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書籍

必讀的中國十部經典書籍

必讀的中國十部經典書籍

在我們平凡的學生生涯裡,大家都沒少背知識點吧?知識點就是學習的重點。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識點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必讀的中國十部經典書籍,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這十部經典分別是:

《周易》《論語》《孟子》《近思錄》《傳習錄》《老子》《莊子》《六祖壇經》《詩經》《史記》

中國文化常被概括為“一源三流”,一源,指的是《周易》,三流,指的是儒釋道。想要了解中國文化,《周易》和儒釋道的經典是繞不過去的。

1、群經之首——《周易》:洞察天機

《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

愛因斯坦說:“西方科學家做出的成績,有不少被中國古代科學家早就做出來了。這是什麼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學家自幼學習《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學家們不曾掌握的一把開啟宇宙迷宮之門的金鑰匙。”

而對普通人來說,周易則是可以時時研習的生存寶典和人生指南。

64卦,其實就是64類問題或者說是人生境遇,而384爻不過是384種不斷演變、衝突、發展的狀態。歷史上,對周易的註疏、闡釋、演繹的著作汗牛充棟,數不勝數,但是,綜羅百代,易經無非講的是知變與適變。

理:探討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變、所變與不變之原理。

象:是從現實世界萬有現象中,尋求其變化的原則。

數:是由現象界中形而下的數理,演繹推詳它的變化過程。

讀懂易經,掌握變化之理,洞察變化之機,運用適變之法,你也可以天機神斷,人生從此無大過。

儒家必讀的經典:《論語》《孟子》《近思錄》《傳習錄》

2、《論語》:做一個好人

《論語》作為記載孔子思想和言行最為權威的一部著作,是儒家學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宋代宰相趙普曾說:“半部《論語》可治天下”。朱熹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將其列為“四書”之首。

《論語》自問世以來成為歷代儒生的必讀書目。

“以仁為核心、以和為貴”的思想構築了中華民族禮樂文化的基本精神。

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對我們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標以及為人處世等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其儒家思想廣大而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價值理想,又有切實的實際運用,是中國古代思維的精華結晶。

研讀《論語》,瞭解之儒家思想精髓所在,學習做人做事,領悟極高明而中庸的為人之道,為修身處世開啟智慧。

3、《孟子》:養浩然正氣

漢代趙岐把《孟子》與《論語》相比,認為《孟子》是“擬聖而作”。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

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本人氣概非凡,他常說“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意思就是存養天地正氣,這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殊為難得。

4、《近思錄》:格物窮理,正心遷善

很多人對理學抱有偏見,認為“理學”就是“存天理,滅人慾”,實際上程朱理學和陽明心學是先秦諸子之後的兩大高峰。

《近思錄》是中國古代儒家思想文化發展成熟的理論形態,代表著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水平。

此書按照朱、呂二人的理學思想體系編排的,從宇宙生成的世界本體到孔顏樂處的聖人氣象,循著格物窮理,存養而意誠,正心而遷善,修身而復禮,齊家而正倫理,以至治國平天下及古聖王的禮法制度,然後批異端而明聖賢道統。全面闡述了理學思想的主要內容。

書中還記載了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四子的讀經方法,對我們今天讀經很有啟發借鑑意義。

5、《傳習錄》:知行合一,安頓內心

《傳習錄》是哲學著作,作者是中國明代哲學家、宋明理學中心學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稱陽明先生。

此書記載了他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出自《論語》中的傳不習乎一語。意思是傳授的學業要反覆的揣摩實踐。

《傳習錄》包含了王陽明的主要哲學思想,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上卷經王陽明本人審閱,中卷裡的書信出自王陽明親筆,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雖未經本人審閱,但較為具體地解說了他晚年的思想。

《傳習錄》包括了王學所有重要觀點。上卷闡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誠意的功夫等觀點,強調聖人之學為身心之學,要領在於體悟實行,切不可把它當作純知識,僅僅講論於口耳之間。

