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清明節議論文

清明節議論文彙編15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可以推廣經驗,交流認識。那麼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清明節議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清明節議論文1

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節的來臨,促使人們祭祖燒香的情緒越加強烈,回念祖先繼承他們優良思想,祈求他們保佑子孫後代興旺發達。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然而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意味著春天的雨季來臨了,農田開始耕種了,燕子回到來了,桃樹,梨樹就要開花了,蝴蝶,蜜蜂也要敢個趟,春天裡最美的時刻也要來臨了,二月清明清見清三月清明不見清,就是啊,春風吹拂著柳條吐露著嫩芽,清明時人們揮去冬日的寒氣露出春天的笑臉,煥發出心裡的喜悅。

清明節議論文2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著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清明既是節氣又是節日,古時候也叫三月節,有20xx多年曆史。“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後雨水增多,萬物由陰轉陽,吐故納新,一派春和景明之象。

在現代人的眼中,“清明”與掃墓祭奠的聯絡則更緊密。這是因為,清明前一天是寒食節。寒食相傳起於晉文公悼念介之推一事,後來,唐玄宗被這個故事感動,於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且列為當時“五禮”之一。寒食與清明僅隔一天,為圖方面,人們乾脆決定在清明掃墓,到明清時,清明掃墓更為盛行。新中國成立後,人們也選擇在這天祭掃烈士墓,緬懷革命先輩。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歷來有掃墓的習慣,每到“清明”,家家戶戶的後代子孫就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鞭炮等到祖墳墓地,將食物供祭在祖先墓前,再將紙錢焚化,鳴炮祈禱,為墳墓培上新土,栽幾株鮮花或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還必須在墓前吃掉酒食才回家。

年年清明都逢雨,那雨像漫天飛舞的淚花!也習慣了在清明看雨、淋雨;如果哪一年破例遇上個大睛天,心,總覺得這個節不圓滿,有些殘缺。也許,也只有這樣的情與景,才能給逝去的靈魂一絲慰藉吧!

逝者已去不可追,請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無限的感傷將被抒發,祭祀者的淚珠將串成一段段溼漉的回憶,暖春的微風抹不淨傷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長的旅途不會停歇,宗脈的延續是一串加粗的省略號,老人的白髮便是清明最醒目的問號,孝順與贍養是唯一正確的選擇,是炎黃子孫對清明的最佳詮釋。讓孝敬之心日日在,堅持善待自己的父母與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個清明,立於拂起萬千愁緒的細風中,才不至於面對死氣沉沉的墓碑,空餘幽幽的哀嘆和無邊的自責,揹負一團心冷在風裡哀號盤旋。

清明節議論文3

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到了,我和老爸、老媽、爺爺、奶奶回老家掃墓。在路上,我看到了好多外地的車,老爸說那是人們從外地趕回來掃墓的。

我們全家到了老家,我們就開始去集市上買了鮮花和小樹苗。我好奇地問老媽:“街上那麼多賣紙錢的,為什麼我們只買鮮花和樹苗,而不買紙錢去燒呢?”老媽說:“因為墳墓都是在莊稼地裡,燒紙錢很容易引起火災,而且燒紙錢不光浪費紙張,還會汙染環境。所以我們不燒紙錢,只獻鮮花,另外種樹在墳墓上,還可以美化環境,這樣即寄託了我們對祖先的哀思,又美化了環境,一舉兩得啊。”

我們到了墓地,把鮮花獻在了墳前,我和老爸一起把小樹苗種在了墳前。老爸還挖了一些土覆蓋在了墳上,我問奶奶為什麼要這樣做,奶奶說:“民間有一個說法,墳墓是死者的房子,時間長了房屋會漏雨的,所以每到清明的時候,子孫都要給先人的墳上添上一些土,以免漏雨。這雖然是迷信說法,但也是子孫表達哀思的一種做法。”最後我們先祖先鞠了三個躬,然後離開了。

透過這個清明節,我學到了很多關於清明文明祭掃的知識。

清明節議論文4

杜牧說:“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今天是清明節,有的人從十里八外驅車趕回應縣,有的人要從應縣趕往其他地方惦念親人。

