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音樂

《音樂之聲》讀後感

《音樂之聲》讀後感(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後,相信大家一定領會了不少東西,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後感了!那麼如何寫讀後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音樂之聲》讀後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音樂之聲》讀後感1

去年,媽媽和我一起觀看了一部老電影——《音樂之聲》,我被裡面精彩的故事情節和動聽的音樂所吸引。今年暑假,我閱讀了《音樂之聲》這本書,同樣讓我深受啟發。

《音樂之聲》是美國女作家瑪麗亞·奧格斯塔·特拉普的第一本自傳。作者與海軍上尉格奧爾格結婚後不久,便帶著全家離開奧地利,前往美國,逃離了納粹德國的魔掌。在美國後特拉普家族,她一邊用歌聲打動著成千上萬的歐美聽眾,一邊經營著在佛蒙特州買下的農場。最後,她終於擺脫了貧困,在二戰結束後不久,全家還成為了“同心同德”的成員。

讀了這本書,我也想到了自己,發現了自身的許多缺點。面對問題,特拉普家族並沒有想著去逃避,而是想著如何解決,最後終於成功了。我以前在背古詩時,會遇到一些不認識的生字和生詞,我總是懶得去查詞典,而是選擇矇混過關,現在想來,我感到十分慚愧。

特拉普家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雖然欠著債,但仍然能鎮定自若地經營著在佛蒙特州買下的農場,絲毫沒有被貧困打挎,也沒有自暴自棄。而我在學習中,只有一道題目不會做就會急得要命,纏著媽媽問答案。經媽媽一指導,我就立刻明白了過來。我也很後悔,要是我再想一想,不就會做了嗎?

我要學習特拉普家族,勇敢地面對困難,樂觀地面對生活。那樣,我們的人生也會很精彩!

《音樂之聲》讀後感2

活潑開朗的瑪利亞伴隨著藍天大山華麗麗的登場,彷彿把我也帶上了郊外的世界,心情一下子驟然放鬆,一聲清脆悅耳動聽的歌聲入耳,讓我的眼睛和耳朵都離不開這部經典電影,1963年的《音樂之聲》。

喜歡歌唱,無拘無束、熱愛自然、活潑好動的瑪利亞無疑是幸運的,得到了修道院院長的理解與庇護,在眾多修女的聲討聲下,院長讓瑪利亞離開修道院去當家庭教師,走出修道院的瑪利亞,對未知世界也充滿了惶恐與不安,瑪利亞用歌聲驅散了自己心中的小魔獸,開啟了新的生活。

在規矩森嚴、冷酷嚴謹的特拉普上校家裡有著7個年齡不同,性格迥異的小調皮,他們使出渾身解數來驅逐新的家庭教師瑪利亞,瑪利亞一次次的化解她遇到的麻煩,上校看穿竟不拆穿,我不禁為男主人公的睿智而拍手稱好。瑪利亞用自己的歌聲和自己的善良感動了孩子,和孩子們打成一片,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

看到這部電影,大部分觀影者感動於瑪利亞的善良,對待愛情的堅貞,沉醉於電影裡面的歌聲。當然,毋庸置疑,電影裡面的歌曲《哆來咪》《雪絨花》等至今耳熟能詳。而最讓我動容的則是影片音樂背後博大而深沉的愛。這部影片全面而深刻的詮釋了愛。對子女的愛,對戀人的愛,上校對祖國母親的深深地愛。

影片中上校在度完蜜月回到家,看到家裡竟然懸掛著帶著納粹標記的旗子,毫不猶豫的一把扯下撕掉; 當上校的好友麥克斯說“與德國和平地合併也很好”時,上校立馬翻臉,不念友情,怒斥中帶著失望:“很好?!麥克斯,有時候我真不瞭解你”……在納粹分子的嚴格監控下,帶著全家人一起上臺演出《雪絨花》,最後一次表達了對國家深深地愛。

《音樂之聲》讀後感3

每當《音樂之聲》裡的歌縈繞耳畔,我總會想起瑪利亞和七個孩子們玩耍的情景。讓我來為大家介紹這部電影。它講述了一個美麗的故事:瑪利亞本是一個修女,可是她太熱愛大自然,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所以被院長介紹去馮?特拉普上校家照看七個孩子。到了那兒,瑪利亞透過努力,讓孩子們接受她,並重新讓那個家充滿音樂和快樂。上校愛上了瑪利亞,並把她娶為妻子,一家人其樂融融。