在社會飛速發展,慾望和內心無法相互妥協的今天,研讀傳習錄,修煉一顆強大的內心,無疑是很有必要的。

道家必讀:《道德經》《莊子》

6、《道德經》:悟天之大道,明人之至德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7、《莊子》:超然物外,安頓身心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莊子》與《歸藏》、《黃帝四經》、《老子》,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它們不僅是哲學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關於文學、美學、藝術、審美的智慧結晶。莊子等道家思想是歷史上除了儒學外被定為官學與道舉的學說。

哲學大師馮友蘭概括莊子思想:“遊於逍遙,論於齊物;超乎象外,得其環中。”超乎象外,正是那把開啟一切的鑰匙。

《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更是對中國文學、審美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深遠影響。

佛家必讀:《六祖壇經》

8、《六祖壇經》: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六祖壇經》是“中國第一部白話作品”。

它完整記錄了慧能的一生事蹟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

全書沒有一點宗教色彩,說的全是般若之智和禪宗妙諦。是一部純粹而上乘的大智之作。

《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讀《壇經》,是一條修心之路,聆聽著來自天地和內心最深處的諭旨。

經中字字句句都妙意無窮,值得一再玩味,體悟不盡。

中華文明的詩與史:《詩經》和《史記》

中國是一個極為重視歷史的文明古國,有著世界上最為完備的歷史記錄,歷史經典必然不能缺席。而其中影響最大的`,毫無疑問是《史記》。

中國又是一個骨子裡有著詩性和數千年詩歌傳統的國度,詩集當然也不能缺席。這個名額,當然要給源頭上品、影響深遠的《詩經》。

9、《詩經》:薰染最純粹的詩意

《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約五百年間的社會面貌。

《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採集、孔子編訂。

詩經在內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並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

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

《詩經》內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爭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不讀《詩經》,言語不能從粗魯變得文雅,文化無法從粗野上升到文明,詩情可以滋養人心,端正自己。

10、《史記》:觀天識人,察古知今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

這本書裡塑造演繹的人物,無不鮮活生動、讓人難忘,為我們揭示出的則是成敗禍福的千古不易之至理;“通古今之變”,歷代興衰更替之道,在人物命運和時代變遷的輪迴迴圈裡,也展現得清清楚楚;“成一家之言”,這不是單純的自謙,更是在看盡興衰成敗後的一份對天道的敬畏和對命運的超然。

讀《史記》,不僅僅是瞭解歷史,更是參悟這蘊含在歷史之中、超越於歷史之上的深刻內蘊。

拓展

中國經典書籍

梁啟超先生和胡適先生

上個世紀前半葉,是中國近現代歷史變化最為劇烈、思想最為多元化的時期,也是政治、經濟、文化轉型的時期。雖然國家動盪、政局不穩、外敵入侵,但文化方面卻經歷了一個爆發期,當時的學人,不論議政、說理、交鋒,都精彩絕倫,百花齊放不是口號而是事實, 民國範兒並非浪得虛名。梁啟超和胡適分別是中國近現代思想史上前後相繼的兩代知識分子的傑出代表,研究這一時期時代的變遷、文化的轉型和思想的變動軌跡,不妨以梁啟超和胡適作為切入點,透過他們的思想和行誼,我們應該約略可以瞭解那個時代的印跡。

梁啟超先生是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者,甲午戰爭後,梁啟超與其師康有為一起倡導變法維新,1898年入京參加戊戌變法,失敗後逃亡日本。作為輿論界的驕子,他先編《清議報》再編《新民叢報》,積極介紹西方社會、政治、經濟學說,大力傳播新學,對當時知識界乃至全社會產生很大影響。辛亥革命後,出任袁世凱政府司法總長,1916年則策動門生蔡鍔護國反袁,1918年赴歐考察,1920年回國後赴清華任教,從此淡出政治潛心學術,著述頗豐。他的一支健筆,不僅承載著高遠深刻的思想,而且常帶充沛的感情,縱筆所至從不拘束,所成文章議論縱橫、氣勢磅礴,極富鼓動性和感染力,曾經影響激勵了幾代中國人。

文章可以見出一個人的思想和人格。有人說梁啟超“善變”,甚至於變得前後自相矛盾。可是,他的那種變所體現的正是思想上的與時俱進。時代在變,思想和行為也要變;不變的卻是愛國之心與救國之志,可以說,這貫穿了先生的一生。梁啟超先生之於近代中國,是辛亥革命的“精神之父”(埃德加斯諾語),是“珍貴的靈魂”(伊藤博文語)。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忘記他,試問當代人,有誰不知道《少年中國說》。

