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知識點(15篇)
在我們平凡無奇的學生時代,看到知識點,都是先收藏再說吧!知識點也不一定都是文字,數學的知識點除了定義,同樣重要的公式也可以理解為知識點。想要一份整理好的知識點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高三生物知識點,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三生物知識點1
1.DNA複製的意義:使遺傳資訊從親代傳給子代,從而保持了遺傳資訊的連續性。
DNA複製的特點:半保留複製,邊解旋邊複製,多起點多片段
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是有遺傳效應的DNA段。
3.基因的表達是指:基因使遺傳資訊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質的分子結構上,從而使後代表現出與親代相同的性狀。包括轉錄和翻譯兩階段。
4.遺傳資訊的傳遞過程:
DNARNA蛋白質
5.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
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或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分離定律呢?)
6.基因突變是指:由於DNA分子發生鹼基對的增添,缺失或改變,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
發生時間:有絲分裂間期或減數第一次分裂間期的DNA複製時。
意義:生物變異的根本來源,為生物進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
7.基因重組是指:在生物體進行有性生殖的過程中,控制不同性狀的基因的重新組合。
發生時間:減數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後期。
意義:為生物變異提供了極其豐富的來源。這是形成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對生物的進化有重要意義。
8.可遺傳變異的三種來源:基因突變、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
9.性別決定:雌雄異體的生物決定性別的方式。
10.染色體組:細胞中的一組非同源染色體,它們在形態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攜帶著控制一種生物生長髮育、遺傳和變異的全部資訊,這樣的一組染色體叫一個染色體組。
單倍體基因組:由24條雙鏈的DNA組成(包括1-22號常染色體DNA與X、Y性染色體DNA)
人類基因組:人體DNA所攜帶的全部遺傳資訊。
人類基因組計劃主要內容:繪製人類基因組四張圖:遺傳圖、物理圖、序列圖、轉錄圖。
DNA測序是測DNA上所有鹼基對的序列。
高三生物知識點2
名詞:
1、微量元素:生物體必需的,含量很少的元素。如:Fe(鐵)、Mn(門)、B(碰)、Zn(醒)、Cu(銅)、Mo(母),巧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記:鐵門碰醒銅母(驢)。
2、大量元素:生物體必需的,含量佔生物體總重量萬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探)、0(洋)、H(親)、N(丹)、S(留)、P(人people)、Ca(蓋)、Mg(美)K(家)巧記:洋人探親,丹留人蓋美家。
3、統一性:組成細胞的化學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這說明了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
4、差異性: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細胞內的含量與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顯不同,說明了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存在著差異性。
語句:1、地球上的生物現在大約有200萬種,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有20多種。
2、生物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各種元素和化合物。
3、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的重要作用:
①C、H、O、N、P、S6種元素是組成原生質的主要元素,大約佔原生質的97%。
②.有的參與生物體的組成。
③有的微量元素能影響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B能夠促進花粉的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當植物體內缺B時,花葯和花絲萎縮,花粉發育不良,影響受精過程。)
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一、相關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細胞呼吸):指有機物在細胞內經過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終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產物,釋放出能量並生成ATP的過程。根據是否有氧參與,分為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細胞在有氧的參與下,透過多種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徹底氧化分解,產生二氧化碳和水,釋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過程。
