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集合15篇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你有什麼領悟呢?此時需要認真思考讀書筆記如何寫了哦。現在你是否對讀書筆記一籌莫展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

一、不要隨意嚇唬孩子

幼兒正處在身體技能迅速發展的時期,在發育過程中可能會對各種各樣的事件產生恐懼,精神帶來壓力,會加劇他們的內心衝突,使大腦的興奮和抑制失去平衡,不利於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

記得放學時有這麼一幕:孩子不知為了什麼拼命地哭,母親在旁邊哄他,無濟於事。母親顯然用了不少辦法:說好話;給他東西吃,但是都不管用。最後,母親實在不耐煩了,大聲說:“叫你哭!再哭我就走!讓拐孩子的把你抱去!”這一下,孩子哭得更加厲害了。那位母親二話沒說,扭頭就走,孩子見狀,慌了神,趕緊追上去,邊哭邊喊:“媽媽,別走,不要扔下我------”我看了這場面,心酸酸地。作為母親的心情可以理解,可是對待孩子非要來恐嚇他嗎?父母是孩子最最可信賴得人,孩子從出生起,就對父母有特別的眷戀,有一種安全感。那位母親的恐嚇話,殊不知給她的孩子造成的心理傷害是成人無法想象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天下所有的父母們,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不要再胡亂嚇唬孩子,給孩子以正確的評價,還給他們一片晴朗的天空吧!

二、《發現閃光點》

“一百個孩子就有一百個特點,一百個孩子就有一百種教育方法。”每天穿梭於孩子中間,觀察和體驗著每一個孩子的成長曆程,在教育方式上除了老師要正確引導外,更應該注意孩子的閃光點要及時發現。張子浩小朋友活動時,總喜歡影響周圍的小朋友,沒辦法,我把他視為特別關注物件,讓他跟隨左右。

一次活動課,我想讓小朋友幫我拿體操墊子,於是,我說:“誰樂意幫老師的忙?”於是不約而同的都舉起了小手,我一眼就看見了張子浩小朋友渴望的眼神,踮起腳尖高舉著手,生怕我看不見他似的。於是,我說:“請動作快的小朋友幫忙,排隊一、二、三!”機靈的子浩動作迅速,排在第三位,我決定請他幫忙時,說:“等一會遊戲結束後我請活動中遵守紀律、團結合作的小朋友幫忙。”很愛做事的他牢記著這句話。在整個活動中,他沒有惹別的小朋友,並且還幫助跌倒的小朋友爬起來,我及時表揚了他。孩子滿臉的喜悅、興奮。

教師在關注孩子的時候,要留心觀察、發現孩子既有長處,也有短處,應該及時發現他的閃光點,正確地評價引導,從自身角度出發做到客觀公正,隨時表揚,讓孩子的心田裡既有陽光、也有雨露,健康、快樂、茁壯成長!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2

杜威在《藝術經驗》一書中談到了“經驗”的概念,定義為“我們經驗過的物質完成了歷史,有了經驗”。這個定義表明“一個經驗”至少有兩個意義。一是完整性,即“完成歷史”。二是圓滿性,即“完成”。完整性和圓滿性共同構成了“經驗”的內涵。

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教師應該尊重幼兒對完整經驗的需求。例如,給幼兒講完整的故事,讓幼兒唱歌,幫助幼兒完全體驗科學的探索活動等。但是,很多幼兒園在追求幼兒經驗的完整性的同時,忽視了幼兒經驗的完整性。例如,在美術活動中,教師不斷催促幼兒完成作品,為了在活動結束時給幼兒答案,教師會縮短探索時間,給幼兒很多直接幫助。在這種情況下,表面上教育活動完整,教師引導幼兒獲得完成某種教育活動任務的經驗,但這種經驗膚淺,沒有積累性。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完整的任務,在關注幼兒經驗的完整性的同時,往往以犧牲幼兒經驗的圓滿性為代價。

那麼。如何在幼兒園教育活動中使幼兒獲得的經驗完整圓滿?

一是分解。分解是將原來巨大的“經驗”分解為小的“經驗”。例如。為了讓幼兒瞭解水的特性,他們可以通過幾次活動分別探索水的顏色、味道、流動、物體浮動等不同特性。一首歌的學習可以透過體驗理解歌詞、初步學習歌唱、歌唱和表演、音樂遊戲和創造等幾個層次的活動逐步完成。在這種情況下,幼兒每次都獲得比較完整的“經驗”,小“經驗”的積累構成了完整圓滿的大“經驗”。這就像我們大人讀長篇小說,看電視劇時的經驗模式。

第二,留下空白。留白是國畫創作中的構圖方法,接受虛實、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幼兒園教育工作的空白是在教育活動的設計時間歇地預約一部分不安排教育的時間。活動設計時有意識的空白後,教師在教育活動過程中可能脫離緊急教育任務,可能用更多的心力觀察、分析幼兒:教師意識到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與活動計劃不一致時,可以根據幼兒現場的反應調整教育計劃

