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文知識點總結
總結是指對某一階段的工作、學習或思想中的經驗或情況加以總結和概括的書面材料,它能幫我們理順知識結構,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寫總結吧。我們該怎麼去寫總結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說明文知識點總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說明文知識點總結1
一、說明的方法
說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下定義、分類別、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畫圖表、引資料等等。
1、下定義,是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徵作規定性的說明。下定義能準確揭示事物的本質,是科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作用是:科學,準確,具體的說明了~~的~~特點,使之與其他事物區別開來。
2、分類別,是按照一定標準對事物或事理進行分類,加以說明,使之眉目清楚。作用是:條理清晰的說明了~~
3、舉例子,是利用列舉例項的辦法把比較複雜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說得具體明白。作用是:具體形象的說明了~~,便於讀者理解。
4、作比較,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透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徵也往往在比較中突現出來。作用是:透過~~和~~的對比,突出了~~的~~特點。
5、打比方,是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作用是:生動形象的說明了~~,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6、列數字,有些事物便於從數量上說明特徵,用一些數字來說明,往往可以使讀者瞭解得更精確、更具體。作用是:科學準確具體地說明了~~的~~特點。
7、列圖表,用圖表說明事物,往往能夠彌補單用文字表達的缺欠,對有些事物或事理解說得更直接、更具體。作用是:直觀形象的說明了~~。
8、引資料,資料的範圍很廣,可以是經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諺語等。引資料說明,會使說明的內容更充實具體。作用是:參與說明,使文章內容充實具體,增強文章的真實性。
9、作詮釋,作用是:對~~進一步解釋說明,讓讀者對~~有進一步的認識。
10、摹狀貌,作用是:具體生動形象的說明了~~,使文章具有可讀性。
二、說明的順序
在確定了說明的內容之後,就要進一步考慮按照什麼樣的順序來說明,才能說得條分縷析,中心突出。
客觀事物是多種多樣的,錯綜複雜的,但又是有規律可循的,有一定的條理性的。寫說明文的時候,要認真研究所寫事物的特點和事物間的相互關係,研究事物的條理性,在這個基礎上找出一個合理的順序,恰當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
根據說明物件的特點,說明順序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按照時間先後來安排說明順序。這種順序常用於說明事物的發展過程。比如介紹一個事件、一項運動、一種製作過程,往往都按這種順序來說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裡對十塊浮雕的說明,顯然是首先考慮到了它所反映的歷史過程,按時間先後一一說明的。為時間順序。
2、按照空間物位關係來安排說明順序。這種順序常用於對群體事物的說明。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就是根據人民大會堂的特點和一般人參觀它的規律,按照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由主到次的順序來說明的。為空間順序。
3、按照事物的邏輯關係來安排說明順序。這種順序常用於事理說明文。如《食物從何處來》,先從“――粒種子能長成參天的大樹,一顆魚卵能變成千斤的大魚”這種現象進行分析,歸納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理論,再由這個理論引出“如何獲得食物”的問題,自然過渡到對獲得食物的“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的說明;在說明“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為邏輯順序。
1、怎樣把握說明物件的特點
A、題目B、首段C、關鍵詞句(比如:運用了說明方法的語句、中心句)
2、這些說明方法有何標記
⑴下定義:……是……,這就是……,叫……。
⑵分類別:有幾類(種),一種是……,另一種是……。
⑶舉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舉例只舉一部分。
⑷作比較:而、比……和……兩種東西比。
3、說明順序
⑴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多在建築物的結構,如上下、遠近、左右、內外、東西南北中等。
⑵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⑶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多說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絡。
A、先總說後分說:總―分;分―總;總―分―總
B、先主要後次要。
C、先原因後結果。
D、由現象到本質。
E、由效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體到區域性。
