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生物/化工/環保/能源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集合15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教學是我們的任務之一,透過教學反思能很快的發現自己的講課缺點,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學反思吧!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

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在教學中能夠有一個好的引入也就顯得十重要了。那麼,如何做到成功地匯入呢?在這裡就教學匯入方式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教學體會。

一、借教具匯入

授課前,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教具,諸如:掛圖、模型、實物等等,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或不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對於不熟悉的教具,馬上就會提出疑問:“這是什麼東西呀?”由此,教師可以很自然地匯入新課。

二、透過設問匯入

透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使貯存在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由靜息狀態轉變成動作狀態(即活躍狀態),減少新知識輸入的阻抗,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創造一定的“心智緊張度”。例如,在講授生長素的生理作用時,教師設問,

以探究活動為主的引導發現法,可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能力、形成科學思想和方法。

三、新課講授

在講授新課中,可用討論法,這樣可以具有多向資訊交流、針對性強、便於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的特點,但往往使知識缺少系統性;自學輔導法,有利於學生獨立活動,有利於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但只適合於較簡單的學習內容;而講解法雖然具有資訊量大、系統、邏輯性強的優點(這些優點是其他方法所不及的,對於知識接受為主要目標的課型,講解法也是高效的),但不利於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總之,教學目標的多重性、教學系統本身的複雜性、教學客觀條件的千差萬別和千變萬化,使得我們不可能找到適合於一切教學環境,符合每一特定教學情境的教學公式,一種方法的優點,可能恰恰是另一方法的不足所在。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就必須發揮每一種教學方法的優勢,克服其劣勢,實現教學方法的最佳化與組合,使方法結構協調、合理,各種方法優勢互補,長短相濟,立體結合。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2

單細胞生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注意到,因此有必要讓學生能親眼看到真實的單細胞生物,本節課首先讓學生利用顯微鏡來觀察草履蟲,我曾嘗試不給學生任何提示,讓學生直接觀察,學生在觀察實驗中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視野中沒有草履蟲,或草履蟲在水中是旋轉前進的,但由於草履蟲身體旋轉過快,學生看不清等情況,遇到這些問題時,學生就會透過問老師或小組之間互助等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這種真實的體驗會讓學生印象極其深刻,但同時也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後面的內容就難以完成。要完成後面的內容,前面的觀察就必須要縮短時間。

考慮這節課的重點是學生透過對幾種單細胞生物的認識,說明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因此我決定壓縮前面的觀察時間,對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出示在大螢幕上,這樣學生就會少走彎路,順利的觀察到草履蟲的外形及它的運動等,這樣後面就有時間瞭解草履蟲、眼蟲、變形蟲是如何利用一個細胞的身體來完成各項生命活動,從而總結出單細胞生物可以獨立完成運動、呼吸、營養、排洩等生命活動。接著,讓學生了解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包括有利的方面和不利的方面。最後對照學習目標,檢驗學習目標是否達成。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3

其實本節內容在八年級上學期已詳細的學過一遍,但是對於學生來說依然是重難點,而且距離之前的學習間隔時間也比較長,所以本節課主要目的是讓學生在原有獲得感性認識的基礎上,進一步上升為理性認識,真正掌握知識,及能夠靈活運用知識。本章的重難點就是這三種微生物的分類,及它們各自的細胞結構(單細胞、多細胞、無細胞結構)、生活方式、生殖方式等。在本節課中需要明確向學生強調以下的知識點:

(1)藍藻(藍細菌)是單細胞的細菌,而不是藻類植物,這種細菌體內含葉綠體,能進行光合作用,營養方式為自養;硝化細菌、硫細菌也可進行化學作用合成有機物,所以也為自養,它們三種細菌雖然扮演生產者角色,但要給學生強調它們不能位於食物鏈開端;

(2)根瘤菌也是單細胞的細菌,但是它和根瘤共生,有固氮作用。<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4

