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清明節傳統

清明節傳統

清明節傳統1

活動目標:

1、瞭解清明節的習俗,懂得用文明的方式表達對親人的思念。

2、瞭解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係,懷念先祖,尊重長輩。

3、知道4月日是清明節,願意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4、瞭解節日中應注意的安全,增強自我保護的意識。

5、探索、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及特徵。

活動準備:

1、掃墓圖片(獻花、植樹、送食)

2、清明節的課件

活動過程:

一、談話匯入:

小朋友知道春天是什麼樣子的嗎?(桃花開了,小草發芽了,小動物也出來曬太陽了,還有輕輕的風)

師:在這個美麗的節日裡,有一個特別重要的節日,你們知道是什麼嗎?

二、介紹清明節

師:清明節是個什麼樣的節日,在這個節日裡,人們都幹些什麼呢?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爺爺奶奶,那你爺爺的爺爺你們

見過嗎,他們都去哪裡了?(去世了)。他們去世以後,人們非常想念他們,就在每年的清明節去墓地看他們,所以呀,清

明節就是去拜祭死去的親人,表達對他們的思念。

三、清明節掃墓

到了清明節呀,人們就要去拜祭死去的親人,你們知道怎樣拜祭嗎?(引導幼兒說出一些拜祭的方式,如,送花)

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現在的人們是怎樣拜祭死去的親人,表達對他們的思念的。

1、播放圖片

2、幼兒講述

3、教師小結(人們把最美的花獻給親人,有的給他們敬酒,還有的透過植樹,表達對他們的思念,告訴他們你很想念他們)

四、清明節的習俗

透過播放課件,瞭解一些清明節的習俗。

五、小結,結束

清明節的習俗可真多,有獻花、送食、植樹、盪鞦韆、放風箏等。那到了清明節的時候呀,你們可以讓你的爸爸媽媽帶你們去掃墓、踏青、春遊,並拍下一些照片來帶到幼兒園,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是怎麼過清明節的,好不好?

清明節傳統2

1、清明鮮花俏,一捧來表孝。清明柳幡飄,家家團圓好。清明艾草香,戶戶掛親謠。清明祭祖忙,鴻運高高照。清明齊探親,事業步步高。

2、流水夕陽千古恨,春風落日萬人思。山清水秀風光好,月明星稀祭掃多。姓在名在人不在,思親想親不見親。清風習習催秧綠,明月悠悠映墓地。一方哀思載不動,兩行熱淚滿胸腔。

3、清風吹來,柳葉飄飄,祝福傳送,暖暖心窩;細雨綿綿,滋潤萬物,溫情暖意,願多珍重;朋友情,不減少,情誼濃,關懷送;清明節到,簡訊送至,情意濃濃,邀你踏青。清明節祝幸福吉祥、平安如意。

4、清明節,你會不會感覺心涼涼的,知道有什麼可以暖暖心嗎?告訴你哦,是感情,多關心關心家人,常聯絡聯絡朋友,心會暖的,情會真的,不信你試試!

5、星光再美,比不上真心的安慰;黃金再貴,比不上問候的點綴;時光不能倒退,生活持續品味,活著不是遭罪,開心通達才對,清明節,讓溫馨伴隨!

6、替你拂去晶瑩的淚水,讓你的憂愁隨風飄散;幫你撫平受傷的心扉,讓你的傷痛逐漸變淺;送你一句關懷的祝福,讓你的快樂愈明顯。清明節願你無憂!

7、讓瀟瀟春雨化解強烈的思念,讓悠悠紙鳶承載美好的祝願,讓熒熒蠟炬詮釋醇厚的情結,讓條條簡訊傳遞我無刻不在的牽掛:清明節到,給我們的不僅是對先賢的祭奠,還有對身邊人的珍惜,和善!

8、讓風箏飛,飛走憂愁。請踏青去,去除煩惱。把祖先祭,祭走哀傷。將柳枝插,插滿生機。清明節至,祝你健康平安,順風順水,吉祥如意。

9、聚也不易,散也不易,見也不易,別也不易,淚灑相思地,魂牽夢也系。在這個大鬼小鬼全會出動的日子,祝你清明節快樂!明節快樂!

