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職業素養自我總結(通用10篇)
自我總結是對自己過去某一階段的學習或工作的自我分析和總結,它可使我們及時找出錯誤並改正,是時候寫一份自我總結了。自我總結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學生職業素養自我總結,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大學生職業素養自我總結 篇1
什麼是職業素質?簡單說,就是每一個職業人應該怎麼想、怎麼做。人的思想品德素質是決定一個人立足社會的根本,它支配著人的言行。
大學生職業素養就是一種工作狀態的標準化、規範化、制度化,即在合適的時間、合適的地點,用合適的方式,說合適的話,做合適的事。使大學生在知識、技能、觀念、思維、態度、心理上符合職業規範和標準。
大學生職業素養是勞動者對社會職業瞭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及職業情況等方面。影響和制約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實踐經驗、社會環境、工作經歷以及自身的一些基本情況(如身體狀況等)。大學生職業素養是個很大的概念,專業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專業,敬業和道德是必備的,體現到職場上的就是大學生職業素養;體現在生活中的就是個人素養或者道德修養。大學生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範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
做為職業素養培養主體的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應該學會自我培養。
首先,要培養職業意識。雷恩·吉爾森說:“一個人花在影響自己未來命運的工作選擇上的精力,竟比花在購買穿了一年就會扔掉的衣服上的心思要少得多,這是一件多麼奇怪的事情,尤其是當他未來的幸福和富足要全部依賴於這份工作時。”很多高中畢業生在跨進大學校門之時就認為已經完成了學習任務,可以在大學裡盡情地“享受”了。這正是他們在就業時感到壓力的根源。清華大學的樊富珉教授認為,中國有69%-80%的大學生對未來職業沒有規劃、就業時容易感到壓力。中國社會調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項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調查顯示,75%的大學生認為壓力主要來源於社會就業。50%的大學生對於自己畢業後的發展前途感到迷茫,沒有目標;41.7%的大學生表示目前沒考慮太多;只有8.3%的人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目標並且充滿信心。培養職業意識就是要對自己的未來有規劃。因此,大學期間,每個大學生應明確我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將來想做什麼?我能做什麼?環境能支援我做什麼?著重解決一個問題,就是認識自己的個性特徵,包括自己的氣質、性格和能力,以及自己的個性傾向,包括興趣、動機、需要、價值觀等。據此來確定自己的個性是否與理想的職業相符:對自己的優勢和不足有一個比較客觀的認識,結合環境如市場需要、社會資源等確定自己的發展方向和行業選擇範圍,明確職業發展目標。
其次,配合學校的培養任務,完成知識、技能等顯性職業素養的培養。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等顯性職業素養比較容易透過教育和培訓獲得。學校的教學及各專業的培養方案是針對社會需要和專業需要所制訂的。旨在使學生獲得系統化的基礎知識及專業知識,加強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和知識的運用,並使學生獲得學習能力、培養學習習慣。因此,大學生應該積極配合學校的培養計劃,認真完成學習任務,儘可能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包括教師、圖書館等獲得知識和技能,做為將來職業需要的儲備。
再次,有意識地培養職業道德、職業態度、職業作風等方面的隱性素養。隱性職業素養是大學生職業素養的核心內容。核心職業素養體現在很多方面,如獨立性、責任心、敬業精神、團隊意識、職業操守等。事實表明,很多大學生在這些方面存在不足。有記者調查發現,缺乏獨立性、會搶風頭、不願下基層吃苦等表現容易斷送大學生的前程。嚴於律該是自己承擔的工作就不要用別人幫忙。一個人的工作,如果自己應該做的卻沒有做好,總是需要別人來幫忙才能完成任務,就說明你不稱職。久而久之,自己的工作能力上不去,在別人心目中的形象也立不住。長此以往,別說是向上發展,就是在原來的工作崗位上,能否站穩都不好說。一個不能勝任本職工作的人,就離脫離本職不遠.
如廈門博格管理諮詢公司的鄭甫弘在他所進行的一次招聘中,一位來自上海某名牌大學的女生在中文筆試和外語口試中都很優秀,但被最後一輪面試淘汰。他說:“我最後不經意地問她,你可能被安排在大客戶經理助理的崗位,但你的戶口能否進深圳還需再爭取,你願意麼?”結果,她猶豫片刻回答說:“先回去和父母商量再決定。”缺乏獨立性使她失掉了工作機會。而喜歡搶風頭的人被認為沒有團隊合作精神,用人單位也不喜歡。
如今,很多大學生生長在“6+1”的獨生子女家庭,因此在獨立性、承擔責任、與人分享等方面都不夠好,相反他們愛出風頭、容易受傷。因此,大學生應該有意識地在學校的學習和生活中主動培養獨立性、學會分享、感恩、勇於承擔責任,不要把錯誤和責任都歸咎於他人。自己摔倒了不能怪路不好,要先檢討自己,承認自己的錯誤和不足。
大學生職業素養的自我培養應該加強自我修養,在思想、情操、意志、體魄等方面進行自我鍛鍊。同時,還要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增強應對壓力和挫折的能力,善於從逆境中尋找轉機。
因此,對於我們這些大學生來講職業的素養是我們在未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可以說是伴隨我們一生的基本準則吧。不論你在以後做的是什麼樣的事情,做什麼樣的職業,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職業素養是我們應該具有的。
面對這樣那樣的壓力,我們應該用樂觀、豁達和積極的心態來接受著挑戰。
大學生職業素養自我總結 篇2
近兩週內,我們進行了四個學時的就業指導課程,透過老師詳細認真的講解,我對“職業素質”這四個字有了新的認識,受益匪淺,收穫頗豐。
談到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首先,我們一定要知道何為職業素質。現代學者為“大學生職業素質”有如下定義:大學生職業素質是大學生畢業後作為勞動者對社會職業瞭解與適應能力的一種綜合體現,其主要表現在:職業興趣、職業能力、職業個性、職業情況、職業態度等方面。
在報考志願前,經過我和家人的深思熟慮,最終選擇了會計這門專業。這是我的興趣所在,也是我將來很大可能要踏上的工作崗位。所以對於最最基本的職業能力,我一定會百分百的重視起來。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對我們而言非常重要。在大學期間我會努力學習相關的文化理論知識,熟悉會計基本也為,掌握會計應用理論以及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實物技能。同時,我們還應具備經濟學、管理學、財務管理、國家金融與貿易、投資學等一系列與會計相關性比較大的綜合知識,還要有充足的法律知識。如今,現代企業對企業文化的建設越來越重視,企業文化不僅代表了企業的精神風貌,更是一個企業靈魂的所在。因此,用人單位在錄用大學生時,除了要求畢業生所具備的專業知識結構外,更注重大學生誠實守信的品德、敬業奉獻的精神以及是否具備創新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非智力因素。作為會計人員,我們不僅肩負著為政府機關、企業管理層、金融機構等提供符合質量要求的會計資訊,而且還要為投資者、債權人及社會公眾提供真實的會計資訊。從自身出發,切實考慮,我認為我還需要如下一些職業素質的提升。
一、優良思想道德品質