3.無氧呼吸:一般是指細胞在無氧的條件下,透過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機物分解為不徹底的氧化產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時釋放出少量能量的過程。
4.發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無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酶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二、無氧呼吸的總反應式:
(酵母菌、植物細胞在無氧條件下的呼吸)
(動物骨骼肌細胞、馬鈴薯塊莖、甜菜塊根等細胞的無氧呼吸)
三、影響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溫度:溫度透過影響細胞內與呼吸作用有關的酶的活性來影響細胞的呼吸作用。
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影響細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溫度範圍內,溫度越低,細胞呼吸越弱;溫度越高,細胞呼吸越強。
2.氧氣:氧氣充足,則無氧呼吸將受抑制;氧氣不足,則有氧呼吸將會減弱。
3.水分:一般來說,細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將增強。但陸生植物根部如長時間受水浸沒,根部細胞缺氧,進行無氧呼吸,產生過多酒精,可使根部細胞壞死。
4.CO2:環境CO2濃度提高,將抑制細胞呼吸,可用此原理來貯藏水果和蔬菜。
高三生物知識點3
dna雙螺旋結構特點
①兩條DNA互補鏈反向平行。
②由脫氧核糖和磷酸間隔相連而成的親水骨架在螺旋分子的外側,而疏水的鹼基對則在螺旋分子內部,鹼基平面與螺旋軸垂直,螺旋旋轉一週正好為10個鹼基對,螺距為3。4nm,這樣相鄰鹼基平面間隔為0。34nm並有一個36的夾角。
③DNA雙螺旋的表面存在一個大溝(major groove)和一個小溝(minor groove),蛋白質分子透過這兩個溝與鹼基相識別。
④兩條DNA鏈依靠彼此鹼基之間形成的氫鍵而結合在一起。根據鹼基結構特徵,只能形成嘌呤與嘧啶配對,即A與T相配對,形成2個氫鍵;G與C相配對,形成3個氫鍵。因此G與C之間的連線較為穩定。
⑤DNA雙螺旋結構比較穩定。維持這種穩定性主要靠鹼基對之間的氫鍵以及鹼基的堆集力(stacking force)。
dna雙螺旋結構
DNA的雙螺旋結構,脫氧核糖與磷酸相間排列在外側,形成兩條主鏈(反向平行),構成DNA的基本骨架。兩條主鏈之間的橫檔是鹼基對,排列在內側。相對應的兩個鹼基透過氫鍵連結形成鹼基對,DNA一條鏈上的鹼基排列順序確定了,根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另一條鏈的鹼基排列順序也就確定了。
dna雙螺旋結構模型要點
(1)兩條多核苷酸鏈以相反的平行纏結,依賴成對的鹼基上的氫鍵結合形成雙螺旋狀,親水的脫氧核糖基和磷酸基骨架位於雙鏈的外側,而鹼基位於內側,兩條鏈的鹼基之間以氫鍵相結合,一條鏈的走向是5’到3’,另一條鏈的走向是3’到5’;
(2)鹼基平面向內延伸,與雙螺旋鏈成垂直狀;
(3)向右旋,順長軸方向每隔0。34nm有一個核苷酸,每隔3。4nm重複出現同一結構;
(4)A與T配對,其間距離1。11nm;G與C配對,其間距離為1。08nm,兩者距離幾乎相等,以便保持鏈間距離相等;
(5)在結構上有深溝和淺溝;
(6)DNA雙螺旋結構穩定的維繫橫向穩定靠兩條鏈間互補鹼基的氫鍵維繫,縱向則靠鹼基平面間的疏水性遞積力維持。
高三生物知識點4
1.使能量持續高效的流向對人類最有意義的部分
2.能量在2個營養級上傳遞效率在10%—20%
3.單向流動逐級遞減
4.真菌PH5.0—6.0細菌PH6.5—7.5放線菌PH7.5—8.5
5.物質作為能量的載體使能量沿食物鏈食物網流動
6.物質可以迴圈,能量不可以迴圈
7.河流受汙染後,能夠透過物理沉降化學分解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汙染
8.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成分+食物鏈食物網
9.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
病毒衣殼的是1—6多肽分子個
原核細胞的細胞壁:肽聚糖
10.過敏:抗體吸附在面板,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細胞表面,再次進入人體後使細胞釋放組織胺等物質。
高三生物知識點5
名詞:
1生物的富集作用:指一些汙染物(如重金屬、化學農藥),透過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大量積聚的過程。這些汙染物一般的特點是化學性質穩定而不易分解,在生物體內積累不易排出。因此生物的富集作用會隨著食物鏈的延長而不斷加強。
2、富營養化:由於水體中氮、磷等植物必需元素含量過多,導致藻類等大量繁殖。藻類的的唿吸作用及死亡藻類的分解作用消耗大量的氧,並分解出有毒物質,致使水體處於嚴重的缺氧狀態,引起水質量惡化和魚群死亡的現象
.3、水華:在淡水湖泊中發生富營養化現象。
4、赤潮:在海洋中發生富營養化現象。
語句:
1、環境汙染主要包括:有大氣汙染、水汙染、土壤汙染、固體廢棄物汙染與噪聲汙染。
2、大氣汙染的危害:
①我國大氣汙染型別是煤炭型汙染,主要汙染物有煙塵、二氧化硫,此外,還有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
②危害:直接危害人類和其它生物,導致吸系統疾病,(如氣管炎、哮喘、肺氣腫、等。)
③致癌物主要有3,4—苯並芘和含Pb的化合物。尤其是3,4—苯並芘引起肺癌的作用烈。
④可以透過水體、土壤及植物進而危害人及動物.
