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5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寫心得體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能夠培養人思考的習慣。那麼要如何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
經過為期三天的傳統文化培訓,使我的心靈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禮。無論是蔡禮旭老師、鍾茂森博士的"孝"主題講座,還是肖陳穎老師的運用弟子規來教育感化學生,無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靈得到了淨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也讓我在聽講座的同時,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顏。
在幾位名師的講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肖陳穎老師的《愛心伴孩子成長》專題講座。肖老師親切、大方,還有那發自內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帶入了她的講述中。肖老師體態優美,語言流暢,講話速度比起一般語速要慢些,卻顯得更加穩重,臉上始終面帶笑容,讓聽課的人心裡很舒服,當時我就在想,如果我們這樣面帶笑容上課,學生一定也會感覺上課是種享受吧。
肖陳穎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率先用《弟子規》教學法,喚醒了孩子們心中的愛與感恩,使得孩子們的道德素質與學習成績有了大幅度提高。雖然肖陳穎老師講述的是如何用弟子規來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聽了講座,重新拜讀了國學經典《弟子規》之後,引發了我作為一個女兒,一個老師的深刻的反思。
傳統文化經典弟子規總序開篇是這樣教育我們的: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它從人之根本出發,教育我們要從這幾個方面對自身進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說做人首先要心中有愛,要孝敬父母。一個人如果連對他有養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話,那麼他就喪失了做人的根本,對長輩、對領導、對同事、對兄長、對朋友就更談不上發自內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難得到認同。百善孝為先。行孝是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實孝,卻不曾注重細小。而《弟子規》恰恰就告訴我們行孝必須從細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時之念想。
“恩欲報,怨欲忘,抱怨短,報恩長。”這些足以讓我心悅誠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弟子規》讓我們知道感恩。感恩給我們生命的人、感恩給我們知識的人、感恩給我們衣食的人、感恩給我們住所的人、感恩曾經批評過我們的人。將別人的愛永記於心,把別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動別人。讀了《弟子規》之後,我才發現,以前自己習以為常或自己認為對的言行,原來都這樣或那樣地存在著不足。
肖老師說,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這話真是一點也不錯。尤其是現代社會中快速的節奏和浮躁的氛圍,不僅讓學生也讓我們老師內心不再是那麼沉靜。尤其是在中職學校中任教,由於學生生源的特殊性,學生的學習成績參差不齊,課堂秩序不盡如人意。但這不能成為我們忽視學生成長和在教學工作中懈怠的藉口。我原來在教學中總是容易“三分鐘熱度”,在剛開始的時候信心滿滿,幹勁十足,但時間長了,當學生的成績還是沒有起色的時候,就會心生懈怠,只重視學習程度好的學生。做班主任工作時,一開始也是苦口婆心,諄諄教導,但當學生一再犯錯時就容易失去耐心。“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我現在明白了,我就是缺乏對學生的一份真正的愛心。沒有對學生一視同仁,沒有把學生真正當作自己的孩子。而且只注重對學生智育的培養,而忽視了對學生品行道德的教育。今後我一定要在這一方面努力改進,因材施教,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爭取讓每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和愛護,自信的不斷成長!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認識到在現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華傳統文化教育這一方面,就應該從我們現在的學校教育做起,以便讓我們培養的學生在走上社會後,不會因為道德的缺失而遭受挫折和失敗。我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傳統文化教育,在學習了弟子規後,我就覺得自己有責任和義務在正確理解古老地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將這塊文化瑰寶傳承下去。就像肖老師說的,教育學生最有效的就是:以身作則。從我們班級教育的一點一滴做起,幫助每一位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做人,只有將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來,一個擁有謙虛恭敬仁慈博愛的心的人,才會在今後的生活、工作中立於不敗之地。
我相信,在傳統文化教育的影響下,只要我們用心、用行動去做每一件事,不僅僅能讓我們的生活幸福,最重要的是作為教師的我們會培育出許多有幸福感的孩子。而培育出有幸福感的孩子才是我們教育的最大成功。讓我們在傳統文化的影響下,做一個真正幸福的教師,讓我們把所教的每一個孩子都培育成幸福的孩子!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2
《從中華傳統文化領悟學習之道》心得體會露天煤業財務總監、副總經理何宏偉給我們青工上一堂精彩而博學的傳統文化課從中華傳統文化領悟學習之道,透過古代學者的小故事及詩句來引導我們從學習的用途、如何學習、學習什麼三個方面著手,讓我們懂得學習理念的內在重要性和外在表現性,讓我們青工受益匪淺。透過三個方面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學習目的
在課堂上何總用四個方面來闡述了學習的目的:
1.學習是解惑的最有效方法;2.學習是實現個人抱負的途徑;3.學習是造就臨危善斷自信心的根本;4.學習是來源於自己的快樂。這四個方面也可以說是結合了我們青工本質思想做出的一個總結。時至今日,學習早已超出了傳統意義的讀書考證。旅遊是學習,健身是學習,上網是學習,工作是學習,一種終身學習的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學習也從單純的求知成了一種生活方式,但最終是要學以致用,探尋從辛苦中獲得的快樂與成果。
二、學習理念內化成為一種激情
學習需要一種態度。牛頓有過這樣的名言“你想獲得知識,你該下苦功;你想獲得食物,你該下苦功;你想獲得快樂,你也該下苦功;因為辛苦才是獲得一切的定律。”我們知道對於我們喜歡做的事情,時間是過得非常快;對於我們不喜歡做的事情,時間過得是‘一時三秋’啊。我們可以想一想,對於那些枯燥無味的、不喜歡閱讀的書籍,是不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呢?牛頓給學習的概念已經做一個總結,就是一個字“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意思是說:“懂得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愛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為樂的人。”所以,學習的苦與樂取決於對待學習的態度,如果把學習做為一種生活的方式,把學習當做生命過程去經歷,最終會把學習這種理念內化為一種激情,外化為一種習慣。做到快樂學習、輕鬆學習、享受學習,你還會覺得苦嗎?
