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事後對某一階段的學習或工作情況作加以回顧檢查並分析評價的書面材料,它可以給我們下一階段的學習和工作生活做指導,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總結吧。總結一般是怎麼寫的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1

1、穩態的調節:神經——體液——免疫共同調節

2、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

6、血漿中酸鹼度:7.35—7.45

調節的試劑:緩衝溶液:NaHCO3/H2CO3Na2HPO4/NaH2PO4

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

正常的溫度:37度

8、穩態:正常機體透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

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於動態平衡中。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2

1、生態環境問題是全球性的問題。

2、生物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3、生物多樣性包括: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4、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就地保護(自然保護區)、易地保護(動物園)

5、全球問題:酸雨、臭氧層破壞、溫室效應。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3

1.透過複習舊知識的方式匯入新課。

從舊知識匯入新知識,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明確探索的目標,是生物教學最常用的匯入方法。教學過程中,講授新課之前,從新舊知識的聯絡中,抓住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對舊知識加以概括,提出即將研究的問題,這樣既促進了舊知識的鞏固,又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的、任務和重點,而且也能激發學生探求知識的好奇心,產生積極尋找問題答案的強烈願望。這種方法能使學生掌握問題的實質,給學生學習新知識打好基礎。如在講“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一節時,透過複習莖的結構以及韌皮部、木質部的構成匯入新課,為學習植物體內物質的運輸作鋪墊。

2.利用直觀演示,讓學生從觀察實物和教具的方式匯入新課。

採用直觀教學,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為學生架起由形象向抽象過渡的橋樑。教師若在教學中運用實物、標本、掛圖、模型等直觀教具匯入新課,可以使學生透過視覺心領神會,從而引起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氣氛。如在講授骨的結構時,先發給學生縱剖的長骨,讓學生觀察,在觀察時,教師提出觀察的重點,提出思考的問題:骨端和骨中部的結構是否一樣?長骨骨質的外面有什麼樣的結構?這種結構存在的部位如何?骨髓腔中有些什麼物質?這種匯入方法,在讓學生觀察實物的過程中,既獲得大量的感性認識又突出了重點,很自然地為講解新課《長骨結構》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3.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匯入新課。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在新教材中把強化實驗、透過實驗手段探索知識,培養能力提到重要位置。新教材中的實驗探索穿插在正式課文之中,是課本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實驗操作的方法匯入新課,能幫助學生認識抽象的知識,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透過分析問題,探索規律。既長了知識,又學到了技能。同時學生透過實驗操作,既動腦又動手,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在上“根對水分的吸收”時,就運用“植物細胞的吸水和失水”這個實驗引入新課,在課前讓學生自己用蘿蔔進行實驗,上課時讓學生講述自己觀察的現象,並說明兩個蘿蔔條為什麼一個更加硬挺,另一個卻軟縮了。利用這一實驗,就很容易引入新課“根對水分的吸收”。

4.從生產實驗和生活中的一個實際問題出發匯入新課,啟發學生懂得學習積極性。

透過學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或自身的生理現象匯入新課,能使學生有一種親切感和實用感,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在講到“葉片的結構”時,把學生帶到室外去,叫他們輕搖小樹,注意觀察葉子的下落情況,重複幾次後,把他們帶回教室,問小學生“葉片下落時,是正面向下,還是反面向下?”學生齊聲答“正面”。教師問,這是為什麼呢?稍停後,接著說,這與我們今天學習的“葉片的結構”有關,就這樣很自然地轉入新課。再如講授心臟和血管的生理功能時就要講到心率、心動週期等有關知識,就可以從實際問題匯入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讓學生用右手手指輕按左手腕橈骨頭尺側,摸到脈搏後,說明這是橈動脈,它的搏動和心臟的跳動是一致的。讓學生數一數自己脈搏跳動的次數,半分鐘後停止,統計每分鐘80次的人數,每分鐘70—79次的人數,60—69次的人數,然後提出問題:為什麼大家都靜坐在教室裡,而每個人的脈搏次數卻不完全相同呢?心臟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停的跳動為什麼不會疲勞呢?……從而匯入新課。再如講述“植物的營養繁殖”,通過了解不少學生對果樹嫁接有一點感性知識,據此可以設問:“要使一棵蘋果樹上既結出國光蘋果,又結出富士蘋果兩種果實,應採取什麼方法?”學生頓時情緒激昂,躍躍欲試,齊答“嫁接!”接著問:“這是為什麼呢?”學生對此回答不上來,我們這節課就來解決這個問題。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4

1、分離定律:在生物的體細胞中,控制同一性狀的遺傳因子成對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發生分離,分離後的遺傳因子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隨配子遺傳給後代。

2、自由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的分離和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形成配子時,決定同一性狀的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決定不同性狀的遺傳因子自由組合。

3、兩條遺傳基本規律的精髓是:遺傳的不是性狀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狀的遺傳因子。

4、孟德爾成功的原因:正確的選用實驗材料;現研究一對相對性狀的遺傳,再研究兩對或多對性狀的遺傳;應用統計學方法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基於對大量資料的分析而提出假說,再設計新的實驗來驗證。

5、孟德爾對分離現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說: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決定的;體細胞中遺傳因子是成對存在的;生物體再形成生殖細胞—配子時,成對的遺傳因子彼此分離,分別進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時,雌雄配子的結合是隨機的。

6、減數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產生成熟的生殖細胞時進行的染色體數目減半的細胞。在減數的過程中,染色體只複製一次,而細胞兩次。減數的結果是,成熟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原始生殖細胞的減少一半。

7、配對的兩條染色體,形狀大小一般相同,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體。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的現象叫做聯會。聯會後的每對同源染色體含有四條染色單體,叫做四分體。

8、減數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

9、受精卵中的染色體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中的數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體來自精子(父方),另一半來自卵細胞(母方)。

10、基因分離的實質是:在雜合體的細胞中,位於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減數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會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開而分離,分別進入兩個配子中,獨立的隨著配子遺傳給後代。

11、基因的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離和自由組合是互不干擾的;在減數過程中,在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2、紅綠色盲、抗維生素D佝僂病等,它們的基因位於性染色體上,所以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這種現象叫做伴性遺傳。

13、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只有少數生物(如HIV病毒)的遺傳物質是R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14、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DNA分子是由兩條鏈組成的,這兩條鏈按反向平行方式盤旋成雙螺旋結構;DNA分子中的脫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連線,排列在外側,構成基本骨架,鹼基排列在內側;兩條鏈上的鹼基透過氫鍵連線成鹼基對,並且鹼基配對有一定的規律。

15、鹼基之間的這種一一對應的關係,叫做鹼基互補配對原則。

16、DNA分子的複製是一個邊解旋邊複製的過程,複製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條件。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複製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透過鹼基互補配對,保證了複製能夠準確地進行。