清明節相傳為春秋時期晉文公為了感恩19年前介子推為自己割肉熬湯之情,希望透過火燒綿山引出介子推,卻不想介子推揹著老母親寧肯在一棵柳樹下燒死而不願出,於是後人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

從此,每年的清明節人們都要惦念哀思自己的親人。今年清明節,我和爸爸媽媽去給姥爺掃墓。

來到墓前,往事歷歷在目。在我年紀尚小的時候,姥爺每次從外面回來時,總會帶回我最喜歡的雞腿,接著笑眯眯地叫我一聲“多多”,我便感受到姥爺對我的一份關愛。如今,每次吃起雞腿的時候,一陣陣香氣撲鼻而來,我總感覺著姥爺就在我的身邊微笑著看著我。

待我再長大些時,姥爺就教我不少做人的道理,如:要養成飯前堅持洗手,早睡早起鍛鍊身體的好習慣;要尊重長輩懂禮貌,勤儉節約不浪費;要珍惜時間,不虛度光陰;好好學習,將來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現在,姥爺離開我們身邊已經一年多了,想起來不時地一陣痠痛。再喊一聲姥爺,只有一聲空空的迴音,沒有應答。不知道天堂裡有沒有如此明媚的春光,天堂裡的您看得見我們嗎?

我想,唯有好好讀書,奮發圖強,努力完成姥爺的遺願,才是真正的孝吧。

清明節議論文5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大家都明白這然後一首杜牧寫的清明古詩。

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那裡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蹟,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我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我所知,4月5日然後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然後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然後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這天然後星期六,我爸爸一大早說:“清明節到了,祭祖墳了,這然後我們中華的風俗。”我得意地說:“誰不明白啊!好像就你明白一樣。”

我和爺爺爸爸媽媽四個人來到祖墳前面,我們先拿出打火機,然後拿了幾串小鞭炮放放,我們放完鞭炮點了幾根香,我學著爸爸媽媽的樣貌,先鞠躬,再說些什麼話,我的爸爸媽媽在說什麼我聽不到,但我口中在說:“我要好好學習,以後考上大學,這樣才對的起父母“我明白我這樣只說說不做然後沒有用的,而然後要實際行動起來。最後,我爸爸拿出一些吃的東西和酒,他把酒倒到小茶杯裡,然後倒倒墓碑前面的土地上。在回家的路上,我說:“你們這樣祭祖墳不怕旁邊那些野草著火嗎?”他們說:“當然怕啊!但只要留意點就行了。”

清明節議論文6

清明原本然後一個普通的節氣,但早在周朝,清明就演化成一個節日,一向被流傳到這天。

我爸爸老家然後揚州人,所以每年清明節,爸爸都要叫我一大早起來,一齊去揚州祭拜我爺爺(在我爸爸像我這麼大的時候,我爺爺就去世了)。這天,奶奶起來的也很早,因為她要提前準備爺爺生前最喜愛吃的各種菜餚,當然還有爺爺最愛的紙質“麻將”和必備的黃紙做的“元寶”。鄉下的墳堆一般都在田野盡頭的偏僻處,我們提著這些供品去墳前。漫步走在春天的.田野上,眼前然後一片片綠油油的麥苗,一塊塊金黃色油菜花,一朵朵不知名的各色小野花開得正豔……除了遠處偶爾傳來的雞叫和狗叫,就只聽到小鳥嘰嘰喳喳的聲音,真然後安靜極了,美麗極了!

到了墳前,我們把一條魚,一盤蔬菜、一盤豆腐和一碗肉放在爺爺墳前的一小塊水泥地上,還要倒一杯酒潑在墳堆上,然後在旁邊空曠的地方把“麻將”和“元寶”通通給燒了。燒的時候奶奶還要我們磕頭,期望爺爺能夠保佑我們吉祥、歡樂、美滿、聰明。最後我們還要插一根清明柳在上方,這然後有來歷的:春秋時,晉文公的大臣——介子推因隱居在介山,而使晉文公後悔。他明白介子推然後一個大孝子,便下令放火燒山(他認為只要燒山就能夠讓介子推和他的母親下來),不料他卻燒死了介子推和山上所有生物。但到了第二年,山上的老柳樹又復活了,晉文公便把這可柳樹叫做“清明柳”。而此刻,人們就給清明柳定了一個辟邪的功能。 祭掃完畢後,我一般去和鄉下多日不見的小夥伴們去放風箏,爸爸說這也然後清明節的一個習俗,以前他們小的時候都然後自我用篾片和報紙自我做風箏,此刻都然後在街上買了,據老人們說這有釋放邪氣或晦氣的功能。

這就然後我老家的清明節習俗,你們家裡的呢?