三是時間。充足的活動時間是幼兒獲得高質量經驗的條件。要想讓幼兒經驗完整圓滿,老師就要學會放慢腳步,善於等待,讓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按照自己的腳步去探索。有了豐富的活動時間,教師可以不急於給幼兒一個既定的結論,幼兒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方式和速度自主探索,自己找結論,自己發現和修正錯誤。在這樣的活動過程中,幼兒體驗挫折和成功,感受到困惑、興奮、喜悅、失落、悲傷等各種感情,幼兒獲得的經驗豐富、充實,在與原有經驗的集合中成為推動幼兒成長的重要力量。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3

《和孩子一起跳舞——給中國幼兒教師的50封信》這本書以信的形式向我們介紹了吳放教授在幼教之路中的心路歷程,文中的吳放老師在第32封信中談到如何讓孩子們既活潑自由又能遵守一定的常規,做到活而不亂,讓我很有感觸。

我帶的是小班,剛入園的孩子什麼都不懂,他們好動,隨心所欲做自己想做的事,完全沒有規章制度,像一盤散沙,這種過度讓我有點措手不及。同時我覺得小班的孩子就像一張張白紙,可塑性很強,老師應該給他們足夠的空間,讓他們自由發展,但是又怕過分的自由讓他們鬆散,變得沒有紀律,導致不能順利開展活動,這一點一直讓我很困惑。

看了吳放老師的《幼兒常規培養與行為自由度》一文讓我豁然開朗,文中說幼兒園常規管理中很重要的一個任務是幼兒常規培養,"活而不亂"必須以幼兒形成常規行為習慣為先決條件才能夠實現。對幼兒進行常規管理要考慮自己班級幼兒的年齡特徵、心理特點、行為水平、幼兒的自我控制能力,並要針對自己班級幼兒的具體控制能力,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效果。"活而不亂"的班級常規是我們老師追求的最高教育境界,吳放老師介紹的一些教育方法也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思考。

吳放老師說到孩子們已有的行為能力與範疇,這是老師用來確定"活"的程度與範圍的標準。小班的孩子年齡小,而遊戲是孩子的天性,透過設定遊戲情境,引起幼兒主動遵守規則要比老師直接一句語言提示的效果要好的多。比如活動前後孩子如廁,一開始孩子們要上廁所就全部跑進去了,因為人多空間小,一方面孩子在裡面也要等,另一方面孩子都擠在一起存在安全隱患。於是我們讓孩子分成兩組,做開火車的遊戲去如廁。這樣一來,解決了擁擠的問題,同時也在遊戲中讓孩子遵守瞭如廁的規則。

另外,我們在培養孩子的常規時應多鼓勵、少批評,好動是孩子的天性,每個班裡總會有那麼幾個調皮的孩子,他們往往坐不住,甚至老師在說而他們在做自己的事。這時我們只要說一句"看,某某某坐的真神氣!"那些不能好好坐的孩子立馬就坐端正了,相信每個老師在平時的教育中也深有體會。俗話說:好孩子是誇出來的。幼兒的點滴進步受到老師的讚許後,他會便自信、更快樂,因為愛與尊重的心理環境有利於幼兒主動地學習,多用鼓勵表揚的方法進行下面引導,幼兒更易接受。

培養幼兒常規習慣的方法有多種多樣,但是所教的常規習慣必須要反覆的進行,經常滲透幼兒在園生活的每一個時間段,不斷加強日常的鞏固;在培養常規時,我們還要根據孩子現有的水平,注意讓孩子成為常規的主人,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同時加上老師的提醒引導,相信"活而不亂"的常規秩序會離我們越來越近。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4

正確看待幼兒之間的爭吵,有利於孩子心智、交往等方面能力的提高。在幼兒園裡,爭吵、告小狀,是一種常見現象,有時為一把小椅子,甚至一點兒小紙片兒也會爭起來,教師面對這種現象,常常是採取簡單的阻止方法。從表面上看,教師是在制約幼兒的不良行為,似乎充當了正面施教的角色,其實教師這時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這種現象的發生。因為對於幼兒來說,爭吵、鬧糾紛並非都是壞事,而且往往有著成人施教所不能替代的重要意義。教師應該透過孩子們的爭吵和糾紛,去了解孩子心中的世界,瞭解他們對於事物的看法,從而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爭吵或鬧糾紛,使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可能得到鍛鍊 ,一次戶外活動,我將孩子帶到放有輪胎的教學樓頂玩滾輪胎。

輪胎只有十一個,孩子卻是幾十。這時許多行動慢一點的孩子空著手跑過來找我說:“琨琨、星星有輪胎都不讓我玩”,我笑著說:“是嗎?想個好辦法也能玩到的,去想想辦法吧!”有的孩子聽我這麼一說,就跑去從別人手上奪,力量強的仍能玩著,弱一點的便被奪走了。這時不斷有“老師,某某搶我的輪胎”的叫聲,琨琨也跑過來大聲叫著:“老師,雨桐把我的輪胎搶去了!” 雨桐小小的個子,敢奪琨琨的?我正在疑惑,雨桐也不示弱,說:“他玩好了,都流汗了。” 琨琨不服氣地說:“我沒玩好,還要玩!” 雨桐說:“光你想玩,我也想玩一會兒!”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辯不止。這時有孩子喊“老師,有人打架了”其實,從我對他們說“想個好辦法”時我就看在眼裡,聽在耳裡,只是為了鍛鍊孩子們的交往能力,有意讓他們自己去玩到輪胎。當看他倆爭執不下,才決定去處理的。我心平氣和地問:“雨桐,你為什麼搶琨琨的玩具?” 雨桐見我先讓他解釋理由,就得意地說:“老師,你看琨琨玩得頭上都出汗了,還不讓我玩玩。”接著我又用商量的口氣對雨桐說:“雨桐,琨琨和你一起玩好不?” 這時雨桐想將輪胎送給老師,老師接過輪胎做了個向他們方向滾的動作,倆孩子“咯咯”笑著追輪胎去了。