三、學習是現實適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前提
在當今資訊更新速度非常快的環境下,只有透過不斷的學習才不會被時代所淘汰。那應該學習什麼呢?人的素養有三點很主要,包括:綜合素質、生存能力、個人內涵。
1.綜合素質
有很多朋友都對這個問題有所疑問,為什麼有一些小學畢業或中學畢業的人會成為大老闆或富翁,而有很多人卻上了大學還要給這些大老闆打工呢?經過長時間的討論,重點問題停留在了綜合素質方面上。大家都經過了小學、中學、高中、大學的學習,可以說都掌握了一些學科的基本知識,但是進入社會後,在綜合素質方面上,我們卻遙遙不及這些人。因為這些人在進入社會的第一天起,就已經開始對綜合素質方面上有所磨練了。我們只有隨著社會發展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還要我們不斷的學習,這樣才能使我們更早地適應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
2.生存能力
結合當今社會現狀及企業情況來講,生存能力不僅僅是指我們手上的基本技能了,何總總結了做為露天煤業青工應該具備的生存技能。首先要掌握法律知識,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範。只有懂得行為規範,才能不逾矩;其次要懂財務管理知識,財是金錢和物資的總稱,財務管理教給大家的是聚財用財理財之道,做企業也罷做事業也好,都離不開它;再其次要會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完成任何工作離不開人,如何做到“能位匹配”?如何評價員工的績效?如何使員工薪酬體現均衡性?這是人力資源管理所能告訴我們的;最後知曉相關聯專業,專業是由於社會分工而產生,但一項工作常常涉及多個專業,只有瞭解和掌握了一些相關專業的知識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把專業水平發揮到極致,不僅如此知曉相關專業還能建立全域性理念。
3.個人內涵
強化個人內涵,就是強化個人修養,如同武林高手要練內功一樣。國學是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單純的說國學,乃獨指經、史、子、集部的語言文字經典訓詁學問。它不僅可以加強你對人生的認識,還可以提升你的個人修養。曾國藩曾說:“讀書以訓詁為主。”多看經典訓詁學問,可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則,對事物遵循過程瞭然於胸,穩坐泰山。正所謂“掌上握有千秋史,胸中自有百萬兵。”所以實現這高標準人生目標唯有學習、學習、再學習。
學習,我們可以解惑;學習,我們可以實現抱負;學習,我們可以擁有臨危善斷的自信心;學習,我們可以擁有快樂。雖然學習很幸苦,但是做為一種生活方式,它會實現我們高標準的人生目標。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3
其實對於咱們這個儒蓮文化,我之前就知道,因為我的女朋友是千山路小學的,她在36期的時候在這裡參加過培訓。她學習完之後回去跟我交流一些收穫,我開始有些不屑,甚至嗤之以鼻。我認為自己對這些問題有自己的想法,並不需要別人的教誨。但是這四天的學習,讓我對先前的看法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首先我應該先檢討自己。我這個人在單位和領導、同事相處比較融洽,但是內心很急躁,有時候會和父母、朋友產生一些矛盾,而且對這些矛盾不以為然。透過學習我知道了,對於父母首先應該盡到孝道,特別是我們這群年輕人,應該把孝道承傳下去。
在這裡我要感謝我的姥姥,我的姥姥從小把我養大,一直養到18週歲。我姥姥屬於一個大家閨秀,對於“禮”教得很嚴。我深刻地記得,姥姥說:“一等人用眼教,二等人用手教,三等人用棍子教。”剛才看到蓮儒幼兒園的孩子特別可愛特別聰慧,讓我的內心產生了自責。回想我在班級裡對待我的學生,是否做到和顏悅色?是否做到他做錯了給他一個改錯的機會?事實上並沒有做到。
姥姥還教育我吃飯要有禮。我小時候吃菜只吃自己面前那一部分,哪怕把我面前的菜挖一個小洞,我也不吃別人眼前的菜;吃完飯不能把筷子放碗上;不能說話。其實小時候做得更好一些,學著學著就學走樣了。
老師上一節課提到對父母的愛。父母對我們的愛非常無私,非常包容,反過頭來,我們什麼時候能夠包容一下我們的父母呢?我的父親已經52歲了,他的身體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健壯了,走路的時候,我會開玩笑說:“小老頭……”感覺父母的身體在一天一天變差,可是我卻沒有做到我這個年紀該做的事情,每天和朋友在外面玩得很晚。我的媽媽有一些神經衰弱,我回去晚的時候她就是睡著了也會醒來,她總會說:“這麼晚回來,對身體不好。”算起來,我們能有多長時間可以和父母說說話、陪他們聊聊天?每天在外面和朋友說那麼多,為什麼不能回家對父母再分享一下呢?其實父母非常想知道你在單位表現如何,和同事關係如何,甚至和女朋友處得如何。以前我回去也就是一句兩句,這兩天回家我跟媽媽聊了很多。因為家離學校比較遠,每天要早走,一年365天,我媽能有360天起來為我做早飯,但是我從來沒有感謝過她。昨天走時我給她一個擁抱,說:“謝謝您!”我媽還有些詫異,可能有點適應不了。今天我又給她一個擁抱。我相信,我還會堅持下去。最後,祝願在座的各位長輩、老師的父母都能夠身體健康!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4
春節後有幸參加華韻啟程文化中心在大福地舉辦的中華傳統文化培訓班,參加傳統文化培訓班學習心得。感恩組織方、大福地。感恩老師、義工付出。透過學習心得如下:
﹡物質的基礎就是意念。意念組成了物質。物質是意念長期積累而成的。
﹡意念在日常生活中至關重要,它是萬事之根。起心動念的善惡決定後果。
﹡意念的能量首先影響自己,其次影響與自己最親的人。
﹡父母對子女的擔心是最溫柔的詛咒。
古時好多諺語也說明人的意念的重要。如:千夫所指,無疾而終。因此地球人每個人意念的善惡小則影響自己和至親之人,大則影響環境和地球生態。
現在很多孩子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所有的問題都是父母真實寫照,是全息縮影。12歲以前所有的病大部分原因在媽媽身上。人生的苦難,皆來自於人生違反大自然規律。生活驕奢,不孝父母,無知惡有惡報,厚德載物之因果。還有那些慘死在父母手中,沒見過天日的墮胎嬰兒,他們無聲的吶喊,經受無量的苦難。為了您至親之人斷惡修善吧!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5
透過這次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從認識上加深了的理解。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
一、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
在以前的學習和工作中從沒有真正接觸過國學方面的知識。然而,透過這段時間對《道德經》、《弟子規》、《論語》等的學習,認識有了新的轉變。國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人安居樂業、安身立命之文化根基,也一直是中華文化的精神脊樑。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幾千年文化的積累,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是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結晶。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對為人處世有了新的認識
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愉悅的事情。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
的話負責,“言既出,行必果”,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對學校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中國是一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有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然而,在全球化的今天,孩子受到外來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變得冷漠起來:他們愛吃的是“肯德基”、“麥當勞”;手裡的玩具大多是芭比娃娃、奧特曼;總是談論著一些日韓卡通人物;大多數幼兒在家以看電視、玩電腦遊戲來消磨時光,很少外出散步、與小夥伴們玩戶外遊戲。