4、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⑴說明性語言的特點:準確、平實、簡明(科學小品:生動)。
5、用於不用(該刪不該刪)
加上~~就說明~~,不加~~則說明~~,與客觀實際不相符,加上更能體現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體現作者嚴謹科學的求知態度。
6、說明文分類
⑴按說明物件分: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說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⑵按語言特點分:平實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語言生動形象的說明文,多用描寫)
說明文知識點總結2
一、說明文的定義:
說明文是指客觀地說明事物或闡明事理的文章,以說明事物的顏色、形狀、構造、性質、成因、功用等特徵以及闡明事理、介紹知識為主要內容。
二、說明文的型別:
事物、事理說明文(從內容角度,根據說明的物件和目的)。事物說明文一般標題就是說明的物件事理說明文找準開頭結尾的總結句。
因為說明物件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紹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短語,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看文題二看首尾段。事物說明文指出被說明事物即可。事理說明文指出說明內容,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物件加內容)。
三、說明物件:
指文章說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點)。
四、說明方法:
1、常見的說明方法:
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下定義引資料畫圖表作詮釋
2、一般回答三個字,要掌握幾種常見的.說明方法,會分析在文中的作用:①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②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分門別類加以說明,使說明更有條理性。使說明的內容眉目清楚,避免重複交叉的現象。
③列數字:具體而準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④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物件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⑤下定義:用簡明科學的語言對說明的物件/科學事理加以揭示,從而更科學、更本質、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徵/事理。其最大特點是準確揭示事物的本質,是科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⑥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辭方法中的比喻。生動形象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畫圖表:使讀者一目瞭然,非常直觀形象地說明的事物的××特點。
⑧作詮釋: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做詮釋是對事物的形狀、構造、成因、用途等等進行說明。
⑨摹狀貌: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說明更具體生動形象。⑩引資料:能使說明的內容更具體、更充實。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徵,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引用說明在文章開頭,還起到引出說明物件的作用。(也叫引用說明)
A、引用具體的事例;(作用同舉例子)
B、引用具體的資料;(作用同列數字)
C、引用名言、格言、諺語;作用是使說明更有說服力。
D、引用神話傳說、新聞報道、謎語、軼事趣聞等。作用是增強說明的趣味性。
下定義與作詮釋的區別是:定義要求完整,而詮釋並不要求完整,對事物的特徵/事理加以具體的解釋說明,使說明更通俗易懂。可以顛倒。
定義法和詮釋法常採用“某某是什麼”的語言形式。形式相同,如何區分呢一般來說,“是”字兩邊的話能夠互換,就是定義;如果不能互換,就是詮釋。保和殿是每年除夕皇帝賜宴外藩王公的場所。蟋蟀,又名促織、蛐蛐,屬節肢動物門,昆蟲綱,直翅目,是一種很常見的昆蟲。生物是一門學科。
生物是一門關於XXXXXXXX的學科。
舉例子和打比方的區別:打比方是透過將要描寫的事物比喻為它物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是虛擬的,不一定是事實。舉例子是透過列舉具體例項來論證自己的觀點,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體現關鍵詞(表達效果上的作用)常見的有:
舉例子:具體形象(真切)地
列數字:準確具體地
分類別:條理清晰地
打比方:生動形象地+說明事物的特徵
作比較:突出強調
下定義:科學準確簡明地
列圖表:直觀形象地
3、掌握說明方法(語言標誌)
★舉例子:例如、比如、據說、譬如
★列資料:數詞(大寫也是)確數、約數;小數、分數、百分數、度數、倍數(值得注意的是表示年、月、日的不是列數字。)
★分類別:一類(種)一類(種)分為
(區別於邏輯解釋中的主次羅列〈一〉〈二〉〈三〉〈四〉首先其次然後)
★作比較:比、而、相對於、較
★下定義:科學、完整,判斷句
4、關於說明方法常見題型及答題技巧:
劃線句採用了什麼說明方法,有何作用或有什麼表達效果
答:劃線句採用了()的說明方法,()說明了()。
(第一空填具體的說明方法,第二空填說明方法表達效果的作用,第三空填具體說明的事物特點或道理。)
