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教師

教師家訪的心得體會

關於教師家訪的心得體會7篇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通常就可以寫一篇心得體會將其記下來,這樣能夠給人努力向前的動力。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教師家訪的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於教師家訪的心得體會1

“萬名教師大家訪”活動在全區拉開序幕以來,此項活動在我校領導的指揮下也在我校如火如荼的展開了。“萬名教師大家訪”活動即學校領導、班主任和任課教師在下班或是週末走出校園,走訪第一個學生,深入到每個學生的家庭,用實際行動詮釋教師的“愛與責任”。特別是這次訪萬家活動給我留下了很多思考。

家訪,對我們教師來說,並不是一個陌生的詞,然而歷來主要是班主任的事,參與面也只是家訪某些學生,但這次“課外訪萬家”活動,要求教師人人參與,訪遍百分之百的學生。

透過此次“訪萬家,知童心,踐師德,共育人”活動,我有以下幾點深深的體會:

一、教師需要多關心單親家庭孩子

這次的登門家訪,讓我知道我班幾個話語較少、性格古怪的孩子都源於家庭影響,因為是單親家庭。如我班潘志強同學,父母離異,跟著父親,而父親忙於自己的生意,很少管孩子,對孩子學習也只是“能學個咱樣就咱樣唄!”的態度,對孩子也沒耐心,孩子有不會做的題去問父親,而父親只會講一遍,如果孩子沒聽懂是不能問第二遍,再問會受到父親的責罵或是責打,以致這孩子在家不敢問家長、在校不敢問老師,孩子對學習也是越來越沒信心,成績一落千丈。再說說我班周文傑同學,父母離異後,一直跟著爺爺、奶奶,當爺爺見到我們幾個老師的到來,既高興,又表現出很無奈的樣子。他老人家說:“現在隨著孫子年齡的增長,現在越來越拿他沒辦法了,作業不寫管不了,生活上也是處處與爺爺、奶奶對著幹,根本就不聽我們的了”。老人家老淚縱痕的講著。是啊,這些不都是缺少父母關愛、有著逆反心理的孩子。不過,在走訪中,卻見到了一位偉大的父親,那就是王雅晨的父親,王雅晨是六(1)班班長,這孩子也是位單親孩子,因父母性格不合,母親在她五歲時就離開了,而這位父親從此便又當爹又當媽,因為父親不會給女兒疏頭髮,他便將孩子帶到理髮店,自己也在理髮店學了兩天。孩子有一次考試沒考好,便傷心的哭了,然而父親不是為孩子沒考好而生氣,而是在一旁安慰傷心的孩子說:“孩子,別哭,有爸爸在,爸爸幫你把它補起來。”的確,父親就是這樣做的,生活上,更是無微不致,特別注重生活和學習習慣的培養,給她制定每天的生活和學習計劃,在小學課程上唯一不能幫到孩子的便是英語學習,他便給孩子買了學習機,每天晚上讓孩子跟讀一小時,早上半小時記單詞時間,每天從不間斷,而且每天每一門課都不鬆懈,這位偉大的父親將孩子培養成為了班上一名品學兼優的孩子。

二、教師必須關注留守兒童問題

早在幾年之前“留守兒童”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成為了教育教學的重中之重。隨著社會不斷進步和生活所迫,家長們都在拼命的賺錢,將孩子拋棄在家而奔波在外打工的父母是在日益增長,其實目的只有一個“多賺些錢,讓孩子將來生活得更好,同時卻忽略了對孩子的成長教育,大部分留守兒童多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代管,他們在缺乏父母關愛的同時,又接受老人對他們的溺愛,這讓學生的心理更加放縱。他們當中有許多學生養成好動,不遵守紀律,打架鬧事,不按時完成作業,不愛學習的壞習慣。如六(2)班楊澤松同學,在校上課從不聽講,作業全抄,甚至不寫,“大錯不犯,小事不斷”。老師與他談心交流,頂多管到第二天錯誤再犯,在生活上,不僅不幫爺爺、奶奶幹活,而且自己的衣服有時都要奶奶幫著穿,其實在農村有很多像這樣的留守兒童,而大部分都是爺爺、奶奶管不了。