在我們這樣一個文化大國,孩子不僅對民族、民間文化的感受越來越少,而且他們離真實的民族文化也越來越遠,這是不利於他們成長的。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字經、弟子規、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在學生的教育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能使學生體驗到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學生一定的素質和能力,喚醒學生對燦爛的傳統文化的熱愛,激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一個人若能在孩童時期就汲取人類最好的精神營養,早早培養起自學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走上卓越的人生之路是必然的。開展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教育就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廣泛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輝煌成就,這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日常道德修養大有好處。相信透過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的教育,能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傳統文化的滋養,給他們的成長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用傳統文化的教育來點亮孩子的心靈。
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著密切的關係,學校教育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做事。萬事德為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同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
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而且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之能夠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更好和更大的作用,是當今中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6
聽完馬主任的講課後,讓我受益匪淺,尤其是在講到《弟子規》《入則孝》這一篇時,我不禁深感慚愧,我能為父母做到的卻很少,真是太不孝了,當父母多嘮叨幾句時“氣涼了,多穿點衣服,別感冒了”我會很不耐煩的回答知道了。殊不知父母是為了我們好,應該恭敬的聆聽。
我們的父母為我們操碎了心,也付出了很多。他們累了,需要一把椅子坐坐;他們渴了,需要一杯清茶解渴;他們的心疲倦了,需要一顆真誠感恩之心去安慰。我們再也不要覺得,父母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應該的;我們更不要對父母的艱辛付出和無限關愛,視而不見,無動於衷,甚至怨氣連天
孝敬父母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從呱呱墜地的那時起,父母便給予了我們愛,在愛的哺育下,成長,成才。這份愛是我們必須回報的,孝敬父母是我們應該做的,在現實生活中,有些兒女做的很不雅觀,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從不關心體貼父母,甚至有些子女從不記得父母的生日及其愛好,他們的行為的確令人有些傷痛,孝敬父母其實很簡單,一句虛寒問暖的問候,當父母身處困境時,應鼓勵他們。當他們摔倒在地上時,用雙手親切的扶起。當父母忙碌時,應主動幫助他們,去幫他們分解壓力;當父母心灰意冷時,應勸告他們應鼓起勇氣去面對。生活本應該是這樣,許多事是無法改變的。父母是我們生活的一半,如果父母是一朵荷葉,那麼荷葉裡包裹的便是我們,我們應該孝敬父母,用真誠而又熱情的愛去孝敬他們。感恩是有意義的。愛讓這個世界不停旋轉。父母的付出遠遠比山高、比海深,而做為我們,只知飯來張口,衣來伸手。讓我們變得自私自利,忘記了曾經父母的付出。學會去感激別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為如此才會有和睦,有快樂,有彼此間的敬重。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看待社會,看待父母,看待親朋,你將會發現自己是多麼快樂,放開你的胸懷,讓霏霏細雨洗刷你心靈的汙染。學會感恩,因為這會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實。
我相信,只要我們對父母擁有一顆感恩之心,我們就一定能做得更好。雖然我們為父母做的事情很小,但父母一定能感受到我們對他們在生活中一點一滴的愛與感恩。定會被我們的感恩行為所感動。百善孝為先,孝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歷史的佳話。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去感化父母,孝順父母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孝敬我們的長輩。讓我們對著爸爸媽媽大聲說:爸爸媽媽你們辛苦了,我愛你們!
孝心無價,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要時刻謹記做人要先做到孝,要把我們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7
文化影響人們的實踐活動、認識活動和思維方式,不同的文化環境、不同的知識素養、不同的價值觀念,都會影響人們認識事物的角度以及認識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人們在實踐中目標的確定和行為的選擇。進而言之,傳統文化,顧名思義,傳統是本民族一直以來依賴並延續的生活習俗、人文理念、審美觀點等等綜合在一起的民族根本性,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形成的,是現代人們社會活動的行動指南和道德底線,居家在外接人待物行為處事的準則,人生幸福社會和諧人類進步的保障。
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不斷進步,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以工業化、教育普及化和科學化為重要特徵的現代文明,許多的傳統文化被逐步淡化了。尤其在中國,在文革對傳統文化的清洗和改革開放之後逐漸形成“向錢看”的不良習氣之時,發掘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便顯得更為重要了。
由於近代中國政治經濟的畸形,導致在這一段歷史上出現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次次質疑。中體西用?全盤西化?持這些觀點的人在歷史上不是少數。到了現在,聖誕節,萬聖節,這些西方節日甚至要比某些本來重要的傳統節日更加隆重。當然這也是商家炒作的結果,但無疑,許多人已經出現了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
一個國家走向現代化,總要有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政治之上的文化,否定傳統文化,也是否定歷史,否定民族精神。可以說,一個國家民族的發展史,也就是發展和豐富傳統的歷史。同樣,作為凝聚和激勵人民重要力量的民族精神也是傳統文化長期薰陶與培育的結果,是傳統文化的結晶。一個民族陷入任何困境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民族精神支柱,精神上無所依託。所以,如何對待傳統文化問題,決不單純是個文化問題,而是一個關係民族命運發展的問題。否定傳統文化,必然抹煞民族精神。那種認為中國現代化只能從異質文化中汲取力量,企圖以文化就是以西方文化模式代替中國傳統文化模式的過程稱為西化派是錯誤的從認識論來看,主要是由於以下三方面原因造成: 首先,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缺乏深刻的瞭解與認識。中國傳統文化並非像某些人所說,是一堆毫無價值的垃圾,而是有著多方面的豐富內涵,它的優良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並且是一切新的更高的文明的再生源之一。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這樣幾方面:
一、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中國文化歷來關注現實人生,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並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正是這種入世的人生哲學,培育了中華民族敢於向一切自然與社會的危害和不平進行頑強抗爭。這種自信自尊的精神是決不可少的。
二、知行合一觀。