10、清清的是溪水,明明的是天光,春和景明;清清的是緬懷,明明的是相思,心如止水;清清的是愁雲,明明的是生活,今天更要把握。清明節,倍加珍惜真情!

清明節傳統3

下午,鎮初級中學組織七年級少先隊員代表、八年級團員代表和老師志願者代表到“五星革命烈士紀念碑”開展了“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傳承紅色基因”之“清明祭英烈”掃墓活動。

下午兩點,我校代表們一起來到“五星革命烈士紀念碑”。儀式上,所有代表們一起奏唱國歌,學生代表宣讀祭文,之後集體默哀、鞠躬、宣誓,然後政教處領導主任帶領代表們敬獻鮮花,感受濃濃的革命情懷。儀式後,志願者們參觀了“五星革命烈士紀念碑”,在墓碑前,同學們紛紛駐足、默哀,心中感感慨萬分。同學們用最傳統的方式向烈士們表達崇高的敬意和哀思。

本次活動的開展,讓學生們在緬懷英烈的同時,認識到今天新生活的來之不易,增強了愛國之情和報國之志,更加明確了自己的奮鬥目標,同學們紛紛表示要扣好人生第一粒釦子,傳承紅色基因,時刻銘記歷史,發揚先烈們的精神,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發展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清明節傳統4

1、盪鞦韆

其實對於在清明節的時候風俗活動上都是會比較多的,其中就包括有著盪鞦韆,而對於盪鞦韆也是在古代的時候都是會開始了一直流傳下來的一個風俗運動活動,其實對於在古代的時候是用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來做成的,而慢慢下來就成了發展到在兩根繩子和一個踏板來做成的哦,而對於蕩千秋其實也是可以給到人的身體有著帶來到健康,而且也是可以更加的培養到精神的,到了現代,其實對於蕩千秋也是成為了一個兒童的最喜歡的一個活動了。

2、踏青

其實對於踏青這項風俗都是很多人們喜歡的哦,而在對於古代的時候人們都是開始了踏青了,而對於踏青其實也就是春遊,而對於在四月的清明,也是春回大地的時候,而在大自然界都是開始了有著生機勃勃的時候其實在這個的時候都是會很直接有著很好的郊遊的時光的哦,其實對於在這個的時候都是會有著保持著在清明節的時候踏青的習慣的。

3、植樹

在清明節期間,其實也是有著植樹的這個時候,為何會選擇在清明的時候植樹的呢?其實在清明前後都是在種植術的一個成活率都是很高的哦,而且成長的方面裡都是會是比較快的,所以每逢到清明的時候都是會有著中國植物的習慣的哦,所以基本的人們都是會把清明節叫做植樹節的,而且植樹這個活動也是一直流傳到至今的。

4、放風箏

其實在清明節的時候也是有著另一個的活動的哦,而且對於每逢到清明的時候,人們都是會不僅僅在白天的時候放風箏,而在到了晚上的時候也是會放的,所以基本上在晚上放的時候都是會讓自己的風箏掛上了一些小燈籠,而這個也是稱之為“神燈”,從在過去的時候,有人都是會把風箏放在藍天之後都是會直接剪斷的,因讓它們吹到天涯海角,據說在這樣的舉動都是會把自己的病消除的哦,而且能夠給到自己帶來到很好的運氣的。

5、掃墓

其實掃墓也是清明節期間裡最重要的一個活動來的,而對清明節掃墓的這個活動都是在秦朝以後的事情來的哦,而到了在唐朝的時候才是開始生性起來,在掃墓的時候都是主要是以祭奠祖先的這種形式的,而這個也是代表著有著對祖先的思時之敬,而對於這個習俗也是一直很久的。

清明節傳統5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把我國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融入到同學們思想道德建設中,在傳統文化中感受我國悠久的歷史,特制定清明節活動方案:

一、活動目的和意義

透過活動使同學們融入到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並感受我國博大的文化歷史,加深對中國傳統節日的瞭解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透過組織系列活動,培養同學們的愛國情感,以及尊老愛幼的優良社會風氣;透過祭掃活動,在紀念先輩的同時,更懂得孝敬活著的人,更懂得今日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二、活動主題

