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國學

國學的作文

國學的作文15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寫作時限的不同可以分為限時作文和非限時作文。那麼,怎麼去寫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國學的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國學的作文1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論語》中有許許多多的有關學習的名言警句,其中有一句讓我感受頗深,就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的意思是:只重學習而不注重思考,就有可能遭到矇蔽而陷於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學習,就有可能因誤入歧途而招致疲乏及危險。

我覺得,在我們日常學習中,也會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味的讀書,而不動腦筋思考,就會茫然不解。為了學習而學習,缺少必要的思考,大腦卻一片空白。有的人只讀“死書”,而不去深入理解書中的含義,這樣就會導致學習的基礎不紮實;只憑空思考而不學習,就會疑惑不解。學習只為了追求數量,而不在乎質量,結果那就可想而知了。學習在於思考,也在於吸收,二者缺一不可。

還有一句讓我感觸最深。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它的意思就是幾個人走在一起,那麼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老師的人。

這句話告訴我們:能者為師。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每個人都有一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樹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嫌棄每一塊小石子;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一點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彙集他們點滴之長。我們必須具有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在逆境中不怨不怒的平和心態,並且運用適當的學習方法,只有這樣,才能夠對世界有新的的認識,新的發現,並且有所領悟,有所感動。

國學的作文2

季羨林出生於一個普通的貧苦農民家庭。他很愛自己的母親,可還沒有等到他畢業找到工作來贍養母親,母親卻已撒手人寰,這使他一直非常遺憾。

1946年,季羨林留學德國10年後歸來,終於與叔父、嬸母和妻子、兒女團聚了。這位嬸母是他離家求學後叔父續娶的,很有個性和脾氣。季羨林初回,嬸母是斜著眼睛看他的。後來,季羨林的叔父去世了,嬸母隨著季羨林一家由濟南遷到北京。季羨林及家人竭盡孝道,使嬸母非常滿意,對孃家人說:“這一家子人都是很孝順的。”這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秘密,就是季羨林充分肯定嬸母的功勞。季羨林在北京大學工作期間,曾給暫住濟南的嬸母寫了一封長信,稱嬸母是“老季家的功臣”。對此,嬸母非常高興。他見了自己的孃家人,便說季羨林一家人都很尊敬她,愛戴她,親切地叫她“老祖”。後來,她以90歲的高齡含笑離開人世。

讀這些資料,我很有感慨,尤其對季羨林充分肯定老人的功勞留下了深刻印象。家有老人是個寶,家有老人有依靠。但凡老人,只要力所能及,一般總是在操持家務和管待子孫方面不遺餘力的,功勞確實很大,付出實在不少。做晚輩的,只要明白這一點,肯定老人的貢獻,尊重並孝敬老人,老人再苦再累也是心歡意暢的。正如一位著名心理學家所說:“人性中最深刻的東西,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欣賞和讚美。”老人也是如此。肯定讓人滿意,欣賞讓人知足,讚美讓人快樂。反過來心情更愉快,勁頭更足,樂意繼續付出辛勤的勞動。相反,缺乏孝心的晚輩,看不到老人的貢獻,還認為家有老人是負擔,是累贅,橫豎看不順眼,老是挑刺兒,這可就傷了老人的心,會讓老人很痛苦的。可以說,在數代同堂的大家庭裡,凡是家庭和諧的,都是尊重老人的貢獻的;反之,凡是家庭矛盾重重、衝突不斷的,都與無視老人的貢獻有關。

有鑑於此,我覺得學一學國學大師季羨林,把老人看做家裡的“功臣”,實在是大有裨益的。因為認識一變,態度就會改觀,一家人就會和諧相處、其樂融融的。

國學的作文3

我們知道,國學是一種對我們有利的東西,對我們兒童也更是有利。那麼同學們最喜歡的國學是什麼呢?

