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傳說故事由來
一、重耳流亡
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惠公登基後,害怕公子重耳威脅到他的君位,就派刺客刺殺重耳。從此,重耳走上了流亡之路。重耳踏上流亡之路時已經43歲,按理說,算是垃圾股了,基本沒有指望能東山再起,再當國君了。所以,追隨重耳的也就有介子推、狐偃等幾個人了。
二、介子推割肉做湯
流亡的日子很不好過,一路上風餐露宿、顛沛流離,還要躲避追殺,一行人狼狽不堪。有一次,一個叫頭須的隨從,偷走了重耳一行人的糧食。重耳飢餓難耐,眼看就要暈死過去。為了讓重耳活命,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一塊肉,與採摘的野菜一起,煮成肉湯給重耳吃。重耳大為感動,承諾有朝一日輝煌騰達時,一定好好報答重耳。
三、寧落一群,不落一人
重耳歷盡千辛萬險,終於當上國君,就是大名鼎鼎的的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曾追隨他四處流亡的功臣們大加封賞。連偷糧食的頭須都有份兒。卻獨獨忘掉了有肉湯之恩的介子推。介子推倒是不在意,但是鄰居解張憤憤不公,賦詩一首掛在城門上。詩中說:有龍于飛,周遍天下。五蛇從之,為之丞輔。龍反其鄉,得其處所。四蛇從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死於中野。晉文公看了詩,很是懊悔慚愧。召見介子推,想要賞賜金銀珠寶。可是,介子推羞於如此接受獎賞。帶著老母,不辭而別,登上綿山,隱居起來。
四、介子推之死
晉文公親自率眾人前往綿山尋訪。誰知那綿山山深樹密、重巒疊嶂,無處可尋。晉文公求人心切,聽信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燒山,留下一面做通道,希望能逼迫介子推出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死不從,大火燒了三天三夜,終究不見二人出山。後來,有人在一棵乾枯的柳樹下發現了母子的`屍體。介子推後背堵著柳樹樹洞,樹洞中好像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是一片衣襟,衣襟上用血書提示一首: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五、寒食節的由來
晉文公悲痛萬分,為了表達思念和歉意,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同時下令,在介子推遇難這一天,舉國上下,寒食禁火,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歷。古人非常重視寒食節,人們要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新火,作為新一年的起點,謂之"改火"。寒食節在清明節的前一天。這一天,人們不能開火做飯,吃一些蒸餅、飯糰、鴨蛋等事先準備好的冷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