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時候可不可以植樹
可不可以植樹
1、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
2、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3、1979年,人大常委會規定,每年三月十二日為中國植樹節。這對動員全國各族人民積極開展綠化祖國活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為什麼要植樹
自古以來,中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一直流傳至今。
這是因為清明前後,春陽照臨,春雨飛灑,種植植物成活率高,成長快,所以俗語說“清明前後點瓜種豆”。
植樹的民俗源於喪葬習俗。早在西周時期,封建統治者便開始在墳頭栽種樹木,不過那時的植樹只是統治者顯示地位的一種標誌。而平民百姓是不準立墳和植樹的,因此,墳頭植樹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時期,民間才開始仿照統治者的行為在墳頭植樹,而此時的植樹也只是作為祖墳的一種標誌而存在的。
據《禮記》中所述,孔夫子就曾在雲遊之前,為了將來能夠確切辨認祖墳,就在其父母的墳頭種植了松柏。但這時的'植樹與清明節尚無關聯,而真正將清明與植樹兩者結合到一起的,則要歸功於漢高祖劉邦了。
相傳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因多年在外征戰,無暇回故鄉,直到他做了皇帝之後才回鄉祭祖,但卻一時找不到父母的墳墓。後在群僚的幫助下才在亂草叢中找到一塊破舊的墓碑,於是便命人修墳立碑,並植以松柏以做標誌。
恰巧這天正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清明,劉邦便根據儒士的建議,將清明定為祭祖節。此後每逢清明,他都要榮歸故里,舉行盛大的祭祖、植樹活動。後來此習流傳民間,人們便將清明祭祖與植樹結合在一起,逐漸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民俗。到了唐代,清明踏青與清明插柳的民俗十分盛行。所謂插柳,原指人們身上插戴柳枝的一種行為,但在田野踏青和墳塋祭祖的過程中,人們往往會將柳枝往墳頭或地上一插,柳便成活,無意中也起到了植樹的作用。
植樹造林的好處
1、可為人類提供氧氣,淨化空氣,美化環境,有利於生態環境的保護。我們知道人每天吸入氧氣,吸出二氧化碳,樹正好相反,它的葉子在陽光照耀下不斷進行光合作用——吸入二氧化碳,釋放出氧氣。
2、植樹造林能夠使水土得到保持,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3、植樹造林為人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提供了許多有用的原料和用品。如水果、木材及藥材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