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讀書筆記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合集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你有什麼體會呢?寫一份讀書筆記,記錄收穫與付出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

記得我第一次閱讀《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指導》這本書,反反覆覆地翻看,如獲摯寶。《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指導》是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編撰的“學校教育科研叢書”之一,由普教所胡育主編,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據書中介紹,此書的形成過程採用了編寫案例、討論、修改、聽取教授、教師的意見、再討論、再修改的方法,幾經易稿,才完成整個編寫工作,力圖體現通俗性和科學性。閱讀第一遍後意猶未盡,工作之餘,細細再讀後瞭解了書的大概內容與各種科研方法等。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書的內容編排體現一個完整的脈絡體系

書的內容編排體現一個完整的課題的研究過程和方法的脈絡體系,即從提出問題到研究解決問題到研究成果推廣,每章都力求呈現是什麼、怎麼做、注意點、案例剖析、思考與討論這五方面。因此,此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相互滲透,有方法、有步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該書對教師如何學會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有直接的幫助。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研究能力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老師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注重方法與能力的培養,不斷從學前教育的現實需要出發,研究教材,研究教學,積極進行課程內容改革,特別是把教育敘事作為幼兒教師行動研究的重要方法,使知識與方法、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有機地融為一體,賦予了學前教育科研清新的時代氣息。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一書理論聯絡實踐,緊緊抓住當前學前教育改革的脈搏,改革教學內容,構成的教學體系特色鮮明,自成一體,富有時代氣息。此書不斷尋求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靈活多樣,從不同的層面,強化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教學科研成果卓著,引領了學前教育專業的快速發展。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在注重方法教學的基礎上,重視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積極進行教學內容改革,把理論、方法與科研能力的提高融為一體,目標定位準確,貼近科研人員的專業成長需求。

孩子需要教師,教師需要研究,教育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助推器。每位教師都應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每位教師都能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每位教師都可成為研究者,探索適合孩子的教育,使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本書用“研究的準備”、“研究的實施”、“成果的呈現”和“成果的推廣”來闡述一個比較完整的研究過程和方法。

二、書的精華部分呈現了課題的不同研究方法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它為我們闡明瞭豐富的教育研究理論知識,包括教育研究的意義、任務、特點、方法與過程。它教給我們如何選擇研究課題,進行教育研究設計,以及對文獻的檢索,還有觀察研究的方法,進行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歷史研究、測量研究、統計分析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我們的科研素質,對我們的成長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育科研方法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教育問題。透過這幾個學期的閱讀學習,我係統地掌握了很多的研究方法。

例如,假設的提出及相關的操作;科研論文的格式與寫法,以及研究論文的撰寫與評價。學習這門課程,向我們展開了一個實用性很強的學科領域。老師給我們提供了研究的真實氛圍,為我今後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

另外,《學前教育科研方法》還有一大收穫是透過選擇研究課題,開展調查研究、蒐集資料、歸納與總結,培養了我良好的科研習慣,還學會了怎樣利用圖書資料,利用網路蒐集資料,懂得了進行調查研究應注意的事項。

傳統的教育研究過分重視對經典著作的詮釋,過多地引用專家的觀點,過多地強調思辨,強調經驗,難以深入到事物的內部,發現其內在的規律。《學習學前教育科研方法》在掌握研究方法的前提上,為我們進行實實在在的學前教育研究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此書學前教育專業的深層滲透,中國現有的學前教育方法、案例分析不是很多,可供參考的資料也少,所以教育科研方法具有基礎性地位,以研究教育教學為主,符合現代急需科研性課程的現狀。

三、書的宗旨要求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絡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門理論性課程,但深入地學習就會發現,這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例如,怎樣做一個調查研究,怎樣透過各種方法瞭解家長、瞭解幼兒,做一名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幼兒教師,等等。學習這門課程,讓我們學會了怎樣規範地寫一篇論文。只有掌握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才能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提高科學研究水平,更好地提升學前教育工作者的素質。

又如,學習這門課程的重點,是在掌握了方法的基礎上學會研究,學會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發現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學好學前教育科研方法這門課程是一個幼兒教師所必須的。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是用科學的方法探討教育領域裡的各種關係、現象,並揭示其規律,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益的應用性學科,又是一門為解決教育問題、探索教育求知、建立教育理論提供基本思路與方法的工具性學科。透過本課程的學習,使我們瞭解教育研究的基本過程與環節,掌握了適合學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能力,形成了科研意識和科研精神,培養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做好今後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總之,科研是我們成長的必由之路。學習學前教育科研方法這門課,讓我學會了許多東西。現在,許多幼兒園都把教育科研作為推動力。我在課堂上學習的歸納法、實驗法、統計法、測量法、文獻法等科學研究的方法,必將會對我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

《綱要》的貫徹是新世紀幼兒教師的一大挑戰,也使我們在不斷學習中成長!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2

《童年的秘密》是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的著作,全書分為三大部分,介紹了兒童生理、心理各階段的發展;兒童的教育;愛的智慧;成人與兒童的衝突等等。很多部分讓我有很多的思考。

《童年的秘密》告訴我們,教育可以採用一種幫助兒童的自然發展的方式去保護和培育兒童,從而對這些自然特性產生影響。所以教育首先要做的事情是“發現兒童真正的本性,進而幫助他正常發展”。在這裡,除了環境和材料之外,某些條件是特別重要的,那便是“成人中立的特徵”。人人心中都有一汪清泉,洗濯你的靈魂,滋潤著你的生命。只是因為日常的瑣碎生活的紛雜,才掩蔽了她的環佩妙音,朦朧了她的清碧透明。