緬懷革命先烈弘揚傳統文化

三、活動內容

1、“我們的節日-清明節”——網上祭奠革命先烈活動

為深入開展“我們的節日——清明節”,推動“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主題活動縱深開展,引導廣大未成年人積極參與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繼承弘揚革命先烈優秀品質,根據中央文明辦精神,從3月25日至4月25日,在中國文明網等網站組織廣大未成年人開展“網上祭英烈”活動。

網上祭英烈,同樣可以表達對英雄人物的敬仰,還有效減少了燒紙錢、燒冥王等不文明行為。

2、各班出一期以“清明節”為主題的黑板報。

介紹清明節的來歷、習俗、詩歌等,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與豐富內涵,增加學生的文化知識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3、各班組織以“清明節“為主題的手抄報大賽,然後每班推報6份優秀作品,參與學校的手抄報展評活動。

4、利用清明節,走進社群實踐活動。(每班至少上交1篇材料)

學生走進社群,瞭解和蒐集關於清明節的一些民風民俗,瞭解當地的一些風俗習慣,同時,也可以製作“文明清明節“宣傳材料,走進社群宣傳文明科學,抵制迷信等活動。

5、“緬懷先烈、繼承革命傳統”

利用清明節,當臨近的革命紀念地,參加緬懷先烈活動,聆聽先烈的事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清明節傳統6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

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裡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

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揹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傳統7

一、活動目的:

1、使幼兒瞭解清明節的來歷;感受清明節與其它節日在氣氛上有何不同。

2、通過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教育幼兒學習古人捨己為人、不爭功名的精神。

3、讓幼兒理解掃墓的意義,透過聽英雄的演講培養幼兒尊重烈士的情感,教育幼兒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活動準備:

請幼兒在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這一天看看家人是怎樣過節的。

三、活動過程:

1、請幼兒說一說:自己家是怎樣過寒食節的?讓幼兒瞭解寒食節家家戶戶都吃冷食,還要給家裡已經故去的親人掃墓等民間習俗。

2、講介之推的故事——即清明節的來歷。

3、討論:(1)寒食節是怎樣來的?(2)現在人們為什麼過寒食節?為了紀念誰?

4、讓幼兒知道寒食節的第二天是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給烈士掃墓的日子。教師:每年4月4日、5日或6日是清明節,它是我國農曆二十四個節氣中的一個,又是傳統的掃墓日子,為了紀念革命先烈和死去的親人,人們往往在這一天掃墓。請幼兒觀看有關清明節習俗的圖片。

5、討論:人們是怎樣過清明節的?(吃雞蛋、掃墓、踏青等)

教師講解:掃墓為什麼要選擇清明呢?

原因之一,清明時節氣候轉暖,雨水增多,草木蔓生,陵園墓地不免要荒蕪,需要整理;

之二,清明前後,山青水秀,桃紅柳綠,人們藉此大好春光,出去郊遊;

之三,為懷念古人介之推,而現在已將清明節掃墓作為緬懷革命先烈的主要活動了。

今天,老師還請來了一位曾經參加過革命戰鬥的英雄來為小朋友講一講他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戰鬥故事。

6、請革命軍人講革命戰鬥故事。

7、聽軍人講完後請幼兒講一講第一次參加這樣活動的感受。使幼兒深刻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無數的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培養幼兒尊重烈士的情感,教育幼兒更加熱愛我們的祖國,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四、活動延伸:

(1)請幼兒觀看電影錄影《閃閃的紅星》,感受戰火硝煙的戰鬥生活,進一步加深幼兒對革命烈士的敬仰之情與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

(2)帶領幼兒到戶外去進行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等活動,感受明媚的春光,體驗幸福的生活。

清明節傳統8

又是一個清明節,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杜牧的千古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知杏花村。”清明節是一個紀念祖先,懷念先烈的日子。主要紀念儀式是掃墓,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