在對幼兒施教時,教師常常會發現,一些平時話少和因教師提問而怯場的孩子,在與同齡孩子爭吵時,往往面無懼色,變得口齒伶俐,思路敏捷,用語豐富。可見,爭吵有利於鍛鍊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當然,由於幼兒詞彙較缺乏,語言表達能力普遍較差,他們有時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而且語言的情景性較強;他們不容易理解抽象的詞語,對於那些雖然具體但表達程度不同的詞語也難以區分,例如常常把推、拉、擠、碰、踩等詞語統統用“打”來代替,從而誇大了事實。如上例中,雨桐和琨琨本來只是爭吵,可一幼兒卻向老師報告他們“打架”了。這種誇大事實的現象在幼兒中是常見的,多是由於幼兒語言表達能力差造成的。爭吵,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幼兒運用語言的一種實踐,只要老師給予適當引導,對幼兒的語言發展是有益的。

(二) 在爭吵和鬧糾紛中,幼兒明辯是非的能力有可能得到提高

前天中午,幼兒分組洗手,準備吃午飯。這時,洗手間傳出了哭聲和叫聲。原來,健健將水刷到了小嵐的頸膊裡,把衣服給弄溼了一片。只聽小嵐說“我給老師說,你把我的衣服弄溼了。”健健站在一邊說:“我沒有看見,又不是故意的。”小嵐邊哭邊說:“你看見了,是邊笑邊弄的!”這時,瀲瀲走過來了,邊用手絹給小嵐擦眼淚邊說:“小嵐別哭了,健健不是故意將你的衣服弄溼的,一會讓他給你說對不起。走,咱們去吃飯吧。”老師看到這一情景,沒有去幹涉,因為孩子們自己已經知道該怎麼去處理了。這時,我找了一條幹毛巾,悄悄交給健健,讓他主動給小嵐道歉並把乾毛巾墊在小嵐的溼衣領裡。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5

當幼兒教師是很累,特別是小班的教師事情更多,有的時候還會很心煩,這都是免不了的,但是,這一切都很值得,因為,我的付出,得到的將是一個個美麗的童心世界!

而且,當你走近幼兒,看到那一雙雙求知的眼睛,當你看到你的孩子在你教育下有了很大的改變,當你被孩子圍著快樂的談笑,當孩子把你當成最好的朋友,當打電話來告訴你,孩子變了,變的懂事聽話了…那種快樂是從心裡往外湧的,小班教師個人總結。幼兒教師是很有挑戰性的工作,每一個幼兒都是一個世界,要想成為每一個幼兒的朋友,要想得到每一個幼兒的信任,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用個人的魅力征服幼兒,要用自己的熱情和朝氣去感染幼兒,無論是服裝還是言談,都會對幼兒產生很大的影響。

在本學期內,我不怎麼嚴格遵守幼兒園各項規章制度,但我熱愛本職工作,有較強的事業心、責任感和良好的師德。服從領導的安排,認真完成各項教學,教研工作。併發揮自己的特長,學以至用,這個學期幼兒園做裝修幼兒園創設一個良好的環境,為幼兒園的建設出一份力。工作中,以教師道德規範要求自己,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細心、耐心、關心、愛心地公平對待每一個幼兒,以促使幼兒在自身水平上得到發展。並使幼兒熱愛幼兒園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及優良的品德。

由於本班的幼兒年齡小,生活自理有待提高,身體素質也不穩定,這更需要教師的細心照顧,在抓教學的同時注重保育工作,動靜交替,加強體育鍛煉、增強幼兒體質。讓幼兒活潑、健康、快樂的成長。

同時,年齡小,使得各方面工作開展有一定難度。但是,透過班上老師共同努力,並及時做好家園的聯絡工作,做到與家長多溝通,多商量。透過家訪、早接、離園、電話聯絡等途徑及時瞭解幼兒情況,統一對幼兒的要求,使幼兒透過一學期的學習、生活,在各個方面有了一定進步,受到家長的肯定與支援。

一學期結束了,讓我深有體會的是無論哪一方面的工作,都要努力,用心去做,下了苦功才能出成效。要有好的收穫,就要辛勤的耕耘。幼兒教育工作更應如此。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6

昨日,我讀了《兒童美術教育》一文後,感觸很大。在美術教學中,由於我們對美術教育的目的認識不清,所以對繪畫技能的傳授與幼兒創造力的發揮“度”的把握不夠準確,常常會教一些“概念化”的東西,機械模仿成分過多,創造成分不足。