本課是八年級生物上冊第一節課,在這節課我首先給學生對本教材進行了大概的描述,把這冊課本的整體知識體系系統的介紹了一下,因為我們知道學生的好奇心的很強的,他們總想知道

本課我從引導學生複習已經學過的知識入手,“原生動物是單細胞動物,還是多細胞動物?”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我進一步指出:“在動物界中,只有原生動物是單細胞的,(學過了草履蟲)其他動物都是多細胞的。腔腸動物就是一類低等的多細胞動物。意圖是為了讓學生明確腔腸動物是多細胞動物中最低等的。

腔腸動物是怎樣構成的?具有什麼特點?常見的種類有哪些?與人類有什麼關係?腔腸動物的主要特徵是什麼?這些問題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問題。”由此入手既設定了懸念,又激發了學生渴望學習新知識的慾望,還匯出了本課的課題,為上好本課打下良好的基礎。

在教學中發現,興趣的高與低嚴重影響著一堂課是否成功。如果引課時候把我、提高了學生的興趣、同時在教學中一直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引導著學生的思維、興趣,那麼這堂課就成功了。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5

由英國曼徹斯特樺尺蠖型別的變化,到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學生們認識到環境在影響著生物的性狀。因而在回答生物是怎樣進化這一個大家都關心的話題時,學生會很自然地說是環境在改變著生物,以至於會認為環境如何變化生物就朝著個這方向變化。學生看似符合邏輯的推論印證著環境是生物進化的決定因素,這種溫和的自然觀否定了自然競爭的殘酷,也否定生物的多樣性,否定的自然界的千姿百態和豐富多彩,這正是拉馬克“用進廢退”學說致命的錯誤,讓我們再一次領悟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會更加佩服達爾文的眼光與智慧。

在講自然選擇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時,可將課本中的相關材料改編成問題形式呈現給學生,並要求他們做相應的回答。

材料1.英國的曼徹斯特地區有一種樺尺蠖,它夜間活動,白天棲息在樹幹上。(說明生物具有應激性和適應性)

材料2.自然條件下樺尺蠖觸角和足有長的也有短的,體色有深些的也有淺些的(說明生物存在著變異現象)

材料3.試驗表明,樺尺蠖之間能進行相互雜交,黑色的華尺蠖雜交能產生淺色的華尺蠖,而淺色的樺尺蠖之間雜交其下代都是淺色的。(說明這些樺尺蠖是屬於同一個物種。黑色是顯性性狀,是由顯性基因控制的)

材料4.19世紀中葉以前,淺色的樺尺蠖數量較多,到20世紀中葉則是黑色的樺尺蠖成了常見型別。這種現象被成為樺尺蠖的“工業黑化現象”。(這是自然選擇的結果。環境對生物的生存會產生影響,自然選擇是透過生存鬥爭來實現的)

19世紀中葉以前曼徹斯特地區的樹幹上長滿了淺色的地衣,而後來因為工業的發展,工廠排出的煤煙使地衣不能生存,樹皮也燻成了黑色。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6

1、本節課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形象逼真,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參與課堂教學活動,提高了教學效果。

2、探究雞卵的結構時,讓學生親自動手,能讓學生感悟到平時自己熟悉的事物原來還有這麼多的知識,用雞卵做為實驗材料,與生活聯絡緊密,突破了重難點。

3、課堂上,每一環節我都先讓學生自學,然後再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回答,而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訴學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不足的地方:

1、學生在探究卵的結構時,實驗時間不夠充分。

2.、在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時,有時給的時間不夠富餘,有的問題啟發性還存在差距。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加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操作的能力。

本節課我感觸最深的是:要想上好一節課,必須花費一定的功夫去備課,比如準備探究的材料、查閱資料、收集資料、研究教材,並能預見課上可能出現的問題等,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才能遊刃有餘。

思考與實踐:

課堂教學的方式有多種,教師的引導很重要,但是學生的主體參與更重要。我是這樣想的,你呢?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7