17、遺傳資訊蘊藏在4種鹼基的排列順序之中,鹼基排列順序的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鹼基的特定的排列順序,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

18、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分子片斷。

19、RNA是在細胞核中,以DNA的一條鏈為模板合成的,這一過程稱為轉錄。

20、遊離在細胞質中的各種氨基酸,就以mRNA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順序的蛋白質,這一過程叫做翻譯。

21、基因透過控制酶的合成來控制代謝過程,進而控制生物的性狀。

22、基因還能透過控制蛋白質的結構直接控制生物體的性狀。

23、基因與基因、基因與基因產物、基因與環境之間存在著複雜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網路,精細的調控著生物體的性狀。

24、中心法則描述了遺傳資訊的流動方向,主要內容是:遺傳資訊可以從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複製,也可以從DNA流向RNA,進而流向蛋白質,即遺傳資訊的轉錄和翻譯。但是,遺傳資訊不能從蛋白質傳遞到蛋白質,也不能從蛋白質流向DNA或RNA。

25、修改後的中心法則增加了遺傳資訊從RNA流向RNA,從RNA流向DNA這兩條途徑。

26、基因與性狀之間並不是簡單的一一對應關係。有些性狀是由多個基因共同決定的,有的基因可以決定或影響多種性狀。一般來說,性狀是基因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

27、DNA分子發生鹼基對的替換、增添、缺失,進而引起的基因結構的改變,叫做基因突變。

28、由於自然界誘發基因突變的因素很多,基因突變還可以自發產生,因此,基因突變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29、基因突變是隨機發生的、不定向的。

30、在自然狀態下,基因突變的頻率是很低的。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5

1、免疫系統的組成

(1)組成:免疫器官、免疫細胞和免疫活性物質。

吞噬細胞等

2)免疫細胞 T細胞淋巴細胞 B細胞

遷移到胸腺中成熟

在骨髓中成熟

(3)免疫活性物質:抗體、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2、非特異性免疫和特異性免疫

殺菌則為第二道防線。

(2)消化道、呼吸道及面板表面等都是外界環境,在這些場所中所發生的免疫都屬於第一道防線,如胃酸殺菌等。

3、特異性免疫

(1)體液免疫(抗原沒有進入細胞)

①參與細胞:吞噬細胞、T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漿細胞。

②免疫過程

③結果:多數情況下漿細胞產生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沉澱或細胞集團,進而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2)細胞免疫(抗原進入細胞)

①參與細胞:吞噬細胞、T細胞、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

②結果:效應T細胞可以與靶細胞密切接觸,使其裂解死亡,釋放出抗原,最終被吞噬細胞吞噬。

效應T細胞作用:使靶細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會被吞噬細胞吞噬消化

4、免疫失調疾病

(1)免疫過強自身免疫病類風溼、系統性紅斑狼瘡

過敏反應已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

功能紊亂,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和個體差異。

(2)免疫過弱:艾滋病(AIDS) a.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遺傳物質是RNA;艾滋病屬於獲得性免疫缺陷病,由艾滋病病毒引起,其致病機理是艾滋病病毒攻擊人體免疫系統,特別是能夠侵入人體的T細胞,使T細胞大量死亡,導致患者喪失免疫功能,各種病原體則乘虛而入。所以,導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是病原微生物的侵染或惡性腫瘤,根本原因是HIV破壞免疫系統。

易錯警示與免疫細胞有關的4點提示

(1)T細胞和B細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漿細胞和效應T細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

(2)吞噬細胞不僅參與非特異性免疫,還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重要作用。

(3)免疫活性物質並非都由免疫細胞產生,如唾液腺、淚腺細胞都可產生溶酶菌。

(4)有關免疫細胞的“3個”:能產生抗體的細胞是漿細胞,B細胞、記憶細胞都不能產生;沒有識別功能的細胞是漿細胞;特異性免疫中除漿細胞外,沒有特異性識別功能的細胞是吞噬細胞,其餘免疫細胞都有特異性識別功能。

5、下圖是初次免疫反應和二次免疫反應過程中抗體濃度變化和患病程度曲線圖,據圖回答相關問題

(1)記憶細胞的特點:快速增殖分化、壽命長、對相應抗原十分敏感。

(2)二次免疫特點:反應快、反應強烈,能在抗原入侵但尚未患病之前將其消滅。

(3)由圖示可看出,在二次免疫過程中抗體的產生特點是既快又多。

易錯警示與免疫過程有關的4點提示

(1)只考慮到胸腺產生T細胞,T細胞參與細胞免疫,忽視了T細胞也可參與部分體液免疫,是解答相關試題容易出錯的主要原因。(2)對漿細胞和效應T細胞來說,初次免疫只來自B細胞或T細胞的分化;二次免疫不僅來自B細胞或T細胞的分化,而且記憶細胞可以更快地分化出漿細胞或效應T細胞。

(3)由淋巴細胞到效應細胞和記憶細胞的增殖分化過程中細胞的遺傳物質並未發生改變,分化只是發生了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4)在再次免疫中,記憶細胞非常重要,然而抗體不是由記憶細胞產生的,仍是由漿細胞合成並分泌的。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6

1、演替: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群落被另一個群落代替的過程。

巖階段→地衣階段→苔蘚階段→草本植物階段→灌木階段→森林階段

(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個從來沒有被植物覆蓋的地面或者是原來存在過植被,但被徹底消滅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雖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條件基本保留,甚至還保留了植物的種子或其它繁殖體的地方發生的演替。

2、種群密度的測量方法:樣方法(植物和運動能力較弱的動物)、標誌重捕法(運動能力強的動物)

3、種群:一定區域內同種生物所有個體的總稱。

群落: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所有生物種群的集合。

生態系統:一定區域內的所有生物與無機環境。地球上的生態系統:生物圈

4、種群的數量變化曲線:

(1)“J”型增長曲線條件:食物和空間條件充裕、氣候適宜、沒有敵害。

(2)“S”型增長曲線條件:資源和空間都是有限的。

5、K值(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的數量,選擇在K/2時捕撈資源,在K/2之前進行蟲害殺滅(降低環境容納量)

6、豐富度: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一、細胞與穩態

1、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

2、內環境的組成及相互關係

(1)毛細淋巴管具有盲端,毛細血管沒有盲端,這是區別毛細淋巴管和毛細血管的方法。

(2)淋巴來源於組織液,返回血漿。圖示中組織液單向轉化為淋巴,淋巴單向轉化為血漿,這是判斷血漿、組織液、淋巴三者關係的突破口。

3、內環境中存在和不存在的物質

(1)存在的物質主要有:

①營養物質:水、無機鹽、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維生素等。

②代謝廢物:CO2、尿素等。

③調節物質:激素、抗體、遞質、淋巴因子、組織胺等。

④其他物質:纖維蛋白原等。

(2)不存在的物質主要有:

①只存在於細胞內的物質:血紅蛋白及與細胞呼吸、複製、轉錄、翻譯有關的酶等。

②存在於消化道中的食物及分泌到消化道中的消化酶。

4、在內環境中發生和不發生的生理過程

(1)發生的生理過程

①乳酸與碳酸氫鈉作用生成乳酸鈉和碳酸實現pH的穩態。

②興奮傳導過程中神經遞質與受體結合。

③免疫過程中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特異性地結合。

④激素調節過程,激素與靶細胞的結合。

(2)不發生的生理過程(舉例)

①細胞呼吸的各階段反應。

②細胞內蛋白質、遞質和激素等物質的合成。

③消化道等外部環境所發生的澱粉、脂質和蛋白質的消化水解過程。

技法提煉

內環境成分的判斷方法

一看是否屬於血漿、組織液或淋巴中的成分(如血漿蛋白、水、無機鹽、葡萄糖、氨基酸、脂質、O2、CO2、激素、代謝廢物等)。若是,則一定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二看是否屬於細胞內液及細胞膜的成分(如血紅蛋白、呼吸氧化酶、解旋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載體蛋白等)。若是,則一定不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三看是否屬於外界環境液體的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淚液、汗液、體腔液等中的成分)。若是,則一定不屬於內環境的成分。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

(1)滲透壓:

血漿滲透壓: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細胞外液的滲透壓:主要與Na+、Cl-有關。

溶液滲透壓:溶液濃度越高,溶液滲透壓越大。

(2)酸鹼度:正常人血漿接近中性,PH為7.35-7.45。與HCO3-、HPO42-等離子有關。

(3)溫度: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左右。

易錯警示與內環境有關的2個易錯點:

(1)內環境概念的適用範圍:內環境屬於多細胞動物的一個概念,單細胞動物(原生動物)以及植物沒有所謂的內環境。

(2)血漿蛋白≠血紅蛋白:血漿蛋白是血漿中蛋白質的總稱,屬於內環境的成分;而血紅蛋白存在於紅細胞內,不是內環境的成分。

6、內環境的穩態

(1)穩態:正常機體透過神經系統和體液免疫調節,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

(2)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

(3)內環境穩態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7、組織水腫及其產生原因分析

組織間隙中積聚的組織液過多將導致組織水腫,其引發原因如下

1、染色質:在細胞核中分佈著一些容易被鹼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質,這些物質是由DNA和蛋白質組成的。在細胞分裂間期,這些物質成為細長的絲,交織成網狀,這些絲狀物質就是染色質。

2、染色體:在細胞分裂期,細胞核內長絲狀的染色質高度螺旋化,縮短變粗,就形成了光學顯微鏡下可以看見的染色體。

3、姐妹染色單體:染色體在細胞有絲分裂(包括減數分裂)的間期進行自我複製,形成由一個著絲點連線著的兩條完全相同的染色單體。(若著絲點分裂,則就各自成為一條染色體了)。每條姐妹染色單體含1個DNA,每個DNA一般含有2條脫氧核苷酸鏈。

4、有絲分裂:大多數植物和動物的體細胞,以有絲分裂的方式增加數目。有絲分裂是細胞分裂的主要方式。親代細胞的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分裂兩次。

5、細胞週期:連續分裂的細胞,從一次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這是一個細胞週期。一個細胞週期包括兩個階段:分裂間期和分裂期。分裂間期:從細胞在一次分裂結束之後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叫分裂間期。分裂期:在分裂間期結束之後,就進入分裂期。分裂間期的時間比分裂期長。

6、紡錘體:是在有絲分裂中期細胞質中出現的結構,它和染色體的運動有密切關係。

7、赤道板:細胞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的著絲粒準確地排列在紡錘體的赤道平面上,因此叫做赤道板。

8、無絲分裂:分裂過程中沒有出現紡錘體和染色體的變化。例如,蛙的紅細胞。

公式:1)染色體的數目=著絲點的數目。2)DNA數目的計算分兩種情況:①當染色體不含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只含有一個DNA分子;②當染色體含有姐妹染色單體時,一個染色體上含有兩個DNA分子。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7

一、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

二、穩態

(1)概念:正常機體透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叫做穩態。

(2)意義:維持內環境在一定範圍內的穩態是生命活動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

(3)調節機制: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路

第二章動物體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

一、透過神經系統的調節

1、神經調節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是神經元。

神經元的功能:接受刺激產生高興,並傳導興奮,進而對其他組織產生調控效應。

神經元的結構:由細胞體、突起[樹突(短)、軸突(長)]構成。軸突+髓鞘=神經纖維

2、反射:是神經系統的基本活動方式。是指在中樞神經系統參與下,動物體或人體對內外環境變化作出的規律性應答。

3、反射弧:是反射活動的結構基礎和功能單位。

感受器:感覺神經末稍和與之相連的各種特化結構,感受刺激產生興奮

傳入神經

神經中樞:在腦和脊髓的灰質中,功能相同的神經元細胞體彙集在一起構成

傳出神經

效應器:運動神經末稍與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體

4、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1)興奮:指動物體或人體內的某些組織(如神經組織)或細胞感受外界刺激後,由相對靜止狀態變為顯著活躍狀態的過程。

(2)興奮是以電訊號的形式沿著神經纖維傳導的,這種電訊號也叫神經衝動。

(3)興奮的傳導過程:靜息狀態時,細胞膜電位外正內負→受到刺激,興奮狀態時,細胞膜電位為外負內正→興奮部位與未興奮部位間由於電位差的存在形成區域性電流(膜外:未興奮部位→興奮部位;膜內:興奮部位→未興奮部位)→興奮向未興奮部位傳導

(4)興奮的傳導的方向:雙向

5、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1)神經元之間的興奮傳遞就是透過突觸實現的

突觸: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

(2)興奮的傳遞方向:由於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小體的突觸小泡內,所以興奮在神經元之間

(即在突觸處)的傳遞是單向的,只能是: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

(上個神經元的軸突→下個神經元的細胞體或樹突)

6、人腦的高階功能

(1)人腦的組成及功能:大腦:大腦皮層是調節機體活動的級中樞,是高階神經活動的結構基礎。其上有語言、聽覺、視覺、運動等高階中樞;小腦:是重要的運動調節中樞,維持身體平衡;腦幹:有許多重要的生命活動中樞,如呼吸中樞;下丘腦:有體溫調節中樞、滲透壓感受器、是調節內分泌活動的總樞紐