我對美術形式的審美特徵如:對稱、均衡、節奏、速度、韻律以及美術作品的整體美感效應不夠重視。還忽視審美能力的培養,在美術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上,沒有利用多種美術手段對幼兒進行有目的、有計劃地審美心理結構的培養,活動時間一味的拉長,活動內容如大拼盤,而且是事先準備好各種活動的拼湊表演,看不到幼兒對周圍事物真、善、美的理解與表現。

文中提到,任何幼兒都應享有與其心智成熟程度相適應的自由權利,我們不能以幼兒尚未成熟為藉口,剝奪他們應有的自由。教師對幼兒的控制僅僅是因為幼兒需要幫助,而不是因為幼兒無知無能。控制也並不是意味著幼兒被動的接受教師的建議與命令。在美術活動中,幼兒主要需要表現的不應該是繪畫技巧,而是幼兒自身的情感和感受。教師應該真正讓幼兒自己去發現、認識並表現出周圍生活中的真善美。

傳統美術教育還存在一些弊端,在教育觀念上,過多的注重技能的培養,強調幼兒繪畫色彩、造型及其結果,以像與不像、是與非作為評價幼兒作品的標準。在活動的組織形式上,侷限於課堂教學及運用有限的工具;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通常採用臨摹範例的方法,忽略了幼兒的創造性,扼殺了幼兒對美術的個性表現,抑制了幼兒創造才能的發揮。

我們教師在以往的美術教育中注重知識、技能的掌握,忽略了幼兒對美的感受和審美能力的培養,重視教育過程中內容的實現和教學方法、組織形式的應用,忽略了幼兒對美術活動的興趣及在活動中是否自由、大膽地表達其內心的情感與想法。

幼兒由於生活經歷、經驗不足,使他們常常把現實與想象、認識和情感交織在一起,使得他們的作品充滿了童真和童趣,而這正是幼兒作品的魅力所在。而且每個幼兒的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教師在指導和評價幼兒的作品時應該注重的不只是技能技法,而是看作品中所反映的情趣與豐富的想象力。

在欣賞幼兒的作品時一定要多傾聽幼兒的想法,瞭解他們豐富的內心世界。這樣,有利於我們對幼兒作品的理解,避免對幼兒作品的不理解和忽視幼兒內心世界的表露。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7

今年我帶的是大班,為了能更好地做好班級管理工作,我認真閱讀了《幼兒園大班班級管理》一書。幼兒園的工作是複雜而具體的。光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就包括:專門的教育教學活動、遊戲活動還有生活常規活動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其中的生活常規活動又包括:用餐、就寢、入廁等很多小的細節和工作。這些活動雖然微不足道,也不被大家所重視,但卻是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幼兒園一日活動得以順利開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因此,認真做好班級的管理工作,讓班級工作井然有序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那麼,教師在面對繁瑣而緊張的教育學活動時,要怎樣做才能二者兼顧呢?看了這本書後就自己的觀點談幾點思考:

班級管理是班級教師透過組織、計劃、實施、調整等環節,把幼兒園的人、財、物、時間、空間、資訊等資源充分運用起來,以便達到預定的目的。

我們每天都和那些天真、可愛的孩子們在一起。只要和幼兒打交道,最能開啟局面的就是“情”,而班級的管理中,情更應是始終貫穿其中的主線。

我認為對幼兒要做到:關愛、友愛、慈愛。

教師與幼兒是幼兒園教育過程中兩個最主要的因素。在整個教育過程中,教師與幼兒之間只有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才能有助於開發幼兒的智力,培養其能力;有助於培養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有助於教師與幼兒的身心健康。而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教師必須要做到“熱愛”二字。贊可夫說:“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前國家教育部長柳斌同志在貫徹幼兒園兩個法規座談會上明確指出“要愛孩子,不愛孩子的人不能當幼兒教師,這是一個最基本的條件。”因此,“愛”是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必不可少的生長素。作為教師要做到熱愛每個孩子。首先要主動親近幼兒。課上,從教態到語氣都要十分真摯而親切,使幼兒感受到母愛般的溫暖,課下,要主動接近幼兒,愛撫幼兒,給他們講故事。其次,要真心體貼幼兒,既要關心幼兒的教育問題,還要注重幼兒的養護問題。從睡眠、起床到用餐、喝水,都要事事關注,事事細心,還要隨時觀察幼兒的身體健康狀況。這些看似婆婆媽媽的小事,正能夠體現出幼兒園教師母愛般的師愛,要正確引導幼兒,教師要透過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幫助幼兒認識善惡美醜,以科學的教育思想塑造幼兒美好的心靈。

總之,班級的管理工作要求教師要有一顆敏銳而細緻的心,洞察一切事,處理好方方面面的關係,切實為為幼兒,為家長營造一個寬鬆、和諧、安全、衛生、舒適的精神環境和物質環境。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8

