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清明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有著2600多年的悠久歷史和厚重深遠的文化內涵。它融合了歷史上的寒食節、上巳節等節日內容,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的傳說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1

清明節故事

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後,終於取得天下。

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

最後劉邦從衣袖裡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後向上蒼禱告說:「爹孃在天有靈,現在風颳得這麼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孃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麼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後,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

後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並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清明節的傳說:介子推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清明作為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成為節日的節氣,其由來則與綿山介子推的故事有關。

春秋時代的晉國,晉獻公的幾個兒子為爭奪王位展開了激烈的爭鬥。晉獻公的第二個兒子重耳為了避免自相殘殺,流亡國外十九年。晉國的臣子介子推敬佩重耳的人品,捨命相隨,在重耳最危難的時刻曾割股奉君。君臣一起經常討論救國、治國方略,關係融洽。重耳曾言,如果自己將來能做國君,一定重報介公之恩。後來,重耳在秦國的幫助下終於打回晉國,當上了晉國國君,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復國之後,大宴群臣,論功行賞,卻沒有給經常提意見的介子推任何官位和賞賜的東西。介子推不屑與整天在晉文公身邊阿諛的小

人為伍,更為晉文公復國之後沒有施行清明政治感到失望。於是帶著老母上了綿山,過起了隱居的生活。

有人開始議論了,說晉文公忘恩負義,不用賢臣,晉文公慢慢地也聽到了這些議論,他似乎感覺到自己做的有些不對,趕緊叫人去請介子推,才知道介子推已經去綿山隱居了。為了讓臣下知道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昏君,平息人們的議論,晉文公急於找回介子推。他帶領群臣來到綿山,尋找介子推。

綿山澗壑萬仞,峭壁嶙峋,山路崎嶇,加之介子推有意躲避,怎麼也找不到介子推。晉文公心裡起急,但也無可奈何。晉文公的手下也是各有心思,有的希望介子推回來,輔佐晉文公治理天下,有的卻怕介子推回來,奪了自己的恩寵。一個手下向晉文公諫言說,介子推是個大孝子,大王您派人放火燒綿山,介子推怕傷了老母,一定會出來見您。亂了方寸的晉文公見介子推心切,竟糊里糊塗地採納了這個主意,命人在綿山上放起火來。時值仲春,風大物燥,煙火吞沒了整個綿山。大火燒了幾天也沒有見到介子推的影子。大火熄滅後人們才發現,介子推寧死不肯出山,已經和母親被燒死在山頂一棵大柳樹下。晉文公想起介子推對自己的忠心和肺腑之語,扶著被燒死的大柳樹不禁嚎啕大哭。他讓人將介子推母子葬于山嶺之上,改綿山之名為介山,“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同時下令,在介子推的忌日,即冬至後105天全國禁止動煙火,只許吃冷食,是為寒食節,以示紀念介子推。

第二年寒食節的翌日,晉文公到綿山介子推殉難的大柳樹下來弔祭,發現被燒死的大柳樹上已生出了新的柳枝。他回想起介子推生前希望他復國之後施行清明政治的主張,感慨萬千,下令封這棵柳樹為“清明柳”,把這一天定為“清明節”。從此晉文公整肅政務,發展生產,晉國終於強大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隨著國家影響力的增大,寒食節、清明節的習俗流行於大江南北,唐代詩人盧象賦詩云:“四海同寒食,千秋為一人”。

其實,寒食習俗起源於古代鑽木取薪火之制。清明作為一個節氣,遠在周代也已經確定。寒食節、清明節不過是統治者用國家命令的形式強化了,並流傳下來。此後,隨著時間的遷移,寒食節的習俗漸漸融入了清明節。清明節成為二十四個節氣中唯一具有人文歷史的節日,人們在清明之際懷念逝者、祭祀先祖漸成習俗。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2

來源一:

清明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為法定節日。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這一天,無 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天, 掃墓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至今在我國一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飯的習俗。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 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

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離了晉國, 一路上受盡屈辱。有一次,重耳因為飢餓暈倒了,大臣介子推就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塊肉, 用火烤熟後捧給重耳吃。就這樣,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於在 19 年後回到了晉國,重 耳後來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

寒食節暨清明節的前一天。後來重耳做了國君, 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的隨從,唯獨介子推拒絕受封,帶母親隱居綿山去了。晉文公下令放火 燒山,想逼介子推帶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上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

來源二:

清明節的得名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曆書》記載,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它也是我國節日中唯一一個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日子。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清明節在公曆中的日期比較固定,大多數都在4月5日,但如果遇到閏年就會在4月4日,今年就是這個情況。