(2)語言功能是人腦特有的高階功能

語言中樞的位置和功能:書寫中樞(W區)→失寫症(能聽、說、讀,不能寫)運動性語言中樞(S區)→運動性失語症(能聽、讀、寫,不能說)聽性語言中樞(H區)→聽覺性失語症(能說、寫、讀,不能聽)閱讀中樞(V區)→失讀症(能聽、說、寫,不能讀)(3)其他高階功能:學習與記憶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8

(一)走近細胞

一、比較原核與真核細胞(多樣性)

原核細胞真核細胞

細胞較小(1—10um)較大(10——100um)

細胞核無成形的細胞核,核物質集中在核區。無核膜,無核仁。DNA不和蛋白質結合有成形的真正的細胞核。有核膜,有核仁。DNA不和蛋白質結合成染色體

細胞質除核糖體外,無其他細胞器有各種細胞器

細胞壁有。但成分和真核不同,主要是肽聚糖植物細胞、真菌細胞有,動物細胞無

代表放線菌、細菌、藍藻、支原體真菌、植物、動物

二、生命系統的層次性

植:營養、保護、機械、輸導植:根、莖、葉

細胞組織分泌器官花、果、種

動:上皮、結締、肌肉、神經動:心、肝……

運動、迴圈

消化、呼吸病毒

系統(動)個體單細胞種群群落

泌尿、生殖多細胞

神經、內分泌

非生物因素Ⅰ號

生態系統生產者生物圈

生物因素消費者Ⅱ號

分解者

三、細胞學說內容(統一性)

○從人體的解剖和觀察入手:維薩里、比夏

○顯微鏡下的重要發明:虎克、列文虎克

○理論思維和科學實驗的結合:施來登、施旺

1、細胞是一個有機體,一切動植物都由細胞發育而來,並由細胞和細胞產物所構成。

2、細胞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單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對與其他細胞共同組成的整體的生命起作用。

3、新細胞可以從老細胞中產生。

○在修正中前進:細胞透過產生新的細胞。

注:現代生物學的三大基石

1、1838—1839年細胞學說

2、1859年達爾文進化論

3、1866年孟德爾遺傳學

四、結論

除病毒以外,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也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統。

(二)組成細胞的分子

基本:C、H、O、N(90%)

大量:C、H、O、N、P、S、(97%)K、Ca、Mg

元素微量:Fe、Mo、Zn、Cu、B、Mo等

(20種)最基本:C,佔乾重的48。4%,生物大分子以碳鏈為骨架

物質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統一性和差異性。

基礎水:主要組成成分;一切生命活動離不開水

無機物無機鹽:對維持生物體的.生命活動有重要作用

化合物蛋白質:生命活動(或性狀)的主要承擔者/體現者

核酸:攜帶遺傳資訊

有機物糖類:主要的能源物質

脂質:主要的儲能物質

一、蛋白質(佔鮮重7—10%,乾重50%)

結構元素組成C、H、O、N,有的還有P、S、Fe、Zn、Cu、B、Mn、I等

單體氨基酸(約20種,必需8種,非必需12種)

化學結構由多個氨基酸分子脫水縮合而成,含有多個肽鍵的化合物,叫多肽。

多肽呈鏈狀結構,叫肽鏈。一個蛋白質分子含有一條或幾條肽鏈。

高階結構多肽鏈形成不同的空間結構,分二、三、四級。

結構特點由於組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的種類、數目、排列次序不同,於是肽鏈的空間結構千差萬別,因此蛋白質分子的結構是極其多樣的。

功能○蛋白質的結構多樣性決定了它的特異性/功能多樣性。

1、構成細胞和生物體的重要物質:如細胞膜、染色體、肌肉中的蛋白質;

2、有些蛋白質有催化作用:如各種酶;

3、有些蛋白質有運輸作用:如血紅蛋白、載體蛋白;

4、有些蛋白質有調節作用:如胰島素、生長激素等;

5、有些蛋白質有免疫作用:如抗體。

備註○連線兩個氨基酸分子的鍵(—NH—CO—)叫肽鍵。

○各種蛋白質在結構上所具有的共同特點(通式):

1、每種氨基酸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同一碳原子上;

2、各種氨基酸的區別在於R基的不同。

○變性(熟雞蛋)&鹽析&凝固(豆腐)

計算○由N個aa形成的一條肽鏈圍成環狀蛋白質時,產生水/肽鍵N個;

○N個aa形成一條肽鏈時,產生水/肽鍵N—1個;

○N個aa形成M條肽鏈時,產生水/肽鍵N—M個;

○N個aa形成M條肽鏈時,每個aa的平均分子量為α,那麼由此形成的蛋白質

的分子量為N×α—(N—M)×18;

二、核酸

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是遺傳資訊的載體,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

元素組成C、H、O、N、P等

分類脫氧核糖核酸(DNA雙鏈)核糖核酸(RNA單鏈)

單體

成分磷酸H3PO4

五碳糖脫氧核糖核糖

含氮

鹼基A、G、C、TA、G、C、U

功能主要的遺傳物質,編碼、複製遺

傳資訊,並決定蛋白質的合成將遺傳資訊從DNA傳遞給

蛋白質。

存在主要存在於細胞核,少量線上粒

體和葉綠體中。綠主要存在於細胞質中。吡羅紅

△每一個單體都以若干個相連的碳原子構成的碳鏈為基本骨架,由許多單體連線成多聚體。

三、糖類和脂質

元素類別存在生理功能

糖類C、H、O單糖核糖C5H10O5主細胞質核糖核酸的組成成分;

脫氧核糖C4H10O5主細胞核脫氧核糖核酸的組成成分;

六碳糖:葡萄糖

C6H12O6、果糖等主細胞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重要能源物質(70%以上);

二糖

C12H22O11麥芽糖、蔗糖植物

乳糖動物

多糖澱粉、纖維素植物(細胞壁的組成成分),

重要的儲存能量的物質;

糖原(肝、肌)動物

脂質C、H、O

有的還有N、P脂肪動、植物儲存能量、維持體溫恆定;

類脂/磷脂腦、豆構成生物膜的重要成分;

固醇膽固醇動物動物的重要成分;

性激素促性器官發育和第二性徵;

維生素D促進鈣、磷的吸收和利用;

△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四、鑑別實驗

試劑成分實驗現象常用材料

蛋白質雙縮脲A:0.1g/mLNaOH紫色大豆

雞蛋

B:0.01g/mLCuSO4

脂肪蘇丹Ⅲ橘花生

還原糖班氏(加熱)磚紅色沉澱蘋果、梨、白蘿蔔

澱粉碘液I2藍色馬鈴薯

○具有還原性的糖:葡萄糖、麥芽糖、果糖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9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種群有哪些特徵?

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遷入率和遷出率、年齡組成、性別比例等。

2、什麼是種群密度?

指種群在單位面積或單位體積中的個體數量。種群密度是種群最基本的數量特徵。

3、種群密度調查方法有哪些?