三、重視人的精神生活。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的內在修養與這精神世界,鄙視那種貪婪與粗俗的物慾。孟子提出“充實之謂美”,並認為“寶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是對人格的根本要求,這種傳統美德,對現代人格的塑造,也是非常可貴的。四、有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五、追求真理,勇於奉獻的精神。中國傳統文化蔑視那種貪生怕死,忘恩負義、追逐名利的小人。古人在談到對真理的追求時,認為“朝聞道,夕死可矣“。宣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六、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倫理規範。古人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個社會只有嚴於律已,寬以待人,形成團結互助,尊老愛幼的社會風氣,社會才能充滿溫馨與和諧,才以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其次,是把傳統文化與現實對立起來,傳統文化並非一潭死水,而是一個動態系統。人類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創造傳統文化,並在實踐中革新與豐富傳統。否則,就不會變為現實的文化傳統。所以不能把傳統文化簡單地歸結為“過去的歷史”而應認識到它同時關係著現在與未來。其實,任何現代化只能從現實傳統文化出發,否則便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且,一旦毀滅了傳統,文明也隨之消失。”所以對傳統文化決不能採取一概否定的態度,而必須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可見,傳統文化對於現在日益浮躁的社會風氣有相當強的調節作用。然而,許多人對於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分析僅侷限於孔孟之言,缺乏實踐精神。對於當今這樣一個已經存在道德失範問題的社會而言,傳統文化所體現出的修養方法更突顯出其必要性。只有當每一個人都自覺的以傳統文化的要求來約束自己並且努力地去結合實際來更新傳統文化,社會的道德水準和道德意識才會得到一個很明顯的提升。再審視當前社會,由於人員流動性加大,我們很多時候都處於一個“陌生人社會”,沒有熟人,也就缺乏了一種輿論壓力,在這樣一種社會中很容易養成肆意胡為的習慣。由此可見,在這種情況下,更要重視自身的修養,我們要養成一種理想的道德人格憑藉自己的內心信念,無論身處何處都能依靠傳統文化教給我們的做人方法做出最正確的選擇並付諸行動。
傳統文化對於現代人來說,是一種修養功夫,是一種自律品質。透過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透過對傳統文化在道德修養方面的實踐,可以看到傳統文化永遠不會因時代變遷而失去現實意義。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8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什麼?她由那些文化符號組成?她的主要外在表現在哪裡?都值得認真思考。
不久前,一位知名教授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內容是道和術,道家之道,儒家之術。從內容上看,很難判斷他說的對還是不對。
說他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確實包含著道家、儒家思想,也有著關於道家之道、儒家之術的闡釋。
說他不對,是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絕不僅僅是道家之道和儒家之術。其中還有更博大精神的內容和對人文、自然、宇宙萬物的精準解讀。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內容是包含了道家、儒家、佛家最高精神凝鍊而成的抱朴守拙、清靜無為、天人合一,自然圓融、和而共生的精神境界。那是一種豁達、達觀、捨得、放下、循天理、重人倫、崇尚普惠、雨露均霑、包容、恩養、果報大善之念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本質區別在於棄鬼神,而信人倫。將一切付諸神話色彩的信仰斥之為“怪力亂神”而崇尚自然。西方文化講以人為本,上帝造人。中國傳統文化講以家為本,家和萬事興。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伏羲、女媧人文初祖造人,人類造人。
中國傳統文化中釋道儒是其中主要內容。但道家之道是有的,儒家之術就不準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之道。何謂中庸?不偏不倚是為中庸。中正、公允、公平、公道,秉承天地之德是為中庸。而道家的道,是事物平衡之法,陰陽調和之術。也有著融和、平抑、取中的意思。我們中國的中,不是隨便叫的,這個中字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確定位,持中守正。
易經把事物形成乃至發展過程用一個周圓表述。
數數成像的概念12345是生數,67890是成數。生數和成數的契合點分別是5和0,恆居中位。河洛圖笈,白馬、神龜資料。頭1、6,尾4、9,左3、8,右2、7,唯獨沒有0和5。0和5在哪裡?居中。中為土,中土即此域中之國——中國。
易經解釋世界講境域生成。原生態世界是虛、是無。無不是沒有,而是隱含無數生命體、生命基因、元素符號、各種成像因子。進入適當的土壤、遇到諸多適宜的溫度、溼度、養分、水分、各種氣候環境誘因,這才促成生命的誕生,完成從無到有的生命創造。就是無中生有。即:從無極到太極,然後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從而生生不息。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從無名到有名的過程就是一次生命創造的過程。從有名到繁衍生息乃至無限,即是母體孵化繁育的浩瀚過程。
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這兩個過程。將這兩個生成過程用一個字概括,就是“和”。與天地之和;與環境之和;與氣候條件之和;與生命基因之和。然後,和而共生,和而不同、和而共榮,世界乃成。
這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宇宙觀、世界觀。天人合一,是和天之德普惠世界,雨露均霑。和地之德包容萬物,恩養生命。和人之德,親近天地、親近自然、親近生命。人類只有和衷共濟,才能繼往開來。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道家的剛柔相濟、陰陽互補。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儒家的不偏不倚,公正無私。
中國傳統文化講和之道就需要遵循佛家的圓融一體,捨得、放下,慈悲為懷的博大胸襟。
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和之德、義之理,奧妙就在於此。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9
國學大師南懷謹先生常說:“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亡國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自己的根本文化亡掉了,這就會淪為萬劫不復,永遠不會翻身。”
988年,世界各國的諾貝爾獎得主在巴黎集會,會後發表了共同宣言:“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裡去找智慧。”由此可見,很多真正有智慧的人都認識到,必須努力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才能引領人類走上一條通往明天的和諧發展的光明大道。
學習傳統文化,就要從孔子那裡學起。
今天我們所要推廣的《弟子規》,就是孔子思想的一種具體化。《弟子規》原名《訓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李毓秀是個教書先生,《訓蒙文》是他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編寫的一本兒童蒙學讀物。後來,這本書被清朝學者賈存仁修訂改編,並改名為《弟子規》,一直流傳至今。
《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第六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全書的中心思想,採用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的韻文形式,分五部分編纂成書,具體列舉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應守的規範。
在道德行為規範嚴重缺失的今天,出現了太多令人痛心疾首的現象,孩子們的表現讓我們為祖國未來的發展感到憂慮,所以在學生中、在家庭中、在社會上大力推行《弟子規》,將德育生活化,成了當務之急,這也是讓世風好轉的必要的保證。
今天,我們在學校裡,應該怎樣推行《弟子規》呢?