夜闌人靜,天籟無聲。每逢這個時刻,你才能卸下沉重的面具,拆去心園的柵欄,真實地審視自己,在生命的深處,你終於傾聽到一絲悠然的脆鳴。這是一首真善美的詩。像甘霖,像春風,柔慢而雋永。

月隱星現,露重風輕。每逢這個時候,你才能正視裸露的良知,走出世俗的樊箱,在靈魂的高處,你終於感念到一波必然的律動。這是一支真善美的歌啊!像皓月,像秋陽,淡泊而寧靜。

逆風逆旅的你,每當回望身後的坎坷與泥濘,一道一道,一程又一程,你的心泉便豁然翻湧……終於了悟:生活不相信眼淚,失敗也並不意味著扼殺成功!世上沒什麼永恆的僥倖讓你永遠的沾沾自喜,世上又有什麼永恆的不幸讓你永久地痛不欲生?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3

昨日,我讀了《兒童美術教育》一文後,感觸很大。在美術教學中,由於我們對美術教育的目的認識不清,所以對繪畫技能的傳授與幼兒創造力的發揮“度”的把握不夠準確,常常會教一些“概念化”的東西,機械模仿成分過多,創造成分不足。

我對美術形式的審美特徵如:對稱、均衡、節奏、速度、韻律以及美術作品的整體美感效應不夠重視。還忽視審美能力的培養,在美術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上,沒有利用多種美術手段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審美心理結構的培養,活動時間一味的拉長,活動內容如大拼盤,而且是事先準備好各種活動的拼湊表演,看不到幼兒對周圍事物真、善、美的理解與表現。

文中提到,任何幼兒都應享有與其心智成熟程度相適應的自由權利,我們不能以幼兒尚未成熟為藉口,剝奪他們應有的自由。教師對幼兒的控制僅僅是因為幼兒需要幫助,而不是因為幼兒無知無能。控制也並不是意味著幼兒被動的接受教師的建議與命令。在美術活動中,幼兒主要需要表現的不應該是繪畫技巧,而是幼兒自身的情感和感受。教師應該真正讓幼兒自己去發現、認識並表現出周圍生活中的真善美。

傳統美術教育還存在一些弊端,在教育觀念上,過多的注重技能的培養,強調幼兒繪畫色彩、造型及其結果,以像與不像、是與非作為評價幼兒作品的標準。在活動的組織形式上,侷限於課堂教學及運用有限的工具;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通常採用臨摹範例的方法,忽略了幼兒的創造性,扼殺了幼兒對美術的個性表現,抑制了幼兒創造才能的發揮。

我們教師在以往的美術教育中注重知識、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幼兒對美的感受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重視教育過程中內容的實現和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的應用,忽略了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在活動中是否自由、大膽地表達其內心的情感與想法。

幼兒由於生活經歷、經驗不足,使他們常常把現實與想象、認識和情感交織在一起,使得他們的作品充滿了童真和童趣,而這正是幼兒作品的魅力所在。而且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指導和評價幼兒的作品時應該注重的不只是技能技法,而是看作品中所反映的情趣與豐富的想象力。

在欣賞幼兒的作品時一定要多傾聽幼兒的想法,瞭解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樣,有利於我們對幼兒作品的理解,避免對幼兒作品的不理解和忽視幼兒內心世界的表露。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4

剛剛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看標題,第一感覺就是這難道是一本幼兒園食譜嗎?或者是班級的美食主題的區域活動?感覺很神奇也挺有意思,不禁翻開了目錄,大致瀏覽了一下。果然,書裡面從不同的年齡段班級選取了多樣的美食主題,向讀者介紹了炊事活動的開展情況,以各種豐富的活動案例為主,配上圖片,讓我們很清晰的知道了什麼是幼兒園的炊事活動。

當我深入閱讀此書後,它顛覆了我腦海中美食區域的印象,無論從規模上、組織上、課程上、實施計劃的制定上等,它都已經不僅僅是區域活動了,而成為了一個很有特色的成系統的園本課程。一個幼兒園居然可以把炊事活動開展的如此深入、有活力,深深的震撼了我,也將我引向了這個從未涉足過的領域之中。

當前,國內外所運用的幼兒園課程藍本中,專門從事炊事活動研究的並不多,國內雖然有一些幼兒園開展了炊事活動,但活動內容較零星、單一,各活動內容之間缺乏有機的練習,活動形式也主要以集體教學為主。可以說在這方面尚未有很好的研究,因此,形成較系統的、有創新意義的幼兒炊事課程彰顯了現實意義和引領作用。