⑴、標誌重捕法(調查取樣法、估演算法):

①、在被調查種群的活動範圍內,捕獲一部分個體,做上標記後再放回原來的環境,經過一段時間後

再進行重捕,根據重捕到的動物中標記個體數佔總個體數的比例,估算種群密度。

②、種群數量=第一次捕獲並標誌數×第二次捕獲數÷第二次捕獲中有標誌數

⑵、樣方法:

①、在被調查種群的分佈範圍內,隨機選取若干個樣方,透過計算每個樣方內個體數,求得每個樣

方的種群密度,以所有樣方種群密度的平均值作為該種群密度的估算值。

②、常用取樣方法:五點取樣法、等距離取樣法。

4、什麼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⑴、出生率:單位時間內新產生的個體數目佔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如:1983年,我國年平均千人出生18.62人,即1.862%

⑵、死亡率:單位時間內死亡的個體數目佔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⑶、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種群大小和密度變化的主要決定作用。

是預測種群發展趨勢的主要依據。

5、什麼是遷入率和遷出率?

⑴、遷入率:單位時間內遷入的個體數目佔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⑵、遷出率:單位時間內遷出的個體數目佔該種群個體總數的比率。

⑶、遷入率和遷出率是種群大小和密度變化的次要決定作用。

遷入率和遷出率是研究城市人口變化不可忽視的因素。

6、什麼是年齡組成?

⑴、年齡組成是指種群中各年齡期的個體數目比例。

①、增長型:幼年個體較多,年老個體數目較少的種群。

②、穩定型:各年量期個體數目比例適中的種群。

③、衰退型:幼年個體數目較少,年老個體數目較多的種群。

⑵、年齡組成預測種群密度變化趨勢的重要指標。

7、什麼是性別比例?

⑴、性別比例是指種群中雌、雄個體數目比例。

⑵、性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種群密度。

二、應會知識點

1、種群密度調查有什麼必要性?

農林害蟲的監測和預報、漁業捕撈強度的確定、草原載畜量的確定等都依賴種群密度的資料。

2、種群密度調查方法注意事項

⑴、標誌重捕法(調查取樣法、估演算法):適用於活動能力比較強的生物種群密度的調查。

重捕時間的確定要注意:間隔不可過長,以免因種群內部個體的出生和死亡引起誤差。

⑵、樣方法:適用於活動能力較弱的生物種群密度調查。

樣方多少、大小的確定:要有代表性,不可偏重過密集或稀疏。

⑶、具有趨光性的昆蟲,可以採用黑光燈燈光誘捕的方法。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10

神經調節

1、神經調節基本方式:反射

2、反射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3、反射發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反射弧完整和一定條件的刺激。

①感受器

②傳入神經

③神經中樞

④傳出神經

⑤效應器

⑥神經節(細胞體聚集在一起構成)。

2、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1)傳導形式: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電訊號的形式傳導。

(2)靜息電位和動作電位

(3)區域性電流:在興奮部位和未興奮部位之間存在電位差,形成了區域性電流。

(4)傳導方向:雙向傳導。

下圖所示的興奮在神經纖維上的傳導過程易錯警示與興奮產生與傳導有關的3點提示:

(1)神經纖維上興奮的產生主要是Na+內流的結果,Na+的內流需要膜載體(離子通道),同時從高濃度到低濃度,故屬於協助擴散;同理,神經纖維上靜息電位的產生過程中K+的外流也屬於協助擴散。

(2)興奮在神經纖維上以區域性電流或電訊號的形式傳導。

(3)離體和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興奮傳導的差別:

①離體神經纖維上興奮的傳導是雙向的。

②在生物體內,神經纖維上的神經衝動只能來自感受器。因此在生物體內,興奮在神經纖維上是單向傳導的。

3、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1)突觸的結構

(2)突觸間隙內的液體為組織液(填內環境成分)。

(3)興奮在神經元之間單向傳遞的原因:神經遞質只存在於突觸前膜內的突觸小泡中,只能由突觸前膜釋放,作用於突觸後膜。

[解惑]突觸前膜和突觸後膜是特化的細胞膜,其結構特點是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功能特性是具有選擇透過性,與細胞膜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性分別相同。

易錯警示有關神經傳遞中的知識總結

(1)突觸和突觸小體的區別

①組成不同:突觸小體是上一個神經元軸突末端膨大部分,其上的膜構成突觸前膜,是突觸的一部分;突觸由兩個神經元構成,包括突觸前膜、突觸間隙和突觸後膜。

②訊號轉變不同:在突觸小體上的訊號變化為電訊號→化學訊號;在突觸中完成的訊號轉變為電訊號→化學訊號→電訊號。

(2)有關神經遞質歸納小結

神經遞質是神經細胞產生的一種化學資訊物質,對有相應受體的神經細胞產生特異性反應(興奮或抑制)。

①供體:軸突末梢突觸小體內的突觸小泡。

②受體:與軸突相鄰的另一個神經元的樹突膜或細胞體膜上的蛋白質,能識別相應的神經遞質並與之發生特異性結合,從而引起突觸後膜發生膜電位變化。

③傳遞: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組織液)→突觸後膜。

④釋放:其方式為胞吐,該過程的結構基礎是依靠生物膜的流動性,遞質在該過程中穿過了0層生物膜。在突觸小體中與該過程密切相關的線粒體和高爾基體的含量較多。⑤作用:與相應的受體結合,使另一個神經元發生膜電位變化(興奮或抑制)。

⑥去向:神經遞質發生效應後,就被酶破壞而失活,或被轉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為下次興奮做好準備。

⑦種類:常見的神經遞質有:a.乙醯膽鹼;b.兒茶酚胺類:包括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和多巴胺;c.5?羥色胺;d.氨基酸類:穀氨酸、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這些都不是蛋白質。

4、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水平衡調節中樞、生物的節律行為

腦幹:呼吸中樞

小腦: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大腦:調節機體活動的級中樞

脊髓:調節機體活動的低階中樞

5、大腦的高階功能:言語區: S區(不能講話)、W(不能寫字)、H(不能聽懂話)、V(不能看懂文字)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11

一、應該牢記的知識點

1、什麼是生物群落?

指在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

2、什麼是豐富度?

指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3、什麼是種間關係?

是指不同種生物之間的關係。包括互利共生、互利共棲、寄生、競爭、捕食。

4、什麼是捕食?

指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的現象。

5、什麼是競爭?

指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互相爭奪資源和空間的現象。

6、什麼是寄生?

指一種生物(寄生者)寄居於另一種生物(寄主)的體內或體表,攝取寄主的養分維持生活。

7、什麼是互利共生?

指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

8、什麼是群落的垂直結構?

是指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現象。

9、什麼是群落的水平結構?