推行中華傳統文化的老師告訴我們,首先要誦讀和理解。學生要誦讀,老師也應該誦讀。
前人告訴我們:讀誦之法,必須讀得清楚、看得清楚、聽得清楚,不可急躁貪快,則妄念漸少,以至於無。縱然會背,仍應“看文而讀”。因為背誦多滑口誦過;看文而讀,則一字一句,悉知旨趣。據說,孔子讀《易經》至韋編三絕——穿竹簡的熟牛皮繩,磨斷過三次,由此可知其所讀遍數之多。透過誦讀和講解,瞭解《弟子規》對我們各方面的要求,這是我們去踐行的前提和基礎。
第二、在平時的學習和生活中,對學生時時處處進行提醒,讓他們遇事進行反思,能按照《弟子規》的要求來做。
“人之初,性本善”,人人心中其實都有向善的一面,我們要把這種潛在的東西挖掘出來,讓他們經過不斷地踐行和反思,使正確的做法內化在他們的心中,並使之成為他一生所遵循的處事原則。
第三、老師要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德育榜樣,給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說文》裡,“教”字的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也。”這就告訴我們家長、老師以身作則的重要作用。學習傳統文化,推行《弟子規》,離不開老師們的言傳身教,否則,一切就會流於形式,書中的要求就不能深入到學生內心,不能內化為學生的習慣和品質。推行《弟子規》已初見成效的吉林松花江中學的王琦老師曾在報告中反覆強調:學習《弟子規》一定要重實質,不要只重形式。所以,老師應該對聖賢的要求懷著一顆虔誠之心,認真去踐行,這樣才能真正帶動學生去做。
第四,發動家長協助我們踐行《弟子規》活動的開展。
孔子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所以孝是規範孩子行為和思想的根本。“百善孝為先”,我們要從孝入手教育和引導孩子。文化中心的老師給我們講了個道理,也是事實:家長們自己也許在孝方面做得並不好,但他們一定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孝敬自己。所以推行《弟子規》一定能得到所有家長的支援與協助。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影響最深遠的老師,如果我們在校內由我們以身作則影響孩子,提醒孩子,在家裡有家長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督促孩子,協助我們的工作,試想,我們的工作肯定又有了一重保障,而且我們還會由孩子、家長將影響輻射開來,使我們工作的效果大大加強,範圍不斷擴大,這正是我們所要追求的。
《禮記·學記》中說:“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今天,家庭中、學校裡、社會上有太多讓我們覺得不好的現象,那麼我們這些教育孩子的教師,就有責任改變這種現象,讓家庭更和睦,讓人與人之間更和諧,讓我們的祖國明天更美好。
踐行《弟子規》,從我們做起,從現在做起。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0
首先我很高興能夠選上楊老師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楊老師的傳統文化課讓我深刻的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時也讓我領略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這節課不僅僅在於教會你傳統文化知識,更在於透過我們的日常生活,讓我們知道如何去生活,如何面對生活,如何更好的生活,讓我對自己更加懂得了讓自己過的充實,讓自己學會了取捨以及灑脫。
記得小時候學古詩,學名著,當時只不過是為了學業要求,為了顯示讓父母開心。高中時學習孟子論語,只不過是為了高考的要求。當時在我的心中認為這些文化的精華是很高深,但是當時卻很少去體會里面真正所代表的意義。只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師,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但卻沒有理解到底什麼是善什麼是惡,怎麼去分辨,最重要的是如何學,如何改,想不想學,想不想改。現在和以前最大的區別就在於,現在經歷的事情多了能夠真正的體會到了其中的含義。
上這堂課的開始,老師就讓我們每人準備自己對國學和傳統文化認識和自己的見解,讓每個學生都上去講講。在自己的準備和思考的過程中,自己才明白了原來傳統文化對我們人手的指導是如此的重要。在比如說我自己講的《中庸》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講的是治學求進得道理。一個人要廣泛地多方面學習,詳細地問,慎重地思考,明確地分辨,踏踏實實地行。其實在很多的時候
我們經常缺少主見,總希望依賴他人。很多時候要用到知識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原來以前沒學到什麼。其實很多東西都要靠自己去學習的,別人的只能參考,每個人走的路都不一樣,我們可以聽但不能信。自己要成功還是要克服自己惰性,從根本上博學了,慎思了,明辨了才能順利伐舟。還有《論語-學而》中的過則勿禪改,其實一個人不要害怕做錯事,沒有誰是都不錯的。但很少人卻承認自己的錯誤,並且改正它。我們都只會選擇逃避,怕丟臉,總是找一堆的理由來推卸自己的責任。一個大丈夫如果連承認錯誤的勇氣都沒有的話,那麼他還能做什麼呢?我們最怕的不是犯錯而是一錯再錯,所以要勇於承認錯誤的同時,並且學會改正。還有《孟子-公孫丑上》的禍福無不自己求之者,自己從開始做一件事的時候,便決定我們要為自己的決定所要承擔的責任。不要抱怨什麼條件,運氣等一些因素不好,這些都是次要的。一旦我們做下了決定,我們就要有接受後果的那些擔當,無論是成功或者是失敗。或許有些東西的優劣並不會馬上表現出來,但總有一天我們要承擔我們以前做這些事情的後果,好比那句話出來混的遲早都是要還的。不是天要忘我,而是因果。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對我們的行為有正確的認識,不要貪圖享受,不要現在把自己在未來的某一天給毀了。一學期課當中,透過老師的教授和指導,更加深入的瞭解了傳統文化並不是只有四書五經,原來還有如此多的東西。老師的卦象講解更是精彩。這些枯燥的知識,透過老師幽默風趣的講解彷彿是一個小故事一樣,每一個道理都在鞭策著我。國學中的每一句話都是古人透過很長一段時間甚至是一生領悟出來的,每一句話言簡意賅,同時又是我們的生活寫照。其實回想一下,我們的生活又何嘗不是這樣的呢?
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以及對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我現在覺得以前的我是如此的可笑和無知。以前的我每天都在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每天都想著明天要怎麼做,以後要怎麼做,但是真正去做的卻很少。一個學期以後除了發現自己的年齡大了以後,什麼都沒有增長。透過這節課的學習之後,我學會了在每天的課餘時間多看些書。我記得老師說過人這一生很短,很多人都覺得人這一生是如此的短暫可是為什麼還是有很多的人覺得無聊呢?