記得我第一次閱讀《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指導》這本書,反反覆覆地翻看,如獲摯寶。《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指導》是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編撰的“學校教育科研叢書”之一,由普教所胡育主編,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據書中介紹,此書的形成過程採用了編寫案例、討論、修改、聽取教授、教師的意見、再討論、再修改的方法,幾經易稿,才完成整個編寫工作,力圖體現通俗性和科學性。閱讀第一遍後意猶未盡,工作之餘,細細再讀後瞭解了書的大概內容與各種科研方法等。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書的內容編排體現一個完整的脈絡體系

書的內容編排體現一個完整的課題的研究過程和方法的脈絡體系,即從提出問題到研究解決問題到研究成果推廣,每章都力求呈現是什麼、怎麼做、注意點、案例剖析、思考與討論這五方面。因此,此書強調理論與實踐相互結合、相互滲透,有方法、有步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可操作性,該書對教師如何學會研究,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有直接的幫助。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是學前教育專業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研究能力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老師們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注重方法與能力的培養,不斷從學前教育的現實需要出發,研究教材,研究教學,積極進行課程內容改革,特別是把教育敘事作為幼兒教師行動研究的重要方法,使知識與方法、科研能力的培養與提升有機地融為一體,賦予了學前教育科研清新的時代氣息。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一書理論聯絡實踐,緊緊抓住當前學前教育改革的脈搏,改革教學內容,構成的教學體系特色鮮明,自成一體,富有時代氣息。此書不斷尋求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靈活多樣,從不同的層面,強化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教學科研成果卓著,引領了學前教育專業的快速發展。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在注重方法教學的基礎上,重視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積極進行教學內容改革,把理論、方法與科研能力的提高融為一體,目標定位準確,貼近科研人員的專業成長需求。

孩子需要教師,教師需要研究,教育研究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助推器。每位教師都應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每位教師都能掌握教育研究方法,每位教師都可成為研究者,探索適合孩子的教育,使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本書用“研究的準備”、“研究的實施”、“成果的呈現”和“成果的.推廣”來闡述一個比較完整的研究過程和方法。

二、書的精華部分呈現了課題的不同研究方法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課程。它為我們闡明瞭豐富的教育研究理論知識,包括教育研究的意義、任務、特點、方法與過程。它教給我們如何選擇研究課題,進行教育研究設計,以及對文獻的檢索,還有觀察研究的方法,進行調查研究、實驗研究、歷史研究、測量研究、統計分析的方法,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我們的科研素質,對我們的成長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教育科研方法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教育問題。透過這幾個學期的閱讀學習,我係統地掌握了很多的研究方法。

例如,假設的提出及相關的操作;科研論文的格式與寫法,以及研究論文的撰寫與評價。學習這門課程,向我們展開了一個實用性很強的學科領域。老師給我們提供了研究的真實氛圍,為我今後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

另外,《學前教育科研方法》還有一大收穫是透過選擇研究課題,開展調查研究、蒐集資料、歸納與總結,培養了我良好的科研習慣,還學會了怎樣利用圖書資料,利用網路蒐集資料,懂得了進行調查研究應注意的事項。

傳統的教育研究過分重視對經典著作的詮釋,過多地引用專家的觀點,過多地強調思辨,強調經驗,難以深入到事物的內部,發現其內在的規律。《學習學前教育科研方法》在掌握研究方法的前提上,為我們進行實實在在的學前教育研究提供了自由發展的空間。此書學前教育專業的深層滲透,中國現有的學前教育方法、案例分析不是很多,可供參考的資料也少,所以教育科研方法具有基礎性地位,以研究教育教學為主,符合現代急需科研性課程的現狀。

三、書的宗旨要求理論與實踐緊密聯絡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是一門理論性課程,但深入地學習就會發現,這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課程,具有很強的實用價值。

例如,怎樣做一個調查研究,怎樣透過各種方法瞭解家長、瞭解幼兒,做一名具有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幼兒教師,等等。學習這門課程,讓我們學會了怎樣規範地寫一篇論文。只有掌握了教育科學研究方法,才能提高學前教育質量,提高科學研究水平,更好地提升學前教育工作者的素質。

又如,學習這門課程的重點,是在掌握了方法的基礎上學會研究,學會在幼兒“一日生活”中發現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學好學前教育科研方法這門課程是一個幼兒教師所必須的。

學前教育科研方法是用科學的方法探討教育領域裡的各種關係、現象,並揭示其規律,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益的應用性學科,又是一門為解決教育問題、探索教育求知、建立教育理論提供基本思路與方法的工具性學科。透過本課程的學習,使我們瞭解教育研究的基本過程與環節,掌握了適合學前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與能力,形成了科研意識和科研精神,培養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做好今後的工作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總之,科研是我們成長的必由之路。學習學前教育科研方法這門課,讓我學會了許多東西。現在,許多幼兒園都把教育科研作為推動力。我在課堂上學習的歸納法、實驗法、統計法、測量法、文獻法等科學研究的方法,必將會對我的成長起到重要的作用。

《綱要》的貫徹是新世紀幼兒教師的一大挑戰,也使我們在不斷學習中成長!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9