3、水汙染的危害:
①水俁病事件:汞在水中轉化成甲基汞後,富集在魚、蝦體內,人若長期食用了這些食物就會危害中樞神經系統,有運動失調,痙攣、麻痺、語言和聽力發生障礙等症狀,甚至死亡。
②水體中過量的N、P主要來自含有化肥的農田用水,城市生活汙水和工業廢水。
③赤潮和水華的形成都是水體富營養化的結果。
4、土壤汙染的危害:
①“鎘米”事件:土壤被鎘汙染後,會經過生物的富集作用進入人、畜體內,引起骨痛,自然骨折,骨缺損,導致全身性神經劇痛等症,最終死亡。影響植物的生長髮育危害動物和人的生存。
5、噪聲汙染的危害:損傷聽力,干擾睡眠,誘發多種疾病,影響心理健康。
高三生物知識點6
一、植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
1、定義:是指人類根據植物病蟲害流行規律,推測未來一段時間內的病、蟲的分佈、擴散和危害趨勢。
2、流程:
二、新型農藥
1、概念:是指具備環境和諧或生物合理的特徵,具有安全、廣譜、低毒、無公害、易分解、與環境相容和免除有害副作用特性的農藥。
2、學生討論農業生產中有哪些新型農藥的使用。
三、生物防治
1、定義:利用病蟲害的天敵生物來防治病蟲害的方法或途徑,就是生物防治。
2、學生合作探討在一個農田中,如何利用生物防治。
3、生物防治的基本策略。
四、昆蟲資訊激素的應用
1、資訊激素:是指由成蟲釋放於體外,能夠吸引同種異性昆蟲前交尾的一類激素。
2、應用:學生探討吸引素是如何用來防治害蟲的?
高三生物知識點7
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區別和聯絡
①場所:有氧呼吸第一階段在細胞質的基質中,第二、三階段線上粒體
②O2和酶:有氧呼吸第一、二階段不需O2,;第三階段:需O2,第一、二、三階段需不同酶;無氧呼吸--不需O2,需不同酶。
③氧化分解:有氧呼吸--徹底,無氧呼吸--不徹底。
④能量釋放:有氧呼吸(釋放大量能量38ATP)---1mol葡萄糖徹底氧化分解,共釋放出2870kJ的能量,其中有1161kJ左右的能量儲存在ATP中;無氧呼吸(釋放少量能量2ATP)--1mol葡萄糖分解成乳酸共放出196.65kJ能量,其中61.08kJ儲存在ATP中。⑤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第一階段相同。
呼吸作用的意義
為生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為其它化合物合成提供原料。
關於呼吸作用的計算規律
①消耗等量的葡萄糖時,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物質的量之比為1:3
②產生同樣數量的ATP時無氧呼吸與有氧呼吸的葡萄糖物質的量之比為19:1。如果某生物產生二氧化碳和消耗的氧氣量相等,則該生物只進行有氧呼吸;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氣,只產生二氧化碳,則只進行無氧呼吸;如果某生物釋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氣量多,則兩種呼吸都進行。
呼吸作用產生ATP的生理過程
有氧呼吸、光反應、無氧呼吸(暗反應不能產生)。在綠色植物的葉肉細胞內,形成ATP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無氧呼吸)、葉綠體基粒(光反應)、線粒體(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高三生物知識點8
1、蛋白質功能:
①結構蛋白,如肌肉、羽毛、頭髮、蛛絲
②催化作用,如絕大多數酶
③運輸載體,如血紅蛋白
④傳遞資訊,如胰島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體
2、氨基酸結合方式是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線,同時脫去一分子水,如圖:
HOHHH
NH2—C—C—OH+H—N—C—COOHH2O+NH2—C—C—N—C—COOH
R1HR2R1OHR2
3、多糖,蛋白質,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組成單位依次為:單糖、氨基酸、核苷酸。
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4、細胞內水的存在形式為結合水和自由水
自由水(95.5%):良好溶劑;參與生物化學反應;提供液體環境;運送營養物質及代謝廢物;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結合水(4.5%):組成細胞的成分之一