我最喜歡的是《論語》。因為論語有孔子的一些講座,還有孔子講的做人的道理。比如第一篇《學而》是論語第一篇的篇名。這一篇主要是述讀書與做人的關係。強調嚴於律己,仁愛他人,以及仁、孝、信等道德範疇。《論語》中的各篇一般都是以每一章的前兩個字作為該篇的篇名。孔子提出以學習為樂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慢,反映出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注重修養,嚴格要求自己的主張,這比思想主張在《論語》中多處可見。此外,在做人方面,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實際行動,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千萬不能空談浮言,心中不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樸的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的文化中的精華內容。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慢,不亦君子乎?”這就是《論語》,讀了《論語》我非常高興,這本書裡面有一位老師,一位值得世人敬仰的孔聖人和一些平生做人的道理和一些怎麼去學習的道理,讓我從這裡看到了許多。

我還喜歡讀的一本書是《三字經》,裡有許多的國學故事,還有一些做人的和讀書的事情比如第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之篇的故事是晉代有一個叫周處的人,身高體壯,兇強俠氣。因為父親早死,所以沒有人管教,動不動就打人,還欺負老百姓,老百姓都非常怕他,便把水中咬龍、山中老虎和他稱為“三害”這三害中最讓人頭痛的是周處,一個老人想到了一個辦法,讓周處去殺蛟龍,老虎,周處便答應了,周處帶著刀來到了山上,把山上的老虎殺了,又來到了水上去殺蛟龍,他和蛟龍戰了三天三夜,人們還以為可以殺了三害,沒想到三害都殺了。人們紛紛祝賀擺酒,結果周處殺了蛟龍來了,看到人們都還以為他死了而歡呼,於是周處便開如認錯,開始從新做人,他認真學習為老百姓做了很多的事。

這就是我最喜歡的兩本書,我從中還學到了許多知識。

國學的作文4

今天我們要談的是中國學生在SAT作文中的問題,我們曾經說過,國內考生有能力寫出具有 critical thinking 能力的SAT作文,但是關鍵還是在於引導他們以適合遊戲規則的方式思考。所以有兩個關於SAT作文中的問題需要注意:

SAT作文中的問題之一就是要注意以符合美國價值觀的方式思考寫作問題。比如遇到英雄類話題時是否考慮到美國的個人主義傳統?遇到誠信類話題時是否想到宗教帶給美國人的契約文化和道德底線?甚至當你想寫白求恩怎樣偉大時有沒有想過需要對他加以美國價值觀方面的闡釋?否則美國人可能連他是誰都不知道?

我們中國是農耕文明,集體主義是我們的價值取向。自己的觀點不敢說是我的,而說是我們的。中國人溫柔敦厚,睿智世故,以和為貴是我們的生存智慧,血脈裡流淌著中庸之道的處世哲學。寫文章表達觀點的時候也表現得不偏不倚,一半讚揚,一半批駁,落個好好先生。而在考SAT的時候,恐怕我們就需要更多的換位思考,品味究竟是怎樣一種開拓進取,哪怕有時有失偏頗的民族精神,才能夠使一個遊牧民族在惡劣的生存鬥爭中繁衍壯大,以至於締造今天的文明?

SAT作文中的問題之二就是要注意英漢文化差異帶來的英漢語篇差異。

螺旋式的中式思維,內向型的長城文化導致我們的文章層層剝筍,行文過半,主旨猶抱琵琶始不出來。而直線式思維,外向型的馬背文化導致英文文章開門見山,痛快之餘少點韻味。而透過對collegeboard公佈的10餘篇6分範文和我們自己的學生作文作對比進行語篇分析,我們會明白大原則在微觀層面如何應用。

國學的作文5

在張家界的遊玩期間,我們看過了那兒的山,賞過了那兒的水,玩過了那兒的猛洞河漂流,還去了那兒的森林公園。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森林公園中那些到處亂蹦的野猴們了。

那天,天下著濛濛細雨,空氣十分清新,遠山被雨霧繚繞。我們正欣賞著美景時,突然有一隻小猴子從路旁竄出來,我被它嚇了一跳,隨後想:這隻小猴子怎麼如此“猖狂”,竟旁若無人的在道路上走來走去。我正想逗逗這隻小猴,導遊卻阻止了我,他說:“這裡的猴子都是野猴,不要逗它,小心被它抓傷!”我一聽,立刻跳開去。