今天是星期五,我們全家一行人回老家掃墓。

山路蜿蜒延伸,野草長到了我的大腿,我們經過了田野,繞過了小溪,爬上了陡坡,來到爺爺的墳前。楊柳枯萎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可是爺爺走了,不可能再回來了,我非常思念、悲傷、痛苦。

我們拿起掃帚,把墳的周圍掃了一遍,再用鋤頭把旁邊的草鋤乾淨,又各拿了一把黃土灑向墳頭。奶奶拿出祭品,開始向爺爺祭拜,我向爺爺深深地鞠了一個躬,拜了拜。奶奶嘴裡嘮嘮叨叨地向爺爺訴說著什麼。我想起奶奶平時對我說:“爺爺是一個勤勞肯幹,吃苦耐勞的人”。但我已經沒有機會能看見了,只能在照片上思念他。

我們掃墓結束,就要回家了。我心裡默默地想:只要每逢楊柳青了,桃花開的時候,我一定會再回來看您的。

清明節傳統9

幾千年來,人們在這個“氣清景明”的節氣中,進行“祭之以禮”的追遠活動,為已逝的親人、祖先,莊重地送上自己的思念與敬意。這神聖的生命交流儀式,一年年輪迴、一代代傳承,構成了人們頑強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動力,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續展開新的有機構成。而且,清明節等傳統節日法定化,更加增進了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

一、活動背景

清明節,既是人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宗親節日,又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是中華兒女共同認祖歸宗的重要節日。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豐富的民俗活動,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普遍重視。而且它也是一條維繫海內外華人思想情感的文化紐帶,有利於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二、活動目標

1、認知目標:透過知識競賽,讓學生對我國的傳統節日——清明節有更具體、詳實的瞭解。

2、情感目標:透過故事、寫文章知道要愛父母。通過錄象、朗誦等活動知道我們的愛要更遠大,我們要努力學習,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任。

3、行為目標:透過活動學會好好學習、愛父母、愛同學、愛老師、愛班級、愛社會。

三、活動時間

20xx年xx月xx日

四、課前準備

1、與清明相關的知識、圖片、歌曲、小品、故事。

2、清明節和父母一起去紀念自己的親人,寫下自己的感受。

3、錄象片段:解放戰爭和同學們一起觀看有關解放戰爭的電視劇。

4、小調查:家鄉的清明節

五、瞭解清明節

清明節的簡介清明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一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

清明節傳統10

清明節到了,天氣陰沉沉的,奶奶很早就起床了。她一大早就開始忙著準備清明節的物品。

等大家都收拾好,我們一家就出發了。我們去老家的山上給爺爺掃墓,我感覺爸爸開了很久,我們才到。下車之後我們一直沿著山路往上爬,剛開始我很吃力,爬山爬不上去,奶奶鼓勵我。我咬咬牙,心裡默默下決心:一定要爬上山去。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我終於爬上來了。

我們來到太爺爺和太奶奶的墓碑前,我看到奶奶給他們放紙錢祭奠,大人們給他們點香祭拜。我雖然不是很明白,但是心裡知道這是對親人的一種思念。最後我們一起來到了爺爺的墓碑前,我看到了奶奶眼睛紅紅的,眼裡都有淚花。奶奶給爺爺燒紙錢,點香祭拜。接著還給爺爺端出來一些各種各樣小菜和一杯可口的美酒,嘴裡自言自語地念著什麼。奶奶的表情非常傷心,我知道奶奶應該是非常想念我的爺爺,希望爺爺在天國可以保佑我的奶奶身體健康!

祭拜活動結束了,我在回家的路上問奶奶:清明節的由來?奶奶說:“從前有一個晉公子重耳,他和他的僕人流亡國外,生活艱辛,吃不上飯,有一次重耳餓得昏了過去。他的僕人介子推就端來了一碗肉湯,重耳喝下那碗肉湯,果然就精神飽滿,但是晉公子看到介子推腿上流著血,傷心地哭了起來。過了幾年以後晉公子如願當上了皇帝,他對當年跟著他的僕人全部重重的獎賞,唯獨在這個時候他忘記了介子推。有一個僕人提醒晉王:在你流亡期間,介子推對你忠心耿耿,你為何不獎賞他。此時晉王才想起來介子推,開始命令大臣們全力尋找介子推。可介子推已帶著老母親去了深山,晉王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介子推。這時有一個大臣對晉王說:我們可以火燒深山,這樣就可以把介子推逼出來了,晉王也想不到什麼好辦法,也就下命令火燒深山,大火燒了幾天幾夜都不見介子推的人影。這時晉王帶著大臣們前往深山中尋找介子推,他們在一棵大樹下找到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可是他們早已經被大火燒死了,然後在介子推的身上找了一封血書,上面寫著:割肉救主,願主公常清明!晉王看到這封血書,抱著介子推又傷心又後悔,然後大哭起來,接著就命令大臣把放火燒山的這天定為清明節。

