環節銜接自然恰當,反饋訓練的設計,考慮到層次性、開放性和教育性。

(二)不足之處:

1、如果說本節課的教學有缺憾的話,就是還沒有完全脫離傳統的教法,課堂教學沒有完全放開,再多給學生髮言討論的機會和時間,課堂氣氛再活躍一些就更好了。

2、在教學設計中貪多,課堂知識容量過大,時間分配不合理,授課有前松後緊的現象。

總體說來,透過這次公開課,不管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收穫不少,對以後的學習、工作將有很大的幫助。我將繼續探索開放高效的課堂教學複習模式,在繼承傳統教學理論和方法基礎上發展和創新。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5

回想高三這半個學期來是那樣的緊張、又是那樣的充實。對於教學,我一直戰鬥在教學第一線,它是熱烈的、緊張的、充滿希望的!前沿又給了我一個展示的最好平臺,讓我把以前積累的知識厚積而薄發。

一、加強責任意識。

高三是非常累的,高三備課,要新課、複習課一起備,所以疲憊不堪是很常見,但責任心讓我非常明確,教師努力的一切關乎學生的未來,一定要用120%的精力與耐心去備課、備學生,這樣才可以說得上對得起學生、對得起身為教師的這顆心。高三從時間上來看兩頭適應難,容易出現波動,中間過程需要穩中有升,作為老師,在學習上必須對學生進行指導。因為高二的相對寬鬆使得學生上了高三有些不適應,這時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機會對學生進行心情與學情的調節,既要系統知識體系,也要不斷滲透方法,用一顆充滿責任感的心去與學生交流,那麼學生會以一種重視但心中很踏實的感覺走好高三這一年。這是給教師本人和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的氛圍,這很大程度上源於教師的責任心,責任重於泰山,實際上何止於此!

二、不斷完善自己。

教師這個行業決定著這是一個不斷學習的行業,但隨著時間的累積可能人們更重視經驗的積累,但實際上經驗一定要與學習相結合這樣二者才能真正煥發魅力。備課、互相討論,這讓我在複習課中進步很快,逐漸認識到複習課要符合考試說明、計劃得當、體系清晰、主線明確、基礎紮實、詳略適宜、訓練到位、鞏固時間合理、推陳出新。同時自我的不斷學習極其重要,透過網路媒體和同科老師的交流,結合教學實際,不斷髮展要求自己要有自己的見解,所以自我的積累和感悟更是自己教學特色形成的重要部分,半個學期來我認真鑽研這幾年的全國和地方的高考題,又不斷作大量習題,看《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考試報這樣的書報雜誌,一些專家的評議和分析出題走向,加上自我分析來形成自己的思想,這一點現在想來非常重要。

三、多與學生交流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瞭解他們的需要。成績好的學生需要在難度、能力上有更高的跨越;成績中等的學生系統知識,化解過去遺留的難點和盲點;對於成績較差的學生要強化基礎提高應試技巧等等,這都需要區別對待,而這與學生的主動交流分不開,要認真分析給學生更多的問法和更準確的答案,同時有些問題用一種開放的心態與空間讓學生和老師交流起來課堂活躍,學生自主學習氣氛很強,老師和學生都會進步。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6

本學期本人任高三(180和183班)的歷史的教育教學工作,這學期來,本人自始至終以認真、嚴謹的治學態度,勤懇、堅持不懈的精神從事教學工作。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一、理論學習和教學研究

本學期,學校大力倡導教師個人的學習,根據本人所從事的具體教學工作和自己的實際,這學期我認真閱讀了大量的有關教育教學方面的文章,不斷變革自己的思想觀念,用新的教育教學理論來武裝自己。

首先,為打破自己原有的舊的思想觀念,轉變自己的心智模式,學會用系統思考的方法來指導具體的工作。透過不斷的修煉,我感覺到自己的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變化:我在教學中不僅僅只關心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發展;不僅僅本學科的成績,更關注學生的整體、全面的發展。

其次,認真學習新的教學理論,提高自己的教學理論水平。本學期在教科室提出要進一步加強教師的理論學習,結合自己所教的歷史學科,我在這一學期深入學習了《歷史新課程標準》,不斷反思自己的不足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最後,積極學習探究式教學的有關理論和實踐探究式教學的理念。本學期學校以探究式教學為核心大力推進課堂教學改革。這一學期我認真的聽了學校各科老師的公開課,虛心學習他們的長處;同時,我還利用其他時間積極學習與探究式教學相關的理論,透過這一學期的學習,我對探究式教學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學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二、紮實做好與教學有關的各項常規工作

1、認真制定教學計劃。學期之初,我就認真的研究高三歷史的教材,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的編排,並和學科的教師商量,共同制定了較為科學的高三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收穫。在課後,對導師生進行相應的輔導,以滿足不同層次的學生的需求,同時經常找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談話,增強其學習的動力和學習自信心。

4、用新的教學理念來指導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不斷引到學生形成科學的解題方法。在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習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課堂上儘量少講,而發動學生去探究,透過自身的努力建構知識,體會到學習的快樂,而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交流者和參與者,我總是在課堂上極力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的參與到課堂上來,讓學生學得容易,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5、狠抓歷史基礎知識,準確掌握重要的史實、概念和結論,理清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徵和內在聯絡,形成學科內容的主幹系統和知識網路

6、掌握基本的記憶方法和習慣,準確記憶基本史實,力求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知識,使知識網路化。

7、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和結論,這是形成歷史思維能力的基本途徑。

8、以單元為中心,學會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歸納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階段特徵和發展過程,從宏觀角度把握歷史。融會貫通,形成歷史知識的主幹。

9、複習策略

(1)每節課默寫一個重點知識點。

(2)以教師講解為主,側重全面知識點。

(3)周測的進行,月考加強。

(4)強化學生複習資料:《名導學師》的知識梳理。

(5)用時間講析資料上練習。

10、學情

(1)學生基礎性較差,識記能力差,有許多知識點學了即忘。

(2)除了優生以外,其他學生的學生自主性都很差。

(3)學習是不善於思考,因為沒有思考就沒有問題。也就不能內化成自己的知識。

(4)學生主動與科任教師溝通,師生之間學科交流較少。

11、學生獲得知識情況

(1)學生所獲得知識並不多,許多知識點出現遺忘,學以致用的能力沒有達到。(2)優生的成績未有很大的起伏,文(180)班的朱**、莫**(183)班吳**,葉**、向**。等同學的成績都沒有明顯的提升。同時這些優生得分主要在選擇題,對非選擇題學生對問題,思路把握不準,有時會出現離題的現象。