突然,這隻小猴大叫一聲,一呼百應,樹上、門口的石碑上跳下來許許多多的野猴,我驚歎:“這簡直是猴子的王國!”身邊的快門聲閃個不停,猴子們似乎知道了人們在給它們拍照,紛紛做出有趣的動作:有的動作熟練地剝著花生殼;有的用樹上的枝條“盪鞦韆”;有的東張張,西望望,好像在覓食;還有的裝作人們的侍衛,在大家的身旁跑來跑去......

在那麼多有趣的“造型”中,我最最喜歡的就是母猴和小猴的“親子組合”了。只見一隻小猴倒掛金鉤的抱著媽媽,喝著奶,十分萌,猴媽媽憐愛的看著小猴,還用舌頭幫助它“洗澡”呢!

我們又往裡走,發現裡面也有好多猴子,我心想:這裡的生態環境可真好,怪不得有那麼多猴子。連猴子們都喜歡環境好的地方,那我們人類豈不是更需要空氣新鮮、環境優美的生活環境呢?

因此,我發出倡議:讓我們人類也為自己創造一個藍天白雲、空氣清新的美麗王國!

國學的作文6

自中國實行了合校的政策,一切似乎都不同了。沒有了三本院校但是一切改變了嗎?沒有。

沒有了三本院校這個名稱不代表沒有了三本院校,只不過現在的三本生拿的是二本的畢業證而已。三本大學青島農業大學與青島大學合併後改名為自然科學系,然而教導的老師沒有改變、師資力量沒有改變、學習氛圍也沒有改變。它改變了什麼呢?只不過有了別樣的名稱而已。

青島大學正式申請了一本大學,而在三大校區內又有多少二本和專科。青島大學與青島中國海洋大學之間只隔了一道“青大一路”,然而兩校的師資力量差別有多大就不言而喻了。

在青島大學裡四處走動你會發現在上晚自習的人少得可憐,圖書館裡的幾位也是為了考研而在奮鬥。學習氛圍十分淡薄。中國海洋大學呢?可能一個教室都裝不下所有人,為了聽課的時候有位置坐,有人寧願自己餓肚子先去教室佔位,然後等著另外幾位同學吃完後把吃的東西給他帶來在教室裡面吃,這樣的學習氛圍,怎麼比較?在中國海洋大學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學習上,而在青島大學絕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玩上。

合併學校是一把雙刃劍,有好處自然也有糟糕的地方。像上文所提的青島大學,合併了周圍的大部分二本和專科學校而自身的力量並沒有得到加強。而浙江大學可謂是強強聯手: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等。共同組合使浙大實力迅速提升,雖然位居北大、清華之後但是“211”第三的位置是不可能被替代的。浙大校長曾經說過:“我們要保持‘小三’這個名次!”浙大的強強聯手不值得深思嗎?

如果中國學校都想浙大這樣中國發展就不用擔心了!

國學的作文7

中國的古漢字,古文化蘊含豐富底蘊,細細品味,你會感受到它的娉婷清雅,像一杯純淨的水,又像一縷朦朧的煙。

古詩詞的意境是一言難盡的,是需要慢慢去體會的。小時候我並不懂“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是什麼意境,書上是這樣寫的:“什麼時候我的馬兒才能戴上金色的籠頭,飛快地賓士在千里疆場上。”但爸爸卻告訴我書上寫的只是意思,意境是需要自己去體會的。我不懂,意思不就是意境嗎?爸爸說,等我長大後就會懂的——現在我懂了,作者想表達的.是期盼自己在戰場上馳騁的想法,而並非是真的希望馬兒戴上金籠頭。作者從這首詩中流露出的對戰場的嚮往就是這首詩的意境了。意境,的確是需要自己體會的。