優良的思想道德是從事任何社會職業所必備的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職業能力是否具有所需要的發展空間。思想道德素質在職業實踐中表現在職業道德的優劣、對待勞動的態度、自強自立、自尊自律等諸多方面。
首先,要培養責任感和奉獻精神,為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打基礎。企業在招聘時把具有事業心和責任感作為招聘的首要條件。現在的社會環境影響下,很大大學生強調責任和奉獻少。企業需要的是有強烈責任感的人,要求畢業生能踏踏實實工作。
其次,要自強自律。要培養較好的心理素質,面對挫折要有較強的承受能力,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培養自強自立的堅強性格。
最後,要講誠信。誠實守信是文明社會不可缺少的道德規範,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與人共處的道德規範。而這一點對會計人員尤為重要,誠信不僅是對他人的承諾,也是對我們個人基本道德觀素質觀的考驗。
因此,大學生要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培養和樹立良好的職業道德觀,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二、具備團隊合作意識
當今社會中,企業分工愈發明確,任何人都不可能獨立完成所有的工作,一個人能實現的僅僅是企業整體目標的一部分。因此,團隊精神日益成為企業的一個重要文化因素。很多企業認為,員工的團隊合作精神是所有技能中最為重要的一種,而且大多數企業如今把團隊合作作為一種重要的企業文化在培養。現代社會越來越需要依靠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越來越需要發揮協作精神和團隊精神。因此,也就要求未來的我們要具有組織管理能力,能處理好人際關係,既能領導別人的同時也能被別人領導。良好的人際關係對團隊來說有著重要意義,它有助於加強團隊成員之間的團結,營造輕鬆的工作環境,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團隊的整體效應。
所以,大學生在大學期間要積極參加各類活動,與更多的人溝通接觸,學會傾聽和溝通,不斷提高個人的修養和素質,從而增強團隊的整體力量。
三、培養創新競爭精神
合作精神固然重要,創新與競爭也必不可少。如今,經濟建設、科技發展都要求人們具備良好的創新精神,敢於衝破傳統的、舊的觀念和事物,提出新見解,不斷開拓新的領域。
具有競爭意識和創新精神是現代職場不可缺少的素質。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樹立競爭意識,培養健康的競爭心理和耐挫心理對畢業生來說非常重要。如果缺乏競爭意識,在激烈的市場競爭面前就會手足無措。
由於學生長期以來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技能方面的鍛鍊不夠,也不注重思維方式的培養,許多大學生安於現狀缺乏創新精神,創新能力也不強,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們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進一步發展。
我們大學生在校期間,要自覺主動地投入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利用各種實踐活動來檢驗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創造能力,培養自己分析能力、應變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不斷增強自己的創新意識,激發自己的創新慾望,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
雖然大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並不容易,非朝夕可見成效,也會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但只要我們自己肯努力,個人的價值觀,能力,品質,道德都可以在自己的不斷成長曆練中自我加以潤飾。作為一名大二的學生,我現在只有努力將文化課,專業課學好,積極參與各種實踐活動,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能力,才能在不久的將來為自己贏得更多機會進而取得成功。
大學生職業素養自我總結 篇3
我今天想跟大家講的,是大學職業生活可能帶給我們的矛盾、困惑,以及個人可能的應對之道。
毫無疑問,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與社會的現代轉型,在好的大學裡取得一個職位,已經成為在這個社會上令人羨慕的事業成功的新起點。我們這一代人主動或被動地以大學作為職業選擇時,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造不如賣茶葉蛋,拿手術刀不如拿剃頭刀”的情況,早已不復存在。最近完成的第六次中國公眾科學素養調查顯示,我國公眾認為教師的職業聲望最高,公眾在期望子女從事最好職業的選擇中,教師職業的期望值也是最高的。先不講大學精神、大學文化、大學的社會責任這類賦予我們某種崇高美感的內容,僅僅從與日常生活經驗相關的視角看來,大學為她的每一位從業者提供了空氣清新、綠樹成蔭的校園,相對寬鬆且有人情味的工作環境,比較穩定、可能逐步上升且有較好福利保障的收入,還有一年兩次、每次長達數週的有薪假期。諸位還比較年輕,到了我這個年齡,就更能體會到,我們的孩子從小就生活在一個“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環境中,對他們人格的形成和品味的提升,具有何等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在眼下這個社會迅速轉型,價值觀和是非感日益多元發展,從而令人難以適從的時代。即使從這樣比較世俗的眼光看來,我們有機會在這個校園裡成為同事,也真是值得高興和珍惜的。
在座的諸位大多是年輕人,大家選擇任職於大學,一定不僅僅是因為上面提到的這些相對世俗化的理由,一定對自己的事業發展有很好的設計,也可能對未來的生活懷有各種各樣多少有點理想色彩的期待。作為過來人,我想說的是,大學的職業生活也充滿矛盾和挑戰,在未來的工作中,如何保持一種帶有超越感(甚至是某種宗教感)的平衡的心態,將是諸位的職業生涯能否平順而成功的關鍵所在。陳寅恪先生講過,“士之讀書治學,蓋將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也就是說,讀書人要脫俗。“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這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境界,特別是在現代中國的大學裡面。我們對大學有很多期盼和理想,但這些期盼和理想的達成,有待於用一種帶有宗教感的態度去提升。這也是我們這些選擇任職於大學的人,所要面對的可能備受內心煎熬的難題。
我們首先要面對的,是大學理想與大學職業生涯實際狀況的矛盾。
如果從12世紀在法國、義大利、英國等西歐國家陸續出現的中世紀大學算起,大學已經有近800年的歷史。在全世界現存的85個1520年以前成立的組織中,有70所是學校。大學在人類社會發展程序中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已經不證自明。有無數最傑出的學者、教育家描述過他們心目中的大學理想,我想不避累贅,在這裡引述20世紀美國社會學家艾倫布魯姆的一段話,來說明人們有過的對一所好大學的期望,這段話引自1987年他出版的名著《走向封閉的美國精神》:
一所好大學應該有另一種氣氛,它告訴我們,有一些問題應該被每一個人思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卻沒有人問也不可能有答案。它提供自由探索的空氣,不允許不利於或者妨礙自由探索的東西存在;它給出重要與不重要之間的區別;它保護傳統,不是因為傳統就是傳統,而是因為傳統提供在極高的水準上進行討論的模式;它蘊含奇蹟,預示在分享奇蹟中產生的友誼。更重要的是,這裡有真正偉大的思想家,他們是理論生活存在的活的證明,他們的動機不會流於低俗,雖然人們以為低俗的動機是無所不在的。他們有權威,但不是來自權力、金錢或家庭,而是來自能夠贏得尊敬的天賦。他們相互之間、他們與學生之間的關係使人們看到一個以真正的共同利益為宗旨的團體。大學是一個以理智為基石的國家的神殿,是奉獻給純粹理性的。它在人們心中喚起崇敬之情,只有那些將自身與平等自由融匯為一體的人才會產生這樣的感情。