(3)中等生成績都沒有辦法突破,其實許多中等生的基礎知識不紮實,可能是複習是沒有激發其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只是被動的接受。

(4)差生成績一樣持平,基本上非選擇題是空白卷。只是亂填選擇題。許多知識點講過幾次都沒有辦法作對。

三、對複習的反思

1、複習時(主要梳理知識)的時候,學生只需要簡單地回顧和記憶。不需要深入思考。在鞏固練習中,由於對應的知識,剛剛呈現,只需要簡單再現,因而思維層次較淺,教學過程中基本上多是強化記憶,強行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難以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2、複習過程中沒有持之以恆的做一些好的策略,如上課前的默寫、背書等這些在上屆學生試驗基礎上體現出較好的學習方法沒有能夠堅持到高考的日子。

3、對學生沒有作到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特別是優生的需求與不足。工作不夠細,只是表面的作些,並沒有真正細化分析,幫助學生找出學習當中的缺點和方法。

4、教師本人作題量不夠,以致作題的能力質量下降。因為題量不夠,很難站在高考的高度進行復習。所以高三教師一定要保持一定的模擬題的演練。

5、複習的針對性較差,往往面對的是所有的學生,可是每位學生的認知水平、基礎知識都是不一樣的。所以在教學中沒能作到因材施教,導致中等生、差生產生厭學的情緒,最終導致放棄學習。

6、複習過程中沒有充分與屯中教師的複習交流,利用他們現有的資料,屯中教師剛好是我剛畢業時的師傅,沒有和她的交流學習是今年複習的一大失誤。但與海口一中教師黃選英老師的交流與溝通稍多些。

四、今後的高三複習工作應注意的問題。

1、複習要有針對性,追求有效性。教學追求有效性就必須有針對性的瞭解學生。具體做法如下:

(1)每複習一個專題之前先提出教師自認為本專題的重點和難點的問題,給學生作答,從而瞭解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缺漏點,大部分學生無法做答則細講,和引導。多數人能夠作答則少講,少練。

(2)運用電子表格做一張學生學習情況表。此表的構件有利於瞭解學生撫卹後還沒有掌握的內容,根據表中的反映情況幫助學習補充不足的知識,掌握了則強化對知識的運用,只有這樣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因材施教。如果這些工作做到位的話那麼學生的基礎打的是非常紮實了。

(3)運用多種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如小組討論法、列表比較法、自學法、表演法。

2、要注意高中三年的歷史知識的銜接,從高一就要樹立學習的思想意識,要對高一、二年級歷史教師多聽課交流,使他們所教的內容有目的性,興趣性,平常高考教研分析要及時在科組內反饋,使他們儘快成熟起來。

3、自己也要多看書,多作題,提高作題的質量,特別是典型題的解題方法,只有學生掌握作題的方法和具備一定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才能應付高考中的試題,高考中的題目不可能出現平常練過的試題,只能是相類似的題型,因此教師提高、掌握、探究解題的途徑和方法,是今後任教高三歷史的重要工作。

4、加強教師的學科知識的學習,如讀一些史學著作,加強對古文的閱讀,提高古文的閱讀能力。

5、密切關注國內外重大歷史事件,關注現實生活與歷史史實的聯絡和比較。

6、注意與初中歷史教材內容的銜接和聯絡,加強與初中教師的溝通與合作,構建自己史學橫向、縱向體系。

7、每次月考測試必須增加題量達到高考的題量,以透過考試帶練,以便早點適應高考試題。

8、要制定詳細的複習計劃,細到學生都得到發展。

透過半年的教學,我感到最大的滿足是教和學之間的互動進入一個良好狀態,師生間平等民主的探索與交流,推動了我教學水平的提高,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和意義。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7

我在近些年的高三歷史教學中,針對高三學生情況,在長期的教學探索與實踐中,對高三歷史複習逐漸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拋磚引玉。

一、對高三歷史複習教學方式的反思

我在近幾年帶高三畢業班的時候,逐漸對多年一直所採用的多輪次教學方法產生了質疑,因為高考過後,很多同學抱怨歷史學科考的跟學的沒多大關係,感覺三年的歷史學習並未取得預期的效果,一些學生甚至認為三年的努力都白費了,希望過後是更大的失望。實際上歷史考試的內容是以課本知識為基礎,引申發散出來的、是需要學生加深理解的內容,這也印證了近年高考以能力立意的宗旨。而這種能力僅靠學生死記硬背、靠透過多輪次的教學來維持記憶很難真正提高,最後的結果只能是在高考中一敗塗地。我也曾調查了幾所兄弟學校,他們的高三歷史複習所採用的教學方式也都是多輪次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方法可以說是現今高三歷史教學普遍採用的方式方法,影響甚廣。之所以普遍採用這樣的教學方式,主要理由是:如果不進行這樣一遍一遍的重複教學和機械強化,間隔的時間稍長,學生就會忘掉以前學過的知識,在考試時就不能取得好的成績。但實際上,根據學生反饋的情況及實際取得的效果,這種方法並不十分科學。