所有的古文學,都有它的深刻含義。“歌器以滿覆,撲滿以空全;故君子寧居無不居有,這柞缺不處完。”這一句話是教人們做人不能驕傲自滿,不能持功自傲,否則只會折損自己。而謙虛才是與人,與世相處的正確方式,只有謙虛才能不斷進步。這便是“滿招損,謙受益。”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王維的思鄉之情令同樣常年漂泊在外的遊子產生共鳴。“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樣富有哲理的詩句,點醒了人們的思想。“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勾起我們對美好春天的喜愛之情。“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孟郊言辭中濃濃的母愛令人感動。“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是李白不畏艱難,對人生前途充滿樂觀的豪邁氣概。給了後人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和堅定的信念……這都是古代文學大師傳承下來的精神。

中國國學經典現在已經開始普及全世界,外國人也對我們的文化非常感興趣,因為中國文學是其他所有國家都不曾擁有的,是最獨一無二的。

古學經典,給人支撐,給人信仰。是世界文學史上永遠熠熠生輝的一顆星!這顆星永遠不會褪色,反而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更加閃耀。

中國文化裡的詩情觸動人心,中國文化裡的精神感動人心,讓我們一起去尋找國學裡的微感動。

國學的作文8

國學,你是沙漠中的綠洲,給了我希望;國學,你是黑夜中的明燈,給了我光明;國學,你是陽光雨露,沐浴我茁壯成長。國學,是我的最愛。

現在,我已經跨入了國學的大門,準備去這浩瀚的知識海洋暢遊。國學,能讓我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與經典通行,與賢為友;國學能讓我瞭解更多的課外知識,讓我學習做人的道理。讓我們做國學的好夥伴,國學的讀者吧!

《論語》教我們做人要政治磊落,要視仁德;《弟子規》教導我們為人處事的規範;《孔記》告訴我們修身做人的準則;而《大學》教導我們要格物致和……

說實在的,我覺得古人挺幸福的:小時候就有這麼一套叫你怎沒做人的書,使自身不斷改善。“德”是《弟子規》主要講的內容,他教會你如何尊重長輩,愛護小輩,孝敬父母老師,關心兄弟姐妹。時時刻刻都要以“德”為先,分分秒秒都要以“孝”為重,真正的做到尊師重道、尊老愛幼。

學習《弟子規》之後,我感觸特別深刻,因為自身平日裡的一些舉動,使自身對《弟子規》有了更深刻的瞭解。當我讀到“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的時候,我想到自身,腦子裡浮現出了一幅畫面:在學習的太少太少了!時間抓得不緊;在處事做人上還有很大差距。

記得有一次,我正在聚精會神、津津有味的看著電視,忽然聽到姥姥叫我:“吃飯了彤彤!”而我對著電視機跟姥姥說:“知道了,一會就來。”接著又埋頭看電視,姥姥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才來吃飯,這是多麼不應該啊!

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豐富的傳統,文化瑰寶,傳承國家有利於提高民族文化素質,使人們共享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提升境界,我們一定要抓緊時間學習這經典的國學,去品味其中的真情實感,學會出事,學會做人。

國學的作文9

我們九江小學最有文化氣息的是融人文與自然景觀於一體的國學長廊。走進長廊,我立刻被它那濃厚的國學氛圍給迷住了。

國學長廊位於學校逸夫樓和體藝樓之間的東北角。進入長廊,第一眼就可以看見一尊熟悉的雕像,那可是我們的大聖人孔子,雕像下面的大理石上刻有孔子的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在孔子的後面有11根翠綠的竹子,它們枝繁葉茂,就好像孔子的學生一樣,陪伴在他的身後。

長廊左邊的石牌上雕刻著“仁、義、禮、智、信”五個字,這是孔子的基本思想。“仁”表示著我們要關愛需要幫助的人;“義”表示一個人要講正義;“禮”表示每個人都要講理;“智”是表示每個人都要有自己的才智;“信”表示每個人都要講誠信不能騙人。這樣幾個簡單的字卻蘊含著這麼多深刻的道理,讓我受益匪淺。