近日,我讀了《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感到這本書是一本難得的好書。

《塑造教師:教師如何避免易犯的25個錯誤》一書中,著名的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卡羅林博士,收集了教師們回憶的近200個在教育孩子過程中所經歷的最不愉悅,且記憶猶新的事件。這些事件,涉及班級管理、幼兒活動、課堂教學、成績評定、師生交往等等方面,內容豐富,舉例生動形象,真實地反映凝固了教師在教育管理中易出現的種種錯誤。讀著這本書,如身臨其境,從所舉教師的錯誤當中,思索著,對照著,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特別是從這些案例中進一步理解了孩子的感受,又一次站在孩子的視角審視我們的許多教育現象和處理方法。

我不由地思考,教師和孩子究竟應該保持一種怎樣的關係才最有益於孩子的成長。現在我終於知道了,作為幼兒教師,在我的孩子面前,我們要保持著一份童心,去用自己的童心喚醒孩子的童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裡面去,讓孩子們感受你的愛,並和你做朋友。

平時的工作中,我們往往忽略了孩子們的內心,忽略了孩子們真正需要的東西,我想我們要成為一位優秀的幼兒教師,就必須做到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向孩子學習”,真誠地尊重孩子,勇於在孩子面前承認自己的錯誤。“教育是心靈的藝術,愛心是教育的靈魂”,如果我們承認教育物件是活生生的人,那麼教育過程便決不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是應該充滿人情味。這本書更吸引我的是,在每一個案例後都有“處方”的形式,對發生的事件給予分析,幫助讀者找出問題的根本。這些分析根據人的心理發展的理論,提出許多現代教育理念,

作者強調了對孩子的尊重、理解、關注、欣賞、支援、幫助,突出了作為教師應有的對孩子真誠的愛。諸如:“當你身處一個手指責別人的時候,剩下的四個手指其實在指責自己”,“優秀的教師,善於挖掘不擅長表現的孩子其他方面的優點”,“通情達理的教師會注意黑板禮節——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上黑板做題時的感受”等等。

從事幼教工作四年來的我看完這本書,我覺得教師的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成功與失敗,表揚孩子還是批評孩子,促進孩子進步還是抑制孩子發展,是我們教師應該思考的問題。想想自己也許在不經意間我的言語傷害了孩子,我卻不知道。

有一句話說得好:“選擇一行,愛一行”,我也是這樣,我不知道選擇幼兒教師這個職業對還是不對,但是當我面對那一幫小鬼時,我覺得我應該做一個最好的教師,至少我要對得起這幫孩子!不知道我的將來會是怎樣的,但是至少我現在一直在努力,盡我的心去做我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應該做的,應盡到的一切義務與責任。

一個真誠的教育者同時必定又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素質教育,首先應該是充滿人情的教育,一個受孩子喜愛的老師,一定是最富有人情味的,我立志要做一名最好的幼兒教師。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0

去書店走走,翻翻書架上琳琅滿目的學前教育書籍,雖然有很多優秀的書籍,但是很難有心動的感覺,密密麻麻的文字,不知該何去何從。忽然看見了這本書,本想著這就是一本理論性很強的書,或是某個孩子的母親寫的與孩子在一齊的成長事例。但是翻開後,看到裡面的插畫和那些簡潔明瞭的對話、推薦,我深深的被吸引了。看到插畫上正反兩面的比較,我深深的感受到了,我們的家庭以及幼兒園老師多多少少都會有相應的不恰當的語言。也許那些語言在平日裡我們感覺很正常,但是在比較之下,我就能真正的感受到讚賞性或是接納性、共情性語言的力量。即便我作為一個成年人,我也更願意聽到這樣的語言。當然書中所說的不僅僅僅是語言,更重要的是一種態度。

讀了這本書,我有太多的欣喜,也有太多的困惑。當我每一天讀了一點點後,我會充滿期盼,期望第二天的到來,我覺得我找到了恰當的和幼兒交流或是處理問題的方式,我想要儘快的用這些珍重的方法和孩子們快樂、平等、有效的共度在園的完美時光。但是在實施的過程中總會遇見一些問題。書上看似簡單的對話,在實施的過程中並不是不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事情發生的情境不一樣,書中的語言不可能生硬的模仿。起先,我認為這些簡單的語言很好“說”,但是在溝通的過程中,我發現真的很難,正如書中提到的,我們生活中很多說話的方式已經成為定性,想要改變很難,老師或是家人需要練習。其次,我們要改變我們的態度。生活只有一次,時刻只去不回,孩子們完美的童年亦如是。想要孩子們有一個美麗的童年,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去對待他們,去傾聽他們的每一句話,去發現他們的開心或是難過的瞬間。我們是師生,亦或是母女,生活中的瑣事很多,有時我們難免會不耐煩。但是你的一點點疏忽,都可能讓你的孩子留下小小的“傷痛”。如果你有什麼不開心的事,能夠和孩子們說一說,他們能夠感受到你的難過,但請你不好以此為藉口推開他們。

這本書對我的影響很大,雖然對於本書的領悟還不是很透徹。但是其中關於“學會讚賞孩子”讓我有了一點小小的“驕傲”,我深切的感受到了讚賞的力量。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1

我們是教師,都是些普通人,但我們從事著神聖的事業。我們每天面對的是人,我們的學生,他們天真、可愛、充滿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們對我們無限的信任和敬慕。我們付出了愛,得到的是更多的愛。

讀過《教師人文讀本》這本書,感受最深的是愛,對教育,對學生貫穿始終的是愛,最多的愛。

讀過這本書,經常思考的問題是:如何在人生的大航船上確定自己的位置,是船員還是舵手,是大副還是士兵。每個人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不同,關鍵在於定位。冥冥中有雙大手在指揮著我,從師範中學習的藝術到工作中教的課好似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但要想教好課不也是一門藝術嗎?