5、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自由擴散:高濃度→低濃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協助擴散:載體蛋白質協助,高濃度→低濃度,如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高三生物知識點9
1、原生質:指細胞內有生命的物質,包括細胞質、細胞核和細胞膜三部分。不包括細胞壁,其主要成分為核酸和蛋白質。如:一個植物細胞就不是一團原生質。
2、結合水:與細胞內其它物質相結合,是細胞結構的組成成分。
7、自由水:可以自由流動,是細胞內的良好溶劑,參與生化反應,運送營養物質和新陳代謝的廢物。
8、無機鹽:多數以離子狀態存在,細胞中某些複雜化合物的重要組成成分(如鐵是血紅蛋白的主要成分),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如動物缺鈣會抽搐),維持酸鹼平衡,調節滲透壓。
9、糖類有單糖、二糖和多糖之分。a、單糖:是不能水解的糖。動、植物細胞中有葡萄糖、果糖、核糖、脫氧核糖。b、二糖:是水解後能生成兩分子單糖的糖。植物細胞中有蔗糖、麥芽糖,動物細胞中有乳糖。c、多糖:是水解後能生成許多單糖的糖。植物細胞中有澱粉和纖維素(纖維素是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和動物細胞中有糖元(包括肝糖元和肌糖元)。
10、可溶性還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
11、脂類包括:a、脂肪(由甘油和脂肪酸組成,生物體內主要儲存能量的物質,維持體溫恆定。)b、類脂(構成細胞膜、線立體膜、葉綠體膜等膜結構的重要成分)c、固醇(包括膽固醇、性激素、維生素D等,具有維持正常新陳代謝和生殖過程的作用。)
12、脫水縮合: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與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連線,同時失去一分子水。
13、肽鍵:肽鏈中連線兩個氨基酸分子的鍵(-NH-CO-)。
14、二肽:由兩個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個肽鍵。
15、多肽: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縮合而成的鏈狀結構。有幾個氨基酸叫幾肽。
16、肽鏈:多肽通常呈鏈狀結構,叫肽鏈。
17、氨基酸: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約有20種,決定20種氨基酸的密碼子有61種。氨基酸在結構上的特點: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線在同一個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連在同一個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氨基酸的種類不同。
18、核酸:最初是從細胞核中提取出來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核酸最遺傳資訊的載體,核酸是一切生物體(包括病毒)的遺傳物質,對於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19、脫氧核糖核酸(DNA):它是核酸一類,主要存在於細胞核內,是細胞核內的遺傳物質,此外,在細胞質中的線粒體和葉綠體也有少量DNA。
20、核糖核酸:另一類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簡稱RNA。
公式:
1、肽鍵數=脫去水分子數=氨基酸數目—肽鏈數。
2、基因(或DNA)的鹼基:信使RNA的鹼基:氨基酸個數=6:3:1
語句:
1、自由水和結合水是可以相互轉化的,如血液凝固時,部分自由水轉化為結合水。自由水/結合水的值越大,新陳代謝越活躍。
2、能源物質系列:生物體的能源物質是糖類、脂類和蛋白質;糖類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生物體內的主要貯藏能量的物質是脂肪;動物細胞內的.主要貯藏能量的物質是糖元;植物細胞內的主要貯藏能量的物質是澱粉;生物體內的直接能源物質是ATP(A-P~P~P);生物體內的最終能量來源是太陽能。
3、糖類、脂類、蛋白質、核酸四種有機物共同的元素是C、H、O三種元素,蛋白質必須有N,核酸必須有N、P;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核酸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核苷酸。(例:DNA、葉綠素、纖維素、胰島素、腎上腺皮質激素在化學成分中共有的元素是C、H、O)。
4、蛋白質的四大特點:①相對分子質量大;②分子結構複雜;③種類極其多樣;④功能極為重要。