文化:

對於清明節,古往今來的文人騷客也同樣情有獨鍾。“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清明》可謂家喻戶曉。小小詩中描繪出一幅充滿淡淡哀愁的雨中春景,自然流暢,餘味無窮。同樣著名的還有唐代詩人韓罖的《寒食》,一句“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既反映了春天風光,又諷刺了當時權貴的泛濫,賦上了不少政治色彩。一同回味這些與清明有關的詩詞,在濃濃春意中享受一道別有風味的文化大餐。

提起清明,還不得不提一下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獨一無二的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作品生動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總計五米多長的畫卷裡,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隻二十多艘。房屋、橋樑、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築的特徵,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

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掃墓、吃青團外,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遊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1、掃墓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2、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3、植樹

清明植樹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文獻中早有記載。清明本是農曆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現了“清明”這個詞。到了漢代,《歲時百問》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靜而明潔,故謂之清明。”清明形成節日與寒食節有很大的關係,漢代規定清明在寒食節後兩天,具體日子在冬至後一百零七日,唐宋時改為寒食節後一天。清明節因寒食節演變成二十四節氣中唯一的節日,其由來則與綿山介子推與晉文公重耳的故事有關。

4、插柳

據說插柳的風俗,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簷下,以預報天氣,古諺有“柳條青,雨濛濛;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裡,活到哪裡,年年插柳,處處成蔭。

5、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後,馬球才消失了。

6、盪鞦韆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鞦韆,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之為鞦韆。古時的鞦韆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7、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3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人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後,重耳作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後,人們才發現背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不。裝殮時,從樹洞裡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並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有哪些食俗

清明節要吃的食物有很多,蒿餅、青團、清明螺等,此外,我國南北各地在清明佳節時還有食雞蛋、蛋糕、夾心餅、清明粽、饃餈、清明粑、幹粥等多種多樣富有營養食品的習俗。清明節作為我們的一個重要的節日,有著值得我們注意的習俗與文化,作為一箇中國人,應當更好的學習中華文化,發揚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能夠更好的傳播出去!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4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清明節的故事及其傳說介紹,我們來看看。

清明節的故事

古有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之說,相傳起於春秋時期君主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飢”一事,後逐漸清明寒食合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綿山景區景點之一:母子石像寒食節,宋後移到清明。傳說中“寒食節”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歷即是為紀念介子推“割股充飢”而不圖為報,最終在此被大火燒山而亡,綿山所在地原叫“定陽”,被君主晉文公更名為“介休”,意為介子推休息之地。現綿山已由當地人民開發為著名旅遊景區,其中一重要景點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為當地人民效忠兩全的人物的代表。

相傳大禹治水後,人們就用“清明”之語慶賀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時春暖花開,萬物復甦,天清地明,正是春遊踏青的好時節。踏青早在唐代就已開始,歷代承襲成為習慣。踏青除了欣賞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還開展各種文娛活動,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節流行掃墓,其實掃墓乃清明節前一天寒食節的內容,寒食相傳起於君主晉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後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明清時期,清明掃墓更為盛行。古時掃墓,孩子們還常要放風箏。有的風箏上安有竹笛,經風一吹能發出響聲,猶如箏的聲音,據說風箏的名字也就是這麼來的。

清明節還有許多失傳的風俗,如古代曾長期流傳的戴柳、射柳、打鞦韆等,據載,遼代風俗最重清明節,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鞦韆為樂,仕女雲集,踏青之風也極盛關於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

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君主晉文公。君主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

有人在君主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君主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君主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君主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第二年,君主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祭掃後,君主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5

據悉,清明節又叫踏青節,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祭祖掃墓是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每年到了清明節,路上的行人絡繹不絕,交通現象非常的擁堵。

傳統節日清明節傳說 相傳在春秋戰國時代,有一位太子為了躲避禍害,在人間流亡,其他的臣子看太子落難,都紛紛離去,只剩下少部分臣子追隨,而介子推就是其中的一個。太子在躲難期間餓昏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太子,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他吃了。十九年後,太子安全回國,做了君主。

太子做了君主後,重賞了他流亡的功臣,就忘了介子推。有人勸介子推面君討賞,他最鄙視這種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跑到山上去了。

重耳聽說後,就想把介子推從山上拉下來,可山上樹木太多,不好走,重耳就想用煙把他燻下來,結果介子推死了,還留下了一是:“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長清明。”所以這天就是清明節。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6

清明節由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於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於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20xx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吃清明餅的傳說故事