我不敢說,我們都是“將自身與平等自由融匯為一體的人”,但我們在大學工作,都多多少少分享著這樣的關於大學的理想。對在座的一些同事來說,也許對這樣的理想的憧憬,正是你們選擇任職大學的緣由。
然而,毋需諱言的是,在大學任職的外部條件,特別是與個人職業生涯順利與否相關的部分,並未達到這樣理想化的境地。大學是人類的組織,也就具備了社會組織的所有弱點,人性的弱點也必然導致大學職業生活要面對的種種不公。代表了人類未來、良知、公正、平等和其他各種追求的大學理想,是由生活在充滿了短視和不公的環境中的大學領導者、教師和其他同事的具體活動來達成的。這是每一位剛剛步入大學之門的同事,從一開始就要準備面對的。
對於教師來說,這樣的矛盾,由於現代大學中教師職業互相矛盾的雙重要求而被強化了。
學者職業化導致了這樣一種局面,即只有在大學和研究機構裡面從事的工作,才被同行承認為是學術的工作。對學術創造的願望,促使我們在大學裡找一份教書的工作。結果,就難免要遇到大學制度的一個內在矛盾。
大學生職業素養自我總結 篇4
職業素養是個很大的概念,專業是第一位的,但是除了專業,敬業和道德是必備的,體現到職場上的就是職業素養;體現在生活中的就是個人素質或者道德修養。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範。個體行為的總合構成了自身的職業素養,職業素養是內涵,個體行為是外在表象。所以,職業素養是一個人職業生涯成敗的關鍵因素。職業素養量化而成“職商。每個人都是一棵樹,原本都可以成為大樹,而根系就是一個人的職業素養。枝、幹、葉、型就是其顯現出來的職業素養的表象。要想枝繁葉茂,首先必須根系發達。那麼,如何培養一個人的職業素養呢?
一.選擇與決策,人生存的基本技能
作出明智的選擇是一項與每個人的成長、生活息息相關的基本生存技能,我們的每一個決定,影響、左右了我們的職業生涯發展和個人生活質量。在我們的一生中,需要花費無數的時間與精力來選擇或作出決定,小到選乘公交車,大到求學、擇業,還有戀愛與婚姻……的確,成功與幸福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在“十字路口”上的某個決定。
由這個案例,你不難看出“我”四年以來的所有挫折與不愉快都源於不當決策,從第一份職業的選擇到匆忙間的跳槽,還有網路工程師職業技能培訓課程的選讀,等等。總之,筆者很難透過她的具體選擇來辨別她的有關職業生涯發展的系統思考軌跡。
二.影響職業選擇的三大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近79.3%的大學畢業生對職業生涯心理準備不足,缺乏明確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具體反映在他們選擇職業時的茫然與困惑。本案例中的“我”就是其中之一,無論是第一份工作還是四年間的其它選擇與決定,她都沒有圍繞職業選擇的基本思路進行。三.促進職業適應與自我塑造
除了選擇、決策外,另一項生存技能就是職業適應與自我塑造。法國哲學家狄德羅曾說過:知道事物應該是什麼樣,說明你是聰明人;知道事物實際是什麼樣,說明你是有經驗的人;知道如何使事物變得更好,說明你是有才能的人。顯然,要想獲得職業上的成功,首先是學會適應職業環境,就像大自然中的千年動物,能夠隨著自然環境的變化而調整、改變自己,避免成為“嬌貴”的恐龍!
一般而言,踏入職場的最初3年,是新人適應社會的階段。主要任務是:弄懂、搞清職場遊戲規則,接受他人有關如何最好完成工作的智慧與指導,承受對新生活想象和實際情況有落差的現實,克服某些方面比別人差的不安,等等。
而案例中的“我”,因為沒有明確的職業生涯發展目標與心理準備,當遭遇工作環境中的諸多障礙與不如意時,便表現出逃避、退縮、迴歸的行為特徵。因此,她四年多來幾乎是在“原地踏步”,沒有為下一個或下下個職業發展階段積累經驗,如:成為獨立的職業人,在公司內找到自己作為某一方面專家、管理人員的定位。
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企業倒閉、轉業、兼併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受其影響,職業的供給數量、市場價格也在不斷變化。另外,因擇業者的才能、素質水平存在著差異,以及求職預期與現實社會的矛盾,擇業者要想得到一份滿意、適合自己的職業變得越來越困難。因此,筆者建議更多的“我”能不斷調整自己的求職預期與職業定位,提高自己在職業社會中的生存與發展能力。
民航資源網2012年10月18日訊息:10月17日,慶祝新中國60年華誕的喜慶氣氛還未散去,中國國際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在成都招聘空中乘務員的工作便緊鑼密鼓地開始了,當天,共有110名來自社會各個行業的符合初選條件的帥哥、靚女參加了招聘考試。國航首次在空中乘務員的招聘測試中加入“素質訪談”環節,標誌著國航對新員工的職業素質更加重視。國航西南分公司副總經理劉政親臨現場,並作為面試小組成員參加了招聘。
在這次招聘空中乘務員,首次出現了“綜合素質訪談”環節,“這意味著公司更加重視員工的綜合職業素質。”國航招聘組負責人員介紹說。所謂“素質訪談”,就是首先請考生按照設定題目講述一個故事,然後考官引導性地詢問考生,在溝通問答中瞭解考生的執行力、團隊合作意識、陽光心態以及溝通能力等與職業相關的綜合素質,考察考生應聘空中乘務員這個職業的適合程度,掌握並評估考生在走入職場後的工作潛力。
早上8點半,前來考試的考生紛紛提前趕到位於白家中航旅業服務中心的考場,在考場外整齊列隊,等待開考,之前他們已經通過了國航的網路初審。9點整,考試準時開始,考生們由工作人員逐一引導進入考場,按照資格審定、體檢、面試、英語和普通話測試、綜合素質訪談以及筆試的順序進行考試,公司在每個環節都設立了明確的標示牌,客艙部派出乘務員在每個環節引導考生,使得招聘現場井井有條,招聘過程秩序井然。經過整整一天的緊張工作,到當天下午,招聘工作順利完成,最終結果以後將統一公佈。
近幾年,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已經成為比較重要的社會問題,也可以說是一個難題。對於很多畢業生來說,先不說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經比較困難了。高校把畢業生的就業率做為考察學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標: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學校的聲譽,同時也會影響到學校的招生及培養計劃。而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很多企業又在嘆息“招不到合適的人選”。很多事實表明,這種現象的存在與學生的職業素養難以滿足企業的要求有關。
“滿足社會需要”是高等教育的目的之一。既然社會需要具有較高的職業素養的畢業生,那麼,高校教育應該把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素養作為其重要目標之一。同時,高校也不是關起門來辦教育,社會、企業也應該盡力與高校合作,共同培養大學生的職業素養。
1職業素養及其在工作中的地位
中國知網(cnki)將職業素養定義為:職業素養是指職業內在的規範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
很多企業界人士認為,職業素養至少包含兩個重要因素:敬業精神及合作的態度。敬業精神就是在工作中要將自己作為公司的一部分,不管做什麼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發揮出實力,對於一些細小的錯誤一定要及時地更正,敬業不僅僅是吃苦耐勞,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做好公司分配給的每一份工作。態度是職業素養的核心,好的態度比如負責的、積極的,自信的,建設性的,欣賞的,樂於助人等態度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
那麼,職業素養在工作中的地位如何呢?