關於教師家訪的心得體會2

讓愛在留守兒童心間流淌

近幾年來,我參加過多次家訪活動,走訪了許多學生家庭,不同的家訪感觸也不一樣。同樣的主題活動,傳遞著同一種情感,卻有著不同的收穫和體驗。今年的家訪活動讓我瞭解了農村孩子生活的另一面,與困難學生心靈的交流,更讓我明確了為人師者肩上的責任,作為一名老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更要給學生傳遞愛心。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正是在農忙時節,我利用三天的假期走訪了十名學生家庭。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山鄉人,我原以為對自己的家鄉瞭解很深,煥然一新的集鎮面貌,四通八達的鄉村水泥路,一幢幢新蓋起的樓房,我看見的是家鄉的發展變化,家鄉富裕了。可是走進學生家庭,踏上偏僻的田間小路,步入村野田宅,才發現我對家鄉的瞭解還不深入,閉塞和貧困仍然是家鄉揮之不去的陰影。

在我家訪的十個同學裡,幾乎有一半是沒有見到孩子的父母,他們都外出務工。學生都成了留守兒童。我印象最深的是班上的秦登輝。走進他家時,已經是晚上7點多了,一進門,就發現屋子裡黑乎乎的,只有畫面很昏暗的電視螢幕在牆角閃爍。這可能是他家唯一的電器。屋裡空空蕩蕩,再也找不出像樣的傢俱,幾把破舊的椅子擺在屋角。我輕聲叫了聲“秦登輝”。他才從電視畫面中回過神來,從屋子裡走出來。沒有見到家長,他爸爸的電話打不通。我從孩子口中得知:母親去世,父親外出打工供他上學,他說他從來不知道什麼時候父親可以回來,他唯一能跟父親聯絡的方式是當學校有事時,就去辦公室給他父親打個電話。父親在工地做雜工,沒有假期,也不能隨便請假。所以家訪,訪的是學生本人,就在這漆黑的屋子裡,我向學生了解了一些情況,孩子的答話總是吞吞吐吐的。由於孩子缺少了必要的教育,連請老師就坐和給客人泡茶這些簡單的禮節,孩子都不會。站著跟他聊了半天,我沒有詢問一句學習方面的情況,從他口中得知孩子很少和鄰居交往,每次放假,孩子回到漆黑的小屋,自己做飯,閒暇的時間就是看電視。家庭教育的缺失,讓我感到心酸。從他的話裡我知道沒有家長陪伴,小孩子一個人在家,他甚至都不跟鄰居接觸。遠親不如近鄰,他顯然不知道該怎麼請鄰居幫忙,我想聽到他說話的口氣,鄰居也不會願意幫——因為不知道基本的說話禮儀。我知道他膽小,可不知道他原來是不知道該跟誰說話,一個人孤獨慣了。我滿懷心酸地離開了他家。再回學校,同為母親的我,不再一味逼著他交作業——思想品德素質不能提高,學再多多沒用啊!我經常把他拉過來聊天,在聊天中跟他講些基礎的禮儀規則,漸漸的他不再反感,我能感覺到上我的課他的情緒都不一樣了,有點跟以前不一樣的刻意的認真。我覺得,那是他對我回饋的一份尊重。

第二天下午5點多,走進羅何星家,接待我的是他的爺爺奶奶。從爺爺奶奶口中我知道了他父母離異多年,現在跟著常年在外打工的母親和繼父。他們基本管不到孩子,所以一直是爺爺奶奶在管。爺爺奶奶看到我非常高興,覺得老師很重視孩子。他們也告訴我,他們基本是沒什麼文化的,對孩子的學習完全幫不上忙,他們也挺著急,託老師多督促。可是在聊天過程中,我發現,原來孩子不愛學習,其實跟他爺爺奶奶關係比較大。爺爺奶奶老覺得孩子太苦了,所以對孩子有些溺愛。很多事情都由著孩子來,反而讓孩子養成了懶惰任性的性格。我瞭解之後,利用我也是一個同齡孩子母親的優勢,跟家長促膝談心,用一分為二的觀點分析學生,同時把握實際,靈活調節,在輕鬆融洽的氣氛中提出孩子存在的問題,共同商量、探討教育措施,使學生心服口服,家長也欣然配合。

家訪結束了,我並不因為完成了任務而欣喜, 反而心情更加沉重。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可是守在下堡坪偏遠山區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卻只能解決溫飽,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出門務工。於是留守孩子們心靈上的空虛,家庭教育上的缺失便成了農村孩子們永遠的痛。作為一名教師,作為一個母親,我更看到了自己肩上的重擔。留守孩子的父母在外,我們就是孩子們的父母。在這個貧窮的山村,我們這些有愛心的教師才是孩子們未來的希望!我衷心希望愛能在留守孩子心間流淌!

