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科普知識

2022春分節氣的食物及養生技巧

2022春分節氣的食物及養生技巧

春分是24節氣中的第4個節氣,是春季6個節氣中的第4個。春分是從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春分節氣的民俗及養生技巧,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分節氣的民俗

立蛋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會有數以千萬計的人在做“豎蛋”試驗。故有“春分到,蛋兒俏”的說法。。豎立起來的蛋兒好不風光。(何以成為“世界遊戲”,尚難考證)

吃春菜

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種野莧菜,鄉人稱之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採回的春菜一般家裡與魚片"滾湯",名曰"春湯"。

送春牛

春分隨之即到,其時便出現挨家送春牛圖的。其圖是把二開紅紙或黃紙印上全年農曆節氣,還要印上農夫耕田圖樣名曰:"春牛圖"。

春祭

二月春分,開始掃墓祭祖,也叫春祭。掃墓前先要在祠堂舉行隆重的祭祖儀式,殺豬、宰羊,請鼓手吹奏,由禮生念祭文,帶引行三獻禮。

放風箏

春分期間還是孩子們放風箏的好時候。尤其是春分當天。甚至大人們也參與。

春分養生技巧

1、少到野外受風防腹痛

因春天風大,中醫以為風木克脾土,素常脾虛舌苔白好拉肚子的,更易呈現腹痛拉肚子。所以勁風天應少到野外受風,在醫師指導下服用理中丸。春分前後,要避免受涼。春分期間風多、風大,易傷風流涕,養生要多到野外訓練身體,增強免疫力。

2、多喝水,多喝粥、湯

春天木旺,耗費的水分相對大,多飲用水、粥、湯,可清除肝熱補充體內水分的流失。

3、食物的搭配、烹調上注意陰陽互補

食物分寒、熱、溫、涼、平五種屬性。在搭配、烹調時候,要充分考慮。

比如說,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新增蔥、姜、酒、蒜、醋等發熱的調料,可緩解寒性食材的寒涼;在食用牛羊肉等發熱食材後,就要配上一些滋陰食材,達到陰陽互補之功效。

4、乾薑燉湯防五更晨瀉

春分正本應是陰陽平衡的期間,但陽虛之體,陽弱不能與陰平衡,於是陽虛的實質更易顯露出來,常發作五更瀉又名雞鳴瀉,特點是餐洩,即是五穀不化的腹洩。平常可常用乾薑燉湯或吃乾薑燉雞湯。

5、飲食清淡,多吃新鮮蔬菜

多吃新鮮蔬菜,有助於人體應時知節,與自然相融合。

春筍、菠菜、芹菜、韭菜、萵苣、蔥、豆苗、蒜苗、木耳菜、油菜、等當季蔬菜,都是不錯的選擇。以及雞、蛋、牛奶、山藥、蓮子、銀耳等營養豐富的溫補食物,都適合這一季節進食。

6、春分體質養生:

陽虛體質,體現為手腳怕冷,胃部怕冷。春分正本應是陰陽平衡的期間,但陽虛之體,陽弱不能與陰平衡,簡單發作拉肚子,應當科學膳食,留意溫補。

陰虛體質,體現為肌膚枯燥,手腳心發熱,臉潮紅,雙眼乾澀,口易渴,大便易乾結。可多吃點鴨肉蓮藕湯、百合、芝麻。

平緩體質,即是大家說的正常體質,春分養生只需留意飲食分配合理就能夠了。

氣虛體質,體現為衰弱,感到疲憊,常出虛汗,簡單傷風。除了飲食上保養,還應適當多運動,由於運動對補氣有效果。

瘀血體質,體現為有黑眼圈,女性痛經,年齡大的人血液黏稠,肌膚易呈現瘀血斑駁。合適吃一些紫菜、海藻、黑豆、柚子、山楂。

溼熱體質,體現為易生粉刺和暗瘡,有口臭,小便黃。可適當吃冬瓜、西瓜、芥菜、黃瓜、苦瓜、通心菜。

氣鬱體質,體現為情緒低落,易失眠。能夠喝小柴胡湯、黃花菜雞蛋湯、麥片牛奶。春分時節,郊遊踏春很有效果。

痰溼體質,體現為人較肥壯,感受肢體困重。該體質的人應多吃點冬瓜、蘿蔔、海藻、海帶和薏米。

過敏體質,易起蕁麻疹,易過敏,肌膚一抓就紅。這種體質的人應當少吃海鮮與辛辣刺激之物,少飲白酒。

由此可見,怎麼進行體質養生,辦法是非常重要的,依據不一樣的'體質進行不一樣的方式去分配,食療以及合理的訓練,都非常重要,現代人養生都重視合理、均衡、健康。因而挑選合適自個的好的方式,就能到到達好的效果。

除了運用春分養生的技巧,日常還需多運動,並且在飲食上做一些調整,便能抵抗春天帶來的種種疾病。

春分節氣的含義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我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則處於各季的中間。春分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

每年公曆3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是日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曆)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於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古代黃河流域與之相應的物候現象為“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見《農桑通訣》)。這時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地區農諺:“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幹金。”春分亦是傳統節日。在周代,春分有祭日儀式。《禮記》:“祭日於壇。”孔穎達疏:“謂春分也。”此俗歷代相傳。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清代春分前後,宮中詞廟皆有大臣致祭,世家士族亦於是日致祭宗祠。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載:“春分日,民並種戒火草於屋上。有鳥如烏,先雞而鳴,‘架架格格’,民候此鳥則入田,以為候。”明代山東淄川於是日栽植樹木,作春酒,釀酷。《文水縣誌》載:“春分日,釀酒拌酷,移花接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