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語文

《廬山的雲霧》評課稿

《廬山的雲霧》評課稿

《廬山的雲霧》評課稿1

《廬山的雲霧》是透過對廬山雲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教師在課堂中利用課件,展示廬山風景的圖片,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廬山風景的秀麗,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透過多媒體出示了廬山雲霧的圖片,學生都情不自禁地說:哇!很美啊!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作者集中對廬山的雲霧作了精彩的描寫,是一篇很適合用來訓練朗讀的材料.在課堂上教師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範讀,指名讀,分男女或小組比賽讀

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目的,透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師引導學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的圖片,使學生在頭腦裡初步把文字描寫變為具體的影象.然後再引導抓住重點句和重點詞去進行深一步的理解.第一自然段,抓住變幻無常神秘騰雲駕霧飄飄悠悠等詞語.其中游覽山上漫步山道的感覺,要引導學生意會.第二,三自然段,抓住段首的重點句子引領對下文的學習,並抓住比喻句,讓學生藉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轉化為頭腦中的具體影象.透過這樣的圖文結合,並展開想象,把離學生生活實際的遙遠空間拉近,理解起來就容易多了.

《廬山的雲霧》評課稿2

《廬山的雲霧》是透過對廬山雲遮霧罩景象的描寫,展現了廬山景色的秀麗,抒發了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情懷。萬老師選擇了它的第一課時進行教學,在教學中,萬老師嘗試突出了以下幾點:

一、利用課件,展示廬山雲霧景象,讓學生初步感受到廬山雲霧的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更與說話結合,讓學生對廬山的雲霧有一個總體的印象,為整體感知和學習課文埋下伏筆。

二、注意把握字詞教學與課文教學的聯絡。出示課文中的關鍵字詞讓學生認讀、感知,與進一步品詞品句拉近距離。

三、以讀為主,培養能力。

《廬山的雲霧》是一篇寫景的文章,是訓練朗讀的好材料。在課堂上萬老師設計了多種形式的讀:自由讀、默讀、指名讀、分組賽讀、創設情景讀。每一次讀都有不同的目的,透過多種形式的讀不僅能讓學生體會文中所描繪的景色,更能起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突破重難點。

四、藉助想象,讓學生產生共鳴。第二自然段運用了許多恰當的比喻,把雲霧比作“絨帽、玉帶、大海、天幕”,展現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讓學生用畫簡筆畫的方法來學習的,透過學生在黑板上畫不同方位的雲霧的`形態,加深了對廬山雲霧特點的感悟。在學生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透過聲情並茂的朗讀,深入體會廬山雲霧的形態美,體味課文的語言美。

透過教學實踐,也呈現出一些不足:

一、字詞教學過於平淡,可以與檢查讀通讀順課文巧妙結合。

二、時間緊,沒能好好的拓展,讀少了。寫景的文章除了瞭解讀會加深學生的印象,會更形象、直觀地感受到廬山雲霧的美。

《廬山的雲霧》評課稿3

收穫一:學會“總——分”的構段方式。

憑藉《廬山的雲霧》這個文字,我要教給學生什麼?在讀教材的時候,我們都可以發現,這篇文章的條理特別清晰,第二、三兩個重點段都是“總——分”結構尤為突出。而這一構段方式正是三年級學生要掌握的重點構段方式,教材的課後練習中也有設計相應的訓練(仿照課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寫法,寫一處景物)。我便要在這堂課上教給學生第一個本領:學會“總——分”的構段方式。

在達成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我採用了分層遞進訓練。這篇文章最讓我滿意的是有兩段同樣的“總——分”構段,我可以先扶後放,逐步進行教學。圍繞這點,我先指導學生精讀第二自然段,感悟構段方式。課上,我先請學生找中心句(總寫)及句中的中心詞;然後找透過哪些句子具體寫(分寫)的;接著點明“總——分”結構;再逐句品讀,每品過一處分寫,便點回中心句,強調總分;最後根據文字來總結此關係的構段方式。這樣逐步明確“總”與“分”的關係,使學生在頭腦裡對此關係一清二楚。