我們如果認真地根據自己的親身實踐分析一下,就會發現多輪次的教學並不十分合理。在高三的課時安排中,歷史學科的課時安排是很有限的,那麼在有限的時間裡進行多輪次的教學,每一個輪次的複習都將是非常倉促和膚淺的。高三歷史教學要在一個學年中廣泛涉及古今中外的大量史實,而且在課堂上教師要對重要的歷史概念講深講透,學生自己的理解消化也要落實到位,課時之少任務之重可以想象,那麼採用多輪次的教學,每一輪的教學都只能是膚淺的,教師深入到位的分析和闡釋,學生獨立自主的理解和消化都將無從談起。教師講的若不到位,學生理解的必然不夠透徹,這樣每一輪的複習學生就變成了一遍遍的背書,機械記憶很難持久,遺忘很快就會發生。加上近幾年,新的教育理念告訴我們,一節高效課堂應該進行師生角色互換,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學生是主體,教師僅僅起到導演的作用,特別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些都需要時間,如果每一節課教師都在匆匆趕進度,那如何才能穩住腳步、真正發揮學生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呢?高考結束後,我們作為老師,經常會聽到這樣的抱怨:歷史學科考的內容跟自己平時背的相差甚遠,感覺自己一年的付出沒有回報,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對自己的學習產生疑問,甚至對老師不信任,這是我們作為教師也感到非常痛心的。而這些如果採用符合教學規律的循序漸進的一遍式教學,每一個教學課時完成少量的學習內容,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學,在課堂上也可採取“三三智慧課堂”的模式,複習課上先讓學生自己整理本節課的基礎知識,然後由老師講解重點、挖深難點,最後精練,如果有多餘的時間也可讓學生提出問題,相互討論。這樣給學生留出了自己的時間,讓其充分消化和理解,一步一個腳印,穩紮穩打,那麼其結果必然會好很多。

其次,每一個輪次有限的教學時間被各種各樣的練習題所充斥,學生沒有時間充分地認知和理解歷史現象和歷史問題。老師們都知道要精講精練,但同時又害怕學生不做大量的練習就不能很好的鞏固基礎知識,無奈的讓學生陷入題海,多輪次教學的教學時間本來就很有限,又有一半左右的時間被用來做題,結果對教學內容的闡釋少之又少,最後只能期待透過解題和講題來強化記憶和補充對歷史現象的認識。事實上,我們在給學生講評試題時會發現,多數試題總體質量不高,重複現象極其嚴重,甚至會出現有問題的題目,這樣做無用功只能是害了學生,浪費了學生的時間,更嚴重的是學生接受了錯誤的資訊,形成錯誤的認知,如果以後沒有機會糾正,就會對高考產生嚴重影響。

最後,新教材新課程需要的是學識淵博的、勇於接受挑戰的、善於接受新知識的、廣泛閱讀的以及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新型教師。“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作為一名歷史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加強理論學習,平時經常閱讀一些教育教學專著和雜誌,注意專業知識的積累和歷史素養的提高,博採眾長,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及時更新我們的教學理念、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教學理論和多媒體教育手段,更努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加強與本校及其他學校同學科教師之間的聯絡、合作與交流,如每週都抽出一定的時間去同校或其他學校同仁的課,極參與縣、市教育局組織的歷史教研活動和各種業務培訓,取人之長,補已之短,不斷完善和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但是在多輪次高三教學模式下,教師沒有深挖教材和更新知識的壓力,二輪三輪教學只是換了個角度但依然是在一遍遍的重複已講過的基礎知識,在這一遍一遍的膚淺的教學中,完成了高三歷史教學的整個過程。這種教學模式的沿用,不利於教師自身的成長,難以培養出適應新課改的新型教師,更為嚴重的是造成了高三歷史教學在低水平的狀態下迴圈往復,嚴重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高考成績乃至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在整個高三歷史教學中,既要讓學生掌握主幹知識,理清線索,又想把基礎知識講深講透,還想讓學生做大量的練習,現有的課時是遠遠不夠的,實際上也是很緊張的。如果我們再把有限的時間分割成第一輪、第二輪……甚至更多,那麼,每一輪的教學都是膚淺的,教師深入到位的分析和闡釋,學生獨立自主的理解和思維都無從談起。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被消磨殆盡,學習只是一種苦役,完全體驗不到其中的樂趣。而且,本應在歷史學習中養成的批判和質疑精神在淺嘗輒止中也很難萌發,學生在學習中一直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非常不利於學生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二、高三歷史複習應注重拓寬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在近幾年的高考歷史試題中,對基本歷史概念的考察尤為突出,這就需要我們作為教師,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對基本概念要挖深挖透,就要注重拓寬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實際上,這個問題在上一個問題中已有所闡述,採用一步到位的複習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必然要拓寬教學的深度和廣度,最終目的是要加深學生對教材知識的理解程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們常說素質教育,很多人認為高三不可能是素質教育,只能是應試教育,上面提到的多輪次的教學方法正是應試教育的是實施。實際上,我們可以這樣想,只要我們的教學闡釋細緻到位和富於開放性、啟發性,我們的設問能夠充分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慾望,能夠帶領每一個學生隨著教學的展開不斷的理解和思考相關的歷史現象和歷史過程,這就是最現實的也是最有效的素質教育。在這樣的教學中,素質教育與學生的高考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那麼如何才能把這個問題做好做透呢?

第一、深入闡釋教科書上的知識要點,儘可能地不留下認識理解上的死角和含混不清之處。

例如必修一第3課提到“三省六部制”這個概念,多數學生只知道“中書省是決策機構,門下省是審議機構,尚書省是執行機構”,可是一做題還是會錯,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能解釋的更深入一些就可避免,如這樣解釋:凡是軍國大事,中書省各官員都得用本人名義提出主張,可以各執所見,中書省長官稽核這些主張,再由門下省官員加以撥正,最後奏請皇帝裁決。尚書省是國家事務的執行機構,下設六部。如果這樣講,學生一目瞭然,既明白了三省工作程式,又印證了皇權的重要性。第24課《兩級對峙格局的形成》,在本課中提到“雅爾塔體系、冷戰、兩極格局”這幾個概念,但並沒有對這幾個概念做深入的解釋,在很多練習題中則頻繁出現這幾個詞,這時教師就要承擔起彌補教材缺陷的職責。不僅要講清幾個概念,還要講清楚他們之間的聯絡,如要告訴學生:雅爾塔體系為兩極格局奠定基礎,在雅爾塔體系下,兩級對峙的表現是冷戰,冷戰的加劇促成了兩極格局的形成。

再如必修二教材在闡述佈雷頓森林體系形成的背景時說到兩點: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已經難以維繫;重建戰後世界秩序需要建立一個有利於世界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新機制。在解釋背景時,教師應該基於歷史事實向學生闡明這樣的問題:在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大危機中,在金融和貿易方面,資本主義國家各自為政,以鄰為壑,沒有一個國際機構和國際性的金融貿易機制來協調各方面的矛盾,結果導致危機的更趨嚴重的後果。正是有鑑於此,各國在一起構建了佈雷頓森林體系。這樣學生學到的歷史知識是一個完整的系統的知識框架,不會造成學生學習上的一些斷點或疑惑。