聽了這個感人的故事,我終於明白清明節的意義了,原來清明節是用來紀念逝去的親人!燒完錢紙、放過鞭炮後,我們就下山了。我回頭看了看,只見樹木和雜草在春雨中掛滿了淚淚的水滴。我心中生出一種對生命的敬畏:面對天地相隔的親人亡靈,活著的人應該加倍地珍惜健康,珍愛生命!

清明節傳統11

1、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晉、內蒙古)

2、清明斷雪不斷雪,穀雨斷霜不斷霜(冀、晉)

3、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寧)

4、清明有霧,夏秋有雨(蘇、鄂)

5、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6、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

7、清明響雷頭個梅(浙)

8、清明斷雪,穀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雲貴高原)

9、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黑)

10、清明不怕晴,穀雨不怕雨(黑)

11、清明霧濃,一日天晴(豫)

12、清明北風十天寒,春霜結束在眼前(冀)

13、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

14、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雲)

15、清明刮動土,要刮四十五(蘇)

16、清明宜晴,穀雨宜雨(贛)

17、清明難得晴,穀雨難得陰(魯)

18、雨打清明前,窪地好種田

19、清明冷,好年景(遼、冀)

20、清明暖,寒露寒(湘)

21、清明起塵,黃土埋人

清明節傳統12

因此,從清明節節的發展歷程來看,其祭祖習俗體現了歲時民俗在與時代相適應過程中的吸納和採借功能,墓祭因而成為中國現當代清明節節中重要的內涵。在網路時代,這種吸納和採借功能表現為網路公墓的熱銷和網祭的盛行。

清明節節習俗既是個體的時間感受與空間體驗,又是群體的一種民間宗教實踐活動。在清明節節中,民眾對先人的哀思具有調節身心、舒緩壓力和改善人際關係的作用。清明節墓祭習俗所體現的文化意義,在不同時代、不同層次的`主體身上都能夠有相應的解釋和體會。清明節是一個祭祖的節日,更是遠足踏青、親近自然的大好時節。這些習俗活動體現民眾順應天時、和諧共生的樸素理念。清明節條祖活動所呈現出來的恆久民族情感,更讓我們有機會對傳統節口所蘊含的文化意義有了一次重新審視的機會。

作為中國傳統四大節日之一,清明節在我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現在的清明節節是融合了清明節、寒食與上巳三大節日,最終於唐朝時期定型的,即使從這一時代算起,也已經有一千三四百年的歷史了。作為一個承載著很強的中國傳統文化且富於特色和活力的傳統節日,在今天清明節節仍然是一個被廣大民眾所看重的節日。近些年來,隨著全球一體化程序的加快以及中國經濟、社會文化的巨大發展,很多傳統節日都出現了式微的現象,很多傳統習俗逐漸被人們遺棄。但是,在今天整個傳統節日面臨巨大變革的時期,也有許多傳統節日習俗及其內涵保留了下來。就清明節節俗而言,被完整保留下來的其兩大主題之一的祭掃,也不可避免發生了某些變化。清明節掃墓祭祖這一相沿悠久的習俗,源於傳統文化中的祖先崇拜和孝文化,它是中華民族崇本尊親、慎終追遠、感念先人功德的文化精神的集中體現,因而成為清明節節節俗活動的核心內容。在今天,這一節俗仍然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只是,由於城市與鄉村間的相關差異,清明節祭祖在城市與鄉村表現出了不同態勢。

