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2篇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於心,這樣我們就可以提高對思維的訓練。那麼心得體會到底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
《道德經》短短五千言飽含人生智慧,其無為的思想深刻影響後世,辯證的觀點更是在西方產生強烈反響。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寫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用今天的話來翻譯即是:“最完美的東西,就好像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是永遠不會衰竭的。最充實的東西,就好像空虛一樣,但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最正直的東西,就好像有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就好像很笨拙似的;最卓越的辯才,看起來好像很木訥似的。清靜能克服躁動,寒冷能克服寒暑。清靜無為萬事萬物就能和諧自然地發展下去。”在這一章節中,最為突出的就是老子的辯證思想,在我看來,辨證思想就是綜合運用某項事物的正反兩個方面的思想,尤其是以其反面顯襯其正面。其實,這種辨證思想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例如,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最富裕的人往往穿著最樸素,還有美術中的.留白,音樂中的斷絃之音。
而“大辯若訥”的辨證思想是一門語言藝術,不管是處於什麼年齡段,什麼職業的人都需要學習這種“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尤其是正處於年少氣盛階段的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如何說話、如何得體地說話,對其仕途、事業、婚姻、以至整個人生都有重要的影響。
我根據其藝術程度的高低,把“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分為三個層次,即是:傾聽、慎言和巧言。
傾聽,是最有效的溝通方式。要做到“大辯若訥”的“訥”首先要學會傾聽。人是富含情感的動物,時常需要宣洩自己的情感。在跋涉的道路上,跌倒時需要有人扶持;憂慮時希望有人分憂;寂寞時希望有人陪伴;失去希望時希望有人鼓勵。這都需要傾聽的夥伴。有效正確而全面的傾聽,成為了最有效的溝通方式。就拿銷售人員來說,那些最成功的銷售人員往往不是滔滔不絕地勸誘顧客購買的人,而是那些詢問顧客的需要、傾聽顧客的需要,站在顧客的角度上去看待產品需要程度的人。這種銷售人員運用了傾聽的語言藝術,既銷售了產品,又建立了長久的客戶關係,才有資格被喻為成功的銷售人才。
除了要學會傾聽,還要學會慎言。慎言可以將人性的弱點轉化為人性的優點。人,很容易看出別人的缺點,卻對自己的缺點視而不見。因此,人總習慣於批評別人,然而,話從嘴裡說出來了,便永遠也收不回來了,尤其是惡言。即使是不經意脫口而出,也會傷人與無形之中。因此,我們要學會慎言,不要隨便批評別人,如果一定要批評別人,那一定要注意方式。例如,有位家長對孩子說:“孩子,我們真的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但是,如果你代數再努力的話,就更好了。”這段話表面看起來是表揚,但是“但是”二字卻給孩子更多的失落感。但若家長能換種方式來說,例如“孩子,我們真的以你為榮,你這學期成績進步了。而且,只要你下學期繼續努力,你的代數成績就會比別人更高了。”
比慎言更加巧妙的,就是“巧言”。要做到巧言,不僅僅需要經驗的積累,更需要的是智慧。例如,龍永圖在回憶中國加入WTO時提到,1998年時,在談判的最後環節,中美之間只剩下7個問題無法達成共識。在雙方準備“後事”時,朱鎔基板著面孔對大家說“今天一定要籤協議,不能讓美國人跑了,我跟他們談。”結果,朱在談判桌上讓大家捏了一把汗。當美國人丟擲前三個問題時,朱都只有一個回答“我同意。”我著急了,這豈不是要全盤放棄嗎?我不斷給朱遞條子,寫著國務院沒有授權,沒想到朱一拍桌子,說“龍永圖,你不要再遞條子了。”我當時真沒面子。想不到,當美方丟擲第四個問題時,朱說“後面四個問題,你們讓步吧,如果你們讓步,我們就簽字。”龍永圖回憶到這裡時,彷彿回到了當年的現場,他舒了口氣說:“大家總算放心了。我後來想想,國務院不就在這兒嗎?後來,美方五分鐘後就同意了中方的意見。事實證明,後面四個堅持沒有放棄的問題,如汽車貿易等是我們的底線,這就是我們對優先次序的判斷,更是朱的智慧體現。”
在這裡,朱的表現就是“大辯若訥”中的“巧言”,讓步在先,而且把人情送得很大方、很爽快,甚至讓人覺得不可思議。如果就這樣“送人情”下去,還叫什麼“談判”呢?正當在場人員面面相覷、驚詫莫名時,一個智者的形象出現了。“來而不往非禮也”,現在輪到美方忍痛割愛了。如果美方不讓步,就意味著沒有誠意,也不給面子。而後面那些問題恰恰是中方無法讓步的。這就是“巧言”的魅力。
其實,“大辯若訥”的語言藝術最典型的體現就在於《道德經》,僅用短短五千言就論述了博大精深的智慧哲理。而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若能掌握大辯若訥中傾聽、慎言、巧言這三種語言藝術,並加以巧用,其一生可謂受益無窮。
讀國學經典心得體會2
近段時間,我們透過研修網學習了國學經典,透過學習漸漸地瞭解了書中的意思。
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箇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國學經典中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聖人之訓用在實處。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老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瞭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瞭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國學經典裡的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在擴大我們的閱讀量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塑造著我們的思想、行為。讓優秀的國學經典始終伴隨著我們,讓我們一起在聖賢的光芒下學習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