書中很好的向我們展示了幼兒園炊事活動的系統性,從活動的準備到活動的管理以及活動的組織策略,讓讀者從一個較高的高度整體把握炊事活動的開展模式。之前的我,提到幼兒園美食活動,只是停留在區域活動中,如:夜市、餐館、肯德基等。讀完這本書,我明白了幼兒園炊事活動是一個真實的活動,他是生活的實習場,要想給孩子帶來最好最有價值的生活體驗,就要認真的創設真實的生活環境,從“假想、假吃、假玩”中走出來,切切實實的為幼兒提供廣闊的操作平臺。要想提供真實的生活環境,社群資源、家長資源就變得非常重要,炊事活動的開展離不開菜場、家庭、廚房等生活場所。孩子們要真正的去菜場買菜,回來以後嘗試擇菜、洗菜、切菜、準備材料,做飯、炒菜,最後分享品嚐,回家以後進行延伸活動。當這一切孩子們都親身經歷過以後,我想家長們不得不感嘆是自己束縛了孩子們的發展空間。幼兒園的炊事活動真的可以從多個領域去鍛鍊孩子們的能力,人際交往、動手能力、科學活動、營養搭配、色彩搭配等等,無形無痕中讓孩子多方面得到了開發,真的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形式,更難得的是它非常吸引孩子,孩子們願意去嘗試,樂於去探索,這難道不就是我們教育所追求的最有價值的活動嗎?當現在的孩子被太多的補習班所困擾,當家長們為孩子學會鋼琴、舞蹈、毛筆字而感到欣慰的時候,當我們的老師還只是滿足於課堂教學的時候,可曾想到孩子的天性是什麼?他們最需要什麼?幼兒園的炊事活動,就來自於孩子的生活,滋潤著孩子的童年——也許只是簡單的“挖野菜”都是成為他們最美好的童年回憶之一。

炊事活動對於老師也是一個挑戰,現在年輕教師很多,在家燒菜的機會真的不多,甚至可以說是基本不會。但是要知道幼兒進行炊事活動,首先教師需要以身作則,自己先學會各項炊事技能。炊事活動對幼兒來說既是挑戰又是機會,而且是與生活完美切合的,生活中的切菜、切水果、燒菜這一系列有趣的生活經驗將帶著孩子一同參與。在生活中,家長往往瞻前顧後,不讓孩子拿刀,不讓孩子洗菜,不讓孩子用剪刀等,孩子們應有的一些基本技能都在家長的保護傘下消失了。為此,幼兒園更應該在學校裡讓孩子們自由得操作,自由得進行活動,炊事活動的意義就顯得更為突出了。孩子們可以在操作中不斷獲得新的技能,愛上活動的同時也會愛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熱愛生活的人大多都會擁有一顆熱情、有朝氣的心,對於一個人的健康成長是多麼的重要啊。如果真的有機會,我也希望可以在我的班級、我的幼兒園裡開展炊事活動,哪怕只是一個簡單的開始,只要孩子們玩的開心,生活的有激情,比什麼都重要!

謝謝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帶我走進了一個新的活動天地,深刻的認識了幼兒園炊事活動,它真的是一個頗具理論價值、現實意義以及發展前景的課題。作為一種全新的園本化課程模式,同時還是最具綜合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幼兒、教師以及課程的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和價值。教育應該順應自然,順應幼兒發展規律,透過炊事活動實現幼兒自我的展開和自我實現的內在發展,讓幼兒在與教師、同伴的互動,以及在實踐、經驗的碰撞中獲得發展。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5

書中有4個”人物”———兩隻小老鼠”嗅嗅””匆匆”和兩個小矮人”哼哼””唧唧”.他們生活在一個迷宮裡,乳酪是他們要追尋的東西.有一天,他們同時發現了一個儲量豐富的乳酪倉庫,便在其周圍構築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後的某天,乳酪突然不見了!這個突如其來的變化使他們的心態暴露無疑:嗅嗅,匆匆隨變化而動,立刻穿上始終掛在脖子上的鞋子,開始出去再尋找,並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鮮更豐富的乳酪;兩個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對變化卻猶豫不決,煩惱叢生,始終固守在已經消失的美好幻覺中追憶和抱怨,無法接受乳酪已經消失的殘酷現實.

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唧唧終於衝破了思想的束縛,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進入漆黑的迷宮,並最終找到了更多更好的乳酪,而哼哼卻仍在對蒼天的追問中鬱鬱寡歡??”乳酪”自然是個比喻,代表我們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東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錢,愛情,幸福,健康或心靈的安寧等等.生活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和危機的時代,每個人都可能面臨著與過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們時常會感到自己的”乳酪”在變化.各種外在的強烈變化和內心的衝突相互作用,使人們在各種變化中茫然無措,先是追問———到底是誰動了”我的乳酪”?然後對新的生活狀況無所適從,不能正確應對並陷入困惑之中難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種突如其來的變化中,總耽於”失去”的痛苦,”決定”的兩難,”失望”的無奈??那麼生活本身就會成為一種障礙.生活的迷宮很大,你會滯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紀漸長,就”懶得變動”,或者是”沒有勇氣和激情”再去變動和追尋.我喜歡這本書,因為它是一個可愛的故事,輕鬆愉快地便澄明瞭混沌的生活.當一位被變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骯髒的鏡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時,《誰動了我的乳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條白毛巾從容不迫地擦去鏡子上的汙跡,讓困惑者真正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6

傳統的幼兒園繪畫教學以幼兒習得繪畫技能為目標,注重臨摹訓練。以畫的象不象作為繪畫的評價標準。教學內容也按老師意圖基本固定,總體上可以說是一種帶有封閉式的技法訓練。在大力提倡創新的今天,這種封閉性之繪畫教學顯然是應摒氣的,必須加以改革。那麼,作為幼兒繪畫活動的指導者到底應做些什麼呢?也就是說到底應該如何指導幼兒的繪畫活動呢?