《一生成就看職商》的作者吳甘霖回首自己從職場慘敗者到走上成功之道的過程,再總結比爾蓋茨、李嘉誠、牛根生等著名人物的成功歷史,並進一步分析所看到的眾多職場人士的成功與失敗,得到了一個寶貴的理念:一個人,能力和專業知識固然重要,但是,在職場要成功,最關鍵的並不在於他的能力與專業知識,而在於他所具有的職業素養。提出,一個人在職場中能否成功取決於其“職商”,而職商由以下10大職業素養構成:
工作中需要知識,但更需要智慧,而最終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素養。缺少這些關鍵的素養,一個人將一生庸庸碌碌,與成功無緣。擁有這些素養,會少走很多彎路,以最快的速度通向成功。
前面已經提到,很多企業之所以招不到滿意人選是由於找不到具備良好職業素養的畢業生,可見,企業已經把職業素養作為對人進行評價的重要指標。如成都大翰諮詢公司在招聘新人時,要綜合考察畢業生的5個方面:專業素質、職業素養、協作能力、心理素質和身體素質。其中,身體素質是最基本的,好身體是工作的物質基礎;職業素養、協作能力和心理素質是最重要和必需的,而專業素質則是錦上添花的。
職業素養可以透過個體在工作中的行為來表現,而這些行為以個體的知識、技能、價值觀、態度、意志等為基礎。良好的職業素養是企業必需的,是個人事業成功的基礎,是大學生進入企業的“金鑰匙”。
2大學生職業素養的構成
“素質冰山”理論認為,個體的素質就像水中漂浮的一座冰山,水上部分的知識、技能僅僅代表表層的特徵,不能區分績效優劣;水下部分的動機、特質、態度、責任心才是決定人的行為的關鍵因素,鑑別績效優秀者和一般者。
大學生的職業素養也可以看成是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大學生的形象、資質、知識、職業行為和職業技能等方面,是人們看得見的、顯性的職業素養,這些可以透過學歷證書、職業證書來證明,或者透過專業考試來驗證。而冰山隱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佔整體的7/8,它代表大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態度等方面,是人們看不見的、隱性的職業素養。顯性職業素養和隱性職業素養共同構成了所應具備的全部職業素養。由此可見,大部分的職業素養是人們看不見的,但正是這7/8的隱性職業素養決定、支撐著外在的顯性職業素養,顯性職業素養是隱性職業素養的外在表現。
因此,大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應該著眼於整座“冰山”,並以培養顯性職業素養為基礎,重點培養隱性職業素養。當然,這個培養過程不是學校、學生、企業哪一方能夠單獨完成的,而應該由三方共同協作,實現“三方共贏”。
大學生職業素養自我總結 篇5
目前高職教育的取向成為熱點話題,有觀點認為職業教育就是“就業教育”,強調“以就業為導向”,教育服務產品主要體現在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應緊扣用人單位的需求。也有不少高職教育工作者認為高職教育也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首先還應遵循“教育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傳統教育觀念,並在高職教育培養兩大目標———“高素質、高技能”中應堅持前者優先於後者。以上兩類主流觀點的產生和衝突與高職教育脫胎於傳統學科教育的背景有關。前者試圖透過強調“就業“”應用”來突出高職教育與學科教育的區別;後者試圖透過強調高職教育仍是教育來矯正前者的過度偏移,但未提出合適的思路。本文先指出高“就業”導向的缺陷,繼而以體育高職教育為例提出“職業導向”和重視職業素養的辦學探索思路。
一、高就業導向的幾個問題
現今,常用就業率的高低作為標準來衡量某一高職教育專業開辦是否成功。但高職教育如果片面追求高技能,去實現零距離就業,那麼高職教育將淪為企業的崗位培訓,失去其教育的屬性。
1.從用人單位對僱員的要求來看
至少包括素質和能力兩方面的要求前者往往是隱性的,後者則是顯性的,可考量。有的學校將“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中的就業要求,片面地理解為僅包括可考量的技能的要求,於是,試圖在課程設定方面努力達到與應用場景“零距離”,努力培養學生的技能,將非常有限的教育時間投放在企業所擅長的業務培訓領域。用人單位往往認為許多崗位的新手透過企業上崗前的培訓和幾個月的幫帶便可成熟了,而用人單位非常重視的思維、性格、意志、職業操守等素質,卻無法透過內部培訓來培養。因此,用人單位往往在大學生招聘中找到素質較好的苗子進行業務培養。高職教育這種捨本逐末的做法若持之日久,則會因其業務技能培養與企業培訓相比較效率低下而失去存在的部分價值。
2.從調研的專業角度來分析
要與三年後業態的.用工需求“零距離”,是難以達到的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理念指導下,高職各專業透過對目標市場進行專業需求調研,描繪出崗位的關鍵能力需求,並透過課程來體現,自我要求高者提出“零距離”。這種借鑑STP營銷思路的專業建設思路,比起之前完全按照學科體系、無視用人單位需求閉門造車式設定和建設專業的做法,無疑是先進很多。但這種思路需要對至少後三年的用工需求和能力要求進行精確預測,而人才市場與其他市場一樣存在著許多變數,基本上是難以實現的。
3.從學生個體作為人的生存和發展需要來看
就業或許可以說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應視為全部僅盯住某一類崗位的入職要求來指引學生,也存在著給受教育者帶來難以應對未來變化的潛在風險。美國勞工部一項研究預測,現在20歲的年輕人在今後一生的工作時間內,職業的轉換將會達到6~7次之多。這種情況表明,一個人一輩子固定在一種職業或一個工作崗位上的時代即將消失,我國社會也發生著同樣的變化。職業或崗位的變換並非無條件的,它要求變換職業或崗位的人能適應變化了的環境、變化了的工作,否則就有失業的危險。從這個角度來看,高職教育至少應從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持續發展出發,在高素質的基礎上追求高技能,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注重培養大學生職業素養
從就業市場和高職學生終身學習這兩種需求從發,高職院校可分析自身教學活動所提供的服務產品在教育服務市場的比較優勢,進而從專業素養和職業素養兩個維度來設計服務產品。下面,以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探討這種專業設定思路。在教育服務產品提供者市場上,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目前主要競爭對手是本科層次的體育學院和其他型別的職業技術學院。體育職業技術學院與本科層次的體育學院在教育服務市場上的競爭區別主要是職業化教育和學科應用化教育;與其他型別的職業技術學院相比,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有明顯的區別優勢———體育類教育服務。因此,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比較優勢在於其提供的教育服務是體育類及職業化。將這兩大比較優勢進行內涵上的豐富,並形成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服務產品選擇和設計時應考慮的兩個維度:體育素養和職業素養。
1.體育素養
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是體育類院校,以體為本,這也是與其他類職業院校競爭的比較優勢之一。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教育服務產品應強調對體育素養的培養。《辭海》對素質一詞的定義為:
(1)人的生理上的原來的特點;
(2)事物本來的性質;
(3)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的基本條件。在高等教育領域中,素質應是第三個定義,那就是大學生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所具備的能力。素養和素質含義接近,但素養與素質相比更強調後天不斷修習涵養的作用,即學習提高的重要性。在“中國知網”中,搜尋學術定義———“體育素養”有不少定義,但都是從別的角度去定義這一名詞的。在此嘗試定義適合於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培養人才使用的體育素養:經過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培養,學生或學員在體育技能與行為、體育知識與意識、體育個性與品德等方面形成並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素質與修養。這一定義先在此提出來,可在日後的實踐中不斷豐富其內涵。具體來說,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培養人才所提及的體育素養至少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體育技能與行為,
(2)體育知識與意識,