清明節議論文7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聽著這句詩句,大家必須會說,這然後關於清明的,這還不完整,這就應然後關於清明掃墓踏青的,也就然後我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就在今年,我親自經歷了一次掃墓活動。

清明節那一天,我要去掃我曾祖父和曾曾祖父的墓。我們三五成群地來到墳墓邊,大家就忙忙碌碌地幹了起來,有的在拔草,有的在掃地,還有的在閒聊,幹完了這些,只見旁邊幾個老人拿出打火機,拿出一張張紙錢,在墳墓前燒了起來,紙錢越燒越多,火也越來越旺,火堆裡還冒出一團團濃煙,撲鼻而來還散發著一陣陣臭味,整個墓場都烏煙瘴氣。突然,一陣風吹過,一張帶著火的紙錢就飄了起來,我心裡想會不會引起森林火災啊!我心裡正為山上的樹木們著急,它們要瀕臨死亡了,這該怎樣辦呢?我正著急的時候,有個人拿著掃把上前制止了這個“火芯”,我的心才平靜了下來,之後,我就問媽媽:“他們為什麼要燒紙錢?,這樣多危險啊?”媽媽說:“然後啊,他們還不懂科學 你也能夠投稿,以為這樣做然後對過世親人的關愛,也想讓他們給自我及家人帶來好運,其實,這然後錯誤的,只要我們心裡對過世的親人存著懷念就夠了。”這時我才恍然大悟。

經過了這次掃墓,我明白了清明節的好處。我更期望每個人都能用科學環保去掃墓,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美麗!

清明節議論文8

每年的清明節,祭祖掃墓必不可少,這是自古以來就有的中華民族良好的古老傳統,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行孝感恩品德的具體表現。

祭祀是一種人類文明的具體表現,清明祭祀,更要文明祭祀、清明祭祀。

祭祀清明,文明祭祀,在心不在形式。一些地方對於逝去的親人祭祀,採用大操大辦的方式,看似風風光光,隆隆重重,實則為己一私之利,即便不是為了圖財,也是膚淺的圖名之舉,勞師動眾,勞民而傷財,根本沒有把祭祀當做一個莊重的事情。

現代社會,祭祀需要文明。以前的燒紙等行為可以摒棄,那種燒房子甚至是其它低俗的做法更是又如先人,不值得提倡。清明祭祀,花祭更加環保清潔,網上祭祀亦是步社會大潮之舉,都可以寄託哀思,緬懷先人。當然,清明時節,到烈士陵園,親故墓前,舉行一個莊重簡樸的祭祀儀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因為,我們的清明祭祀傳統,不僅僅只是祭祀先祖烈士,更在於要傳統祭祀的文明,在於祭祀的同時,還有踏青等一系列傳統活動。在文明祭祀之中,體現出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只有祭祀的文明,才能夠讓這一古老的文化傳統得到發揚光大,才能夠傳承下去,清明、文明!

清明節議論文9

冬天過去了,萬物復甦,這時,一年一度的清明節又到了。從我記事開始,此時每年清明節的這一天,母親就讓我換上軍色的春裝,帶著紙錢,領著我上墳去。

我們家去世的人都埋在扁擔山,那兒離我家很遠,要轉好幾道車。記得小時候,我總就是很高興去上墳,因為母親在墳前一燒紙錢,就管不著我了,我便滿山遍野地到處玩,直到母親把我拖上車去。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去上墳不再又玩又鬧了,而就是逐個逐個地觀察每一座墳。有一次我發現在一座破爛不堪的墳前,從來沒有紙錢燒過的痕跡,我很奇怪,就彎下腰,仔細辨認碑上的文字,上面好像刻著什麼“生前曾參加過抗美援朝的戰鬥”,而且他還就是個外鄉人哩!咦,他應該埋在烈士墓園吧!為什麼上面沒有一個親屬的名字?