第二,在教學中要將必修一二三即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相結合,建構其內在聯絡,引導學生深入認識歷史問題。

如關於中國古代先秦時期的歷史,必修一二三分別作了闡述,必修一先後敘述分封制和宗法制;繼而又敘述了春秋時期這些政治制度的崩壞,分封制的格局受到挑戰;必修二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小農經濟的形成;必修三敘述了透過軍功的途徑和教育、學術下移的途徑,士這一階層在政治舞臺上日益充任主要的角色以及百家爭鳴的出現。如何將教材上這樣一系列史實整合成一個系統性的演變,進而使學生認識這一時期社會轉型的本質含義,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面對而且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而僅僅靠把這些現象簡單地複述一遍讓學生硬記下來是解決不了這一問題的`。也就是說,要提高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去發現這一系列史實中本質性的聯絡和轉化。這一系列史實,在講解時可以本著基本規律把事情講清楚。經濟決定政治思想,分封制的經濟基礎是井田制,隨著井田制的瓦解禮崩樂壞、百家爭鳴。隨著小農經濟經濟的形成,中央集權制開始確立。對於學生來說,這一認知過程既是知識的深化,也是整體性思維推理能力的訓練和養成。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毫無疑問會幫助學生提高歷史認識和形成整體性思維推理能力,提高學生的歷史高考成績,更重要的是為學生的繼續學習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引導學生自己構建歷史知識結構網路圖,以從宏觀上把握歷史知識,形成正確的歷史認識。

在一堂一堂歷史課中,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是一個一個的具體的歷史現象、歷史問題,隨著教學的進展和學生知識的積累和能力的提升,教師應該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把歷史現象整合成一個宏觀認知結構。正所謂把書讀厚再讀薄,厚積薄發,引導學生自己構建歷史知識結構圖,可透過展覽、評比等形式,激發學生興趣,透過這一層次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對歷史過程總攬全域性,思維和表述收放自如,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習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促進學生整體發展,也才真正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8

時光飛逝,搜尋點點滴滴。有成功,也有失敗;有喜悅,也有遺憾。當然,高三歷史教學,對我而言更多的是一次鍛鍊,一次提高。

首先,對於歷史科的高考備考,我想應做好以下幾個主要方面

1、夯實基礎知識,讀通讀活教材

2、補充重要史實史料和基礎理論,拓寬知識幫助理解教材

3、重視學科之間的綜合和時政熱點

4、搞好歷史專題複習

5、強化對學生高考解題方法的指導和能力的培養

6、歷史教師必須加強對高考試題的研究

最後,對20xx屆高三歷史複習的一些想法

1、夯實一輪基礎,狠抓二輪提高。

一輪複習要根據學生情況,貼近學生實際進行全面而紮實教學活動。以課本為主,按教材的章節一個一個地落實知識點。在二輪複習中,要強化專題和培養學生能力為主。

2、提高複習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

研究09年命題原則及命題特點,準確把握20xx屆高三複習方向。認真研究新課程所產生的新理念,新問題。研究45分鐘的課堂教學。堅持能力立意,教師應在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基礎知識上下功夫,在理論聯絡實際運用基礎知識分析實際問題上下功夫,指導學生學會審題,掌握解題規律和基本方法上下功夫,在培養學生養成規範答題習慣上下功夫,減少學生不應有的失分現象。

3、強化月考

用好精品題庫,保證訓練質量。最好一週一練習,要引導學生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杜絕無針對性的逐題講解試卷的講評課,一定要及時鞏固所學知識,不留死角。

4、關注熱點,收集資訊加強交流。

關注高中新課程方案資訊,高考資訊,一年的時政熱點資訊和考綱變化的資訊等。<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9

在本屆高三的教學過程中,更是得以完全的貫徹執行。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以學生為絕對主體,老師只起引導和解答的作用。

本部分主要介紹做法,並提供一些資料。下部分著重調查資料的分析。

一、與高三歷史班的每一位學生簽訂合同,嚴格要求,半軍事化管理。

這屆歷史班的學生已經養成了這樣一種習慣:歷史課預備鈴響完,已經坐在座位上專心讀書;正式上課前被提問是慣例;上課途中不會也不敢講話;討論有氣氛;下課鈴響必然下課決不拖堂。當然還有歷史課從來不搞起立坐下,也決不刻意用電腦上課,老師板書很少等等。

二、正在試驗改變課前提問方式。

以前課前提問,我都要精心設計題目,哪個同學回答等等,學生過於被動。配合天河部落高三歷史學科資源的開展,現在我正在試驗改變提問方式,老師不再提問,而由學生自己問自己。每個學生在課前必須按照老師規定的內容複習好以便被問,同時自己設計一個問題準備問別人,問題的答案不準超出兩分鐘。回答正確,獎勵一個事先已經複製好的存有高三歷史資源的磁碟,回答錯誤將被罰。

三、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習慣

實際上,我著力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分析問題的方法來自於英特爾未來教育方法的應用。我和其他三位老師已經在天河進修學校開辦了兩屆英特爾未來教育的講座,一方面在培訓其他老師,另一方面自己也得到了提高,這種能力自覺地就運用在本屆歷史班學生的身上了。

在這個方面,可以說你隨便找我的一個學生,出一道歷史問題,這個學生一定會懂得從多種角度來分析,什麼主觀客觀、必然偶然、政治經濟民族文化外交、多重物件等等。

四、培養學生自己分析總結試卷的能力

我經常對學生講,高考就象踢足球,以成敗論英雄。歷史高考的25道選擇題,3道材料解析題,3道問答題就是球門,教學的唯一目的就是想方設法把球射進去。教練就是老師,運動員就是學生。我們不玩花哩胡哨的,簡單快捷射門就行。

所以針對高考就是考試,考試就是試卷,我非常注意培養學生自己分析總結試卷的能力。這屆高三,我講試卷比以往帶高三更詳細更認真,有時一節課只講25道選擇題。現在學生已經習慣在老師講完試卷後做試卷分析,用不同顏色的筆記錄不同的情況。每位學生必須自己總結每次考試的失分點和得分點,將經驗和教訓記錄在試卷上。經過多次考試後,再把所有的試卷拿過來比較分析,在自己的內心體會和感悟。