長廊中間有一座涼亭,涼亭頂部的木板是倒斜著裝飾的,像一個倒放著的梯形,裡面還有一排排木頭做的長椅,那是我們同學看書的好地方。在涼亭的中間有一棵參天大樹,大樹真高啊!它挺立在涼亭裡,像一位強壯有力計程車兵,守衛著我們的安全。大樹真壯啊!我和小夥伴們圍著這棵樹,需要兩個人才能合抱。大樹真綠呀!像是給樹幹穿著一條綠色的長裙子,一陣風吹來,樹葉就翩翩起舞,美麗極了。

長廊的右邊有一排排宣傳欄,上面展示了毛主席寫的《沁園春·雪》,他是我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緊挨著的是大作家冰心奶奶寫的詩《紙船》,這首詩非常有名,我也讀過她寫的作品呢!

國學長廊的每一處文化,給我們學校增添了許多的生機,我也一定要按照“仁、義、禮、智、信”的準則,去做一位品德高尚的人。

國學的作文10

第一個危機,來自於合格的老師百不得一。判斷一個塾師是否具有基本的國學素養,只要看兩點:一,他會不會寫合格的詩詞,二,他會不會寫合格的文言文。宋代陸游《老學庵筆記》裡記載的一則故事:某地有塾師水平很差,不識“鬱郁乎文哉”,念成“都都平丈我”,後來有新塾師念“鬱郁乎文哉”,學生駭怪而散。十年來,徐晉如接觸書院、私塾機構數以百計,除了北大中文系教授龔鵬程先生的龔鵬程國學院、北大中文系博士檀作文先生的雒頌堂私塾、杭州民間學者季惟齋先生所辦的私塾是國學正脈,這種情形實在太可怕了。

第二個危機,來自於功利思想。國學在傳統上是精英之學。夏商周三代,教育就已經非常發達。研習國學,絕不能抱功利思想。一旦想著學國學怎麼“有用”,其用心就卑下了。孔子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孔子的教育是所謂六藝之教,一面要誦習國學經典,這要有專門的碩學之儒講授,一面又透過詩、禮、樂的薰陶,養成學生完善的人格。所以真正的國學教育,就該像龔鵬程教授、檀作文博士、季惟齋先生那樣,由詩入手,涵養性情。然而很多家長,只把國學當作讓孩子守規矩的訓誡,於是《弟子規》這樣的糟粕,堂而皇之成了“國學經典”,實在是令通人齒冷。

第三個危機,來自教育者的鄉愿卑賤。國學教育,從來靠的都是教化。教化在從前都是有嚴格的標準的。但現在很多機構把國學當成商品賣,這個過程中,標準便在一點點地降低。大眾讀不了正體字,於是就用簡體字教材,大眾不能接受正音誦讀,於是就改成普通話朗讀,大眾想聽他們聽得懂的,於是精深的義理、高貴的精神,被要求往通俗甚至庸俗的方向講,最好能喜聞樂見!但是,作為一個師者,因為我永遠不會降低標準,在他們看來,我所講的東西,也許是個好東西,但賣不上價,等於什麼用也沒有。

國學的作文11

今天,我觀看了山東電視少兒頻道播出的第x屆“國學小名士”經典誦讀電視大賽。真是太精彩了,我懂得了儘管我小,但我也要愛國學,愛誦讀國學,讓我們的國學發揚光大。

透過觀看這次青少年經典誦讀電視大賽,我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五千年的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國學,是我們祖國的國粹,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柱。國學經典傳承的美德,讓我們幼小的心靈得到了健康的成長。《弟子規》、《論語》、《三字經》,從小就背誦這些經典,我知道了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小學生,如何做一名合格的五蓮小公民,如何做一個大家都喜歡的講文明、懂禮儀的好孩子。

我們每星期都要上國學課和經典誦讀課,課堂上,老師領我們背《弟子規》,領我們背誦古詩詞,領我們學習經典。我們都學得興趣盎然,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同學們也從中知道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告誡我們要珍惜好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抓緊時間學習,將時間緊緊握在手中;“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告誡我們要堅持不懈、努力拼搏,做事不能放棄,要相信“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讓我們徹底領會到了母愛的偉大,啟發我們要孝順我們的父母長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告誡我們要以誠信對待別人,不能失信於別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人與人交往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

我們都在漸漸變成知書達理的好孩子。

國學、經典,我們的最愛!