我帶著疑問跑去好奇地告訴母親,母親沒有抬頭,只就是緩緩地說:“唉!你拿些紙錢去為他上墳吧!”我接過了母親遞來的一疊紙錢。走到了他墓前,一邊往火裡扔紙錢,一邊喃喃地說:“從來沒有人來為您上過墳,您一定很寂寞吧,我雖然不知道您叫什麼,也不認識您,但您當年一定就是個功臣,如今屍骨卻流落他鄉,我為您燒一些紙錢吧……”這時,一雙手溫和地扶住了我的雙肩,我回頭一看,原來就是母親,她輕輕從我手中拿了一些紙錢,扔向火中,紙錢打著旋落在火中,一張,兩張、四張……

今年又到清明瞭,由於母親得了嚴重的風溼性關節炎,她不能上墳了,而我一個人去她又不放心。於就是我們就在室外燒紙錢,母親扔一些紙錢就說:“爹!您接著吧!小遠(我的舅舅)拿著……”

清明節議論文10

又是一個清明節,又是一個緬懷烈士的日子。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佇立在烈士們的墳前,我用鮮花和真情祭奠著烈士們英靈,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我在心裡默默的說:“安息吧!烈士們,史冊會記下你們響亮的名字;祖國會永遠記住你們的豐功偉績;我們會永遠記住你們的壯志豪情!”想到這裡,我的耳邊似乎又響起了那扣人心絃的旋律:“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鑄成我們新的長城!……”。

面對你們,我怎能不肅然起敬?在民族危亡之際,是你們用血肉之軀,去喚醒中國人民那憤怒火焰;是你們用灼熱的鮮血,來呼喚起中華民族的反抗;是你們用那不屈的精神,築起了一道新的“萬里長城”。你們倒下了,但千千萬萬個不願做奴隸的人又站了起來。面對鬼子們的嚴刑拷打,你們毫不變色;面對著劊子手們高官厚祿的誘惑,你們毫不動心;直到與日本侵略者鬥爭到最後一刻,流盡最後一滴鮮血!

為了人民的解放,你們和法國那些英勇無畏的巴黎公社戰士們一樣,為了弘揚共產主義信仰和實現自己的理想不惜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你們高唱著《義勇軍進行曲》,英勇就義,真可謂是“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你們的英名將與日月同輝,你們的精神與江河共存!我們敬仰你們,無私奉獻的英雄!正因為有了你們這些無數的英雄們,有了你們的崇高,有了你們的無私,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和平環境,才有了祖國的繁榮昌盛!

“青山綠水長留生前浩氣,蒼松翠柏堪慰逝後英靈。”沒有你們,便沒有新中國的繁榮昌盛!沒有你們,便沒有現在的美好生活!你們的輝煌業績,將永記史冊,青史留名!

同學們,我們是幸運的,我們不是出生在殘酷的戰爭年代,而是蒸蒸日上的和平年代,我們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報答祖國呢?我們要愛自己,更要愛祖國,我們要為她發奮努力,為她增光,為她添彩。同學們!讓我們一起努力,讓我們繼承先烈們的遺志,為家鄉的建設,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共創美好的明天!

清明節議論文11

每年的4月4日~4月6日,這是一段鶯飛草長、柳綠桃紅的日子,是一段風和日麗、細雨霏霏的日子,是一段百感交集、心情鬱悶的日子……在這樣的一段日子了,偏偏又是事情最多的時候。說了這麼多,這是什麼日子呢?是清明節。“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每年的這個節氣,我們都會在心裡默默地吟誦這首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句,來表達我們對先人的思念之情。

這一天,我們會來到墓前,放置一束鮮花,燒上一些紙錢,藉以表達我們對親人的思念和祝福,並在心裡默默地為他們祈禱,祝福他們在天堂的那一邊能夠和我們一樣,幸福和快樂地生活著。此時,我們不禁會回憶起他們曾經和我們共同度過的那些歲月,那些畫面彷彿還歷歷在目,想到這些,我不禁悽然淚下。曾幾何時,在漫長的革命鬥爭歲月中,有多少我們武進的英雄兒女,為著民族的解放、人民的幸福,把鮮血灑在家鄉和異地。他們中有的千古留名,有的卻連姓名都不知道,但他們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走到了一起,那就是為了共產義事業而奮鬥。先烈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後繼,在敵人面前寧死不屈,一身傲骨,表現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為我們後人樹立了榜樣。他們是我們的驕傲,是我們的光榮!“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吟誦這句詩句,不免給人添上了一份傷感。這句詩好像更適用,難道古人有預知未來的本領。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似乎人們都已忘記了祭祖這件事,更多的是在清明節遊山玩水,的確清明節的另一個活動就是踏青。作為新世紀的青少年每年有多了一個活動——瞻仰民族英雄,為共和國的烈士掃墓。如果沒有這些民族英雄和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今天自由、民主、和諧的社會,就不會有我們的未來。