五、不到迫不得已,不回答學生的問題。

一般情況下,我不回答學生的問題。尤其是現在練習的試卷一多,學生往往動不動就問問題,我一概拒絕之。對問題的出現,我的做法是:先不看書考慮;再翻書考慮;然後和同學討論;還不行過一個晚上再問老師。這樣許多問題學生憑自己和同學的力量就搞定了,問到老師這兒來的問題不多就有講頭了。

有一個經驗,老師講過學生已經聽懂過的問題,下次考試學生還犯類似的錯誤;但學生自己解決的問題下次再考效果就好得多。實際上,我的做法就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不要對老師依賴和等待。

六、個人一些做教師的習慣

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尤其不以學生的成績評價學生的好壞;課堂非常嚴肅,課外可以做朋友;嚴格執行師生約好的規定,不懼領導和家長;老師很少板書,學生不需要筆記本,都記在書上;試題一定要精選,不能隨意,重要試卷的講解要透徹;堅決拒絕一切不利於提高學生成績的形式主義;高三的課我基本上坐著上等。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10

今天,聽了黃守金老師的一課,講完後,大家評了課,結合大家的意見,根據自己的反思,覺得有以下幾點收穫:

1、備課應全面,既要吃透教材,又要有對教材的延伸,自己在教學中,可以說對教材把握得比較到位,但延展度卻沒有,證明自己讀書太少,列寧除了為俄國自身,還為人類的和平解放做出了很多事,而這些是自己在教學時沒有想到的,也證明了自己知識的匱乏,正向我們組老師和說的一樣:教師不僅要有深度,也要有廣度,這樣,才能在課堂中讓自己更充實。

2、注意對學生的及時表揚,在學生出現小錯誤的時候,也要先肯定他帶給了大傢什麼優點,在這節課上,一個學生問題的一個方面回答得特別好,但因為回答的不夠全面,黃老師忽視了表揚與激勵,而是忙著去糾正孩子的不足,我想這也是我們平時教學過程中經常忽視的一個問題。

3、在教學中多一點期待,在分析列寧的革命理論和實踐活動的時候,同學回答的很精彩,尤其是在評價列寧時,很多同學都特別想表達自己的意思,黃老師總是給與足夠的耐心,認真的傾聽,而後系統總結。而我在平時上課時遇到這種情況總是會打斷學生們的話,為什麼不多點等待,多點傾聽,難道只是要求學生學會傾聽嗎,老師更應該學會傾聽,因為學生們的發言的生成比教師的預設更精彩。

4、在設計每一個環節時,我們不妨多考慮一下自己這樣設計的目的到底是什麼,能夠讓學生捕捉什麼樣的資訊,能夠讓學生學會什麼樣的學習方法,而不是以自己的預設為主,怕達不到自己的教學效果,使勁拽著學生走,這樣不又成了教師的為主體嗎?

5、無論在何時,我們都應該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不要緊張,真正聽清學生的每一句話,用冷靜的心去面對自己的課堂。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11

摘要:高中歷史教學由於傳統的輕視歷史學科的觀念根深蒂固,所以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本文結合教學經驗,從與學生建立平等友好關係、聯想式巧記憶、靈活插入故事、深入淺出解難題四方面提出了改善歷史教育現狀的創新型思路。

關鍵詞:課程改革; 創新 ;教學方法

隨著歷史課程改革的深入,高中歷史教學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然存在諸多弊病,如學校忽視師資力量建設、教師缺乏敬業精神、學生課堂學習興致不高等。這些問題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歷史的興趣,只會考前突擊,事實證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種突擊性學習是難以獲得優異成績的。因此,筆者認為改善歷史教學現狀,首先要摒棄輕視歷史學科的錯誤觀念,其次教師應該採用創新型教學方式,活躍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積極性。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著重探析創新型歷史教學方法。

一、建立平等友好關係

只有尊重學生的老師才能贏得學生的尊重。筆者認為教師在歷史教學中首先要與學生建立平等友好的關係,學生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筆者給學生上的第一節課,不是講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講“題外話”,在自我介紹後即興演講:“寧肯苦自己,絕不苦學生”,這是我對自己的要求;“莫用一時的歡愉換取永久的嘆息”,這是我對學生們的忠告;“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這是我的處世箴言;“相互理解,相互原諒,教學相長,師生共進”,這是我的願望;“理解萬歲”,這是我倡導的口號。我的演講博得了學生們一陣陣的掌聲。從他們的表情看,筆者是第一個敢於向學生敞開心扉的老師,尤其是老師對自己立下規矩,敢於對自己念緊箍咒,確實讓他們吃驚不小。透過第一堂課,筆者與學生建立了和諧平等互相尊重的友好關係。這種平等友好的關係為我的互動式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聯想式巧記憶

許多學生和教師對歷史學科的認識存在誤區,他們認為歷史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其實不然。死記硬背固然是一種學習方法,但顯然不是科學有效的方法。歷史的學習有理解記憶部分,有強化記憶部分。對於強化記憶部分,為了減輕學生記憶負擔,筆者採用聯想的方式幫助學生巧記憶。如:文藝復興美術三傑記作“拉大米”(拉斐爾、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明朝三大奇書《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記作“孫悟空賣三水饅頭”;美國的國慶日7月4日記作“氣死美國”等等。此外,筆者還透過編制歌謠或者編對聯的方法教學生巧記憶,比如,《唐朝的衰落和唐末農民戰爭》一課,筆者編制對聯“755~763安史之亂被平安;郭子儀、李光弼功勞最大應該記。橫批:由盛轉衰”。對聯朗朗上口又輕鬆有趣,不僅讓課堂氣氛輕鬆活躍,還讓學生輕而易舉地記住了知識點。在筆者的啟發下,學生們也積極開動腦筋,編制對聯記憶知識,比如,“一九四零八,百團大戰發,老彭揮八路,華北把敵殺”。

