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中感悟,聽中創造――音樂案例《春天來了》
案例背景說明:《春天來了》是國家課程標準教材人音版實驗教材小學第四冊第課的內容,本課圍繞著春天來了這個主題,安排聆聽曲目《嘀哩嘀哩》、《春曉》,兩首表演歌曲《大樹媽媽》、《郊遊》和創編活動三塊內容,創設了“春天來了”的情境,幫助學生更直觀地體驗“春天”。以聽覺為先導大膽的在教學內容與教學方式上進行“綜合”,讓學生在聽中學,聽中思,聽中做,聽中創,充分感受聽覺藝術的迷人魅力,使本課教學呈現出嶄新的面貌。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聽覺的藝術,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依賴於聽覺。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過程中感受豐富多彩的藝術作品,得到情感的體驗與感悟。《春天來了》這一課透過聆聽與演唱引導學生表達對春天及大自然的熱愛,並能用身邊的音源或打擊樂器創編節奏,發揮學生個性鼓勵學生用喜歡的方式如唱、跳、畫、彈、演等多種形式表現春天。
課堂回放:
課堂片段一:感受春天
配合歌曲營造和烘托物質環境,教室點綴生機盎然的春景,如:大面積色塊圖案,淺綠紙帶的柳枝抽象簡潔的象徵表現春天,讓學生也參與到物質環境的佈置中來,更完整地表現孩子眼裡的春天。
教師播放歌曲《嘀哩嘀哩》,迎接學生進教室,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動作律動進教室,教師與學生一起做拍手遊戲,並與學生交流,時而手拉手轉圈,時而拉手模仿學生的動作,隨歌曲生生律動,師生律動,感受歌曲。
師談話引導感受:剛才聽到的歌曲給你什麼樣的感受?
生:我覺得歌曲是歡快、活潑的。
生:我覺得歌曲很輕鬆、跳躍。
生:我聽到“春天在哪裡,春天在小朋友眼睛裡”
師:小朋友聽得真仔細,歌詞都聽出來了,學習音樂就需要有一雙音樂的耳朵。在你的眼裡春天是怎麼樣的?
生:我看見紅紅的花,綠綠的草,柳樹發芽,小鳥在柳枝上歌唱;
我感覺春天的陽光特別溫暖……(大膽發表對春天的感受)
師(小結):在小朋友眼裡春天真是大美了,音樂家們用音樂的方式描繪春天,讚美春天,讓我們手拉手去感受春天的美麗吧!
課堂片段二:尋找春天
師扮演春姑娘,和學生手拉手律動。背景音樂:歌曲《郊遊》
音樂間奏處,師提問:這麼美的春天,你最想做什麼?
生:春遊。出去走走。大家一起到大自然中做遊戲。
播放歌曲《郊遊》完整聆聽。說說郊遊時的發現和心情。
生:春風吹拂,暖洋洋的非常舒服愉快,發現桃花已經開了。生:排著整齊的隊伍一起出發,特神氣,特開心……(生活中真實情感的體驗)
師:請小朋友來做一位文明的聽眾,仔細聽聽老師唱兩句,請判斷哪句更能表現郊遊的愉快心情,看誰有一雙音樂的耳朵。
1.5 5 | 5 3 5 | 5 3 1 3 | 2 1 5 ‖
走走走走走,我們小手拉小手
2.5 5 | 5 3 5 | 5 3 1 3 | 2 1 5 ‖
走走走走走,我們小手拉小手
生:第二句更自豪些。師:讓我們自豪地唱唱第二句。
學生跟琴按進行曲速度演唱。用形體動作暗示學生有表情演唱歌曲。模擬郊遊生活情境:排好隊伍,鑽山洞、過小橋;草地上、田野邊。
歌曲處理,學生有生活經驗感受情感把握準確。
編創歌曲:學生為歌曲加引子和結束句,採用自主合作小組的形式,根據自己生活體驗結合江山著名景點討論創編。唱一唱選出最佳方案……
課堂片斷三:表現春天
師:春天是令人陶醉的季節,古今中外有許多詩人、文學家對春天作過不同的描述,你能把收集的關於“春天”展示給大家嗎?
生:一年之計在於春。
生:我收集了小詩:春天到,樑上燕子鬧,春天到,遍地長青草……
師:真好,老師也說說描寫春天的散文:小草偷偷地從土裡鑽出來,嫩嫩的,綠綠的。園子裡,田野裡,一大片一大片瞧去滿是的風輕悄悄的,草軟綿綿……
生:還有古詩《春曉}(有感情的朗讀古詩)
師:讓我們聆聽根據古詩創作的同名歌曲,用線條或色彩表現你的感受。
生邊聽邊畫……
師:小朋友還可以象音樂家一樣表現美麗的春天嗎?