(3)體育個性與品德。上面三項中,前兩項屬於顯性體育素養,可以透過各種課程考試成績、職業證書(如某項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書)來證明,或者透過專業考試(如筆考或技能考試)來驗證;後一項屬於隱性體育素養,體育對人格培養作用已有諸多論著,在此不再轉述。一般來說,體育職業技術學院都會注重對學生顯性體育素養的培養,使得學生有一技之長,但往往忽視對學生隱性體育素養的有意識培養。從學生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隱性體育素養的提升會使其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2.職業素養
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是職業型院校,以市場為導向,是體育職業技術學院與其他型別體育院校競爭的比較優勢所在。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教育服務產品應強調對職業素養的培養。在“中國知網”中,搜尋學術定義———“職業素養”(Occupationalquali-ty)並不多,有一條定義較接近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培養人才使用的職業素養定義:指職業內在的規範和要求,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根據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具體情況,將上述定義進行一定的修正,得出合適於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培養人才使用的職業素養定義:經過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培養,學生或學員成為該專業方向所瞄準的職業或行業的入門人時初步具備的綜合品質,包含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具體來說,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培養人才所提及的職業素養至少應包括如下四個方面:
(1)職業技能。如從運動員轉變為健身教練,需要有能力將運動技能轉化為指導技能。
(2)職業意識(或思想)。
(3)職業行為習慣。
(4)職業道德。上面四項中,第一項屬於顯性職業素養,是支撐職業人生的表象內容;後三項屬於隱性職業素養,是職業素養中最根基的部分。職業技能是透過學習、培訓比較容易獲得。例如,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可以透過三年時間使得學生掌握體育、計算機等屬職業技能範疇的入門技能,並在實踐運用中日漸成熟而成專家。而隱性職業素養代表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作風和職業態度等方面,雖然看不見,但決定著外在的顯性職業素養。決定一個技能人才長遠發展和成就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技能,而是其職業素養。從教育服務產品的角度來說,體育職業技術學院在教育服務市場的產品功能定位便可視為致力於提高學生(或學員)的體育素養和職業素養。
3.二個維度建立起核心競爭力評價模型
將上面分析得出的二個維度作為四象限分析法的座標,便可得出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教育服務產品的核心競爭力評價模型。在模型圖(篇幅所限,圖略)中,共有四個象限,各代表體育職業技術學院的教育服務產品(專業)在學生體育素養和職業素養兩方面的提升作用大小的組合,Ⅳ象限表示體育素養和職業素養兩方面的提升作用都較大,是教育服務產品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努力方向。
三、以職業素養和專業素養評價專業建設的合理性
這種職業素養和專業素養的評價思路,相對於目前流行的用就業率作為評價標準來說,更為科學。除了提升學生就業水準和獲取更多更準的就業資訊外,就業率往往由許多教育機構所不可控的因素決定,如宏觀經濟、微觀經濟中細分行業及企業的年景、學生原有基礎、學生及家長所擁有的有利於就業的社會資源、偶然因素等,這些因素在培養人才的三年期間變數極多。用由這些因變數決定的就業率來否定或肯定某個教育服務產品,明顯是不科學的。此外,這種評價思路往往更注意其隱性素養的培養,更有利於建立專業特色。例如一些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有市場營銷專業方向,這一專業從表面上來看見似乎與體育不沾邊,幾乎無法與其他院校同類專業競爭時形成優勢。但如果這專業注重對學生的體育個性與品德等這些隱性體育素養進行有意識培養,則可以在國內各大高校的市場營銷專業比較中獨樹一幟,形成巨大的比較優勢。
四、結束語
高職教育的取向,永遠是一個社會熱點。有人認為,職業教育應該以就業為導向,本質上就是“就業教育”,高校應該緊扣用人單位的需求制定合適的人才培養方案。也有不少高職教育工作者認為,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將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教育重點,而且“高素質”應該優先於“高技能”。以上兩類主流觀點的產生和衝突,與高職教育脫胎於傳統學科教育的背景有關。前者試圖透過強調“就業”“應用”來突出高職教育與學科教育的區別;後者試圖透過強調高職教育仍是教育來矯正前者的過度偏移,但未提出合適的思路。本文先指出高“就業”導向的缺陷,繼而以體育高職教育為例提出“職業導向”和重視職業素養的辦學探索思路,以提高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大學生職業素養自我總結 篇6
當前,高校教育存在著應試教育制約素質教育發展,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滑坡,高校育人環境需要改變的問題。學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形式化、應試化,造成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大滑坡;在西方思潮侵蝕和經濟全球化的衝擊下,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走向異化。具體表現為早戀與網戀日益加劇、超前消費和浪費現象嚴重、打架、偷盜、自殺等現象,而亂扔垃圾、撒謊等失德行為經常發生。這些都最終導致了享樂主義、拜金主義、行為主義和利己主義等不良思想。
在就業方面也很不理想,根據中國社會科學報的調查顯示,應屆畢業生半年內離職率為23.45%,大部分畢業生是因為不適應抑或是不瞭解自己而離職,曾跟某企業老總聊起當今的大學生,企業老總顯得很無奈地說:“有些大學生跟你提離職,你一問原因,他說因為沒有雙休,離家太遠,宿舍沒有wifi等等,真是讓你哭笑不得。”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離職率偏高的主要一部分原因是大學生在擇業之前對應聘崗位工作情況不夠了解,對自身能力和特點也不夠了解,缺乏正常的職業素養教育。
對此國家出臺了《職業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動計劃(20xx-20xx年) 》提出把學習者職業道德,技術技能水平就業質量作為人才培養質量評價的重要標準。很多大學陸續開始了職業素養課程的開設,由於專業課程佔據比較大的比重,在職業素養方面的培養方式上有些單一,有時也有些力不從心。
何打破傳統的職業素養培養模式?將職業素養培養深入到學生中?從事教育資訊化7年的廣東力拓網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總就提出:“要改變學生的就業觀念,提高人才的素質,首先要從心裡開始改變,讓學生了解職場的心裡特性,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從而進行針對性的培養。“鄧總根據多年的經驗加上各大高校老師提出的建議,上線了一套職業素養評測系統,學生透過電腦或者手機隨時隨地可以對自己進行測評。
讓學生們利用職業素養題庫提早了解自己的就業方向和樹立正確就業觀。
學習移動化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利用手機進行職業素養的培養也未必不是一種創新,我國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化走向大眾化,畢業生人數逐年遞增,大學生就業出現了“最難就業季”、“更難就業季”等現象。
因此教師們應儘早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念,高校的優秀與否與就業率和穩定率息息相關,利用“網際網路+”時代下的技術將傳統的教育方式和科技技術相結合,人才職業素養觀念將會更快,更廣泛地傳播每一位學生當中。
大學生職業素養自我總結 篇7