例題:捲雲絲絲縷縷地飄浮著,有時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時像
句採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捲雲輕盈潔白的特點。)
五、體會說明文的語言:平實、質樸、準確
1、說明文語言特點:準確、嚴密
2、說明文語言風格:生動、形象、準確
A、加點字詞有何作用
例題:“天上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這句話中的加點詞語“往往”有什麼作用或表達效果。
答:“往往”是大多數的意思,說明了天上的薄雲大多預示著天氣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況。 “往往”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注:“往往”是一個頻率副詞,頻率副詞還有“常常、經常、通常、總是、有時”等,分析它們都是一樣的。加點字作用題型答題方法:
1、解釋詞語意思
2、帶詞解釋句子(結合具體內容分析);
3、xx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B、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
例題:“天上的薄雲,往往是天氣晴朗的象徵”這句話中的加點詞語“往往”能否替換成“總是”,試說明理由。
答:不能。因為“往往”是大多數的意思,說明了天上的薄雲大多預示著天氣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況。使用“總是”說明天上出現薄雲一定表示天氣晴朗,如果換了,就與客觀事實不符合。表達不準確。 “往往”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能否替換詞語題型答題方法:
1、表態:不能替換;
2、定性:解釋原詞意思或帶詞解釋句子;
3、定性:解釋所換詞語意思;
4、若替換,句子意思有何改變,不符合實際;
5、原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C、加點詞語能否刪去
例題:“天上的薄雲,往往是”這句話中的加點詞語“往往”能否刪去
答:不能刪去,因為“往往”是大多數的意思,如果刪去就說明天上出現薄雲一定表示天氣晴朗,這與客觀事實不符合。表達不準確。 “往往”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加點詞能否刪去答題方法:
1、表態:不能刪;
2、定性:解釋這個詞或帶詞解釋句子;
3、若刪去,句子意思變成了“”這與事實不符合,表達不準確。(太絕對了);4XX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
六、說明語句、段落的作用:(這種題目答題的角度有三)
1、結構方面的作用:承接上文、承上啟下、引出下文。有時在文章在開頭,還起著引出說明物件/說明事理的作用。
2、內容方面的作用:總領全段(全文)、總結全段(全文)。
3、主題(中心)方面的作用:揭示(點明、深化、昇華、突出)主題(中心)、卒章顯志、畫龍點睛。
例題1:“我們還可以根據天上的雲彩現象,推測天氣的情況”這句話有何作用答:承上啟下、總領全段。
例題2:《看雲識天》最後一段有何作用。
答:總結全文、點明中心、卒章顯志、畫龍點睛。(可分析這一段寫了什麼內容)
說明文知識點總結3
一、說明文分類
1、依據說明物件與目的的不同分為: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
事物說明文:著重介紹說明事物的特點(如:形態、位置、結構、功能等)
事理說明文:著重闡明事物內在機理(如:概念、特點、種類、原因、規律等)
2、依語言特色分為:平實說明文、生動說明文
二、說明物件
1、分兩類:實體事物抽象事理
2、表述形式:一般是一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
3、把握說明物件的方法:
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看文題,二看首尾段
事物說明文一般情況下標題就是說明物件,指出被說明事物即可;事理說明文找準首尾的總結句,指出說明內容,形成一個短語:介紹了……的……(物件加內容)
4、考查說明物件:
A、若考全文的說明物件一般在標題中表明,有時選文無標題或標題中沒有直接表明,可在文中找到。
B、若考段落的說明物件,一般是出現在段首的中心句,有時在段間的承上啟下句中能找到。
三、說明物件的特徵
說明物件的特徵表現在構造(內外)、形態(大小、長短)、性質(軟硬、冷熱)、變化(動靜、快慢)、成因(簡單複雜)、功用(廣狹、正反)
概括說明物件特徵的方法:
1、看標題(修飾、限制成分)
2、抓關鍵句(即含有許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語言資訊,常出現在開頭部分或結尾處,也有在承上啟下的中間)
3、若無關鍵句,歸納各段段意,總體分析後概括
4、藉助說明方法概括
四、說明順序:
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
1、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發展、演變,表現為從古至今、具體日期等的依次推移。另:介紹製作過程的程式,一般用時間順序。
2、空間順序:說明事物形狀、構造或參觀建築物,表現形式有:上下、左右、前後、內外、遠近,表現為視線、方位的依次轉移
3、邏輯順序:闡釋事理(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內部聯絡和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安排),表現形式有:因→果,果→因,主→次,淺→深,現象→本質,簡→繁,整體→部分,一般→特殊
注意:有的說明文不單一用一種說明順序,答題時注意題目問法五、說明文的結構
1、總分式(包括總-分,總-分-總,分-總)
2、遞進式(各層意思逐步深入:從現象到本質,從性狀到用途,從原因到結果,從整體到部分,從主要到次要,從具體到概括)
3、並列式
(注意:事物說明文多用總分式結構,其中“分”的部分常按並列式安排;事理說明文多用遞進式)