在城市地區,清明節掃墓依然受到人們的普遍重視。據上海新民晚報20xx年3月31日報道,當年清明節期間祭掃人數達到了646萬餘人。掃墓高峰期,在一些陵園的周圍更是要採取單行措施,以防止交通擁堵。不過,與此同時,和傳統相比城市的掃墓習俗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於現今城市的喪葬都採取火葬的形式,祭祀物件放在骨灰盒裡,與其他人的骨灰放在一塊。或者是雖有墳墓,但一般已沒有祖墳了。這就導致人們在祭祖現象上發生了某些改變,比如不再有整修墳墓的內容,或者由於找不到祖墳,一般也就不再祭祀祖靈。在祭祀方式上,總的趨勢是不斷趨向簡單、文明、花樣翻新。 很多人改變了清明節節燒紙祭祀亡靈的傳統習俗,而是代以敬獻鮮花、網上掃墓等形式來寄託哀思。 尤其是網上祭祀是近幾年來就興的一種祭祀方式。 網民可以在某些網站上所設立的虛擬墓園裡為死去的親屬設定墓穴,死者的親朋好友可以在這個屬於死者個人的專屬網頁上,為死者獻上一束鮮花、點一根蠟燭、種一棵松柏或留下自己的祭文。 這種祭祀方式既新穎又方便,但卻不能兼有春遊的好處。 建國後,在政府的提倡之下,清明節到烈士陵園掃墓已變成一個越來越重要的活動。 清明節期間,全國各地的學校或單位常常組織人們去革命烈士陵園掃墓,以緬懷先烈事蹟。 而在農村,大體上仍保持著傳統的形態,清明節掃墓是每個農家所要鄭重完成的事情。 目前,我國農村地區大部分還是採取墓葬的喪葬方式,這就為保留傳統清明節節俗提供了客觀條件。 不過,在農村地區變化也正在悄然發生。 隨著進城務工人員的不斷增加,許多農村家庭集體搬離了農村,也導致農村清明節祭掃方式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一些家庭已不再進行傳統的清明節祭掃活動,而是把祭祀挪移到了春節時期,因此時大家都是要回家過春節的。

20xx 年,清明節節被立為國家法定節日。 之所以會有這一立法的出臺,就是因為清明節節俗仍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承載體之一,在民間仍然有很大的群眾基礎,有諸多的現實意義在裡面。 就祭掃這一主題而言,首先它可以寄託人們對於離世親人的哀思,密切人際關係。 尊祖敬宗,對同一個祖先的祭掃與追念有利於一個家庭或家族的親情凝聚或親和力的增強,從而促進人際關係的合密,這對於當前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有利於人文精神的建設和大力弘揚。 清明節節俗的興盛,宣揚了中國傳統倫理的孝道觀念,強調了親人間的感情聯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當前人文精神的建設和弘揚。 孝道是中國傳統儒家文化的重要方面之一,而山東作為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清明節節俗的孝思對於山東而言更具重要意義。 第三,祭祖習俗的大力弘揚,有利於增強民族凝聚力、團結海外僑胞。 弘揚清明節節俗,可以增強中國人民的文化認同意識和民族自豪感,從而加強民族凝聚力。 另外,共同的清明節節俗,可以使大陸人民和千百萬僑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把心緊密聯絡在一起。 每年清明節節,數以萬計的海外華僑都會來到陝西橋山黃帝陵、軒轅墓,祭祀華夏始祖軒轅黃帝,就是這一狀況的最好說明。

另一方面,清明節節俗的另一主題遊樂也有著重要意義,也應進行大力提倡。首先,它可以起到鍛鍊身體的功用。 如就放風箏而言,中國有句古話,叫“鳶者長壽”,就是說經常放風箏的人會活得長。 傳統中醫認為,放風箏之人沐浴在和煦的陽光和春風中,可“疏洩內熱,增強體質以益”。 確實,放風箏時透過手、眼的配合和四肢的活動,可以達到通經活絡、調和氣血、強身健體之功效,對神情抑鬱、視力減弱、失眠健忘等均有祛病養生的作用。 近些年來,國內外有些醫院和療養院採用“風箏康復療法”,治療精神抑鬱、失眠健忘等症狀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至於盪鞦韆、拔河等亦是可以起到鍛鍊身體的作用。 其次,春遊、植樹等活動的進行,可以增強國人熱愛自然、保護環境的思想意識,而這又對於當前所提倡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同時,透過親近大自然,可以起到愉悅身心的巨大作用。