胡適是繼梁啟超之後中國最具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和學術大師之一,也是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其思想和學說在中國現代思想界、文化界都產生過非常大的影響。甚或可以說,是他為現代中國拉開了文明與進步、自由與民主的大幕。

杜甫草堂詩與隱逸思想

杜甫是世人公認的詩歌“集大成”者,因此獲得了“詩聖”的桂冠。後來無數評論者認為杜甫詩歌代表風格為“沉鬱頓挫”,這跟詩人傷時感事、敏感多愁的性格分不開,更與詩人一生顛沛流離、落魄潦倒,而又要時時大聲疾呼,發出仁者生命的強音有密不可分的淵源。因此,詩人每一個階段的詩歌創作,都呈現出風格迥異的特徵,如前期的“三吏”、“三別”、後期詩情錘鍊更為老道的代表篇《秋興八首》等,每個階段都有明顯的感情特徵。而在成都草堂棲居的將近四年的時間,詩人一共創作了二百四十多首詩歌,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水流心不竟”的返璞歸真的道家思想,恬淡蕭散之情讓人倍感親切。“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活脫脫彷彿讓人看到一個不問人間事的世外高人,過著遺世獨立的隱居生活。草堂詩是詩人屹立於任情不羈、追求生命自由的境界上之心聲,由於詩人率性、逍遙、曠達心境,使得草堂詩充滿了恬淡的藝術美,顯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中國經典山水畫書籍

【書籍簡介】

《大滌子題畫詩跋》是一部繪畫論著。

石濤每畫必題,汪繹晨據家藏石濤畫之題跋及散見他處者輯成此著,附於《畫語錄》之後。俞劍華又將汪輯未及者輯成《石濤題畫集》。石濤的繪畫思想主要見己題於《畫語錄》,題畫詩跋中的不少跋語,是“語錄”的進一步闡發,如反對摹擬,表現自我等。此外,認為繪畫應取不似似之,對形、理、情三者關係的見解,對“神”的推崇等,也很有價值。

石濤對“理”“法”的關係很有新見,這就是“理盡法無盡,法盡理生矣。理法本無傳,古人不得已”。禪宗及南宋理學家講“月印萬川”、“理一分殊”,“理盡法無盡”當本於此,而“法盡理生”仍主於破“法障”而得“理”,後二句謂理法無傳,當然在於自得,故其背後仍是強烈的自主意識、創造精神。他所說的“今問南北宗,我宗耶?宗我耶?一時捧腹曰:‘我自用我法。”’感慨“古人未立法之先,不知古人法何法?古人既立法之後,便不容今人出古法”,批評“師古人之跡,而不師古人之心”,都是這種自主意識、創造精神的體現。繪畫的創造精神不僅表現在“師古人”的爭論上,而且表現在“師造化”中。石濤寫道:“名山許遊未許畫,畫必似之山必怪,變幻神奇懵懂問,不似似之當下拜。”這“不似似之”其實正道出了中國繪畫主於“表現”而非“摹仿”的民族特徵。石濤還本於孟子及文章家的“養氣”說,提出畫家的養氣,“崢嶸奇崛,磊磊落落”,氣“與“神”相關,氣勝則精神燦爛,意懶則淺薄無神,他認為,後人只摹倪瓚畫的枯索寒儉,而未得其遠神,這些看法確是出乎眾上。除理、法關係外,石濤又論及形、理、情三者關係:“以形作畫,以畫寫,理在畫中。以形寫畫,情在形外。至於情在形外,則無乎非情也;無乎非情也,乎非法也。”所論深刻。

除輯入《大滌子題畫詩跋》者外,其餘題跋也有豐富而深刻的思想。如論蒙養、風格、評人之畫與自評,論用筆的三操、三人、三格、三勝等,都極有見地。

【版本】

有1928年商務印書館排印《論畫輯要》本及《美術叢書》本。《石濤題畫集》為俞劍華輯本。

《畫引》

【作者簡介】

顧凝遠(1580? —1645後),號青霞。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為人好學,於古今墳典藝志無所不窺,喜蓄商周秦漢文物。畫山水師董、巨、又出入荊、關,兼精畫理。