關於教師家訪的心得體會3

作為一名資教生,在這已經生活了兩年多,但是卻很少有機會到學生家裡去了解學生在家的具體情況。以前自己沒有當班主任,總感覺這些家訪的事情似乎與任課老師無關,所以也就一直沒有采取行動。直到開學校長動員我們所有的老師開展了“課內比教學,課外訪萬家”的活動的時候我才慢慢認識到家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特別是現在我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對於人生地不熟的我來說家訪似乎顯得更為困難與他們家長的交流溝通上可能也會存在一些代溝。可是我是班主任,想到這裡我就默默地跟自己打氣,作為一個班主任如果我都退縮了,那麼其他任課老師就更加不願意和我一起去參加到家訪活動中去。

在校長的帶領下,我們所有在校老師於20xx年10月21號,陪同學生一起來到了一些學生的家裡,去了解學生具體在家的學習情況以及他們的家庭情況。那天我們一行人一共三名老師(三位老師都是資教生),三名學生。由於沒有交通工具,我們一行六人透過步行大約15分鐘的時間,首先拜訪的是七年級(1)班的陳高雲家裡,他家裡做的是新建的樓房,家裡條件整體而言不錯,但是爸媽都沒有讀什麼書,所以對家裡的一個寶貝兒子的學習看得很重要,從他們的言談中得知孩子的爸媽常年在外打工,今年才回家照顧兒子,以前孩子是給爺爺奶奶帶,所以孩子在學習方面不是那麼自覺,成績在班上排的也不是很靠前,但是作為家長的他們卻說,只要孩子在學習上面有什麼要求,例如要買資料書,要買文具用品,他們都是有求必應。

聽到這裡我們的心也放寬了些,畢竟說明他的爸媽還是很看重孩子在學校的表現,很看重他的學習的。因為他家離學校很近,所以在家訪完後,我們反覆叮囑陳高雲同學的父母要他們有時間就多去學校找老師聊聊,以便多瞭解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情況,從而幫助孩子及時糾正在學習上面的錯誤和誤區,在今後能夠取得良好的成績。臨走的時候他的父母深情的拉著我們的手說道:“雖然我和孩子他媽沒有讀什麼書,但是我很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將來考上大學,以彌補我們的遺憾,我和他媽一直在外面打工,長期不能在家,也只有我們才能真正體會的到知識的重要性,沒有知識也只能像我們一樣將來在外面打工做苦力,在此我也希望老師能夠在學習上多多幫助我們的孩子,我們做父母的能力也有限,也不知道怎麼去報答你們。

”聽著陳高雲爸爸的一番話頓時心裡酸酸的,也許他的一席話不光表達了他個人對自己孩子的期望,也同樣表達出所有中國家長的心聲,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思想早就在我們的大腦中根深蒂固了。帶著陳高雲父母的期許,我們來到了第二個孩子的家裡,這個孩子是我自己班上的一個孩子,叫趙凡,趙凡平時在學校各個方面表現都挺不錯的生活也很節儉,他每個季節換洗的衣服只有一套,很少去學校的商店購買零食吃,學習方面也很少讓老師操心,平時老師安排他做什麼勞動他總是表現的最積極,勁頭也很足,唯一這個孩子的缺點就是有些愛玩,但想想他們現在正處在身體發育階段年齡也還小,愛玩也是他們的本性。我們跟著他沿著山路走了半個多小時,去的時候他的爸媽都在忙,因為他們家在做新房子,所以爸媽也沒有時間招呼我們,但是我們還是簡單的聊了幾句,從談話中我們瞭解到,趙帆還有一個哥哥,但是沒有讀什麼書,現在一個人在外面打工,他的爸媽就期望兩個兒子最起碼要有一個能夠讀大學,即使現在家裡再窮,只要孩子能夠考上大學他們就算砸鍋賣鐵也要把孩子供上大學。看著他們父母期望的眼神,我似乎想起了好多年前自己的父母也對自己說過同樣的話語。