總之,清明節作為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和豐富的節日習俗內涵,對於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優秀文化,促進當前的精神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都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因此,對於清明節節俗,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及大力傳承。

傳承傳統文化的意義

清明節節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口,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大自然的好時機。清明節掃墓與踏青,本來是兩個不同的文化主題,現代社會更是賦予其肯定的文化意義。清明節祭祖習俗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雖出現了不同的內容和表現形式,但幾乎都保持了某些共同的文化主題和相近的表現方式。事實上,傳統清明節節中的墓祭儀式必須依託一定的空間如墓地、紀念碑、公墓、骨灰樓等。即使與傳統條把方式有較大差異的網祭,仍與傳統的清明節文化精神有著共通之處。人們把祭祀先人與中華民族重視孝道、慎終追遠的民族性格直接聯絡起來,認為清明節節習俗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清明節節祭祖掃墓活動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孝道倫理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絡,而這種孝道倫理正是中國社會幾千年來得以和諧穩定發展的支柱,也是清明節節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民間根基。

清明節傳統13

活動目標:

1.知道4月日是清明節,願意參與清明節的活動。

2.瞭解家族中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係,懷念先祖,尊重長輩。

3.與爸爸媽媽一起製作彩蛋,並互相欣賞製作成果。

活動準備:

1.活動前與家長聯絡好參與本活動。

2.課件;每個幼兒以個熟雞蛋,各種圖案的彩蛋,秀才比、貼紙,橡皮泥,剪刀,膠水等。

活動過程:

1.朗誦古詩,匯入活動。

教師朗誦古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提問:你聽到了什麼?幾月幾是清明節?(4月5日)教師邊放課件邊講述清明節的由來,幫助幼兒瞭解革命烈士的光榮事蹟(過草地,爬雪山等)播放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課件,教師講述:為了讓後人永遠記住,永遠還念這些革命英雄,1949年3月30日在_廣場建立了人民英雄紀念碑。

請幼兒詢問爸爸媽媽,家裡清明節要紀念誰?

教師小結:清明節裡,我們都要紀念革命先烈,紀念家裡的祖輩,是他們讓我們有了現在,美好的生活。

2.引導幼兒討論:清明節,我們除了掃墓,還要做些什麼?

根據幼兒討論,歸納有人提到的風俗習慣;運動習俗,如踏青、盪鞦韆、放風箏等;飲食習慣,如吃冷食,吃雞蛋等等。

出示彩蛋圖片,引起幼兒的好奇心機制做興趣,豐富幼兒感性經驗。

3.幼兒與家長共同製作彩蛋幼兒到臺前展示作品,並用完整地語言講述自己的作品。

請幼兒將彩蛋給其他班的小朋友欣賞,並與小朋友呢們一起玩。

活動建議與提示:

1.中國傳統節日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活動對哦傳承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因事先查傳統節日的相關背景資料,並與家長做好溝通。

2.在吃雞蛋之前,請幼兒發揮想象力,用熟雞蛋想出多種玩法(滾、轉、拋雞蛋等)比比誰的想法最多。

3.作為活動的延伸,教師可以引導幼兒熟悉,瞭解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瞭解驚蟄、春分等節氣的含義,讓幼兒從傳統文化的薰陶中建立傳承與發揚的精神紐帶。