一、更新繪畫教育活動觀念

繪畫活動要以幼兒發展為中心,以促進幼兒發展為根本目的,教師要突破以傳授知識技能為主要目標的傳統繪畫教學的束縛,挖掘繪畫活動的素質教育功能,注重幼兒個性、創造力、成功感,繪畫興趣和習慣等有益於幼兒終身發展的大目標的培養,繪畫活動內容要以幼兒發展為中心,不一定從技能開始,也不一定從臨摹開始,幼兒畫畫完全是一種遊戲,一種能獲得快樂的活動。他們全然不知要畫得怎樣才好,只要自己快樂就行,所以教師要將選擇內容之出發點由以老師為主的“我要他畫什麼”轉到以孩子為主的“孩子想要畫什麼”上來。……

二、善於激發幼兒的繪畫興趣

1、開展多種形式的繪畫活動,提高幼兒繪畫興趣。

小班幼兒受年齡之限制,小肌肉發展還不完善,同時對一項單一的活動興趣不能持久。所以在這學期我們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繪畫活動,讓幼兒對繪畫活動始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比如:“手掌印畫”、“拓印圖形”、“紙團壓印”、“泡泡畫”,以及“塗色”等活動。我們把這些稱之為玩色活動。孩子們在玩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感官去接受色彩的刺激,對色彩產生一種情緒表達的需要和慾望。

2、在教學中運用趣味形象語言提高幼兒時繪畫興趣。

小班幼兒在繪畫過程中,不會邊觀察邊畫,往往急於求成,畫出的作品往往粗糙、散亂,有的孩子則表現得無從下手,有畏難情緒。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儘可能地運用形象性之語言概括出事物的主要特徵,幫助幼兒掌握繪畫要領,使其大膽地作畫。

三、正確評價幼兒的作品

幼兒繪畫教學是以“促進幼兒身心發展”為目的的,決定了我們對幼兒作品的評價標準,必須建立在尊重幼兒創作意圖和繪畫心理的基礎上,只要是幼兒能夠解釋的作品我們都應該給予肯定,評價的目的在於激了幼兒繪畫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幼兒感受到自己的進步,發現自己之能力和才幹,讓幼兒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從而促進幼兒發展,因而教師要用肯定的方式評價幼兒的繪畫活動,多鼓勵、多表揚而沒有否定和批評。教師要發現幼兒的不同特點,給予每一位幼兒激勵性評價,充分挖掘幼兒繪畫作品中成功的東西給予積極肯定,如對小班小孩子說“畫得真有趣”、“與別人不一樣”,或者說:“如果怎麼怎麼樣就更好了。”千萬不能打擊幼兒的積極性。

總之,一堂成功的繪畫教育活動,應讓幼兒在看看、說說、畫畫中得到智力、個性的發展,獲得成功的滿足。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7

《幼兒園科學教育》是一本專業性比較強的書,記得還在讀書的時候,有位老教師就跟我說過這麼一句話:科學領域的教育很深奧、也是比較難把握的一門學科。當時也沒什麼特別的感受,只是心裡對科學這兩個字有了點模糊的印象。

後來學校專門開設了《幼兒園科學教育》這一課程,一個學期下來,雖然從字面上理解了“兒童的科學”與“成人科學”的不一樣:“兒童的科學”是一種經驗層次的科學知識,他們所理解的科學知識,並不是我們意義上所指的抽象的、概念化的科學知識,而是具體的科學經驗,是經驗層次的知識。它是直接的、具體的,而不是間接的、抽象的;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解釋性的,所以一旦要讓幼兒說明具體事物背後的間接聯絡,或是解釋現象背後的因果關係,幼兒就顯的無能為力。其次“兒童的科學”是一個自我建構的過程,孩子的生活經驗和認知能力影響著他們現有知識結構,並且透過不斷地同化和整合改變著知識結構,換句話也就是說它是一種處在不斷髮展,變化和完善過程中的科學認識。最後,“兒童的科學”是對世界的獨特理解。因為他們帶有很強的主觀色彩,(如認為船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它很勇敢),這既是它的不成熟之處,也是其獨到之處。

書中還詳細闡述瞭如何制定科學教育的目標,如何選擇科學教育的內容,並介紹了一些科學教育的方法。特別是集體活動中的科學教育,如觀察認識型活動、實驗操作性活動、科學討論型活動、技術操作性活動都逐一做了詳細的闡述並附了很多例項進去。

雖然當時“接受”了,但真的遇到一群活蹦亂跳的孩子時,卻仍然覺得很茫然。特別是這學期,我嘗試著帶了幾個科學活動:小班的《水果全家福》、《蘋果豐收了》、《樹葉媽媽和孩子》大班的《莊稼媽媽的好幫手》等,就越覺得自己迷糊了,尤其是經過了《莊稼媽媽的好幫手》這一活動,從原先的《田野漫遊記》到最後的《莊稼媽媽的好幫手》,整一個的磨課過程讓我對幼兒園的科學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無論是從對科學活動的目標制定,還是活動的過程制定,都比原來有了一個深一層次的瞭解。

從書中的角度看這個活動,我們可以看出它並不是讓幼兒操作型的科學探究活動,但又區別於一般的語言講述活動。它是建立在幼兒對小動物已有的或從其他途徑(如從成人、電視、書本等一些渠道)建立的經驗的基礎上的一種科學交流學習活動。透過收集資料—共同分享來展開活動,並利用視聽媒體的進一步豐富幼兒的知識經驗,擴大他們的眼界。