三、靈活插入故事

許多學生認為歷史學習枯燥無味,這與老師的授課方式有密切關係。照本宣科的授課方式很難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為了避免學生對歷史教學產生厭倦情緒,筆者從不帶課本入課堂,而是將知識融會貫通傳授給學生,此外,為拓展學生知識,加深對知識的瞭解,筆者會在授課過程中靈活地插入故事。如講授二戰爆發與擴大時,為加強學生對希特勒的印象,筆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二戰期間,希特勒視察瘋人院,問病人是否認識他,病人們搖了搖頭。希特勒怒吼道:“我,阿道夫希特勒,你們的領袖,我的力量之大,可以與上帝相比!”病人們露出鄙視的笑容,其中一個病人拍了拍希特勒的肩膀,說:“是啊,是啊!我們開始得病時也是這個樣子!”言外之意,希特勒也快瘋了。希特勒的瘋狂、傲慢表現得淋漓盡致。

四、深入淺出解難題

在授課過程中,筆者發現當歷史知識與自身生活聯絡不大時,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較困難,作為教師,應當化難為易地解決困惑。如鴉、片戰爭之後,中國的社會矛盾由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轉化為中華民族和外國侵略者之間的矛盾。部分學生難以理解。筆者是這樣處理的:兄弟倆為分家不均正在酣戰,有人傳信說:“快點吧,你們的弟弟快被別人打死了!”同學們猜測一下,兄弟倆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去救他弟弟。”為什麼?“同胞兄弟嘛!”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就好像是兄弟倆之間的矛盾,當遭受到外來侵略的時候,他們之間的矛盾就被擱置起來,先要全力以赴地打擊外國侵略者。難點就這樣輕而易舉地解決了,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總之,教師透過對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進行反思,有助於正確認識和把握教學活動的本質特徵,促進學科教學知識的發展,有助於使自己儘快成為一名清醒的、理智的教學實踐者。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12

本學期開學以來的教學工作在教學計劃的指導下緊張有序的進行,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現將本月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還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認真、細緻的研讀考綱,關注考綱變化,適時調整,增強備考的實效。

1、透過研讀考綱預測今年曆史科的命題趨向。在平時的練習、測試中我們採用高考試題,同時也研讀最新的考綱,瞭解高考試卷的分佈。

2、全面理解和把握考點。精心備好每一堂課,目前正在進行第二輪複習。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的工作目標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基礎知識,構建歷史知識框架。加強對學生的督促,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課本基礎知識。最後,加強落實、檢測,每天的材料題訓練要做到檢查,督促,評語,給分,最後修改至答案符合高考要求。

二、注重知識整合。

高考受考試形式的侷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礎知識複習後,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整理,並從中發現規律、總結認識,將知識昇華。同時可以將相應的、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小專題滲透進去,使學生在第一輪複習完成之後,就已有一個較完整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體系。

三、加強訓練,提高答題技巧。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以及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學中,適當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當關鍵的一環,下面就這一問題談幾點:

1、做選擇題時,既要保證正確性,又要節省時間。因此就應找準中心詞,再慎審待選答案,對不確定的可以第一感覺為主。答題卡的塗寫在做非選擇題前進行。

2、對非選擇題也就是主觀題部分,這在高考複習中是需要下大力氣訓練的。縱觀近幾年高考,由於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出現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現象問題,為體現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題者在主觀題命題時,往往會先給出一段材料,依據材料設定問題。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儘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對歷史事件加以說明、解析,同時,在練習或者是考試中也相應加強練習。

3、在訓練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歷史材料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純文字材料題、有圖形的、有圖表等。因此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題的方法。如:文字題材,首先看問題帶著問題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處,再判斷對解題是否有效。第三看時間,後將之轉化為事件。最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資訊,聯絡課本,將問題、材料與課本相關知識掛鉤作答,許多材料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題要規範,問什麼答什麼,做到“論從史出”。必要時還應注意材料中出現的省略號,一個省略號前後敘述的是一個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現表格式的材料題,要注意橫向縱向,將二者聯絡比較,找出其反映的現象、趨勢等。

四、關注課改,瞭解學術前沿。

命題專家大多是學術界的名流學者,他們常把史學界最新的觀念和最新成果滲入命題中。

五、關注社會熱點。

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並不明顯。因此,複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最後,高考的衝刺階段結束也就是在強化訓練結束之後,一定要跳出題海,迴歸課本。在這個階段裡,學生自主複習為主,內化教材知識,透過自主訓練將知識能力化,最終構建備考系統。迴歸課本首先利用課本標題,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突破。由於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必然形成與其他知識點的“互動”。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13

【內容摘要】生活化歷史教學體現現代教學思想,能夠促使學生理論聯絡實踐,實現理論轉化速率。教師施教過程中主動聯絡社會現實生活,能夠為學生創設更多生活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效提升歷史課堂教學維度,打造高效歷史課堂。

【關鍵詞】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生活聯絡

高中歷史教學要常聯絡生活,就是指教師利用和挖掘生活中的學科知識,實現歷史生活思維的有效對接,給學生以生動直觀感知,達到學科教學的目的。正是教育即生活教育觀念的生動體現。歷史學科與生活有太多契合點,教師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語言和教學資源等方面,都能夠建立生活切入點,透過聯絡社會生活,引入生活元素,體現社會熱點,促使學生儘快建立立體歷史認知體系,形成歷史綜合素質。

一、教學內容,聯絡社會生活

關於歷史課堂教學聯絡社會生活,新《歷史課程標準》有明確規定:“中學歷史課程要從社會發展和學生個性成長的特點出發,突破認知識記為目的的面面俱到的框架,要尊重中學生的認知和情感規律,糾正急功近利、被動接受的簡單化做法。”因此,歷史課堂教學內容選擇時,教師要注意靈活掌握,要以教材文字為主要教學材料,結合社會生活相關實際,創造性引入社會生活內容,對教材內容進行調整改編,這樣才能提升學生關注度。教師對教材進行微調並非是脫離教材,而是增強歷史生活化內容,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切入角度,促使學生思維多元啟動,形成重要教學突破。在學習《走向“大一統”的秦漢政治》時,教師讓學生討論一個問題:秦始皇統一六國,實現大一統後,主要採取了哪些統治措施。學生討論後得出結果:建立皇權、中央集權官制、全國實行郡縣制。教師讓學生聯絡當今社會,還保留哪些秦漢政治樣式。學生討論認為,現在的郡縣制和中央集權依然保留,這些政治措施對穩定國家統治,制定社會秩序都有重要作用。教師讓學生聯絡社會現實學習歷史,學生認知更為生活深刻,學習效果顯著。