【書籍簡介】

《畫引》是一部繪畫論著,明朝顧凝遠撰,全書共有一卷。

《畫引》分為七論,即:論興致、論氣韻、論筆墨、論生拙、論枯潤、論取勢、論畫水。每論僅數十字,最長的論生拙亦僅二百餘字佔《畫引》文學簡約,更無從構成體系,但很有獨到之見。如《論興致》認為,作畫之興致須藉外物觸發,“或枯槎頑石,勺水疏林”,那種似被造物所棄置者,應以深情冷眼求其幽意所在。這與強調主觀的“丘壑內營”不同,亦與大山橫陳觸發興致相異,實反映了倪瓚式的審美趣味,也是文人畫標舉蕭索荒寒意境的體現。

在《論氣韻》中,顧凝遠與前人大異,將氣韻與生動分開講,並將二者看作因果的關係,繼而又將氣韻分為在境中與在境外兩種,且氣韻又取之於四時氣候,這也是“物感說”的運用,與前則的興致觸發一致。《論筆墨》指出枯澀、堆砌之弊,以“先理筋骨而積漸敷腴,運腕深厚而意在輕鬆”為正途,至於“高明雋偉之土”似不限於此,其實亦“能”與“神”之別。《論生拙》所論最為深刻,不僅對生與熟、拙與工的關係說得很辯證,還進而從抒天趣而不拘於繩墨言生與拙,至如“畫之元氣苞孕未洩,可稱混沌初分,第一粉本”,則顯見莊子色彩。作者以生與拙僅許之元人,是因為文人畫到元代達到高峰,而以生、拙取畫的原因是“生則無莽氣故文,所謂文人之筆也。拙則無作氣故雅,所謂雅人深致也”。

作者推尊文入畫,而以生拙別之於院體的技藝圓熟及唐人所尚的雄奇。《論枯潤》將墨之枯與潤同氣韻、文理相聯絡。《論取勢》言“不可從本位逕情一往”,非僅有全域性觀點,而且深諸辯證法。

總之,《畫引》雖摯愛文人畫而顯得偏嗜,但所論可謂精警深刻,尤其是拈出“生拙”言元入畫,是對文人畫風格的重要概括,值得注意。

【版本】

曾收入《佩文齋書畫譜》,又有《美術叢書》本、《畫論叢刊》本,《畫苑秘笈》本等。

《畫塵》

【作者簡介】

沈顥,字朗倩,號石天。吳縣(今蘇州)人。補博土弟子員,性格豪放,工詩文書法,山水畫近、沈周。周亮工在《讀畫錄》中說沈顥曾作南北二宗各二十幅,俱有妙境。

順治十八年(1661)題陳元素墨蘭圖,現藏故宮博物院。有《枕瓢》、《焚硯》諸集,論畫著作《畫傳燈》已經亡佚。

【書籍簡介】

《畫塵》是一部山水畫論著,成書於1650年前後,為作者晚年所撰。分十三目,共三十七則。其《分宗》之說,受莫是龍、董其昌影響,但更為明確地以南宗為文人畫,北宗為行家畫,所列南北宗畫家與莫、董不盡相同。《定格》、《辨景》、《筆墨》、《位置》、《命題》、《臨摹》等目,都有很多精到的論述。