讓學生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探究,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是教學的根本任務。

這節課,主要是透過引導學生觀察思考,讓學生參與新知識的學習和探究過程,自我修正,互助提高,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思維,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動性,積極的去探究,去完善。可以說,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解決,完全是學生自己在思索,教師僅僅是將其提出的問題更提高了一步,深化了一層,拓展了一圈,自始至終我們研究的都是學生想解決的問題。而且,任何一個問題,每一步的操作,都不是教師告訴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運用所學去設計,然後,探究得出結論。

兩棲動物的`生殖問題,從宋朝詩人趙師秀的詩“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匯入課題,引導學生分析詩人詠詩時的心情,分析在什麼時間、環境條件下能聽到蛙的鳴叫,蛙的鳴叫意味著什麼?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同時滲透人文精神的教育;學生透過自己的所見所聞,藉助圖片、影片材料,可以歸納出青蛙的生殖和發育特點及過程;有關兩棲動物的生殖與環境的關係,引導學生透過資料分析或調查活動等來獲得結論,鼓勵學生透過查閱報刊、雜誌、或在網上查詢來收集資料,探討兩棲動物在發展史上的興衰過程,兩棲動物的興衰與生活環境變遷之間的關係,讓學生調查身邊的兩棲動物,如蛙種群數量的變化,以及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從而培養學生保護環境,關注環境變化的意識。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8

在上水中生活的動物這節課時,我按照課前設計,首先進行了新課的引入,從七年級所學的生物課入手,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已經學習過那些生物種類?除此以外,生物圈中還有什麼生物?然後得出我們本學期要學習的內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然後讓學生看本冊書的目錄,瞭解本學期要學習的內容,順便簡單介紹了一下要學習的知識,以激發起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本環節達到了我的預期要求。

對於《生物圈中的動物》這一內容引入,我採取的是:讓學生說出已知動物的種類——150多萬種。

然後引導:動物種類那麼多,我們應該怎樣學習呢?時間可是不夠呀!學生自己想到:應該給動物分類,然後選擇代表動物來學習。自然考慮到分類學習,非常好。

那應該怎麼分類呢?你有沒有好的方法?孩子們各抒己見,紛紛出謀劃策,說出自己的想法,有的學生說:“可以分為食肉的和食草的”;有的學生說:“海水的和淡水的”;還有的說:“脊椎和無脊椎”;更有甚者說:“哺乳類、爬行類、兩棲類”呵呵!看來孩子們的生物學知識還真的不少!

意見發表完了,我一個一個進行了總結和引導:

1、大家說有食肉和食草動物,那麼有沒有既食肉有吃草的動物呢?這是根據什麼分的類呢?第一個分類方法就出來了:根據動物的食性,可以把動物分成肉食、草食和雜食動物。

2、脊椎和無脊椎是根據什麼分的類別?還有爬行動物、兩棲動物按什麼分的類別?學生很快想到是形態、結構、生理特徵,因此,第二種分類方法也有了。順便強調了脊椎和無脊椎動物的最大區別和脊椎動物的五大類別。

3、海水和淡水動物也是一種分類方法?是根據什麼分的類呢?有沒有別的種類?呵呵!學生也想到了是生活環境,最後把動物分成了三類:水生動物,陸生動物、空中飛行的動物。

這些內容,讓學生耳目一新:原來還有那麼多知識是課本上沒有的,不但豐富了學生的知識領域,還立刻吸引了學生的興趣,也為今後的學習打下了基礎。

接下來,我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那些動物可以生活在水中?按照特徵分類他們屬於哪一類?