五、說明方法及作用
1、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分類別(常見)摹狀貌、引用、下定義、作詮釋、畫圖表
2、說明方法的作用:
答題思路:
①無論何種方法,都是為了說清說明物件的××特徵
②應注意是為了說明本段中心句,還是全文說明物件的特徵
3、常見說明方法作用:
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具體充分地說明了××的××特徵
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具體準確地說明了××的××特徵
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的××特徵(增強了文章趣味性)
運用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鮮明突出地說明了××的××特徵
運用分類別的說明方法,條理清楚地說明了××的××特徵
運用引用的說明方法,有說服力地說明了××的××特徵(同時引詩文還可增添文采)
六、說明文的語言
1、基本要求:準確性。
涉及詞語型別:
①表程度、範圍或推測、估量、肯定強調語氣的副詞和數量詞。如:“目前”“大約”“也許”“可能”“一定”“必須”“之一”等
②表數量的詞。如:“左右”“上下”“不少”“絕大多數”“至少”“不下於”等
③“據說”、“相傳”、“據介紹”等一些短語,表示材料來源的不確定性
2、語言風格:在準確性的前提下“平實”(大多數說明文)“生動”(多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或生動描寫)
3、題型及答題模式:
考題題型舉例
A:問某詞或短語能否刪去,說明理由
答題思路:①判定“不能刪”;②簡單釋義該詞;③結合原文句意具體分析說明;④去掉後語義變化為××,不符合實際;⑤歸結到“這裡體現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上
B:問某詞或短語的作用或表達效果
答題思路:該詞說明了說明物件的××特點或××事理,體現了說明語言的準確性題型
C:說說文章語言特色
答題要點:抓核心詞“生動”,關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增添趣味性,激發閱讀興趣,富有文采,增強表現力。
D:自主尋找體現語言準確的詞並簡析
答題要點:①選例要典型②答題模式同題型A
七、其它題型
1、標題作用:①點出說明物件;②說明說明物件的特點或作用;③(新穎、生動、有趣)吸讀者,激發閱讀興趣
2、指代類——“這些條件”、“這種現象”、“同樣道理”等在文中具體指代什麼
答題思路:一般指的就是代詞前面的那句話,找最近的一句話。注意:有時可能不是整句話,而是其中一部分。
說明文知識點總結4
說明文的閱讀考查要點通常有:把握說明物件及特徵、概括說明的內容、分析說明的順序、辨析說明的方法並理解其作用、品味說明的語言。
一、把握說明物件及特徵。
1、物件:
①事物說明文:看標題。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等。
②事理說明文:不能僅看標題。如《死海不死》的說明物件是“死海不死”的原因。注意:①一定要通讀全文、整體感知後在確定,不能只看標題。
②不要把說明文中的區域性的說明物件誤認為是全文的說明物件。
2、特徵:這是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標誌。
方法:
(1)直接篩選法:抓住文中的關鍵詞、句。如文章的標題(《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全文的中心句(如《蘇州園林》:“務必使遊客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都構成一幅完美的圖畫”)、段落的中心句、段尾的總結句或承上啟下的過渡句(如《中國石拱橋》第二段指出:“石拱橋在世界橋樑史上出現的比較早。這種橋不僅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
(2)綜合概括法:有的文段沒有直接表明中心的句子,需要綜合全文的內容,小結段意,最後將它們歸納提煉。
二、概括說明的內容
1事物說明文:說明物件+物件的特徵。
2事理說明文:關於××的(原因、方法、原理等)。
三、分析說明順序:
1、時間順序(時間的先後。如:介紹事物的發展歷程、介紹人物生平、講解制作過程等)2、
2、空間順序(常用方位詞如介紹建築物或實體)。
3、邏輯順序:按照
(先結果後原因,現象到本質,因到果,果到因,主到次,淺入深,個別到一般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順序的詞,如“因為、所以”“首先、其次”)。
四、說明的方法及作用
1、列數字:準確說明了什麼事物什麼特點。
2、舉例子:具體說明了什麼事物什麼特點。
3、作比較:透過比較,更突出了說明了什麼事物什麼特點。
4、列圖表:直觀清晰地說明了什麼事物什麼特點。
五、品味說明語言。
特點一:準確性。
型別1、加點字詞有何作用
對策:答:準確/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某事物的某特徵/事理。
型別2、能否替換為另一個詞語並說明理由。
對策:答:(1)不可以。(2)原詞的意思或內容。(3)所換詞語的意思或內容。(4)換了後意思有何改變,與不符合實際。
型別3、限制性詞語能否刪去
對策:答:(1)表態(刪還是不刪)。
(2)定性。如:“比較”“幾乎”“相當”等詞表程度修辭;“大約”“可能”“左右”等表估計,“多”“有餘”等表數量。
(3)體會詞語在句中的作用。
(4)若刪去,原句變成了什麼樣的意思了,不符合實際,太絕對了。
(5)xx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
特點二:生動性。
主要體現在形容詞、動詞和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的運用。
作用:形象生動地說明特點,是說明內容淺顯易懂,增強文章趣味性、可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