心裡頓時也咯噔了一下。臨近要走的時候看看時間已經是中午,他的父母極力挽留我們在他們家吃飯,想想他們家現在的狀況爸媽現在每天要做十幾個人的飯,現在暫時住在隔壁的姑媽家,借錢的做房子所以我們婉言相拒了。最後我們去的是一個八年級學生的家裡,這個學生之前我也帶過,他的各個方面都挺不錯就是性格有點內向。在我們沒有去之前就從別的老師那裡瞭解到,他們家挺困難的,到現在還住的是土房,而且土房子都已經有了裂痕。跟著這個瘦小的學生後面我們走了一個多小時,一個小時的路程我們翻過了一座山,在山的兩邊還長著一些年代很久的大樹,終於我們走到山頂的時候才看到他的家。在若干群山的中間只有幾戶人家,他們全部住的都是幾十年前做的土房子,看著這房子,我們幾個老師不禁在想,也許這房子的年代比我們還要久遠。來到他家門口,這時候才發現他家大門是緊閉著的,透過詢問才得知,原來他的父親去田裡幹活,媽媽一大早出去放牛去了,家裡唯一的收入就是靠他爸爸種的幾畝田地,然後就是農忙的時候幫別人幹活。想到這裡我的心不禁很酸,從小生活在蜜罐中的我,從來沒有為吃穿發愁,出門我們有便利的交通,到處都有閃耀的城市的燈火。

很難想象在這麼發達的社會我們還有那麼一群人在為吃喝發愁,連住的房子都是那麼的不禁風吹雨打。在回學校的路上我們正好碰到了他的父親,他的父親正拿著鋤頭在田裡幹活,對於這樣的家庭,我們作為老師的確似乎無能為力,我們只有對孩子的家長說著讓他們放心的話語,我們一定會好好把你的兒子教好。看著他的父親滿臉佈滿了滄桑,歲月雕刻的痕跡清晰可見,眼睛也變得混沌,但是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國農民的頑強不屈與堅忍不拔的精神,這也是我們年輕一代所缺少的。也是他讓我看到了生活在最底層掙扎的人那種迫切需要生存下去的信念和執著,他們對待生活沒有抱怨反而更多的是積極的爭取。

透過家訪我瞭解到了一些孩子的具體的家庭情況,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我們也確實看到了這一點。總之,家訪讓我受益匪淺,也讓家長更瞭解學生在校各方面的表現和學生對學校的各方面的要求以及不足的地方,又使我瞭解到了學生家庭中各方面的情況及學生在家庭中的表現。我們只有透過家訪才能瞭解一些隱性的問題,找出學生不良行為形成的根本原因,這樣我們可以從根源著手,進一步加強對學生的教育。我覺得身上的擔子更重了,我們要加強家校的密切聯絡,同時注重學生的個別教育,真正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教育效果。

關於教師家訪的心得體會4

24名幼兒,家訪24戶,訪問率達100%。我們根據居住區域確定家訪路線,有效的利用了時間。提前電話預約。家長在週末一般都有安排,提前預約家訪時間,一是讓家長安排好其他事務,二是讓家長做好心理準備。瞭解家長的需求及幼兒在園情況。一方面,充分了解幼兒在家的表現,另一方面,也儘可能的瞭解家長的特點,使家訪內容滿足家長的需求。

我們在家訪時首先是教師角色,同時又要把自己看成家長的朋友,做到態度謙遜,舉止文明,語言樸實誠懇。在家訪的過程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家長們對子女的殷切希望,也感受到他們對老師的尊重與信賴。我們詳細地瞭解了幼兒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長及家庭結構、成長經歷、健康狀況、學習環境、在家表現、行為習慣,並聽取了家長對教師的意見、希望,同時,耐心地傳授家庭教育的方法,讓家長知道幼兒的健康成長不僅是幼兒園的責任,也是家庭的責任,提醒家長不僅要關心幼兒的學習、生活,更要關心幼兒的情感和品德。