有句話說:“活在當下”。其實,每個人的命運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裡。雖然從出生到長大,基本是家長在為自己做主。但今後還有漫長的幾十年,仍然有自己選擇的機會,是選擇努力踏實地度過還是空虛而歸,全在自己。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直到現在也拾不起來。工作上的雜事與生活中的事情攪得沒有時間,沒心情(其實我知道這些都是找藉口)。既然經常思考,我想這件事很快會提上我的生活日程的.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2

讀了《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後,我深有感觸。

“一分鐘批評”讓孩子認識自己的錯誤,但仍保持良好的自我感覺,並且試著自我改正;當孩子身上閃現出點滴的優點時,“一分鐘表揚”讓他們保持長久的快樂,並因此而做得更好;而“一分鐘目標”讓孩子學會自我管理,學會自我監督,在反覆的目標的實踐與重溫中得到進步。我深切地感受到,這“一分鐘”所帶來的效果並不僅僅是孩子不良習慣的糾正,更體現出教育的一種良性發展,孩子會變得越來越優秀,教育也變得越來越輕鬆。

優秀是教出來的,你想讓孩子怎樣對待你,你就怎樣對待孩子,關鍵你有沒有用心去做,是不是真誠地面對孩子。給表現不良的孩子“一分鐘批評”,給有進步的孩子“一分鐘稱讚”,給所有的孩子“一分鐘目標”,試一試,或許能夠得到很多驚喜。

表揚孩子之中,要含著期望和要求。我班有幾個小朋友吃飯慢,愛磨蹭或是說話,每次吃飯,我總是不停地催促他們:“快點兒,飯都涼了!”催一下好一點,不催,就又慢下來了。時間長了沒耐心,乾脆瞪眼呵斥孩子,也沒什麼進步。後來,我改批評為稱讚,對他們說:“今天吃飯好,比昨天快了。”孩子們很高興,果然加快了點速度。批評好似命令,孩子執行起來很被動。如果換成讚揚,孩子明白了老師的要求,還會感覺自己距離目標不遠,自信心和輕鬆感會隨之增強。

《孩子,你為什麼不聽話》,翻開它,慢慢品味,領略書中的經典之出。慢慢地,一個個道理遷移到我們的教育生活中,對照自己的行為,一定會有很多感悟……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3

《慢教育》為你開啟的,是一種慢慢氤氳心靈、慢慢豐富生命、慢慢滋養職業的教育之美。我們現在需要給自己的教育生活找尋一個生命的原點,一個思想的源頭,一個美好的上游,讓自己有清醒的頭腦和從容的心情,去面對那些可能熟悉得厭倦的教育場景和各種意料之外的教育事件。

《慢教育》這本書既有理論色彩,又有人文風采。樸實平和的內容中充盈著深刻的哲理,從而給人一種獨特的享受。“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俗語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道理:教育是一種等待的藝術,再好的教育也不可能立竿見影、一蹴而就,這也決定了她特有的“行走姿態”——慢一些,平穩一些。

“讓真的教育成為心心相印的活動,從心裡發出,打到心靈深處”(陶行知語)。我們的教育應該關注學生的精神生活,讓學生在學校生活中有刻骨銘心的經歷,學生在和同伴、老師的交往中能體會到快樂,有自己施展才華的領域,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展。因此,需要放慢教育的腳步。

以“慢”的心態來對待教育,陪著孩子慢慢地走,尤其是那些淘氣的孩子、接受新事物遲鈍的孩子,教師就如一個母親面對蹣跚學步的嬰兒,站在他的對面,微笑著耐心地看著他,等待著他邁出第一步,哪怕是搖擺的,哪怕是瞬間的跌倒,允許他失敗,給他鼓勵,給他目標,吸引他向前,一步,兩步,從搖擺到平穩,從磕絆到連續,從害怕到從容。在不可預知中,慢慢地感受成長的喜悅,慢慢地等待著孩子成長,何嘗不是一種睿智,一種氣度?

我們現在需要把自己從“效率至上”的機械運轉及由此帶來的精神困頓中解放出來,進入“慢”的教育情境中,恢復教育本來的“慢”性。“教育絕非單純的文化傳遞,教育之為教育,正是在於它是一種人格心靈的‘喚醒’,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教育是崇高的事業,任何功利和浮躁只能與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我想,放慢自己教育的腳步,少一些浮躁與功利,多一些耐心與平和,這也是教育成功的途徑之一!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4

為了促進幼兒體、智、德、美各方面的協調發展,更為了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園部組織了全園教師再一次學習《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