二、教學形式,引入生活演繹

歷史課堂教學形式生活化,這是歷史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傳統歷史教學中,教師一支粉筆一本書,一張掛圖一根教鞭,教師完全是唱“獨角戲”,“一言堂”成為教學常態。新課改要求課堂教學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模式,教師要將課堂學習權力完全交給學生,凸顯學生學習主體性地位。教學形式聯絡生活進行設計,教師面臨更多選擇。課堂合作學習中的討論、辯論、檢測、質疑,還有課堂中的演繹活動、實踐操作活動等等,都可以將課堂教學引向生活化,學生對這樣的歷史學習充滿熱情,教師教學引導也會變得豐富多彩,課堂教學進入多元、靈活、熱烈、高效境界。在學習《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形態》時,教師讓學生閱讀文字,指出朱元璋加強中央集權採取了哪些措施?並讓學生課堂演繹朱元璋頒佈政令的場景。學生大多不好意思演繹,教師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影視剪輯,然後找性格比較活潑的學生進行展示。很快,學生都找到了“當皇帝的感覺”,很威嚴地宣佈:“今後,我的子孫,不管誰做了皇帝,都不許設立丞相這個職位……”課堂呈現一片笑聲。教師引入影視情節,讓學生找到了思維啟動點,很快就進入歷史學習節奏之中。

三、教學語言,加入時尚元素

教師講解歷史需要用歷史學科語言,但學科學術語言常常更抽象更呆板,有些學生不僅聽不懂,而且很容易產生審美疲勞。如果教師講得津津有味,學生聽得昏昏欲睡,這樣的課堂教學自然是低效的。因此,教師要注意調整課堂教學語言,適當引入帶有生活氣息的時尚語言,自然能夠激發學生興趣。易中天、紀連海講述歷史為什麼有眾多聽眾,正是因為他們運用了最通俗的語言講解歷史,可以將歷史活化了。學生一旦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樣的歷史課堂教學自然是最成功的。《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學習時,教師講解列強侵略的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列強為什麼敢這樣明火執仗地掠奪我們呢?因為當時的中國太衰敗,不僅是閉關自守,還滿足現狀。這些老外更是壞透了,弄些鴉、片來麻醉國人,很短時間中國人都成為了他們眼中的‘東亞病夫’,我們的文化教育制度也不爭氣,讓女人都裹腳,搞自我摧殘。女兒裹小腳。怎能不落後,落後會怎麼樣?當然是要捱打。”教師的語言賦予生活化,學生聽得真切明白,學習過程自然和諧高效。

四、教學資源,體現生活熱點

高中歷史教學資源主要來自教材文字,但教師僅僅侷限於文字,也是不能拓展教學寬度的。社會歷史教學資源眾多,鄉土教材、影視資料等,都為歷史學習提供生動教學資源。教師要注意對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在關注其他學科歷史素材的同時,學習歷史也涉獵了其他認知領域,這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都重要促進作用。學生對歷史的關注渠道眾多,電影、電視、網路等,到處都有歷史素材的展示,雖然這些影視作品有虛構有誇張,但歷史因素的深度滲透不可阻擋。學生從這些渠道獲得歷史認知會更自然更生動,這也是歷史教師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有自身特點,聯絡社會生活有諸多便利條件,這也是新課改的基本精神體現。新課改不僅要求課堂教學要摒棄傳統教學意識影響,還要主動與現實社會生活形成多維聯絡,啟動學生社會認知體系,用生活事實感知歷史,學習歷史,能夠讓學生快速建立歷史嶄新認知,提升人文素質。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14

回顧本學期的教學工作,給我最深的一個感觸是:歷史教學在進入高三以後,時間的緊迫性越來越突出了。如何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高質量地完成歷史教學任務,是我一直以來在思考的一個問題。現將本學期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還不成熟的做法反思如下:

一、認真、細緻的研讀考綱,關注考綱變化,適時調整,增強備考的實效。

1、透過研讀20xx年考綱預測今年曆史科的命題趨向。變化主要體現在《題型示例》上有一定的調整。這樣在平時的練習、測試中就可以參照樣卷展示的題量題型的大致比例分佈,幫助學生了解高考試卷的分佈,同時它又是往年高考題的精選,是可以借鑑的。等20xx年考綱到來後,再插缺補漏。

2、全面理解和把握考點。精心備好每一堂課,不管在新課教學或是在第一輪複習中就將考點置之其中,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我們的工作目標是讓學生牢牢掌握基礎知識,為後面的複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也應當在這一方針下進行。加強對學生的督促,促其完整的理解和掌握課本基礎知識。最後,加強落實、檢測,我們應當靈活的應用考試的“指揮棒”作用,透過適度控制試卷的內容,如:基礎知識與問答題的分值比例,控制問題的難易程度等等,透過考試的方式向學生傳達我們的要求,使學生在無意識的情況下,逐漸達到我們的工作要求,完成學業。這樣做有可能造成第一輪時間較緊,但是,這卻是考試成敗的關鍵,所以,在複習中我沒有因此而趕進度。

二、注重知識整合。

高考受考試形式的侷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在完成基礎知識複習後,要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歸納、整理,並從中發現規律、總結認識,將知識昇華。同時可以將相應的、與課堂教學相關的小專題滲透進去,專題複習並沒有都放到第二輪的當中,所以學生在第一輪複習完成之後,就已有一個較完整的知識框架和知識體系。之後第二輪複習我所用時間並不多。

三、加強訓練,提高答題技巧。

訓練是對基礎知識的延伸,也是對學習質量的檢測以及調控學習過程的手段。因此,在高三的教學中,適當的訓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是相當關鍵的一環,下面就這一問題談幾點:

1、做選擇題時,既要保證正確性,又要節省時間。因此就應找準中心詞,再慎審待選答案,對不確定的可以第一感覺為主。答題卡的塗寫最好在做非選擇題前進行。

2、對非選擇題也就是主觀題部分,這在高考複習中是需要下大力氣訓練的。縱觀近幾年高考,由於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出現了各地教材版本不一的現象問題,為體現高考的公平、公正,高考命題者在主觀題命題時,往往會先給出一段材料,依據材料設定問題。為此,在平時的教學中儘可能多的利用材料對歷史事件加以說明、解析,同時,在練習或者是考試中也相應加強練習。