是指生物群落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帶現象。

二、應會知識點

1、群落中物種越多,豐富度越高。

2、越靠近熱帶地區,單位面積內的物種越豐富。凍原的豐富度很低。

3、競爭的結果常表現為相互抑制,有時表現為一方佔優勢,另一方處於劣勢甚至滅亡。

4、寄生只對寄生者一方有利,對寄主有害。

5、互利共生的兩種生物一旦分開,至少有一方不能很好生活的現象。

6、植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是因為與光的利用有關。

7、動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層與食物有關。

8、群落的水平結構與地形變化、土壤溼度、鹽鹼度以及動物和人的影響有關。

9、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

10、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形態、生理和分佈等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11、種內關係:同種生物的不同個體之間的關係。包括種內鬥爭和種內互助。

12、互利共棲: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互相依賴,彼此有利,即使分開,都能很好生活的現象。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12

1.生物體具有共同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

2.從結構上說,除病毒以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的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3.新陳代謝是活細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學變化總稱,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

4.生物體具應激性,因而能適應周圍環境。

5.生物體都有生長.發育和生殖的現象。

6.生物遺傳和變異的特徵,使各物種既能基本上保持穩定,又能不斷地進化。

7.生物體都能適應一定的環境,也能影響環境。

第一章生命的物質基礎

8.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無機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沒有一種化學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統一性。

9.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在生物體內和在無機自然界中的含量相差很大,這個事實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還具有差異性。

10.各種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絕對不能離開水。

11.糖類是構成生物體的重要成分,是細胞的主要能源物質,是生物體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能源物質。

12.脂類包括脂肪.類脂和固醇等,這些物質普遍存在於生物體內。

13.蛋白質是細胞中重要的有機化合物,一切生命活動都離不開蛋白質。

14.核酸是一切生物的遺傳物質,對於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的生物合成有極重要作用。

15.組成生物體的任何一種化合物都不能夠單獨地完成某一種生命活動,而只有按照一定的方式有機地組織起來,才能表現出細胞和生物體的生命現象。細胞就是這些物質最基本的結構形式。

第二章生命的基本單位細胞

16.活細胞中的各種代謝活動,都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密切關係。細胞膜具一定的流動性這一結構特點,具選擇透過性這一功能特性。

17.細胞壁對植物細胞有支援和保護作用。

18.細胞質基質是活細胞進行新陳代謝的主要場所,為新陳代謝的進行,提供所需要的物質和一定的環境條件。

19.線粒體是活細胞進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

20.葉綠體是綠色植物葉肉細胞中進行光合作用的細胞器。

21.內質網與蛋白質.脂類和糖類的合成有關,也是蛋白質等的運輸通道。

22.核糖體是細胞內合成為蛋白質的場所。

23.細胞中的高爾基體與細胞分泌物的形成有關,主要是對蛋白質進行加工和轉運;植物細胞分裂時,高爾基體與細胞壁的形成有關。

24.染色質和染色體是細胞中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時期的兩種形態。

25.細胞核是遺傳物質儲存和複製的場所,是細胞遺傳特性和細胞代謝活動的控制中心。

26.構成細胞的各部分結構並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緊密聯絡.協調一致的,一個細胞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細胞只有保持完整性,才能夠正常地完成各項生命活動。

27.細胞以分裂是方式進行增殖,細胞增殖是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

28.細胞有絲分裂的重要意義(特徵),是將親代細胞的染色體經過複製以後,精確地平均分配到兩個子細胞中去,因而在生物的親代和子代間保持了遺傳性狀的穩定性,對生物的遺傳具重要意義。

29.細胞分化是一種永續性的變化,它發生在生物體的整個生命程序中,但在胚胎時期達到限度。

30.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也就是保持著細胞全能性。

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

31.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徵,是生物與非生物的最本質的區別。

32.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

如何提高生物成績

學生想要提高生物成績,就需要在學習的時候,經常用腦去思考問題。生物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問題,而帶著問題去學習,才會事半功倍。生物是一門實驗的科學,探究生物學的基本技能和方法,需要學生自己去實驗,在實踐中學習,這樣對於生物知識的掌握會更容易,也會更加全面,成績也會更容易得到提升。

高中生在學習生物的時候,要學會制定計劃,對於熟練掌握的知識,不需要投入太多的時間,但對於不理解或是生疏的知識則需要學生投入更多的時間。學生的學習方法,對於生物成績的提升有很大的影響。合理安排生物的學習,才是最明智的選擇。

生物成績的提高同樣離不開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學生在學習生物的時候,一定要將知識在頭腦中形成網路,這樣才能在考試和做題時靈活運用。

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知識點

1.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傳入神經(有神經節)→神經中樞→傳出神經→效應器(還包括肌肉和腺體)

神經纖維上雙向傳導靜息時外正內負

靜息電位→刺激→動作電位→電位差→區域性電流

2.興奮傳導

神經元之間(突觸傳導)單向傳導

突觸小泡(遞質)→突觸前膜→突觸間隙→突觸後膜(有受體)→產生興奮或抑制

3.人體的神經中樞:

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水平衡調節中樞.生物的節律行為

腦幹:呼吸中樞

小腦:維持身體平衡的作用

大腦:調節機體活動的級中樞

脊髓:調節機體活動的低階中樞

4.大腦的高階功能:除了對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機體的反射活動外,還具有語言.學習.記憶.和思維等方面的高階功能。

大腦S區受損會得運動性失語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聽懂別人說話.但自己不會講話

5.激素調節:由內分泌器官(或細胞)分泌的化學物質進行調節

激素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體液調節還有CO2的調節

6.人體正常血糖濃度;0.8—1.2g/L

低於0.8 g/L:低血糖症高於1.2 g/L;高血糖症.嚴重時出現糖尿病。

7.人體血糖的三個來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質的轉化

三個去處: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轉化成脂肪蛋白質等

8.血糖平衡的調節

血糖濃度升高

胰島素胰高血糖素

(胰島B細胞分泌)(胰島A細胞分泌)

血糖濃度降低

9.體溫調節

寒冷刺激下丘腦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垂體→促甲狀腺激素

甲狀腺甲狀腺激素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

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又會反過來抑制下丘腦和垂體的作用,這就是反饋調節。

人體寒冷時機體也會發生變化;全身發抖(骨骼肌手縮).起雞皮疙的(毛細血管收縮)

10.激素調節的特點:微量和高效.透過體液運輸(人體各個部位).作用於靶器官或靶細胞

11.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係:

①:不少內分泌腺直接或間接地受到神經系統的調節

②:內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響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

12.免疫第二道防線:體液中殺菌物質.吞噬細胞

特異性免疫(獲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線: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