其實書中還有提出了很多其它型別的科學活動的設計和指導,如觀察認識型的活動、實驗操作型的活動等等,此外還有如何對科學活動進行評價等等的詳細描述,感覺書中的一些知識對於我們一線的教師真的比較有用,值得大家閱讀欣賞。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8

近日,我讀了《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感到這本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中,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林博士,收集了教師們回憶的近200個在學生時代所經歷的最不愉悅,且記憶猶新的.事件。這些事件,涉及幼兒園、中小學以及大學的學生生活,包括班級管理、學生活動、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師生交往等等方面,內容豐富,舉例生動形象,真實地反映凝固了教師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現的種種錯誤。讀著這本書,如身臨其境,從所舉教師的錯誤當中,思索著,對照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特別是從這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了學生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學生的視角審視我們的許多教育現象和處理方法。

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後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助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發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強調了對學生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援、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學生真誠的愛。諸如:“當你身處一個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優秀的教師,善於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學生其他方面的優點”,“通情達理的老師會注意黑板禮節——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上黑板做題時的感受”等等。

做教育教學工作十幾年來的我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學生還是批評學生,促進學生進步還是抑制學生髮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想想自己也許在不經意間我的言語傷害了孩子,我卻不知道。這本書中介紹的知識能讓我恢復平靜,保持心理平衡。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9

無意中在《早期教育》上看到一篇對《兒童行為管理》一書的介紹也或許是因為我園正在做的一個課題與孩子的行為有關,於是我就迫不及待的到網上買了這本書來看,本書是由英國學前教育研究家希拉.裡德爾-利奇著,由劉晶波翻譯。我對譯者序篇中的一小段話印象特深:“你明白,為什麼上帝要把小孩子們造得那麼可愛嗎?......因為上帝明白,小孩子們會把大人弄得很累,甚至折磨得筋疲力盡,如果不把小孩子們造得可愛一些,他擔心大人會忍耐不住把他們殺掉的”這讓我想起與孩子共同生活的這麼多年中,有氣惱,有悲哀但也有驚喜,有欣慰,有快樂還有期望。我深刻體會到作者在書中提到對教育工作性質的闡釋“快樂並痛苦著”。

“儘管每個人都能夠列出一長串中生活變化著的觀點,目標和行為,但是這其中必定有某些會終生持續的穩定的核心特徵。這些特徵是由兒童的童年經驗和家庭影響塑造的”讀完這段話後,我不竟心理抖了一下,原先我們的一言一行在孩子其一生的發展過程中都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我們怎樣才能將一個已經養成不良習慣的如一盤散沙的班級培養成一個有良好常規和正氣的班級呢?怎樣才能讓那幾個重點難管理的孩子聽我們的話,管好自己呢?作為老師我們都明白講道理有時甚至在幼兒做錯後去批評教育他,孩子們很顯然都會屢錯屢犯,屢犯屢錯。有些孩子雖然不會再出現這樣那樣的不適當的行為並不代表他真正已經懂得了如何做才是正確的,而他是害怕老師的批評他。即使他在我們面前是個乖乖的好孩子,也未必就這麼信服你。

“在開始瞭解兒童某種行為的原因之前,我們有必要審視自己關於行為的立場和價值觀”。那作為一名幼兒老師,我的行為立場和價值觀是什麼呢?“一切為了孩子好”這就是我的立場和觀點。那怎樣做才是為孩子好呢?那些上學學過的理論大部分被拋在腦後了,整天拿著工作忙,孩子多,班級遺留問題搪塞著自己,從來沒有好好審視,自己與這些科學的教育理論觀點偏離了多少。

因此,我每一天依舊那樣忙,處理完這一堆事情,還有另外一堆事情,我只想著每一天怎樣去管理孩子,怎樣作為一個好的管理者,孰不知一個好的“管理者”而應是讓他的學生學會如何管理自己。我們就應給予他們自我管理的技巧和潛力,鼓勵他們自願的在自我願望和規範要求之間折中。我此刻是一位管理者,管理著一個班的將近五十名孩子和他們的家長。如何讓我班的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呢?如何學會調節自己和別人的需要,不能因為孩子才上小班,年齡小,很多道理不懂,而放下這個想法,孩子每一天都在不斷地長大,心智在不斷地成熟,這正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也是一個很難很艱鉅的任務,既不能放任孩子也不能壓制孩子,孩子需要愛和贊同。他們需要明白,如果自己很自私就不會贏得別人贊同。我們要給他們愛要適當寬容他們行為,也要有理由地讚賞他們。正如這句話“增強潛力更多著眼於發展自信和用心地自尊,這些個性品質對於兒童用心地行為養成是有利的”。

我們就應透過哪些方式方法來增強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呢?而且還要注意不能讓孩子最後成為一個受不了挫折的孩子。有理由,有根據的表揚,鼓勵,讚賞......但我認為這些遠遠不夠,班裡的孩子畢竟不是一個,班裡的事情並不是只有幾件,作為教師的我們應儘可能去關注每一個孩子,並不是當孩子需要我們微笑的那一刻我們才會出現。當下,我認為讓孩子懂得道理,明白做對了不僅僅有老師會讚美,小朋友會喜歡,自己也要誇獎自己,也要大聲對自己說:“真棒!加油!”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0