正是因為革命烈士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換來了今天的和平和安寧,我們才得以在舒適的環境中快樂地學習。也許我們無法體會戰火紛飛的時代的艱辛,但我們明白了幸福的來之不易。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繼承和發揚先烈們不屈不撓的拼搏精神,隨時迎接困難的挑戰!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為共和國的烈士掃墓的道路是沉重和莊嚴的。所以我們不能忘記先烈們的精神和遺志。我們用這種方式寄託我們的哀思,繼承先烈們的遺志,以高昂的精神面貌,投身到學校生活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去。青山肅立,綠水長歌,我們將永遠銘記和頌揚革命先烈的事蹟,繼承先烈的遺志,為祖國的建設貢獻更大的力量!

清明節議論文12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年的清明,沒有落雨紛紛,沒有風沙飛揚。徐徐的微風和豔豔的朝陽,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溫情脈脈地關照著前來祭奠的人。 城市裡不再允許焚燒紙錢,只有滿目的鮮花,在陽光下奼紫嫣紅,開得燦燦的。墓碑前,有火紅的康乃馨和鮮嫩的黃菊,它們不富貴,單純地流溢著平淡和真切。

陽光照耀下的墓地,瀰漫著略帶壓抑的溫暖。所有默默無語和熱淚長流的人,都在表述著他們的思念,而長眠於地下的,無論高低貴賤、男女老幼,都在承受著真情——這份永不泯滅的人間大愛。 活著是美好的。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這就更顯示了活著本身的一種頑強,一種至美。

的確,行走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世界裡,能夠品嚐到苦辣酸甜,能表現喜怒哀樂,能發洩七情六慾,能看見河流山川…這是一個快樂、美妙又痛苦的過程。痛苦也是要有資格的。有生命的人,才有資格痛苦,才有資格感受“冬天過去不是秋”,才可以在最後看見“柳暗花明”。

想起已故的親人,心裡總有一股酸酸的感覺,那些被歲月接走的親人們啊,希望你們在天堂一切安好……

清明節議論文13

夜裡雨聲,閒讀宋詞,聽北宋詞人晏殊淺吟:“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後清明”。翻過幾頁,又聽見晏殊第七子晏幾道嘆息:“舞煙眠雨過清明”。

心裡驀地一驚,春社已過,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係。

但是,清明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一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曰:“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議論文14

春雨霏霏,歲歲清明,今又清明。據媒體報道,清明節即將到來,很多地方以讀家書、寫家書等方式文明低碳祭掃,少了煙火味,多了文化氣息。

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古書《歲時百問》解釋清明節:“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草長鶯飛之時,掃墓祭祖、緬懷英烈、寄託哀思,既是一種節日儀式,也是一種沿襲千年的社會心理。從民間到官方,從傳統節日到法定節日,清明節越來越被注重。這種注重,本質上是海內外炎黃子孫內心愈加深厚的根脈之思、愈加清晰的文化認同。

如何過好清明節?文明祭掃是大勢所趨。每到清明,各地都會倡導文明祭掃。除了家庭追思、網上祭掃、集體公祭之外,今年,植樹獻花、讀家書、寫家書等又成了流行方式。聚攏家人,捧讀先人所遺家書,聞先輩慈音、感撫育之恩、聆祖宗訓示,何嘗不是一種家風家訓的薰陶?給逝去的親人寫封情真意切的家書,為長眠的英烈作首氣貫長虹的悼詩,何嘗不是一種與逝者的精神對話呢?芬芳的花束、新種的樹苗,何嘗不是寄託哀思的極好介質呢?