摘要:大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是當代大學生走向職業生涯成功的必備素養,面對全球就業困難現狀,政府政策的不力、社會輿論的誤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缺失、大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缺乏是導致當今大學生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低下的原因所在。對此,本文認為政府和社會應發揮好導向作用、高校應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大學生應提升主觀能能動性,進一步改善大學生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現狀,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素養;就業能力
在全球金融危機的巨大沖擊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越來越成為人們廣泛關注的社會問題。導致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因素很多,其中大學生自身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一、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的基本內容
(一)職業素養的界定
“立業成家”是我們人生中的兩件大事,可以說,職業的成敗決定著人生的成敗,而職業的成功與否與是否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有著緊密的聯絡。什麼是職業素養?職業素養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需要遵守的行為規範,是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包括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行為、職業作風和職業意識等方面,是一個人在職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品質,也是決定一個人職場成敗的重要因素。職業素養所具有的內在活力正在於它能夠約束人們的行為規範,調節職業生活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複雜關係,進而推動全社會的合理運轉。職業素養具有以下幾個功能:一是職業素養的規範功能。職業素養的功能首先在於規範人們的職業品質和行為的功能,社會中每一個從業人員和團體組織都能按照職業素養的基本要求去提升自我、規範自我,使國家、社會、單位都能夠合理運轉。二是職業素養的協調功能。職業素養能夠協調職場中的複雜關係,使人與人之間平等、友愛、互幫互助。三是職業素養的教育與評價功能。這對大學生非常重要,有利於督促他們有機會、有目的、有系統地對自我職業素養進行反思和拔高。
(二)就業能力的界定
什麼是就業能力?就業能力即指大學生透過學校學習以滿足就業市場需求的各項綜合技能。它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健康的心理素質;二是良好的溝通能力和交往能力;三是夯實的知識運用能力。
二、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發展現狀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基礎能力欠缺,專業能力不足
大學是大學生夯實基礎知識、提高自身綜合技能的關鍵時期,然而,當下大學生由於缺乏合理的時間觀念和獨立自主的自學能力,往往把大量時光浪費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導致專業基礎知識學習不紮實,基礎能力欠缺。大學生基礎知識和專業能力的缺乏不僅影響到大學生總體實力的提高,也導致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的不足。此外,高校中存在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學習態度的缺失。在大學生眼中,學習成績相比中學時代已經退居第二,他們把大量自由時間投入到學習之外,而在學習時間的分配上非常欠缺,對於結課考試也只是抱有一種不掛科的態度,甚至有些學生鋌而走險,採用考試作弊矇混過關。在這樣的學習態度下,久而久之,學生的專業基礎日漸薄弱,整體競爭力下降。
(二)大學生職業認知缺乏,職業生涯規劃模糊
大學時代對人生的職業發展至關重要。有規劃、有實踐承諾的行動,大學生活才會完美和健康,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閃耀更耀眼的光芒。從職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很多大學生對職業與自我認知缺乏足夠的瞭解,對大學時光和未來缺乏一個合理明確的規劃,職業認知概念模糊、職業生涯規劃含糊不清。大學是個自由的天國,也是一個成就天才、造就庸才的家園。一旦學生每日碌碌無為、自甘墮落,四年美好時光轉瞬即逝,他們也就成了被大學上了四年的犧牲品。沒有目標就如沒有靈魂,大學生擁有一個切實可行的四年職業生涯規劃勢在必行。
(三)大學生實踐能力不強,就業能力不足
實踐能力與就業能力欠缺已經成為當今高校畢業生面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究其原因,這與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息息相關。高校人才培養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教學觀導致大學生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學生成了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馬謖。企業對人才的錄用非常注重實踐技能環節,高校不注重實踐教學導致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處於劣勢,大學生自身也缺乏實踐意識,欠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三、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影響因素分析
對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的培養,應貫穿於學校教育的全過程,同時以大學教育為核心,社會、政府、企業、家庭、學校、個人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目前,我國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的培養存在諸多原因。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
影響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的社會環境包括政府、企業、社會、家庭等為一體的大環境。政府對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干預過多,管理不到位、投入不足、缺乏靈活性和開放性,導致人才培養模式與市場經濟嚴重脫節,人才結構嚴重失衡;企業與高校結合不夠,缺乏合理有效的導向性,不能把市場時訊及時反饋給高校,此外,企業在於人才培養過程中沒有提供充分的大學生實習崗位,導致大學生理論學習與實踐應用嚴重脫節;社會風氣對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的培養也起到不可忽視的導向作用,重文聘輕實踐的不正之風和從眾心理導致大學生對自我缺乏合理定位易導致浮誇之風。社會輿論過渡宣揚就業壓力,其負面能量容易導致大學生形成低迷情緒,社會輿論缺乏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正能量的傳達。
(二)高等教育的自我缺失
大學是莘莘學子培養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的關鍵時期,對大學生能否順利就業具有直接的影響。近年來,許多高校對自身培養人才的模式和體系進行創新和改進,如開展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開展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賽等,但針對目前現狀依然存在許多問題,如就業指導課程學科屬性不夠明確清晰,許多高校搞一刀切。就業指導學科基礎薄弱,缺乏權威性的理論,許多高校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實踐能力不足且存在應付心理。此外,高校教育在過度擴招輕質量的培養模式下,導致高校與社會對大學生質量培養的認識錯位。
(三)個人態度問題
當代大學生對自身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同時很大一部分同學又存在盲目從眾心理。有的學生對自身職業生涯缺乏一個明確的規劃,只是得過且過,有的學生對自身職業生涯規劃模糊不清,有的學生有著明確的職業生涯規劃但在執行過程中缺乏堅持和耐心。大學生盲目的從眾心理和自主意識的缺失,導致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差、職業素養低、溝通交往缺失、誠信缺失、敬業意識淡薄。
四、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培養對策