在這次家訪活動中,發現多數家長都能客觀的認識寶寶的能力,而且能主動和我們交流。家長們特別關心寶寶即將開始的幼兒園生活,特別在生活這一方面是家長們很關注的。寶寶能否自己吃飯、挑食、上廁所,午睡等問題,我們也認真聽取家長的擔心,我們班寶寶年齡跨度挺大的,相差近一歲,勢必也會有所差距。如我們班的昕妍寶寶是我們班年齡最小的,在和媽媽的交流中我們也瞭解到寶寶上好廁所後需要老師幫助拎褲子,我們會特別注意。我們班的寶寶性格內向的較多,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孩子的需求有時他們會不願表達,那麼我們會主動詢問,如我們班的玥函寶寶喜歡喝水但是膽子很小,我們會經常問問她。

每一次結束訪問,我們都會反思自己教育行為,誠心的向家長說明,今年我是第一次帶小班,所以入園這段時間來,工作中有很多做得不好和不足的地方,請家長多包含。對於我們想的不周、照顧不到地方以及有什麼意見和要求請及時和我們老師聯絡指出。雖說家訪佔用了自己的業餘時間,但聽到孩子一遍遍地問老師什麼時間到他家家訪,看到家長把老師迎送到很遠,以及家長們放心那份微笑,我才真正領會到家訪是任何家園聯絡方式都無法比擬的。

關於教師家訪的心得體會5

按照園領導的安排,我們進行家訪工作。剛開始時我很疑惑:我們現在的通訊這麼發達,很多時候我們都透過電話交流,有必要走進家庭實行這樣傳統的家訪嗎?家長會樂意接受嗎?現在我認為家訪是非常有必要的,他可以減少家長和老師之間的距離,使我們的溝通交流更加有效。

我們為了做好家訪做了一些安排。首先,制定周密的計劃。

1.設計家訪路線。我們根據居住區域確定家訪路線,有效的利用了時間。

2.提前預定。提前預定家訪時間,一是讓家長安排好其他事務,二是讓家長做好心理準備。

3.為了更好的交流,我跟李老師分兩組,是因為有些家長的國語水平有限,不能表達自己的想法,我主要負責去少數民族小朋友家家訪。

4.瞭解家長的需求及幼兒在園情況。一方面充分了解幼兒在園的表現,另一方面,也儘可能的瞭解家長的特點,使家訪內容滿足家長的需求。

在家訪的過程中,我感受到家長對老師的尊重與信賴,也深切地感受到家長們對孩子的希望。家長們問的最多的問題是,幼兒園什麼時候開始教寫字算數?對於這樣大的問題,我詳細地向家長解釋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學習特點,使家長明白我們的教育不能超出幼兒的接受能力,不能拔苗助長。讓家長知道幼兒的健康成長不僅是幼兒園的責任,也是家庭的責任,提醒家長不僅要關心幼兒的學習,生活,更要關心幼兒的情感和品德。

另外我還給家長佈置了暑假作業,就是讓家長暑假多抽時間陪陪孩子。這次家紡給我留下了很多深刻的,這對我今後的幼兒園教學工作來說是一個寶貴的意見。

透過家訪,我不僅瞭解到了平時不瞭解的.情況,與家長進行了情感溝通,使得我自己再次感受到了教師工作的神聖與責任,激發了工作熱情。家訪不僅僅給教師帶來了感動和寶貴的經驗,家訪也帶給了孩子們滿心的快樂:“老師到我家來了!”家訪後的幾天,孩子們交流的話題都是同一個內容。孩子們的一言一行,都讓我感受到那種溢於言表的快樂。

我真正的意識到家訪是聯絡家庭與幼兒園的一條重要紐帶,是幼兒園與家庭共同教育好孩子的一道橋樑。

關於教師家訪的心得體會6

隨著父母外出務工,把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留在家中,使得家庭教育主體的角色發生了重大改變,取而代之的是隔代監護——溺愛;寄養監護——偏愛;無人監護——失愛等。多年的教學實踐,讓我深深體會到留守兒童問題的嚴重與迫切,也親身感受了教育這類兒童的複雜性、艱鉅性和重要性。