《畫麈》由於,是山水畫的專門論著,受風氣影響而再論南北宗,:所說雖承莫、董之論,但值得稱道之處除以文人畫、行家畫分論南,、北宗之別、外,還論及了二者的風格不同是始於王維的“裁構,淳秀,出韻幽淡”和李思訓的“風骨奇峭,揮掃躁硬”,較莫、董所論又有發展。隨著山水畫的高度成熟和傳神理論的不斷闡發,沈顛發展了郭熙所論,在《辨景》中提出新看法:“山於春如慶,於夏如競;於秋如病,於冬如定”,此當為山之“神”;在他看來,“層巒疊翠,如歌行長篇;遠山疏麓,如五七言絕”,因而對山水畫創作提出了較“傳神”更高的要求:“挹之有神,摸之有骨,玩之有聲。隱約可見從“有聲畫”、“無聲詩”之詩畫互擬,發展為詩畫互補。與神、骨相關,沈顥的創作思想又表現為尚“簡”,其以詩擬山水,稱道“愈簡愈入深永”,並以己作《十筆圖》示以石內之皴、樹上之紋、屋宇之界,俱不必拘,且擬之於古代兩筆蘭的“花數不計”,三筆大士的“耳目鼻,口語相不計”。在他看來。頹林斷渚的繪畫正如味外取味之詩,是“霹靂火中清冷雲”式的作品,此說或已涉南。宗畫所,尚的風格標準。沈顥還認為,郭熙所說的砰作畫先命題為上品,無題便不成畫“近於膠柱,他以“題在詩先,其響不之天而之人”,崇尚天籟,詩通於畫,則是“良工繪事,有佈置而實無佈置,無佈置而實有佈置”,繼而所說的“象之所有,不必意,意之所有不必象。理不離子異見,事不關乎慧用”既有辯證精神,又受禪宗影響。

關於技巧,沈顥也很有創見寥.如論筆墨的“具境而皴之,清濁在筆;有皴而勢之,隱現在墨”;論位置的將《山水論》“遠山無皴,遠水無波,遠人無目”發展為“遠山有平無曲,遠水有去無來,遠人宜孤不宜侶”;論落款的誓:廣幅中有天然候款處,失之則傷局氣論鑑畫的“畫逢青眼神偏王,論到黃金氣不靈”等,都非鑿空之論電針對因襲泥古之風,他論臨摹以“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為歸,並以?應知古,人稿本在大塊內,吾心中,慧眼人自能覷著”,發展了張璨“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之論,也很值得珍視。

【版本】

有《圖書整合》、《昭代叢書》、《廣百川學海》、《美術叢書》、《畫論叢刊》等本。

《龔安節先生畫訣》

【作者簡介】

龔賢(1618—1689年)字千,又字豈賢、半畝,號柴丈人、野遺。江蘇崑山人。流寓陵清涼山,築半畝園,自寫照作掃葉僧,名所居為掃葉樓。工山水,得董源、吳鎮筆法,與樊圻、高岑、鄒喆、吳宏、葉欣、胡、謝蓀合稱“金陵八家”。兼工詩文、書法。有《香草堂集》。畫論著作除《畫訣》外,尚有《柴丈畫說》、《半千課徒畫說》。

【書籍簡介】

這本書是山水畫的專門畫訣,主要目的在於為初學者說法,所言以畫樹石者為多,兼及屋、橋、亭、泉、風帆等。此著將自己心得體會作切實明白之論,是山水技法理論中頗具實用性之作。作者認為“畫樹易,畫石難。樹有體段,石無端倪”,故應先畫樹,後畫石,畫樹先畫枯樹起,畫好樹身然後點葉。關於畫樹的經營位置、用筆方法,畫石的陰陽黑白、不方不圓、大小顧盼等,都是重要的經驗之談。所論畫松畫柳之別,更是獨得之秘。

在《柴丈畫說》中,龔賢以筆法、墨氣、丘壑、氣韻為“畫家四要”,並提出筆法古、墨氣厚、丘壑穩、氣韻渾,和筆法健、墨氣活、丘壑奇、氣韻雅的要求,以“巧不可得而拙者得之”為“功深”。論筆法則雲中鋒可學大家,偏鋒尚不能見重於當代。餘者為技法論,除“空景要冷,實景要松”外,多為行筆用墨技巧,頗具實用性。

《半千課徒畫說》影印本題名《奚鐵生山水樹石畫法》,餘紹宋辨其為龔賢原本,而跋為偽託,俞劍華則斷為龔氏所作。此著性質與《畫訣》相類。

以《半千畫訣》名之者,有《清瘦閣讀畫十八種》本。以《畫訣》名之者有《四銅鼓齋論畫集刻》本,《論畫輯要》本,《藝林名著叢刊》(朱劍芒輯,1936年世界書局排印)本,《知不足齋叢書》本及《叢書整合初編》本等。以《龔安節先生畫訣》名之者有《畫淪叢刊》本、《美術叢書》本。