透過學生自學課本的一些內容,總結自己的學習結果;然後互助兩人之間互相詢問,完善答案,不懂的問題四人小組討論解決。然後我進行了提問,效果非常好!孩子們很高興,樂於表現自我,展示自我,課堂氣氛也非常活躍。

不知不覺,一節課就這樣結束了,學生的興趣也高了。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9

生物是一門具科學性、思考性、知識的學科,問題的提出要有思考性。初中的學生具有一定的邏輯分析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他們也希望能夠在智慧課堂中跳動思維、擦出思維的火花。一個很有思考性的問題的提出能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挑戰的慾望、激發學生的思維,當知識對學生來說成了一種觸動他的思想和情感,激發他去進行探索,使他產生需要而變成自己的東西時,才能說這是掌握知識。掌握一這個詞意味著對事實進行積極的思考,對事物、事實、現象抱研究的態度。

本節教學有兩處預設較好地得以生成,其一對調查活動結果“我唯一”現象的感悟,從情感上同學們認同了世界“唯一的我”是值得驕傲和自豪的,其他生命體亦如此,要更加的熱愛生命;其二例項分析時特意加入“白化牛犢”是有利還是不利變異進行討論,令同學們認識到要客觀、辯證地看待問題,促進其思維的發展。當時看到學生眼光瞬間的閃亮、頓悟的表情和會意的頻頻點頭,很是讓我欣慰。在今後的教學中要多挖素材,拓展資源,在能力目標、情感目標上能做到“潤物細無聲”。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0

本節的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絡緊密,學生可以透過觀察自己與父母的性狀特徵來理解遺傳與變異的概念。還可以透過觀察身邊的同學、動物、植物等來理解性狀的概念,進而學生又會思考控制生物性狀的物質是什麼,然後得出結論——基因控制生物性狀。整個教學過程就在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再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再解決問題中進行的,使學生在發現問題中學習到知識。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以引導為主,給學生較多的時間去思考問題;在實驗分析時,教師應發揮講解法的優勢,給學生詳細的講解實驗,使學生在理解了實驗的前提下再去發現問題。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1

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的內容有四方面:1、過度繁殖;2、生存鬥爭;3、遺傳變異;4、適者生存。

他的觀點是:繁殖產生的個體總是有差異的,即長頸鹿一出生就有些是頸長的有些是頸短的,原因是生物本身存在著變異的特性,因此,達爾文認為生物的變異是不定向的。接下來這些個體在生存鬥爭中,適應環境的存活下來,不適應環境的被汰掉,即頸長的長頸鹿與環境相適應,被自然選擇活了下來,頸短的被自然淘汰了;頸長的這些個體又產生後代,也是有好的有差的,頸長的又被自然界選擇存活下來,頸短的又被淘汰掉,這樣,經過逐待的選擇積累,剩下的長頸鹿基本上都是頸長的了,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了。由此,可以看出達爾文認為生物能存活下來不是主動地去適應環境,是自然選擇讓其存活下來的。且選擇存活的都是有優勢性狀的,如頸長的長頸鹿,因此,自然的選擇是定向的,且是其決定了生物進化的方向。

因此可以概括得出:生物進化的內因是遺傳和變異,外因是變化的自然環境。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2

教後記本節課無論是從知識的難度上還是內容的量上相對來說比較大。

所以在教學過程出現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時間不夠用,對於三個學習目標在時間的分配上也比較有難度。

在教學過程中,對於第一個學習目標(也就是軟體動物的特徵)我是完全讓學生在獨立學習的過程中理解、消化內容,獨立完成教學題目的。因為這一塊兒的內容相對來說難度較低,容易理解。但是也出現了時間上的問題。

對於第二塊內容(也就是節肢動物的特徵),對於教材的編排,我在教學上稍微改變了一下,教材的意圖是將昆蟲的特點融入到節肢動物中,而我在教學中採取了從節肢動物引出昆蟲的特徵的策略,然後又迴歸到節肢類動物,教學實踐證明,這樣的方法策略的效果還是挺好的。這樣就把教學目標二和目標三很好的結合起來。同時在教學中有效的利用的小組的合作和交流(尤其是在完成教材中的表格)、展示,學生們的積極性非常高,討論激烈,表述到位。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3