我當時就被這句話震住了。是啊,我已經不止不覺過了人生的二十年,可是我在虛無的時空裡就這麼浪費掉了。人生最開始的二十年,本應該是我學習,讓自己變得更強大,好讓自己過好接下來日子準備著。現在想想自己到底學會了什麼,每天都在霧裡看花,水中望月,不知道什麼是虛什麼是實。我記得老師解過一個慌字,人為什麼會慌,是因為心裡沒有底,心慌。每個人都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豐富著自己的內心。只有這樣我們才可以從容的面對我們自己的人生,面對挫折。我偶爾會在星期二的時候跑去聽老師的從內盛到外亡。我記得當時你講海上鋼琴師的時候,你說了其實成功的人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不要患得患失,要學取捨。我突然有所領悟,對啊,人這一生很幸運的就是有的選擇,但也不幸的就是我們的選擇太多了,很多小孩子學這學那到頭來什麼都沒有學會。我也是,學的東西太雜了,到頭來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拿出來換飯吃,是該值得好好深思了。其實在課中你給的經典句子不僅僅是這些,還有很多很多。
其實傳統文化的範圍太廣太廣,太深邃了。它是一個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華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乃至全人類的寶貴財富。中國五千年文明歷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與思想行為。接受古老的人類文化的教育薰陶,就深知道德底線存在,能夠辨別基本善惡。理解傳統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處理好人際關係,明確人生價值觀念,提升人倫道德。傳統文化是中國古聖先賢幾千年經驗、智慧的結晶,她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會道德完善審美觀的作用,表現出來的是民族內涵和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1
透過此次傳統文化的學習,我受益匪淺,對傳統文化有了新的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
然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工業與商業的全球化正逐漸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解著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瀕臨消失。
首先是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良好方式。然而在現在,隨著西方聖誕節,情人節等一系列節日的廣泛傳播,傳統節日卻漸漸被淡化了。鮮少有人在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在中秋節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熱騰騰的臘八粥祈平安。在西方節日被人們熱火朝天的慶祝之時,誰還會想起這些內涵豐富,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與習俗呢?
其次是傳統的歌舞。鳳陽花鼓、雲南花燈、東北秧歌等早已被人們認為是俗不可耐,在公園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時,還有許多的年輕人加以嘲諷,而西方傳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卻被年輕人大慄追捧,成為他們的心頭大愛。而在一些流行歌曲廣為傳唱的同時,中國的一些民間音樂以及國粹京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隨著時代的發展,許多人拋棄了傳統歌舞,轉而奔向了流行音樂與舞蹈的懷抱。
不僅如此,曾經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著失傳的危險;傳統的繪畫書法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傳統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遺棄。這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不禁令人堪憂。
為了不使我們中國人遺憾、後悔,我們每個人應該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尤其身為教師工作者,更應積極投身推廣和傳播傳統文化工作中去,努力使傳統文化恢復生機與活力,重新綻放光彩。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2
中華民族命脈傳承了五千年,而作為傳承的主線,卻始終是孝。孝是眾德之根,諸善之源,立身之本,齊家之寶,治國之道,是民族認同,民族團結、民族振興的基礎。我們每年的春節、清明節、中秋節、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其實質不都是在演孝嗎?
《孝經》說:“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孝道猶如天上日月星辰的執行,地上萬物的自然生長,天經地義,乃是人類最為根本首要的品行。”
“百善孝為先”因為是根本的道理,根本的人倫,根本的共識,所以數千字的《圍爐夜話》,抵不過這一句“百善孝為先”的名聲。
既然懂得了行孝的'重要性,也知道了行孝是修身第一步,那麼更應該懂得如何去行孝。本次課程教育了我們該如何去行孝“一是養,二是敬,三是諫諍”。
首先,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身,更要懷著一顆恭敬之心。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是說現在的所謂孝子認為能贍養父母,就算盡到了孝道,養狗、養馬也同樣是養,如果我們僅僅是贍養,而不尊敬父母的話,怎麼能夠把養父母,和養狗、養馬區別開來?
今天,很多人對孝的認識仍然還停留在“能養”的層次上,認為只要滿足了父母衣食住行的需要,便是孝順父母了。這是時代的不幸,也是傳統文化的不幸。當然,能夠滿足父母這些需要,尚有可取之處,也算是一種孝行。可悲的是,有些人在這個層面的孝也做不到。
其次,孝敬父母要養父母之志。
第一條就是我們需要做到不讓父母為我們的健康擔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就是說,我們身上最小的器官毛髮,最表層的面板都來自父母,就如同父母的身體,怎麼敢毀傷呢?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3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中華傳統文化是指以華夏民族為主流的多元文化,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融合、形成、發展起來的,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他包括思想觀念、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教育科技等諸多層面的內容。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髮展、創新自己的理論體系,從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誕生,到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再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基礎。黨在堅持根本理論陣地的同時,對傳統文化的發展和繼承,也給予了更多的關注。透過學習《弟子規》、《道德經》等中華傳統文化,感想、體會頗深。學國學是當今很熱門的一個詞兒,是人們對於傳統文化的反思和正視。其概念廣泛、內涵豐富、分類多樣,把我們祖輩們的經歷、體驗、方法以及感悟都融入在這些文字中,為我們後人所一一品讀,並領悟其中的奧妙。他們把這些經典留給我們,自然是希望我們代代相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二是學習的重要。人的一生是從學習開始的,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開篇即提出了以學習為樂事,反映了孔子一生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一個人在生命的歷程中,有很多不可知的部分,但是知識可以增長才幹,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因此,我感到愛學習是一種快樂,想學習是一種幸福,求知若渴是一種喜悅。學習新知識,溫習舊知識是一件讓我們感覺愉悅的事情,學習能使我們提高素質、增長才幹。所以我們要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