《畫筌》

【作者簡介】

笪重光(1623—1692年),字在辛,號江上外史,亦稱鬱岡掃葉道人。江蘇丹徒(一說句容)人。順治進土,官御史,有直聲,以劾明珠,棄官去。工書畫,詩亦清剛雋永,如其人。清吳修《昭代尺牘小傳》評其書曰:“出入蘇、米,縱逸之致。”筆意超群,與姜西溟、汪退谷、何義門並稱為康雍間“四大家”。著有《書筏》、《畫筌》等。

【書籍簡介】

該書是一部水畫論著,約成於1670年前後,名取義於“得魚亡筌”,用***寫成,所論以山水畫為主要物件。作者將歷代畫論;畫法薈萃一起,採擷精華,刪汰糟粕,經著意錘鍊、斟酌,為使學者便於記誦,故寫成駢文,有類歌訣。既有總體性的畫道、畫理,又有具體的規律、技法。且持論公允,不作門戶之見,尤為難得。但此著四千餘字,一氣呵成,偶句聯翩,不分段落,讀來不免費力。為此,與作者同時的王翬,惲格曾為之逐段評註。百餘年後,湯貽汾又作《畫筌析覽》,將原書析為論山、論水、論樹石、論點綴、論時景、論鉤皴染點、論用筆用墨、論設色及雜論、總論等十部分。刪去原著論人物花鳥的少量文字,及淺而易曉、冗而非要者,使之眉目清晰,便於觀覽。而《畫筌》主要作為山水畫論著的內容,亦盡見於湯氏《析覽》,其十論可謂之提要。

《畫筌》指出:“丹青競勝,反失山水之真容;筆墨貪奇,多造林丘之惡境”,笪重光正是針對“人非其人,畫難為畫”的情況,“聊攄所見,輯以成篇”而作此著的。他的繪畫思想主要體現在湯貽汾析出之《總論》中,如“眼中景現,要用急追;筆底意窮,須從別引。偶爾天成,加以人功而或損;此中佳致,移之彼處而多違”。汲取了蘇軾等人所論,對靈感的捕捉、促生,對繪畫的自然佳致,都有很深體會。如“空本難圖,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屬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對空實、傳神、計白當黑、虛實相生,有極為精到、深刻且辯證的看法。笪重光對只從古人筆墨中討生活的摹古、泥古之風不滿,有針對性地臚列古代畫家所長之地域特色,明確提出“從來筆墨之探奇,必系山川之寫照”;並以有成就的畫家能各成一家,是在於“善師者師化工,不善師者撫縑素;拘法者守家數,不拘法者變門庭”,所論頗有現實意義。笪氏論畫,兼重資分格力,且不為南北宗論所限,在指。出“畫工有其形而氣韻不生,士夫得其意而位置不穩”同時,又謂“氣勢雄遠,方號大家;神韻幽閒,斯稱逸品”,其態度之公允持平,實難能可貴。

作為山水畫論,《畫筌》-也是精義屢出。如總論“山川氣象,以渾為宗;林巒交割,以清為法”,片言統百意,實為一篇之警策。論山水關係的“山脈之通,按其水境;水道之達,理其山形”,盡賅二者的互相依存、互為生髮。餘如論山水的佈置、經營、賓主、虛實、斷續、動靜,論樹石的疏密、遠近、互動、錯綜,石看三面、樹分單夾,論山水、江湖、村野等諸般風景的點綴、映帶,論季節、時間、氣象條件所造成的不同景色,論具體的筆墨、設色、鉤皴點染等技法,都是前人畫論全面、合理的總結。較之南朝、唐宋人所作的《山水松石格》、《山水論》、《山水訣》等著來,堪稱前修未逮,後出轉精。

【版本】

有《清瘦閣讀畫十八種》、《四銅鼓齋 山論畫集刻》、《論畫輯要》、《藝林名著叢刊》、《畫論叢刊》、《美術叢書》等刊本及《知不足齋叢書》、《昭代叢書》、《叢書整合初編》等刊本。