學過之後,便要鞏固,於是師生共同總結上段學法,再請自學下段,再一次清晰這一構段方式。在巡視的時候,我很高興地看到幾乎所有學生都找出了“總寫”的句子,學生還有滋有味地品讀著句子。弄懂之後,便要運用。我利用文中的“……”,指導展開豐富的想象,以“廬山的雲霧還會變成什麼樣子”為話題引導學生練習用總分的構段方式來寫話。

這樣從學到用,逐層深入,可以說學生學得明明白白,用得輕輕鬆鬆。收穫二:品味比喻,感受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和瞬息萬變。

此文中的比喻句可謂精彩紛呈,令人想象無限。迷茫的雲霧在作者的筆下,竟活靈活現地成了不同的景物(白色絨帽、一條條玉帶、茫茫的大海、巨大的天幕、一縷輕煙、九天銀河、四蹄生風的白馬、一座座冰山……)。從生活的到虛構的,從天上的到海上的,如此豐富的想象,著實讓人感受到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與瞬息萬變。於是,憑藉這點,我便要在這堂課上教給學生第二個本領:透過對文中描繪廬山雲霧的比喻的品味,學會合理想象、使用比喻修辭。

在達成這一目標的時候,主要方法之一是聯絡生活實際。其實,想象得再不著邊際,也是離不開生活的,大凡想象之中東西都是生活的本原或再創造。文中

的比喻有些跟學生生活很貼近,如“白色絨帽”,我便引導學生聯絡生活實際談對這處比喻的感受。有學生馬上說感覺很“暖和”。這是多麼生活化的感受!如果在現在這樣的12月的季節裡,給你一頂絨帽戴在頭上,你一頂也會覺得暖和。有學生說感覺很“美麗”,確實,青山白霧,想來也美。也有學生說感覺很神奇的,這也不錯,那麼大的山戴著頂絨帽,能不神奇嗎?學生的感受談得多麼真切。在指導利用文中的“……”寫話時,我也啟發學生聯絡生活,說說廬山的雲霧還會變成什麼樣子?開始的幾個學生說像小狗,像小鳥,像老虎等等。我一聽,學生都想到動物了呀,於是我引導:廬山的雲霧除了像這些“動物”,還會像什麼?學生很聰明,馬上就更大範圍地想開去了,植物也出現了,房子也出現了,汽車也出現了,還有很多(這些都來自於生活)。學生思維開闊了,想象也就豐富起來了。所以說教材來自生活,教學也應來自生活。聯絡生活實際來教,學生容易接受,也能生髮出精彩的思維碰撞。

說到這處寫話練習,在學生“寫”的時候,我為學生提供了參照格式。(廬山的雲霧瞬息萬變。眼前的雲霧,剛剛還是——轉眼間——明明是——還沒等你——又變成——)這樣不僅降低了寫話的難度,而且可以使學生在課後獨立寫話的時候有法可依。

遺憾一:沒有用更直觀的簡筆畫方式引導學生理解雲霧的千姿百態。

課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寫了廬山雲霧的千姿百態:“那些籠罩在山頭的雲霧,就像是戴在山頂上的白色絨帽;那些纏繞在半山的雲霧,又像是系在山腰間的一條條玉帶。”教學中,如果我敢於用簡筆畫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雲霧的千姿百態,可能教學效果會更好。可以要學生們一邊讀一邊想,看腦子裡出現了什麼樣的畫面。然後,老師在黑板上畫了四個山峰,請四位同學分別在山峰上畫出雲霧籠罩山頭和纏繞在半山的樣子。學生畫對了,就說明他們已經讀懂了。

遺憾二:沒來得及拓展延伸,下課鈴就響了。

我的教學設計本來後面還有“拓展延伸”:

1、奇麗的廬山美景不僅讓我們和作者流連忘返,還吸引了古代許多詩人,他們在遊覽廬山時詩興大發、揮筆寫就了膾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讓我們來拜讀其中兩首:《望廬山瀑布》、《題西林壁》。

3、小練筆——仿造課文2、3自然段“總分”的寫法,圍繞中心句“傍晚,西邊的天空出現了千奇百怪的雲彩”寫一段話。

由於前面所花時間多了些,這一環節沒來得及出示就下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