三是努力踐行。“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我們面對學生,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所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言既出,行必果,說出去的話就像潑出去的水,不可收回,不可反悔。對學生們提出的意見建議要認真研究解決,要敢於承擔責任。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學習中華傳統文化心得體會 在兩天的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過程中,使我受益良多,也有一些感想體會。首先家和萬事興,富而不樂,貴而不安。人生最難的不是奮鬥,而是抉擇。這些都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判斷力、智慧以及不斷的學習,所以人要時時地停下腳步來思考,方向是不是正確,不能在“忙、盲、茫”中度過。在我們的人生中,處處都充滿了抉擇,從擇食、擇言、擇業、擇偶、擇友等各方面,都需要我們要有判斷力,要有智慧,而這些都歸於我們是否學明白了,不能因為我們自己退卻的心,消極的心,壞習氣而打敗自己,福田靠心耕,量大才能福大,大舍才會有大得。 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道德。五倫八德:夫義婦德、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而其中,百善孝為首,我們就應該以身作則,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養父母之慧。人生當中有很多挑戰,改壞習慣的過程是不斷上進的,但不是直線上升,而是總會有很多波折的曲線上升。另外“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這句話很有道理,當我們遇到了挫折或困難,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不要總是怪別人,怨天尤人。在我們平常處事行事的過程中,別人對不對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看看自己做的是否正確。“各自擇,天心地寧;各相擇,天翻地覆”,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少說抱怨的話,多說寬容的話;少說諷刺的話,多說真誠的話;少說命令的話,多說尊重的話;少說批評的話多說鼓勵的話。家裡的每個人,都做好了,那這個家自然興盛,自然和諧。其次百善孝為先,什麼是孝?如何行孝有父母去奉養,有親爹、親孃可以叫,是一種人生的幸福,不能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後悔事。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故天經地義乃為孝。並且我們中國人的孝並非愚孝,舜的故事告訴我們孝敬父母,不能讓父母難受,傷心,“大杖則走,小杖則受”的心靈才是對父母真正的孝順。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今之孝者,立身行道,而揚名於後世。
還有禮在人際關係中的運用“鞠躬”之禮,並非在於形式,而真正的是關乎行禮之人的內心是否恭謙,鞠躬之禮就是要告訴自己應該常處下,用來降服自己的傲慢之心。 有禮之人,禮可以成為他生命中的助力,而無禮的人,則是阻力。“禮者,敬而已矣”,有禮之人,為人真誠,可以得到長輩的幫助和提攜,因為人際關係就像一面鏡子,你對他笑,他就對你笑,你對他不友善,他也不會對你好,“而凡人之所以為人也,禮儀也”。 弟子規就是人生的交通規則,學弟子規的每一句,是學它每一句話後面的存心。
在今後的生活和工作中,我更需要努力逐步改掉壞習氣,培養好習慣。 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心得體會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是《弟子規》的總綱領,只要我們認真去學習、去思考、去感悟,就會明白其中的許多道理。在為人處世就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就有了做人的準則,在生活、工作中,就會有正確的判斷和及時糾正自己錯誤的言行。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說話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就是指凡事說出去的話,首先要講信用,不可以欺詐別人或者胡言亂語,話說得多,不如說得少,說話只要恰當,切題就行,不要花言巧語。尤其是作為職場中的我們。做人要懂得感恩。
對一個人而言,應該報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養育之恩,所以《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 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想一想這些都是我們做兒女的孝順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卻有很多沒有做到:經常會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緒帶回家,面對父母的嘮叨,覺得很煩;有時對父母的牢騷,不能很好的給予勸慰,置之不理想想自己平日對父母的關心太少了。
從校園已經走出來一段日子了,剛開始的時候,總是懷念象牙塔裡的單純的美好,懷念坐在課堂上聽老師講課的那種如沐春風的感受,懷念著以前的一切,總是不想告訴自己要向前看,總是把自己矇蔽在過去的生活中,不去想迎接新的生活;總是抱怨周邊的環境太過複雜,抱怨這個社會是多麼的世俗,忘了繼續追尋生活的美好。生活在回憶裡,痛苦在現實中。在不遇到問題的時候,充滿自信的對待一切,而在遇到真正挑戰的時候,既沒有小隱於野的氣魄,更沒有大隱於市的心境,也只不過是俗人一個。所以非常感謝領導們在我彷徨的時候給了我機會參加傳統文化的學習,提醒自己應該如何繼續以後的人生。自從我自己學習傳統文化以後,就越來越感覺到這條路越走越寬廣,也希望有更多人受益。並介紹自己周圍的朋友和一些素不相識的有緣人來到國學班學習,學習的道路還很漫長,希望大家都能夠踐行聖。
中國傳統文化給後人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籍,光輝燦爛的思想,綿亙不絕的歷史,深邃玄奧的智慧。在這個被西方的風俗習慣及思潮日日侵擾的今天,在這個人人拜金的物慾橫流的今天,在這個良心大大地被撕咬的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於我,是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撼。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不管是對歷史負責,還是對未來負責,都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保護自己的文化遺產。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的特色,是中國寶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積累,是中國文化保持長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我要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整理,從中吸取精髓,使之發揚光大。 我覺得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會讓人受到很好的薰陶,三字經、弟子規 、論語和四書五經等等,這些古人給後人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遺產,特別值得我們深入的學習和思考,那些文人墨客的為人之道也早已給我們以證實。人的道德必然與他的成功與否有著密切的關係,客觀事實的規律是不能人為的改變它的運作。我們作為教師,教書育人的前提,就要讓孩子先學會做人,然後再做事,萬事德為先,一個人有了良好的品德,才會在學習和工作中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認可。因此,我覺得:現在的中小學幼兒園也應該把這些傳統文化載入課程,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學習,真正讓下一代從中悟出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一定要以身作則,作為傳道授業解惑的育人者,承擔著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光榮職責。教師的儀容、表情、舉止、服飾、談吐、待人接物等都成為學生和社會的楷模。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為那會影響到學生。透過學習,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我要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有價值的內容,用來把今天的工作做得更好,實現它的 現代價值。又如,在我們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難免有不同的衝突,但是對任何事情,我們要有這樣的心態,“退一步海闊天空。”也許事情就會是另一種結果,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單位,只要我們每個人都做到:各自責,天清地寧。各自從自己身上找到不足,那我們將生活在一片寬闊寧靜的天空下,何樂而不為?因此,我將從已做起,發揚優秀的傳統文化美德!