3、在訓練基礎上還應該加強對學生解題方法的指導。歷史材料的題材是多種多樣的,有純文字材料題、有圖形的、有圖表等。因此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解析材料題的方法。如:文字題材,首先看問題帶著問題讀材料,做到有的放矢,其次看材料出處,再判斷對解題是否有效。第三看時間,後將之轉化為事件。

最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資訊,聯絡課本,將問題、材料與課本相關知識掛鉤作答,許多材料題的答案都可以在材料中找到。答題要規範,問什麼答什麼,做到“論從史出”。必要時還應注意材料中出現的省略號,一個省略號前後敘述的是一個事件的不同方面。材料中也常出現表格式的材料題,要注意橫向縱向,將二者聯絡比較,找出其反映的現象、趨勢等。

四、關注課改,瞭解學術前沿。

命題專家大多是學術界的名流學者,他們常把史學界最新的觀念和最新成果滲入命題中。

五、關注社會熱點。以現實的熱點帶動歷史知識。

不過,一些特別熱的點往往命題時表現並不明顯。因此,複習中也不要太強調,以免淡化對其它基礎的掌握。最後,高考的衝刺階段結束也就是在強化訓練結束之後,一定要跳出題海,迴歸課本。在這個階段裡,學生自主複習為主,內化教材知識,透過自主訓練將知識能力化,最終構建備考系統。迴歸課本首先利用課本標題,形成對課本的整體把握,在此基礎上,有選擇地突破。由於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必然形成與其他知識點的“互動”。

以上是本人在20xx——20xx學年的高三歷史教學中幾點體會,學識所限,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各位同仁批評指正。

高三歷史教學反思15

高三第一學期的時光倏忽間就過去,回頭想來這一學期是那樣的緊張、又是那樣的充實。對於教學,這一年稱得上更上層樓,而這是隻有高三才有的,高三如同高中三年一個熔爐最後的高溫加溫時期,它是為成品出爐做準備,所以高三這一年是一直戰鬥在前沿的,它是熱烈的、緊張的、是充滿希望的!

1、根據學情制定教學計劃,並靈活調整,及時應對。

本屆學生的特點是基礎不夠紮實,尾巴太大,高分的不突出,學習習慣不太好,抓落實難度大。我們根據這種情況確定放慢速度打好基礎,長期計劃與階段性計劃和目標相結合,以落實到為為目標,針對各階段學生學習的情況反饋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及時調整教學進度,寧願放慢速度而不因應付階段考試而趕進度導致夾生飯。在制定計劃或調整計劃時都事先向學生預告,讓學生心中也有複習的長期計劃和階段計劃。

2、紮實打好知識基礎,不斷強化基本技能,提高綜合素質。

新高考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比較高,不單要掌握記憶能力,還要掌握辨析、推理等思維能力。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但這種能力是建立在對知識基礎更高要求的基礎上的,因此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必須更加紮實全面。我們非常重視第一輪的複習,儘量挖掘教材,對基本概念、基本史實力求講清講透,分析到位,且經常注意前後知識的聯絡和歸納,引導學生回顧史實,讓學生加深記憶。對於基本技能,如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獲取資訊的能力、表述能力、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則利用課堂透過典型題例來逐步培養。在最後一個月中指導學生迴歸教材,落實考綱。

3、加強學法指導和解題方法指導,總結規律,掌握技巧。

今年的考題出得較偏,分佈不均衡,許多知識點都過於邊沿化,容易被忽略,但學生如果掌握解題思路和答題技巧,運用平常訓練的思維方式去推理分析,同樣可以做對的,這種考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課程理念,即教材只是最重要的學習資源,並不是唯一的資源,提高歷史學習的思維能力是最根本的。所以,方法與運用是關鍵的能力。(1)在學習方法上,我們引導學生先要學會計劃,做好時間與內容的階段性複習安排(可列表格),備課組也在每次的階段考試或質檢前都統一印發複習計劃表(明確每天覆習的每個知識點);在落實課本知識時不能趕任務,引導學生學會解剖教材,從綱到目、到每個段落和每層意思,提煉要點,理解記憶,同時及時聯想,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絡,用推理的方法把教材知識連成整體,構建知識體系,並注意課本中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結論性語言的分析,從分析問題中引導學生髮現規律,掌握規律。督促學生課外做些知識點的歸類和整理,這樣既會加深記憶,同時也會培養學生的歸納綜合能力,並容易發現一些歷史規律。(2)在解題方法上,我們透過階段的專項訓練,每週定量完成文字題和選擇題,及時講評,在講評中引導學生掌握題型思維方式,在訓練中嚴格要求答題規範,解文字題時引導學生先讀懂材料和設問,篩選資訊,注意關鍵詞,同時迅速把試題與課本相關知識聯絡起來,尋找依託,並用相關歷史語言組織嚴密的答案。

4、精選習題,精編提綱,整理專題資料。

根據不同的階段複習任務,先後精選精編了一套單元練習、專題練習、考前綜合練習、專項訓練(分選擇題、文字題)、知識歸納、問題解答、重熱點問題、各地資訊資料等。我們的習題都是經過各種資料中篩選出來的,量不多,但針對性比較強,在做完選擇題的專項訓練後許多學生都覺得不僅知識滾熟了許多,解題很順手,速度也快了。

5、及時幫助後進生和邊沿生,加強個別輔導與交流。

針對後進生比較多而影響均分的情況,我們在每次階段考試後都重點確定個別交談物件,對考完的試卷進行面批,並分析存在問題和努力方向,及時給予鼓勵;在考前的一個月裡,我們利用晚自修時間對一些文藝生進行了個別補課,使他們的知識缺漏及時得到補救,並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有些學生出現短腿現象,透過個別談心,鼓勵和方法引導,使他們感到效果很好。及時的個別輔導與交流不僅幫助學生補缺漏,更重要的是拉近了師生的距離,使他們重新樹立了信心,到了最後階段的考試,學生已經形成了及時主動找老師分析試卷的好習慣。

回首這一學期,還是留下遺憾,因為年輕,有些急躁,對於一些學生忽視基礎知識,處理上過於簡單。關於鼓勵與批評的應用上還需講究方法。希望在新的學期中,能逐步改進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