國學的作文12

我的媽媽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她不僅僅喜歡做手工、喜歡插花,還喜歡經常做些有趣的事兒、開一些小玩笑。有一天放學,她神秘地對我說:“你知道嗎?我今天收了一個洋學生!”

“這個洋學生是誰呢?”我特別納悶。在我的追問下,媽媽才告訴我,她的洋學生是我的美國英語老師。

我每週上英語網課,因為我非常喜歡這個老師,就互相加了微信好友。沒想到媽媽和我的老師也“情投意合”:她們兩個年紀相仿,美國老師也有一個和我年紀差不多的女兒,所以她們兩個非常聊得來。聊天時,美國老師說她想學漢語,大學漢語專業的媽媽便毛遂自薦說她可以教美國老師學習漢語。於是,中國和美國的這兩位媽媽就成了師生關係。

每天我媽媽都會在微信裡詢問她的美國學生:“今天你想學習哪句話?”美國老師就會用英文告訴她,然後我媽媽會把相對應句子的漢語音訊、漢字、拼音一起都發過去。為了當好一個老師,我媽媽撿起了放下多年的英語,天天翻詞典、查單詞、學語法。她們兩個人聊天範圍越來越廣。而我的美國老師也特別有學習熱情。她每學會一句話,就給我媽媽發語音,並且追問說的對不對?這時,媽媽就會用“棒、棒”的微信圖案告訴她說得很好。美國老師也非常高興。有一天她們兩個聊天結束的時候,美國老師竟然用中文打出了“再見”兩個字。我媽媽感到很吃驚,但也對自己的“教學成果”感到很得意。

沒想到我學習英語,竟然帶動了兩個媽媽的學習熱情。這一對跨越太平洋的師生的教學方式真是奇特,同時我也對她們勤學好問的學習熱情感到欽佩。

國學的作文13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靈的家園。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集中體現,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誦讀國學經典,品悟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涵養民族修為,承繼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華氣韻和民族氣質的現代中國人,是現代教育和社會的神聖使命。

黨的明確指出要“大力弘揚中華文化”以進一步弘揚民族正氣,振興民族文化,促進全社會的知識增長,人格發育和精神成長,培養“知行合一、知書識禮、剛毅果斷、忠恕任事”的具有現代品格和現代意識的成都人。並以此為契機,重建災後精神家園,提升市民的文明品位和城市文化內涵,實現文明城市的深化和城市精神的凝練。經典誦讀透過活動化,生活化和實踐化原則,立足在社會,面向我們努力實現傳統經典文化的當代轉換。

使之成為今天重建成都人文精神,塑造現代成都一代新人的現實力量。我相信透過經典國學的誦讀,一系列估算的浸潤,一次次行動體驗。在知識的習得,精神的養成,人格的培育等方面,一定會受益匪淺,同時也可以瞭解豐富多彩的人文成都以及濃郁的民風民俗。國學經典如同專為歐美配製的精神食糧。當然,由於對國學和經典的理解不盡相同,這份“食糧”也許不符合各類“營養師”的膳食標準,也不一定適合各類人群。搭配也許可以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善,但只要細心咀嚼,不斷吸取,便能強身健體,益智養心。人生猶如一次漫長的旅行,只有那些精神豐盈,精力充沛的人,才可能拾階而上,登臨人生巔峰,領略無限的人生風光。但中小學是人生之旅的起點,培育精神,積蓄力量的黃金時期。

在這段時間內,誦讀國學經典至關重要。傳承國學經典,基礎在我們,重點在教育。願在學習國學經典中積聚精神力量,在誦讀活動中收穫人生智慧,在日積月累的實踐中歷練自己的修為,為將來踏上更絢麗多姿的人生之旅,做好充分的文化與精神的準備。