過去,每逢清明,人們習慣用燒紙錢等方式祭掃。傳統的祭掃方式固然是自悠遠的文化中積澱而來,有著深厚的心理基礎。但比這些形式上的祭掃更重要的,是靜思懷想和心誠意至。孔子論祭說“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祖先,當如祖先真正在場一樣,滿懷敬重。思故舊、念親恩,豈能追求嘈雜熱鬧?更何況,陵園墓地屬公共場合,焚香等方式攪擾他人凝思,更汙染環境、威脅安全,也有悖公德,實不足取。

至於一些所謂的“孝子賢孫”不惜重金焚燒“香車”“別墅”,乃至真鈔、股票等,則與清明“慎終追遠”的本意完全背離,陷入了庸俗的境地。“清明”就應風清氣正,心至誠、情至真,勝過磕頭焚物等繁文縟節,講排場、比闊氣、爭規格、攀比揮霍豈是祖先所願?清明應是一種理性的、人文化的信仰,一種道德教化的載體,透過掃墓祭祖,把家國天下凝聚為一個“道德之團體”,促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修齊治平,豈不比執拗於對陋俗的迷信更靠譜?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清明的畫風應該清新向上,充滿詩意情懷,教人明德向善。既繼承傳統又移風易俗,少一些汙染,多一些綠色;少一些迷信,多一些清新;少一些庸俗,多一些詩意,正是今人對清明這個具有2500多年曆史的中華傳統節日最契合本意的撫摸。

清明節議論文15

清明節到,我跟媽媽都會到外婆墳前給外婆掃墓。

當我踏上那個不知名小山頭,看著藍天中飄過幾朵悠悠白雲,感受著那拂過山頭上青蔥小草微風,我知道我外婆在這裡一定會開心。

外婆在我六歲時候就死,是四老之中最早走一位,也是最疼我一位。外婆死讓我第一次懵懂走近死亡,也知道葬禮是怎麼樣。老老房子裡,掛著一簾簾白白帳子,到處都是哭聲,熟悉、陌生、男、女、老、少;而外婆卻安詳地躺在棺材裡。於是,我莫名地就放聲大哭起來。不是因外婆逝去而哭,因為我並不知道外婆再也不會起來。我躲在母親身後,瞅著躺在棺材裡外婆,哭鬧很久,很久。

死亡,總能讓人緬懷與逝者相處點點滴滴。

記得小時候,外婆總愛揹著我到處走,走出那不大小村,又走回來。沿路上,她不斷跟人們打著招呼,還不忘捎上一句:“這是我孫子·”隨即,便咧嘴笑,滿臉皺紋也就更多更深。

晚上,在那間只點著一根發出微弱黃光蠟燭小屋裡,我蜷在外婆胳膊底下,感受著那溫暖體溫。一床被子下,我聽著外婆講那遙遠故事。我很喜歡聽外婆講故事,雖然那時我並不清楚外婆講什麼,但那親切帶著濃重方音話語和那緩緩語速,總能令我安然入睡。

小時候,我總不喜歡吃飯。於是外婆就對我說:“吃完飯,佛祖會保佑你,會給你一塊糖吃。”我信以為真,麻利地吃完飯後,真在飯桌上發現一塊糖。那時我,單純地以為佛祖是一個大好人,而且外婆跟他很要好。她還說佛祖會關心每個人。她自己就常常慷慨地施捨給走過這個小村、這間屋子前乞丐,儘管會屢屢招來父母數落與不滿。

外婆死前,摔一跤,隨後又馬上爬起來。家裡人都以為沒事,我也以為沒事。於是,我像往常一樣乖乖吃完外婆煮飯,像往常一樣得到一塊糖,也像往常一樣興高采烈地出去玩。當下午我回到家中,看見外婆安詳地躺在那張她常坐躺椅上,手中還拿著那個伴隨她多年扇子,我衝上前去,搖著她手,以為她能像往常一樣醒來,再陪我玩。但是,無論我怎麼去搖外婆那隻發冷手,也搖不醒她。於是我放聲大哭,哭聲引來父母親,也引來外婆死訊。

每到清明節,當我登上那個不知名小山,看著藍天,享受著微風,我總覺得外婆就坐在我身邊,靜靜地看著我,直到永遠……

清明節啊,清明節,總是讓我們這麼思念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