5、蛋白質結構多樣性:①氨基酸種數不同,②氨基酸數目不同,③氨基酸排列次序不同,④肽鏈空間結構不同。
6、蛋白質分子結構的多樣性決定了蛋白質分子功能多樣性,概括有:①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肌動蛋白;②催化作用:如酶;③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④免疫作用:如抗體,抗原(不是蛋白質);運輸作用:如紅細胞中的血紅蛋白。注意:蛋白質分子的多樣性是有核酸控制的。
7、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承擔者。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遺傳資訊的載體,存在於一切細胞中(不是存在於一切生物中),對於生物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8、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一分子含氮鹼基組成。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脫氧核苷酸,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兩者組分相同的是都含有磷酸基團、腺嘌呤、鳥嘌呤和胞嘧啶三種含氮鹼基。
高三生物知識點10
發酵工程的概念和內容
發酵工程是指採用現代工程技術手段,利用微生物的某些特定功能,為人類生產有用的產品,或直接把微生物應用於工業生產過程的一種新技術。發酵工程的內容包括菌種的選育、培養基的配製、滅菌、擴大培養和接種、發酵過程和產品的分離提純等方面。
(1)“發酵”有“微生物生理學嚴格定義的發酵”和“工業發酵”,詞條“發酵工程”中的“發酵”應該是“工業發酵”。
(2)工業生產上透過“工業發酵”來加工或製作產品,其對應的加工或製作工藝被稱為“發酵工藝”。為實現工業化生產,就必須解決實現這些工藝(發酵工藝)的工業生產環境、裝置和過程控制的工程學的問題,因此,就有了“發酵工程”。
(3)發酵工程是用來解決按發酵工藝進行工業化生產的工程學問題的學科。發酵工程從工程學的角度把實現發酵工藝的發酵工業過程分為菌種、發酵和提煉(包括廢水處理)等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都有各自的工程學問題,一般分別把它們稱為發酵工程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工程。
(4)微生物是發酵工程的靈魂。近年來,對於發酵工程的生物學屬性的認識愈益明朗化,發酵工程正在走近科學。
(5)發酵工程最基本的原理是發酵工程的生物學原理。
(6)發酵工程有三個發展階段。
現代意義上的發酵工程是一個由多學科交叉、融合而形成的技術性和應用性較強的開放性的學科。發酵工程經歷了“農產手工加工——近代發酵工程——現代發酵工程”三個發展階段。
發酵工程發源於家庭或作坊式的發酵製作(農產手工加工),後來借鑑於化學工程實現了工業化生產(近代發酵工程),最後返璞歸真以微生物生命活動為中心研究、設計和指導工業發酵生產(現代發酵工程),跨入生物工程的行列。
原始的手工作坊式的發酵製作憑藉祖先傳下來的技巧和經驗生產發酵產品,體力勞動繁重,生產規模受到限制,難以實現工業化的生產。於是,發酵界的前人首先求教於化學和化學工程,向農業化學和化學工程學習,對發酵生產工藝進行了規範,用泵和管道等輸送方式替代了肩挑手提的人力搬運,以機器生產代替了手工操 作,把作坊式的發酵生產成功地推上了工業化生產的水平。發酵生產與化學和化學工程的結合促成了發酵生產的第一次飛躍。
透過發酵工業化生產的幾十年實踐,人們逐步認識到發酵工業過程是一個隨著時間變化的(時變的)、非線性的、多變數輸入和輸出的動態的生物學過程,按照化學工程的模式來處理發酵工業生產(特別是大規模生產)的問題,往往難以收到預期的效果。從化學工程的角度來看,發酵罐也就是生產原料發酵的反應器,發酵 罐中培養的微生物細胞只是一種催化劑,按化學工程的正統思維,微生物當然難以發揮其生命特有的生產潛力。於是,追溯到作坊式的發酵生產技術的生物學核心(微生物),返璞歸真而對 發酵工程的屬性有了新的認識。發酵工程的生物學屬性的認定,使發酵工程的發展有了明確的方向,發酵工程進入了生物工程的範疇。
發酵工程是指採用工程技術手段,利用生物(主要是微生物)和有活性的離體酶的某些功能,為人類生產有用的生物產品,或直接用微生物參與控制某些工業生產過程的一種技術。人們熟知的利用酵母菌發酵製造啤酒、果酒、工業酒精,乳酸菌發酵製造乳酪和酸牛奶,利用真菌大規模生產青黴素等都是這方面的例子。隨著 科學技術的進步,發酵技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並且已經進入能夠人為控制和改造微生物,使這些微生物為人類生產產品的現代發酵工程階段。現代發酵工程作為現代生物技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例如,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有目的地改造原有的菌種並且提高其產量;利用微生物發酵生產藥品,如人的胰島 素、干擾素和生長激素等。