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細胞

13.免疫系統的功能:防衛功能.監控和清除功能

14.抗原:能夠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物質(如:細菌.病毒.人體中壞死.變異的細胞.組織)

抗體:專門抗擊抗原的蛋白質

15.免疫分為;體液免疫(主要是B細胞起作用).細胞免疫(主要是T細胞起作用)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13

一、染色體結構變異:

例項:貓叫綜合徵(5號染色體部分缺失)

型別:缺失、重複、倒位、易位(看書並理解)

二、染色體數目的變異

1、型別

個別染色體增加或減少:

例項:21三體綜合徵(多1條21號染色體)

以染色體組的形式成倍增加或減少:

例項:三倍體無子西瓜

染色體組

(1)概念:二倍體生物配子中所具有的全部染色體組成一個染色體組。

(2)特點:

①一個染色體組中無同源染色體,形態和功能各不相同;

②一個染色體組攜帶著控制生物生長的全部遺傳資訊。

(3)染色體組數的判斷:

①染色體組數=細胞中形態相同的染色體有幾條,則含幾個染色體組

3、單倍體、二倍體和多倍體

由配子發育成的個體叫單倍體。

有受精卵發育成的個體,體細胞中含幾個染色體組就叫幾倍體,如含兩個染色體組就叫二倍體,含三個染色體組就叫三倍體,以此類推。體細胞中含三個或三個以上染色體組的個體叫多倍體。

三、染色體變異在育種上的應用

1、多倍體育種:

方法: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原理:能夠抑制紡錘體的形成,導致染色體不分離,從而引起細胞內染色體數目加倍)

原理:染色體變異

例項:三倍體無子西瓜的培育;

優缺點:培育出的植物器官大,產量高,營養豐富,但結實率低,成熟遲。

2、單倍體育種:

方法:花粉(藥)離體培養

原理:染色體變異

例項:矮杆抗病水稻的培育

例:在水稻中,高杆(D)對矮杆(d)是顯性,抗病(R)對不抗病(r)是顯性。現有純合矮杆不抗病水稻ddrr和純合高杆抗病水稻DDRR兩個品種,要想得到能夠穩定遺傳的矮杆抗病水稻ddRR,應該怎麼做?

高中生物的學習技巧

1、做作業時一定要提高效率,因為你不能把時間都用在一科作業上,考前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態並且要把基礎掌握好。最重要的意義是幫助你讀透高中生物課本。這種基本知識歸納只不過是把書上的要點和例子抄在一起,但這個過程你要翻書,幾本書一起翻,就可以對同一個知識點不同的表述做比較,這可以幫助你更透徹的瞭解這個知識點;

2、想做一個比較完整、美觀的高中生物知識歸納,就必須知道什麼知識點放什麼位置,這就要弄清楚各個知識點之間的關係,這個過程又幫助你更好的掌握這些知識點,理清思路。最後再抄寫一次,印象就很深刻了。

3、與老師儘快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如果一個學生了解喜歡這個老師,那麼這個老師所教的這門功課成績他肯定不會差。他可以成為你們學習上的引路人,生活上的知心人。能使你的高中生物學習事半功倍。

4、要避免上高中後弦鬆口氣的做法:我們要從高一抓起。高一是起點,是基礎。打好基礎,循序漸進,學習就不困難,就象登一座山,看上去很高,有些怕,等到沿著階梯一步步上來,其實並不困難。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我認為學習的最重要的習慣就是堅持。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14

一、生態系統的結構

1、生態系統的概念:由生物群落與它的無機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統一整體叫做生態系統。

2、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是生物圈

3、生態系統型別:

可分為水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水域生態系統主要包括海洋生態系統和淡水生態系統。陸地生態系統有凍原生態系統、荒漠生態系統、草原生態系統、森林生態系統等自然生態系統,以及農業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等人工生態系統。

4、生態系統的結構

(1)成分:

非生物成分:無機鹽、陽光、熱能、水、空氣等

生產者:自養生物,主要是綠色植物(最基本、最關鍵的的成分),還有一些化能合成細菌

和光合細菌綠色植物透過光合作用將無機物合成有機物

生物成分消費者:主要是各種動物

分解者:主要某腐生細菌和真菌,也包括蚯蚓等腐生動物。它們能分解動植物遺體、糞便等,

最終將有機物分解為無機物。

(2)營養結構:食物鏈、食物網

同一種生物在不同食物鏈中,可以佔有不同的營養級。植物(生產者)總是第一營養級;植食性動物(即一級/初級消費者)為第二營養級;肉食性動物和雜食性動物所處的營養級不是一成不變的,如貓頭鷹捕食鼠時,則處於第三營養級;當貓頭鷹捕食吃蟲的小鳥時,則處於第四營養級。

二、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定義課本P93

1、過程

2、特點:

單向流動:生態系統內的能量只能從第一營養級流向第二營養級,再依次流向下一個營養級,不能逆向流動,也不能迴圈流動

逐級遞減:能量在沿食物鏈流動的過程中,逐級減少,能量在相鄰兩個營養級間的傳遞效率是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表示。

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營養級越多,能量流動過程中消耗的能量越多。

3、研究能量流動的意義:

(1)可以幫助人們科學規劃、設計人工生態系統,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2)可以幫助人們合理地調整生態系統中的能量流動關係,使能量持續高效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如農田生態系統中,必須清除雜草、防治農作物的病蟲害。

三、生態系統中的物質迴圈

1.碳迴圈

1)碳在無機環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鹽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類生物體中以含碳有機物的形式存在,並透過生物鏈在生物群落中傳遞;碳迴圈的形式是CO2

2)碳從無機環境進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徑是光合作用;碳從生物群落進入無機環境的主要途徑有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燒產生CO2

2、過程:

3、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關係:課本P103

四、生態系統中的資訊傳遞

1、生態系統的基本功能是進行物質迴圈、能量流動、資訊傳遞

2、生態系統中資訊傳遞的主要形式:

(1)物理資訊:光、聲、熱、電、磁、溫度等。如植物的向光性

(2)化學資訊:性外激素、告警外激素、尿液等

(3)行為資訊:動物求偶時的舞蹈、運動等

3、資訊傳遞在生態系統中的作用: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離不開資訊的作用;生物種群的繁衍,也離不開資訊的傳遞;資訊還能夠調節生物的種間關係,以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4、資訊傳遞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

一是提高農、畜產品的產量,如短日照處理能使菊花提前開花;

二是對有害動物進行控制,如噴灑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類似物干擾害蟲交尾的環保型防蟲法。

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1、概念: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2、生態系統之所以能維持相對穩定,是由於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是負反饋。物種數目越多,營養結構越複雜,自我調節能力越大。

3、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具有相對性。當受到大規模干擾或外界壓力超過該生態系統自身更新和自我調節能力時,便可能導致生態系統穩定性的破壞、甚至引發系統崩潰。

