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寫景藝術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抒寫內心愁緒和到美麗的大自然中尋求排解憂愁的散文名篇。其感情是真摯動人的,其文筆是精緻優美的。朱自清先生說,寫景,就是以文字作畫’(《山野綴拾》)。即寫景是用文字像繪畫一樣將所寫之景物展現在讀者的面前:有聲、有色、有情、有態,給人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給人以美的薰染和感動。因此,在創作中,他經常很精細地用造型性強的語言營構充滿詩情畫意的意境來傳達自己的情感思緒,可謂文中有畫,畫中有詩。而《荷塘月色》可謂是以文字作畫的寫景藝術典範。
1、清幽的畫面基調與苦悶的情感基調相統一:
繪畫猶如音樂,講究一個基調。它是藝術的一種氛圍,是藝術境界或風格的基礎。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精心營造了一方寧靜、美好、自由、舒展的藝術天地。他將荷塘月色的景緻描寫得像一首美妙的小夜曲,輕柔、舒緩、深情、動人;又像一幅清幽淡遠的水墨畫,寧靜、優美。荷葉是田田的,荷花是零星的,荷香是縷縷的,夜風是微微的,月光是淡淡的從而顯得別具風味,恰是到了好處。在細節表現上,作者將荷塘上的月色以及月光照在荷塘和周圍景物上形成的明暗色調寫得細膩而富有層次感,但整幅畫面的基調是素淡、調和的。由於作者又是懷著頗不寧靜的情緒來觀賞月下荷塘美景的,心中總是或濃或淡地縈繞著落寞、苦悶、矛盾的心緒,因此,外在環境的寧靜與作者內心的不寧靜構成了藝術審美的張力,給人以豐沛的審美感受。作者為了排解內心的不寧靜而追求寧靜,來到這滿月下的荷塘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以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但這樣的寧靜是短暫而不穩定的。作者在盡情受用美景的同時,又不時流露出煩惱的影子: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的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想起江南採蓮的勝景和趣事,又感慨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清幽的畫面基調與苦悶的情感基調相映照,顯現出平和、淡雅而憂鬱、感傷的氛圍。
2、畫面的主體性和層次感突出:
在描寫荷塘月色時,作者首先簡約勾勒了一條曲曲折折的小煤屑路,把讀者引向荷塘,然後迅速勾勒了荷塘的主體,再精細入微地展現主體的美。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荷葉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的,荷葉中間零星地點綴著儀態萬方的荷花,荷葉底下是脈脈的流水,加上荷塘周圍蓊蓊鬱鬱的樹木和天上流水一般的月光,構成畫面的主體。由葉子到荷花到流水,再到如水的月光視覺的流動與文字意象的展開顯得自然而和諧。而畫面主體又在反覆不斷的描寫中得以強化和突出: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斑駁的黑影,峭楞楞如鬼影一般;彎彎的楊柳的稀疏的倩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畫面的其它景緻也都圍繞荷塘這個主體來聚焦或展開的:樹梢上隱隱約約的是一帶遠山,只有些大意罷了。樹縫裡漏出一兩點路燈光,從而構成了高低、遠近、濃淡等極富層次感的立體畫面,主次分明,境界深幽。
畫面主體景物不僅具有多樣的形態、高低層次,而且充滿了色彩的斑斕和深淺層次: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像剛出浴的美人;綠葉、白花、青霧等,色彩鮮明而突出。
3、動靜結合的畫面描寫:
朱自清素來不滿足於對客觀景物作靜態的摹寫,他說:若能將靜態的變為動的,那當然更樂意。’(《歐遊雜記自序》)他通常採用化靜為動、動靜結合的方法來寫景。如月下的荷塘是靜的,他抓住的是風: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一陣風過,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月光是靜的,但在作者筆下,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彷彿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著輕紗的夢。在荷塘的寧靜中,作者捕捉到了樹上的蟬聲和水裡的蛙聲,以動寫靜,動靜結合,形象生動地傳達出月下荷塘的風韻和神態,而且將動物的感受與作者本人的心情相對照,達到更鮮明的抒情效果。另外,葉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嫋娜地開著和羞澀地打著朵兒;這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彷彿梵阿玲上奏著的名曲等等,作者採用擬人修辭,化靜為動,寓動於靜,靜中顯動,從而把荷塘寫得富有生命感,生動而傳神。而這與作者內心的不平靜和渴望寧靜的情緒和諧地統一在一起,水乳交融。
煉字煉聲,增強語言的動感和節奏感是朱自清寫景的又一特色。作者大量運用疊音詞,繪景狀物,使景物栩栩如生,帶有繪畫藝術的強烈直觀感、立體感和具體感。疊音詞的運用不僅增強語言的節奏感,也使語言更加生動形象。寫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層層、密密、亭亭的荷葉,一粒粒明珠、星星般散發著縷縷清香的荷花,脈脈的流水,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陰陰的樹,有彎彎的楊柳和峭楞楞的灌木,有淡淡的、靜靜的月光,薄薄的青霧,還有隱隱約約的遠山等等,不僅描畫出清幽淡雅的月下荷塘的情態,更傳達出深遠緬邈的美的韻味。
4、以文字突破彩筆的時空侷限:
優秀的散文家都深懂繪畫的道理,只不過繪畫用的是色彩和線條,而散文用的是語言。語言在表現畫面感和意境美時,儘管不像繪畫那樣直觀,但語言也有自己的個性優點,即它可以突破畫面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用文字展現更為廣闊深邃的藝術空間。
首先,《荷塘月色》運用了大量的.比喻句描寫自然景物,使得喻象和喻體相互映照,如荷葉與舞女的裙,綠葉中的荷花與一粒粒明珠、碧天裡的星星、剛出浴的美人,路燈與瞌睡人的眼等等,大大拓展了讀者想象和審美的空間,而這是繪畫所難以做到的。老舍先生說,比喻的目的是把印象擴大增深,用兩樣東西的力量來揭發一件東西的形態或性質,使讀者心中多了一些影象(《言語與風格》)。駱小所先生認為,比喻的喻象擴大了認識過程中知覺的意義,使感覺因素具備了豐富的內容(《語言美學論稿》)。
其次,語言可以描述和展現視覺看不到的事物。如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顯風致了,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而這些是繪畫所無法表現的。
再者,語言可以對物象作多角度、多層次和動態的描繪。繪畫屬於瞬間藝術,是凝固的,而語言藝術可以突破時間的限制,既可以展現瞬間景物,又可以展現景物變化色調和姿態的過程。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荷葉與荷花在作者筆下不僅具有色彩、姿態,在微風吹拂下顫動起來而傳來浮動的清香,荷葉由本來密密地挨著而具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如此,景物不僅具有動感,而且呈現出多維的立體感。
另外,語言可以直接抒發作者的情緒和感受,增加作品豐厚的蘊涵。如果說繪畫語言是具象的,那麼文字語言則是一維流動的。文字語言可以描摹物象,借形象來抒情言志,也可以直接抒發作者的情思。朱自清在流連、品味荷塘月色時也有直接抒發自己感受的: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和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從議論和抒情的角度看,繪畫是無法與文字匹敵的。
如果我們觀察《荷塘月色》的開篇,就會發現作者一開頭就簡要勾勒了一幅更深夜靜的月下納涼。畫面的基調是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和夜晚的寧靜,主體是我坐在院子裡乘涼,相關的景物是月亮漸漸地升高了,牆外馬路上孩子們的歡笑已經聽不見了,妻在屋裡拍著潤兒,迷迷糊糊地哼著眠歌。而作者引用梁元帝的《採蓮賦》片段和民歌《西洲曲》裡的句子同樣也具有畫面感和意境美。
總之,《荷塘月色》的繪畫美正在於作者以文字繪聲繪色,引領讀者的想象和聯想,使讀者感受、體驗到用動作、線條、色彩、聲音以及言詞所表達的形象)列夫托爾斯泰《藝術論》(,並融入到優美的意境中,獲得強烈的審美感染力。荷塘月色的美景既是作者高潔、恬淡、達觀心性的表白,也是作者排解煩悶、舒展心靈的理想寄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