提高大學生職業素養與就業能力是全社會的責任,政府、社會採取正確的導向之外,高校應發揮其人才培養的主導作用,大學生也應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一)政府與社會應發揮積極導向作用、傳遞正能量
政府從宏觀上規劃、部署、實施對高校人才培養的方針政策,結合市場、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靈活調整人才培養模式,加大對高校人才培養的經濟投入,合理引導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均衡化;社會應當發揮好社會傳媒的輿論導向作用,積極傳播正能力,合理引導大學生樹立職業意識、競爭意識、自我提升意識,從而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社會還應當加強對政府、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監督,積極反饋有效資訊,培養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二)高校在人才培養上向精、簡、優方向發展
高校應當合理安排專業設定,最佳化課程結構,結合市場經濟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現狀,培養可利用的精尖人才。如構建完善的大學生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培養方案,開設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時效性的就業指導課程和職業生涯規劃比賽,進一步提升大學生職業理念、職業素養和就業能力。同時,高校還應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奉獻意識、集體意識,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可塑人才。
(三)大學生應發揮自身主觀能動性
大學生首先要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術,在日常生活中要有計劃地掌握寬厚的基礎知識,提高自己分辨事物的能力,提高自己不斷吸納新知識的能力。在實際生活中,大學生還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鍛鍊自己的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創新能力和良好健康的心理素養。對自我的人生有個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多提高自己的職業素養、多渠道瞭解就業創業相關資訊、多掌握就業技巧,面向現實、適應社會、轉換角色、完善自我、與時俱進、走向成功。綜上所述,大學生職業素養直接影響就業能力的優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當關注大學生職業素養,採取多種有效方法和措施提升大學生職業素養,進而促進大學生就業能力的質的飛越,從而在職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大學生職業素養自我總結 篇8
一、對核心素養的認識
核心素養主要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核心素養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體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不可缺的共同素養,是對教育方針中所確定的教育培養目標的具體化和細化,與我們以前所倡導的素質教育有著內在的一致性,是對素質教育在新時期的深化。
我們以前一直提倡素質教育,強調“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培養學生的特長髮展”。素質教育改變了“以分數論英雄”的教育方式,轉向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對培養各種社會需要的人才起到了促進的作用。而素質的培養是在學生“有天賦”的基礎上。“素養”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關注學生在後天中、長期實踐中養成的能力,每個學生,都可以經過努力養成好的習慣、能力等。這與我們的《新教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都強調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積極的學習態度、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造精神。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核心素養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文化基礎表現為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自主發展表現為學會學習,健康生活;社會參與表現為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從文化基礎可以看出,它更加關注學生知識積累的寬度和厚度,使學生積累豐厚的文化底蘊,從而形成正確、科學、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這也是一個人幸福生活的前提條件。自主發展方面更多的強調學生的學習發展意識,能夠自主學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追求健康、快樂、精彩的人生。社會參與方面注重培養學生的社會擔當能力,一個有擔當的人,才能愛國、愛集體、愛家,才能勇於為社會做貢獻,從而推動社會的發展。
二、我們作為教師,以後在工作中應做到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於漪老師也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求知慾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教學活動中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2、注重數學課堂教學活動,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學素養是指當前或未來的生活中為滿足個人成為一個會關心、會思考的市民的需要而具備的認識、理解數學在自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能力,做出數學判斷的能力,以及參與數學活動的能力。數學素養是人們透過數學的學習建立起來的認識、理解和處理周圍事物時所具備的品質,通常是在人們與周圍環境產生相互作用時所表現出來的思考方式和解決問題的策略。
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只是代表著學生願意去學,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採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字、廣泛閱讀、積累,最終達到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3、讀名家名著,寫讀書筆記。一個人的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文化主動積澱的厚實程度。“腹有詩書氣自華”,當知識積澱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
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是一項長期的過程,而且還有待於我們去實踐和研究。藉助網際網路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培養學生的素養。我將不斷學習新理念,並付諸於教育教學實踐中,在學習中進步,在進步中學習。
大學生職業素養自我總結 篇9
透過這次培訓,我感悟頗深,下面是我的感想。