《指南》從健康、語言、社會、科學、藝術五個領域描述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每個領域按照幼兒學習與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劃分為若干方面。每個方面由學習與發展目標和教育建議兩部分組成。目標部分分別對3-6歲各個年齡段末期幼兒應該知道什麼、能做什麼,大致可以達到什麼發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平時我們嚴格按照《指南》中提出的學習與發展目標和教育建議制定幼兒的學習計劃,本學期我帶的是中班的幼兒,《指南》在閱讀與書寫準備中的目標1:喜歡聽故事和看圖書中指出4-5歲年齡段的幼兒應該做到喜歡把聽過的故事或看過的圖書講給別人聽;目標2:能根據連續畫面提供的資訊,大致說出故事的情節,所以本學期我們讓家長為幼兒準備一本繪本圖書帶到幼兒園和小朋友們一起分享,在課間遊戲或午飯、點心過後我們會讓小朋友向大家介紹自己帶來的繪本圖書,並能在集體面前根據連續畫面提供的資訊大致講述故事內容,這樣不僅增強了幼兒的自信心更加鍛鍊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在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中的目標1:具有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中指出4-5歲年齡段的幼兒應該做到不偏食、挑食,不暴飲暴食。喜歡吃瓜果、蔬菜等新鮮食品。幼兒挑食這個問題好像現在屬於普遍現象,可能因為現在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質條件好了,加上家長的溺愛,寶貝想吃什麼就給買什麼,不想吃那就不吃了,從小給寶貝養成了挑食、偏食的壞習慣。我們班有位叫談錦軒的小朋友,有次在放學途中,正好碰到他奶奶給他買雞蛋餅,我說:“談錦軒,肚子餓啦?”他奶奶就告訴我說:“諾,家裡燒的飯不吃為,從來不吃蔬菜,就喜歡吃零食。”我說:“那營養跟的上噠?平時在學校吃飯還好的呢,飯吃的多,肉也喜歡吃,蔬菜多少也會吃一點,也沒有說一點都不吃為。”所以其實孩子挑食的壞習慣大多數都是家長給慣出來了,在學校時,沒有家長在身邊,孩子餓了照樣會吃飯,平時我們在談話時間也會針對孩子挑食的這個問題讓幼兒明白挑食的壞處,不挑食的好處,在健康課時,我們也專門制定關於挑食的課程讓幼兒明白挑食的壞處,不挑食的好處,部分幼兒在瞭解這些好處和壞處之後還是能慢慢改正挑食的壞習慣。在以後我們也會利用家長會或其它方式多向家長宣傳關於如何改正幼兒挑食的問題,做到家園共育。

以上就是我看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一些所思所想,在以後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會按照《指南》中提出的各項學習與發展目標和教育建議為幼兒制定學習計劃,更為了讓幼兒度過快樂而有意義的童年而努力工作。

幼兒園教師讀書筆記15

對於成長於文化斷層年代的我們,胡適先生似乎只是歷史的一個符號,他以前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戶外的倡導者等,由於種種原因,難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對於他的瞭解多來自片段性的軼事或宏大感受。近日於南圖覓得一本《胡適的聲音》,雖然只是一冊不一樣時期的演講集,但也足以窺見胡先生博大精深學養的滄海一粟。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適的聲音》一書的卷首語,這是胡先生一生主張並奉行的人生格言,由此看來,不論在什麼語境下先生都會是一個“大右派”。作為一個有深厚舊學背景,在完善的西學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學者,胡先生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是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曉暢明白,樸實自然,沒有精英意識,即使此刻閱讀也有極強親近感,很貼合他倡導的白話文就應是“活”的文字。

書中涉獵的領域和年代跨度很大,從“五四”時期到五十年代,幾乎收錄了胡先生一生中不一樣時期的各種演講資料,讓我們看到胡先生歷經學者到官員(駐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長等不一樣主角轉化中為人,治學的態度,能夠充分體現他畢生倡言的“大膽的假設,留意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方法以及"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的為人之道。

對書中感觸頗深的是一篇對“五四”事件的回顧演講稿,具體而詳盡的過程描述讓我們身臨其境。一方面,他承認“經過了這次轟動全國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讚歎的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另一方面,他堅持說,五四戶外“實是這整個文化戶外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戶外轉變成一個政治戶外”。他明確表達了:對抗爭政府的同情和對戶外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為獨立知識分子,一貫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寧鳴而生”。

另一篇極具特色的演講稿是關於中國禪宗的發展史,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系統講述了佛教在中國成長髮展的過程。胡先生關於禪宗發展史的研究考證翔實,表述客觀風趣。胡先生本人沒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從學問的視野進入。胡先生的禪宗研究源於他編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到他離世只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禪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處,他一向在進行這方面的彌補。胡先生對禪宗史下過很多功夫,頗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礎上專門為影響很大,成為一代宗師卻不識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會和尚傳》;晚年,又花很多時刻去考證《虛雲和尚年譜》。雖然禪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學一隅,但嚴謹的態度足以描述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發日本禪宗學者鈴木大拙與他的一翻論戰。胡先生對於禪宗史的研究體現了他在治學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會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禮貌的交融,感受到他作為獨立知識分子,用獨立、理性、職責、正見、負責的言論來發表個人思考的行為特點。

如何深入的探尋與認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獨立知識分子的思維來“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我們需要一生探尋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