已經從過去簡單的生產酒精類飲料、生產醋酸和發酵麵包發展到今天成為生物工程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分支,成為一個包括了微生物學、化學工程、基因工程、細胞工程、機械工程和計算機軟硬體工程的一個多學科工程。現代發酵工程不但生產酒精類飲料、醋酸和麵包,而且生產胰島素、干擾素、生長激素、抗生素和疫苗等 多種醫療保健藥物,生產天然殺蟲劑、細菌肥料和微生物除草劑等農用生產資料,在化學工業上生產氨基酸、香料、生物高分子、酶、維生素和單細胞蛋白等。
從廣義上講,發酵工程由三部分組成:是上游工程,中游工程和下游工程。其中上游工程包括優良種株的選育,最適發酵條件(pH、溫度、溶氧和營養組成) 的確定,營養物的準備等。中游工程主要指在最適發酵條件下,發酵罐中大量培養細胞和生產代謝產物的工藝技術。這裡要有嚴格的無菌生長環境,包括髮酵開始前採用高溫高壓對發酵原料和發酵罐以及各種連線管道進行滅菌的技術;在發酵過程中不斷向發酵罐中通入乾燥無菌空氣的空氣過濾技術;在發酵過程中根據細胞生長 要求控制加料速度的計算機控制技術;還有種子培養和生產培養的不同的工藝技術。此外,根據不同的需需要,發酵工藝上還分類批次發酵:即一次投料發酵;流加批次發酵:即在一次投料發酵的基礎上,流加一定量的營養,使細胞進一步的生長,或得到更多的代謝產物; 連續發酵:不斷地流加營養,並不斷地取出發酵液。在進行任何大規模工業發酵前,必須在實驗室規模的小發酵罐進行大量的實驗,得到產物形成的動力學模型,並根據這個模型設計中試的發酵要求,最後從中試資料再設計更大規模生產的動力學模型。由於生物 反應的複雜性,在從實驗室到中試,從中試到大規模生產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問題,這就是發酵工程工藝放大問題。下游工程指從發酵液中分離和純化產品的技術:包括固液分離技術(離心分離,過濾分離,沉澱分離等工藝),細胞破壁技術(超聲、高壓剪下、滲透壓、表面活性劑和溶壁酶等),蛋白質純化技術(沉澱法、色譜 分離法和超濾法等),最後還有產品的包裝處理技術(真空乾燥和冰凍幹事燥等)。此外,在生產藥物和食品的發酵工業中,需要嚴格遵守美國聯邦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所公佈的cGMPs的規定,並要定時接受有關當局的檢查監督。
發酵工程的發展簡史
20世紀20年代的酒精、甘油和丙酮等發酵工程,屬於厭氧發酵。從那時起,發酵工程又經歷了幾次重大的轉折,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
20世紀40年代初,隨著青黴素的發現,抗生素髮酵工業逐漸興起。由於青黴素產生菌是需氧型的,微生物學家就在厭氧發酵技術的基礎上,成功地引進了通氣攪拌和一整套無菌技術,建立了深層通氣發酵技術。它大大促進了發酵工業的發展,使有機酸、微生素、激素等都可以用發酵法大規模生產。
1957年,日本用微生物生產穀氨酸成功,如今20種氨基酸都可以用發酵法生產。氨基酸發酵工業的發展,是建立在代謝控制發酵新技術的基礎上的。科學 家在深入研究微生物代謝途徑的基礎上,透過對微生物進行人工誘變,先得到適合於生產某種產品的突變型別,再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培養,就大量產生人們所需要的物質。目前,代謝控制發酵技術已經與核苷酸、有機酸和部分抗生素等的生產中。
20世紀70年代以後,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等生物工程技術的開發,使發酵工程進入了定向育種的新階段,新產品層出不窮。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學科之間的不斷交叉和滲透,微生物學家開始用數學、動力學、化工工程原理、計算機技術對發酵過程進行綜合研究,使得對發酵過程的控制更為合理。在一些國家,已經能夠自動記錄和自動控制發酵過程的全部引數,明顯提高了生產效率。
高三生物知識點11
1.遺傳資訊的傳遞是透過DNA分子的複製來完成的,從親代DNA傳到子代DNA,從親代個體傳到子代個體。
2.由於不同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鹼基排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遺傳資訊(即: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資訊)。