清明餅的來歷一:

傳說有一年清明節,太平天國李秀成得力大將陳太平被清兵追捕,附近耕田的一位農民上前幫忙,將陳太平化裝成農民模樣,與自己一起耕地。回家後,那位農民在思索帶什麼東西給陳太平吃時,一腳踩在一叢艾草上,滑了一跤,爬起來時只見手上、膝蓋上都染上了綠瑩瑩的顏色。他頓時計上心頭,連忙採了些艾草回家洗淨煮爛擠汁,揉進糯米粉內,做成一隻只米糰子。然後把青溜溜的糰子放在青草裡,混過村口的哨兵。陳太平吃了青團,覺得又香又糯且不粘牙。天黑後,他繞過清兵哨卡安全返回大本營。後來,李秀成下令太平軍都要學會做青團以禦敵自保。吃青團的習俗就此流傳開來。

清明餅的來歷二:

據說這種清明寒食的傳統糕點,始創於宋代,當時俗稱為“粉團”,到明清時期,才正式盛行於江浙地區。但民間製作時,倡導宜素不宜葷,排斥肥肉,以便從精神意念上與清明節掛鉤。至於拿什麼植物來體現綠色,倒也不大講究,倘若清明草欠缺的話,弄些蔬菜葉子鼓搗一下也未嘗不可,雖說有些弄虛作假的嫌疑,但畢竟還是健康的`綠色。而從中醫的角度講,無論棉菜、艾草或雀麥草什麼的,幾乎都具備藥用功能。尤其是艾草,其特殊的香味不僅可以驅蚊,更是古人懸掛於門的避邪之物。其具有回陽、理氣血、逐溼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且被“本草綱目”所肯定。

全國各地清明節的習俗

福建清明節的習俗

福州人過清明節,都從家裡走出來,來到郊區踏青旅遊,大多數人採回野菜煮成矐,稱為煮菜矐。惠安人掃墓時放紙鶯,吹麥簫。泉州人清明節吃“潤餅”、制“腳目棵”,這是一種球狀的點心。據說清明節吃了腳目粿,可以增加腳力。十歲以下的孩子也在清明節糊彩色的小旗為戲。

山西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晉南地區民間要蒸大模,大模的中間夾有核桃、紅棗、豆子之類作為點綴,稱為“子福”。取意為子孫多福,一切全憑祖宗保佑。家家還要做黑豆涼粉,切成薄塊灌上湯食用。鏟回萎蕤草,坐在各家的炕蓆上搓拉,叫做驅蠍。晉東南地區,每逢清明節,人人頭上都插著柳枝枯葉。婦女們要用描金綵勝(頭飾)貼在耳朵兩邊。晉北地區,人們習慣吃生黑豆芽,並用玉米麵包黑豆芽餡食用。晉西北地區講究用黍米磨面做餅,俗稱“攤黃兒”,呂梁地區在清明的後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稱“清新火”。

陝西清明節的習俗

興平縣人過清明節,姻親之間用紙錢相互饋贈,並且互相拜墓。富平縣每戶人家在清明節這天請名山之泉源水,供膜拜神仙。準備牲禮來祭祀,以祈求豐收,稱為“游水”。同州縣清明祭掃後,折下柳枝插在門上,並且用紙錢貼在樹幹上,據說這種做法可以防蟲蟻。洛川縣清明節以蒸饃為食,饃四周用鳥蛇的形狀來裝飾。據說介子推上綿山時有鳥、蛇保護他,所以以此作為紀念。

四川清明節的習俗

川東重慶、萬縣等地,舊時有野遊的習俗。清明節前後,三兩個女子結伴而行,拿著酒水和食物來到郊外野餐。不論男子是否相識都可以入席同吃同樂。什鬱等地,婦女們則用蕎菜花蘸油後投入水裡,看水面的花紋以占卜吉凶,稱為“油卜”。成都一帶則以賣炒米團為主,炒米團上點染彩色的圖案,並用線串好,稱為“歡喜團”。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7

一、常規順序不可反

先後順序如下:修正墓地、上香、上肉、敬酒、拜祭、送別。

二、何時拜山最佳

最佳的拜山時間為寅時,也就是5-7點。

三、懷孕婦女不宜祭拜

通常來說懷孕婦女是要避開清明掃墓活動的,除了強調風俗外,其實長途奔波對婦女和胎兒來說都是不宜的。

四、悼念逝者應買菊花

中國古代把菊花當作寄託之花,有思念和懷念的含義。

五、掃墓前須禁食

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要吃食物或只吃食素。

六、掃墓時不可嘻笑怒罵

因為墓地是故人的安居之所,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譁、嘻笑怒罵,汙言穢語。這樣做不單隻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