提示:(1)結合古詩詞做表演或配樂朗誦。
(2)用身邊的聲音或自制樂器表現“春天音響”,也可展示收集的關於春天的作品,唱一唱,念一念,演一演。
小組活動要求:1.確定表演形式。2.組長分工,合作創意。
學生分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並參與到學生的表演活動中去。
師生反饋演繹。
第一組:表演性配樂詩朗誦。創意:不同節奏朗誦古詩《春曉》,背景音樂《春曉》伴奏音樂。
第二組:一起合作畫一幅美麗的春景圖。
第三組:用聲音模仿表現春天。
一生旁白:春姑娘是個善變的女孩,一會兒還是晴天,一會兒又下起了沙沙的雨。一生甩動紙張表現雨點砸在地上的聲音,用大鼓、大鑔表現雷電的聲音,雨聲用自制沙錘模仿。
旁白:小烏醒來了,唱起了動聽的'歌。生用自制的排簫、人聲模仿小鳥聲並表演動作。
旁白:小河也醒來了,唱起歡樂的歌。生用手攪水桶的水發出聲音。
旁白:小朋友在春天裡排著整齊的隊伍唱著歌出發了。小組一起演唱歌曲《郊遊》……
教學反思:
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教學是引導學生審美髮現的過程,美的教學環境可以成為有效的潛在教育手段,而美的感受這個過程的基礎是聆聽,在這一課中老師緊抓音樂本身特點展開一系列美的活動:感受春天、尋找春天、表現春天,這一系列活動使學生在聽中感悟音樂,聽中理解音樂從而表現創造音樂的過程,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主要感受有:
一、突出音樂本體,培養聆聽習慣。
課程標準提出: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是基礎.音樂教學首先應解決的是讓學生學會傾聽,培養聆聽的習慣從而使學生擁有音樂的耳朵以至關注生活身邊的音樂。本課的設計中末涉及視覺媒體,而是讓學生在一次次聽中感受音樂的內涵,“你聽的真仔細,歌詞都注意到了”“音樂的耳朵對學習音樂很重要”“做一個文明的觀眾”等都有意識的在引導專注投入的聽,傾聽,養成聆聽的習慣。實踐證明,突出音樂本體的聽,用音樂創設情景的做法,能激起學生對音樂的關注與喜愛。聆聽習慣的培養離不開學生對生活中音樂的仔細聆聽,依賴學生專注的聽。
二、與學生生活真實相連結發現美。
音樂教學內容與學生生活相連結,把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從生活中發現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積極性,使音樂課堂煥發出生機。郊遊是學生們所喜愛的,生活中有許多真實情感的體驗,透過模擬式的郊遊生活再現喚起學生學習熱情,使歌曲的演唱“情到深處”是很容易的。歌曲結合本地著名景點的創編,都是學生身邊熟悉的有真切感觸的事物。音樂源於生活,因此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尋找音樂、發現音樂,從而讓他們感受到音樂美。本課中利用紙、易拉罐沙錘、水桶的水聲等製造音響表現春天是善於發現的結果。因此遵循音樂來源於生活又反作用於生活,音樂與生活密切結合,使學生從中領悟音樂真諦.從而發現音樂,創造音樂美。
三、在“音樂情景過程”中讓學生創造音樂美。
《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透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鑑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十分明確地把表現能力、創造能力的培養作為音樂教學的總目標:本課的設計根據新課標“鼓勵音樂創造”的教育理念做到了讓學生經歷“音樂情景過程”創造音樂美。例如歌曲加結束句加引子的創編。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創設多元化的音樂情景表現美麗的春天,去除了固定的一元化的音樂情景演繹,教師給學生提供創設音樂情景的思路、資源、條件、方法等。透過開放式的討論,充分發掘每個人的潛能和智慧,提出對問題的各種各樣的看法和解決方案。第三組表演表現春天選擇適當的樂器(身體樂器、自制的打擊樂器、排簫、沙錘等)進行情景創設,表觀烏叫聲,表觀小雨聲,刨設圖畫再觀情景,以及用音樂渲染情景,並加上語言表達(旁白)等。無不是一次次經歷“音樂情景的過程”,一次次豐富的情感體驗過程,遵循了“鼓勵音樂創造”和“重視音樂實踐”的理念。
四、音樂欣賞動中感悟美。
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習者能同時開啟多個感知渠道,比只開放一個感知通道能更準確有效地掌握學習物件。音樂欣賞中,只有開放學生多個感知通道,才能讓學生對音樂欣賞做到真正的主體參與,激發起激烈的情感因素,發展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創造能力,本課設計充分體現了開通多渠道讓學生動中感悟的特點。如欣賞《嘀哩嘀哩》時,動中體驗情緒,動中加深感受歌曲,動中塑造音樂形象,動中創造音樂,參與物質環境的佈置來再現孩子眼裡的春景。這節課有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學習方式,一首演唱,二首欣賞曲目,時而演唱,時而聆聽,時而討論律動……在學習活動中,學生既不感到枯躁單調又打開了學生多個感知,多有所獲,情趣盎然,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