3.基因的表達是透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包括轉錄(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和翻譯(在細胞質中,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的過程)兩個過程。
4.遺傳密碼是指mRNA上的鹼基排序。
5.密碼子是指mRNA上的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的鹼基。密碼子有64種,其中,決定氨基酸的有61種,3種是終止密碼子。
6.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方式有兩種:一是基因透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的性狀;二是基因還能透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7.生物個體基因型和表現型的關係是: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在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在個體發育過程中,表現型不僅要受到基因型的控制,也要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表現型是基因型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高三生物知識點12
1、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的,也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生物與環境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2、在一定區域內的生物,同種的個體形成種群,不同的種群形成群落。種群的各種特徵、種群數量的變化和生物群落的結構,都與環境中的各種生態因素有著密切的關係。
3、在各種型別的生態系統中,生活著各種型別的生物群落。在不同的生態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和群落的結構都有差別。但是,各種型別的生態系統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是統一的整體。
4、生態系統中能量的源頭是陽光。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便是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這些能量是沿著食物鏈(網)逐級流動的。
5、對一個生態系統來說,抵抗力穩定性與恢復力穩定性之間往往存在著相反的關係。
6、地球上所有的生物與其無機環境一起,構成了這個星球上的生態系統——生物圈
7、生物圈的形成是地球的理化環境與生物長期相互作用的結果。
8、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與環境共同進化的產物,是生物與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
9、生物圈的結構和功能能長期維持相對穩定的狀態,這一現象稱為生物的穩態。
10、從能量角度來看,源源不斷的太陽能是生物圈維持正常運轉的動力。這是生物圈賴以存在的能量基礎。
高三生物知識點13
1、消化酶、抗體等分泌蛋白合成需要四種細胞器: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
2、細胞膜、核膜、細胞器膜共同構成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它們在結構和功能上緊密聯絡,協調。
維持細胞內環境相對穩定
生物膜系統功能許多重要化學反應的位點
把各種細胞器分開,提高生命活動效率
核膜:雙層膜,其上有核孔,可供mRNA透過
結構核仁
3、細胞核由DNA及蛋白質構成,與染色體是同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
染色質兩種狀態
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
功能:是遺傳資訊庫,是細胞代謝和遺傳的控制中心
4、植物細胞內的液體環境,主要是指液泡中的細胞液。
原生質層指細胞膜,液泡膜及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
植物細胞原生質層相當於一層半透膜;質壁分離中質指原生質層,壁為細胞壁
5、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
自由擴散:高濃度→低濃度,如H2O,O2,CO2,甘油,乙醇、苯