這是,戰爭來了,讓這個和諧的家緊張起來。他們想到了離開奧地利。在修女們的幫助下,上校一家人躲過納粹的追蹤,然後他們翻過阿爾卑斯山,離開了奧地利。《音樂之聲》是一部成功的音樂劇,所以在這部影片中,誕生了許多世界名曲:《Edelweiss》、《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The Lonely Goatherd》、《So Long,Farewell》等。

最著名的是《Do-Re-Mi》。聽著這一首首動聽的歌兒,幻想著那一幕幕和諧美麗的場景,我的心不禁在問:是什麼讓孩子對瑪利亞的態度有如此之大的轉變呢?(從捉弄瑪利亞到認瑪利亞做媽媽)答案就是:愛的教育。是愛讓孩子們有了這樣大的變化和愛心的回報。她對於孩子充滿愛心:當孩子們用癩蛤蟆和松球捉弄瑪利亞時,她不但沒有生氣,還很理解孩子們;當麗薩從她的窗戶外爬進來的時候,她不但沒有責備麗薩,還為麗薩作“掩護”……

她沒有批評孩子們,卻讓孩子們一個個心懷悔意,後來竟被感動的哭了。如此可見,愛的教育是多麼偉大!以後,每當我看到有關和平與愛的主題作品,總會不由地想起瑪利亞和孩子們唱著歌,奔跑在草原上的情景。這時,我總會被愛所感染,變得歡快起來……

《音樂之聲》讀後感4

《音樂之聲》是一本易看、易懂又十分激勵人的書。它就像有魔力似的,讓你會情不自禁的看了又看。

書中講的是一位普通的修女瑪麗亞,從進入海軍上校的家幫他照顧家庭,到漸漸成為他的妻子和七個孩子的母親,再到經歷了許多波折,有了一個幸福家庭的故事。

每當合上這本書,我都會在腦海裡瞎想:瑪麗亞,她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竟能一下子接受做七個孩子的'母親!竟能經歷波折而並不放棄!後來,我再回頭想,是啊!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人,如海倫·凱勒。她雖然雙目失明,雙耳失聰,但她仍不放棄,努力學習。在沙利文老師的指導下,最終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她這一生先後完成了14部著作,被美國《時代週刊》評選為“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還有音樂家阿炳,他雖然雙目失明,但他依舊熱愛音樂。8歲便隨父在雷尊殿當小道士。12歲已能演奏多種樂器。18歲時被無錫道教音樂界譽為演奏能手。一生共創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間樂曲。他一路走來是多麼不易啊!

比起他們我就自愧不如了。當時,我在練習舞蹈老師教的新舞時,跳到一半已經累得氣喘吁吁了,手臂和腿都十分痠痛,豆大的汗珠已從我的額頭流了下來。由於這個舞比較難,而且在課堂上也沒幾個人會,我就在想,要不要放棄?後來,我還是沒有堅持下來。第二天舞蹈課時,我發現三分之二的人都會了,我後悔了,可人生沒有後悔藥吃。從此,我堅持刻苦練舞,再也不敢半途而廢了,終於成為了舞蹈隊的佼佼者。

瑪麗亞,她是個堅持不懈、不怕困難,勇敢突破自我的人,她是新時代的楷模!

《音樂之聲》讀後感5

上一星期,語文老師讓我們看了《音樂之聲》這本書。

書中講述了修女瑪麗亞的故事,瑪麗亞因喜愛大自然,喜愛唱歌,不適合修道院的生活。被派去一位海軍上校的家中當保姆和家教,照顧七個孩子。上校對她十分嚴厲,非常冷漠。但還是被瑪麗亞的善良所感動,經歷過一番風雨後,兩個人終於結婚,過上了幸福生活。

這本書讓我懂得了很多,比如說應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困難。還記得那個場景:聽著從瑪麗亞嘴裡汩汩流動的歌詞,看著她大闊步往前走的姿態,不免欣慰,心裡也不免闊朗起來,坐在螢幕前微笑著似乎也看到許許多多困難被折服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經常是遇到一點小小的困難、挫折便後退,不敢面對它們,更沒有膽量去克服它們。但看完書中,聽著瑪麗亞那首輕快、高昂的歌曲,我把心中的焦慮、不安一掃而光,而是自信地去面對困難。

給我的第二個感受是:音樂是心靈的語言。整本書突出了音樂這一主題,出現了許多廣為流傳、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雪絨花》、《哆唻咪》、《孤獨的牧羊人》。也正是透過音樂,男主人公特拉普被感動了,真是應了馬丁·路德的那句話:“不為音樂所動的人,我必定把他比作木石。”

從此,我更加喜歡音樂了,更加喜歡唱歌了,因為音樂可以使人愉快,成為一個像瑪麗亞一樣的快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