《南田畫跋》

【作者簡介】

惲格(1633——1690年)字壽平,後以字行,改字正叔,號南田,別號云溪外史、東園草衣、白雲外史等。武進(今屬江蘇)人。兼工詩、書、圓,時稱“三絕”。家貧,不應科舉,賣畫為生。初工山水,與王翠交往後自度不及,轉作花鳥,水墨淡彩,清潤明麗,自成一家,而山水亦得元人冷澹幽雋之致。後人將其與王時敏、王鑑、王暈、王原祁、吳歷合稱“清六家”。有詩文《甌香館集》。

【書籍簡介】

《南田畫跋》是一部繪畫論著,又名《甌香館畫跋》,因是格題跋輯成之作,難成完整的體系,但仍能窺見其頗富創造精神的繪畫思想。由於惲格的父兄是忠於明朝的抗清義土,惲格也立志不應科舉,他對繪畫創作不似古人那樣只主張寄託高雅之情,而取“攝情”說,寄寓民族感情,但由於生活在清初的高壓時期,所說 入未免隱晦。他對畫中逸格最為推崇,研討亦多,在前人論“逸”的基礎上另有創穫。關於繪畫的風格,他最推荒寒幽淡一類,並有頗多論述。總之,惲格不僅以徐崇嗣的沒骨法為宗,創常州畫派,他的畫論對清初及其後的畫壇也有相當影響。

“攝情”是惲格論畫的核心。他說:“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者無情。作畫在攝情,不可使鑑畫者不生情。”他將“情”溝通創作者與鑑賞者的兩方面,堪稱繪畫領域中“,主情”論的代表。由於“攝情”,情充沛而移注於物,故在他看來,物亦含情,故人當以情寫之:“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妝,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能言之。秋令人悲,又能令人思,寫秋者必得可悲可思之意,而後能寫之,不然不若聽寒蟬與蟋蟀鳴也。”處在清初文網嚴酷、政治高壓的情況下,他既以仲長統《昌言》所說的“清如水碧,潔如霜露。輕賤世俗,獨立高步”明志,稱“餘謂畫亦當時作此想”,讚美“喬阿古幹”的“昂霄之姿,含霜傲風,挺立不懼,可以況君子”;自雲“雪霽後,寫得天寒木落,石齒出輪,以贈賞音,聊志我輩浩蕩堅潔”。又難以壓抑地直言:“寫此雲山綿邈,代致相思,筆端絲絲,皆清淚也。”可以認為,惲格繼承了宋遺民鄭思肖以墨蘭寄寓情志的傳統,其“攝情”說與朱耷的寄託亡國之痛是同中有異。當然,“情”的範圍可不拘於此,較之“四王”的主於摹仿古人,惲格的“攝情”說接觸到文藝創作的真正動力,無疑更值得肯定。

惲格對繪畫的風格探討頗多,而偏嗜逸格與幽寂荒寒之境。如下跋語可看作他的理論總綱:“不落畦徑,謂之士氣。不入時趨,謂之逸格”,“稱其筆墨,則以逸宕為上。咀其風味,則以幽澹為工。雖離方遁圓,而極妍盡態。”他認為“高逸”就是“脫盡縱橫習氣,.澹然天真”,在創作中,“以瀟灑之筆,發蒼渾之氣,遊趣天真,復追茂古,斯為得意”,“瀟散歷落,荒荒寂寂。有此山川,無此筆墨。運斥非巧,規矩獨拙。非曰讓能,聊行吾逸”。關於風格,他推崇簡貴,尤其稱道倪瓚的天真澹簡,“一木一石,自有千巖萬壑之趣”。繼而又崇尚荒寒幽寂,曾雲:“風雨江干,隨筆零亂,飄緲天倪,往往於此中出沒。”稱道“淒寒將別,筆筆俱有寒鴉暮色外,對老樹荒溪、危崖瀑泉、半壑松風、一灘流水等景色最為欣賞,尤對倪瓚的幽澹、黃公望的荒率傾心不已。既屢贊元人幽秀之筆,幽亭秀木,又云“寂寞無可奈何之境,最宜人想,亟宜著筆”。可以認為,惲格不將郭熙的調和“君親之心”與“林泉之志”引為- 同道,而極推逸格和荒寒幽寂之境,以元人為榜樣,是與他的經歷、思想、所處時代有關,誠如他所讚歎的元人繪畫“其品若天際冥鴻”,“非大地歡樂場中,可得而擬議者也”,實關係著他作為明遺民的情懷。