大學生在培養自身綜合素質過程中可以從提高以下幾方面的能力入手:充分的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能力、文字表達能力、數字表達能力,圖示表達能力等幾種形式在內的準確性、鮮明性和生動性。完善社會交往能力。學生步入社會,能像一個社會活動家一樣,正確、有效在處理協調好職業生活中人與人的各種關係。初具組織管理能力。要求大學生必須能從全域性的角度加以協調處理好工作中涉及日常的行政、業務工作的各個環節,從千頭萬緒、具體繁雜的工作中有條不紊,同時還具備一定的領導能力。做出正確決斷的能力。良好的決斷能力可以實現對目標及其實現手段的最佳選擇。沉著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應變能力和適應能力、操作能力及策劃能力。大學生要有耐心、有毅力、有很好的應變能力,做到急而能安、緩而不綴,既忍讓又不失原則,沉著冷靜、靈活應變地處理問題;適應能力是其素質、能力的綜合反映,要求大學生對社會、對環境的適應,是主動的、積極的適應,不是消極的等待和對困難的屈服,更不是對落後、消極現象的認同,甚至同流合汙。適應要同發展結合起來,要同改造聯絡起來;實際操作能力是人的智力轉化為物質力量的憑藉,是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的一種實踐能力。實際動手能力的強弱,將直接影響到作用的發揮;策劃能力要求大學生在日常工作中,抓住有利時機,把握有效空間,籌辦和開展形式各異的介紹宣傳和業務活動,使工作富有感召力和吸引力。鍛鍊自控能力。遇到不順的事能否壓下心頭的怒氣,冷靜處理,是對大學生素質高低的一種考驗,避免因小事而引起大錯,導致工作的失誤。素質發展的創新性要求,是當代人才素質發展的基本方向和核心要素。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人立足於現實的必備素質。包含多方面的內容,如強烈的好奇心,細緻的觀察力,深刻的洞察力,超前的預測力,大膽設想勇於探索的精神以及提出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等。
素質發展的個性化要求,是在強調全面發展的同時,也要注重人的個性張揚,就業競爭日益激烈,迫切需要當代大學生強化自我競爭意識,並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性特點,努力挖掘個人潛力,不斷完善自己的個性和發展個人素質。機遇總是垂青於有準備的人,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高低,將決定他求職擇業的層次與自由度。而綜合素質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也不是靠畢業前的突擊武裝能解決的。它要求大學生要轉變觀念,增強競爭意識。
1、瞭解職業個性是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關鍵點
幫助大學生了解自己的職業個性是職業素質教育的關鍵點。社會人力資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職業個性對個人事業的成功與否有密切的聯絡。因此,職業素質培養的目的就是要解決大學生的興趣、能力與工作機會相匹配的問題,幫助大學生尋找與其特性相一致的職業。例如,他喜歡什麼樣的同事,喜歡怎樣的活動,對什麼問題感興趣,這些問題都會與他們未來的工作狀態有必然的聯絡。如果學生了解這一點,在確定自己的工作時,會多一層理性的思考,擇業的針對性就會增強一些。如個性偏內向的學生要知道自己的個性如何更好地發揮優勢;個性外向型別的學生在做研究工作時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好的職業性格有助於個體在相應職業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
2、提升職業品質是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著力點
大學生職業品質是指大學生在職業行為、工作作風方面表現出來的思想、認識、態度和品質等。提升學生職業品質的過程,也是幫助他們逐步實現社會化的過程,這是提高大學生職業素質的關鍵所在。來自哈佛大學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決於積極的職業態度,15%才是本人的職業技能。從這個角度看問題,我們已認識到社會人力資源的開發已為就業者的職業品質注入了新的內涵。用人單位對應聘者的職業品質需求從某種角度講,對學生髮展有著很好的導向作用,諸如積極的人生態度、開拓創新精神、沉著應變能力、團隊合作精神、敬業精神等,許多職業已向就業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3、培養職業技能是大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落腳點
幫助學生培養自己的職業技能是職業素質培養的落腳點。大學生不斷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對於自己的職業發展非常有好處。提高技能,一方面是社會發展、組織進步的需要;另一方面,為自己今後更進一步,取得更好的職位做準備。相應的技能是大學生進入職業領域的資本,不同的職業會對人們有不同的技能要求。
大學生的對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認識,認為經過了專業學習,就有了相應的技能。我們要讓學生了解知識教育是學習技能的基礎。要把知識轉化為技能,一定要經過反覆實踐或者體驗。我們要輔導學生學會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單,瞭解這些技能與自己的職業目標之間的差距,以及職業技能培養的途徑和認識的方法,這都是職業素質教育的需要解決的問題。
大學生應該透過制定自己的職業計劃來了解自己,也包括瞭解他人和了解社會。在制定計劃中大學生需要經歷幾個實踐環節;一是透過各種途徑收集一些相關的資訊來補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職業培養計劃;二是在做計劃時要評估目標實現的可能性,兼顧自己的能力,環境條件的限制,周圍人對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預測在現實目標的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阻礙和如何逾越障礙特別是應鼓勵學生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一些臨時性的工作,以獲取更多的經驗和社會資訊。
大學生職業素養自我總結 篇10
對於大學生而言,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就具備了入職的敲門磚。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生職業素養的高低。職業素養越高,獲得成功的機率就越大。透過多年的學習與實戰工作經驗,總結出幾點良好職業素養的具體表現,旨在為廣大學生提供快速、有效的指導,樹立正確的職業生涯規劃,加強自身能力與素質的綜合提升。
1、愛崗、敬業、全力以赴很多人認為,這點很容易做到,是一個職場人員必備的基本素質。
但是在日常工作中堅持做到最高境界的人並不多。比如同樣的一個工作一個任務,大多人是報著完成的目的和態度,而優秀的職業人是追求完美的。也正是因為他們比常人更努力、更敬業、更認真、更執著,才收穫了卓越的工作能力,才有了晉升的可能。全力以赴地去做一件事,才有奪得第一達到100%的可能;如果你在付出的時候就首先打了折扣,那麼得到的結果也肯定不盡完美。不管你的資質如何?你的能力如何?真正的愛崗、敬業的心態與行動,是職業生涯中想要獲得成功最為首要的品質之一。初入職場就更不能找尋捷徑,更需要的是這種腳踏實地、全力以赴的精神!
2、強烈的責任心與使命感我們都說,在選擇工作的時候,很多人從事的並不是自己理想的工作。
雖然說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但是面對如此競爭激烈的社會現狀,先就業再擇業也成為大多數畢業生的座右銘。那麼既然選擇了,你要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愛上它——你現在的工作!其實工作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你對它是要負責的,因為你的責任感不僅讓它更好地“成長”,同時透過這份責任也讓自己有了更多的資本與經驗,這未嘗不是一種回報。帶著一份感恩的心對待你的工作,因為是它讓你的生活更充實,讓你的人生價值得以最完滿的體現。而大多數的企業在提拔員工的時候,往往選擇的也是那些有所擔當,勇於承擔責任與壓力的員工。因為這是一個成功領導者應該具備的品質。
3、團隊協作意識團隊協作意識也是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職業素質之一。
社會的生力軍已經被八零、九零後所替代,這一代的孩子們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的寵愛,在外又吃不得苦。所以現在有一個時髦的字眼是現在很多人的狀態——“宅”,越來越多的宅男宅女們更加自我,而現實社會中的一切合作關係都需要的是溝通與配合。我曾經參加過多次團隊拓展活動,發現有很多能力較強的人組建的團隊往往最後沒能戰勝那些貌似能力平平的人組建的團隊。後來發現,團隊協作意識才是一個團隊成敗的重點。前者的團隊大家都想更多地表現自我,缺少團隊平衡意識,而後者恰恰相反,他們在團隊出現失誤的時候彼此鼓勵;需要出謀劃策的時候,大家集思廣益,溝通融洽;明確指揮者的地位,能夠按照領導人的要求腳踏實地地去執行去完成命令。“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一隻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兩隻螞蟻來搬米,身體晃來又晃去,三隻螞蟻來搬米,輕輕抬著進洞裡。”可見前者就是個人主義,遇到問題時互相推諉、不講協作缺少團隊意識造成的後果;而後者讓我們看到團隊的力量是無窮盡的!
當然要想成為一名出色的職業者,還需要具備更多更完備的職業素養,那麼就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不斷修正自己的言行,在不斷地學習與實踐中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