國學的作文14

人生天地之間,浮沉紅塵之中,所尋不過兩者:生活之趣味,生活之意義。生活的趣味,如素湍清流,不時激盪起心的漣漪,惹人遐思。生命的意義如江河湖泊,而國學經典如江河之外的汪洋大海。

唐詩裡蘊含著詩人的情懷。“天子呼來不上船,一心只謀三分田”中李白的瀟灑。“回城射鵰處,千里暮雲平”中王維的激情與豪興。“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中王勃的愁思彷彿一切的一切都蘊含在一首詩上。這些詩把詩人的情感傳遞給我們,我們把這些詩作為昇華靈魂所需的養料!

宋詞中,有蘇軾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對妻子的悼亡詞,有李清照“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中悽清寂寥深秋懷人的境界,有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後名。可憐白髮生。”的有志報國志不伸的悲憤,這些情感豐富了我們的生活。

元曲裡,有馬致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思鄉,有張養浩”興,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對統治者的憤慨。吟唱的曲,痛徹的心都為人生點亮光明。

《孟子》中說過:人恆過然後能改。一個人經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在生活中,我們要經常經受磨練,並且不能退縮,要勇於面對失敗,在失敗、挫折、困頓中奮起,這樣才會有所作為。

《論語》中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更是讓我受益。一個人只知道學習卻不思考就會感到迷茫而無所適從,只是空想卻不讀書就會疑惑。所以在學習方面,一定要學思結合。

《弟子規》中的“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需要我們人人都能夠做到,聽從父母的教誨,不頂嘴,不插話,不做父母不讓做的事。

除了這些,還有很多國學經典,他們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會告訴我們很多道理。國學就像一杯香茶,我們要去細細地品味,汲取其中的精華。俗話說“腹有詩書氣自華”,用國學經典來充實自己,真好!

國學伴隨著成長,多讀國學經典,得充實的生活。

國學的作文15

國學經典是中華民族五千年燦爛文化的精髓,凝聚著中國數百千年人的智慧。亙古歷今,經典名句滋潤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炎黃子孫在經典的搖籃裡孕育。華夏兒女在“名句”中成才。在看完《國學小名士》之後我更進一步地認識了國學,國學是對人類的品讀,那裡有人世的滄桑,有歷史的痕跡,有生命的真諦。

比賽的第一環節是“我愛記詩詞”古典詩詞、名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恍然之中,我也成了一名優雅的古代儒生。微風拂過我頭上淡藍色的逍遙巾。我坐在一輛古代的馬車上“吱呀吱呀”而去,驛道兩邊是一片火紅的楓葉,把我的雙眼映照的微紅,叫我怎麼不停下來望幾眼?“小林尊前見玉簫,銀燈一曲太妖嬈。歌中醉倒誰能恨?唱罷歸來酒未消。”

夜色已深,打更人在窄窄的街道上越走越遠,而紅樓上酒興正濃,蕭是那精精緻致的玉簫,燈是那華華貴貴的銀燈。音樂在身邊流淌,心愛的人跳著心愛的舞蹈,叫我怎麼不想再做一日多情公子?婉約派的詞,猶如淅淅瀝瀝的杏花春雨,美得令人屏聲靜氣。它的音韻之美,天字之麗,在悠長的時空裡搖曳,芬芳嫵媚,縈繞在我的心間,回想在天際……

而在中國民族的歷史上,千年的腥風血雨,曾近被稱為“東亞病夫”的中國已傲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少年智則國智,少年獨立則國家獨立。”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還需要我們艱苦奮鬥,我們要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指引我們前進,作為中國人,我們應該為此驕傲,發揚國學文化。

“誦讀經典,傳承美德,”國學小名士讓我們一起在對經典的踐行中,不斷前進:知行合一,學以致用。多讀書。讀國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土欲宣啟義,必先讀其書。讓國學帶領我們每一個人在今後的日子裡,向夢想前進,超中國夢前進。國學,必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