去年秋季我接手了二年級2班,班上的一位高個子女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從與她談話中知道,她叫陳曉梅,已經十歲了,是一名留守生。她很靦腆,穿著也較樸素。從成績報告冊上,我發現她還是個學習較好的學生,善良懂事,乖巧可愛。與她接觸一段時間後,覺得她特別愛勞動,每次班上有勞動任務時,她總是衝在最前面,同學們推選她為勞動委員,她對班級工作認真負責,成了老師的得力助手。一個週末,我走進了她的家,得知她被寄養在家庭比較貧困的舅舅家,其父母一年難得回來一次。當時她坐在椅子上,頭垂到了膝蓋下,兩隻手不停地在地上來回摸著,連跟我對話都不肯抬起頭來。她膽怯、自卑的表現讓我心酸,我走到她身邊拉起她的雙手和她交談起來,其中最核心的一個話題是“如何當一個小主人”從收拾房子、倒茶到與客人禮貌交談等等我們談了好一會兒,我起身離開時,孩子竟站在門口,有禮貌地跟我揮手說再見了。透過這次的家訪拉近了我們之間的距離,她似乎很願意與我親近,總是尋找機會表現自己。

可到了二年級下學期,就經常有人向我報告:“陳曉梅打架了”。“ 陳曉梅又欺負小同學了”。經過調查,我發現她有一次是因為拿別人的錢被揭發了,她便動手打人;還有一次是為了向其他同學討要玩具,而別人沒有給她,她覺得別人瞧不起她而與他人發生口角,總之,我覺得她與二年級上學期相比,好像變了一個人。於是我再一次走進了她舅舅家,瞭解她的情況,並和她一起制定了學習目標,還叮囑她:如果學習上、生活上有什麼困難,就告訴老師或同學們,我們會盡力幫助她的,讓她感受到集體的溫暖。當發現她的點滴進步,我會及時予以表揚,幫助她樹立信心。在師生們愛的滋潤下,她取得了較大的進步。在本學期期末測試中,語文、數學均取得了95分以上的好成績,還被評為“優秀班幹部”。

今年暑假(7月11日)學校安排“千名教師訪萬家”活動,我和配班教師陳老師又一次到她家走訪,當時只有她舅媽在家,透過和她舅媽的交談,我才知道她父母因為感情不合而離異,她隨母親生活,母親為了生計外出打工過年都沒有回家。舅舅、舅母覺得孩子可憐,一家對她特別偏愛,處處遷就她,但在她幼小的心裡,這一切的好都無法替代母愛。每當她看到別人的父母來學校看孩子時,她就會覺得孤單、無助。看到別家孩子幸福的樣子,她羨慕極了,埋怨過、苦惱過……,父母的愛對她來說簡直是一種奢侈,可欲而不可求。

一顆幼小的心靈就這樣承載著如此之多的創傷,著實令人心痛。作為教師,我有職責讓她走出心靈的陰影,讓她象其他孩子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為了讓她能夠感受母愛,我當即撥通了她媽媽的電話,講述了孩子現在的情況,並提醒媽媽:“不要因忙而忽視家中孩子,不要因累而對孩子力不從心,不要用錢來代替母愛”。同時要求家長做到“三個一”,即每月給她打一個電話,每學期至少與老師聯絡一次,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另外,我還與她舅舅、舅母進行了交流,希望他們不要過於姑息、遷就孩子,要經常向孩子的媽媽反應其情況,並提醒他們要時刻注意孩子的安全問題,要關心她的生活,關注她的心理健康,共同為孩子健康成長盡一份力。

今年8月5日,市、區、鎮教育界領導一行走訪了陳曉梅,市教育局樊局長等領導親切地慰問了她,在瞭解她的學習和生活後,親手為她送上了書包、書等學習用品。現場的她熱情有禮,落落大方,一會兒向客人們問好,一會兒為客人們搬凳子,倒茶……對領導們的問題對答如流。最後還表決心, “我一定要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回報社會,謝謝您們對我的鼓勵與幫助。” 說話時,她臉上綻開了自信與幸福的笑容,我內心感到無比欣慰。

留守兒童並不是天生的調皮,不是天生的孤僻。只因父母的外出,幼稚的心裡承擔不起孤獨和寂寞,因而有的會變得自由散漫,有的則變得沉默少言。他們是缺少成人的正確引導,做老師的決不能推卸責任,在留守生教育問題上,一定要有細心、愛心,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帶著愛心走近留守生做近距離的交流與溝通