【版本】

有《畫論叢刊》、《美術叢書》本,及民國五年(1916年)保粹堂據光緒中翠琅玕館版重編印的《藝術叢書》本,又有嘉慶時張海鵬輯《借月山房匯鈔》本、道光時陳璜校刊的《澤古齋重鈔》本、《叢書整合初編》等版本。

中國風水學中經典入門風水書籍

經典風水學書籍推薦之一:《易經》

“群經之首,大道之源”。這是從古流傳下來對此書的一個評價,從這裡也可以看出其在歷史中的地位。它是我國一部最古老而且深邃的經典鉅著,它包羅永珍,其中亦有對未來事態的發展的預測,最早的風水便是從這本書裡演變而來。

經典風水學書籍推薦之二:《青囊經》

在風水當中,堪輿是重中之重,比如選擇一個好的風水寶地,這便需要用堪輿的手段來尋找,而《青囊經》便是中國歷史上最權威也是首部理氣堪輿的經典鉅著,為學習風水必看的經典,後一些古名人也是據此書而創作了許多經典的風水書籍。

經典風水學書籍推薦之三:《撼龍經》

此書亦是屬堪輿一脈,乃是風水地形脈絡方面的權威聖典,它也被稱作是最極至的中國古代測繪學代表,古代許多皇帝找的風水師,選擇龍脈時便是依此來挑選。

經典風水學書籍推薦之四:《葬經》

《葬經》是中華古代術數奇書,也是中國風水文化之宗,其作者郭璞亦是受後世代風水界的推崇,被尊稱為東晉後歷代中國風水的鼻祖。《葬經》從陰陽到五行等方面,都開闢了風水歷史上的一個先河,也算是萬經之首。

經典風水學書籍推薦之五:《地理正宗》

楊筠松等人著作。上卷為蒐集整理的陽宅典籍及註解,如《黃帝宅經》、《陽宅十書》等;中卷為陰宅典籍,歷代風水宗師存留下來的理論著述及註解;下卷為針對風水的歷代檄文,如王充、嵇康、胡翰等人的辯論與對答。

經典風水學書籍推薦之六:《地理五訣》

《地理五訣》一書著於清乾隆丙午年間,著作者為趙玉材先生,字九峰;,當年編寫《地理五訣》的目的,是為了改變風水學中“泥沙俱下,龍魚混雜”的局面,希望言簡意賅,言語顯近,地理風水學者一讀能懂,達到通俗易懂的目地。

經典風水學書籍推薦之七:《發微論》

《發微論》·一卷〔通行本〕 宋蔡元定撰,從辯證的角度講解了風水的理論精髓,只有一定風水基礎的人才能感覺到內容全面,思想深邃,於事無所不究,義理洞見田原,奧義精妙,融會貫通。此書可稱的上是風水理論的“心經”。

經典風水學書籍推薦之八:《葬法倒杖》

葬法倒杖,唐代楊筠松·著 。共六章:認太極、分兩儀、求四象、倍八卦、倒杖十二法、二十四砂葬法。

經典風水學書籍推薦之九:《玉尺經》

作元劉秉忠撰,明代劉基作註解。為風水實踐的玉尺經“三賦”——《造微賦》、《逐吉賦》、《天機賦》是選擇、衡量風水好壞的標準。所以《玉尺經》“三賦”的內容是精微至妙的正統風水文化。

經典風水學書籍推薦之十:《催官》

《催官篇》·二卷〔通行本〕 是書分龍、穴、砂、水四篇,各為之歌。龍以二十四山分陰陽,以震、庚、亥為三吉,巽、辛、艮、丙、兌、丁為六秀,而著其變換受穴吉凶之應。明代地理家徐試可注:至若星垣貴賤,妙在《催官

結語:古語有云:順應天時,巧借地利,促進人和。建立天理人的和諧系統,就是風水的本質。古往今來。風水學出現魚龍混雜的局面,就是很多人不得要領,今次編者推薦了一些相關書籍,希望風水學愛好者們能夠自己找到風水的入門方法,很好的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