4、生物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生態系統成分越單純,結構越簡樸抵抗力穩定性越低,反之亦然。草原生態系統恢復力穩定性較強,草地破壞後能恢復。而森林恢復很困難。抵抗力穩定性強的生態系統它的恢復力穩定就弱。

留意:生態系統有自我調節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保持其穩定性,使人與自然協調發展

5、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措施:在草原上適當栽種防護林,可以有效地防止風沙的侵蝕,提高草原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如圖)。再比如避免對森林過量砍伐,控制汙染物的排放,等等,都是保護生態系統穩定性的有效措施,一方面要控制對生態系統的干擾程度,對生態系統的利用應適度,不應超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另一方面對人類利用強度較大的生態系統,應實施相應的物質和能量的投入,保證生態系統內部結構和功能的協調。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15

1.兩對相對性狀雜交試驗中的有關結論

(1)兩對相對性狀由兩對等位基因控制,且兩對等位基因分別位於兩對同源染色體。

(2) F1減數分裂產生配子時,等位基因一定分離,非等位基因(位於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且同時發生。

(3)F2中有16種組合方式,9種基因型,4種表現型,比例9:3:3:1

注意:上述結論只是符合親本為YYRR×yyrr,但親本為YYrr×yyRR,F2中重組型別為10/16,親本型別為6/16。

2.常見組合問題

(1)配子型別問題 如:AaBbCc產生的配子種類數為2x2x2=8種

(2)基因型型別 如:AaBbCc×AaBBCc,後代基因型數為多少?

先分解為三個分離定律:

Aa×Aa後代3種基因型(1AA:2Aa:1aa)Bb×BB後代2種基因型(1BB:1Bb)

Cc×Cc後代3種基因型(1CC:2Cc:1cc)所以其雜交後代有3x2x3=18種類型。

(3)表現型別問題 如:AaBbCc×AabbCc,後代表現數為多少?

先分解為三個分離定律:

Aa×Aa後代2種表現型 Bb×bb後代2種表現型 Cc×Cc後代2種表現型

所以其雜交後代有2x2x2=8種表現型。

3.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減I分裂後期等位基因分離,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16

1、蛋白質的基本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結構通式為NH2—C—COOH,各種氨基酸的區別在於R基的不同。

2、兩個氨基酸脫水縮合形成二肽,連線兩個氨基酸分子的化學鍵(—NH—CO—)叫肽鍵。

3、脫水縮合中,脫去水分子數=形成的肽鍵數=氨基酸數—肽鏈條數

4、蛋白質多樣性原因:構成蛋白質的氨基酸種類、數目、排列順序千變萬化,多肽鏈盤曲摺疊方式千差萬別。

5、每種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個氨基(—NH2)和一個羧基(—COOH),並且都有一個氨基和一個羧基連線在同一個碳原子上,這個碳原子還連線一個氫原子和一個側鏈基因。

6、遺傳資訊的攜帶者是核酸,它在生物體的遺傳變異和蛋白質合成中具有極其重要作用,核酸包括兩大類:一類是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一類是核糖核酸,簡稱RNA,核酸基本組成單位核苷酸。

7、蛋白質功能:

①結構蛋白,如肌肉、羽毛、頭髮、蛛絲

②催化作用,如絕大多數酶

③運輸載體,如血紅蛋白

④傳遞資訊,如胰島素

⑤免疫功能,如抗體

生物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篇17

一、減數分裂的概念

減數分裂(meiosis)是進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形成生殖細胞過程中所特有的細胞分裂方式。在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只複製一次,而細胞連續分裂兩次,新產生的生殖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比體細胞減少一半。

(注:體細胞主要透過有絲分裂產生,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複製一次,細胞分裂一次,新產生的細胞中的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相同。)

二、減數分裂的過程

1、的形成過程:精巢(哺乳動物稱睪丸)

減數第一次分裂

間期:染色體複製(包括DNA複製和蛋白質的合成)。

前期:同源染色體兩兩配對(稱聯會),形成四分體。

四分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常常交叉互換。

中期:同源染色體成對排列在赤道板上(兩側)。

後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

末期:細胞質分裂,形成2個子細胞。

減數第二次分裂(無同源染色體)

前期:染色體排列散亂。

中期:每條染色體的著絲粒都排列在細胞中央的赤道板上。

後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成為兩條子染色體。並分別移向細胞兩極。

末期:細胞質分裂,每個細胞形成2個子細胞,最終共形成4個子細胞。

2、卵細胞的形成過程:卵巢

與卵細胞相同點:和卵細胞中染色體數目都是體細胞的一半

三、注意:

(1)同源染色體:

①形態、大小基本相同;

②一條來自父方,一條來自母方。

(2)精原細胞和卵原細胞的染色體數目與體細胞相同。因此,它們屬於體細胞,透過有絲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們又可以進行減數分裂形成生殖細胞。

(3)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數目減半發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體分離並進入不同的子細胞。所以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無同源染色體。

(4)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和DNA的變化規律

(5)減數分裂形成子細胞種類:

假設某生物的體細胞中含n對同源染色體,則:它的精(卵)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可形成2n種(卵細胞);

它的1個精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2種。它的1個卵原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形成1種卵細胞。

四、受精作用的特點和意義

特點:受精作用是和卵細胞相互識別、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的頭部進入卵細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的細胞核就和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體的數目又恢復到體細胞的數目,其中有一半來自,另一半來自卵細胞。

意義: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對於維持生物前後代體細胞中染色體數目的恆定,對於生物的遺傳和變異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影象辨析步驟:

1、細胞質是否均等分裂:不均等分裂——減數分裂中的卵細胞的形成

2、細胞中染色體數目:若為奇數——減數第二次分裂(次級精母細胞、次級卵母細胞、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看一極)若為偶數——有絲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

3、細胞中染色體的行為:有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減數第一次分裂聯會、四分體現象、同源染色體的分離——減數第一次分裂無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次分裂。

4、姐妹染色單體的分離一極無同源染色體——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一極有同源染色體——有絲分裂後期

生物常考知識點

1、體液:體內含有的大量以水為基礎的物體。

2、體液之間關係

3、內環境: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

內環境作用: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4、組織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別在於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中蛋白質含量較少

5、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滲透壓、酸鹼度、溫度。

6、血漿中酸鹼度:7.35———7.45

調節的試劑:緩衝溶液: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體細胞外液正常的滲透壓:770kPa、正常的溫度:37度

8、穩態:正常機體透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的狀態。內環境穩態指的是內環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質都處於動態平衡中。

9、穩態的調節:神經體液免疫共同調節內環境穩態的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

學好高中生物最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1、學習生物學知識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

2、要重視理解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認真進行觀察和實驗。

3、要重視理論聯絡實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