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頁
  2. 歷史

高中歷史必修知識點歸納

高中歷史必修知識點歸納

高中歷史必修知識點歸納

(一)政治—由奴隸社會到統一的封建社會:

1、夏商周是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鼎盛時期,井田制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基本制度。

2、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各民族的融合,封建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統一趨勢的出現。

3、生產力的發展,土地關係的變革,春秋時期的改革,戰國時期的變法,百家爭鳴理論促使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二)經濟—奴隸經濟到封建經濟

1、夏商周奴隸社會的農工商業有了一定的發展;井田和貢賦制度是奴隸社會的生產關係。

2、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使用和推廣,井田向私田過渡,齊國的“相地而衰徵”,魯國的初稅畝推動土地私有化;戰國時期的變法,尤其是商鞅變法徹底廢除了奴隸制生產關係,建立了封建社會的生產關係。

(三)民族—華夏族為核心的民族融和

中原華夏族,周邊的匈奴,東胡,戎,羌等,透過戰爭和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有利於國家走向統一。

(四)文化—封建文化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孔子和老子分別創立了儒家和道家學派,反映了春秋時期奴隸制度瓦解的狀況。

2、戰國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分別從不同的立場和角度發表對社會變革的看法,提供不同的哲學,倫理和治國思想,對後代影響十分深遠。

3、春秋戰國時期,天文曆法,物理和中醫有了相當發展,許多成就位居世界前列。

高中歷史必修知識總結

一、商鞅變法的背景,目的,性質,內容和評價。

背景:

(1)經濟—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已大多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2)階級—新興地主階級和奴隸主貴族矛盾深刻,紛紛要求改革建立地主階級統治;(3)政治—諸國爭霸,兼併富國強兵的需要;(4)理論—法家理論初步形成,要求改革變法加強集權;(5)直接—秦孝公的支援和商鞅的策略。目的—富國強兵,爭霸天下。

性質—地主階級的封建化改革。

內容:經濟上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廢井田,開阡陌;政治上廢特權,行軍功受爵,廢分封,行縣制;思想上燔詩書而明法令,加強思想控制;社會上令民為拾伍,實行連坐。—全方位地廢除了奴隸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確立了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制度。

評價:

積極—廢除了奴隸主貴族特權,促進封建經濟發展;加強新興地主階級中央集權;使秦國強盛起來,為統一六國奠定基礎。消極—嚴刑峻法和文化高壓政策,對後世有不良影響。

二、封建社會初期治國思想的演變和終結。

演變:

法家獨尊—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中形成了多種學派,其中法家主張改革,法治和中央集權,符合當時歷史發展的趨勢,被秦國利用來作為治國的主要依據,建立了統一的集權國家秦朝,但法家失於暴政,秦朝二世而亡。漢初用道—秦朝亡於暴政,漢初天下凋敝,西漢採用了黃老無為思想,恢復經濟,出現了文景之治。但道家思想不利於中央集權,出現了王國問題,威脅西漢統治。

漢武尊儒—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吸收法家和道家,主張君權神授,天人感應。漢武帝採納改造後的儒學為治國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此,儒家為主(表),法家為輔(裡),佐之以道的治國思想形成。

認識:中國治國思想由儒法道佛組成。儒家有利緩和矛盾維護統治,法家有利加強專制集權,道家恢復經濟,佛道麻醉人民。

高中歷史必修知識

儒家思想的演變歷程、現代價值。

(1)春秋創立—孔子提出仁,禮,主張以德治國,主張逐步改良。

(2)戰國發展—孟子仁政,重民,反對苛政,保證農時,寬刑薄稅。

(3)秦朝摧殘—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家由民間轉入地下。

(4)西漢獨尊—董仲舒改造,吸收法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封建社會的官方正統思想。

(5)宋朝系統—朱熹吸收佛道思想,將儒學發展為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慾”的主張,實際是為封建綱常辯護。儒學系統化,但也逐漸失去活力。

(6)明清受批—四書五經僵化了思想,李贄指責批判孔子,揭露道學虛偽;黃宗羲反對君主專制提倡法制;顧炎武提倡經世致用;王夫之提出樸素辨證,發展的思想,主張革新。

(7)近代崩潰—在戊戌變法後開始受到批判,新學的傳播,科舉的結束都是對儒家的打擊;新文化運動中徹底被批判,儒家失去了其主流地位;1949年後儒家受極左思潮影響,被當作封建糟粕完全否定。

(8)新的曙光—新時期以來,儒學對東南亞,東亞等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發揮了積極作用。

現代價值—和諧論;統一觀;重視德化;重視家庭人倫;民本思想。