給我的課題是《生物是怎樣呼吸的》,教學目標不難,只要學生掌握人的呼吸系統、呼吸運動以及人體內氣體是如何進行交換的。但是,教學過程該如何設計?這是我在備課時苦苦思考的問題,呼吸系統好辦,弄個圖片也就沒問題了,但是呼吸運動如何體驗出肌肉的運動?膈肌如何運動?肋間肌如何運動?這個別說學生,就是我自己也體驗不出來,怎麼辦?最後決定,體驗結合影片、FLASH,體驗不到就讓學生看,總沒問題吧。

一堂課總算有驚無險地過去了,雙方老師也都提出了很中肯的意見。這裡要感謝我們學校科學組的所有老師,在試講時,謝謝你們提出的寶貴意見,正因為有了你們的無私支援才有了我那堂課的成功。

尤其,在我“肋間內肌、肋間外肌運動是相反的”這個理論如何跟學生說清楚,學生又如何理解問題上搞不清楚搞時,我們可愛的俞老師提出了一個建議:可以把我們的手模擬肋間肌,手背面板模擬肋間外肌,手心面板模擬肋間內肌,然後我們用力捏緊手背面板(肋間外肌收縮)感受手心面板會拉緊(肋間內肌舒張)。這個活動真的非常貼切,問題一下就迎刃而解了。謝謝!

在課堂上還出現了一段小插曲,當課即將結束時,我說:“好,我們來總結一下。”心裡也在雀躍著“耶,快結束了,沒問題!”結果,人家說不要太得意忘形啊,小心樂極生悲,結果就在我認為“沒問題”時,一隻“小黑手”伸向了我,“老師,我還有個問題!”總目葵葵之下,我又不能視而不見,只能很“親切”地說:“哦?有問題,好啊,說出來聽聽!”於是他很不客氣地提出了他的問題:“老師,你說當我們呼氣時,我們會覺得很輕鬆,因為我們的肌肉在舒張,那麼,有時當我呼氣到呼不出來還要繼續呼時我也會覺得很累啊,那麼這時我們的肌肉到底是舒張還是收縮的?”然後我的汗就下來了。“哦…………這個問題提得好,大家聽清楚了嗎?那我們大家一起來思考、討論一下這個問題!”我一邊重複問題,為自己爭取寶貴的思考時間,一邊“快點想啊,要出洋相了,如果丟臉可不是一個人的事,關係學校的面子啊……”當時心理壓力大咧……好在大腦沒給我罷工,我靈機一動:“大家玩過彈簧吧?(玩過)拉長彈簧要用力嗎?(要)這就像我們吸氣要用力收縮肌肉一樣,然後我們鬆手,要用力嗎?(不要)這就像我們呼氣時很輕鬆舒張肌肉一樣,但是如果我們還要繼續呼氣就要再繼續壓縮彈簧了,對不對?(好像是的哦!)要用力嗎?(要)所以,我們呼氣到呼不出來時還要繼續呼氣時,要用力嗎?(要)所以肌肉應該怎麼樣?(收縮)”搞定!然後我問那個提問的學生,這個答案你滿意嗎?他還挺老頭老腦的:“馬馬虎虎吧!”

呼……他馬馬虎虎,我腿都快軟了!所以,透過這件事,我真的覺得做老師難啊,做科學老師尤其難(希望不要引起公憤哦!),真的是物理化學生物地理都要懂,不僅要懂,而且要精通,不然學生一個古靈精怪的問題就要把你考倒了。唉,看來我的專業知識還有待加強啊!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4

1.本節教學設計思路:

透過觀察蚯蚓和鼠婦的相似點及不同點,匯入節肢動物這節課。引導學生觀察蚯蚓和鼠婦的不同點,歸納出節肢動物的主要特徵。

自主學習:

透過設問:所有節肢動物其他特徵(如觸角的有無,翅的有無,足的數目是否也完全相同?),引導學生完成課本第14-15,觀察與思考。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找出下列動物(蝗蟲、瓢蟲、蜘蛛、蜈蚣、蝦)中相似特徵較多的動物,由此引入昆蟲綱的學習。進一步引導學生觀察表格,找出昆蟲綱的基本特徵。

探究活動:

分組觀察蝗蟲,進一步瞭解昆蟲的其他特徵(感覺、運動、呼吸等)。

演示實驗:

蝗蟲呼吸結構用演示實驗予以解決,學生更能直觀認識到蝗蟲的呼吸結構是腹部的氣管。

節肢動物與人類的關係:

展示體現與人類關係的相關圖片,學生自己歸納。

2.不足之處:

(1)授課過程語言不夠簡練,還有語句重複現象。(2)聲音不夠洪亮;(3)展示自主學習(如比較幾種節肢動物的異同)成果時,有點慢;(4)探究活動時(如分小組觀察蝗蟲結構),由於組織引導方式不適合該班學生特點,致使活動紀律有點亂,甚至有些同學並未達到觀察目的,且在本環節拖延了時間;(5)未來得及小結板書:由於以上4點不足,使整節課時間有些緊張,使本節末小結部分未展示出來。

3.本節亮點:

(1)注重引導學生透過觀察類比推理自主獲取新知,如將差異較大的蚯蚓和鼠婦做對照,引導學生找出二者之間的相似之處和不同之處,由此歸納出節肢動物的基本特徵。

(2)引導學生透過觀察動物活體、標本或圖片自主完成課本第15頁的表格,自己歸納出昆蟲綱的基本特徵。

(3)講課過程中穿插了相關資料(如外骨骼、氣管等資料),鍛鍊了學生閱讀能力及獲取資訊能力。

(4)授課過程中滲透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素養的培養意識,如講解蝗蟲呼吸結構---氣管時和對蝗蟲進行小結時,丟擲問題:蝗蟲的呼吸方式又與它的生活環境有什麼關係呢?蝗蟲哪些特點使其適應陸地及空中生活的?

4.改進之處:

(1)在觀察蝗蟲結構時,先拿活體或模型演示解說一遍如何觀察(或者螢幕展示明確具體的實驗步驟及各步驟注意事項),然後讓學生小組合作觀察,同時完成相關問題。

(2)蝗蟲呼吸演示實驗:最好用活的蝗蟲進行演示實驗(或者也分組實驗)。

(3)各環節安排再緊湊些,效率再高些,讓學生以小結形式完成板書和自主習題。

總之,本節課基本體現了365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即教學實施過程中貫徹了導學、導教、導練三個教學梯度;滲透了自學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展示彙報能力、質疑能力和傾聽能力的培養;實現了教學六個流程中的前五個流程(課前獨立自學、對比目標,明確方向、聚焦問題,合作交流、展示彙報、當堂訓練,鞏固提高),因時間分配不合理,第六個流程(課堂小結,小組評價)沒有完成,以後繼續努力。

八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5

9月21日,在學校領導帶領下和各位同事一起去馬牧池中學參觀學習。

馬牧池中學雖然地處山區,位置偏遠,交通不便,但是其教學理念先進,教學改革搞得很成功,學校組織我們全體教師到馬牧池中學學習。

透過學習,我受益匪淺。先聽取了郭主任的經驗介紹,後聽了兩節公開課。

我們聽的兩節課李友翠老師的《天空飛翔的動物》。

劉長國老師的《結構層次複習課》。

授課教師學科知識豐富,教學理念先進,主要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探究方式,教學內容主要由學生透過小組內討論、到小黑板上展示來完成。充分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開拓了學生的視野,內容生動形象易於理解。

教師還透過一些激勵機制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

透過這兩節課的學習,我感受最深的是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強,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好。小組學習效果明顯。但應該加強小組長培訓,使小組長成為老師的好幫手,要制定一些措施使學生有壓力和有積極性去學習,總之,我認為小組學習最重要的是管理。我就要求我加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