清明節傳統14

在春光明媚、桃紅柳綠的三四月間,中國傳統習俗中最重視的節日就是清明節了。我和我的爸爸、媽媽再次來到我們襄樊烈士陵園。

來到一個個的烈士的墓碑前,向烈士們獻上自己親手做的小白花。在這雄偉而高大的墓碑前我不禁想:這麼多為國而戰、挺身而出的熱身男兒為了人民而失去了像金子一樣寶貴的生命。烈士們啊!你們為了我們現在幸福生活而犧牲,在戰場上,每個人都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親人,雖然你們想起了,但是你們在戰場的時候,把這份感情放到了一邊,你們為了我們的祖國,為了我們全國人民奮勇而戰,你們的這種精神是多麼的高尚,多麼的高貴。我在這時候不禁想起:我們現在的美好生活是誰換來的?是你們,是你們用鮮血換來的,用生命換來的,我們要珍惜它。我們要珍惜現在的美好生活,我們將把你們的意志發揚光大,傳遍天下。

班級同學們,我們是幸運的,我們不是出生在殘酷的戰爭年代,而是蒸蒸日上的和平年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報答祖國呢?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我們要為她發奮努力,為她增光,為她添彩。班級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們繼承先烈們的遺志,為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的明天!

清明節傳統1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古人的這一詩句似乎是清明的真實寫照,溫暖的陽關不再照耀大地,接替它的反而是陰雨連綿。小小的雨滴落在地上,敲打在窗邊,勾起人們對已故親人那斷斷續續充滿悲傷與哀愁的懷念。

我家也在為清明節的籌備當中,只是意外層出不窮。奶奶把飯菜的做好了讓我去叫爸媽,可是爸媽卻不見了。於是我給他們打了電話,剛開始還不接,於是我又打了幾次,最後終於接了,我便知道他們原來去了外婆家裡,我舅舅已去世3年,但親人們的懷戀和惋惜依舊。媽媽在電話裡的聲音是淒涼的,我還聽到了哭聲,媽媽說讓我們等會兒,說他們馬上就回,可我們等了半天,還是沒有回,過了一會兒,接到了媽媽的電話,她說他們快到了讓我們把飯菜熱一下等著他們。於是我便去和奶奶說,然後發現奶奶也不見了,於是我便去奶奶家找,可是家裡門鎖著,然後我就去別的地方找,最後在一家小賣部找到了奶奶,她在那裡看別人打麻將。奶奶看到我來了,就問我是不是爸媽回來了,我說他們快了,說讓您把飯菜熱著等他們回來,然後奶奶便回到家準備熱飯。可是卻發現家裡的煤氣完了,奶奶就把飯菜裝起來,拿到自己家裡熱。隨後爸媽便回來了,然後我們家開始燒紙錢,放鞭炮。完了以後就去上墳,上墳燒紙時,天空中下了小雨,一滴一滴的落下來,落在我的臉頰上,也落在了爸爸那歷經風霜的臉龐上。

我不喜歡淋雨和燒紙錢,還有放鞭炮,所以我做了一個愚蠢的事,我說爸媽,我不想燒了,沒意義,我先回去了,媽媽先是反對,最後還是無奈的讓我回去了,在回去的最後一刻,我看到爸爸的臉上寫滿了無奈和憂愁。我的心突然有一種酸酸的感覺,但我還是回到了家,回到家之後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給爸媽送傘過去,可是想了想,他們並不像我這樣討厭下雨,可能他們還願意在這個傳統的節日的淋下雨呢,於是我便向奶奶家走去,幫奶奶撐著傘,奶奶手裡端著的就是放滿了飯菜的東西。我說奶奶重不重啊,要不要您來撐傘吧,我來幫您拿,她說,不重,我拿著就好了。我想幾盤菜可能也不是很重,於是我便沒有再多說,繼續幫奶奶撐著傘,到了家門口的時候,正好爸媽回來了,可能他們看到了我為奶奶撐傘便原諒了我,後來也沒有在那件事上說什麼,這件事可能就這麼不了了之了吧。

最後,我們一家人坐在桌子上,吃著清明節的這頓飯。飯菜很好吃,可是氣氛卻不是很好,最後是爺爺打破了沉寂,隨後便在桌上都聊了起來,這種氣氛多好,大家開開心心的吃完了飯,於是便都離開了,爸爸去了武漢,媽媽出去了,爺爺奶奶也都回家了,只剩下我一個人獨自在家裡體驗著清明節的孤獨與寂寞。

讓我們從這個春天,這個清明開始,珍惜時間生命,畢竟,生命也像春天一樣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