中國傳統文化與教育學習心得中華傳統文化包羅十分廣泛,內涵極其豐富,特別是蘊含了豐富傳統哲學,那些簡短精悍的名言警句是古人的人生智慧總結,這些有助於我們走好人生的路途, 有助提高個人思想道德修養。現在很努力的在學校裡學習這類的東西,傳統文化好像沒有必要學習。但是,傳統文化會讓你有一種有根的感覺,特別是在我自己漸漸的明白了一些話的道理明白了那些東西的真正道理。例如老子和孔子做人的道理與為人處事的原則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思考空間。同時我回過頭去看自己走過來的腳步,自己的幼稚可笑的思想。
每每讀到那些話又聯想到自己的過去,心便有慼慼然,想想自己的思想與行為,更是唏噓不已。自己原來一直錯得那麼的厲害。像我們大多數人每天追逐個性潮流,沉迷電腦網路,缺少思考,缺少生活考驗,碌碌無為的一群人才真正是不會做人!以自我為中心,對社會,對學校,對他人稍有不滿就大呼天理何在!粗俗的詛咒與漫罵使得我們早就失去了一個人應該有的涵養。
古人沒有現代人的忙碌節奏,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人生思考未來思考那些我們現在可能覺得是瘋子似的問題,他們之所以睿智,是因為他們比我們更用心的去觀察了這個社會,我們被更多世俗的東西蒙住了眼睛,我們被侷限到了一個自己的小世界裡,我們無法認識更廣闊的天地。沒有了以和為貴的思想,更多的是人類的自大,覺得自己比他人重要的人也不大可能很好提高自身的素養與水平。這樣我們談何以更高的角度去看待人生,實現我們每一個作為社會人所應具備的價值。假如我們思考問題只從自己出發,那麼看到的都是很短期,膚淺的利益。那麼為社會為他人犧牲更是無從說起。但是,如果把我們置於一個群體中,置身於我們大社會,更甚讓我們置於宇宙,我們會發覺自己是多麼的卑微。那麼,我們就不會過多的注重自我的感受和個人的得失了。因為我們的無知,所以我們必須要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
那麼我們學習的目的又是什麼呢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讓我的心開朗了許多,就像突然遇見了太陽。能夠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道德修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儒家學問裡有說: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個人要想成才,那麼首要的是修身—————修身養性! 讀書可以修身,但是讀些怎樣的書怎樣才算修身養性呢對於這個問題,我自己懂的也不很多。但是學習了中國的傳統文化, 我們首先要把人做好了,才有資格談能力。
一個品德低下的人即使學富五車也是徒勞。這樣的人於社會於他人也將是無所益處的。我們必須不斷學習,以一顆真誠虔誠謙虛的心努力學習好我們炎黃子孫的文化精華,豐富自己,充實自己。將資訊化為知識最終成為自己的智慧!我的心裡漸漸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方向,我知道自己以後應該怎麼更好地去學習,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更好地位教育教學服務。 特別喜歡《易經》中的那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經常用這句話去勉勵自己,交給我們怎樣去做一個人,做好一個強者、智者。我經常在想如果一個人能做到這兩句就會是一個聖人,又想起溫總理在上任時說的那兩句話來勉勵自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摸索”。古有半部《論語》治天下,那麼精深的文化隨便精研點就受用終生了。 現代的人多是浮躁的,甚至是一些研究古典文化的人也是如此。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4
從今年春節後開始,我們人大機關逐步開展了傳統文化的學習教育活動,透過觀看這一系列的報告和電視專題片,感到自己受到了一次很大的心靈震憾,思想上接受了一次洗禮,糾正了以前的很多錯誤認識,也開始學會從一個新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古代傳統和現代生活。
《弟子規》我以前接觸到的不多,只是想當然的把它當成是和《三字經》、《百家姓》一樣是以前古代兒童剛開始學習的啟蒙讀物,但裡面提到的《二十四孝》的故事太熟悉了,我小的時候,奶奶雖然不識字,但天天都給我講,什麼王小冰魚,丁郎刻木、蘆花絮衣等,長大上了中學以後,就開始感覺這些都是封建落後的東西。到今天都這麼大的人了,還用再學這個嗎?但透過一段時間的學習,特別是聽了錢文忠教授所講述的《弟子規》後,才感覺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瞭解太少了。《弟子規》通篇360句,1080個字,三字一句,聽起來全部是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好象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但它是古人根據《論語》等儒家經典編寫而成,它集孔孟、老子等聖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是古時候對孩子從小在學習、生活、待人處事等各方面樹立道德規範的典範之作,也可以說是一部教給我們該怎麼學習做人道理的綱領著作。現代社會是物慾橫流、道德和價值觀扭區,人情冷漠,我們把以前的很多很美好的傳統道德都給拋棄了,因此傳統文化的學習很有必要。前段時間網路上流傳很廣的這種事情我們實在聽得太多了,廣東小悅悅事件、老太太倒地該不該扶等問題,這種問題都能拿出來討論,說明現在社會的道德滑坡已經很嚴重了,象傳統文化論壇中陳大惠老師做得是一件春風化雨般很有意義的工作,逐步喚醒人們心中的良知,糾正人們扭區的價值觀,大力弘揚和繼承傳統道德和文化,這在現在確實是很有必要的。看了這一系列片子後,確實也應當引起我們的反思,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有哪些做的不夠的。
孝敬父母在中華傳統道德文化中是第一位最重要的,以前沒看這些片子前確實對這些沒做過深入地思考。為什麼,因為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我因為從小在縣城長大,從上學、工作、結婚、有孩子,基本沒大受過什麼罪,因為有很多事都是父母給包辦代替了,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篇文章《快樂的大樹》,非常感動,感到父母就象是那棵大樹,把自己的所有全都給了孩子,還恐怕孩子不快樂。現在才感覺到,孩子對父母的感情與父母對孩子的感情相比真是少得太多太多了。前段時間我們買房子,沒有兩邊父母的資助也實在是不敢想,這兩天裝修,父親一直說“你們還貸款不容易,過段時間我們再想辦法給你們籌集一點。”老人是隻要有一點能力,也都會想著孩子,什麼時候我們能做到老人的百分之一也就他們也就使他們滿足了。
傳統文化學習心得體會15
早晨四節課的時間聆聽了王老師的演講,自己受益非淺。王竑錡老師的演講猶如一縷陽光照入了我的心房,讓我看清了黑暗中的道路。
王竑錡老師說人的煩惱來自有所求,對啊,你想要做的事而達不成的時候你會煩惱。去做一件事有對有錯不能用不成熟的思想去衡量別人的思想,畢竟每個人所在的位置高度,看待問題思想都是不一樣的。其中老師放了一部宣傳片有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出生是原點也是起點,讓我感觸很深幫助別人成就自己,印象最深的便是王竑錡老師講出的一粒種子的故事,當別人播種下這裡種子時,用了各種方法,對現在還是一粒種子來說,憑什麼自己要屈尊在這小小的泥土裡,可等種子慢慢長大的時候,那粒種子不會再去埋怨別人把它種下,更不會去埋怨踩它一腳的人,種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吸收著,它還是那粒種子時別人給予它的養分,它會感激。同樣,當我們在感到受別人折磨時,不要難過,不要埋怨,那是別人在為你以後的成長與發展做鋪墊,不經歷風雨那能遇到彩虹?
我們應該要無時無刻的感激別人對自己做過的事情,他讓我們得到了不一樣的成長,也獲得了更多的力量,慢慢的儲存能量,等待時機能成熟時迸發出無窮的力量,震撼著那些曾經“幫助”自己的每一位人,感謝他們的存在才能成就今天的自己。感謝人生旅途中每一位拉引者,帶我們走向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