協助擴散:載體蛋白質協助,高濃度→低濃度,如葡萄糖進入紅細胞
6、物質跨膜運輸方式主動運輸:需要能量;載體蛋白協助;低濃度→高濃度,如無機鹽
離子
胞吞、胞吐:如載體蛋白等大分子
7、細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選擇透過性膜,這種膜可以讓水分子自由透過,一些離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透過,而其他離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則不能透過。
8、本質:活細胞產生的有機物,絕大多數為蛋白質,少數為RNA
高效性
特性專一性:每種酶只能催化一種成一類化學反應
酶作用條件溫和:適宜的溫度,pH,最適溫度(pH值)下,酶活性,
溫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會明顯降低,甚至失
活(過高、過酸、過鹼)
功能:催化作用,降低化學反應所需要的活化能
高三生物知識點14
基因工程的基本操作程式
第一步:目的基因的'獲取
1、目的基因是指:編碼蛋白質的結構基因。
2、原核基因採取直接分離獲得,真核基因是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目的基因的常用方法有反轉錄法和化學合成法。
3、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
(1)原理:DNA雙鏈複製
(2)過程:第一步:加熱至90~95℃DNA解鏈;第二步:冷卻到55~60℃,引物結合到互補DNA鏈;第三步:加熱至70~75℃,熱穩定DNA聚合酶從引物起始互補鏈的合成。
第二步: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
1、的:使目的基因在受體細胞中穩定存在,並且可以遺傳至下一代,使目的基因能夠表達和發揮作用。
2、組成:目的基因+啟動子+終止子+標記基因
(1)啟動子:是一段有特殊結構的DNA,位於基因的首端,是RNA聚合酶識別和結合的部位,能驅動基因轉錄出mRNA,最終獲得所需的蛋白質。
(2)終止子:也是一段有特殊結構的DNA,位於基因的尾端。
(3)標記基因的作用:是為了鑑定受體細胞中是否含有目的基因,從而將含有目的基因的細胞篩選出來。常用的標記基因是抗生素基因。
第三步:將目的基因匯入受體細胞_
1、轉化的概念:是目的基因進入受體細胞內,並且在受體細胞內維持穩定和表達的過程。
2、常用的轉化方法:
將目的基因匯入植物細胞:採用最多的方法是農桿菌轉化法,其次還有基因槍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
將目的基因匯入動物細胞:最常用的方法是顯微注射技術。此方法的受體細胞多是受精卵。將目的基因匯入微生物細胞:
3、重組細胞匯入受體細胞後,篩選含有基因表達載體受體細胞的依據是標記基因是否表達。
第四步:目的基因的檢測和表達
1、首先要檢測轉基因生物的染色體DNA上是否插入了目的基因,方法是採用DNA分子雜交技術。
2、其次還要檢測目的基因是否轉錄出了mRNA,方法是採用用標記的目的基因作探針與mRNA雜交。
3、最後檢測目的基因是否翻譯成蛋白質,方法是從轉基因生物中提取蛋白質,用相應的抗體進行抗原—抗體雜交。
高三生物知識點15
1、美國科學家薩姆納透過實驗證實酶是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科學家切赫和奧特曼發現少數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總之,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催化作用的有機物,胃蛋白酶、唾液澱粉酶等絕大多數的酶是蛋白質,少數的酶是RNA。不能說所有的蛋白質和RNA都是酶,只是具有催化作用的蛋白質或RNA,才稱為酶。酶的特性有高效性、專一性、需要適宜的條件。
2、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究,學會控制自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的變化,以及設定對照組和重複實驗。
3、ATP中文名叫三磷酸腺苷,結構式簡寫A-p~p~p,幾乎所有生命活動的能量直接來自ATP的水解,由ADP合成ATP所需能量,動物來自呼吸作用,植物來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可在細胞器線粒體或葉綠體中和在細胞質基質中合成。在細胞內ATP含量很少,轉化很快,熟悉89頁圖。
4、構成生物體的活細胞,內部時刻進行著ATP與ADP的相互轉化,同時也就伴隨有能量的釋放X和儲存X。故把ATP比喻成細胞內流通著的"通用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