杜威在《藝術經驗》一書中談到了“經驗”的概念,定義為“我們經驗過的物質完成了歷史,有了經驗”。這個定義表明“一個經驗”至少有兩個意義。一是完整性,即“完成歷史”。二是圓滿性,即“完成”。完整性和圓滿性共同構成了“經驗”的內涵。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應該尊重幼兒對完整經驗的需求。例如,給幼兒講完整的故事,讓幼兒唱歌,幫助幼兒完全體驗科學的探索活動等。但是,很多幼兒園在追求幼兒經驗的完整性的同時,忽視了幼兒經驗的完整性。例如,在美術活動中,教師不斷催促幼兒完成作品,為了在活動結束時給幼兒答案,教師會縮短探索時間,給幼兒很多直接幫助。在這種情況下,表面上教育活動完整,教師引導幼兒獲得完成某種教育活動任務的經驗,但這種經驗膚淺,沒有積累性。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完整的任務,在關注幼兒經驗的完整性的同時,往往以犧牲幼兒經驗的圓滿性為代價。

那麼。如何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使幼兒獲得的經驗完整圓滿?

一是分解。分解是將原來巨大的“經驗”分解為小的“經驗”。例如。為了讓幼兒瞭解水的特性,他們可以通過幾次活動分別探索水的顏色、味道、流動、物體浮動等不同特性。一首歌的學習可以透過體驗理解歌詞、初步學習歌唱、歌唱和表演、音樂遊戲和創造等幾個層次的活動逐步完成。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每次都獲得比較完整的“經驗”,小“經驗”的積累構成了完整圓滿的大“經驗”。這就像我們大人讀長篇小說,看電視劇時的經驗模式。

第二,留下空白。留白是國畫創作中的構圖方法,接受虛實、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空白是在教育活動的設計時間歇地預約一部分不安排教育的時間。活動設計時有意識的空白後,教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可能脫離緊急教育任務,可能用更多的心力觀察、分析幼兒:教師意識到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活動計劃不一致時,可以根據幼兒現場的反應調整教育計劃

三是時間。充足的活動時間是幼兒獲得高質量經驗的條件。要想讓幼兒經驗完整圓滿,老師就要學會放慢腳步,善於等待,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按照自己的腳步去探索。有了豐富的活動時間,教師可以不急於給幼兒一個既定的結論,幼兒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找結論,自己發現和修正錯誤。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幼兒體驗挫折和成功,感受到困惑、興奮、喜悅、失落、悲傷等各種感情,幼兒獲得的經驗豐富、充實,在與原有經驗的集合中成為推動幼兒成長的重要力量。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1

讀書筆記人們常說每個孩子都是一本有趣的書,要想讀懂這本書並不容易。只有愛他們的人才能讀懂。每個孩子來自不同的家庭,you(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環境,他們性格特點不同,發展水平不同,存在明顯個體差異。作為教師,應善於發現幼兒De(的)差異,捕捉幼兒的閃光點,利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尊重和理解幼兒。

我們Ban(班)有一位叫趙天裕的小朋友,第一天來班上時,他一直拉著奶奶的手不放,戀戀不捨地說:"奶奶,早點接我,早點接我。"在我的勸說下,趙天裕滿眼含淚地鬆開奶奶的手。趙天裕的奶奶在臨走前,悄悄地對我說:"天裕的鼻子不好,要靠嘴來呼吸,吃飯時要用嘴一邊呼吸一邊吃,這樣吃飯的速度就較慢,ta(他)害怕老師批評、指責他,所以一直都不愛上幼兒園,聽了zhe(這)些話,我開始留心注意趙天裕。在活動區遊戲時,趙天裕靜靜de(地)坐在椅子上,於是我走過去,輕輕問她:"天裕,你喜歡玩什麼?"他說:"我喜歡看書。""老師和你一起看好嗎?"天裕高興得點點頭,於是我和他一qi(起)看起書來,開始是我講,講著講著,他也不由自主的講起來,我高興地說:"天裕,你好棒呀!能自己看書講故事,你願意把故事講給小朋友聽嗎?""願意",於是我叫了好些小朋友來聽天裕講故事,他很高興,講得也更起勁了。

午餐時,因為他奶奶說他不會自己吃飯,我特意說:"天裕我來餵你,馬阿姨特意幫他盛了一小碗,可是他不願吃,又哭起來.徐欣琰小朋友看到了這情景說:"寶寶哭了,不好看啦!寶寶笑了,大家才喜歡!"其他小朋友也跟著yi(一)起說:趙天裕不要哭,吃飯吧.在大家的幫助下,趙天裕終於肯吃飯了.儘管他是最後一個吃完飯,但是我鼓勵他要多吃一點才能長得高長得大,他聽了我的話點了點頭.

第二天,趙天裕和奶奶一早就來到幼兒園,奶奶手裡還拿著幾本書,他對我說:"陸老師,太謝謝你們了,天裕以前不願意上幼兒園,可今天一早說,奶奶,我要上幼兒園,快,咱們別遲到了,我要講故事給小朋友們聽呢!老師還誇我故事講得好呢。"望著天裕奶奶高興的樣子,我也會心地笑了。這一切對於一位幼兒教師來說,雖是一件很平常的小事,但對於家長和孩子來說,卻是多麼重要。

透過這件事,我深深體會到,孩子們都有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心靈,教師善於發現孩子閃光點,尊重幼兒的興趣,幫助幼兒成功地表現自己,就會使幼兒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與快樂,從而促使幼兒健康發展。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2

這段時刻我仔細研讀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解讀一書,透過學習我對《指南》有了進一步的瞭解和認識的同時,總結了以下的一些心得體會:

作為一名幼兒園年輕教師,我應有正確的態度和行為去關心幼兒、觀察幼兒、明白幼兒、尊重幼兒,遵循幼兒的成長規律和年齡特點,為幼兒成長創設寬鬆、適宜的條件和環境,因勢利導,因材施教。我還應根據每個幼兒的特點、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制定有針對性的活動目標,選取活動資料,帶給豐富、適宜的玩教具和遊戲材料,並善於把握蘊含其中的教育契機,促進每個幼兒在原有水平上的發展。

此刻的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很濃厚,很多家長在孩子牙牙學語時就逼著孩子背古詩記單詞,在孩子還不會握筆手指肌肉沒有發育好時就要求孩子練字畫畫學樂器,完全忽視了幼兒的意願,時不時埋怨幼兒老師不教這不教那的家長也有,因此,作為幼兒教師,我們平時還要與家長做好溝通交流工作,實現家庭教育與幼兒園教育的同步和諧發展,讓家長也要轉變觀念,孩子的童年時短暫的,是不可逆行的,孩子的心是一塊奇妙的土地,播下一粒思想的種子,就會取得行為的收穫,播下一粒行為的種子,就會取得性情的收穫;播下一粒性情的種子,就會取得命運的收穫。讓孩子學習他該學的東西,做他該做的事情。不把成人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讓孩子真正具有快樂、快樂的童年。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3

藉著假期時間,我讀了一本關於區域活動方面的書——《幼兒園自主性學習區域活動指導》,這本書從區域遊戲入手,圍繞教師在開展自主性學習區域活動中最關心的五大方面,即區域活動內容與關鍵經驗、區域活動的一般流程、評價要點、問題與對策以及活動案例,進行了理論結合大量實踐案例的闡述。區域活動是幼兒透過參與遊戲達到教師預期的教學目標,從某中意義上說,是一種幼兒的主體活動,它具有自由、自選、獨立而主動的特點,區域活動賦予了幼兒極大的自由度,使幼兒能夠按自己的意願,獨立自主地進行活動,為幼兒自主習慣和能力養成發展提供了條件。

我班幼兒是大班孩子,每當他們玩完區域活動後,總會有一些材料被破壞,比如說搭建區的紙箱,孩子們就很隨意的坐在上面或用腳踢來踢去,通常遇到這樣的事件後,我都會批評不愛惜的孩子,然後自己把箱子修整一下或扔掉,可是,孩子仍舊不愛惜箱子,導致搭建區的紙箱越來越少。看了這本書以後,我才發現我的做法都是錯的。我們製作材料時首先要考慮材料的實用性、耐用性、這樣可以減少幼兒在使用材料的過程中不小心導致的破損;擺放材料的位置也要適合幼兒的取放,防止幼兒在取放過程中的自然破損;每當投放新的材料時,我們要有目的的引導幼兒討論這種材料是什麼做成的,使用時要注意什麼問題,瞭解材料的製作過程,使幼兒產生愛惜材料的責任感,培養幼兒愛惜材料的良好習慣。我們還要制定遊戲規則,和幼兒一起商討,每個區域應有什麼樣的規則,比如:輕拿輕放、擺放整齊、材料分類,放在固定位置、按正確方法使用材料、及時整理清潔等;對不愛惜材料的幼兒要及時提醒勸告制止。在材料破損後要指導幼兒及時修補破損材料,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既能體會到愛惜材料的重要性,又能掌握一些基本的修理辦法。

看完這本書後,我認為我班幼兒之所以不愛惜材料道具,教育過後又屢教不改,就只因為我沒有把他們放在主導的位置,當發生不愛惜材料的情況發生時,我批評他們幾句後,剩下的“爛攤子”就我收拾了,孩子們並不能深刻了解、體會到愛惜材料的重要性,在以後的日子裡,如果再遇到不愛惜材料的的情況發生,我會用以上的方法採取措施,我相信我班幼兒不愛惜材料的情況一定會越來越少,會越來越好。

讀了這本書後,我學到了很多,為我的教學工作提供了切實有效的指導,我會努力成為幼兒遊戲的發現者、支持者,角色扮演的引導者、矛盾衝突的協調者,在孩子的區域活動中定位好自己的角色,讓更多的孩子在遊戲中快樂成長。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4

《慢教育》為你開啟的,是一種慢慢氤氳心靈、慢慢豐富生命、慢慢滋養職業的教育之美。我們現在需要給自己的教育生活找尋一個生命的原點,一個思想的源頭,一個美好的上游,讓自己有清醒的頭腦和從容的心情,去面對那些可能熟悉得厭倦的教育場景和各種意料之外的教育事件。

《慢教育》這本書既有理論色彩,又有人文風采。樸實平和的內容中充盈著深刻的哲理,從而給人一種獨特的享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教育是一種等待的藝術,再好的教育也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這也決定了她特有的“行走姿態”——慢一些,平穩一些。

“讓真的教育成為心心相印的活動,從心裡發出,打到心靈深處”(陶行知語)。我們的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的精神生活,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有刻骨銘心的經歷,學生在和同伴、老師的交往中能體會到快樂,有自己施展才華的領域,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展。因此,需要放慢教育的腳步。

以“慢”的心態來對待教育,陪著孩子慢慢地走,尤其是那些淘氣的孩子、接受新事物遲鈍的孩子,教師就如一個母親面對蹣跚學步的嬰兒,站在他的對面,微笑著耐心地看著他,等待著他邁出第一步,哪怕是搖擺的,哪怕是瞬間的跌倒,允許他失敗,給他鼓勵,給他目標,吸引他向前,一步,兩步,從搖擺到平穩,從磕絆到連續,從害怕到從容。在不可預知中,慢慢地感受成長的喜悅,慢慢地等待著孩子成長,何嘗不是一種睿智,一種氣度?

