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是在過什麼
根據《周易》的理論,“六”為陰數,“九”為陽數,所以九月九,就是九又重九、陽數相重的日子,這才有了“重陽節”的名稱由來,也稱“重九節”。
(一)祭祖節
重陽節幾乎是處在年尾時段最後一個最為重要的傳統節日,它與除夕、清明、中元,並稱為中國傳統四大祭祖節日——由此也可看出重陽節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位置。中國古代屬於農耕社會,農業文明,是極其重視祖先經驗的一種文明形態,因為必須要依靠前人總結的教訓、祖先遺留的智慧來耕織種植,由此,就形成了一種祖先崇拜的文化心理。中國古人,對於先祖的無限敬重、對於祭祀的高度重視,都由此文明根源而來。既然祭祖是如此重要,那麼,重陽節能被列入“四大祭祖節日”之一,就可見這個節日的地位之高、分量之重。
因此,重陽節的第一個節日主題,就是“祭祖節”,這是一個遊子風塵歸來、全族祭奠先人的節日。
從而我們才看到有關重陽節最著名的那首唐詩,詩行裡傳達的是這樣一種情感基調: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月初九,宗族親人都在故鄉從事著重陽節的風俗活動,唯有王維一人獨在異鄉、獨自寂寥,他才分外懷念故土鄉親,懷念手足兄弟。
(二)登高節
這首詩中,同時還提及到了重陽節的第二個節日主題,就是“登高節”。
在古代,每逢九月初九,都要舉家登高望遠。
望遠,當然是為了觀賞美景,觀賞漫長的寒冬到來之前、最後的一瞬絢麗秋景;
而登高,傳說是為了避災,因為有民間故事講到,古時曾有一家人在九月九佩戴茱萸登山,回來後發現家中牲畜皆亡,唯有登高遠走的家人無恙,——雖然這是個遙遠的故事,但是流傳到風俗習慣裡,上至帝后、下至民間,都會在重陽節這一天登高望遠。
如今遊覽北京故宮,還能在御花園裡看見一座太湖石造成的人工假山“堆秀山”,山上建有一座“御景亭”,是整個御花園的制高點。這處所在,就是每年重陽節皇帝率領后妃登高遠眺的地方,雖然不能輕易出宮,但是宮廷也要與民間保持同步的節日禮俗。
與王維那首家喻戶曉的唐詩意思完全一致的,還有盧照鄰的一首: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
歸心歸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
萬里同悲鴻雁天。
九九重陽登山遠眺,望穿秋水歸鄉不得,只好獨在他鄉飲一杯菊花酒,天空劃過秋雁悲鳴,似在啼唱兩地不能同聚的傷懷。
詩中嚮往的登山場景、悲嘆的遺憾感受,與王維詩是一模一樣的,然而此詩更為雅緻的對仗詩句“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卻不如更為口語化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傳唱更廣,這就體現了文化在大眾傳播層面的通俗化需求。由此看來,作詩時候最講究語言通俗易懂、要讓目不識丁的老嫗都能聽懂詩句的白居易,一定是最懂得傳播學的人。
重陽節的第三個主題意義就凸顯了出來,重陽節,也是“敬老節”。
九,是數字中的最大數,九,是久長久遠的諧音,因此九上又九、九九重陽,就有長長久久、長壽尊貴的`隱喻在裡面,重陽節由此有著為老人祝壽吉祥、祝禱長壽安康的節日寓意。
形容人到晚年,最常見的就是李商隱的一句詩“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以及他另外一句經典詩句“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還有劉禹錫詩裡的老當益壯的一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夕陽散發餘熱,人間看重晚晴,桑榆晚景幸福,這都是非常美好而溫暖的景象。
尊親孝親,該是任何家庭裡永恆不改的話題;
敬老愛老,這是任何社會中體現文明的標度。
在人生暮年,心境不免走向蒼涼,身體不免走向老態,生命不免走向衰落。但是,依然可以有“夕陽無限好”的另外一種人生狀態裡的美,依然可以有“為霞尚滿天”的另外一份璀璨光華綻放給人間,那是蓬勃朝陽不及的大器晚成,是正午日頭不懂的成熟厚重。
處在一年秋盡、行至歲末的重陽,如同經過一天運轉、行至暮時的夕陽,提醒著人們去關愛、去感謝、去敬重,那些經歷一生奉獻、行至晚年的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