七、不可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墓地最好不要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

八、忌諱探視朋友親人

清明節當日最好不要去探視親朋好友。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實在是讓人難堪,或者說是相當不吉利的。

九、 清明節著裝的講究

清明節拜祭時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

十、清明節拜祭輩分的講究

拜祭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餘此類推。

十一、外人最好不要陪同掃墓

非自家人最好不要陪同前去掃墓拜祭,比如女朋友陪男朋友,下屬陪上司等。

十二、清明節前忌買鞋

由於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能在此時買鞋。

十三、家中有人清明節生日應適當禁忌

如若家中有人正好是清明節過生日,應儘量避開。比如陽曆生日恰巧清明節,儘量過農曆生日,反之亦然。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8

每年四月五日前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清明節。關於這個節日的由來,還有一個感人肺腑的傳說呢。

兩千多年前,晉國發生內亂,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到了國外。

流亡途中,重耳一行在一座大山裡迷了路。重耳幾天幾夜沒吃東西,餓得頭昏眼花,全身無力。隨臣介子推偷偷個下自己腿上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送給重耳,重耳狼吞虎嚥的吃完了,問:“這是哪來的肉?”介子推把真實情況告訴他,重耳感動得流下了眼淚,說:“你這樣待我,我日後怎樣報答你呢?介子推與重心長的說我不求報答,但願主公不要忘記我割肉的痛苦,多想些治國安邦的辦法,做一位賢明的國君。”

重耳流亡了十九年,終於回到晉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晉文公。他念著介子推的好處,想封他做個大官。於是,他幾次派人去請介子推。介子推不願做官,都一一回絕了,晉文公又親自上門去請,可是到了介子推家,只見大門緊鎖。原來介子推不願見他,揹著老母親躲到山裡去了。

晉文公派人前去尋找。可是荒山野嶺找一個人哪兒那麼容易呀!有個大臣獻計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面,介子推肯定會走出來的。晉文公同意了。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去不見介子推出來。大火熄滅後,人們進山尋找,發現介子推和母親坐在一棵燒焦的老柳樹下,已經死了。晉文公見狀,放聲痛哭。當他派人來安葬介子推的時候,發現老柳樹的樹洞裡有一封介子推的x書,上面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晉文公將x書藏入袖中,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那棵燒焦的老柳樹下,並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每年這一天,家家禁止生火做飯,只能吃前一天做好的冷食。

第二年,晉文公帶領大臣去祭奠介子推。他們走到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就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祭掃之後,晉文公把這棵老柳樹命名為“清明柳”,又把寒食節之後的一天定為清明節。

晉文公一直把晉文公的x書帶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的座右銘。他勤政清明,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百姓們安居樂業,對不居功勞,不圖富貴的介子推十分懷念。每逢清明節,大家都要舉辦各種活動來紀念他。慢慢的,清明節成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

清明節這一天,人們要祭祀、掃墓。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9

我國傳統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日子,漸漸,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妃子驪姬為了使自己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與他同甘共苦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揹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使他御林軍上綿山搜尋,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中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覆清明。

晉文公將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與他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菸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麵粉與著棗泥,捏成燕子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與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傳說故事 篇10

1、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相交之時。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頗為濃重的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同時也是我國三大鬼節之一。

關於清明的起因主流說法在春秋時期,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晉公子重耳也就是後來的晉文公為紀念曾割下自己的肉用來救活他的介子推所特設定下來。

2、當然關於清明還有著別一種較為次要的說法,這一說法跟節氣有關,眾所周知在我國有二十四節氣,這二十四節氣比較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對人們依時安排農耕、蠶桑等活動有不可或缺的指導意義,而這清明就是當中最為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這八節分別是: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因為它的節氣較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

若是依曆書記,那應該是:“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

3、其實清明這個節日,早先在我國的影響倒也不是很大,但後來因為其所代表出來的含義為世人所重視,加之逐步融合了寒食與上已等節日,時至今日倒也漸漸演變成一大重要節日之一。

大多數地區或是說大多數的人會選擇前往祭祖和掃墓,一些先人或是一些曾在生命中出現過影響頗大的人,而這當中所代表出來的含義是情懷與紀念(或者也可以說是緬懷)。畢竟,不管是先人或是那些曾在生命中出現過對自己影響頗大的人,那所代表出來的是自己的根還有曾經的那一份情,也是在告訴著自己,人不能忘本也不能忘情更別說是棄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