我們現在需要把自己從“效率至上”的機械運轉及由此帶來的精神困頓中解放出來,進入“慢”的教育情境中,恢復教育本來的“慢”性。“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於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教育是崇高的事業,任何功利和浮躁只能與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我想,放慢自己教育的腳步,少一些浮躁與功利,多一些耐心與平和,這也是教育成功的途徑之一!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5

我認真讀過《捕捉孩子的敏感期》之後才發現,很多時候我們對幼兒的生活並不是真正的瞭解。其實,讀過此書之後感受頗深。很多時候成人自以為是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則教導孩子,而我們並沒有發現是我們有意識的闖入了他們的世界,破壞了兒童世界的法則,還沾沾自喜的認為我們是為他們好。

孩子的敏感期即為關鍵期,而幼兒關鍵期的發展是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作為一名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幼兒各年齡層發展關鍵期的方面的同時,也要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注意正確的引導幼兒,最大限度促進幼兒更快更好的成長。

0--2歲:新生兒從剛剛出生就開始敏感的對待這個世界,無論從視覺、聽覺、口腔、手、還是行走和語言方面,都是幼兒在這個年齡階段的關鍵期。當新生兒睜開眼睛的那一霎那他們就從視覺開始觀察這個充滿陽光的世界,這時的我們要為幼兒提供科學的視覺環境,這不僅單純的是為幼兒鍛鍊眼睛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視覺敏感期的階段的幼兒的視覺與大腦發育與治理的發展都有一定的關係。視覺是人腦獲得外界資訊的重要渠道,能顯著影響腦部發育。這一時期的幼兒開始用口認識外部世界,因此吃手指的現象不斷出現。當我們發現吃手指的現象在幼兒生活中發生的時候,要正視這個問題,而不是絕對性的禁止。幼兒在不會用語言表達的階段,他們用口去探索這個未知世界,從口到手這需要一個時間過程。當我們在安全的條件下,採取滿足孩子口腔的味覺和觸覺,給孩子提供較硬的食物的科學方法並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手及其他器官也會出現敏感期,到那時,孩子用口探索世界的方式就會悄悄的退居二線了。

2--4歲:這階段的幼兒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由獨立個體成長到集體生活。很多時候,

我所在的小班經常會出現“搶玩具”、“在椅子上爬來爬去”、“從衣服、鞋子上扣亮晶晶的小亮片”的這些現象,最初的我是採取制止的方法告訴孩子們這些行為時不正確的,而不沒有深刻的反思到這些正是這個年齡階段的幼兒在自我意識的產生、空間感、和關注細小事物的敏感期方面的發展。

在正確引導幼兒的同時,要給他們足夠的權利自己決定。而幼兒對細小事物的觀察,皮亞傑認為:兒童首先是透過簡單圖式發展認知和認識外在世界的。因此,兒童起初對世界的認識一定是從微觀開始的,並且外在世界在他們眼裡也是微觀的。“亮晶晶”這一現象幾乎在我所在小二班每天都在上演。從開始的制止到現在的別隨意丟棄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兒,我深刻體會到觀察細小事物對孩子的重要性。為孩子“創造”一些小玩意或是帶領幼兒進行一節對“亮晶晶”的觀察教育活動課遠比經常制止孩子在生活中“玩亮晶晶”要更科學、實際且更能解決問題。針對每一年齡階段的幼兒的發展情況和哪些關鍵期在這階段發展對幼兒進行了解,是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幼兒發展的一項必不可少且非常重要的環節。不僅如此,很多時候在幼兒的日常生活中還會出現“排斥一些幼兒”的奇怪現象,原來這正是孩子處在人際關係的敏感期。這時我們要正確認識到幼兒的人際交往關係的重要性。人際關係很好的幼兒和人際關係很差的幼兒的區別不是在他們喜不喜歡交往,而是在於他們的個人心理品質和社交能力。行為表現是一項很重要的因素,表現友好、積極的交往行為就會受歡迎,而那些搶奪玩具、推打小朋友的孩子就成了受排斥的兒童。這時候對孩子進行正確的行為指導便顯得至關重要。但很多時候,這兩種幼兒都會受到老師的關注,而經常會不記得 “受忽略兒童”,不受歡迎,也不受排斥。這時,我會經常發動全班幼兒進行“記名字”的遊戲。那些孩子們都不記得名字的幼兒在某一階段我會採取著重讓他們進行表演、回答問題等方式使其受到關注。

年紀再大一些的兒童,比如4--5歲的中班幼兒會出現一些關於婚姻和性別方面的問題等,5--6歲的大班孩子會在秩序方面、文字元號和數的排列組合等抽象方面產生一些問題,這就要求最為兒童導師的我們在生活中認真觀察、正確指導幼兒走出困惑,不進如此還要重視家園教育,幼兒園是孩子的第二個家,是孩子成長的沃土。

很多時候,孩子常常不知道自己犯了錯誤,但是當他們一旦意識到就會自己反省,他們有自我反省的能力,而作為教師的我們,要耐心的等待幼兒改正錯誤,這是每個孩子在成長中的必經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