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音樂

音樂課給我的反思

音樂課給我的反思3篇

音樂課給我的反思1

我在教學歌曲《留給我》一課時,儘量讓學生自己思考歌曲的主要內容。歌曲以環保為主題,在教學中讓學生想象我們希望的生活環境,根據學生的陳述教師版畫:一幅美麗的風景。然後又啟發學生說出現實生活中還有許多破壞環境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導致的後果:天上見不到太陽、月亮、星星、小鳥等;地上也看不到山川、河流、森林、小草和鮮花等。

教師依次將這些風景擦得,很容易就喚起了學生的共鳴。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環保意識。學生非常願意儘自己的努力保護環境。而且在學習歌曲中透過不同的演唱形式設計反饋出學生強烈的喚起公眾共同參與環保的意願。在結束課前,給學生恢復美景的機會和權力,學生積極性特別高漲,畫出了他們心中美麗的風景。

展示了他們美好的願望。加上我的動員—我們一個小小的舉動會使我們環境大變樣。學生願從現在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的事做起,保護環境,效果良好。

音樂課給我的反思2

音樂欣賞課,我就在疲於奔跑間抱著“老指令碼”匆忙上陣。

上課一開始,我先播放了一段錄影,請學生觀看由卡拉揚指揮的西洋管絃樂曲《新世界》片段。

提問:“這些樂器中你能說出幾件名稱?”

由學生的回答匯入到今天的新課——西洋管絃樂隊。我先簡單介紹了管絃樂隊的編制,然後再簡介絃樂器及其中各個成員的特點,介紹小提琴獨奏《思鄉曲》的曲作者、作品的創作背景,最後開啟音響,請學生欣賞這首小提琴獨奏《思鄉曲》。

這時,只感覺到整個教室的氣氛是悶悶地、沉沉地,學生像是提不起一點興致去聽、去感受。到《思鄉曲》放完,有些學生已經開始坐立不安了,交頭接耳有之,打瞌睡的亦有之……我終於按捺不住內心的怒火,罰他們坐了小半節課,並對他們進行了一番“思想教育”。下課鈴聲響後再繼續後面的欣賞,算是對他們上課態度不端正的懲罰。

……

課後,我進行了認真的反思:無疑這是一節極失敗的音樂欣賞課。而責任並不在學生,在我自己:首先,那天在已經上了四節課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自己思想上有了偷懶、鬆懈的想法,從情感上來講,顯然對學生也造成了一種負面影響,教師的一言一行無法感染學生,又怎能上好音樂課?其次,在教學方法上問題也很大。一開始,就把枯燥的音樂知識灌輸、說教式地強加給學生,學生當然不能接受。這種傳統的音樂欣賞教學模式,仍然把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導致學生參與性極差,十分被動。再說他們當天也是在上了六節課的疲憊不堪的情況下來到音樂教室,如果課堂上不能調動起學生參與的熱情和愉悅性,教學效果很難理想。痛定思痛,我決心重新備課,好好研究教材教法,爭取能讓另外兩個班的學生積極參與本課的欣賞,體驗感受絃樂特有的藝術魅力。

案例二:

上課一開始,我在多媒體上出示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的一首《鄉愁》。請同學們自由朗讀,體會這首詩的情感意境。

然後設問:“假如現在請你配樂詩朗誦,你會選擇什麼樣的音樂?”

“抒情柔美的旋律比較適合”

“略帶憂傷的旋律”

“思鄉之情嘛,應該選擇速度較為緩慢一些的樂曲”

“思鄉一般都是遊子單獨在外,感覺孤單的時候產生的感情,所以我認為音樂應該選擇安靜些的,最好是獨奏曲,而不是合奏。”

我讚許的說:“恩,很有道理!那麼你們認為由什麼樂器演奏的音樂更合適呢?”

“鋼琴”

“小提琴”

“二胡!”同學們七嘴八舌地爭論著。

於是我讓他們欣賞幾個預先準備好的音樂片段,一段是較為抒情的鋼琴獨奏曲,一段是小提琴獨奏《思鄉曲》。

“猜一猜你現在聽到的是什麼樂器?你認為哪一段更適合為這首《鄉愁》配樂?”

學生靜靜地聆聽,輕輕地朗讀。在自主體驗、分析比較後馬上爭先恐後地舉手。

“兩首都可以!”

“小提琴更合適!”

“為什麼呢?”我馬上不失時機地問道。

一位同學說:“小提琴拉奏時弦發出的聲音是那麼的纏綿、哀怨,與人心底的思鄉之情最為吻合”

“你說的太好了!……”

在欣賞體驗中,學生透過自主探究主動掌握了小提琴的音色特點,及表現效能。

而在猜樂器的時候,也有同學把小提琴說成了二胡。因此我在肯定他能聽辨出絃樂器的同時,因勢利導把西洋管絃樂器與民族樂器作一比較,自然而然匯入了本學期的重要知識點,學生掌握起來既清楚又輕鬆。

音樂課給我的反思3

前不久,我聽了一堂小學二年級的音樂課。主講的是位青年教師,在講臺上也很投入,無論在音樂的把握方面,還是在運用語言情感交流方面,教學環節設計面面俱到,同時也注意了教法的合理運用。唯一使人感到美中不足的是教學效果不是很理想。

分析這堂課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觀念沒有更新,是傳統的教師教、學生學,陳舊、保守的教學模式,其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過分強調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把課堂當“講堂”,以自我為中心。例如:從匯入課題到教授歌曲,這位教師幾乎一直都是自己在講、在唱,手忙腳亂,偶有提問,也是走走過場,流於形式,完全把學生當成了自己完成教學任務的工具。

第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沒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更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而是隻顧自己完成教學的步驟,及教學環節。例如:在學習歌曲時,把結尾一個音四分音符的時值,學生把它唱成二分音符的時值,老師也沒有及時糾正,而是進行下一個環節的教學。這樣,勢必導致教與學的脫節。

第三,沒有注重“師生交往”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就感到是流於形式。師生之間的關係不協調,所以沒有創造良好的心理,情感的環境的教學活動手段和發揮“交住”的作用,也就導致了學生的主體性不如何真正發揮呢?更談不上素質教育的實施與提高。

那麼,如何避免教學中教與學的脫節呢?

首先要更新教育觀念,是時代的發展和音樂教育實踐的要求,才能適應現實的需要,教學改革的目的明確,才能促進素質教育的提高。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兩個基本點: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具有主動性、創造性的能夠全面發展學生的關鍵是落實到課堂教學上。學生雖為教學的物件,但他有自己的思想和思維,有主觀能動性,且每個學生的素質和個性各有差異,教師傳授的知識必須透過學生自身的活動才能被轉化吸收。把學生的情感的體驗與理驗相結合。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學生不願意學,教師講得再好也是無用的,因此,課堂教學中的一切活動都應該始終圍繞學生來進行。

其次,樹立學生是學習主體的觀念,要和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教師的責任不在於教,而在於教學生怎樣學”。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除了讓學生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透過音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音樂的薰陶下,萌發對音樂的興趣與愛好,成為他們學習的動力,透過聽、唱、做、操作,帶有情感的基礎,有韻味表達思想感情。初步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培養對音樂的感知和情感反應能力。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就要真正做到學生能高度參與教師的教學中來,要變灌輸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在教學中真正和學生交流起來,使學生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落實在參與性和創造性上面來。

另外,教師還要全面瞭解學生,在分析研究的基礎上作出準確的估計,特別是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智力水平,只有在瞭解清楚的情況下,教學才有針對性,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優選教法,使教學效果有顯著的起色。

如果做到了以上的幾點,那麼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才能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在教學中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