留守生往往因為各種各各樣的原因,例如父母在家的孩子常常會在每個周得到一次兩次,乃至多次的探望,而留守生卻在這一點上得到的甚少,於是留守生的自卑心理在潛意識中不斷產生,從而使一些留守生逐漸變得難以接近,更難以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於是,這就給教師提出了一個古老而又全新的課題——走近學生身邊,瞭解他,和他做朋友,並想盡一切辦法走進留守生的內心深處。

二、捧著真心走進留守生心裡實現心與心的互換

人都是有感情的。動之以情,勝過許多說教,也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觸及了學生的心靈,教育工作就容易得多了,甚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們不僅要走近學生身邊,經常瞭解、關心他們,更要走進學生的心裡,其實,學生的心靈是最敏感的,他們能夠透過老師對自己的態度來判斷老師是否真心愛自己。同時,他們也渴望老師能夠時時刻刻關心愛護自己。只要教師真心愛學生,並讓他們感受到這種愛,他們就能以極大的努力向著教師所期望的方向發展。

三、留著細心做留守生的楷模伴他們一同健康成長

在留守生教育工作中,教師要有母親般的慈愛,朋友般的真誠,同學般的友情,兄長般的交往,同志般的交流。以自己的為人師表,發揮榜樣的作用,教會學生如何面對鮮花與荊棘,教會學生如何面對成功的喜悅,體會背後的辛酸,遇到挫折要堅強、果斷、勇敢地去面對......

讓我們用師愛去滋潤學生的心田,愛在細微處,從小事做起,共同關注特殊群體,引導學生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教給學生一個人生的支點,讓學生在自由、和諧生活中健康成長。

關於教師家訪的心得體會7

按照學校教學計劃我們全體老師於五月份對學生進行了一次大家訪,在家訪過程中給我最大的感覺是,家長們抱怨跟孩子很難溝通。雖然目前物質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但是家長與孩子心與心的交流正在逐步減少。

家長工作繁忙,常常需要加夜班,沒有時間管孩子,更別說是關心孩子的學習,有的孩子別說和父母交談學習的狀況,平時就連見到父母都很困難。我們在家訪過程中,也碰到幾位家長不在家,一般都要加班到九點多,等到父母加班回來,孩子已經睡了,有空時也只是隨口問一聲“作業有沒有做好了”。這樣長時間下來,孩子在心靈上與家長構成了一道隔膜,產生了距離。到了最後,當家長想多關心他一些時,他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反而會說家長煩,不願多開口說話。

家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有所欠缺。由於我校的特殊地理位置,部分家長還是有“不打不成才”的思想,這一點也使部分學生害怕老師進行家訪。有一次,我對班中的一位學生說要去他家家訪,他竟然和我商量,請求我以後再去。我追問原因,原先是這次期中考試考得不夠理想,怕我和他家長說,怕挨家長的責罵,甚至是打罵。我告訴他家訪是為了和他父母進行交流,而且老師會推薦他的父母好好說話的,這時他才放下心來。

家長與孩子交流有所欠缺。有幾位家長在我們家訪時向我們抱怨說孩子什麼都不肯和家長說,學校裡發生的事從來不和家長談起。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學生與家長的溝通問題已經成為家庭教育中的大問題,而家長往往缺乏這方面的相關知識經驗,家訪無疑是解決這一難題的良方之一。

家長的心態未放正。此次家訪中,有一位學生家長表現出對孩子已經是放下的樣貌,從與我們談話的口氣來看,似乎對兒子已不抱任何期望了,這讓我們很難受也很意外。其實,孩子本身並不錯,據瞭解,主要是家長從小就對他放鬆要求,致他對自我也放鬆要求,才會變成這種狀況。其實,只要家長放正心態,擔起職責,給孩子期望和勇氣,那麼,孩子必須能有所進步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見家庭教育是多麼的重要,要給孩子一點時間,親近孩子,關心孩子,理曉情動,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陽;家中無小事,處處是教育。父母要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把握正確的家庭教育觀,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用“心”培養好孩子;如何看待獨生子女?他們也更需要理解,需要寬容。要堅持以鼓勵為主的正面教育,加強家校的溝通和聯絡,那麼教育這朵奇葩必須能結出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